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营养调查与评价 营养调查 营养评价 营养指导 营养指导 效果评估 一、定义 营养调查(Nutritional survey): 是运用科学手段来了解某一人群或个体的膳 食和营养水平,以判断其膳食营养摄入是否合 理和营养状况是否良好。 手段? 对象? 内容? 目的? 营养评价(Nutritional assessment) 是根据营养调查的结果,对被调查 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l二、营养调查与评价的目的: l1、了解不同人群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 l2、了解与食物不足和过度消费有关的营 养问题; l3、发现与膳食、营养素有关的营养问题 ; l4、评价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的发展,并预测发展趋势;为制定 政策法规及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 依据。 l5、为某些与营养有关的综合性或 专题性研究课题提供基础资料。 l我国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 行了三次全国性的营养调查;2002年进 行了第四次全国性的营养调查,并与肥 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调查一 起进行,名为“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 况调查”。 l三、营养调查的内容 l包括四个部分 l 膳 食 调 查 体格 检查 实验室 检查 营养 缺乏病 症状与体征 营 养 调 查 l1.膳食调查: l 通过调查了解不同人群或个体在一定时 间内所摄入的各种食物种类和数量、热能和 各种营养素总量和比例、饮食习惯以及烹调 等,为改进食物结构、合理安排膳食、合理 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l膳食调查是营养调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它本身又是相对独立的内容。 吃了什么?吃了多少? 摄入多少能量? 多少营养素? 膳食营养素摄入的评价 l2.体格检查: 体 格 测 量 营 养 状 况 评 价 l3.实验室检查: 体 液 检 测 营 养 素 含 量 营 养 素 贮 存 l4.营养缺乏病的临床检查: 症 状 与 体 征 是 否 存 在 营 养 缺 乏 病 营 养 缺 乏 病 的 原 因 四、膳食调查与评价 l(一)膳食调查的目的 膳食摄入评估 人体营养需要的满足程度 (二)膳食调查的注意事项 1、调查对象的选择 调 查 对 象 选 择 特定人群的抽样调查 特定地区范围的全民抽样 l2、基本抽样方法 基 本 抽 样 方 法 简单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 (分类抽样) 整群抽样 l(1)简单随机抽样 l 简称随机抽样,即先将总体的全部观 察单位编号,然后用随机的方法(随机 数字表)直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 位作为样本。 l(2)分层随机抽样 l 又称分类抽样,即先将总体内的全 部观察单位按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个类 型或组别(统计上称为“层”),然后 再按随机原则从每一层内抽取若干个观 察单位,由各层所抽取的这些单位合起 来组成一个样本。 l(3)整群抽样 l 是将总体划分为K个“群”,每个“ 群”内包括若干个观察单位,然后以“ 群”为初级抽样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 取k个“群”,被抽取的各个“群”所 包括的全部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l3、质量控制 l(1)人员培训:调查人员必须参与统一培训 ,熟悉调查内容和掌握调查方法后才能担任 调查工作;调查完成后要对自己填写的调查 表全面检查。 l(2)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人员要对调查表进 行抽查,如发现漏项、错项等应及时纠正。 l(3)统一标准:各项体检和实验室指标的检 测要按照标准方法、使用统一仪器进行,测 量员和实验员须熟悉检测流程,两次测量或 检验结果相差不超过允许误差。 l(4)质控评价:质控员要对每批标本进行抽 样检测,并进行质控评价,发现问题要及时 解决。 (三)膳食调查的方法简介 称重法 查帐法 (记帐法) 询问法 (24小时回顾法) 食物频数法 化学分析法 膳 食 调 查 l每种方法都有优点和不足,有时两种或 多种方法相互结合能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 l实际调查时多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 (四)称量法 l称量法也常称为称重法,是指通过 准确称量掌握调查对象在调查期间 (47天)每日每餐各种食物的消 耗量,从而计算出每人每日的营养 素的摄入量。 l1.调查方法 食物烹调前后的重量 生熟比值 食物进餐前后的重量实际熟食摄入量 计算生食品的摄入量 计算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量 熟食摄入量生熟比 食物成分表 膳食调查分析、评价 膳食调查报告 2、称量法的特点: 与膳食加工和进餐过程同步进 行,即对食物进行烹调加工的同时 进行称量。 l3、称重法的优缺点: l优点:比较准确。 l缺点: l(1)环节多、工作量大,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经费 ; l(2)忽略了烹调加工对营养素的损失或影响。 l称重法一般用于比较严格的调查研究中。 l4、称重法的注意事项 l(1)准确称重和记录熟食的实际摄入量: 进行称重记录时,调查者要在调查对象每 餐食用前准确称量和记录各种食物,吃完 后还要将剩余或废弃部分称重并加以扣除 ,得出每种食物的实际摄入量。 l(2)零食也要称重并记录:三餐之外 的水果、糖果和花生、瓜子等零食也要 称重并记录; (3)膳食调查的时间:不宜太长,但也 不能太短,太长消耗人物力,太短又不 能反映真实水平,一般定为4-7天; l(4)在不同季节分次调查: l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人群膳食营养状况 往往有明显差异,为了使调查结果具有 良好的代表性和真实性,最好在不同季 节分次调查。 (五)记帐法(查帐法) l记帐法一般用于建立了伙食帐目的集体 食堂或家庭(如幼儿园)。 总的食物消耗量就餐人日数 帐 目 每人每日食物消耗量 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 食物成分表 膳食调查分析、评价 膳食调查报告 l1、调查方法 l (1)食物消耗量的记录: l开始调查前需记录现存(库存)的食物 量,调查过程中详细记录各种食物的采 购量,在调查结束时记录剩余(库存) 的食物量。 l食物消耗量(调查前的库存量采购 量)调查结束时的库存量。 l(2)进餐人数登记: l集体调查要记录每日每餐进食人数,以 计算总人日数(后讲)。 l对于有伙食账目的集体食堂等单位,可 查阅过去一定时期内全体人员的食物消 费量,并除以同一时期的进餐人数,算 出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量。 l1、记帐法的优缺点: l优点:容易掌握、手续简便、节省人力 和经费,可以调查较长的时间,减少时 间和季节间的误差。 l缺点: l(1)只有平均数据,没有个人数据; 不能反映某一个体的实际摄入水平和个 体间的差异;不能对出现营养问题的个 体进行评估和解释。 l(2)不太准确。 (六)询问法 询问法又称为24小时回忆法,即通过询 问并记录调查对象一天24小时内各种主 副食品的摄入情况,一般调查3天以上, 然后计算平均每天营养素的摄入量,并 进行初步的评价。 l优点:简便易行。 l缺点:结果粗糙。 l询问法调查误差较大的原因: l(1)对食物的量的判断不准确; l(2)回忆不清楚,存在误报、漏报、或少报 ; l(3)心理因素的影响,存在多报或少报; (4)被调查者不配合。 调查前的准备 询问进食情况 (回顾24小时内) 填写(记录)调查表 整理资料 计算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 膳食调查分析、评价 膳食调查报告 24小时回顾法举例 l姓名:*,性别:*,年龄:*岁,职业: *,身高:*cm,体重:*kg,家庭人数:* 。请您用24小时回顾法对其进行膳食营养调查 ,并完成下列操作。 l1、制作膳食营养调查表 l2、简述调查前的准备内容 l3、简述调查过程的步骤 l4、简述注意事项 l1、制作膳食营养调查表 l姓名:*,性别:*,年龄:*岁,职业:*,身高 :*cm,体重:*kg,联系电话:*。 食物名称原料名称原料重量 (两) 进餐时间进餐地点 肉包瘦肉 面粉 l2、调查前的准备内容 l(1)了解市场上主、副食供应品种和价格 l(2)食物生熟比值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l(3)能根据食物体积准确估计食物重量 l(4)准备调查表或记录工具; l(5)与调查对象预约调查时间和地点。 l3、调查过程的步骤: l(1)引导调查对象从最后一餐开始回顾前24 小时进餐情况。 l(2)详细询问进食时间、食物名称、原料名 称、重量等,通过家用量具、食物模型或图 谱进行估计,并填写在调查表内。 l(3)每次入户调查时间控制在较短时间内。 l4、注意事项及要求 l(1)调查人员必须明确调查目的,语言表达能 力强,具有熟练的技能及诚恳的态度。 l(2)调查时应佩带携带有效证件,遵守预约时 间并尊重调查对象的习俗。 l(3)选用24小时回顾调查法应连续进行3天。 l(4)对年龄太小的儿童或年龄太大老人不作为 24小时回顾法的调查对象。 l(5)引导调查对象准确描述进餐情况,力求不 遗漏、不多报或少报。 (七)膳食调查资料的收集、 分类和整理 l膳食调查资料的收集、分类和整理是膳 食调查结果评价的前提和依据,尤其是 个体膳食调查资料的整理,对群体营养 状况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l1、个体数据 l(1)个体数据的收集 l 设计表格,记录个体食物的摄入量。 l例如,下表是为收集一天三餐的食物摄 入量而设的,可根据调查目的和方法进 行调整。 三餐食物摄入量调查表 l姓名: 性别: 身高(cm): 体重(kg): l就餐地点: 就餐时间: 餐次 食物品种 熟重(g) 生重(g) 早餐 午餐 晚餐 其他 l下表是为收集个体一天各类食物进食量 而设的。 l在进行食物归类时应注意有些食物要进 行折算才能相加,如计算乳类摄入量时 ,不能将鲜奶与奶粉直接相加,应按蛋 白质含量将奶粉算出一个系数,相乘折 算成鲜奶量再相加。 l其它类食物如豆制品也应进行折算后再 相加。 各类食物摄入量表 食物类别食物重量(g) 粮谷类 蔬菜 水果 肉、禽 蛋类 鱼虾 豆类及豆制品 奶类及奶制品 油脂 l(2)个体数据的分类整理 l 餐次的分类,目的是进行餐次分布 的评价。 能量的餐次分布表 餐次能量(kcal ) 百分比( ) 早餐 午餐 晚餐 合计 l食物的分类,目的是进行膳食结构的评价和 能量、蛋白质来源分布的评价。 能量的食物来源分布表 l 食物来源摄入量(Kcal)占总能量() 谷类 豆类 薯类 其它植物性食物 动物性食物 纯能量食物 能量的营养素来源分布 摄入量(Kcal ) 占总能量( )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肪 合计 蛋白质质的食物来源分布 食物来源摄入量(g ) 占总蛋白( ) 优质蛋白质 (动物性蛋白豆类蛋白) 非优质蛋白 l2、群体数据 l(1)群体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l 群体数据的基础是个体数据,其收 集方式参考个体数据的收集。 l 在只收集到调查期间总的食物摄入 量的情况下,还须登记就餐人数,以方 便计算平均摄入量。 l就餐总人日数的计算 l人日数是代表被调查者用一日三餐为标准折 合的用餐天数,一个人吃早、中、晚3餐为1 个人日。在现场调查中,不一定能收集到整 个调查期间被调查者的全部进餐次数,应根 据餐次比来折算,计算公式如下: l就餐人日数=早餐人次早餐餐次比中餐人 次中餐餐次比晚餐人次晚餐餐次比 l如规定餐次比是早餐占20,午餐、晚 餐各占40,假如某一个体仅询问到早 午两餐,则其人日数为 l1201400.20.40.6(人日) l在做集体膳食调查时,假如在某伙食单位调 查,早餐有20人进餐,午餐有25人,晚餐有 30人。 l如果三餐能量比各占1/3,则总人日数为 l20 1/3 25 1/3 30 1/3 25(人日) l如果三餐能量比为30、40、30,则总 人日数计算为 l200.3250.4300.325(人日) l平均每日各种食物摄入量的计算 l将调查对象在调查期间所消耗的各种食 物量除以总人日数,即为平均每日各种 食物摄入量。 l折合标准人系数的计算 l由于被调查的不同人群的年龄、性别和 劳动强度有很大差别,所以无法用食物 或营养素的平均摄入量直接进行比较。 因此,一般将各个人群都折合成标准人 进行比较。 l折合方法是,以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 为标准人,以其能量供给量10.0MJ( 2400kcal)作为1,其他各类人员按其 能量供给量与10.0MJ(2400kcal)之比 得出各类人的折合系数。 l然后将一个群体中各类人的折合系数乘 以其人日数,将各项乘积相加(求和) 的结果除以其总人日数,即得出该群体 的折合标准人的系数(混合系数)。 l平均食物或营养素摄入量除以该混合系 数即可得该人群折合标准人的食物和营 养素摄入量。用公式表达为: l折合系数能量供给量(kcal)/2400 (kcal) l某人群的混合系数(折合系数人 日数)/总人日数 l例如,某调查人群由三类人员组成,其 中能量供给量为2000kcal的有12人, 2400kcal的有8人,2600kcal的有6人, 每类人群均进行了3天的膳食调查,则 该人群的折合标准人系数(混合系数) 的计算步骤为: l能量供给量为2000Kcal的人群的折合系数为 :2000kcal/2400kcal0.83, l能量供给量为2600kcal的人群的折合系数为 2600kcal/2400kcal1.08, l混合系数(0.831231.083 1.0863)(1238363) l 0.94, l假如该调查人群的蛋白质平均摄入量为70g, 则该人群折合标准人的蛋白质摄入量为: 700.9474.5(g) l(2)群体数据的分类整理 l 与个体数据的分类整理类似,进行 餐次的分类和食物的分类,目的是进行 餐次分布的评价、膳食结构的评价和蛋 白质来源分布的评价等。 3、食物营养成分的计算 l(1)中国食物成分表基本知识 l食物编码: l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所列食物以原料为主 ,每条食物名录前均有基于“食物类和亚类” 的食物编码,方便膳食调查数据的计算机录入 。 l如鸡蛋黄的食物编码为“11-1-107”,其中前2 位数字“11”是食物的类别编码,第3位数字 “1”是食物的亚类编码,最后3位数字“107” 是食物在亚类中的排序号。 l市品与食部: l很多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的食物具有不可 食部分,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食物称为“ 市品”,按照通常的加工、烹调方法和 食用习惯,去掉其中不可食部分,剩余 的即为可食部分,简称食部。 l食物成分表中“食部”一栏的系数表示 某一食物中可食部分占市品的百分比( 即每100g市品中有多少克是可食的)。 举例: 食物成分表(摘抄) 参照简易食物成分表 l( 2 )个体食物营养成分的计算 l 食物营养成分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即应用食物成分表进行计算和应用电脑 营养软件进行计算。 l食物成分表的应用是根据调查所得的个 体食物摄入量,通过食物成分表中各种 食物的能量及营养素的含量来计算个体 食物营养成分摄入量。 l计算法营养成分计算举例: 公式: l某营养成分的含量 l某食物实际摄入量某食物中某营养成分含量 l 调查数据 查表数据 l计算举例:膳食摄入量调查数据见下表 l(注意:注明可食部分或实际摄入量都是以100计算; 注明是市品则需要以食部进行计算)。 食物名称 重量(g) (可食部分) 能量 (kcal) 蛋白质 (g) 脂肪 (g) 碳水化合 物(g) 大米(平均值) (012001) 20069214.81.6155.8 面粉(特1) (01-1-202) 752627.70.856.4 草鱼 (121102 ) 15016924.97.80 瘦肉 (081110 ) 507210.23.10.8 鸡蛋(均) (111101 ) 65948.65.71.8 油菜 (045112 ) 200463.61.07.6 合计 1335 (1349) 69.820222.4 l计算: l大米:E:200 346 692 (kcal) l Pro:200 7.4% 14.8 (g) l Fat: 200 0.8% 1.6 (g) l CHO:200 77.9% 155.8 (g) l面粉:E: 75 350 262 l Pro:75 10.3% 7.7 l Fat: 75 1.1% 0.8 l CHO:75 75.256 l草鱼(121102) l 能量 150113169 l 蛋白 15016.624.9 l 脂肪 1505.27.8 l CHO 15000 l瘦肉(08-1-110): l 能量 5014372 l 蛋白 5020.310.2 l 脂肪 506.23.1 l CHO 501.50.8 l鸡蛋(111101) lE:65144%=94 lPro:65 13.3%8.6 lFat:65 8.8% = 5.7 lCHO: 652.81.8 l油菜(045112) lE:20023%=46 lPro:2001.8%=3.6 lFat:2000.5=1.0 lCHO:2003.8=7.6 食物名称 重量(g) (市品) 能量 (kcal) 蛋白质 (g) 脂肪 (g) 碳水化合 物(g) 大米(平均值) (012001) 20069214.81.6155.8 面粉(特1) (01-1-202) 752627.70.856.4 草鱼 (121102 ) 1509814.44.50 瘦肉 (081110 ) 507210.23.10.8 鸡蛋(均) (111101 ) 65837.65.01.6 油菜 (045112 ) 200403.10.97.6 合计 1247 (1263) 57.815.9222.2 食物名称食部 (100 ) 重量(g ) (市品 ) 能量 (kcal) 蛋白质 (g) 脂肪 (g) 碳水化合 物(g) 大米(平均值) (012001) 100 20069214.81.6155.8 面粉(特1) (01-1-202) 100 752627.70.856.4 草鱼 (121102) 58 1509814.44.50 瘦肉 (081110) 100 507210.23.10.8 鸡蛋(均) (111101) 88 65837.65.01.6 油菜 (045112) 87 200403.10.97.6 合计 1247 (1263 ) 57.815.9222.2 l计算: l大米:E:200 100 346 692 (kcal) l Pro:200 100 7.4% 14.8 (g) l Fat: 200 100 0.8% 1.6 (g) l CHO:200 100 77.9% 155.8 (g ) l面粉:E: 75 100 350 262 l Pro:75 100 10.3% 7.7 l Fat: 75 100 1.1% 0.8 l CHO:75 100 75.256 l草鱼(121102) l 能量 150 58 11398 l 蛋白 150 58 16.614.4 l 脂肪 150 58 5.24.5 l CHO 150 58 00 l瘦肉(08-1-110): l 能量 50 100 14372 l 蛋白 50 100 20.310.2 l 脂肪 50 100 6.23.1 l CHO 50 100 1.50.8 l鸡蛋(111101) lE:65 88 144%=83 lPro:65 88 13.3%7.6 lFat:65 88 8.8% = 5.0 lCHO: 65 88 2.81.6 l油菜(045112) lE:200 87 23%=40 lPro:200 87 1.8%=3.1 lFat:200 87 0.5=0.9 lCHO:200 87 3.8=7.6 l计算营养素摄入量的注意事项: l (1)调查的食物是生重还是熟重,因为大 多数食物编码指的是生重食物,若记录的是 熟重,须利用生熟比换算为生重; l (2)调查的食物是市品重量(毛重)还是 可食部分重量(净重)。 l目前国内有多种营养应用软件,有条件的个 人和单位可应用电脑营养软件进行计算。 生 重? 熟 重? 市 品? 可食部分? l3群体食物营养成分的计算 l 在个体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统 计学方法进行群体资料的统计和描述。 l根据个体数据分布状态采用适当的方法 进行群体资料的统计和描述。 偏态分布百分位数法 正态分布 或接近正态分布 平均值标准差 4、膳食调查结果的评价 l(1)膳食结构的评价 l 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 其在膳食中的比例。 l一般指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 l膳食结构的评价一般可以参考平衡膳食宝塔 的模式进行评价。 l膳食结构的评价要特别注意: l种类要求:膳食食物是否多样化; l数量要求差距描述:平衡膳食 宝塔是理想化的模式,与个人现实有差 距; l适用条件:平衡膳食宝塔是长期模 式,不适宜用于个人短期的评价。 l(2)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的评价 l应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RIs)”对个体和群体的能量和营养 素摄入量进行评价。 l如何具体应用DRIs评价膳食营养素摄入 量参考“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章节 。 l不足?充足?过量? l(3)能量来源分布评价 l能量来源分布评价一般包括食物来源和营养 素来源分布评价。 l食物来源:我国推荐的2000年膳食目标要求 总能量60来自于谷类,动物性食物比为14 。 l营养素来源: l蛋白质:1115 l(婴幼儿为1215,成人为1114 ) l脂肪:2530 l碳水化合物:5565, l(4)蛋白质的来源分布评价 l 对膳食蛋白质的评价不但要考虑其 数量,还要对其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l一般认为,合理膳食应在蛋白质数量足 够(成人70g)的基础上,优质蛋白质 (动物性蛋白及豆类蛋白)应占总蛋白 质的1/3以上。 l(5)能量餐次分配的评价 l一般认为三餐能量分配的适宜比例为 l 早餐30 l 午餐40 l 晚餐30 五、体格检查 l体格检查包括营养缺乏病体征的检查和 人体测量。 l营养缺乏病体征的检查: l 营养不良或营养缺乏病的体征很多, 但往往没有特异性的体征,很难根据体 征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因多果 (一)体格检查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 1、身高(身长) l身长的测量: l3岁以下的儿童要量身长。 l(1)使用器材:卧式量板(或量床)。该足 板必须与顶板平行,与底板垂直,在底板中线 两侧要嵌有两条与长边平行的量尺,其刻度可 读至0.1cm。 l(2)测定步骤: l将量板放在平坦的地面或桌面; l让母亲脱去小儿鞋冒和厚衣库,使其 仰卧于量板中线上; l助手固定小儿头部使其接触头板。此 时小儿面向上,两耳在一水平上,两侧 耳廓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与量板垂直 ; l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在确定小儿平 卧与板中线后,将左手置于小儿膝部, 使其固定,用右手滑动滑板,使之紧贴 小儿足跟,然后读取数据至小数点后一 位。(0.1cm)。 l 身高的测量 l(1)使用器材:身高坐高计。 l(2)测试方法: l被测人员的姿势: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 拢,足尖分开60度,足跟、骶骨部及两肩间 区与立柱相接触(三点靠立柱),躯干自然挺 直,头部正直,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 位(两点呈水平)。 l测试人员的要求:测试人员站在受试 者右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 轻压于受试者头顶。 l读数要求:测试人员读数时双眼应与 压板片面等高读数,以厘米(cm)为单 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0.1cm)。 l(3)注意事项: l 设备摆放:身高坐高计应选择平坦靠墙 的地方放置,立柱的刻度尺应面向光源。 l 设备校正:测试人员每天测试前检查身 高坐高计,进行校正。 l测量姿势:严格掌握“三点靠立柱”、“ 两点呈水平”的测量姿势要求; 读数要求:测试人员读数时两眼一定要 与压板等高,两眼高于压板时要下蹲,低 于压板时应垫高。 l技术要求:水平压板与头部接触时,松 紧要适度,头发蓬松者要压实、头顶的发 辫、发结要放开,饰物要取下。 l结束要求:读数完毕,立即将水平压板 轻轻推向安全高度,以防碰坏。 l2、体重 l(1)使用器材: 杠杆秤。 l(2)测试方法 l设备摆放:测试时,杠杆秤应放在平坦 地面上; l设备校正:调整零点至刻度尺呈水平位 。 l被测人员的要求:受试者身着短裤短袖 衫,站立秤台中央。 l测试人员的要求:测试人员放置适当砝 码并移动游码至刻度尺平衡。 l读数要求:读数以kg为单位,精确到小 数点后一位(0.1kg)。记录员复诵后将读 数填入方格内。测试误差不超过0.1kg。 l(3)注意事项 l器材检查: 每天使用时,要观察杠杆秤 是否有螺丝松动,并及时拧紧。 l器材校正: 每天使用前均需校正杠杆秤 。测试人员每次读数前应校对砝码重量避免 差错。 l被测人员的站位要求:受试者站在秤台中 央,上、下杠杆秤动作要轻。 l被测人员的测前要求: 测量体重前受试 者不得进行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l3、上臂围 l利用上臂紧张围与上臂松弛围二者之差 ,表示肌肉的发育状况。 l一般此值越大说明肌肉发育状况越好, 反之说明脂肪发育状况良好。 l使用器材: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 l(1)上臂紧张围 上臂紧张围指上臂肱二头肌最大限度收缩时的围 度。 l测量方法: l被测者上臂斜平举约45度角,手掌向上握拳并用 力屈肘;测量者站于其侧面或对面,将卷尺在上 臂肱二头肌最粗处绕一周进行测量。 l注意事项: l 测量时被测者要使肌肉充分收缩,卷尺的松 紧度要适宜。 l 测量误差不超过0.5cm l(2)上臂松弛围 上臂松弛围指上臂肱二头肌最大限度 松弛时的围度。 l测量方法: l在测量上臂紧张围后,将卷尺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动,令被 测者将上臂缓慢伸直,将卷尺在上臂肱二头肌最粗处绕一 周进行测量。 l注意事项: l 测量上臂松弛围时,要注意由紧张变换为放松时,勿 使卷尺移位。 l 测量误差不超过0.5cm。 l4、头围 l(1)测量对象:对3岁以下儿童测量头围。 l(2)使用器材: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 l(3)测量方法: l测量人员位置: 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前方或右方 ; l测量的定位:测量者用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 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经过枕骨粗 隆最高处回到零点; 读数精确度要求:头围测量以厘米为 单位,精确到0.1cm。 l其它要求:测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 左右对称,长发者应将头发在软尺经过 处向上下分开。 l5、皮褶厚度 l 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较好的指 标。 l测定部位有上臂肱三头肌部、肩胛下角部、 腹部等,可分别代表个体肢体、躯干、腰腹 等部位的皮下脂肪堆积情况,对判断肥胖和 营养不良有重要价值。 l使用仪器:皮褶厚度计。 l(1) 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l测试方法: l 受试者自然站立,被测部位充分裸露。 l 测试人员找到肩峰、尺骨鹰嘴(肘部骨性 突起)部位,并用油笔标记出右臂后面从肩 峰到尺骨鹰嘴连线中点处。 l 用左手拇指和食、中指将右拇指松开皮褶 计卡钳钳柄,使钳尖部充分夹住皮褶;在皮 褶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 l要连续测量3次,记录以毫米(mm)为单位 ,精确到0.1mm。 l注意事项: l 受试者自然站立,肌肉不要紧张,体重平 均落在两腿上。 l 把皮肤与皮下组织一起夹提住。 l 测试者每天工作开始前,及时从仪器箱中 取走皮褶厚度测量计;每天工作完成后,装 入皮褶厚度计盒中,并放入仪器箱中保存。 成人正常参考值: 男:8.3mm 女:15.3mm 评价: 实测值与参考值比较 90% 正常 80%90% 轻度热能营养不良 60%80% 中度热能营养不良 60% 重度热能营养不良 l(2)肩胛下角皮褶厚度 l测试方法: l 受试者自然站立,被测部位充分裸露。 l 测试人员用油笔标记出右肩胛下角位置。 l 在右肩胛下角下方1cm处,顺皮褶方向(即 皮褶走向与脊柱成45度角),用用左手拇指和 食、中指将被测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夹提起来 。 l 同前。 l注意事项:同上。 l正常参考值: l男:mmmm l女:mmmm l评价: l 实测值 男:40 mm 女:50 mm 为肥胖 男:10 mm 女:20 mm 为消瘦 l6、腰围 l(1)使用仪器 : 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 l(2)测量方法 l被测者的姿势:自然站立,平视前方。 l测量人员要求:要两名测试员配合。 l测量定位:测试员甲选肋下缘最底部和髂前上嵴最高 点,连线中点,以此中点将卷尺水平围绕腰一周; l读数的时机:在被测者呼气末开始读数。 l其它:测试员乙要充分协助,观察卷尺围绕腰的水平 面是否与身体垂直,并记录读数。 l(3) 注意事项 l注意被测者勿用力挺胸或收腹,要保 持自然呼吸状态。 l测量误差不超过1cm。 l腰围是腹内脂肪量和总体脂的一个近似指标 。 l WHO建议肥胖的标准: l男性94cm l女性80 cm l中国(2002)腹部肥胖的标准: l男:腰围85cm l女:腰围80cm l7、臀围计算腰臀比(WHR) l是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度。 l(1) 使用器材: 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 l(2)测量方法 l被测者自然站立,臀部放松,平视前方。 l人员要求:要两名测试员配合。测试员甲定位,测试员 乙要充分协助,观察卷尺围绕腰的水平面是否与身体垂直 ,并记录读数。 l测量定位:将卷尺置于臀部最突出部位,以水平围绕臀 一周测量。 l读数要求: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0.1cm。 l(3) 注意事项 l注意被测者要放松两臀,要保持自然呼吸 状态。 l测量误差不超过1cm。 l腰臀比(WHR) 评价标准 : l男性大于0.9或女性大于0.8 l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但其分界值随年 龄,性别,人种不同而不同。 l目前有用腰围代替腰臀比来预测向心性 肥胖的趋向。 l8、胸围 l(1)使用器材: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 l(2) 测试方法 l受试者姿势: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双肩放松,两上肢自然下垂,平静呼吸。 l测量人员要求:两名测试人员分别立于受试 者面前与背后共同进行胸围测量。 l定位要求:将带尺子上缘经背部肩胛下角下缘向 胸前绕一周。男生及未发育女生,带尺下缘在胸前 沿乳头上缘;已发育女生,带尺在乳头上方与第四 肋骨平齐。 l读数时机:应在受试者呼气未开始时读数,带尺 上与零点相交的数值即为胸围值。 l读数的精确度要求: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 点后一位(0.1cm)。 l其他:带尺围绕胸部的松紧度要适宜,以对皮肤 不产生明显压迫为度。 l(3) 注意事项 l 两名测试人员应分工合作。站在受试者面前的测 试人员甲进行测量,受试者背侧的测试人员乙协助找 好背部测量标准点,并注意受试者姿势是否正确,有 无低头、耸肩、挺胸、驼背等,及时予以纠正。 l测试人员应严格掌握带尺的松紧度,并做到检测全 程的一致性,以求减少误差。测量误差不超过1cm。 l肩胛下角如模不清,可令受试者挺胸,摸清后受试 者应恢复正确测量姿势。 (二)体格测量的质量控制 l1、人员培训:负责体格测量的人员要经过严格培训,熟 悉测量器材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详见各指标测量方法 和注意事项),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l2、器材的校正:测量前要对器材进行常规检查和校正, 避免出现测量误差。 l3、统一标准:使用统一的测量标准进行测量,尽量避免 因不同测量人员、不同测量时间、不同测量条件等操作造 成的偏差。 l4、准确记录:根据体格测量的目的设计方便记录的表格 ,按精确度要求如实记录测量值,3次测量求平均值。 (三)人体测量的评价 l人体测量的项目和方法很多,最常用而 又简便的是体重和身高指标。 l1、少年儿童体重和身高测量的评价指标 l(1)少年儿童身高体重的特点: l少年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处于动态变化时 期,一般无法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评 价,而采用群体中与其它个体比较进行 评价。 l(2)少年儿童身高体重指标的表达方 法 l按年龄的身高 l按年龄的体重 l按身高的体重。 l(3)表达方式的意义: l按年龄的身高偏低 l表示较长期的慢性营养不良。 l按身高的体重 l表示较急性的营养不良。 l(4)常用评价方法 l中位数百分比法 l即调查儿童的身高或体重的数值达到同 年龄、性别参考标准中位数的百分比。 l中位数百分比法优点是简单易懂。 l中位数百分比法缺点是: l不同指标的中位数百分比的数值意义不 同。 lGomez(戈麦斯)分类评价法 l使用儿童的身高或体重测量值达到同年龄、同性别 参考标准中位数的百分比来进行营养评价。即: lA:按年龄的身高。 lB:按年龄的体重。 评价标准 评价 参考标准体重中位数( ) 参考标准身高中位数( ) 营养正常 90100 95100 轻度营养不良7589 9094 中度营养不良 7460 8589 重度营养不良 60 85 lC: 按身高的体重中位数百分比评价营养状 况(见下表) 按身高的体重中位数()营养状况 120肥胖 90119适宜 8089轻度营养不良 7079中度营养不良 6069重度营养不良 l举例: l某4岁5个月的男孩,实际身高103cm,实际体 重13.5kg。 l已知(查表可知) 4岁5个月的男孩身高的中 位数为106cm,标准差为4.4cm;体重的中位 数为17.5kg,标准差为2.2kg;身高103cm的男 孩体重中位数为16.5kg,标准差为1.0kg。 l请用中位数法给予评价。 l计算: lA: 按年龄的身高 l计算:103 106 100 97 l评价:95100 正常(正常身高) lB:按年龄的体重 l计算: 13.5 17.5 100 77 l评价:7589之间,轻度营养不良 lC:按身高的体重 l计算:13.5 16.5 100 82 l评价:8089之间,轻度营养不良 l(2)标准差法 l即所用的评价参考数据按平均值加减1 个标准差,分成5个等级范围,然后看 所调查对象属哪个等级范围。 等级标准 上等大于均值+2SD 中上等均值+SD均值2SD 中等均值-SD均值+SD 中下等均值-2SD均值-SD 下等小于均值-2SD l国际上使用标准差法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一般 有以下3个指标:体重不足、发育迟缓和消瘦。 l(1)体重不足: l指儿童按年龄的体重(WT/A)低于参考标准体重 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中度体重不足; l低于参考标准体重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体 重不足。 l体重不足率常被用来作为营养不良的患病率。 l(2)发育迟缓 l凡儿童年龄的身高(HT/A)低于参考标准身 高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中度发育迟缓; l低于参考标准身高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 度发育迟缓。 l这一指标主要反映慢性、较长期的营养 不良。 l(3)消瘦 l凡儿童身高的体重(WT/HT)低于参考标 准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中度消瘦; l低于参考标准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 度消瘦。 l这一指标代表较急性的近期营养不良 。 l举例: l某4岁5个月的男孩,实际身高103cm,实际体 重13.5kg。 l已知(查表可知) 4岁5个月的男孩身高的中 位数为106cm,标准差为4.4cm;体重的中位 数为17.5kg,标准差为2.2kg;身高103cm的男 孩体重中位数为16.5kg,标准差为1.0kg。 l请用标准差法给予评价。 l体重不足的指标(按年龄的体重) l中等范围: l(17.5+2.2)(17.5-2.2)19.715.3 l中下范围: l(17.5-2.2)(17.5-22.2)15.313.1 l下等范围:13.1 l评价:该男孩属于中下范围,属轻度体重 不足或轻度营养不良。 l发育迟缓指标(按年龄的身高) l中等范围: l(106+4.4)(1064.4)110.4101.6cm l中下范围: l(1064.4) (10624.4)101.697.2cm l下等范围:97.2cm l评价:该男孩属中等范围。(不存在发育迟 缓) l消瘦指标(按身高的体重) l中等范围: l(16.5+1.0)(16.51.0)17.515.5 l中下范围: l(16.51.0) (16.521.0)15.514.5 l下等范围:14.5 l评价:该男孩属于中度消瘦。 lWHO根据标准差提出“标准差评分”(又称 “Z评分”)来表示测量结果,便于统计与比 较,是目前对群体儿童评价的常用方法。 l计算公式为: lZ评分(儿童测量数据参考标准中位数 )/参考标准的标准差 l Z评分法包括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 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身高别体重Z评 分(WHZ)。 Z评分的营养评价标准 分值 评价 HAZ2 生长迟缓 WAZ2 低体重 WAZ2 超重 WHZ2 肥胖 WHZ2 消瘦 l举例: l某4岁5个月的男孩,实际身高103cm,实际体 重13.5kg。 l已知(查表可知) 4岁5个月的男孩身高的中 位数为106cm,标准差为4.4cm;体重的中位 数为17.5kg,标准差为2.2kg;身高103cm的男 孩体重中位数为16.5kg,标准差为1.0kg。 l请用标准差评分法给予评价。 l计算: lHAZ(103-106)4.4-0.68 l评价:正常身高(不存在生长迟缓 ) lWAZ(13.5-17.5)2.2-1.8 l评价:不存在低体重(营养不良) lWHZ(13.5-16.5)1.0-3.0 l评价:-2 属于消瘦 l(3)百分位法 l百分位法是将不同性别各年龄参考标准 的原始数据从小到大分成100份,第1份 数据即为第1百分位,第25份数据即为 第25百分位。然后根据需要将其分成若 干组段(或不同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洛阳渣土车管理办法
- 印刷费支出管理办法
- 医学留观点管理办法
- 流动党员月管理办法
- 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
- 浙江学考试题及答案
- 青海公考试题及答案
- 社会治理面试题及答案
- 医药企业研发外包(CRO)模式下的临床试验报告撰写与发表经验分享报告
- 花店课件编写指南
- 百色市公安局招聘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真题2024
- 病历书写规范培训
- DB44∕T 2509-2024 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规范编制指南
- 低压故障排除培训课件
- 信贷尽职调查培训课件
- 音标教学有声课件
- 烘焙店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培训
- 多模态数据融合-第9篇-洞察及研究
- 2025年中国工业副产氢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地产开发商客户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力运维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