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崇线基础及接地工程作业指导书.doc_第1页
苏崇线基础及接地工程作业指导书.doc_第2页
苏崇线基础及接地工程作业指导书.doc_第3页
苏崇线基础及接地工程作业指导书.doc_第4页
苏崇线基础及接地工程作业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及接地工程作业指导书目 录1、总则22、工程概况23、编制依据34、本工程的一些设计规定35、作业准备和条件66、线路复测作业方法及工艺要求67、分坑作业方法及工艺要求88、土石方工程作业方法及工艺要求119、基础浇制作业方法及工艺要求1810、作业质量标准及检验要求3711、安全措施3812、文明施工3813、环境保护措施3814、作业人员的职责和权限38 苏屯分水岭(崇仁)220kv回送电线路工程项目部11、总则1.1作业指导书名称:苏屯分水岭(崇仁)220kv回送电线路工程基础及接地工程作业指导书。1.2制定目的:规范施工行为,指导施工作业,提高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1.3适用范围: 本措施规定了基础及接地工程施工流程、作业条件和准备、人工挖孔桩基础、板式基础、和掏挖式基础以及接地施工的作业方法和工艺要求、质量及相关方要求、环保及安全要求、具体保障措施,明确施工后必须达到的质量标准,明确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及环保施工方法、安全注意事项及文明施工要求。 本措施仅适用于苏屯分水岭(崇仁)220kv回送电线路工程基础及接地施工。1.4本措施属基础及接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斜柱式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及掏挖基础施工作业方法和工艺要求; 接地装置施工作业方法和工艺要求; 塔基防护设施施工作业方法和工艺要求。 第40页 苏屯分水岭(崇仁)220kv回送电线路工程 基础及接地工程作业指导书2、工程概况2.1工程概述苏屯分水岭(崇仁)220kv回送电线路工程起于大理永平县220kv苏屯变电站构架,止于怒江220kv崇仁变电站构架, 线路长度为70.439km。全线有单回塔和双回路同塔建设两种,共191基,其中双回塔5基,单回塔186基,现已知塔型耐张塔有44基,直线塔有104基铁塔与基础连接采用插入式角钢连接和地脚螺栓连接两种连接方式,地脚螺栓根据不同基础型式分为直柱式和斜柱式两种。采用插入式角钢连接的基础主要采用板式斜柱基础,采用地脚螺栓连接的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型)、板式斜柱基础和台阶式斜柱基础;所有基础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保护帽、垫层)、c20(斜柱基础、掏挖基础及其护壁)、c25(人工挖孔桩基础及其护壁)。2.2工程简况工程名称:苏屯分水岭(崇仁)220kv回送电线路工程;建设单位:云南电网公司怒江供电局;设计单位:江西省电力设计院;监理单位:云南电力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工期: 2009年 5月10日开工; 2009年12月30日竣工2.3地质及地貌状况线路所在区域靠近大理,保山,怒江三地区交界处,地貌比较独特,主要表现在高山峻岭多,地势陡峭,功果桥至漕涧一带高山地貌尤为突出,大多地方属无人区。施工条件比较恶劣。全线路径地质地貌总体划分:高山大岭占60%,一般地形占30%,丘陵占10%,线路途经地质主要为粘土、灰岩、泥岩、花岗岩、砂岩,施工条件较差。2.4交通情况本工程大运主要利用昆明大理高速公路至永平,砂石料及其他小件运输可用的县、乡级公路有六库永平,永平云龙,瓦窑功果桥旧州;沿线路各村庄很少有便道可通车,在翻越三崇山段约8km无法通车,交通较差,小运半径2.05km。2.5林木情况工程线路经过地段森林覆盖率较密,线路路径覆盖林木长约50km,占线路全长的65%。局部塔位于耕地内,正是青苗生长比较茂盛的季节,另外施工四队线路有小段靠近漕涧林场红豆杉种植区,在施工时应采取相应协调、保护等措施,特别是在线路复测、基础分坑浇制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的教育工作,使每一位施工人员林木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在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林木砍伐造的成植被破坏。26分段情况经过调查,将线路作如下分段: (表2-1)序号施工区段队别施工队驻地基础工程量铁塔工程量架线工程 (km)单位数量砼量(m)单位数量1n1n51施工一队永平县龙门镇基51592.01基51架线工程由项目部在架线前统一安排2n52n100施工二队云龙县大栗树村基49862.86基493n101n140施工三队云龙县漕涧镇基40451.34基404n141n191施工四队云龙县漕涧镇基511187.17基51注:以上混凝土方量包括桩基础护壁混凝土方量。27基础使用情况基础型号数量基础型号数量基础型号数量za2120x1817zb2626x434zd2130b881zb2120x198zc2428x445zb2530b942zc2020x2010zd2428x457zc2332b955zd2020x219lya3844b492zd2234b961za2420x2218lyb3746b503lc3250b1034zb2420x2332lyc3548b517lc3452b1112zc2122x2439lyd3450b524yb2240b1141zd2122x2511lc3046b631yc2044b1151za2722x266ld3050b641z036510g1245zb2622x275yb2136b662z136510g1253zc2522x288la3536b698z286510g1265zd2324x291lb3338b7010z437010g1273za2722x3022lc3140b7117l037612g1312zb2524x3120ld3042b7218l107612g1325zc2524x3241ya2030b732l207612g1333zd2524x339yb2030b745l408214g1341za2624x347yc2032b758l508214g1352zb2524x352yd2034b767za2730b1393zc2524x362la3542b771zb2532b1407zd2524x371ld3344b801zc2434b14119za2724x3814yb2232b821zd2236b14211zb2724x396yd2038b841合计(个)528zc2724x4011za2424b853zd2724x419zb2324b867za2726x424zc2126b8753、编制依据3.1 gb 50233-2005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3.2 苏屯分水岭(崇仁)220kv回送电线路工程设计图纸;3.3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3.4 dl5009.294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架空电力线路部分);3.5 电网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南方电网2004-5-10);3.6 输变电建设精品工程考核标准、输变电工程创建一流安全文明施工工地考核标准;3.7 苏屯分水岭(崇仁)220kv回送电线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3.8 电气工作票技术规范(q/csg 1 0005-2004)(线路部分)。4、本工程的一些设计规定4.1基础施工前,一定要结合地形条件、设计腿长、基础型式及基础标高进行全面复核,如有出入或疑问,请及时通知项目部联系设计单位进行处理;基础土方开挖时,必须注意根据铁塔长短腿的配置情况,依照基础配制表中所列各基础地面相对中心桩的高程慎重进行,若有疑问或与地形不符之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然后通知设计单位;4.2基坑开挖后发现有溶洞或墓穴之类孔洞,应追溯到底,并通知设计单位,制定处理方案,确保工程质量。如果基坑开挖现状与地质报告不符的,须及时向项目部反映,并转告设计单位,以便设计复核或修改;4.3塔位基坑开挖时,应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一般应挖好后即浇制基础,验收合格后立即回填,防止坑内积水。回填时必须清理完基坑内的杂物后再回填,并应每回填300mm夯实一次;岩石基坑回填按土与石头、1:3比例掺和回填。回填土应高出地面300mm做防沉层。bcda(崇仁变)大号侧(苏屯变)小号侧4.4当基坑开挖超过基础设计埋深时,所超过部分,可用c1o级素混凝土、砂夹石夯实或2:8灰土夯实作为填层,进行整平处理;4.5在浇灌混凝土时,拌和混凝土用的水不得垂直线路方向(或分角线)使用污水及含有任何腐蚀性的水,也不允许向混凝土中掺入毛石;4.6杆塔基础位置编号规定如右图所示:4.8名词解释:4.8.1塔位桩高程均指桩顶面高程离;如图4-2所示。4.8.2呼称高指铁塔导线横担下平面至铁塔最长腿的基础顶面的垂直距离; 4.8.3塔位中心桩对直线塔系指线路中心桩,对转角塔系指线路中心桩位移后的中心桩;4.8.4定位高塔位中心桩顶至铁塔下横担下平面的高差;4.8.5公共接身高铁塔下横担下平面至铁塔接腿上平面的垂直距离;4.8.6塔位中心桩位移:本工程耐张转角塔及直线小转角塔的中心桩位移,沿转角平分线方向移动,位移值已列入明细表中。“+”表示向转角内角侧位移;“-”表示向转角外角侧位移。4.8.7中心桩至基础顶面高塔位中心桩至基础顶面的垂直距离,“+”表示中心桩在基础顶面下方,“-” 表示中心桩在基础顶面上方。4.8.8基础立柱露高最小值在基础回填后,立柱露出地面高度的最小值。 4.9塔基内须做好自然散水,确保塔基内排水畅通,排水坡度为35%,有两层以上的塔基面时,要防止上层基面汇水向下层流,塔基内的汇水排放点要选在靠山根侧面处,不得使汇水流向外侧边坡,确保外边坡不受汇水侵蚀而破坏。图42铁塔定位高基础顶与中心桩的高差接腿接腿呼称高接身呼高最长接腿塔位中心桩 基础顶面4.10转角塔 其内侧基础顶面应进行预偏,以防止紧线后塔身向内角侧倾斜。其基础的四个基础顶面应抹成斜面,且共在一个整斜面内。转角塔预偏要求如下: 表4-1转角度数h值()备注0转角303l/1000其中l为基础正面根开30转角605l/100060转角90,终端塔7l/1000注:高低腿取预偏施工腿2倍半根开作为e计算该腿预偏值。4.11 本工程桩号编排如下:z表示直线桩, j表示转角桩,杆位桩的位置以相对于z桩和j桩的相对距离来表示,线路以苏屯变电侧为前进方向,崇仁变电站为后退方向,前进方向为“+”,后退方向为“-”。4.12本工程基础设计埋深值均按基础配置表要求埋深施工。4.13地脚螺栓基础的地脚螺栓露出高度应符合苏屯分水岭(崇仁)220kv回送电线路工程基础施工图的设计要求。5、作业准备和条件5.1人员配备各队配有技术人员、测工、兼职安全员、质量员、炮工(持炮工合格证)以及技工多名。5.2资料准备各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要熟读项目部技术组下发的技术资料,包结构明细表、基础明细表、基础单基施工卡片、作业指导书、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质量保证计划等,熟练掌握施工方法和工艺措施方可进行操作。5.3机具配备各队配有2台经纬仪,仪器均分批由昆明测绘局检验维修合格并准许使用,项目部配备有全站仪,用于对档距大于800米、复测误差较大的档、杆位间有障碍物的档及杆位桩丢失的塔位的校核。对施工经过密林地段,测量点桩位无法通视时,使用公司gps测量设备进行测量。另外,各队还配有搅拌机、振动机(棒)、空压机等施工机具。6、线路复测作业方法及工艺要求6.1项目部计量组在复测施工以前,认真检查测量仪器的检定有效期及其精度是否符合规范,必须保证复测仪器的完好。6.2各队测工在复测施工之前,必须检查熟悉自己所使用的仪器,掌握其性能,确认该仪器具有能满足线路复测所需的精度。6.3复测工作必须以设计提供的杆塔明细表、基础施工图、线路平断面图依据:6.3.1复测档距是否符合杆位明细表给定的位置;6.3.2复测塔位是否偏离线路位置;6.3.3测塔位是否偏离线路位置;6.3.4复测转角塔水平转角角度是否正确;复测相邻塔位的相对标高是否正确;6.3.5复测塔位间被跨越的高压电力线路的相对标高是否正确;(由于本工程跨越高压电力线路较多,为保证架线后线间安全距离,该条复测项目是重点)6.3.6复测塔位间被跨越物或邻近建筑物的相对标高是否正确;6.3.7导线对地、对风偏危险点距离有可能不够的地形凸起点的标高是否正确;6.3.8校核设计给定的基础施工基面是否符合;6.3.9校核设计配置的基础的位置是否正确;6.3.10校核设计给定的边坡稳定点是否符合。6.4上述各项的复测数据(含原始数据),必须在复测的当时认真填写送电线路施工测量记录表并交技术组复核后报项目总工批准,以便今后工程的竣工验收及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6.5本工程的复测工作除测工一人负责外,必须要有技工配合,前后视不得交给民工单独进行,以免发生差错。6.6复测工作以设计原订的直线桩即“z”为准,同时应以“z”桩来复核和校正塔位桩及方向桩;转角桩以“j”桩为准。6.7直线塔位中心桩应该处一同条直线上,相邻两塔位中心桩的横向偏差不得大于50mm,较正直线塔位中心桩时应用分中法消除正倒镜的误差。6.8转角塔角度值全方向法复测时,设计值的偏差应不大于130,由于直线塔中心桩丢失多,补桩后横向偏差最终积累在转角塔位桩后会引起转角塔的转角度数发生变化,其实测结果即时上报技术组,以便及时向设计及监理上报。6.9用视距法复测档距时,其复测值与设计值的偏差不得大于设计值的1%,且不能大于5米,两次复测值之差不得超过测距的1/200,在复测时还应对地形变化较大,导线对地距离可能不够的地形凸起点,塔位间被跨越物的标高和相邻塔位的标高以及导线风偏距离有可能不够之处进行复测,复测值与设计值的偏差不超过0.5m的误差,若超过时应查明原因予以纠正。6.10 为了避免各施工队交接处发生差错,防止发生直线塔错位或直线塔出现转角等情况的发生,特作指定个施工队复测范围如下表:序号施工队别复测起止点复测长度备注1施工一队n1n5120.444km2施工二队n51n10018.600km3施工三队n101n14014.811km4施工四队n141n19116.514kmn187-n191为双回塔注:各施工队应在复测延伸交叉点桩位上作好标志,并与相邻施工队及时联系,以便于相邻施工队的复测; 6.11线路复测公式如下:l100(上丝读数下丝读数)cos()2 h=50(上丝读数下丝读数)sin(2)+仪高中丝读数 式中:l表示档距,h表示桩位间的高差; 表示观测角(仰视时取正值,俯视时取负值)。图6-1oakm fe6.12线路复测完后,各队应对分配给自己的塔位进行逐基复测塔基断面,以核实铁塔及基础明细表中施工基面设计值与塔位处的地形是否相符。对于高差不大的地形,可测23个点,对于高差较大的地形,应详细测量。确定所测结果是否与原设计相符,以保证在满足四个腿的设计高差的同时保证基础埋深满足设计要求。塔基断面复测完后,应及时上报复测结果及有关原始数据,以便项目部技术组整理绘制塔基断面图上报。 塔基断面测点规定:图示说明:o点塔位中心;a底盘近点;e点立柱顶面中心(复测时第二关键点);f点立柱顶面远点(或立柱顶面近点,复测时第三关键点)k点底盘远点;m点为保证基础上拔力和基础埋深而确定的外(内)侧边坡稳定点(复测第一关键点);复测时参看基础施工卡片,主要测量e点和m点。注意:塔基断面的复测既要保证基础埋深又要避免埋深过大增加土石方。基础埋深是基础抗拔力和下压力所需要的基础埋置深度,允许基础的埋深大于设计埋深值,但主柱外露部分不得小于200mm。当实际埋深小于设计埋深值同时又无法培土时,必须及时通知技术组与设计工代联系进行处理。塔位经复测无误后,应及时在基坑开挖范围以外,以后各工序不能破坏到的位置上订出横线路、顺线路以及分角桩等必要的施工辅助桩,并对每基塔位的所有辅助桩进行编号,记录其对中心桩的距离高差,并绘制草图以便于基础施工时作为恢复中心桩和进行质量检查的依据。7、分坑作业方法及工艺要求7.1在进行分坑之前,要求各施工队熟悉下列条件:只有在复测线路直线、转角度数、档距、塔位高程、地形地物、塔腿之间高差的结果符合路径平断面图、塔位明细表、铁塔及基础明细表,或不符合但已更改之后,方能进行分坑作业。该基塔位范围以内及在开挖时所影响的范围内的庄稼、树木生长物和障碍物的业主是否都已了解清楚,打了招呼,并完成了清点手续和补偿协议。施工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该基塔位基面、基坑开挖的具体要求和有关的技术数值。分坑工作前,测工必须认真熟悉该基塔分坑技术资料和数据,要做到事前心中有数,不要到了现场临时加减各种尺寸、角度,避免紊乱差错。对照单基施工卡片与杆塔明细表及基础配置表塔型是否一致,基础型号、塔腿高度是否一致,基础根开表与单基施工卡片根开尺寸是否一致,核对无误方可进行分坑。原状土基础在开挖之前必须按结构图中的要求,根据塔位具体的地形坡度,测量出虚坡的高度值h,以核实基础埋深是否满足埋深要求。原状土基础露出地面高度不允许大于基础配置表中的值。基础立柱露出地面高度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定位高度不能变):基础立柱露高最小值基础立柱露出地面的高度基础立柱允许露高最大值 (施工后) (基础配置表中的值)7.2分坑作业方法本工程用基础顶面及基础底面相对中心桩高程来控制坑深。这里推荐采用斜距控制法。斜距法控制如下图所示:仪器 地面aslb图7-1斜距控制法测量说明:(待测ab水平距离l) 仪器支于b点,用钢尺量取a点到仪器中心的斜距s; 测出高差角,则l=scos。7.2.1为便于以后的基础施工,基础分坑前先补钉方向桩,方向桩位置应在基础开挖时掩埋或损坏不到的地方,对转角桩而言,应在大号侧和小号侧钉好方向桩;7.2.2直线塔分坑 将经纬仪架平在直线塔塔位中心桩o处,并将仪器十字丝瞄准方向桩,并锁定水平度盘;对水平度盘进行归零;打开水平度盘,并转动仪器至角度45(或315)、135(或225)、225(或135)、315(或45),依照基础施工卡片中的基坑近点尺寸和远点尺寸进行基础分坑。分坑过程中注意基础埋深,定位高差等数据,分坑结束后做好分坑记录,以备查用。7.2.3转角塔基础分坑(包括直线小转角塔):如图7-2所示为线路转角为,转角塔基础分坑,按以下步骤进行: 将经纬仪架平在转角塔线路中心桩o处,实测线路转角; 前视相邻塔位中心桩(或补钉的前后方向桩),然后水平转角(90-2),确定内角侧转角平分线,并在内角平分线上钉出角平分桩,即基础分坑支模的内角方向桩; 前视相邻塔位中心桩,然后水平转角(90+2),确定外角侧转角平分线,并在外角平分线上钉出角平分桩,即基础分坑支模的外角方向桩; 调转仪器镜筒180,检查内外角侧转角平分线视线是否重合,若内外角平分线桩在一条直线上,即可进行下一步转角塔基础分坑; 根据位移值及位移方向在内角平分线上确定基础中心桩,然后依据直线塔基础分坑方法定出基坑位置。 转角塔基坑位置测定后,应多次检查角平分线、中心桩位移的测定情况。横担+- 转角外侧 转角度数转角平分线 图7-2线路方向7.2.4掏挖式基础分坑 分坑时,将经纬仪架于塔位中心桩,校对线路前后视,直线塔以顺线路方向和横线路方向为基准,沿顺时针方向水平转动45,以基础半对角根开值定出基础中心a、b、c、d四个点;然后以a、b、c、四个点为圆心,以设计坑口直径的1/2为半径划圆即可。分坑时应严格按照施工图、单基施工卡片中所示根开进行分坑,注意四个腿的根开不尽相同,施工时要按照图纸再次核算。7.2.5人工挖孔桩基础分坑分坑时,将经纬仪架于塔位中心桩,校对线路前后视,直线塔以顺线路方向和横线路方向为基准,沿顺时针方向水平转动45,以半对角根开值定出基础中心a、b、c、d四个点;然后以a、b、c、四个点为圆心,以设计坑口直径的1/2为半径划圆即可。分坑时应严格按照本工程基础施工图、单基施工卡片中所示尺寸进行分坑,分坑前必须逐基复测塔基断面,以核实杆塔结构明细表中各种基础埋深、露出地面高度是否与设计相符,如不符,须及时通知设计工代对基础进行调整。n1和n191号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特殊分坑。7.2.6坑深计算基础坑深计算公式为(单位m):本工程的施工卡片都已明确了各个基础的洞底标高数据,分坑过程中也可以参照以下公式: 坑深=仪高-塔尺读数-洞底标高洞底标高在基础施工卡片中可查到7.2.7分坑时注意事项分坑工作除测工一人外必须有一名技工配合量尺、钉桩,配合工作不能交给民工单独进行,以便提高工效,防止差错。本工程铁塔均为正方形断面塔身。注意高腿正(侧)面根开均小于低腿(正)侧面根开。同时注意“基础配置表”与“单基施工卡片”等均注明了塔腿高低位置,基础型号,施工时要特别注意。要特别注意转角塔(含直线转角塔)的转角度数、转角方向、预偏值。大开挖基础坑口开挖尺寸要根据不同塔基的地质情况考虑不同的放坡系数。同时为支模方便,各基基坑要根据基础的倾斜度放大基坑内角的操作裕度,防止倾斜基础内角面与坑壁抵触等现象。 分坑时按基础施工卡片资料给定的中心桩至坑中心的对角线尺寸及与线路中心线夹角45度找出各基坑口中心后,再用钢尺检查正、侧面根开尺寸是否正确,并要检查各侧面半根开是否正确,以免发生基坑错位和扭转。对于定位高差较大且塔位地形复杂需要开挖基面后才能分坑的塔位,基础施工时必须保留塔位中心桩,如无法保留,应将中心桩引出。基面的开挖工作必须指定一名技工带工负责,不得交由劳务用工自行施工,以免出错(对于基坑的开挖也须指定一个技工负责)。使用不等高基础及基础立柱外露较多的塔位,均按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在分坑时,应对照基础施工图所给的数据及施工方便要求开挖基础小平台,不得将塔基开成平地再分坑,以免造成边坡过高而塌方的不良后果。掏挖式基础的圆形坑口要用专门的画圆工具划定,坑口断面不平整时可先开出一个小平台,然后进行坑口划定工作;坑口划定一定要准确,要求掏挖一次成形,以免影响基础的抗拔力。掏挖基础扩底时一定要检查好尺寸,同时扩底部分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成倒锥形向外延扩开。每基基础分坑结束后要做好分坑记录,分坑记录包括分坑塔位转角、分坑尺寸、基础坑深等,以备查阅。8、土石方工程作业方法及工艺要求8.1基础开挖基本注意事项基面土石方开挖必须在本队施工段线路复测完毕,复测资料整理上报并经施工处技术组检查确认后方准进行。基坑开挖在分坑完毕,经队技术员检查无误,并做好分坑记录后方准进行开挖;基坑开挖前应根据计算数据校核基础埋深检查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如不满足应及时通知项目部技术组,以便与设计单位及有关部门汇同处理。开挖操作以及爆破器材的使用、保管、搬运必须严格按“电力建设安全操作规程”架空线路篇(sdj6582)有关规定及gb672286规程执行,同时符合本工程基础及接地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方案爆破物品安全管理规定。质量标准及开挖方法按指导书规定执行,在操作方式上面,若各队有改进措施,需报项目部技术组核实,确定定后方准使用。对地距离不够处土石方开挖,需经危险点范围纵横断面复测后,报项目总工审核,绘制开挖范围图后方准进行开挖。每基塔基坑开挖必须有技工带工,负责该塔位的安全质量工作,严禁由合同工单独进行。基坑或风偏不够处的土石方开挖,必须了解清楚施工影响范围内林木、种植物的业主,影响面积、数量,与业主办理好相关协议后再行施工。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土质变化,如与原设计不符或遇墓穴、暗沟和填土情况应报项目部技术组及设计工代鉴定,并出更改通知书。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土质的变化,遇到填土时要查明原因后方可进行。8.2大开口基础开挖 基坑开挖过程中,带工负责人一定要经常检查开挖尺寸,绝对不能超挖、超深、挖错坑位。本工程采用基础顶面及底面相对中心桩高程来控制坑深,测工检查尺寸按如下示意图:图中坑角控制桩由测工定出,负责挖坑的技工以坑角控制桩为基准用皮尺或钢尺量取坑深控制尺寸。 第一种情况:中心桩比基础顶面高 实际坑深 h=h1+h2+h3 h-基础底面相对中心桩高差 (操平坑深) h1-基础坑口近点相对中心桩高差 h2-坑口近点至基础立柱位置的高差h3-基础高度第二种情况:中心桩比基础顶面低实际坑深 h=h3-h1-h2 h-基础底面相对中心桩高差(操平坑深) h1-基础坑口近点相对中心桩高差 h2-坑口近点至基础立柱位置的高差h3-基础高度a) 一般粗略检查坑深方法如下图所示: 第一种情况:中心桩比基础顶面高实际坑深 h3=h-h2 h基础底面相对中心桩高差 h1基础高度 h2坑角控制桩与中心桩高差图中坑角控制桩由测工定出,负责挖坑的技工以坑角控制桩为基准用皮尺或钢尺量取坑深控制尺寸。第二种情况:中心桩比基础顶面低 坑角控制桩 中心桩 h3 h2 h1 h 图8-4 坑深 h3=h+h2 h基础底面相对中心桩高差 h1基础高度 h2坑角控制桩与中心桩高差8.3基础开挖注意事项:1 基坑挖掘工程中要严格遵守基础施工安全文明施工措施所规定安全事项。挖孔作业时,基坑上必须设监护人。在扩孔范围内的地面上不得堆积土方。必须始终保持坑壁稳定及撤出坑洞畅通。2 只有将砂、石等基材搬运到现场后方可对基坑进行扩孔。3 基坑成形后,要求各队质检员与现场监理及时对基坑进行鉴定,符合设计要求后可进行钢筋绑扎和支模施工,浇灌混凝土,以防降雨软化坑壁土质,影响施工质量。4 从基坑开挖至基础混凝土浇注完成以前,若出现雨天等特殊气象条件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搭雨棚、基坑周围高出部分修临时排水沟),防止基坑泡水后发生垮塌。5 基坑开挖弃土严禁堆放在坑口周围并有可靠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弃土滑落基坑内造成人身安全事故。6 因本工程部分塔位基础根据塔位的具体地形分腿配置基础,利用基础立拄露出地面不等长配合铁塔长短腿来调节地形高差,因此在基础分坑时,必须核实塔位中心桩及地形是否正确,基础露出是否与基础配置表中相符,如有不符,应及时通知设计工代,以便及时做出相应处理。7 对于不同土质的基坑应采取不同的挖掘方法: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核实地质情况,如与基础配置表中所描述的地质情况不一致,应及时通知设计工代。表8-1在施工基面的开凿过程中,凡超过3米高的后边坡均须采取分级放坡,严禁形成直陡坡。对于一般土壤可按一定的坡度直接挖掘。坡度的大小应视土质特征、地下水位和挖掘深度确定,一般可参照下表。 各类土质的坡度土质类别砂土、砾土、淤泥砂质粘土粘土、黄土竖土坡度(深:宽)1:0.751:0.51:0.31:0.15对于泥水坑或流沙坑,视地下水渗透的快慢,可用人力一边排水一边开挖的方法。如地下水上涌较快,人力来不及排水时,可采用抽水机排水;为了防止坑壁塌方,应采用档土板支撑坑壁。实际施工时,沿坑壁四周埋置竖桩和横向挡土板,并经常检查其有无变形或断裂现象。严禁站在挡土板上传递土方或在支撑上搁置转土工具;更换挡土板支撑应先装后拆。拆除挡土板应待基础浇制完毕后与回填土同时进行。对于比较严重的泥水坑或流沙坑,应采用安装框架后插挡土板支撑坑壁,框架用钢管及扣件连接。以保证原状土稳定,严禁破坏性的开挖。 凡非岩石土质的基础开挖时,坑底部300mm范围暂不开挖,以防雨水浸泡,待浇制前方准开挖。如出现基坑超深不得用土回填,超深部分必须采取铺石灌浆处理,严禁在浮土上浇注基础。 土石方开挖应减少破坏施工作业以外的地面,注意保护环境原状和自然植被。山丘施工,当余土可能对田坎、道路、水沟等造成影响时应另找合适地方,修筑保坎,堆放余土。对于大偏坡,弃时用编织袋装土堆砌,但应注意堆砌坡度。如下图所示: 弃土装土编织袋基坑 s 图8-5 图中 s视现场地形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依施工经验,临时堆土保坎坡度小于60度,堆砌高度不超过2.5米,必要时打木桩处理。表8-2 因降低基面较大而形成的山体侧壁,根据山体地质组成情况不同,进行削坡处理,以避免塌方对塔位造成的侵害。削坡要求如下:地 质松沙土45坚硬土37岩石19 基础立柱 本工程一些塔位附近有居民区或电力线、通讯线,基坑要开挖成型,应尽量避免爆破施工,若一定要爆破施工,应加保护网,且只允许采用标准松动爆破,装药不得超过表8-3所列数值,且不准超过炮孔深度的1/3,并视附近障碍物情况而适当减少装药量。 基坑开挖要尽量减少滚石范围,施工时应在下山坡方向或障碍物范围外垒石防范。 采用爆破开挖基础,基础中心主炮孔要根据表8-3列土质确定炮口半径打眼深度及装药量,要避免炸塌或炸裂坑壁,爆破开挖的具体步骤如下:a、风化石、松砂石土质尽可能用人工开凿,如需爆破也要先用人工按设计外廓尺寸开挖出深度不小于500mm的开口后,再采用爆破施工,若表层即为坚石,应先以设计的外廓为中心线,沿线打出一周防震孔,间距200mm,再在中心打一主炮孔,防震孔的深度应浅于主炮孔100mm。b、开挖以后各层都应按土质及炸口半径的要求,决定主炮孔深度及装药量,并在距外廓线150mm打4-5个辅助炮孔,成方形均匀布置,如图8-6。深度较主炮孔浅100150mm,无论主、辅炮孔均按松动爆破装药,点炮时导火索等长的情况先点主炮,使其先于辅炮爆炸。 炮孔布置图8-6 主炮孔 辅助炮孔 防震孔 图86 松动爆破装药表 表8-3 q=1.8公斤/立方米,q=1.6公斤/立方米炮孔深度(mm)炸口半径(mm)主炮孔装药量(kg)副炮孔装药量(kg)坚石灰岩风化砂岩坚石灰岩风化砂岩10007500.60.50.0450.0376705000.180.0840.030.0275304000.090.080.0060.0054003000.040.032702000.020.01表中列装药量均需经过试验修正。 爆破器材的运输、保管、使用以及土石方开挖工程施工,必须严格遵照dl5009.2-94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架空电力线路部分)及gb672286爆破规程的要求执行,本措施特别强调以下几点:a) 爆破器材的保管、领用、施工操作必须由考试合格,持有炮工合格证的技工担任,坑内施工只允许一人操作,坑深大于1.5米后,坑上应有人监护,并要设置方便出坑的措施,用风钻或凿岩机施工,操作人员必须戴相应安全防护用品;b) 基坑较深的基础开挖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坑壁土质情况,防止坑壁塌倒伤人。基坑开挖出来的土石,要清除距扩孔范围1米以外,以防造成坑口塌倒;c) 坑内点炮,一人一坑,每次不得多于四炮,点炮时坑口要有人监护,以帮助点炮人出坑,撤离危险区范围的道路应先清理好,保证撤离时道路畅通,导火索长度不得小于1.2米,且要根据点炮人撤至安全区的时间延长;d) 放炮时要记清炮数,最后一炮响后5分钟方准返回塔位,如有瞎炮,须待2030分钟后方准返回。可用水灭法将水倒入炮眼里,也可用土窒息法将土倒在炮眼里,即离开现场半小时后,再进行排除。处理盲炮时,可采用起爆药包重新起爆或打辅助炮眼的方法处理。严禁从炮孔内掏取炸药和雷管。重新打孔时,新孔应与原孔平行,新孔距盲炮孔不得小于0.3米,距药壶边缘不得小于0.5米。为不使辅助炮眼打斜,可将瞎炮眼中取出0.2米深度的堵塞物,然后插上木棍,但绝不能掏出原来装填的炸药或起爆药包。 e) 造成瞎炮的原因有:炸药吸湿、硬化、变质;雷管受潮、构造不良、透火孔过小或不正;导火索受潮或断药;导火索接头有死角、断药、爆破方向不一致;工作面潮湿、炸药未加防水处理。爆破作业前,施工人员要认真检查,采取相应措施,尽量杜绝瞎炮的产生。f) 放炮危险范围内如有障碍物、民房、电力线,放炮只准用松动爆破并加盖保护网、警戒范围不小于200米,并要事先与障碍物主取得联系,通知明确警戒信号,信号必须分三次:1) 准备信号;2) 点炮信号;3) 解除信号。 准备信号与点炮信号之间应不小于20分钟。8.4掏挖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成孔工艺(1)掏挖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施工难点:施工操作面狭小,人员、工具和土方上下不便利,安全上存在危险性。其主要技术控制环节在于:掏挖基坑的深度、半径、中心位置和扩底形状等,必须满足设计要求。(2)掏挖方法以人工掏挖为主,使用凿、钢钎、大锤等工具进行,局部坚硬岩石可结合采用松动爆破。保证土质的整体性和稳定性。2001000 3500440080010001 1112000图1 掏挖式基础结构图(3)测量控制基坑是否挖正是掏挖质量的前提,当孔开口后应采取在地面设交叉控制网,基坑每挖300mm必须用垂球吊中,用尺杆找圆周,以基准点测量孔深保证孔深和截面尺寸正确。为保证坑底有足够的保护层,在扩底锥度时用专用量具作半径找圆周。专用量具形状入图:1000210 图5 (4)出土方法:人工采用吊具(吊筒)向坑上出土,提升的索具应有足够强度,吊筒应用铁丝固定。出土人工提升时,上下人员密切配合。或在坑上面支立一牢固三角架。三角架高度在1.5m左右,上端绑扎牢固,并挂一个1t滑车,且滑车固定牢固,转动自如;三角架下端埋深不应小于0.5m。这样可利用三角架及滑车、绳索将坑内土运至地面。 掏挖断面为圆形,掏挖时须保证上上下下孔壁的圆径和垂直。掏挖时,用铅垂球对坑壁进行垂吊,边掏挖边检测,以保证坑壁垂直。(5)为保证掏挖孔径断面不至于过大,可采取先掏挖后修整的程序,掏挖时宜预留50mm,预留部分上面用油漆做标记。在掏挖过程的检测中,铅垂球应挂在油漆印记的内侧约50mm处。(6)基础成型后,应严格检查成孔的质量,其深度、成孔断面尺寸、扩底部分锥度及直径均应符合设计和验收规范要求,成孔后应保证坑壁结构的整体性不受破坏,孔洞中的石粉、浮石必须清除干净。(7)地质变化时的基础处理:山区线路地质结构复杂,岩性及分化程度千变万化,每个塔位,甚至同一基塔位的四个塔腿基础,地质都有较大差异。所以,在开挖过程中,根据设计资料核查地质的稳定性、岩石的坚固性,风化程度及地基能否掏挖成孔等,发现与设计不符,应及时与项目部联系,请设计处理。(8)掏挖基础坑口保护措施在距坑口边缘约1000mm处,挖一条小沟并延伸出排水线路。每天施工完毕,要在坑口搭起遮雨蓬,盖上雨布,雨布四周用石块压实,同时基坑出土倾倒位置不得在基础扩底范围内,即基础出土应在掏挖孔2.0m以外。(9)掏挖基础如需要进行爆破作业时应采用松动爆破,松动爆破的作业方法见8.3-14。如掏挖基础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厚的岩层,须大量进行爆破作业时,请及时通知项目部技术组,以便尽快与作设计变更联系。(10)掏挖过程中应结合塔位地质情况,对有安全隐患的基础先行制作护壁,护壁施工与人工挖孔桩相同,具体作业方法见人工挖孔桩基础施工方案。9、基础浇制作业方法及工艺要求9.1基础工程原材料9.1.1基础原材料须经取样判定合格后再采购。9.1.2水泥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其品种与标号应符合设计要求。每批水泥除必须取得出厂质量合格证明外,尚应有出厂日期。采购的水泥应委托认证的试验室抽样复检,不合格者不得使用。9.1.3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或虽未超过三个月,但保管不善时,必须补做标号试验。并应按试验后的实际标号使用。水泥的贮存的仓库应干燥,不透风,并离地30cm以上,叠放高度不宜超过10包。9.1.4混凝土使用的砂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的有关规定。9.1.5混凝土用砂优先选用中砂,细度模数3.02.3,平均粒径为0.350.5mm。9.1.5混凝土用砂应颗粒清洁,其含泥量及泥块含量应5.0%及2.0%,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不得大于1%。9.1.6混凝土用的碎石应符合jgj5392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有关规定。9.1.7碎石为天然坚硬岩石经人工或机械加工破碎,且筛分,其粒径大于5mm的岩石颗粒。9.1.8碎石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指标必须合格,颗粒大小符合检验和试验样本要求,其表观、堆积、紧密密度应符合要求。采用单一单粒级配制混凝土,必须对配合比进行设计,确保施工质量。9.1.9凡是一般能饮用的自来水或洁净的天然水,都可以作为拌制混凝土用水。要求水中不能含有影响水泥正常硬化的有害杂质或油脂、糖类。因此,污水、工业废水及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硫酸盐含量超过水重1%的水,均不得使用;水的用量按配合比进行。9.1.10对水质有怀疑的,特别是设计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浇制及养护用水应经化验确定。本工程砂、石在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