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清史研究概况(1)_第1页
1991年清史研究概况(1)_第2页
1991年清史研究概况(1)_第3页
1991年清史研究概况(1)_第4页
1991年清史研究概况(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11991 年清史研究概况年清史研究概况(1)(1) 一九九一年度的清史研究,较之往前,出现一些好的发展 势头,一是涌现了一批学术质量、水准较高的专著;二是 学术论文的数量、质量方面,较前有新的提高;三是研究 领域有新的拓展,老课题则有新的开掘。 有关清史、专史研究的学术专著,本年度出版的计有: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十册;王戎笙主编的清代全 史 ;左步青主编的清代皇帝传略 ;陈支平著近 500 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 ;杨英杰著清代满族风俗史 ;林永匡、王熹编著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 ;王毓铨、刘 重日、郭松义、林永匡著中国屯垦史等。出版的学术 论文集有:清代宫史研究会编的清代宫史探微 ,收入论 文 34 篇。出版的学术工具书和专题资料书有:陈生玺、杜 家骥编的清史研究概说 ;张书才主编的雍正朝汉文朱 批奏折汇编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中南卷上下 册、西南卷上下册) (书目文献出版社) 。 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学术会议计有:本年度先后召 开了“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会址:天津南开 大学) ;“第六届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 (会址:四川成都) ; “清史避暑山庄研讨会” (会址:河北承德)等有众多学者 参加的研讨会,且有一定收获。 在清史的专题研究领域,学术论文除拓展一些新领域 外,对原有课题的研讨更加深入、作者的视野有所扩大、 背景研究亦更广阔、论点更形坚实,致使论文均有一定的 学术水平,研究分析有较大力度和深度。 一、政治史、政治制度史研究 政治史与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清史研究中一个既老又 新的领域。对前者的研究,本年度多涉及清王朝对明末宗 室的政策、雍正朝军机处设立时间、军机大臣的考证等课 题;后者多着眼于对各时期政治机构的演变、八旗制度研 究等方面。 为探寻满族开国初期的政统风貌和开基建制、立制的 沿革,刘小萌写了满族肇兴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第 2 期)一文,认为努尔哈赤 称汗建国,是满族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结束了漫 长的氏族部落时代,开创了满族历史的新时期;并对满族 从氏族部落时代向国家过渡中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特征、 性质及其演变情况进行了探讨。对“都堂”这一满族开国 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以往研究者涉及甚少。姚念慈在本 年度清史研究第 3 期上,则撰专文探讨了天命年间都 堂产生的背景、权限的发展及消失的原因;并认为都堂衙 门虽为处理汉人事务而设,但不久其权限就扩大到八旗诸 申,成为掌管后金全国财政的机构,同时都堂还是参与后 金最高决策的议政会议大臣。对“议政王大臣会议” ,研究 者多认为它只是一种议政制度,而无衙署办公处,不属于 国家机关。杜家骥则在清代“议政处”考略一文中提 出不同见解,他认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确有衙署议政处,其 主要职责是奉皇帝之命商议国家“机要”事务,包括军务、 边疆民族事务、议处皇族王公及旗人要员和八旗中的重要 旗务等内容,又尤以商讨军务为重。但它却带有非正规性 的落后特征。 八旗制度研究,是清代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赵秉忠、自新良在关于乾隆时期八旗政策的考察 ,一文 中,认为乾隆帝为了促使八旗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继续 发挥重要作用和调动旗人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积极性,适 时采取了加强旗务管理、严格八旗等级制度,扩大满洲八 旗的入仕途径和处理八旗王公遗留的历史问题等八旗政策。 实施后,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对康乾盛世的稳定和持续发 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安双成在清代养育兵的初建一 文中,对雍正初年设置养育兵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论述,认 为清代养育兵是八旗人丁日增的情况下组建起来的军队, 它不仅缓解了八旗人丁过剩的矛盾,同时对培养造就八旗 子弟也有一定的作用。 对清代督察制度的研究,以往人们只注重御史、给事 中对百官的纠劾作用,而忽视了对行政效率的督催作用。 对此,吕美颐在清代的督催与注销制度一文中,认为 有清一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督催与注销制度,对承政机构 和办事效率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监督。督催与注销应是清代 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经历代斟酌损益、修 改补充,日臻完善;从机构设置、办事程序,到督催内容、 注销标准、惩治办法等,都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清代 州县是地方行政的重要建制,为从宏观角度对此进行考察, 毕建宏在清代州县行政研究一文中,阐明了县级行政 的发展过程、地位和作用、特点、行政组织的利弊等,指 出清代州县衙门良好地完成了清统治者交给的职责,对清 统治的稳定起了巨大作用。它说明:以满族为核心的清政 权,之所以能在比前朝更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前长期延续,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统治者对州县行政空前重视,从而 对中国内地基层的控制空前牢固。然由于客观社会条件的 限制,更由于剥削阶级的贪婪本性,以及行政制度存在的 缺陷,县州衙门对清朝国家职能的良好执行,是以成倍地 加重人民的负担为基础的。 对清代政治史的研究,本年度的论文多涉及历代一些 重大的政策、机构设置、治道异同等问题。如,郑克晟 试论多尔衮对明皇室态度之演变认为,在清兵入关前 后,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对明朝宗室一向采取笼络政策, 以期为促成清朝早日统一起到作用,这种政策收效不小。 但事隔不久,这种笼络明朝宗室的政策却为打击与镇压所 替代。这一转变,并不是多尔衮个人好恶所使然,而是由 于当时国内形势起着一种明显变化而造成的结果。清代的 军机处究竟创设于何年,清史学界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莫 衷一是。俞炳坤的军机处初设时间新证一文,对各种 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之后,认为四年说基本上是正确的, 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而赵志强则依据清代满汉档案和文 献资料,对雍正朝的军机大臣进行考察,为解决军机大臣 的官称和军机大臣的担任者两个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 在治道研究上,韦庆远的论雍乾交替与治道同异一文, 认为高宗在许多重大政策上坚决继承了世宗的决定,乾隆 政治不失为雍正政治的继续和发展。但也指出,在若干重 要的方面,高宗确实对世宗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其推广方法, 用人政策等,毅然作了较大的更张、纠正和充实。两代君 主的政治经历、素养、作风、心态、哲理倾向等确有不同, 但却不能忽视,他们在御极前后的政治背景和政治格局也 是截然不同的。高翔在从“持盈保泰”到高压统治一 文中,从“持盈泰保”的提出及其内容、文治官僚的征用 与政治形势的转变、乾隆的对策、高压统治的强化几个方 面入手,对乾隆中期政治转变作了简要分析,认为所有这 些变化无不与当时的国内形势、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统 治心理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过来它还影响、支配, 乃至规定了乾嘉之际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此外,对乾隆 后期的专制统治问题,赵秉忠、自新良在论乾隆后期的 专制统治一文中,作了简要论述,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