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衰竭不同时相制病机制及处理对策课件_第1页
乙肝肝衰竭不同时相制病机制及处理对策课件_第2页
乙肝肝衰竭不同时相制病机制及处理对策课件_第3页
乙肝肝衰竭不同时相制病机制及处理对策课件_第4页
乙肝肝衰竭不同时相制病机制及处理对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乙肝肝衰竭不同时相发病机制乙肝肝衰竭不同时相发病机制 及分层治疗策略初探及分层治疗策略初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 高志良高志良 教授教授 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主要内容 l 肝衰竭不同时相发生机制之三重打击 1、免疫损伤 2、缺血缺氧 3、内毒素血症 l 根据三重打击与肝衰竭分层治疗策略初探 2 黄疸前期 上升期平台期下降期 终末期(死亡/移植) ALT TBil 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乙肝肝衰竭与时相相关的 “三重打击” 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重打击”主要内容 一、免疫损伤 二、缺血缺氧 三、内毒素血症 5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3.1 The First Blow Immunologic Injury 6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免疫因素:细胞免疫为主免疫因素:细胞免疫为主 免疫细胞亚群分布免疫细胞亚群分布 (1 1)毒性)毒性T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CTLCTL,CD8+TCD8+T) (2 2)辅助性)辅助性T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ThTh,CD4+TCD4+T) (3 3)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NK,CD3-CD16+CD56+)CD3-CD16+CD56+) (4 4)调节性)调节性T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TregTreg, CD3+CD25+T), CD3+CD25+T)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 : Th1: IFN- Th1: IFN-,TNF,TNF- - ,IL-12,IL18,IL-12,IL18 Th2: IL4,IL10 Th2: IL4,IL10 (1) 免疫损伤机制 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Chemokine Secretion INF-g, INF a/b Viral purge Release of ALT Virions Hepatocyte lysis CTL Mf Inflammatory cells Neutrophil Necro- inflammatory foci Cytokine secretion (eg. IL-12, IL-18, TNF-a, INF-a/b) INF a/b Innate Immunity Virions Immature DC INF a/b IL-12 phagocytes NK / NKT cells Cytokine secretion (eg. IL12, INF-g) Peripheral Compartment Th2 Cytokine secretion (eg. IL-2, INF-g, TNF-a) Th1 Adaptive Immunity CTL Cytokine secretion (eg. IL-4, IL-5, IL-10) B cell Ab T cell -ve -ve -ve 8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以CTL为中心的细胞免疫 靶抗原 免疫效应细胞 HBcAg HBeAg pre-S1 pre-S2 类MHC分子 。 自身抗原 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2) 肝细胞死亡的方式 凋亡 坏 死 自体吞嗜 失巢 凋亡 Paraptosis 细胞有丝分裂灾难 肝细胞凋亡途径 线粒体途经 死亡受体途经 穿孔素诱导 Fas通路 TNF通路 TRAIL通路 缺血缺氧等 1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3)抗原递呈相关的变化 树突状细胞(DCs): 在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 ACHBLF) 时,血循环中的树突状细胞(DC)富集到肝 脏,并被激活; 肝内浆细胞样DC s (pDCs)衍生的IFN-a与 产生IL12、IL10有关; 循环pDCs产生IFN-a的能力下降,程度与病情 严重性有关。 Zhang Z, Zou ZS, Fu JL, et al. Severe dendritic cell perturbation is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 J Hepatology 2008;49:396-406. 1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4) T、NK、NKT细胞的变化 T细胞: 首先,抗原特异性的CTL介导HBV感染肝细 胞凋亡 然后,在数小时内抗原非特异性淋巴细胞 和中性粒细胞扩增聚集形成炎性灶 最后,CTL分泌IFN-,激活肝内巨噬细胞 并导致迟发性超敏反应,从而造成肝脏进 一步的损伤。 Ando k, Moriyama T, Guidotti LG, et al. Mechanisms of class I restricted immunopathology,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 of fulminant hepatitis. J Exp Med, 1993;178(5):1541-1554. 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T、NK、NKT细胞 NK细胞和NKT细胞 CTL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表面 表达FasL,激活后可以释放Fas、 TRAIL和IFN-,导致死亡受体介导 的肝细胞凋亡 在清除病毒感染肝细胞或癌细胞过程 中,由CTL细胞、NK细胞和NKT细 胞造成的、Fas介导的凋亡起主要作 用。 1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5) 肝细胞的相关变化 PD-1/PD-L 在 调节免疫, 抑制潜在的 有害或过度 激活的 T 细 胞中起重要 作用。 1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PD-1/PD-L与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外周血HBV特异性 CD8+ T 细胞表达PD-1的强度相对降低 。提示PD-1/PD-L抑制系统的崩溃,可 能诱发肝衰竭。 Radziewicz H, HANSON HL, AHMED R, et al. Unraveling the Role of PD-1/PD-L Interactions in Persistent Hepatotropic Infections: Potential for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Gastroenterology,2008,134(7):2168-2171. Zhang Z, Zhang JY, Wherry EJ, et al. Dynamic programmed death 1 expression by virus-specific CD8 T cells correlates with the outcome of acute hepatitis B. Gastroenterology 2008;134:1938 1949. 15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6) 体液免疫方面 关于自身抗体: 研究发现:发生HBV相关的急性肝衰竭 时,患者血液中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明显增 加。 Bernal W, Ma Y, Smith HM,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autoantibodies and immunoglobulins in acute liver failure: A cohort study. J Hepatology 2007;47:664-670. 16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可溶性肝抗原抗体 非器官特异性抗体 任何自身抗体 Viral 21 9/21(43%) 5/21(25%) 11/21(53%) Bernal W, Ma Y, Smith HM,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autoantibodies and immunoglobulins in acute liver failure: A cohort study. J Hepatology 2007;47:664-670. 表2a 病毒性急性肝衰竭自身抗体检出率高 1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表3 上述样本的自身免疫性诊断评分情况 Bernal W, Ma Y, Smith HM,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autoantibodies and immunoglobulins in acute liver failure: A cohort study. J Hepatology 2007;47:664-670. 18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7) 细胞因子等方面 细胞因子不仅是肝坏死过程的主要因 素,还与肝衰竭时肝细胞再生抑制状态 有关。 目前已证实与肝衰竭发生有重要关系 的细胞因子包括:TNF - 、IFN - 、 IL - 1 、IL - 6 等。 1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TNF - p 高水平的TNF-既可以诱导肝细胞凋 亡,也可以导致肝细胞坏死,是造成肝 细胞损伤的主要因子。 p TNF-主要由TNFR1 介导诱发肝细胞 凋亡并引发肝功能衰竭 。 p 血中TNF-水平明显升高,肝细胞 TNF-受体1(TNFR1) 过度表达,均与肝 衰竭患者的死亡风险直接相关。 2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IFN - 、IL - 6 等 IFN : 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由NK 细胞和活化的T 淋巴细胞生产,具有诱导 MHC I类抗原和MHC II 类抗原的表达、刺 激TNF - 产生的重要作用。 IL 6: 临床研究证实,血清IL6 水平与肝细胞 坏死程度相关,肝细胞坏死区IL6 表达 增强。IL6可反映重型肝炎的损伤程度。 2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与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患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与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患 者细胞因子的比较者细胞因子的比较 例数(N)IL-4TNF-IFN-Th1/Th2 NH CHB CSHB 30 30 112 7.25 7.30 7.48 149.21 5.76 17.65# b 11.37 9.56 12.52# 1.55 1.33 1.95# b 统计值统计值 P值值 1.276 0.528 90.889 0.000 10.004 0.007 26.067 0.000 # CSHB与CHB比较,P 3log10cp/mlDNA3log10cp/ml慢性重型乙肝患者,进入慢性重型乙肝患者,进入 研究研究112112例,其中内科治疗基础加用例,其中内科治疗基础加用ETVETV组组 (ETVETV组)组)5555例,单纯内科治疗组(对照组例,单纯内科治疗组(对照组 )5757例。例。 研究时点:入组基线、入组后研究时点:入组基线、入组后4 4、8 8、1212周周 。 55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1. 112例研究对象的基线特点 项项目ETV组组(N=55)对对照组组(N=57)统计值统计值P值值 性别别 男性- 例(%)d51(92.7)54(94.7)1.000 年龄龄(岁岁)b38400.6880.493 病程(年)a9.56.51.1310.2258 发发作至入组时间组时间 (天)a2220.00.9600.337 病期d0.6030.740 早期(%) 24(43.6) 24(43.9) 中期(%) 17(30.9) 20(35.1) 晚期(%) 14(25.5) 12(22.1) 肝衰竭分型 慢加急37(67.3)43(75.4) 慢性18(32.7)14(24.6) 肝功能 ALT(U/L)a2625381.5550.120 AST(U/L)a1853131.6540.098 TBIL(mol/L)b420.9182.5423.1158.00.0690.945 ALB(g/L)b34.24.533.13.71.4780.143 生化指标标 PT(sec) b30.59.430.88.50.1620.872 PTA(%)b31.410.830.89.70.2750.783 INRb2.81.02.91.20.3830.702 Cr(mol/L)a58.361.60.5980.550 CHE(U/L) b32021485325714470.2270.821 HBeAg阳性-例(%)c16(29.1)20(35.1)0.3800.537 HBV DNA(log10 copies/mL)b6.541.555.741.442.6790.009 严严重并发发症-例(%) 肝性脑脑病c14(25.5)24(42.1)3.3300.068 肝肾综肾综 合征d4(7.3)3(5.3)1.000 电电解质质紊乱d17(30.9)19(33.3)0.0730.836 上消化道出血d2(3.6)4(7.0)0.678 注:a表示数据采用中位数描述,进进行非参数检验检验 ,统计值为统计值为Z值值;b 表示数据采用均数标标准差描述,进进行t检验检验 ,统统 计值为计值为t值值;c表示数据率的比较较,进进行卡方检验检验 ,统计值为统计值为 2值值;d表示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检验 。 56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5.1 5.1 两组患者两组患者1212周累积病死率比较周累积病死率比较 治 疗疗 周数 对对照组组 病死例数(%) ETV组组 病死例数(%) 2P 死亡率下 降 1 2 3 4 6 8 12 0 10(17.5) 17(29.8) 20(35.1) 30(52.6) 32(56.1) 37(64.9) 0 5(9.1) 7(12.7) 9(16.3) 16(29.1) 19(34.5) 25(43.9) 1.935 5.357 5.704 5.523 5.363 4.558 0.164 8.4% 0.021 17.1% 0.017 18.8% 0.019 23.5% 0.021 21.6% 0.033 21% 5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5.2 5.2 两组存活曲线比较两组存活曲线比较 存活时间时间 (w ) 12840 累积积存活率( %) 100 80 60 40 20 0 对对照组组 ETV组组 P = 0.016 ETV组(N) 55 45 34 30 对照组(N) 57 37 25 20 58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6.2 6.2 不同病期开始不同病期开始ETVETV治疗患者的治疗患者的 病死率及生存时间病死率及生存时间 分期ETV组对照组 病死例数(% ) 存活时间时间 (天 ) 病死例数(% ) 存活时间时间 (天 ) 早期 中期 晚期 6(25.0)# 11(64.7) 8(57.1)b 84# 56 50b 12(48.0) 14(70.0) 11(91.7) 84 43 13.5 统计值统计值 P值值 7.363 0.025 8.399 0.015 7.138 0.028 13.029 0.001 #ETV组患者早期分别与中期、晚期生存率、中位数比较,P值均0.05。 b ETV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早、中期生存率和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但晚期患者ETV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 59 中山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