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疑罪从无(20101230王亚林)ppt模版课件_第1页
【法学】疑罪从无(20101230王亚林)ppt模版课件_第2页
【法学】疑罪从无(20101230王亚林)ppt模版课件_第3页
【法学】疑罪从无(20101230王亚林)ppt模版课件_第4页
【法学】疑罪从无(20101230王亚林)ppt模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疑罪从无与司法公正疑罪从无与司法公正 主讲人:王亚林 主讲简介 王亚林,一级律师,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主任 ,安徽省十佳律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安徽大学 法学院、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中国科技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兼职教授,安徽省刑法学研究会副总干 事,省律协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司法 监督咨询员、省人民政府立法咨询员、行政执法监督 员,公安厅监督员、省政协委员,合肥市政协常委、 政府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王亚林律师擅长办理 刑事辩护、知识产权、涉外业务,从业至今办理了多 起全国、全省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如安徽省原副省长 王怀忠受贿案、安徽反贪第一案(阜阳市长萧作新夫 妻犯罪案)、全国首起跨国集团诉讼案;远山的呼 唤版权纠纷案;香港马士基集团侵权纠纷案等,经 其辩护13人无罪释放、17名死囚被改判。 疑罪从无的法律思想和司 法原则被现代文明国家的刑事 立法与司法普遍认可,是现代 刑事司法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 一。 何谓疑罪 n 是指司法机关对受理的刑事案件经审查在定 罪与否的问题上存在疑问且未得到合理排除的情 形。在通常情况下,这里所指的“疑问”包括实 体和程序两方面的问题。 n 司法实践中,在定案事实和证据上存在“疑 问”的案件时有所见,这些案件都涉及定案证据 是否确实、充分的问题。所不同的是,有的案件 的最终结果是因“证据不足”而对被告人宣告无 罪,有的案件是因为有了权威机构作出DNA等技 术鉴定才使“证据不足”的问题合理得到解决, 从而使罪犯落入法网。 我国刑法规定的三项基本原则 n n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原意为罪刑法定原则的原意为“ “法无明文法无明文 规定不为罪规定不为罪” ”,“ “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 ”。 n n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 则是近现代法治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近现代法治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n n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亦称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亦称罪 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当原则。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当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 则的基本含义是:罪行大小与刑事责任的大小刑 罚轻重应当相称,重罪重判,轻罪轻判。 n n 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是国家规定的关于办理刑事 案件程序的法律。诉讼,就是俗称的打官司。 n 我国的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 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事实,查获并惩罚犯 罪分子的活动。 n 目前,我国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 诉讼法诉讼法,是19791979年年7 7月月7 7日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01980年年1 1月月1 1日起施 行的,19961996年年3 3月月1717日经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修 改。 什么是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 刑事诉讼和其他性质的诉讼必 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1 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 则;则; 2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 3 3、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 文字进行诉讼原则;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4 4、审判公开原则;、审判公开原则; 5 5、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 等,我们称之为等,我们称之为一般原则; 刑事诉讼所独有的基本原则. 1 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 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 2 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 立行使职权原则;立行使职权原则; 3 3、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 约原则;约原则; 4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 辩护原则; 5、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审判,不得 确定有罪; 6 6、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的刑事、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的刑事 责任;责任; 7 7、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 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即刑事诉讼。即刑事诉讼 的特有原则。的特有原则。 刑事诉讼法规定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 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人 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经过审理终结对“证据不 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 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项) 。 这些规定,不仅从基本法律的角度强调了“定罪权” 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的“惟一性”和人民法院在定罪时也 必须“依法进行”的合法性,而且重新确立了对“疑罪”的 处理原则,成为“疑罪从无”的法律依据。 一、刑事诉讼中的“疑罪” 1997年之前 有关司法机关曾作过类似于“疑罪从无”的规定,试图从 司法解释的角度弥补法律上的缺陷:一是最高人民法院1989 年11月4日在关于一审判决宣告无罪的公诉案件如何适用 法律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对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经多次退查检察院仍未查清起诉书指控的被告人犯罪事实并 提供足够证据,法院调查也无法查证清楚,不能认定有罪的 被告人,在判决书说明情况后,直接宣告无罪“;二是最高 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1989年12月13 日在关于办理流窜犯罪案件一些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规 定,对这类“抓获的罪犯,如有个别犯罪事实难以查清的, 暂不认定,就已经查证核实的事实,依法及时作出处理“; 三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 中规定人民法院对“案件的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而 又确实无法查证清楚、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的,判决宣告被 告人无罪“。 五年六审,死囚辩无罪 所谓所谓“疑罪”,是指司法机关对受理的刑事案件经是指司法机关对受理的刑事案件经 审查在定罪与否的问题上存在疑问且未得到合理排除审查在定罪与否的问题上存在疑问且未得到合理排除 的情形。的情形。 在通常情况下,这里所指在通常情况下,这里所指的“疑问”包括包括实体和和程 序两方面的问题。两方面的问题。 二、宣告无罪的种类、 案件及其法律后果 按照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进入审判程 序的刑事案件最终由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宣告无罪”的, 有二种情形: n 依据法律认 定被告人无罪的 ,应当作出被告 人无罪的判决; n 证据不足, 不能认定被告人有 罪的,应当作出证 据不足、指控的犯 罪不能成立的无罪 判决。 n刘* 诈骗案 串通投标罪成 诈骗罪向非国家工 作人员行贿罪 李* 受贿罪 滥用职权罪 三、疑罪从无体现了司法公正 古老的司法原则 n 杀人者应当受到惩罚,或者送进监狱,或 者送进精神病院 n 辛普森杀妻案 n 一个良好的程序往往比为公正的内容设定 的任何标准都更能保证公正。按照国际人权的 标准,程序的优劣取决于利害关系人是否参与 了这个程序。程序法定,无罪推定,证据为本 和直接言辞原则 。 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前提 实体不公或许只是个案正义的泯 灭,而程序不公则是制度正义性的丧 失。 马克思早就说过,程序法不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也是法 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程序法的自身价值就在于体现人们所追 求的目标民主、法治,给诉讼参与者及有关的人以公正、人 权、法治的感受和教育。我国在推行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过程 中,同样必须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具体表现为必须遵循以下三个 子原则: 一、平等原则。即公民、法人与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法律 地位应当平等,应当建立听证、协商、沟通等保证公民平等参与 行政执法的各项制度; 二、公开原则。即公开行政行为、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公开行 政行为中涉及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 三、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既是正当程序原则的出发点,又是其归 宿。 法律事实不等于客观事实法律事实不等于客观事实 司法公正的本质是公民正当的、司法公正的本质是公民正当的、 合法的权利能够自由、平等地得合法的权利能够自由、平等地得 以实现以实现 疑罪从无体现了司法公正疑罪从无体现了司法公正 四、“存疑无罪”制度在适用 中的问题 三年四审 枪下留人 (2003年10月 判死缓 2001年8月20 日 8月24日) n n (20032003)73.6 73.6 (20042004)64.4 64.4 n n (20052005)68.468.4 (20092009)一审刑事案件)一审刑事案件766746766746 件,判处罪犯件,判处罪犯996666996666人。人。 n n 在确立在确立“ “存疑无罪存疑无罪” ”制度之前,人民法院对检察院提起公诉制度之前,人民法院对检察院提起公诉 的刑事案件经过审查后以的刑事案件经过审查后以“ “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为由而退回补为由而退回补 充侦查的,大约占公诉案件总数的充侦查的,大约占公诉案件总数的5-105-10; n n 而在确立而在确立“ “疑罪从无疑罪从无” ”制度后,人民法院以制度后,人民法院以“ “证据不足、指控证据不足、指控 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犯罪不能成立” ”而宣告无罪的案件,多则几千件,少则几百件而宣告无罪的案件,多则几千件,少则几百件 。 从近年来作的从近年来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来看,在全国法来看,在全国法 院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被告人中,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宣告院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被告人中,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宣告 无罪的:无罪的: 19971997年年 19981998年年 19991999年年 20002000年年 20052005年年 20062006年年 20072007年年 20082008年年 20092009年年 11701170人人 无无数据数据58785878人人 66176617人人 21622162人人 17131713人人 无数据无数据 13731373人人 12061206人人 年,人民法院坚决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年,人民法院坚决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 的宪法原则,严格依法办案,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的宪法原则,严格依法办案,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 追究,共依法宣告名刑事被告人无罪追究,共依法宣告名刑事被告人无罪。在这 人中,因证据不足宣告无罪的占 ,不构成犯罪的占。 1996-2006年, 我国有4万余人被法院依法宣告无罪。2003-2008年依 法宣告万名刑事被告人无罪 。2009年各级法 院生效判决中,宣告被告人无罪1206人 “有罪则判、无罪放人”是肖扬院长一直强调的 刑事审判原则。 2005年5月万张案件;06年8月第一次庭;07年6 月第二次开庭未果;07年7月第二次开庭,现在未果 。 王胜俊言论 王胜俊要严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实现 刑事审判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职能作用。宽严都必须严 格依法进行,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 其罪,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减少对抗、促进和谐,最大 限度地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宽”与“严”两种手段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必须全 面理解、正确把握,做到统筹兼顾、协调运用,达到法律 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 衡量刑事审判活动是否取得实效,要看是否有利于遏制 和预防犯罪,是否有利于被告人认罪服法、教育改造和回 归社会,是否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对待判不判死刑的问题,王胜俊谈到三个依据。“一是 要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二是要以治安总体状况为依据; 三是要以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感觉为依据。” 五、疑罪从无之制度分析 一、刑诉法第十二条规定一、刑诉法第十二条规定“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 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 。 二、刑诉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了补充侦查次数以二、刑诉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了补充侦查次数以 二次为限,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二次为限,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 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 三、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了经法庭审理,对证据三、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了经法庭审理,对证据 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加强了疑罪从无的制 度保障,表现在三个方面。 由于疑罪从无本身内涵的丰富和复杂,它的制度化过 程也并非能一蹴而就,值得思考、探讨之处颇多。 一、法官的中立地位、控辩平等与疑罪从无 二、举证责任、沉默权与疑罪从无 无罪推定原则包含三个具体内容:无罪推定原则包含三个具体内容: (一)、 控诉方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 (二)、被告人享有沉默权; (三)、疑罪从无。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 治权利国际公约,分别称为A公约和B公约与世界人 权宣言一起,被通称为国际人权宪章 。 三、辩诉交易与疑罪从无 刑诉法的再修改 程序法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 证据为本原则 直接言辞原则 彰显程序价值 重构司法资源 落实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地位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0.7.1 18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法官、院长孟德思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法官、院长孟德思 鸠(鸠(1689-17551689-1755)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 n n 国家分为专制的、君主(君主在法律之下有最高权力国家分为专制的、君主(君主在法律之下有最高权力 )的和共和(全体人民有最高权力)的国家;)的和共和(全体人民有最高权力)的国家; n n 专制和法律是不相容的;专制和法律是不相容的; n n 国家的目的应是自由;国家的目的应是自由; n n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 “权力导致腐败,绝权力导致腐败,绝 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剑桥大学教授阿克顿勋爵语(剑桥大学教授阿克顿勋爵语 ; n n 政治品德是爱祖国,在共和意义下就是爱平等;政治品德是爱祖国,在共和意义下就是爱平等; n n 这种品德是推动共和政体的原动力;这种品德是推动共和政体的原动力; n n 三权分立;三权分立; 1789 1789年法国的年法国的人权宣言人权宣言宣布:宣布: 没有三权分立就没有宪法。没有三权分立就没有宪法。17911791年法国宪法、年法国宪法、17871787年年 美国宪法。美国宪法。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代表西方的价值观但影响世代表西方的价值观但影响世 界的进程。界的进程。 美国的司法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