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1)_第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1)_第2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1)_第3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1)_第4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 世纪世纪 8080 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 述述(1)(1) 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取得了丰 硕成果。本文从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气候、水与生态环 境;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区域生 态环境史和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等 6 个方面,对生态环境史 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与梳理,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史也逐渐地走进学者 们的研究视野。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学者们不仅 翻译介绍了一批西方生态环境史论著,1而且从宏观2 和微观3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问题,并推 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本文拟对此进行回顾与梳理。特别 申明的是,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生态环境史的研究 成果极多,在有限的篇幅内作全面介绍是不可能的事。就 个人能力所及,在尽力照顾各方面的同时,有所选择地加 以述评,挂一漏万,势所难免。如有不妥,尚祈专家和学 者批评指正。 一、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它引起了 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宏观理论的探讨,还是微观问 题的考察,都取得了一些颇有份量的学术成果。毛曦认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关于人地关系的最新理论,他撰文指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实施可持续发 展的关键在于主体的人,在于人性的善良与高素质的人的 存在。以此为指导,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变,要注 意 4 个问题,即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人为活 动的积极作用及对自然环境影响的限度;人对自然的正常 开发与破坏之间的度的界限与量的区分;引入量化方法与 现代地理学的科学方法,总之,应将历史地理研究对现实 的借鉴作用与意义落在实处。1 曹世雄从整体上考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人 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递过程,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出现了 4 次生态危机,文章还 分析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2有两部专著值得一读, 一是黄鼎成等的人与自然关系导论 ,该书把人与自然相 互作用的系统作为整体,通过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认 为要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必须结合相应的社会发展背景, 进行结构性变革和转换人与自然相互适应模式,著者还提 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基本原则、 行动框架和主要对策。3另一是王维的人自然可持 续发展 ,作者回顾了人类与自然关系史,并通过对正反实 例的分析及理论的论证,以期唤起世人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4美国学者赵冈以生态学的基本 观点为视角,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对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增长、 人口迁移、各种类型的垦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了比较深 入的分析。作者认为北宋以后,中国人口出现明显的长期 上升趋势,人口压力导致农垦与山林垦伐的加剧,特别是 到了清中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有超过自然资源承载力 的迹象。作者还认为人口迁移与生态环境互为因果关系。 5 随着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不少学者探讨了生态环境与西部文明盛衰的关系。王乃昂 等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认为清 代中叶是近 XX 年来我国西部土地覆盖变化的关键阶段,森 林覆盖率由原始状况 30左右下降为目前的 868,人 口猛增和大规模土地开发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6 有学者在大量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 和环境变迁进行分析研究,韩春鲜等认为历史时期罗布地 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可分为魏晋以前河湖水量充沛、 魏晋以后至元代河湖水量减少、清初至道光以前河湖水量 充沛、清道光以后河湖水量减少 4 个阶段;7夏雷鸣通过 对罗布地区古楼兰人的墓葬麻黄现象的探讨,分析了距今 3800 年罗布地区的生态环境、古楼兰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及 饮食结构。8内蒙古岱海地区是个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最敏 感之地,田广金通过对该地区一套考古文化剖面以及一套 在年代上与之对应的自然地层剖面的比较研究,发现距今 7000XX 年间这个地区的人地关系有着丰富的表现形态与 比较频繁的变率。9位于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统万城 建成于 419 年,废毁于 994 年,邓辉利用大比例尺航空遥 感影像判读、历史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手段,探讨 了统万城从修建到废毁期间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 响过程。10王建革以人口负载量的变迁为线索,分析了 黄土高原农业发展与人口负载量以及生态负载量的关系, 并重点阐释了生态条件的恶化对人口负载和农业发展的影 响,及其对文明进步的抑制。11 远古时期江准地区的人地关系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问题之一。 张明华利用孢粉资料和考古发现,阐述了新石器时代太湖 地区的人与环境之关系,认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曾经孕 育了灿烂的太湖古文化。12丁金龙、黄渭金分别撰文阐 释了马家浜文化时期、河姆渡文化时期的人地关系,进而 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人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体,人既是环 境的产物,又作用于环境。13郑龙亭在野外调查和考古 发掘的基础上,通过对早更新世陕西蓝田公王岭动物群、 湖北郧县猿人动物群、重庆巫山龙骨坡动物群和安徽繁昌 人字洞动物群的研究,认为“淮河过渡区”是揭开早期人 类起源面纱的关键地区。14 明清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渐趋恶化, 引发了流民等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他们 在探究明代中后期人口大量逃亡的原因时,多强调赋役繁 重及地主对土地的大量兼并,李心纯则从人与生态环境关 系的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明代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山西、河 北流民现象的原因。15蔡苏龙在明代自然灾害统计资料 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流民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种种恶性干 预事实的考察,指出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造成明代中 后期农业生产衰变的一个主要原因。16王建革研究了明 代华北平原人、马、地之间的关系变化,指出明初,华北 平原宽松的人地关系推动了军马养殖的迅速发展,到了成 化年间,人口压力开始抑制养马的发展,明中后期,人口 进一步增长,养马数量大幅度下降。17薛平拴、谭作刚 撰文对明清时期陕西境内移民、农业垦殖与自然环境的动 态变化关系进行考察。18卞利、谢宏维利用徽州方志、 家谱、档案、碑刻和文书等材料,对徽州棚民问题进行研 究。指出棚民进入徽州山区后,给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及社 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与破坏,针对这一问题,徽州本土官 民采取了种种应对措施,并取得了预期效果。19 还有学者撰文探讨了自然环境与王朝政权盛衰之关系。张 敏认为,东汉末年以来自然环境变迁是西晋灭亡和十六国 割据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全球性寒冷干燥期的出现, 我国北方沙漠面积不断扩展,各游牧民族原有的生存环境 不断恶化,于是纷纷南迁,趁西晋集团内乱之际,先后建 立了自己的政权。20地理环境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