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岁岁年年岁岁年年读后感读后感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长篇小说,作品开篇便抓住了我: 两男两女四名大学生,在一个旧军官护送下,从县城出发 赴省府求学。那是走在 1949 年春大西南路上,时局动荡, 兵荒马乱,这一行人会遇到什么?那位商会会长家千金, 青春靓丽,牵动着年轻人的心,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虽 然,作家运笔从容,写得细致绵密,没有设置那种一惊一 乍的悬念,但是,随时随地或将发生的险情,若有若无飘 忽不定的恋情,加以山重水复令人神往又让人担忧的环境 和气氛,形成为弥漫着奥秘的审美引力,使读者由不得会 跟随这行人走下去,走进情境。 果然,这一路险象环生,意外频仍:遇到土匪劫寨; 听闻国军杀人;经过共产党武装突袭的镇,地下党员吕洁 不辞而别;所乘客车的轮胎一再爆裂,促成张浩和杨小曼 月下亲吻但有惊无险,且余韵缠绵。而开篇至此,已 近全书三分之一。描述这一路旅程,其实是作品前传,先 交代人物身份及其关系;后三分之二才是正传,写新社会 特别是新时期里几名知识分子和游民的人生际遇。因而, 这本书每一页,都镶嵌唐诗人刘希夷的名句,左是:“年 年岁岁花相似” ,右为:“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本书的名 字,就叫做岁岁年年 。 岁岁年年封底,描述其特色与价值,也引用了这 两句,但改动一个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书不 同” 。编者推荐这位“畅销小说政界的作者,目光大转 移,关注知识界,倾情奉献最新长篇力作” 。原来,这位作 家龙志毅,曾担任过贵州省委副书记。一名省级领导,既 从政,又从文,既有丰厚生活积累,又与知识界有广泛接 触,所以,既能创作政界那样的畅销书,而今又奉献 出岁岁年年这样思想深邃、艺术精美的篇章。它以历 史交织现实,展示时代风云和人之命运,是一部新中国知 识分子的沉浮记。 读前传时,我曾猜想,故事可能沿着张浩、杨小曼与 何宁这三个知识青年间隐约的“三角关系”发展,不料看 过那一次月下亲吻,情节一下子掀过了两年半。天翻地覆 的日子,只一笔交代而过,作家重点所刻画的,是时代与 人的关系。时代对人性和人生的影响,深重而悠远,且变 幻多端。新中国建立,激发人做新的抉择,原曾亲吻的情 侣,也难免分道扬镳。就在抉择人生之路的关键时刻,人 与人之间本性的差异,姚黄魏紫,泾渭分明。同为知识分 子,由于出身和素质不同,终究各奔前程。 岁岁年年的 笔墨,就致力于关键时刻人的抉择。 一年前杨小曼甩手而去,张浩仍沉浸于甜蜜回忆,但 他到达工作地先见到的,却是两年半前曾以高价卖给他们 车票的游民吴湘。旧社会的小混混,到新社会当上板车工 人。读到这里,我有所悟:这一偶然重逢,写来似不经意, 其实乃是作家从总体出发的刻意安排。由此推断,这一人 物将贯穿全篇,而在前传亮过相的其他人物,也将陆续再 次登场。读罢全书,如我所料,不仅那位护送他们的旧军 官,就连涉笔所及的商家后代,后来也成为香港与内地合 资的老板。在结构上,精心设计,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龙志毅不愧为小说的大手笔。 如此巧妙布局,固然是因艺术造型之美所需,但实质 上是思想脉络的轨迹,这样才能以更宽广的背景表现知识 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境遇。这部长篇小说,既然重在刻 画时代与人,那么就不只写一类人,而是需要写多样人, 写各种类型之人在时代变换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写 多样人,又正是为了突出映衬作为作品中心人物的知识分 子。看到后半就会明白,当历史进入新时期,在市场经济 的舞台上,重获新生的知识分子,无论从政还是从文,都 跟经商的大老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星移斗转,风虎云龙, 确实是:“岁岁年年人不同” 。 如果说写张浩之再见吴湘,埋伏此人后来将会成虎成 龙,那么写张浩之凭吊吕洁,则是为给献身解放事业的知 识分子树立一块丰碑。这又是同类人物之间的一种映衬: 假使牺牲的不是吕洁而是何宁,何宁便会成为后辈永远崇 敬的“先烈” ,就不至于被“左派”以诬陷手段推进“右派” 深渊。这就又给时代的风云也树立了一块界碑:对这一类 型知识分子而言, “反右”运动乃是他们永远难忘的伤痛。 作品所写对何宁的所谓调查,不过是在“三角关系”上逼 供,从而显示:压制与迫害知识分子的那一股时代潮流, 才是造成邪恶成虎成龙的元凶。 从“反右”到“文革” ,二十多年岁月,几十万有良心 和良知的知识分子,被剥夺了正常人的生存条件与生命能 量。侥幸躲过劫难的张浩,又与当年护送他们的李忠臣重 逢。这位曾任国民党军少校参谋的旧军官,如今虽也落魄, 但能正常生活,当上了小饭铺的营业员。可是,当年的 “学运”领袖何宁,在“反右”运动中却落难为不可接触 的“黑五类”贱民。这一灭顶之灾,对他同时也对张浩和 杨小曼,都是一次严峻考验。助长邪恶的运动,考验人性 的品格。在“神”威慑下,有一些人迫不得已变成为“兽” 。 张浩与小曼,何去何从? 龙志毅塑造的知识分子,心里流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 血脉,对于信念和正义,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重 情的张浩忠于真理和友谊,无所畏惧。他曾探望何宁,跟 何宁并肩于冷风冻雨。何宁承认自己所做的唯一“错事” , 就是“不应该和小曼结婚” 。他把小曼“完全交给”张浩, 张浩只“从常规的含义去理解” 。小曼看到何宁提议离婚的 信, “撕得粉碎” , “泣不成声” ,矢志守“寒窑” ,要等到 “出头的时候” 。这三位存在着微妙“三角关系”的知识分 子,劫难之中结成岁寒三友。他们所体现的友情与爱情, 高贵坚贞,冰清玉洁。 这是作品里最动人的情节,却也是人生中最难堪的境 界。张浩隐约觉得,他和小曼, “情缘未了” ,只是“冻结” 。 为摆脱这局面,他很快结了婚。从此历史又掀一页,作品 再次大开大合,第十节写张浩携妻回乡, “已经是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中期的事了” 。但全书篇幅,仍没有过半,对于后 半说来,前半已是历史。小说浓墨重彩之笔,还在后一半 的现实。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各种类型的人,开拓了各 有作为的用武之地。饱经风霜的知识分子,逐渐找回曾遭 践踏的位置。潜藏内心的本性随之“解冻” ,便也会再受到 新一轮的时代冲击。 张浩回乡,最先见到的,又是吴湘。这一巧遇,既是 艺术结构设置的呼应,更是为了能够以巨大变化来显示时 代与人新的关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小混混, 今日大老板。相对说来, “改正”后的何宁,虽已成为著名 学者,这次回乡讲学,却还需要四星宾馆监理的“优惠” 。 按吴湘的逻辑,何宁调北京,肯定是“升了大官” ,不料他 弃政从学。对新时期里这新的抉择,张浩可以理解,小曼 不以为然。而何宁本人,从孔欣快速地升任为副省长,感 受到权势的威力, “触景生情” , “一瞬之间” ,内心深处竟 然闪过“莫名的失落” 。 要写出真的人,就得抓住“瞬间”闪念。即便对于正 面人物,也不放过这一类型知识分子本性中潜在的“患得 患失” 。正因为这样写,也就在本性上更鲜明映衬了张浩的 “纯”和小曼的“真” 。张浩是个典型书生, “个性使然” , 既恪守着“非礼无动” ,又执著于“人之常情” 。小曼毕竟 商家出身,毫不隐晦她总是要追求时尚之心。她能为“右 派”守“寒窑” ,却不愿跟“学者”厮守终生。时代新潮涌 动,她便向往出国。惟其率真任性,更难忘“故人情” 。作 品后半的故事,热闹处围绕着何宁讲学,其沉静与动心处, 则在皴染这种情愫。 为对应这种情,作品推出李忠臣的小女儿静子,并让 她跟何宁产生“新人情” 。静子认为,这是“某种特殊情况 下产生的恋情,应该看成一种自然现象,属于个人生活中 的隐私” 。她的出场,就是为了证实这种情的真实性与合理 性。异性之间从来就有这样一种情愫:生不同衾死不同穴, 彼此心灵却脉脉相通。这是不受外界阻隔不受时空限制、 潜藏内心深处却总身不由己的感应。这是说不得好说不得 坏、也无须给予评价更无法进行干预的灵性。这种介乎于 友情和爱情间的知己之情,到作品最后,凝结于“拭泪删 残稿”的“殷情” 。 岁岁年年抒写时代风云变幻、知识分子命运沉浮, 给人的感受与思索丰美而多味。但其主旨,落笔于情:它 深深赞颂遭逢劫难时的坚贞友情与爱情,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