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写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青年黑格尔派作家麦克斯施蒂纳,因其言辞激烈且观点乖张,在思想史上争议极大。施蒂纳的精神境界说,包括关于精神本质(即“纯精神”)、精神的现实表征(即“不纯粹”的精神)以及把握精神的方式等等的思想,也受到了马克思等人的批判。关键字:精神、施蒂纳、马克思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用较大的篇幅对当时引起轰动的一部书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进行了极其详尽的考察和批判,这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一卷中的“圣麦克斯”章中。其中的第一部分“旧约:人”对精神本质(即“纯精神”)、精神的现实表征(即“不纯粹”的精神)以及把握精神的方式的梳理和辨析尤显集中,展示了两种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在精神问题上的本质差别。一、精神的本质问题在施蒂纳看来,拥有一个精神世界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本质;那么,究竟何为精神呢?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引领我们走进“精神的旷野”。施蒂纳是这样来描述他自己对精神的理解:精神王国是异常巨大的,有着无穷无尽的精神一类;精神是自由的精神,即在一个精神固有的世界中才真正是精神,在“这个”世界、在尘世,它是异邦人。只有借助一个精神的世界,精神才真正是精神,因为“这个”世界不理解它并不知道在自己这里留住“异邦的姑娘”;精神的创造活动使其成为精神,并且在被创造者那里人马才认出了精神、创造者:精神在精神的被创造者中生活,它是精神的世界:精神有两类,一类是纯精神,即作为精神的精神只存在于人类之外,只是在人类世界的彼岸,不是在尘世,而是在天国;另一类则是“不纯粹”的精神。根据施蒂纳这些分散的论述,马克思对精神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补充论证:在精神还没有只研究自身,还没有只和自己的即“精神的”世界“发生关系”之前,它不是自由的精神;它只有在它所固有的世界中才是自由的精神;只有借助于精神的世界,精神才真正是精神;在精神为自己创造自己的诸精神的世界之前,它不是精神;它的创造物使它成为精神;它的创造物就是它的世界;精神是精神世界的创造者;精神只有当它创造精神的东西时才是存在的;它只有和精神的东西、自己的创造物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但是,精神的创造物或产儿只不过是诸精神而已。马克思根据上述分析指出:“精神,即精神的最初的创造物”。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施蒂纳的观点还是有他自己的的论证逻辑的。诚如他所解释的,“不管这听起来多么神秘,但我们体验到这是日常的经验。在你思想之前,你是思想者吗?当你创造自己的最初思想时,你也就是创造自身,即思想者。当你还没有某种思想之前,你就不在思想。你不是先唱歌才成为歌手的吗?你不是先说话才成为说话的人吗?因此,你也是先创造了精神的东西才成为精神”。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施蒂纳还是马克思,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看出了这里的关键之点,是处理和解释精神与它的创造物之间的关系。不过施蒂纳关注的是精神所具有的创造性,或者说,创造物的存在怎样证明精神的创造性。而马克思思考的是,精神是从哪里创造它的创造物、进而显示精神存在的?是从自身吗?如果是从自身,即精神从精神中创造精神,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相互循环的说法,显然不行;是从精神之外产生的吗?而按照施蒂纳的理解,精神之为精神就在于它“不与尘世的东西和尘世的关系打交道”;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它是从无中创造物,进而这种活动创造了精神自身。但推理至此,按照施蒂纳在上面举的例子,必须证明的是:这个思想家在开始思想时便从无中创造自身,这个歌手在开始歌唱时便从无中创造自身,等等;甚至不是思想者,不是歌手,而是作为主体的思想和歌唱,在它们开始思想和歌唱时便从无中创造自身。在马克思看来,显然这就更显得荒谬和难以让人理解了。因此他说,施蒂纳在此是“把一句更错得多的话借助于世界上最错的逻辑来加以证明”。但在施蒂纳那里,鉴于精神本身的独特性、非世俗性、超常规性和超逻辑性,可能会认为这其实是没有什么可以“惊奇的”。二、精神的现实表征上面是对是对“纯精神”的分析,但“纯精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与其对应的就是“不纯粹”的精神和“不纯粹”的诸精神史。施蒂纳探讨这些“不纯粹”的精神和“不纯粹”的诸精神史的一种方式,是诉诸个人的生活感受,引导思考者从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中体会精神存在的普遍性和唯一性。比如,施蒂纳在书中这样引导读者:“在世界上你环顾一下周围并对自己说说有没有精灵从一切事物之中凝视着你。创造者的精神从它如此神奇地塑造的娇小而可爱的花朵中向你倾诉;星星表明了对它们作出安排的精神的存在;从山峰之上崇高的精神飘扬而下;渴望的精神从水中潺潺如诉而升;而千百万精神则在人的内部讲话诉说。山可崩、花可谢、星星世界也会毁灭、人也会死去这一切看得见的形体的毁灭又有什么关系?精神、看不见的精神却是永恒的!” 马克思在转述这段话的时候,将其描绘成教主对教徒在进行布道:“只要你达到能如此想像的地步,诸精神就很容易地自行到来,你在花卉中会只看见创造者在山岳中会看见崇高的精神,在水中会看见渴念的精神或精神的渴念,你将会听到千百万精神借人嘴讲话。如果达到这样的地步,就认为可以和施蒂纳同声高呼是的,整个世界之内充满着幽灵!”施蒂纳另一种探讨“不纯粹”的精神和“不纯粹”的诸精神史的方式,是在世界范围和历史演进中考察,把世界变为真理的怪影,把古代和近代看成是“精神的怪影般的躯体”、怪影般的现象,自觉地并且专门地把自身变为神圣的人或怪影般的人的指导。比如,施蒂纳在书中大篇幅地谈到对基督教的理解,打算给我们提供关于“基督教精神的现象学”。按照他的习惯,他只把问题的一个方面提取出来讨论,即只谈基督教本身的教义、教理和作用及其演变等“内部”的问题或内史,而根本不顾及致使基督教产生、变迁的社会因素和力量等“外部”的问题或外史。在他看来,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各种宗教的教旨就在于,使教徒认识到世界不仅是“精神化”了的,而且也是“非精神化”了的:“精神化”了的意思是说世界充满精神或受精神的支配和操控,是精神的显现;“非精神化”的意思是说世界(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还只是精神的不纯粹阶段、不完满状态。因此,根据“到处能看见神”的理由,可以把古代人世界“精神化”;但从“纯精神”的角度看,即使对于超越了古代人、在纯粹性方面更进了一步的近代人,也可以说:诸神不是精神!因为只有神圣的精神才是精神。马克思认为,这种关于基督教精神的现象学的症结就在于,不去从经验条件出发解释宗教,不去说明一定的工业关系和交往关系如何必然地和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而和一定的国家形式以及一定的宗教意识形式相联系。他提醒说,如果施蒂纳注意一下中世纪的真实历史,他就会了解:基督教徒关于世界的观念在中世纪为什么正是采取那样一种形式,这种观念怎么会在后来转变为另一观念;他就会了解:“基督教本身”没有任何历史,基督教在不同时代所采取的不同形式,不是“宗教精神的自我规定”和“它的继续发展”,而是受完全经验的影响。三、把握精神的规则施蒂纳对精神本质的理解及其所构造的从“不纯粹”的精神向“纯精神”的过渡,蕴涵着他观照和把握这一问题的基本规则,马克思对此做了分析和批判,指出: 其一,把真实的历史看做只是思想的“异在”。 马克思指出,施蒂纳上述处理人们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包括认识关系、说明关系、解释关系等等)及相互转变的方式来自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中并不全是观念独行天下,也有自然、历史和现实的影子,然而,他把这些东西转变为其哲学的形体,转变为“怪影”,而这些怪影只不过是他真正核心的思想的“异在”。 精神现象学这本黑格尔哲学的“圣经”中,个人首先转变为“意识”,而世界转变为“对象”,因此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各种关系。施蒂纳在谈到儿童和青年、古代人和近代人时已经运用过这些转变方式,后来谈到天主教和新教、黑人和蒙古人等等又加以重复。其二,把认识的真理变为对真理的认识。施蒂纳在展开自己的论述中,集中思考了对世界的认识到底是认识什么的问题。他认为,当人去认识一个对象时,这个对象实际上已不再成为对象,而是“真理”了。因此问题已经不是认识对象,而是认识“真理”了;起初你是真正认识对象,把这一点作为认识的真理固定下来,而后又把这种认识的真理变为对真理的认识。你把各种对象变为各种真理,而不是变为真理本身。把自己抽象成这些真理的真理,抽象成“真理”;在你把这个真理和那些可以取消的真理区别开来之后,你已经不能取消这个真理了。这样一来,这个真理成为“永恒”。但是你不满足于把“神圣的、永恒的”等宾语附加给它,你把它变成作为主语的神圣的东西和永恒的东西。你在“满怀着”圣物之后,你“本人就成为神圣的了”。总之,“圣物不是为你的感觉而创造出来的,你作为一个有感觉的人永远不会发现它的踪迹,因为感性的对象已经全部完了,它们的地位已被真理、神圣的真理、圣物代替了。对你的精神来说,“圣物是存在的”,“因为它本身就是某种精神的东西”、“某种精神”,“这是为精神而存在的精神”。其三,认为观念可以支配人的行为。任何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必须有规则,而规则是先定的公理和逻辑,起着制约、限制和支配人的行为的作用。这里的关键是这样的规则是观念存在还是现实环境。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能是后者,并且他们以此来评判施蒂纳的上述思考方式是没有规则。他们指出:施蒂纳“教给我们一系列的规则,基本规则之一:不遵守任何规则;规则之二:没有任何牢固的立场;规则之三:我们应当掌握精神,但精神不应当掌握我们;规则之四:也应当倾听自己肉体的呼声,因为只有倾听自己肉体的呼声,人才能完全理解自己,而只有完全理解自己,他才是理智的或理性的”。实际上施蒂纳所持的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完全不同的一种规则,因为在他看来,“在相当多的人那里,思想变成规则,所以不是他们支配规则,相反地,是规则支配他们,他们同规则一起重新获得牢固的立场。”参考文献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located in the Tomb, D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业集中度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分析试题及答案
- 高楼火灾应急演练预案(3篇)
- 高考数学备考忌误与建议答案
- 汽车客运站火灾应急预案(3篇)
- 软件工程流程相关试题及答案
- 客车引起的火灾应急预案(3篇)
- 行政管理经典案例试题及答案
- 养老院火灾应急预案范本(3篇)
- 行政法学前沿问题及探讨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与社会的关系及试题答案可读
- 电力市场发展与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 2025届云南省云南大附属中学中考押题生物预测卷含解析
-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语文 第六单元《“蛟龙”探海》课件
- Flotherm学习教学教程
- 人力资源培训:RACI表培训课件
- 马铃薯种薯繁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语文】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DBJ33T 1020-2022 建设工程地质钻探安全技术规程
- 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 房地产行业信访处理规范制度
- 绿色施工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