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技术_第1页
培训资料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技术_第2页
培训资料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技术_第3页
培训资料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技术_第4页
培训资料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技术 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曾祥洁 问 题 n 1、目前是否开展医疗机构消毒监测工作? n 2、主要开展哪些检测项目? 3、检测技术方面存在哪方面的困难? 汇总问题 n1、一部分CDC开展监测工作;一部分CDC不 开展;个别CDC采样后送市CDC检测;个别 CDC以前做过,目前不做;还有些CDC是时 做时不做,工作断断续续;还有的CDC说刚接 手工作,不太清楚状况。 n2、开展空气、医护人员手、物表等监测项目 的较多。 n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 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 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 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 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因而在医院消 毒、灭菌工作中必不可少。 5 内 容 一、检测依据是什么? 二、应具备什么条件? 三、检测项目如何做? 六、 6 法律、条例 n传染病防治法 n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 n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n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 n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7 部门规章、规范 n消毒管理办法 n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n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n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卫生管理办法 n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n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n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n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 n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n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n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8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的评价标准 n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 n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GB15981-1995 n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GB15980-1995 n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n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 n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GB18466-2005 n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 9 医院监测应具备的条件 n1. 实验室要求:相对正压洁净的条件进行试验。 n 环境:100级空气洁净实验室; n 100级空气洁净操作台 n 设备:P2生物安全柜 生化培养箱 霉菌培养 箱 等其他设备 n2.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样品结果报告 全过程 控制。(明确样品采集重要性,如果采样时造成污 染,整个检测过程都是白费,不准确的结果报告会 给实验室增加不必要的麻烦被检单位的不信任、 甚至会导致法律诉讼) 10 医院监测应具备的条件 n3. 仪器、设备、定期计量认证 n4. 人员: n 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消毒知识 ,熟悉消毒设备和药剂性能,具备熟悉的检验技能; 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消毒后、使用前);遵循严格 的无菌操作。 11 医院各类环境分类 n对不同的区域和环境,要求也不同。国家标 准GB15982-1995将医院环境分为四类,II ,III,IV。 nI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nII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 室,普通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 ,重症监护病房 nIII类,儿科病房,妇产检查室,注射室,换 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抢救 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 nIV类,传染科及病房 4、我国医院各类环境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n表3 我国医院各类环境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范 围 标准(cfu/cm2) I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10 II类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 、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供应室无 菌区、普通保护性隔离区 200 III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 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 、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 500 13 监测的主要项目 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2.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 2、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3.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 4.使用中消毒液的监测:常用消毒液有效成分测定、使用中消毒液染 菌量测定 5.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压力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的效果监测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和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的效果监测、环氧乙 烷气体灭菌效果的监测 6.医疗机构污水消毒效果的监测;清洁与清洗效果监测 7.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紫外线消毒的效果监测(紫外线灯辐照 度值的测定、生物监测法) 8.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清洁用品的消毒效果监测 9、致病菌的检测 18 1.1 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 样。 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洁 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 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 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 有关时采样。 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2 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 布点: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 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 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 距墙壁1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放在室 内各采样点处,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 ,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同时做阴性对照 ,不揭盖。 20 1.1 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1.2 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 布点: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 ,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 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放在室内各 采样点处,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 5min,盖好立即送检。同时做阴性对照,不揭盖。 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21 空气采样布点方法图 1 2 3 1 2 3 4 5 室内面积30m2 室内面积30m2 22 1.3 检测方法:将平板放置于37培养箱培养48h后计 数。 1.4 计算公式: n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50000N/(A T) nA为平板面积(cm2),T为暴露时间(min),N为平均 菌落数。 n致病菌的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n1.5 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 的情况下,静止10min进行采样。采样高度选择与地 面垂直高度150cm。 n1.6检测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3.17.8 23 空气监测数值对照表 注:菌落数单位为cfu;/3表示某3个平皿的采样点,除以3得空气细菌总数 单位为cfu/m3 。 24 n1.6 结果判定: n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3(或0.2cfu/平板)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 格; n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m3(或4cfu/平板),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 n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m3(或10cfu/平板)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 格。 25 2.1 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 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 样。 2.2 采样方法:用55的标准灭菌规格板, 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1002,连续采 样4个,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 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 并随之转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 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 即送检。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 涂擦采样。 2. 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 26 2.3 检测方法: 2.3.1 细菌总数检测:倾注法 倾注法是指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 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内加入已 融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 ,置361 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n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n细菌总数(cfu/cm2) 平板上菌落数 稀释倍数 采样面积(cm2) 2.3.2 致病菌检测:致病菌的检测依据污染情况进行相应指 标的检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沙门氏菌 。 2.4 检测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3.17.7 27 n某医院3手术室托盘,两平板上分别生长菌落 数为2cfu和2cfu,平均菌落数为多少? n细菌总数为多少? 28 n某医院3手术室托盘,两平板上分别生长菌落 数为2cfu和2cfu,平均菌落数为2cfu 。 n细菌总数为多少? n不知道采样面积,不能计算。 n告诉你采样面积为100cm2 ,则细菌总数为多少 ? n若物品面积未达到100cm2 ,仅75cm2 ,怎么办? 29 n某医院3手术室托盘,两平板上分别生长菌落 数为2cfu和2cfu,平均菌落数为2cfu。 n细菌总数为多少? n不知道采样面积,不能计算。 n告诉你采样面积为100cm2 ,则细菌总数为多少 ?2*10/100=0.2 cfu/cm2 n若物品面积未达到100cm2 ,仅75cm2 ,怎么办? 30 n2.4 结果判定 n、类区域: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 菌为消毒合格。 n类区域细菌: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致 病菌为消毒合格。 n类区域细菌: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出致 病菌为消毒合格。 n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 新生儿室及儿科病 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31 2.5 注意事项 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取全部表 面;被采表面100 cm,取100 cm 。 n 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面拭子直接涂 擦采样,用cfu/件表示。 32 n检测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3.17.6 n3.1 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和从事医疗活动前进 行采样或消毒后立即采样。 n3.2 采样方法: 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 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 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2),并随之转动采 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 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 3.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 33 3.3 检测方法:倾注法,按2.3的原则执行。 3.4 结果判定: 、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 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为消 毒合格。 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 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 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 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皮肤黏膜:参照手的卫生学标准执行。 3.4 注意事项:采样面积约为30cm22。 34 n被检测人员张三,检测后两个平板分别生长菌 落数为6和7cfu,平均菌落数为6.5cfu。 n细菌菌落总数为多少? 35 n被检测人员张三,检测后两个平板分别生长菌 落数为6和7cfu,平均菌落数为6.5cfu。 n细菌菌落总数为多少? n6.5cfu*10/30cm2=这么计算是否正确? 36 n被检测人员张三,检测后两个平板分别生长菌 落数为6和7cfu,平均菌落数为6.5cfu。 n细菌菌落总数为多少?采样必须双手都采,因 而6.5cfu*10/60cm2= 37 医院各类环境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细 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n对不同的区域和环境,要求也不同。国家标 准GB15982-1995将医院环境分为四类,II ,III,IV。 nI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空气 要求10cfu/m3,物表5cfu/cm2,医护人员 手5cfu/cm2 nII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 室,普通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200cfu/m3,物表 5cfu/cm2,医护人员手5cfu/cm2 38 nIII类,儿科病房,妇产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 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抢救室,化验室,各类 普通病房,空气要求500cfu/m3,物表10cfu/cm2 ,医护人员手10cfu/cm2 nIV类,传染科及病房,物表15 cfu/cm2,医护人员 手15 cfu/cm2 n以上14类都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如: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n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 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 的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39 n4.1 采样时间:采取更换前使用中消毒液与无菌器械 保存液。 n4.2 采样方法:测定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 n 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0ml,加入到9.0ml含相 应中和剂的无菌肉汤采样管中混匀。 n4.3 检测方法:倾注法,将一平板置20培养7d,观 察霉菌生长情况;另一平板置361 培养72h, 计数菌落数,同时检测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 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 n消毒液染菌量(cfu/ml)=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稀 释倍数 4.使用中消毒液的监测 40 n4.4 结果判断: n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致病菌如:溶血性链球菌GB4789.11,沙门氏菌 GB4789.4,绿脓杆菌GB7918.4,金黄色葡萄球菌 GB7918.5。 n4.5 注意事项: n4.5.1 不同消毒剂使用与之相对应的中和剂中和,以 中和被检液的残效作用。 n4.5.2 采集消毒液样品时应在消毒液内没有物品或放 入物品消毒作用到规定时间之后进行采样。 n4.5.3 采样后1h内检测。 n4.6 检测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 41 消 毒 液 类 别 醇类 与酚 类 含氯、 含碘、 过氧化物 氯己定(洗 必泰) 季胺盐类 醛类含有表面 活性剂的 各种复方 消毒液 相 应 的 中 和 剂 普通 营养 肉汤 在肉汤中 加入中和 剂0.1%硫 代硫酸钠 在肉汤中加 入3%(w/v) 吐温80和 0.3%卵磷脂 在肉汤 中加入 0.3%甘 氨酸 在肉汤中 加入3%( w/v)吐 温80 消毒液与相对应的中和剂 参照表 42 5.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n化学监测法 n 1)化学指示卡(管)监测方法 n 2)化学指示胶带监测法 n 3)B-D试验 n生物监测法 n指示菌株:指示菌株为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 芽孢(ATCC7953或SSIK31株),菌片含菌量 为5.0105cfu/片至5.0106cfu/片。 43 n培养基:试验用培养基为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 胨水培养基。 n采样方法:将压力蒸汽灭菌生物培养指示剂放 于标准测试包中,按照国家规范,分别将测试 包放于锅内不同位置,灭菌完毕,送检。 n检测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 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 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1 培养7d( 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 基颜色变化。检测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44 结果判定: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 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 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 过程不合格。 注意事项 n 监测所用化学指示卡及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并在 有效期内使用。生物指示物监测应1月1次。 n检测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3.17.2 45 6.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 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检测方法:倾注法和无菌检验 对可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医疗用品,如:输液器,注射器和注 射针等均作无菌检验。 对不能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特殊医疗用品,检测细菌菌落总数 检测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 46 对不能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特殊医疗 用品,检测细菌菌落总数。 缝合针、针头、手术刀片等件医疗器械各5件,分 别投入5ml的无菌洗脱液中。 注射器则取5副在5ml无菌肉汤中分别抽吸5次。 手术钳、镊子等大的医疗器械取2件,用棉拭子反 复涂擦采样,将棉拭子投入5ml无菌洗脱液中。 检测方法:振打80次,吸取1ml 接种平皿做活菌计 数,37培养48h,计算细菌菌落总数。 结果判定:平板上无菌生长为灭菌合格。 注意事项: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时, 采样液中 应加入相应的中和剂。 47 无菌检验注意事项: 1、 在洁净度100级区域中进行,严格无菌 操作。 2、采样后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样品保存 于4,则不超过24h。 3、如消毒因子为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 中和剂。 4、采样面积,100cm2。 48 7.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n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2%戊二醛等应每日 监测。 n生物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n检测依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n采样方法: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毫升含相应 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 用15毫升无菌试管从活检口收集,及时送检 ,2小时内检测,同时做致病菌监测。 49 n菌落计数: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 0.5ml,加入2只直径90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 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ml- 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 养48小时后计数。 n结果判断:菌落数/件=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 稀释倍数。 n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 0.2ml分别接种90mm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 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 病菌生长。 50 评价标准: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 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 :无菌检测合格。 n内镜消毒监测注意事项: n消毒剂浓度监测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 效果。消毒剂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 用期限。 n消毒后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鼻窦镜 等)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其合 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 n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 胸腔镜、脑室镜等)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记 录,合格标准为无菌生长。 51 8.医疗机构污水监测(目前由环保部门承担) n检测依据:GB18466-2005.附录A4、B4、C4。 n污水监测项目:总余氯、粪大肠菌群、肠道致病菌 ;结核病医疗机构增测结核杆菌。 n总余氯: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时,接触池出口总余 氯每日监测不得少于2次(采用间歇式消毒处理的 ,每次排放前监测)。 n粪大肠菌群:每月检测不得少于1 次。 n致病菌:每年检测不得少于4次。主要检测沙门菌 和志贺菌,结核病医疗机构检测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