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消毒卫生技术要求_第1页
臭氧消毒卫生技术要求_第2页
臭氧消毒卫生技术要求_第3页
臭氧消毒卫生技术要求_第4页
臭氧消毒卫生技术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臭氧消毒卫生技术要求臭氧消毒卫生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Sanitation for Disinfection by Ozone (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 200X发布发布 200x 实施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发布 2 前前 言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 标准,其目的是统一全国臭氧消毒的方法及消毒效果评价方法,更加规范而科学地使用臭 氧进行消毒。 臭氧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主要用于空气、水和物体表面的消毒。目前我国已有多种 臭氧发生器和臭氧消毒装置投入使用。但缺乏统一的使用、含量测定和效果评价方法。本 标准规范了臭氧用于空气、水和物体表面消毒的使用方法、臭氧浓度测定方法和消毒效果 评价方法。 本标准制定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薛广波主编的现代消毒 学 ) (2002) 、Block 等“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2001) 、Russell 等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Disinfection, Preservation, Sterilization” (1999)和一些有关的国 家标准。在臭氧对水消毒效果评价中,主要参考了王太星的“臭氧消毒效果的鉴定技术” 一文。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市消毒品学会和第二军医大学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苏州赛玛克电机有限公司,深圳精锐实业有限公司,上海高创 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中奥环保高科技有限公司,洛阳万瑞电子仪器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广波,顾春英,唐巧珍,袁建,计力坚,付保罗。 本标准由全国消毒技术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解释。 3 臭氧消毒卫生技术要求臭氧消毒卫生技术要求 目目 次次 1. 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1 2. 引用标准1 3. 名词术语1 4. 臭氧发生器的性能试验条件和技术要求2 5. 臭氧用于空气消毒 2 6. 臭氧用于物体表面消毒 3 7. 臭氧用于水消毒4 8. 臭氧水消毒4 附录 A 臭氧发生器发生的臭氧浓度、产量的测定和计算方法.6 (标准的附录) 附录 B 臭氧消毒效果的评价.9 (标准的附录) B.1 臭氧对空气消毒效果的评价 9 B.2 臭氧对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评价10 B.3 臭氧用于水消毒的效果评价12 B.4 臭氧水消毒效果的评价.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臭氧消毒卫生技术要求臭氧消毒卫生技术要求 GB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Sanitation for Disinfection by Ozone 1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消毒的臭氧发生器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及臭氧消毒的要求和效果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水、空气和物体表面等进行消毒的、以电晕放电方式产生臭氧的臭氧发生器。 2引用标准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所包含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 效。如果下列标准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9706.11995 医用电器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GB4706.11998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安全要求 GB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79882000 食具消毒柜安全和卫生要求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CJ/T3028.21994 臭氧发生器臭氧浓度、产量、电耗的测量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3名词术语名词术语 3.1 臭氧发生单元(ozone generating unit) 能直接产生臭氧的最基本零部件的组合。 3.2 可收集型臭氧发生器(collectable type ozone generator) 指其产生的臭氧气体,通过强制传送,经过一定的管道或设备能被收集的臭氧发生器,其中臭氧发 生单元可包含于管道内或自身成为管道的一部分。 3.3 开放型臭氧发生器(open type ozone generator) 相对于可收集型臭氧发生器而言,其放电室与空间直接相通,产生的臭氧气体通过强制或自然散发 于空间的臭氧发生器。包括有气源开放型臭氧发生器和无气源开放型臭氧发生器。 3.4 臭氧发生器的使用寿命(length of life of zone generator in use) 指在正常维护条件下,臭氧发生器的产量不低于标称值的 90%的实际使用时间(用小时表示) 。标 称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不得超过 10%。 3.5 臭氧浓度(ozone concentration) 单位体积气体或液体中所含臭氧质量数,前者用每 mg/m3表示,后者用 mg/L 表示。 3.6 臭氧产量(ozone output) 单位时间内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质量数,一般用 mg/h,g/h 表示。 3.7 消毒(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5 3.8 载体(carrier) 试验微生物的支持材料。常用的有玻片、布片、不锈钢片等。 3.9 生物学指示物(biological indicator) 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监测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3.10 消毒合格(qualified disinfection) 消毒过程中使试验微生物的存活概率减少到 103,或对试验微生物的杀灭率99.9%;杀灭自然污 染微生物的 90%亦为消毒合格。 3.11 臭氧水(ozone water) 将臭氧以各种方式溶于水中形成的均匀、相对稳定的臭氧水溶液。 4臭氧发生器的性能试验条件和技术要求臭氧发生器的性能试验条件和技术要求 4.1 臭氧发生器的性能试验条件 试验条件为:温度 2025,相对湿度 6070。 4.2 臭氧发生器的技术要求 4.2.1 稳定性检测:臭氧发生器工作过程中间,产量不小于标称值的 90。 4.2.2 臭氧发生器的寿命:臭氧发生器正常使用累计时间不小于 1000 小时。 4.2.3 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单元发生每公斤臭氧耗电量如下: 工业用可收集式臭氧发生器:电耗(kW.h/kg(O3) 22 (发生腔) 其它臭氧发生器:电耗(kW.h/kg(O3) 30 (发生腔) 4.3 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浓度和产量、臭氧发生器的电耗和寿命测量方法。 4.3.1 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浓度和产量的测量方法按附录 A 进行。也可使用仪器法进行测量,对检测 的仪器必须是国家计量局认可的,且应每半年校正一次。仪器测量的重复性应在2%(202) ,测量 结果与标准滴定法的误差10%。 4.3.2 臭氧发生器的电耗测量方法按 CJ/T3028.21994 进行。 4.3.3 臭氧发生器的寿命测定方法:将臭氧发生器开机 15 分钟,然后停 15 分钟,再开机 15 分钟,停 15 分钟,连续交替使用,累计臭氧消毒器的臭氧产量降至标称值的 90%的正常工作时间。 5臭氧用于空气消毒臭氧用于空气消毒 臭氧对空气中的微生物有良好的杀灭作用,用于室内无人条件下空气的消毒。 5.1 消毒方法 消毒时首先关闭窗户,开启臭氧发生器后操作人员立即离开消毒房间,并关门。消毒时间随臭氧浓 度和杀灭微生物的种类而定,可按臭氧发生器使用说明书设定。消毒至预设定时间后,关闭臭氧发生器, 待室内臭氧浓度降低至0.2mg/m3后(由厂家提供相应时间) ,人员才可进入。 5.2 臭氧浓度和作用时间 臭氧用于空气消毒应达到一定浓度,但又不可太高,因太高的臭氧浓度会对室内某些物品有损害。 一般来说,室内应 75%RH95%,作用时间应30 分钟,具体的臭氧浓度和作用时间应按使用说明书 设定,或根据试验结果确定的剂量来进行消毒。 5.3 选择臭氧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原则 一是消毒目标微生物的种类,当针对芽胞、真菌、亲水病毒、结核杆菌等抵抗力较强的微生物时, 6 臭氧浓度应高,作用时间应长;针对一般细菌繁殖体时,臭氧浓度可低一些。二是参考消毒环境的温度 和相对湿度,温度和相对湿度均高时消毒效果好,可以适当降低臭氧浓度和减少作用时间。 5.4 注意事项 (1)采用臭氧消毒室内空气,室内必须无人;(2)消毒后必须在室内臭氧浓度降低至国家容许浓 度(0.2mg/m3)以下,人员才可进入;(3)所用臭氧发生器必须能达到上述空气消毒的要求,并在说明书 中提供详细的用法和臭氧产量。 5.5 效果指标 5.5.1 对人工污染微生物,在规定臭氧浓度和作用时间范围内,杀灭率应99.9。 5.5.2 对空气中的自然微生物,在规定的臭氧浓度和作用时间范围内,杀灭率应90。 5.5.3 用于医疗环境室内空气的消毒,其消毒效果必须达到“GB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要 求,用于疫源地空气消毒,消毒后室内空气中不得检出病原菌,细菌数应达到医院类场所的卫生要求; 用于室内空气的预防性卫生消毒,应使菌数减少到 2500cfu/m3以下。 5.5.4 消毒效果检测方法按附录 B.1 进行。 6. 臭氧用于物体表面消毒臭氧用于物体表面消毒 6.1 使用范围 臭氧表面消毒适用于织物、玻璃器皿、不锈钢、搪瓷、陶瓷、塑料、木质等物品的消毒。 6.2 消毒要求 以不同体积臭氧消毒容器(包括箱、柜或包)的形式进行物品的表面消毒。臭氧消毒箱或柜必须密 封,柜门周围有耐氧化密封圈,防止臭氧外漏,物品在腔内放置不得重叠而留有死角;臭氧消毒包也要 密封,防止臭氧泄漏。 6.3 消毒处理前的检查和准备 6.3.1 设备检查 以出厂说明书提供的方法进行检查。 6.3.2 待消毒物品的准备 待消毒物品一般应清洗干净,保证没有油污及其它有机物或盐类污染。 6.4 消毒的方法 6.4.1 将洗净物品放入消毒容器内。 6.4.2 开启消毒器,直至作用到预定时间,关机后不可马上开门。 6.4.3 关机一定时间(由厂家提供,保证该时间后容器内臭氧浓度降至0.16mg/m3 )后再打开门,取出物 品。 6.5 臭氧浓度要求 杀灭细菌繁殖体时,腔内臭氧浓度不得低于 200mg/m3,作用时间根据臭氧浓度和湿度等条件而定。 用臭氧消毒被芽胞污染的物品时,应加大臭氧浓度并延长作用时间。 6.6 杀灭效果要求 臭氧对表面上人工污染的各种细菌繁殖体的杀灭率应99.9%;对自然菌的杀灭率应90%。消毒 后残留菌数应达到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杀灭效果的检测方法按附录 B.2 进行。 6.7 表面消毒的注意事项 7 a) 用于表面消毒的臭氧往往浓度很高,橡胶类物品不宜用臭氧进行消毒。 b) 消毒时,注意消毒柜的密闭性,一旦泄露,及时检修。 7. 臭氧用于水消毒臭氧用于水消毒 7.1 饮用水消毒 7.1.1 按照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分级状况,必须进行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氯化、过滤臭氧消毒) 。 7.1.2 臭氧用于饮用水消毒,最佳的水中溶解臭氧量为 0.51.2mg/L(根据水质情况,选择最佳投加量) , 接触时间不少于 10 分钟。 7.1.3 供水管网在 2000 米之内时,用臭氧消毒过的饮水,不必投加其它消毒剂。 7.1.4 供水管网在 2000 米以上时,为防止管道逆式处理水中幸存下来的一些浮游生物的增殖并使水产生 异味,臭氧消毒以后,应使水中保持一定的臭氧量(0.050.1mg/L) 。 7.1.5 对一级水源(水质良好的地下水)和二次供应的饮用水,臭氧的投加量为 0.20.4mg/L,臭氧尾 气排放后,处理水可直接送入供水干管。投入量大于 1.5mg/L 时,处理水须停留 510 分钟后再送入供 水干管。 7.1.6 消毒效果的评价方法按附录 B.3 进行。 7.1.7 消毒空气环境中臭氧排放浓度不得大于 0.16mg/m3。 7.2 医院污水处理 7.2.1 按照 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对 COD(化学需氧量) 、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 、 SS(悬浮物)和大肠菌群数排放等指标均做了规定。为了达到排放标准又经济运行,必须进行一级、二 级和生化处理,然后再利用臭氧进行处理效果最佳。 7.2.2 臭氧的投加量,视污水的污染状况和前期的处理工艺而定,一般为 621mg/L。 7.2.3 臭氧与污水混合后,含臭氧尾气不得直接排放,必须经过分解处理。尾气应尽量再循环使用。最 终排放环境中的臭氧浓度应0.16mg/m3。 7.3 游泳池水消毒 7.3.1 臭氧用于游泳池水消毒时水中臭氧浓度应0.5mg/L,作用时间4 分钟,可达消毒效果。温度较 高时可适当增加臭氧浓度和作用时间。 7.3.2 臭氧在水中分解快,消毒作用持续时间短,用于持续污染水的消毒时,需持续加入臭氧。 7.3.3 消毒效果的评价方法按附录 B.3 进行。 8. 臭氧水消毒臭氧水消毒 8.1 臭氧水的制备 8.1.1 将产生的臭氧通过各种水气混合的方式与水混合,使臭氧气最大限度地溶于水中,这样形成的水 即为臭氧水。 8.1.2 将水龙头上的水直接接到臭氧水生成机进水管,开机后在臭氧水生成机内产生的臭氧经高效混合 器与水充分混合,将一部分臭氧溶于水中,经出水口流出的的水就是臭氧水。 8.2 臭氧水的理化性质 无色、透明,有特殊臭氧气味。 8.3 臭氧水的使用范围 8 用于各类餐具、容器、医用物品、用具、衣物、被服、器械等的消毒。 8.4 臭氧水的使用浓度 臭氧水中臭氧浓度应不低于 2.0mg/L,用于细菌繁殖体消毒时,臭氧浓度不低于 2.0mg/L,作用时 间不少于 1 分钟;用于杀灭芽胞时,臭氧浓度不得低于 12mg/L,作用时间不少于 20 分钟。具体的作用 时间根据使用说明书上提供的臭氧浓度和微生物杀灭情况而定, 8.5 臭氧水的消毒效果 经臭氧水消毒后,对物品上人工污染的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芽胞、真菌、病毒)的杀灭 率应99.9%,对物品上污染的自然菌的杀灭率应90%。消毒效果的评价方法按附录 B.4 进行。 8.6 臭氧浓度的监测 定期对臭氧水生成机产生的臭氧水进行臭氧浓度测定,测定方法见附录 A,一旦臭氧浓度明显下降, 即应检查臭氧发生器。 8.7 臭氧水消毒的使用方法 使用时应现制现用,臭氧水放置在敞口容器中 15 分钟后,其杀菌效果就明显下降,故放置时间不 得超过 15 分钟。 8.8 臭氧在水中可自然分解,在 20时,在 pH7.6 时,臭氧在水中的半衰期为 2122 分钟。 8.9 臭氧水使用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不高于 0.16mg/m3。 8.10 臭氧水使用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的测试方法:在一 103的房间内,开启臭氧水生成机,使连续运行 10 分钟后,测试出水口上方 25cm 距离处环境空气中的臭氧浓度,不得超过 0.16mg/m3。 9 GB 附录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臭氧发生器臭氧浓度、产量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臭氧发生器臭氧浓度、产量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本附录适用于以电为能源臭氧发生器的臭氧浓度、产量的测定,采用 CJ/T3028.294 的方法。 A.1 臭氧浓度的测定臭氧浓度的测定: A.1.1 原理:臭氧(O3)是一种强氧化剂,与碘化钾(KI)水溶液反应可游离出碘,在取样结束并对溶 液酸化后,用 0.1000mol/L 硫代硫酸钠(Na2S2O3)标准溶液并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对游离碘进行滴定,根 据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消耗量计算臭氧量,其反应式为: O3+2KI+H2O O2+I2+2KOH I2+2Na2S2O3 2NaI+Na2S4O6 A.1.2 试剂: A.1.2.1 碘化钾溶液(20):溶解 200g 碘化钾(分析纯)于 1000ml 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中,用棕色 瓶保存于冰箱中,至少储存一天后再用。 A.1.2.2 1:5 硫酸溶液:量取浓硫酸(p=1.84;分析纯)溶于 5 倍体积的蒸馏水中。 A.1.2.3 0.1000mol/L 硫代硫酸钠(Na2S2O3H2O)标准溶液: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 24.817g 硫代硫酸钠(分析纯)用新煮沸冷却的蒸馏水定溶于 1000ml 的容量瓶 中,或称取 25g 硫代硫酸钠(分析纯)溶于 1000ml 新煮沸冷却的蒸馏水中,此溶液硫代硫酸钠浓度约 为 0.1mol/L,再加入 0.2g 碳酸钠(Na2 CO3)或 5ml 三氯甲烷(CHCl3) ;标定调整浓度到 0.1000mol/L, , 贮于棕色瓶中,储存的时间过长时,使用前需重新标定。 A.1.2.4 淀粉溶液:称取 1g 可溶性淀粉,用冷水调成悬浮浆,然后加入约 80ml 煮沸水中,边加边搅拌, 稀释至 100ml,煮沸几分钟后放置沉淀过夜,取上清液使用,如需较长时间保存可加入 1.25g 水杨酸或 0.4g 氯化锌。 A.1.3 试验仪器、设备及其要求 A.1.3.1 三角洗瓶 500ml(吸收瓶) 。 A.1.3.2 滴定管 50ml,宜用精密滴点管。 A.1.3.3 湿式气体流量计,容量 5L。 A.1.3.4 量筒 20ml,500ml 各一只。 A.1.3.5 刻度吸管(吸量管)10ml A.1.3.6 容量瓶 100ml。 A.1.3.7 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软管,用于输送含臭氧气体,不可使用橡胶管。 A.1.4 实验程序: 量取 20ml 的碘化钾溶液,倒入 500ml 吸收瓶中,再加入 350ml 蒸馏水,待臭氧发生器运行稳定后 于臭氧气体出口处取样,先通入吸收瓶对臭氧进行吸收后再通过湿式气体流量计对气体计量,气体通过 量为 2000ml(时间控制在 4min 左右)停止取样后立即加入 5ml(15)硫酸溶液(使 pH 值降至 2.0 以 下)并摇匀,静置 5min,用 0.1000mol/L 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待溶液呈浅黄色时加入淀粉溶液 10 GB 几滴(约 1ml) ,继续小心迅速地滴定到颜色消失为止,记录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用量。 A.1.5 臭氧浓度的计算 CO3= ANa V0 B2400 (mg/L) 式中 CO3 臭氧浓度 mg/L ANa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用量 ml B 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 mol/L V0 臭氧化气体取样体积 ml 臭氧浓度等于 3mg/L 时,此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在 1以内。 A.2 臭氧产量的测定臭氧产量的测定 A.2.1 原理:臭氧浓度数值与进入臭氧发生器总气体量数值和的乘积即为产量。 A.2.2 设备、仪器及对其要求 压力表:1.5 级 气体转子流量计:工业级 A.2.3 气体流量的修正计算 流量计使用时被测气体的温度、压力,往往与流量计分度标定时有所不同。因此,使用时读数的流 量显示值,常常不是流经流量计气体的真实反映,必须予以修正。其公式如下: m3/h 或 L/h S SN NS N Q TP TP Q)( 式中:QN 标准状态下,气体实际流量 m3/h 或 L/h; QS 测量(试验)状态下,气体在仪表中的显示流量 M3/h 或 L/h; PS 测量(试验)状态下,气体的压力:Pa; TN 仪表标定时的绝对温度。 (273.15+2)K; TS 测量(试验)状态下,气体的温度 K; PN 仪表标定状态时的绝对压力(一个标准大气压 1.01325105Pa) A.2.4 臭氧产量的计算: DO3CO3QN(g 或 mg) 式中 DO3 臭氧产量 g 或 mg 注:本标准可同时对臭氧发生器所耗电能进行测量。 1 原理:臭氧发生器实测消耗电功率与单位臭氧产量之比为电耗。 2 设备、仪器 电压表(伏特表) 0.5 级 电流表(安培表) 0.5 级 功率表(瓦特表) 0.5 级 静电高电压表 1.5 级 电度表 2.0 级 11 GB 3.电耗计算:以功率表测得数值或电度表单位时间内记录累积数值与单位时间内臭氧产量之比即为 电耗。公式如下: P W DO3 DO3 P AH 式中:P 臭氧单位电耗,Wh/gO3或 kWh/kgO3 W 电功率 W 或 kW AH 电度表单位时间内累积数值,kWh 或 Wh/gO3或 kWh/kgO3 Wh/gO3或 kWh/kgO3 12 GB 附录附录 B (标准的附录) 臭氧消毒效果的评价臭氧消毒效果的评价 B.1 臭氧对空气消毒效果的评价臭氧对空气消毒效果的评价 B.1.1 实验器材和设备 (1)试验菌株:一般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 6538 株,用其 414 代培 养物。推荐用于特殊场所,例如用于结核病等消毒的臭氧发生器或臭氧消毒设备,应增加测试相应的微 生物。注明具有杀真菌作用者,应加测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ATCC 10231 株。 (2)菌悬液的制备,参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3)采样液和稀释液:磷酸盐缓冲液(PBS,0.03mol/L,pH 7.2) 。采样液中应含有中和剂。 (4)采样器:采用液体冲击式采样器或多级筛孔空气冲击式采样器。 (5)中和剂及选择方法:一般采用含硫代硫酸钠的中和剂,参照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第一分 册实验技术规范2.4 选择合适的中和剂浓度。 (6)培养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对白色念珠菌采用沙堡氏培养基; 对其它特殊试验菌,选用相应的培养基。 (7)空气消毒试验柜(或试验室):实验室试验一般采用 1m3的试验柜,试验柜中间高度应有喷 菌和采样孔,如果臭氧消毒设备较大,可采用 20 m3左右的大试验柜。模拟现场试验应采用20 m3的气 溶胶试验室。20 m3试验室在离地面 1.5m 高度应有喷菌和采样孔。试验柜室内应有控制温度、湿度的 设备。 (8)喷菌装置:包括气溶胶喷雾器(要求喷出的粒子 90以上直径在 110m) ,空气压缩机 (带有压力表的控制装置) 、气体流量计等。 B.1.2 试验方法 (1)调整试验室内的温度、湿度,并使其稳定在规定范围内(温度 202,相对湿度 7090) 。 (2)按预试验选定的喷菌压力、气体流量和喷菌时间,同时向试验柜(室)和对照柜(室)喷菌。 喷菌后,同时开柜(室)内的风扇,使细菌气溶胶在柜(室)内分布均匀。喷菌完毕后,继续开风扇 5 分钟,然后静置 5 分钟。务使试验柜(室)内的菌数达到 51055106cfu/m3,在自然衰亡率高时, 可适当增加喷入菌量。 (3)采样:喷菌停止后 10 分钟,按预试验选定的压力和时间,同时对试验柜(室)和对照柜(室) 采样,作为 0 分钟样本。 (4)消毒:试验柜(室)开启臭氧消毒设备,使其产生臭氧,并记录时间。 (5)采取消毒后样品,至各预定消毒时间,同时对消毒柜(室)和对照柜(室)采样。 (6)参照预试验获得的参数,对两组采样液进行稀释,并采用平皿倾注法进行接种平皿,放 37 下培养 48 小时观察并记录各平皿菌落数。 (特殊微生物的培养温度和时间,可按规定选定) 。同时设同 批空白培养基、PBS 作阴性对照,接种同批试验菌的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 13 (7)样本采完后,对试验柜和对照柜(室)分别进行消毒,抽风,并开门通风。为下次试验作好准 GB 备。 B.1.3 正式试验重复三次,分别计算各次试验的杀灭率。杀灭率均大于 99.9%,可判为消毒合格。从中 找出最小合格作用时间。 计算杀灭率公式如下: %100 )1 ( )1 ( 0 0 NtV VNV P tt t 式中:Nt为对照柜中试验菌的自然衰亡率, %100 0 0 V VV N t t 两式中:V0和 Vt分别为对照组于 0 分钟和试验开始后不同时间采样回收的菌数。 Pt是不同消毒时间的杀灭率 Vo和 Vt分别为试验组消毒前(0 分钟时)和消毒至不同时间采得的存活菌数。 B.1.4 现场试验(或应用试验) (1)本试验根据推荐使用的条件设计,选择合适大小的房间(根据臭氧消毒设备产生臭氧量,通 风量等来选择) ,将臭氧消毒装置安装在合理位置(一般为靠墙中间) ,室内可以曾有人活动,但试验时 室内必须无人。 (2)以室内自然菌为试验微生物。采集的空气中细菌数应102cfu/m3。 (3)先采取消毒前空气样品,然后开臭氧消毒装置,并于不同时间(或推荐采用的某一时间)采 取消毒后空气样品。 (4)采样培养基为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采样方法可用多级筛孔空气冲击式采样器采样,或用平 皿沉降法采样。前者要求采样器置室中央 1 m 高处,房间大于 10 m2者,每超过 10 m2增设一个采样点。 后者按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5)培养:采样后的培养基送 37,48 小时培养后观察并记录结果。 (6)计算杀灭率:用多筛孔采样器,可用下述公式计算细菌消亡率: 消毒前平均采到的菌数 消毒后平均采到的菌数消毒前平均采到的菌数 消亡率 用平皿沉降法采样,可按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第二分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第 20.7 条计 算消亡率。 (7)试验重复三次,各次细菌消亡率均90为合格。 B.2 臭氧对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评价臭氧对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评价 B.2.1 实验材料 (1) 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6538 株,大肠杆菌杆菌 8099 和白色念珠菌 ATCC 10231 株。参 照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第一分册实验技术规范第 2.1.3.1 和 2.1.3.3 条制备悬液。 (2) 载体:根据推荐消毒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载体,可供选择的载体有:玻璃片、不锈钢片(或圈) 14 、 塑料片、铝片、布片等。载体大小一般为 1.0cm1.0cm。 GB (3) 稀释液和洗脱液:稀释液采用磷酸盐缓冲液(PBS,0.03mol/L,pH7.2) ;洗脱液用含中和剂的 PBS。 (4) 生物学指示物:将一定量的指示菌株悬液污染在灭菌载体上,待干燥后,进行试验。 (5) 采样规格板:5. 0cm5.0cm。 (6) 培养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采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对白色念珠菌,采用沙堡氏 培养基。 B.2.2 实验室评价 (1) 将染菌载体(生物学指示物)放于臭氧消毒柜内,四角和中央各放一个,使其充分暴露。 (2) 关闭消毒柜。 (3) 开臭氧发生器,至柜内臭氧浓度达到要求时开始计时。 (4) 设定四个作用时间,每到一个作用时间,取出生物指示剂一个,放入含 10ml 洗脱液和 20 粒玻 璃珠的小三角烧瓶内。 (5) 对洗脱液进行活菌计数:取其原液或适当稀释液 0.5ml,接种于无菌平皿,倾入融化并凉至 45琼脂培养基,摇匀,置恒温箱培养 48 小时。 (6) 对照样片除不暴露于臭氧外,其他处理方法同消毒组样片,对照组生物指示物为与消毒组同批 的生物指示物,在同样温湿度下放致最长消毒时间后才开始洗菌。 (7) 本试验重复三次,取其平均杀菌率。 (8) 结果分析 杀菌率的计算 可用下述公式计算杀灭率: %100% 菌数对照组生物指示物回收 菌数消毒组生物指示物回收菌数对照组生物指示物回收 )杀灭率( 结论:每个位置生物指示物的平均杀灭率均达到99.9%,则可判定为消毒合格。 B.2.3 模拟现场试验 (1)人工染菌实物为消毒试验对象,可选择油漆木板表面,陶磁砖表面,搪磁用具表面,陶磁用具 表面等。 (2)染菌:取消毒试验对象 5 块进行灭菌处理,用沾有菌液的棉签对画出的试验区染菌(来回涂 布,至菌液布满) ,在无菌环境中干燥后,进行试验。务使染菌量达到 51055106/cm2。 (3)将染菌试验对象放臭氧消毒箱(或消毒柜)内最难达到消毒的部位,开启臭氧消毒器,作用 至预定时间时,取出消毒试验对象,用沾有含中和剂的 PBS 棉签,用擦拭法(每区横竖往返各 8 次)采 样。剪掉采样棉签头部棉花,使落入含 5ml 采样液的试管中,振打 80 次或放电动振荡器上振 1 分钟, 吸取其原液或稀释液接种平皿,进行活菌计数。 (4)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采样、洗菌和培养,进行活菌计数,采样时间应与消毒组最后一个样本 同时进行。 15 (5)结果分析: 杀灭率可用下述公式计算 GB )/ )/)/ % 2 22 cmcfu cmcfucmcfu 对照组回收菌数( 试验组回收菌数(对照组回收菌数( )杀灭率( 结果判定:各次杀灭率和平均杀灭率均99.9的作用时间,为最低作用时间。 本试验应重复三次。试验温度为 202,相对湿度为 7080。试验菌液中应加有 50血清。 B.2.4 现场试验 按照实际使用条件,以自然菌为试验微生物,以实际消毒物品为试验对象进行试验,检测样本数应 30 份。 (1)随机抽取消毒物品,用 55cm2规格板选定对照区用沾有含中和剂的 PBS 棉签擦拭采样(横竖 各 8 次) ,将棉签头剪入采样液试管内(含采样液 5ml) ,振打 80 次或电动振荡 1 分钟。取其原液或稀释 液,接种平皿,进行活菌计数,为对照组。 (2)将选定的消毒对象放入臭氧消毒箱内消毒至预定时间取出,用和对照组同样方法采样,洗菌, 接种,培养,为试验组。 (3)结果分析 可用下述公式计算杀灭率: )对照组回收菌数( )消毒组回收菌数()对照组回收菌数( )杀灭率( 2 22 / / % cmcfu cmcfucmcfu 结果判定:以每件样品消毒后的杀灭率均达到90的作用时间,为合格消毒时间。 (4)注意事项:参照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第一分册 5.4.7 执行。 B.3 臭氧用于水消毒的效果评价臭氧用于水消毒的效果评价 臭氧消毒装置可用于水的消毒,包括饮水消毒,游泳池水消毒等。 B.3.1 实验室消毒效果评价 (1)一般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试验参照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第一分册,实验技术规范 第 2.3、7.4、7.5、7.6.2 进行中和剂筛选,配制人工污染水样,活菌计数和设置对照组。 (2)消毒 用通过式臭氧消毒设备消毒饮用水时,若出水流量可调,设 3 个流量,4 个作用时间,若出水流量 不可调,则按说明书要求设 1 个流量,4 个作用时间。消毒前,将人工污染水样置水样贮存容器内,混 匀,然后取人工污染水样,一式两份,每份 250ml,作为阳性对照。消毒时,可采用高压气源法,也可 采用水泵法。前者先按附图 1 所示连接高压气源、耐压水样贮存容器、流量计和臭氧消毒设备,再开启 臭氧消毒设备与高压气源开关,使人工污染水样在高压气源的推动下,经由流量计的控制,通过消毒设 备,开始消毒处理,水样流出时,接取出口水样,放 20水浴中,记录作用时间,继续消毒处理。后者 则先按附图 2 所示连接水样贮存容器、水泵、流量计和臭氧消毒设备,再开启臭氧消毒设备与水泵开关, 使人工污染水样在水泵的推动下,经由流量计的控制,通过消毒设备,开始消毒处理,水样流出时,接 16 取出口水样,放 20水浴中,记录作用时间,继续消毒处理。 GB 3 4 1 2 附图 1 通过式臭氧消毒设备高压气源法消毒处理示意图 1.高压气源 2.耐压水样贮存器 3.流量计 4.消毒设备 3 4 1 2 附图 2 通过式臭氧消毒设备水泵法消毒处理示意图 1.水样贮存器 2.水泵 3.流量计 4. 消毒设备 用暴气式臭氧消毒设备消毒饮用水时,则将臭氧气体经由出气管或与出气管连接的瓷沙头直接通入人 工污染水样中,暴气方式与水样混合,进行消毒处理。无专用容器者,可用容量3000ml 的烧杯,盛装 3000ml 无菌蒸馏水作为水样,若无专用容器但需在更大容量的水样中进行试验者,示消毒设备状况,按 使用说明书要求调整水样用量,有专用容器者,按说明书要求,加入规定容量的水样,并调水温至 202。臭氧含量可调时,设 3 个浓度,4 个作用时间,臭氧含量不可调时,按说明书要求设 1 个浓度, 4 个作用时间。消毒时,先配制人工污染水样,混匀后,取人工污染水样,一式两份,每份 250ml,作 为阳性对照。然后将臭氧气体通入人工污染水样中,记录作用时间(第一个作用时间不能低于水中臭氧 含量达饱和时所需最短时间) ,开始消毒处理。 (3)采样 消毒达预定作用时间后,采集水样于含中和剂(固体硫代硫酸钠,其用量示臭氧浓度大小设为 0.1- 0.5%)的三角瓶中,中和后,分别吸取 100ml、10ml 和 1ml 各二份,按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第一 分册,实验技术规范第 7.4 所示方法和要求进行活菌计数,测定残留大肠杆菌菌落数。 (4)本试验重复 3 次 3 次试验中阴性对照各组均无菌生长,阳性对照组平均大肠杆菌菌落数均达 51045106cfu/100ml。各次试验均使大肠杆菌菌落数降至 0/100ml 的最低剂量,可判为实验室试验 17 中饮用水消毒最低剂量。 B.3.2 杀菌效果影响因素测定试验 试验需分别观察水温(52、202和 302) 、水中有机物(以腐植酸为有机物,以色度值 GB 表示其含量)和水中 pH 值对杀菌效果的影响。试验按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第一分册,实验技术 规范中第 7.7 所示方法和本文 3.1 要求进行。 B.3.3 天然水样消毒试验 考虑到实用消毒水源对消毒效果的影响,依据实用消毒范围,可选择自来水、河水、井水、湖水或 高层建筑贮水箱用水等天然水样进行消毒试验。具体试验要求按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