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莫利晋南巡讲ppt课件_第1页
亚莫利晋南巡讲ppt课件_第2页
亚莫利晋南巡讲ppt课件_第3页
亚莫利晋南巡讲ppt课件_第4页
亚莫利晋南巡讲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谢谢 亚莫利 2 真正了解亚莫利 正确使用亚莫利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支忠继 3 内 容 磺脲类降糖药的地位 亚莫利的优势 双重作用机制 疗效 安全性 依从性 亚莫利的临床应用 4 DeFronzo R.A. et al., Diabetes Care (1998) 糖尿病进程 正常代偿期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空腹血糖 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抵抗启动了2型糖尿病的进程启动因素 B细胞功能是决定2型糖尿病发生与否的关键决定因素 2型糖尿病:双重发病机制 5 治疗观念的转变 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动向: 不仅仅以HbA1c为治疗目标,而同时以病理生理 改变为治疗目标:保护细胞功能应作为重点 6 抗糖尿病药物上市时间 胰岛素1920s 磺脲类1950s 双胍类1950s -糖苷酶抑制剂1980s TZDs1990s GLP-1,DPP-IV抑制剂2000s 内源性大麻素CB1受体拮抗剂2000s 胰岛素的出现、磺脲类药物的诞生 使血糖控制成为可能 抗糖尿病药物的发展史 7 磺脲类降糖疗效最强 从口服降糖药的降糖疗效来看: 磺脲类药物依然是降糖疗效最强的口服药之一 口服降糖药降糖作用比较(2008 ADA/EASD共识更新版) Diabetes Care 2008;31(1):173-5. 8 2009年 ADA/EASD共识 DAVID M. NATHAN,et al. Diabetes Care.2009, 32:193203. 诊断时: 生活方式 + 二甲双胍 生活方式+二甲双胍 + 基础胰岛素 生活方式+二甲双胍 + 强化胰岛素 步骤2步骤1 生活方式+二甲双胍 + 吡格列酮 生活方式+二甲双胍 + GLP-1激动剂 生活方式+二甲双胍 + 吡格列酮 + 磺脲类 生活方式+二甲双胍 + 基础胰岛素 层1:充分验证的核心治疗 层2: 尚未充分验证 的治疗 生活方式+二甲双胍 + 磺脲类 步骤3 a:除了格列本脲(优降糖)和氯 磺丙脲以外的磺脲类药物 b:关于安全性方面缺乏足够的临 床资料 9 中国T2DM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缺乏更为明显 入选了全国9个城市21家医院的405例新诊断T2DM患者 -100 -61 -42 -33 -31 100 23 12 8 5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正常组DM1DM2DM3DM4 SenIG30HOMA-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的百分比 Sen-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G30-胰岛素初期分泌功能指数 根据空腹血糖分组: DM1: 100 mg/dLFPG 6.5% 超重/肥胖患者 (BMI24 kg/m2) 3个月后HbA1c6.5% 非超重患者 (BMI6.5% 61.6%61.6%的的 中国患者中国患者 体重正常体重正常 11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与西方特点不 同,BMI偏轻或正常的患者仍占 很大一部分。因此,对中国人而 言,磺脲类促泌剂依然是重要的 一线选择。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2):2a1-22. 12 磺脲类降糖药的地位 一类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药物 细胞功能缺陷是DM发生、发展的关键 临床应用时间最长,经验最多 降糖效力最强 可供选择的药物最多 尤适国人、国情 共识/指南明确推荐 13 磺脲类降糖药的地位 传统磺脲类降糖药的缺点 低血糖 增加体重 新一代(新型)和新剂型SU的出现大大提 高了该类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依 从性 14 内 容 磺脲类降糖药的地位 亚莫利的优势 双重作用机制 疗效 安全性 依从性 亚莫利的临床应用 15 亚莫利独特双重作用机制 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 亚莫利亚莫利 + + + + 传统磺脲类药物+- 格列奈类+- 双胍类-+ 格列酮类-+ -糖苷酶抑制剂- Henry. Endocrinol Metab Clin. 1997;26:553-573; Gitlin,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8;129:36-38 Neuschwander-Tetri,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8;129:38-41; Goldberg, et al. Diabetes Care 21:1897-1903 Medical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4th ed. Alexandria, Va: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1998:1-139 Fonseca,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8;83:3169-3176; Bell 26:523-537 De Fronzo, et al. N Engl J Med. 1995;333:541-549; Bailey 334:574-579 16 亚莫利(格列美脲) 双重作用机制之一 生理性促进胰岛素分泌 17 Hypothetical model of sulfonylurea receptor in -cells K+ K+ AmarylGlibenclamide Solubilisation GlibenclamideAmaryl 65 kDa 140 kDa 65 kDa 140 kDa cell membrane Sulfonylurea receptor Potassium channels Amaryl binds to the 65 kDa subunit of the sulfonylurea receptor; glibenclamide binds to the 140 kDa subunit Kramer W et al., Biochim Biophys Acta 1994;1191: 278-290 18 亚莫利优秀药代动力学 01020 30 4050607080 90 分钟 亚莫利 格列本脲 100 80 60 40 20 结合的 3H 磺脲类 (%) 3H磺脲类与 - 细胞的解离动力学 迅速解离、低血糖少 结合的 3H磺脲类 (最大 % ) 亚莫利 格列本脲 051015 202530354045 分钟 80 60 40 20 100 3H磺脲类与 - 细胞的结合动力学 快速结合、快速起效 亚莫利与结合受体的解离速度 比格列本脲快 8 - 9倍 亚莫利与受体的结合速度 比格列本脲快2.5 - 3倍 Muller G, Hartz D, Punter J, Biochim Biophys Acta. 1994 ;1191(2):267-77. 19 亚莫利同时促进、相的胰岛素分泌 基 线 相 相 剩余作用 200 min 19 min 820 min 2140 min 免疫反应胰岛素 (U/mL) 血糖从5 到 8.33 mmol/L (90 到 150 mg/dL) 中度上升 稳定的 5 mmol/L (90 mg/dL) 葡萄糖 70 M 格列美脲输注 2002040 0 100 200 300 400 500 Gregorio F,et al. Acta Diabetol. 1996;33(1):25-9 亚莫利生理性促胰岛素分泌 20 亚莫利生理性促胰岛素分泌 (mol/L) 血糖浓度 (mmol/L) 胰岛素分泌量* (U/islet/45min) 0 0.5 1 1.5 2 2.5 3 1001010 2.5 5 10 20 亚莫利血药浓度 *分离的人胰岛 亚莫利的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依赖于血糖浓度水平 Del Guerra, et al. Acta Diabetol 2000;37(3):139-41 21 亚莫利生理性促胰岛素分泌的特点 与其它磺脲不同,亚莫利与磺脲类受体的 65 kDa 亚单位相结合 不同的结合位点创就亚莫利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 亚莫利与受体呈“开-关”式的结合与解离 快速结合,快速起效 迅速解离,减少低血糖发生 胰岛素分泌由血糖及药物浓度双重调节 生理性促胰岛素分泌,减少低血糖发生 亚莫利同时促进第一相和第二相的胰岛素分泌 快速降低餐后血糖 Muller G, et al. Biochim Biophys Acta. 1994 ;1191(2):267-77. Sonnenberg et al. Ann Pharmacother . 1997;31:671-6 22 亚莫利(格列美脲) 双重作用机制之二 改善胰岛素抵抗 23 Meller,et al. Molecular Medicine 2000;6(11):907-33。 亚莫利可以通过诱导GLUT4去磷酸化,提高其在细胞膜上的表达 增加葡萄糖转运,增强外周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亚莫利胰外作用 增加脂肪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 24 亚莫利独特的胰外作用 亚莫利通过旁路激活胰岛素受体后途径,发挥胰外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 Meller,et al. Molecular Medicine 2000;6(11):907-33 25 相比格列齐特、格列本脲,亚莫利 更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 l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172例原先服用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格列齐特或格列本脲),但血 糖控制不佳(HbA1C7.0%)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格列美脲,或维持原药物不变,治疗6月 。结果显示,格列美脲组治疗后,胰岛抵抗指数(HOMA-IR)下降超过10%(p15 mmol/L; ADA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UKPDS 34, n=1704 UKPDS 34. Lancet 1998:352:85465; Kahn et al (ADOPT). NEJM 2006;355(23):242743 61 主要大血管事件和微血管事件的复合终点 标准治疗组 强化治疗组 66 累积发生率 (%) 随访 (月) HR 0.90 (0.82-0.98) P = 0.01 25 20 15 10 5 0 06 12 18 24 30 36 4248 54 6066 累积发生率 (%) 随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