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优秀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_第1页
4月优秀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_第2页
4月优秀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_第3页
4月优秀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_第4页
4月优秀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4 月优秀观后感月优秀观后感-赛德克赛德克巴莱巴莱观后观后 感感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电影院,影片结束,低调的魏和两 名主要演员和观众现场交流,一个光头愤青大喊这电影好, 要有这样精神,不愁黄岩岛收不回来,台下也一片叫好, 台上主持更是不断显摆民族主义优越感,什么这电影是拍 给中国人看的,也是拍给日本人看的,显然,魏所有在电 影里面的努力在他们面前基本是属于白费。他不得不耐心 解释他拍这电影的内心冲动,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好,虽 然悲壮去死也很感动。 相比赛德克巴莱 ,我认为与狼共舞 、 勇敢的心 更接近于伪史诗,因为它们给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让你在 电影院里为了那一声 freedom 绷紧浑身唯一一个膀胱而不 愿动弹,其叙事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捣你最愿意看到听 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属于调味的罗 勒草,有点清新有点涩,但绝不敢败你的胃口,至于阿 凡达 ,更是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极,为了票房,好莱坞的 剧本永远牵着观众的鼻子走,他们说,这个叫专业,是很 专业,在电影院里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钱买快乐,天经 又地义。 赛德克巴莱一方面以磅礴气势主推抗日主线,但 却不断以各种浓重笔墨在消解这个行动的正义性,后者绝 对是影响票房的,因为善良的观众不愿意看到英雄有凶残 杀戮未成年人的动机,也不愿看到太太们为了男人的尊严 不得不选择自尽,更不愿意看到还在啼哭的孩子被扔进山 崖,魏已经收敛了,在国际版里我没看到赛德克们如何砍 下日本儿童和妇女的头颅,但是,尸横遍野的场景还是暗 示了这一点。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诗才敢这么写,写下英雄或神灵 身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残暴与邪恶,而现代人能接受的,却 只能是被改装过的玩意儿,超人多好,善良成了他唯一的 缺点。 魏挑战公众神经,他不断在影片里抛出同样一个话题: 为了祖灵崇拜心理格式,付出几乎灭族的代价是不是符合 正义?这是对票房的一个冒险挑战,没有什么观众喜欢这来 自政治伦理学的挑战,因为这挑战让人不舒服,它没有固 定答案,到处是伦理陷阱和计算困境,就算你和你的同伴 争论到面红耳赤,仍旧找不到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所以那些看客立即将这个话题消解为单纯的抗日,似乎在 赶走殖民者这样俗不可耐的革命口号下,一切反思就可以 终结。我甚至怀疑,那些愚蠢的提问者,都是官方早就安 排好的五毛,因为这样降低大陆观众智商的提问,也只有 五毛们干得出。 也是由于这对不断纠缠的主题和副主题,导致电影在 节奏上无法做到和好莱坞史诗电影一样流畅,因为流畅的 前提就是让观众不假思索觉得自己特别爽,但这是一部需 要你不断停下来思考的电影,虽然魏头脑里商业的那部分 不允许他这么做,但这 XX 年,显然他在艺术上的个人意志 战胜了票房上的商业逻辑。 不过也许以上这些评论,对中国抗日题材来说实在有 些高渺,荧屏上经年累月的那些混帐抗日影视,真不知是 哪些龟孙子带领着哪些灰孙子来演的,还个个演得义愤填 膺的,还个个演得智勇双全的,还个个演得胜利凯旋的, 也不怕走路上被观众呸一口:贱。 11 月 26 日,当刘嘉玲、陈国富和侯孝贤在台上念出 “赛德克?巴莱”几个字的时候,守候在新闻中心里的台湾 记者们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在此之前,金马奖已 经把最佳导演、影帝和影后三个最重要的奖项全都拱手送 给了代表香港来参赛的桃姐 ,如果连最佳剧情片也旁落 的话,那几乎就是宣告了本年度所谓“中兴”的台湾电影 只不过是局限于本土的一场自娱自乐式的狂欢。好在这个 假设的情况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历史, 赛德克?巴莱如愿 得到了金马最后的嘉奖,也在质疑声中为台湾电影“翻滚” 的 XX 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颁奖礼结束后,我给魏德圣的助手打电话,她第一句 话就问,你看过完整版吗?没有。那你一定要看下在台湾上 映的版本,跟之前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的完全不一样。 毁誉参半是否真是因为删剪过多的缘故?带着这样的疑 问,在离开台北前的最后一晚,我特意跑去 101 旁边的影 城买了 2 张赛德克?巴莱的票,从 21 点 40 分一直看到 凌晨 3 点多。这绝对是一次不同凡响的观影体验,算不上 美妙,但极度震撼。从电影院走出来,游荡在台北之夜空 荡荡的大街上,我脑海里被三个字填充的满满:不简单。 魏德圣太不简单了!虽然电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如导 演的获奖感言所说的,他做的还不够好,比如特效太假, 情节拖沓,但题材和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早已超越了 电影本身。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赛德克?巴莱的观众都或 多或少会想去了解一下“雾社事件”这段历史,而这恰恰 也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最大意义。 发现“南部”:台湾本土化意识的觉醒 很多人把赛德克?巴莱的成绩归功于台湾观众的本 土情怀,但据我所知,在这部电影公映前,台湾同胞对 “雾社事件”这段历史的了解也并不比我们知道的更多, 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简单介绍。却不想在魏德 圣的推波助澜之下竟引发了台湾人“全民自修”这段历史 的热潮,诚品书店里的畅销书专柜上,有关“雾社事件” 的各种书籍被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等待着接踵而至的买 家。 重新发现和解读这段历史,无疑是为缺乏历史感的台 湾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虽然有关“雾社事件”的书写、 论述和研究从战后到现在出现过很多文学作品,但电影作 为最受大众关注的媒介,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此前所有作品 的总和。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台湾人会集全岛的力 量支持这部多灾多难的影片?在电影放映结束后的字幕上, “天使?巴莱”的名单里会有包括周杰伦、言承旭在内的那 么多台湾人。 事实上,经历过灭族危机的赛德克作为台湾少数民族 的一支,直到 XX 年 4 月 23 日才从泰雅族中独立出来,人 数也仅有数千而已。这几乎可以说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尤其在“外省人”的统治下,原住民若非被主流社会所同 化,即已成为边缘人。作为台湾政治文化中心的台北长期 被“外省人”所占据,也使得外省文化即对大陆的文化想 象成为正统,甚至在历史课本上也较少涉及台湾本岛的情 况。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 , 十几个故事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不是身在台北心系着神州。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当老一代的移民逐渐退出历史的 舞台,土生土长的台湾年轻人便开始了自觉的聚焦台湾本 岛的文化。 赛德克?巴莱这样一部完全以赛德克语和日 语对白贯穿的民族史诗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迎合了年轻观 众日渐觉醒的本土意识和发现台湾历史的真挚愿望,票房 和口碑的双赢也都在计算之中。 公式化结构:反殖民斗争的野蛮骄傲 电影的开头,大清朝的官员在屈辱的马关条约上 盖上了自己的印章,然后带着愤恨的眼神逃离日军雄伟的 舰队,台湾也由此进入了长达 50 年的殖民地时代。 随后,电影里的情节都变得异常熟悉,强权欺凌弱小, 文明征服野蛮,枪炮战胜刀剑,铁路毁坏家园这就和 我们在诸多西部片里看到的场景如出一辙,只不过印第安 人变得了赛德克同样都手持着弓箭呼啸在山林之间。 甚至要把赛德克?巴莱说成是一部台湾土著版的阿凡 达也不为过,虽然没有强大的特效技术做后盾,但在两 部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文明与野蛮、殖民与反殖民的抗争意 识都如出一辙。你还可以列举出太多雷同的故事来拼出 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的公式,比如斯巴达 300 勇士 +勇敢的心+断头谷 ,大抵是因为世界文明的进程只 有时间的先后,而过程本身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就 这一点来说, 赛德克?巴莱并无特别的过人之处,而是 胜在对台湾原住民风俗的尽情展现,它一方面激发了台湾 观众重新认识这段历史的欲望,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岛外观 众的猎奇心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但和上述种种好莱坞大片不同的是,在文明与野蛮、 殖民与反殖民的对峙中, 赛德克?巴莱并没有站在任何 一方的立场上,也令观众无所适从。文明固然可贵,但在 卑躬屈膝的文明面前,野蛮的骄傲也足以让人尊敬。 冷酷:后殖民视域下“中立”视角 赛德克?巴莱不是要像好莱坞电影那样,把莫那? 鲁道塑造成一个华莱士般的英雄人物,让他高呼着 “freedom”浴血厮杀,而是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立场 上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因此,在表现战争残酷性的时候, 战争的双方都不可避免的在犯罪而野蛮的赛德克看起 来罪孽更重。最让人震惊的一幕是影片中着力塑造的“小 英雄”巴万,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雾社起义的血腥氛围中 用削尖的竹竿杀死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所有的日本同学。他 说, “谁叫你平时上课老打我的。 ”就是这么“正当”的理 由,血洗了无辜的生命。杀戮总是能将人变成魔鬼,哪怕 他还只是个孩子。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电影里对日本人的态度。电 影里的日军不是中国战争片里那种凶神恶煞的魔鬼,反而 更多的是像小岛一样文明礼貌、英俊潇洒、态度温和、力 图了解族人并加快他们文明化进程的知识分子形象。小岛 的参战,也是缘起于家人在“雾社事件”中惨遭赛德克人 的屠杀而爆发的怨恨,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日本人更 像是战争的受害者。而即便是带有种族主义的军警也并非 多么的十恶不赦,反而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甚至在影片 的最后,取胜后的日本将军也会说,在慷慨赴死的赛德克 人身上看到了在日本失传已久的武士精神。 整个“雾社事件” ,作为一个旁观者反而会觉得这是赛 德克人对日本人的一场无辜的屠杀。很多人由此得出台湾 人“亲日”的结论,但“亲日”只是表象,后殖民主义的 社会文化才是导致台湾“亲日”的根本所在。 在南京!南京!中,陆川曾试图用一个中立的视角 来反思战争,而赛德克?巴莱虽然也是尽量保持着中立 的态度,但在后殖民的文化语境下,却要不可避免的向文 明也就是日军一方倾斜。毕竟台湾目前的现代文明从一定 程度上说都要归功于日本这个小岛上长达 50 年的统治 者,就像电影里的雾社在日本人的建设下才有了学校、邮 局、铁路等现代文明的标志。台湾人自己也不想退回到原 始状态,所以在文明的屈辱和野蛮的骄傲之间,他们就像 电影里的花岗兄弟一样纠结万分。如果说南京!南京! 中的中立态度是一种主动的历史性选择,那么赛德克?巴 莱里的中立视角则只能是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的被迫与无 奈。 纠结:身份认同的危机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 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简单说来就是,我是 谁?从何而来?要到何处去? 身份认同的危机是“后殖民地人”所遇到的普遍问题。 昔日的统治者隔断了他们曾有的历史和文化,并带来了更 先进的文明。当殖民者退出历史的舞台,面对已经习惯的 先进文明和过去的历史,如何选择成了长期困扰被殖民者 的问题。 正如香港人至今也分不清自己是英国人、中国人还是 香港人一样,这种危机在当下的台湾也同样存在。是台湾 人还是中国人?当有根的老一辈逐渐卸任,无根的新一代不 可避免的要面临着二选一的尴尬。而台湾高校的调查数据 显示,在身份认同上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在台湾日渐 式微,而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则持续升高,1992 年为% ,XX 年达到%。 “去中趋台”是当下的一个趋势,虽然未必 是最终的一个结果。 回到电影里, 赛德克?巴莱里出彩的角色不是男主 角莫那?鲁道,而是花冈一郎。饰演该角色的徐诣帆获得金 马奖最佳男配和最佳新人亮相提名并最终夺奖不是偶然, 而是因为在这个角色的身上体现出了复杂的矛盾,甚至说 是当代台湾人自我形象的投射也不为过。 花冈一郎和弟弟二郎本来也是赛德克人,名叫达奇斯。 在日军“以夷治夷”的政策下,他们从小学习日本文化, 长大后成为日本驻守当地的警察,也有了日本名字。两个 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 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全盘日化,另一方面他 们依然无法融入日本社会,被日本同事嘲笑“两个番人生 不出日本孩子” ,学历最高收入却比日本同行低一个档次。 一张原住民的的脸,就断绝了他们获得日本社会认同的一 切可能,而他们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