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教案新人教版1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教案新人教版1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教案新人教版1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教案新人教版1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教案新人教版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秋天秋天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秋天是何其芳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 语言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组合成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渔民满载而归和少女思 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 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赞美秋天的情怀。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诗歌短小易懂,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之前的学习 中学生也接触过一些优美的诗歌,初步掌握了些诗歌朗读的技巧,同时也积累了些解读鉴赏诗歌的 能力。因此,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 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一) (设计者:王明明) 教学分析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栖息、寥廓、枯涸、清冽、梦寐。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 诵秋天 。 2品味诗歌的意境,赏析诗歌的美句,鉴赏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丰富对秋天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提高朗读、感悟能力,品味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2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丰富对秋天的体会。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1搜集何其芳的相关资料,关于秋 的名句、名篇。 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及重点语句的幻灯片、课文插图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唤醒自己眼中的秋天唤醒自己眼中的秋天 【提出问题】 同学们,现在正值秋天,一说到秋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印象和感受。你能 否用一个词语、一句话、一首诗来形容一下你眼中的秋天? 【学生回答】 【深情导入】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在农民眼中秋天是喜悦的,在同学们的眼中 秋天是金色的、是多变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何其芳的秋天 ,体味动人的秋之魂。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调动学生运用恰当词句,描绘自己眼中秋天的积极性;并深情叙说不同的人对秋 2 天的理解是不同的,意在创设情境。 ) 二、推进新课二、推进新课感悟诗人眼中的秋天感悟诗人眼中的秋天 (一)了解作者 【提出问题】 课前要求大家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现在谁能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 查阅 结果? 【学生回答】 【展示材料】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诗人、评论家。1936 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 出版,1937 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 ,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 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教师小结】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着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就 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 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今天,我们将从这首秋天中深悟他的创作风格。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因学生对诗人了解不多,所以在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突出介绍何其芳的 创作风格,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 (二)识记字词 同学们, 秋天用优美隽永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清远、闲静的意境。如果排除了字词障碍, 我们将会很顺畅地去理解把握诗意,下面就让我们挑战自我,积累、识记下列字词,为更好地学习 本诗奠定基础。 【屏幕显示】 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和词义。 1掌握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丁丁(zhng) 肥硕(shu) 青鳊鱼(bin) 乌桕( ji) 芦篷(l png) 寥廓(lio) 枯涸( h) 清冽( li) 梦寐( mi)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廖廓: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冽:水清澈。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理解字词,消除朗读障碍,夯实基础。在此 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 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学会结合语境理解字词。 ) 三、深情地朗诵三、深情地朗诵走进秋天走进秋天 3 【提出问题】 秋天的美景,需要我们用深情地诵读去感知。诗歌朗读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 么呢? 教师配乐深情朗诵课文,学生聆听并思考。 【学生回答】 【展示材料】 朗读指导: 1把握节奏(语速与停顿) ;2.读出情感(重音与语调) ;3.沉浸其中(忘我与陶醉) 。 学生自由朗读,深情体会。 师指名朗读,学生可任选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尝试,并说明朗读理由。 【学生朗读、回答】 【教师小结】 第一小节要读出悠静和喜悦的感觉,体现出农家人生活环境的特点以及收获的忙碌和喜悦之情。 如“飘”字要读出拖音, “满披” “饱食” “肥硕”要重读, “栖息”要读出情味。 第二小节要读出悠闲、轻快的味道,体现出渔人怡然自得的生活乐趣。 “撒网” , “收起” 写出了渔民捕鱼的动作,要重读, “满载”写出了丰收的喜悦,要重读;“轻轻”要读出悠闲自在 的神态, “游戏”一词要读出轻松自如的味道。 第三小节要读出悠远和怅然若失的意味,体现盛夏过后的沉寂和牧羊女内心朦胧的感觉。 “梦 寐”要重读,突出牧羊女对牧童的思念;“寥廓” “清冽”要读得缓慢一点,沉浸其中,感受草野 和溪水的特点;疑问句,要酝酿情感,读出升调。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最好方法,用声音来营造秋天的意境,传达内心感受,对于 秋天可以说是最明智的选择。把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技巧的传授,意在培 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 四、细腻地感受四、细腻地感受品味秋天品味秋天 【提出问题】 下面大家认真品读诗歌,用“我从_中,感受到_”的句式,谈谈自己读后的感 受。 (温馨提示:第一条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字眼、一个词、一句诗、一节诗、全诗;第二 条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动作、心情、形态、景象、情景、声音、色彩、画面,或者是诗的结构、 情感、手法) 【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诗歌,并在最能打动自己的词句或段落旁边,圈点评注。 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适时点拨评价。 展示成果,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重点点拨】 第一小节示例: 4 1我从第一小节中,感受到了一幅“农家丰收图”:清晨,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 声震荡山谷;田野里散发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辛勤劳作,衣衫 湿透,仍旧乐此不疲。果林中还有采摘的人,瓜果飘香,香气诱人,摘下这沉甸甸的秋之实,放进 背篓,与家人共享丰收的喜悦。 2我从“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中,感受到了“秋天的旋律” 。这句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 幽谷的深、静,丁丁的伐木声响在每个人的心里,意境优美,诗意浓郁。 3我从“栖息”一词中,感受到了惬意自得的生活。 “栖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 概括了秋天在农人家里的情景,表现了轻松、闲静、充满收获的秋意氛围。 第二小节示例: 1我从第二小节中,感受到了一幅“霜晨归渔图” ,画面中“撒网” “收网” “摇桨”等一 系列动作,彰显了渔家的生活特色,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 2我从“冷雾” “白霜”中,感受到了秋天清凉、冷寂、朦胧的氛围。从“轻轻摇着归泊的小 桨”中,感受到了渔人的悠闲惬意,写出了人们在秋天特有的轻松与欣喜,情景交融。 3我从“游戏”一词中,感受到了渔人享受秋天的那份闲适。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写出了 渔人的心态,打鱼并不在乎多少,而是在于感受秋天的这份美好。 第三小节示例: 1我从“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中,感受到了秋夜的宁静与悠远。这里是以声衬静,用 蟋蟀的叫声衬托出草野更加空旷寂静。 2我从这一小节的问句中,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摇曳多姿,将初恋写得含蓄,写得精彩。 全诗角度示例: 我从全诗中,感受到了诗歌节奏感强,韵律和谐。全诗共三小节,每一节为五句,都以“秋 天在”的句式结尾,表现出篇章结构的一致性,句法上灵活多样,摇曳多姿,一唱三吟, 反复吟咏。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 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 五、诗意地仿写描绘秋天 【提出问题】 请用你的学习收获和体验,借助本诗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描绘秋天。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 古人云:“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大家用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心灵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