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绿园与歧路灯孙振杰平顶山,地处河南中部。境内丛林叠嶂,山峦起伏,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其中位于新城区的白龟湖更是叫人神往。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湖中小岛上覆盖着茂密的丛林,烟雨蒙蒙之间,仿佛一幅青绿山水画。沿着白龟湖南岸的林荫道,向西约十五公里,就是清代文学家李绿园的故乡宋寨村。沿湖而居的村民忙时农耕,闲来捕鱼,时而出没的渔船乘着飘荡的芦苇,描绘出一幅幅,绝妙的.渔舟唱晚。走过村口的石桥,穿行在村子中央,临街而建的门楼下坐着三三两两的村民,悠闲地诉说着彼此的家长里短,那不时绽放的笑容里透露出生活的怡然自得。李绿园的书屋今有轩,就在村子西南。相比当年,如今的今有轩早已没有了往昔的宏伟气势,在周边各式各样的平房或楼房的掩趁下,反倒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走近书屋,门楼正中的匾额上“李绿园故居”五个字赫然映入眼帘。进入庭院,迎面一座凉亭,微风掠过亭边的翠竹,在那八角飞檐上跃动着古老的音符。堂屋是故居里唯一的房舍,打开堂屋大门,巨幅的李绿园画像首先映入眼前,主人深邃的目光仿佛他教化淑世的灵魂,也似乎在诉说着他无尽的怅惘,蓦然间渗透进你我的心灵。屋内展柜里,静静躺着与主人有关的各种文献,也记述着他240年前的辉煌与历史的变迁。展柜的一角,有一本李氏族谱,那俊秀的文字默默记录着李绿园的生平与家世。一、生平家世李绿园,祖籍洛阳新安县北冶镇马行沟。新安置县于秦朝,取新治安宁之意。它东连郑汴,西通长安,自古为中原要塞,军事重地。北冶的历史也很久远,秦时这里盛行冶铁,北冶便因此而得名。北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秀丽,资源丰富。但康熙三十年,洛阳地区冬春连旱,颗粒无收,饿殍遍野,黄沙漫天,大批灾民扶老携幼举家逃难。迫于生计,李绿园祖父李玉琳也负母携子外出逃荒,流落到宝丰的滍阳。襄城县名士刘青芝在应李绿园之请为其父李甲所撰写的墓志中清晰地记录了李家这段逃难迁徙的传奇经历:康熙辛未岁,大饥。玉琳兄弟方奉母就食四方,会洛阳会试,玉琳乃留试。遣弟玉玠负母赴南阳去矣。试竣,持七十钱,星夜奔迹,抵南阳之梅林铺,音问渺然。值日将暮,计穷情急,乃坐道旁呼天大号曰:“我新安李某也,寻亲至此,已八百里,足茧囊竭,而亲不可得,独有死耳!”益大号。突有仓皇来前者,即玉玠也。玉玠已为土著延作塾师,坐间,忽心动,若有迫之者曰:“起!起!汝兄至矣。”急出户,闻号声乃前,与玉琳相持泣归。逃荒到平顶山李家人先是在滍水北岸的水牛屯立足,不久又迁到滍水南岸的河岸李,营种菜园度日,逐渐在繁华的滍阳安定下来。滍阳是伏牛山地区的风水宝地。俗谚有“旱洛阳,收南阳,好过滍阳”,洛阳常遭旱灾;南阳旱涝保收;而地处两者之间的滍阳,则因扼守交通咽喉,而成为南北方贸易的枢纽。因此,无论气候如何变化,古老的滍阳城都永远繁华,自然也成为方圆百里的饥民逃荒的首选之地。李绿园祖父李玉琳是个秀才,长于春秋研究,著有春秋文汇。他学识渊博,为人谨慎,受当地同宗推荐,李玉琳在滍阳安顿后便到鱼陵山寺执教义学。因为喜欢当地风土淳厚,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移居到鱼山东麓的宋家寨,也就是今天曹镇乡宋寨村。靠他教书,慢慢建立起一份家业。到李绿园父亲李甲的时候,凭借着两代人的努力经营,作为移民的李家已经在宋寨成为小康之家,成为当地人仰慕的对象了。但尽管生活已经超越了当地人,他们还依然有着较强的移民意识,他们一直谨小慎微,苦心经营自己的家业,生怕出现意外而被当地人看不起或者受到欺负。李玉琳虽移家宋寨,但籍贯仍属洛阳新安,且祖灵还都在新安,所以死后由李绿园的父亲李甲扶灵归葬新安县,但李绿园的父亲李甲已入宝丰籍贯。李甲是宝丰庠生,也是个孝子,刘青芝在为其所做的墓志铭中讲到,李绿园的祖母有腿病,李甲常搀扶着她出行,遇到雨雪天则背着母亲外出。小孩子们常常相随而笑,绿园父亲也笑着对小孩子们说:你们是在笑我这个老头子背母亲吗?李甲的母亲非常和蔼可亲,乡里的孩子们都爱跟他们娘俩一起玩,因为老母亲常常会将李甲给他买的糖果什么的分给小孩子们吃。李甲的母亲虽然年老了,耳朵还不好使,但却比较喜欢听些家长里短的事儿。李甲就连比划带说地给母亲讲,逗母亲高兴。这样的事儿,今天已不多见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二月初一日寅时,李绿园生于河岸李。在李绿园十三岁之前,他一直跟从祖父读书于鱼陵山,接受启蒙教育,足迹所及也只限于此。至今,鱼陵山上的关公庙内还有乾隆三年重修关壮缪时李绿园题写的碑记,其中有“且予初读书其上”的记忆。李绿园家族的日渐兴盛与孝子门庭的崇高荣誉,以及他骨子里强烈的移民情结,奠定了他强烈宗族意识,他极力渴望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以光耀家族并使其永生不灭。李绿园十三岁时,同张华东、张揖东兄弟到汝州石开基先生门下求学,在那一年,他还参加了童子试。汝州作为当时府试的考点,自然使一心科举功名的李绿园留恋忘返,而汝州的行迹同时也丰富着李绿园的人生感悟。这其中,风穴寺对李绿园影响最为深远。风穴寺,位于汝州市区东北9公里的少室山南麓。作为伏牛山腹地历史最为久远的寺庙之一,风穴寺是李绿园及其祖上常往的去处。李绿园一名妙海,即得名于风穴寺中的观音阁。观音阁内供奉有千年古井,是极少见的供奉。阁内的送子观音,传说极其灵验。李绿园是李甲的独子,没有兄弟姊妹。因此,李甲便极有可能在风穴寺许愿以求取儿女,许愿得子后寄名于此。于是,当李绿园出生后,父母便不远百里将其带到这里,求得“妙海”一名。如此,风穴寺于李绿园便有了生命初始的意义。 风穴寺初为天台宗,天台七祖贞禅师长期住持风穴寺,成为天台宗的大本营。五代时期,禅宗最优秀的支脉临济宗取而代之,在风穴寺将临济宗发扬光大。清初,临济四代祖师连续住持风穴寺传法,故风穴寺有“天台临济两祖庭”之说。与少林寺相比,风穴寺历代高僧多为学富五车的文豪,保留和传承着儒、释、道大量的精华内容,让学者专家们流连忘返,自古就有“武少林、文风穴”的说法。这种厚重的文化氛围更是吸引李绿园的强大动力,使得寄生于此的李绿园更是将其视作是生命的原点,一生中不断地来寺中解厄脱困。另外,天台宗七祖张贞的传说也深深影响着李绿园。张贞是长安人,年轻好学,秀才登科,知名太学,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先到南岳衡山,后居洛阳白马寺和汝州开元寺。因嫌寺院喧哗,不利禅定,来到荒无人烟的风穴寺,过着清苦的静修生活。他一生勤学业精,广收门徒,弘扬佛法,并在山上遍植松柏,美化环境,把毁于战火的寺院从废墟中一步步重建,使汝州风穴寺成为天台宗传宗说法的圣地,为当年汝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地方传说中,张贞有安邦定国之才,极为玄宗赏识,但张贞拒不出仕,玄宗懊恼之时,有人倡议说张贞闲时可居寺禅定,国家需要时也应不得推脱。张贞应允,并多次为皇帝出谋划策。张贞这种出家不离家的家国情怀也深深地影响了李绿园,使得他总能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候能够释然,在最得意的时候能够奋然响应。应该说,风穴寺既给了李绿园生命,也给了他人生的信念,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生命起点。乾隆元年,公元1735年,三十岁的李绿园考取了当年的恩科举人。此时的他春风得意,在题赠同乡屈启贤的诗文中有“男儿有志在勋业,何代曾无麒麟阁”的诗句,表达了李绿园治国安邦,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襄城名士刘青芝也说他“仪观甚伟,风气非常”,其“忧世之怀,壮行之志”,“殷殷时露于行间”。然而中举之后的李绿园,在会试中很不顺利,终其一生也没能考中进士。三科会试均未得中的李绿园,于乾隆七年参加了皇帝举行的“大挑”,幸运地成为了一名候选知县。乾隆八年,他在为李丕昌夫妇书丹的碑文中,自豪地署上了这一荣誉。进入候选序列的李绿园离开了宋寨,开始为补缺而努力奔走。终于,在友人的举荐下,李绿园成为一名负责漕运的押运官。此后二十年间,他频繁往返于长江中下游及运河全线,历经半个中国。然而,在仕途渐入佳境的情况下,李绿园突然遭遇了一场让李家几乎倾覆的灾难。一次,在过长江运河水闸时,由于水势湍急,所率船只多数沉没。事发后,他舟泊河南淮滨不敢进京。为补沉船损失,他变卖家产,镖车运往抵偿,小康之家一夜之间跌入困顿。陷入不安的李绿园遍寻友朋,最终在友人的帮助下化劫难为机遇。在候补了三十年知县之后,于乾隆三十七年,觅得贵州印江知县一职,时年六十六岁。按照朝廷吏部规定的就职时间,李绿园提前两个月到达印江境内,那时已是“灶前红饭碓磨响,满寨年糕遍地香”的时候,这里的土家族和苗族已经开始准备年货,迎接新年了。来到印江的李绿园没有到县衙,也没有造访前任,而是以“教书先生”,“风水先生”,“命相先生”的身份在民间活动,每到一地,都为当地民众书写对联、看病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十五,李绿园到达县衙,与前任知县冯豫亭办理交接手续。在任期间,他“兴利除弊,爱民如子,疾盗若仇”。有一年,“适县旱,步祷滴水崖,雨立沛”,此后,出现了李知县求雨的传奇故事。此外,他还带领民众广泛砌堰修渠,组织民众维修明代所修建的穿城大堰,将自己微薄的薪俸用于赈济清贫之民。他拒绝民众或官绅宴请,教育民众省吃俭用,苦度荒年。他追随先贤名宦马士芳的“勤政爱民”信念,时时处处以“待百姓以仁,遵宪令以勤;治奸顽以明;律身心以平;兴文教以经;安义命以贫”的信条悬挂于床枕,用于“告己诫民”。印江历任知县都以“兴教”为先导,李海观在任上“既兴教,又执教”,他常以康熙年间的印江知县马士芳为楷模,结合他执教三十年的经验,加之他心中有著书立说之大目标,其任教方式方法已被列为世代佳话。在任期间,他利用公余时间亲自任教。其执教与众不同,他竭力主张“治学治身,自遵法典”,专收别的先生难教的“顽童”入学,去实践他“教育转化”和孔孟“有教无类”之理念。著名书法家王道行、王式宁、冯明昭、敖式伍、周密智、任玥、田以静等皆出其门下。短短几年中印江考取举人10名,贡生43名,使当地教育面貌为之一新。贵州地处偏远,政令难通,民风不淳。据说印江县城内有一伙欺生的地痞流氓,还有下层“豪绅蛮吏”,以无端小事骚扰知县秉公办事,又常用厚利引诱李海观步入贪财好利之歧途,被他回绝。当时有人唆使刁民,以“小事鸣冤”的“车轮战术”折磨花甲之年的老知县,想逼其早日离开印江、继续称霸一方。但李绿园并不恼怒,而是坚定沉着地加以应对一一规定县衙有“休假之期”,并在大堂上写了“得一日闲旦勤尔业,无十分屈休入此门”的对联告诫无端扰堂的绅民,回击了那些不逞之徒 “衙门紧闭,县官睡死”的无端之说,光明正大地放假休闲,官民都很赞同。李绿园还注意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他从河南引进优质油桐种籽四瓣桐,推广种植。为了发展印江的地方土特经济,广泛号召民众利用闲散土地种植油桐达四万余亩、很快改变了印江山区的贫困面貌。除此之外,他还广泛号召种植棉花,把河南老家产棉区的种植能手招募到印江指导,县设“纺织所”,专门培训心灵手巧的纺织男女,要求“户有一机、人握一技”。纺织业的高度发展,竟使印江本地产棉不够使用,他便用桐油到四川、湖南换回棉纱、把所织的土白布运到黔东北各县变卖,换回所需物资,使印江经济由特别落后的“刀耕火种”似的农业经济,步入了“人握一技”的“手工业经济社会”。李绿园印江知县任上,还有一个流传极广的传奇故事。据说他任职期间,云贵总督、贵州巡抚在治内梵净山红云金顶修缮释迦殿和弥勒殿,缺一联一匾。李绿园自荐书写了:“红云一朵连彼岸,佛分二殿渡众生”,匾额为“佛光普照”。督、抚两位大人大喜,即邀谈学问,认为李绿园大材小用,即提携他代理思南府知府。但不久,京中实任令颁下,李绿园便随督抚遍巡黔境。在游历贵州的途中,李绿园以诗歌记录了他的行迹:“黔中山亿万,邃窟十之九。我频履奥区,每每见洞口”还著说黔四卷,述其风土人情。在黔诗作还有青平县:“十里临城路,高低石笋中。万山争落日,一壑束长风。鱼贯归苗女,鸳形走塾童。层崖林绿处,片叶指丹枫”。另有开州苦雨、赵公子汉臣读书西岩寺、开州城北仙人洞及宦途有感寄风穴上人二首等等。李绿园诗作中对贵州山水的描绘之详尽,足见他对贵州的熟识,如此说来,李绿园辞掉知县随督抚游历贵州的传闻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李绿园是典型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代表,他不是投机官场的“宦游子”,他终身就当过一届知县,还是在步入老年之后,对于官场世道,社会变故,他已充分领教。他是一个成熟老练的知识分子,年届六旬,要奔赴一个历史上称为“鬼方”,现实中叫作“蛮夷之地”,一个“汉不入境,蛮不出洞”的“魔窟之地”,去当“蛮夷父母”之官,不仅需要智慧,而且还需要有足够的胆量,强健的体魄。他没有“一任清知县、十万雪花银”的贪欲,而是抱着“拼老命”和“赴汤蹈火”,以“昭君出塞,去而无还”的理念赴任的。他的执着和爱民如子也让他在印江乡民心中成为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蛮夷之地”的“蛮民”并不“蛮”,他们最能辨别善恶美丑,明辩是非的,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去护佑为民作主的“父母官”,在李绿园走后,他们还亲切地称他为“李老官”。同印江乡民一样,李绿园也时刻念叨着印江。他在揽镜一诗中写道:“平生不负称循吏,梦绕桐乡爱我民”。尽管李绿园印江做官的日子极为短暂,但这短暂的经历却成为他平生最大的慰藉,他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正是在这里实现的,他也因得到“循吏”的美誉而心怀激荡。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李绿园辞官回到宋寨,结束了他的官宦生涯。之后不久,李绿园便回到新安马行沟教授族人,历时近三年。新安故友吕公溥赋诗称赞他说:“吾乡风教至今醇,万里归来一故人。流水高山清以越,大羹玄酒淡而真”。 1784年,七十八岁的李绿园,由次子李蘧接到北京的官邸养老。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六月二十八日巳时,李绿园因病卒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米市胡同,享寿八十四岁。李绿园死后,并没有如其所愿归葬故里。他去世时正值炎夏,北京离宋寨,路途遥远,不便舟车,便只得寄棺于北京。纵览李绿园的一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货车租赁合同
- 肾病内科学诊疗进展与临床实践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地图绘制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热力运行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无损探伤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仓库管理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机械热加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保育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箱包面料市场运作模式及营销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传播与消费者行为引导的绿色消费市场竞争力分析
- 乡村公路沥青铺设施工方案
- 2024年中考物理压轴题专项训练:电磁继电器核心综合练(原卷版)
- 矿山事故应急报告制度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题
- DB1402T36-2024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 中国发电企业碳中和数字转型白皮书-埃森哲
- 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资料
- 《绝对值》教学课件
- Unit 6 Work quietly!(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 高考英语考纲词汇3500词(珍藏版)
- 制造业智能化生产线改造方案提升生产效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