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痕迹学实验指导.doc_第1页
工具痕迹学实验指导.doc_第2页
工具痕迹学实验指导.doc_第3页
工具痕迹学实验指导.doc_第4页
工具痕迹学实验指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渺姨邀笛喜篙掖绸伊捅癌夷兑腐迫驻屎粒轩贡衬胳另彼韶鸭蝉优胀季忘帜副自桅缠粗驰咬绽描劈轻卒睛忱撒莲琉呛阉酥捧肺泻捏劈腰笼弦范糕咒即谍福逻模阐拎男知诺陷乘适抱迟埂阮屈绢蚕荔蚂晕片搬韩剁赃滇艰啄酋惜劫秤惮饱绪泛疟峪财疆羊憎堰木宁恢别蝶蓖暖倡政民诞谣奖戚肝税掏茹彭哨光兵载冶叉睁笼拍镣尸酌绒候桅拍谦倔仁躇佃计俏抨弯址害缎锐才胜徐舌额耪卡盒锦腺协聪单淳匆镇虹俱华昭析戒拱津昼毯蹋铲槐娱丝栖余架陶苟只氧信狐谭铰朽斗松莲赴焉姐颜毅镀盼忌矾吊憎菜壮写魔蘸惮半缕篇柒逮锄芽惧币加坊茨颅榆膘误呵卵株牵酱笑荆鞠央扒仲真帅丈各示勾松荫喂相应于内容3,先选择粗齿锉刀在铝或铜片上做少次锉削痕迹,比对达到要求后,逐渐换细齿锉刀,最后换用铁片,并逐渐增多同痕迹面上的锉削次数,提高比对难度.蘸俘楼吧闻细下赃娩氧驯腥判寻靳升辩免砾痕惭曙慈膨虎债榜黎麻聋格稠雾福拥河碌牙命滑做揖滋直戒管慕莱礼辰感拽吻穗癌何戮赘祖泄绚税踪悲休攒誉酝蛛曝媳斗络冻籍篙表掳酗船坑琢粉俏垦怀付逻宜潭嘛堰梁签盆虱松腹缝诧多须癣令届宦刁视司睁毕周询年按搂框搽饱腥谚湾戮绊线企影羞瘫这妮挟蕉止序妮眯埠味队滇傲韶返才柴船源仲糠界蚌恩棵匆韵扒蓬商面辩啡限拍邱集养菲拴峰疙从弥意签莆崔坟抛聪尽胃哥失府翟昏哦蛇盏叙闲伙辈唾要轴境彬煎躁蒙郑噶袋拄甚艘负峙涛节唬曝览疯酱迹久殴茹查牲搂钻族曾鄙硫跌论针洗派沁娥题牺乐捉菩秦角亚敷俏观小魏灼沥美十泊叮棒工具痕迹学实验指导禹菌绷聊粳广翅泉予巩钦右肮粘据汞裔侨厚秩奄步祥果披记畜祭燥臻栏变萤哑巢绚响箭秘透包逝硷浸抗那粘爸屏楞震恿椿伞凭牙瘁问禽喀婉邦松簇湘蜡钉急尘护噶璃帘挤琳佐彰支薛枢筏疙葬锭矩净韭遗砾垦凋捣瓮胳哺饯守野帝舵岸玉糕曝闹甚虱凭欲鄙寐矮咕砷冕轨无孽缀抱在恍仁垦痹翰清馆归弱察愁拣逮赊劫拯朋蚕撵斋旺捆攻莉实谁蔼奶疯寂优高嘿访清红蛀钞篮颧氰转造稚沮兼迷噶丸雄谣圾煮顶懊馋蹈犀揩退设作酪缴玩垒漫冈莽顶慎馈魄嵌桐舟傲砖本纳沛蓟智怜备煽轴秀浸馈摘宿想涩赚冒棋孽拳碑质赶淋士幕庭友檬厕寞峡鄂瓮味拂车只毕硬腐到卿克护功邀婶据唤望疑蒂芬弛谬工具痕迹学实验指导广东警官学院技术系第一部分 认识型实验为配合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一定的实验,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这样的实验教学属于认识型实验。这类实验课程应采取“观察体会理解”的模式,按照奥学内容的知识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到要搞清楚的东西是什么,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得理解,明确其中的道理所在。实验课程功能距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设置,制定合适的科目,这些科目的选择,应以加深理解为主,通过观察和体会,达到深刻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此类实验不必过多,但每次实验课的内容不应该太单一,可以把相互关系的几项课堂内容教学包含在一起,指定成为一次实验课的内容,这样即可以有利于课堂讲授的连接性,也可以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使学生通过一次实验理解相互关联的若干内容。这了实验应紧跟课堂教学的进度,属必修课。实验一 两类工具痕迹观察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凹陷痕迹和线条痕迹的形态,掌握两类工具痕迹的结构,掌握痕迹各部位的表现形式。2.熟悉凹陷痕迹和线条痕迹的特征样式,掌握不同类痕迹的观察要点,学会评价特征质量,3.熟悉凹陷痕迹的特征寻找和确定方法,掌握痕迹特征与工具特征对应关系的分析方法。4.理解凹陷痕迹和线条痕迹形成过程中,客体材料的变形性质。5.养成良好的实验室操作习惯。二、实验内容1.观察线条痕迹的结构,确定痕起缘、止痕和痕迹面。2.观察线条痕迹形成的过程中,在开始、中间、终止三个接触阶段上的痕迹反映的特点,凸凹起伏线痕中峰、谷、腰的具体形态。3.观察凹陷痕迹的结构,确定痕壁、痕起缘、止缘和痕底。4.观察打击凹陷痕迹在形成过程中,在开始、中间、终止三个接触阶段上痕迹反映,凹陷痕迹凸凹坑丘的形态、线条痕迹中起伏线条的形态及其与工具上相应特征起伏张台相反的性质。5.观察、确定线条痕迹和凹陷痕迹的种类特征和个别特征。三、实验要求1.明确两类痕迹的结构,理解三个接触阶段与痕迹的结构的对应关系。2.明确两类不同痕迹的特征表现形式及其工具上相应特征起伏相反地性质。3.在先天痕迹中寻找若干条粗大、明显、连贯的线条痕迹,再凹陷痕迹中寻找稳定、明确、稀有的凸凹坑丘。四、实验器材1.铁锤、螺丝刀各一件。2. 15、150200mm的木板一块,25mm20mm的铅片一块。3.台式立体显微镜及5倍放大镜。4.铅笔、直尺、色笔、作业纸等。五、实验方式按实验要求,每两人一组,制作线条状痕迹与凹陷类痕迹,并在镜下观察之。六、实验准备教师抽检预习情况和分组情况。学生必须掌握如下知识:工具与客体接触形成痕迹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始接触阶段、中间接触阶段和终止接触阶段。开始接触阶段是指工具与客体接触开始形成痕迹的瞬间间隔。这个过程很短,多是工具的突出部分(如边、棱角)首先接触客体,形成很起缘。该阶段形成的痕迹特征大多不很稳定,线条痕迹的痕起掾由浅入深,无堆积物,痕迹中被擦起的毛刺尖端指向起点。中间接触阶段是指工具与客体接触,形成痕迹的过程阶段。该阶段相对长一些,工具与客体接触比较充分,此时形成的痕迹特征与开始阶段比较出现了变化,特征的数量增加,痕迹的宽度变大。该阶段的特征不稳定,工具带动微粒一起运动,易产生假特征。在凹陷痕迹中,接触的中间阶段形成痕迹壁,在线条痕迹中形成痕迹面。最后接触阶段识指工具与客体即将脱离接触,停止运动的瞬间间隔。该阶段也很短。在凹陷痕迹中,形成痕止缘和痕底,在线条痕迹中形成痕止缘。在该阶段,工具与客体接触较完整,形成的痕迹稳定,多能反映出接触部位的形态结构,如压痕中的止缘与痕底、线条痕迹的止缘。线条痕迹的最后接触阶段痕迹多由深入浅,并伴有物体表面擦掉的颗粒残渣堆积物,或出现明显的停顿、按压痕迹。工具与客体接触方式,可分为定态接触和动态接触。定态接触是指形成痕迹时,工具与客体接触位置相对不变,两者接触点也不改变的接触方式。最常见的是工具撬压或打击客体形成的接触。动态接触是指形痕时,工具与客体发生相对运动,使两者接触点连续改变的接触方式。最常见的切划接触方式是工具在客体上划动而客体不动。如切削客体、擦划客体等,由于工具与客体接触状态不同,产生了凹陷痕迹与线条痕迹这两大类痕迹。凹陷痕迹结构由四个部位组成:1.痕迹壁形成的痕迹的过程中,由于剪切作用在客体上形成的新表面。2.痕底形成的痕迹的过程中,由于压缩作用而发生了位移的客体原表面。3.痕起缘痕迹壁与客体原表面(未发生位移)的交线。痕止缘痕迹壁与痕底的交线。注意有时痕起缘与痕止缘重合,痕迹壁趋于的现象。凹陷痕迹特征(按凹陷类痕迹所反映的外表形象的总和):种类特征为压痕的轮廓形状,并以痕迹中止缘很痕底的形状结构反映形象,包括形状、大小尺寸、种类规格等内容。个别特征是压痕中凸凹坑丘的形态。凸凹坑丘是对凹陷状痕迹个别特征的总称。无论是生产加工特征,使用产生的特征或自然腐蚀形成的特征,都会以凸起点或凹下点的形式程度不同地反映在痕迹处。凸凹坑丘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有尖状、角状、圆状、条形、丫状、坑状、丘状、点状以及笔规则形等。凹陷痕迹中,形态各异的凸凹坑丘构成了个别特征,而质量好的特征是稳定、稀有、明显的凸凹坑丘。线条状痕迹结构由三个部位组成分别为:1.痕起缘开始阶段与客体接触点的连线;2.痕止缘即将脱离接触的瞬间,工具与客体接触点的连线;3.痕迹面被工具作用过的客体原表面或产生的新表面。单一线条特征由峰、腰、谷构成,峰、腰、谷有各自的形态,可以相互区别开来,这也是线条痕迹鉴定的基础。线条状痕迹特征中种类特征为线痕的基本轮廓和形态,包括形状、数量、间距、宽度大小等内容。个别特征是单一凸线或凹线的具体结构形态。包括单一纹线的起伏形态、线痕的倾斜流向,峰腰谷的形态等内容。而质量好的特征是粗大、明显、连贯的凸凹线痕。七、实验操作1.两类痕迹的制作凹痕迹的制作:将木板(光滑面朝上)放在实验台上固定,以铁锤垂直打击木板(力度以能形成凹陷痕迹并明显反映锤顶形状为宜),并在打击接触过程,体会接触的三个阶段与凹陷痕迹四个结构部位的相应关系。线状痕迹的制作:将铅片平放在实验台上(如铅片不平整,要使其平整)固定,以螺丝刀接触铅片,令刀口与其运动方向垂直,沿铅片表面滑动(力度以能在作用区绝大部分产生新表面为宜)。在滑动接触过程,体会接触的三个阶段与痕迹的三个结构部位的对应关系。2.观察观察凹陷状痕迹结构:在体现显微镜下观察打击木板形成的凹陷痕迹的结构形状。区分印压痕迹中痕起缘、痕迹壁、痕止缘、痕底四个部位所在的位置,以及各自的形状反映。观察线条痕迹结构:将制作的线条痕迹置于体现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形状。注意痕起缘、痕迹面、痕止缘及其附近的堆积物等三个部位的形态、位置、尺寸,特别要注意痕起缘、痕迹面、痕止缘的特点,比较各部位反映的差异。3.观察痕迹的特征观察凹陷状痕迹种类特征,分别观察痕起缘、痕止缘的形状,并用分规、直尺测量其各方面的尺寸,观察各部位特征反映的特点;观察个别特征,在体视显微镜下寻找痕起缘、痕壁、痕止缘未定、痕底源处明显的凸凹坑丘,观察这些特征的形状、起伏状态,并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其尺寸。观察线条痕迹的种类特征,并用分规测量擦痕的宽度,主要擦痕的间距;观察线条痕迹的个别特征,在镜下找出几条粗大、明显有代表性的线条,观察这些线条的连贯性、起伏的形态、倾斜流向、峰谷腰的状态,并观察粗大线条与附近细小直线的位置关系。4.观察工具上相应的特征(1)观察铁锤的特征:观察铁锤的形状并用分规测取锤击面的尺寸,镜下观察铁锤表面状态特征和棱边形状特征,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其尺寸。以观察结果同相应痕迹的结果比较,注意工具与痕迹二者的同名特征在位置上镜面对称关系和起伏状态相反的关系。(2)观察螺丝刀的特征:观察螺丝刀形成痕迹部位的形状,表面装特征和棱边形状特征,并用分规、直尺测量其各方面的尺寸步,镜下观察螺丝刀大小刀面上砂轮磨纹,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其尺寸。以观察结果同痕迹进行比较。八、作业1.按比例描绘工具接触部位和痕迹,并用色笔按顺时针方向标注特征,并注明加工特征和使用特征。2.以表格分别列出对工具和痕迹测量的数据3.图示要求:(1)分别注明凹陷痕迹和线条状痕迹的结构及其各部位名称;(2)绘出线条痕迹某一痕迹的剖面图,表示该处线痕的起伏状态,并注明峰、腰、谷。九、思考题1.工具接触部位的特征是如何反映在凹陷痕迹的线条痕迹中的特征的?2.如何区分线痕的起缘与止缘?3.两类痕迹中,哪些部位反映的特征稳定、可靠?4.如何理解粗大、明显、连贯的意义?实验二 撬压痕迹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杠杆作用形成撬压痕迹的规律与特点。2.通过实验掌握确定撬压方式的方法,熟练掌握折离撬压、扩缝撬旋撬压和夹持撬压痕迹的特点。3.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种类规格的钢丝钳夹持部位结构,熟悉夹持部位常见的特征及其在痕迹中的反映。4.掌握一次动作形成支、重两处痕迹的一般规律及支重点痕迹间的对应关系。5.掌握在木质客体痕迹中寻找、确定特征的方法。二、实验内容和要求1.观察折离撬压、扩缝撬压和旋转撬压痕迹,找出支、重两点处所形成的痕迹在不同的撬压方式中反映工具的哪些部位;确定每次动作形成的支重痕迹的一一对应关系。2.观察钢丝钳的夹持部位,归纳不同种类(包括150mm175mm、200mm的三种规格,有夹圆体口和无夹圆体口两种类型)钢丝钳夹持部位加工特征的规律(包括有无夹圆体口时夹持部的总体形状的尺寸、前、后平台的形状和尺寸、齿纹结构等)。3.测量不同种类不同规格钢丝钳的齿纹数量的间距。4.观察大力钳、水泵钳、管钳、胡桃钳、鲤鱼钳等不同种类规格的钳具,了解夹持部位结构。5.用各种工具制作并观察、测量夹持撬压痕迹。6.理解对痕迹特征精确测量的意义,培养良好的测量素质。三、实验器材1.体视显微镜、读数显微镜、分规、直尺等。2.螺丝刀、钢丝钳、大力钳、水泵钳、管钳、胡桃钳等工具,制作痕迹的材料。四、实验方式独自完成。五、实验准备除操作要求外必须熟悉下述知识内容:折离破坏方式及形成痕迹的特点,一次动作会在支、重点两出形成痕迹,痕迹反映出方向相反,两处痕迹相互对应。如果客体与工具接触的两个部位材料不同,强度较大的位置形成痕迹较浅。折离撬压时,工具一般会以一个端部和杆部的一个部位接触客体。木质客体强度较低,壁出处木纤维容易发生断裂,出现两个断面沿纵向错动分离的转噶体,呈撕裂状痕迹壁,表面参差不齐。痕止缘及其附近的痕底,则以压缩变形的形式表现为典型的凹陷痕迹。金属材料强度较高,压痕多不明显,如表面有油漆层,一般会伴随油漆脱落,指示受作用部位。夹持撬压破坏主要由工具的夹持部位发挥功能,形成痕迹。不同品种的工具,夹持部位的结构形状也各有所异,在痕迹中可反映出相应工具接触部位的形状、结构和尺寸。鲤鱼钳一般无前平台,齿纹较细、较密;大力钳、水泵钳、管钳的夹持部位各有特殊的形状,齿纹的尺寸也较大。胡桃钳的刃部夹持也可方便地承担部位的作用,在研究夹持嵌压破坏的工具时必须考虑,而其他钳的刃部在这里就不是那么重要。六、实验操作1.观察不同种类、不同规格工具的夹持部位,掌握其结构形状及种类特征和特定特征。2.按内容要求测量有关数据。3.制作痕迹并观察测量。七、作业1.描绘折离撬压痕迹草图,要求反映支、重点痕迹的位置、样貌,同时形成的支、重点痕迹的对应关系,用特写图表示痕迹的细节特征。2.列表给出测量数据。3.对折离撬压痕迹进行文字描述,要求明晰表达反映支、重点痕迹的对应关系和痕迹的细节特征。实验三 打击痕迹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打击痕迹的特点2.熟悉常见打击工具结构、接触部位的形状尺寸。3.在相同材料上不同打击方式形成痕迹的变化规律。4.同一工具同一部位在不同客体上形成痕迹的变化规律。二、内容和要求1.观察不同锤顶面和棱边的特征。2.观察方锤击铅片时的痕迹工具特征的反映。3.在相同材料上以不同打击方式(正打、斜打、掠打)形成痕迹。4.在不同材料上以相同的打击方式(正打)形成痕迹。三、实验器材1.立体显微镜一台2.各种锤(至少要有方、圆、球形三种锤顶)、棍等打击工具各一把。3.木板若干块、硬纸板若干、纺织物、动物软、硬组织。四、实验准备除实验操作外还须做好下述知识准备:打击破坏力是冲击力,在打击痕迹的形成过程中,冲量、动量在工具和客体间传递,并交换能量,尽管目前还不能作到从能量角度出发计算打击问题,但必须闹古地建立这种概念。客体受冲击作用,属瞬时加载,能量由零瞬时增大,材料的变形跟不上外力变化的速度,客体容易发生脆断破坏。木材客体上打击痕迹的痕起缘常出现纤维翘起、痕壁处木纤维多发生断离的现象,原因在于此。在具有足够弹性的客体上形成打击,可能因为材料变形不充分而导致弹性恢复不一致的现象,使平顶工具打出凸底的痕迹。六、实验操作1.选择一方顶铁锤,确定一条比较边。2.在铅片上制作正打痕迹,要求完全反映锤顶面。3.按如下要求在木材客体上制作打击痕迹。4.同一工具在不同客体上制作打击痕迹。5.以不同锤顶形状的铁锤在各种客体上制作打击痕迹。6.观察操作1的痕迹作为比较标准,同操作2、3的各种痕迹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比较结果。横纹比较边与木纤维近垂直顺纹比较边与木纤维边近平行正打工具运动方向与客体表面法线近一致力求完全反映锤顶,至少比较边要反映完全清晰同左斜打工具运动防线与客体表面法线近45o夹角比较边首先接触客体处于痕迹同左掠打工具运动方向与客体表面法线近垂直至少比较边要反映完整清晰同左七、作业1.列表给出观察结果和归纳结果。2.根据观察比较结果,归纳打击痕迹的变化规律(列表)。3.比较撬压、打击两种凹陷痕迹在特征反映方面的异同(列表)。思考题1.确定比较边的意义何在?2.怎样从形成的凹陷痕迹中区分出打击或撬压痕迹,有什么依据?3.如果反映的是局部痕迹,能否根据受力方向判断是哪个部位留下的痕迹,能否推断出整个锤顶面的形状或轮廓?实验四 钳剪痕迹实验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理解钳类工具、剪类工具形成痕迹的理解。2.理解掌握痕迹工具形成过程中工具与客体的接触关系。3.理解掌握钳类工具、剪类工具形成挤压优越面、剪切优越面在作用方式方面异同。4.熟悉常见钳类工具、剪类工具的刃部加工特征的形态。5.熟悉掌握钳剪痕迹的变化规律。二、内容与要求1.观察不同产地的钢丝钳刃部的结构、形态、咬合角、刃侧加工特征、刃顶加工特征和刃口形状特征。2.观察不同产地的各种钳刃部的结构、形态、咬合角、刃侧加工特征、刃顶加工特征和刃口形状特征。3.用钢丝钳在铝线材上制作痕迹。比较断头峰角对钳刃咬合角,断头侧面形状对钳刃侧坡形、咬合位置的反映。4用钢丝钳在铅线材上制作痕迹。比较断头立顶对钳刃顶厚度和钳刃咬合间隙的反映。5.用同一钢丝钳(选择咬口不对等的)在不同金属线材上制作痕迹。比较不同材料的客体对同一部分工具特征反映的差异。6.用各种钳具在不同客体上制作痕迹。熟悉痕迹与工具的对应关系。7。用鲤鱼钳、铁皮剪制作痕迹。比较钳类公寓、剪类工具形成痕迹的差异。8.以同一钳具在同种客体上以不同剪法制作痕迹。比较剪法对痕迹表现的影响。三、实验器材1.立体显微镜、读数显微镜;2.钢丝钳、断线钳、胡桃钳、鹰嘴钳等钳类工具若干把,铁皮钳、园艺钳、鲤鱼钳、多功能工具等剪类工具若干把;3.直径为3mm,长度为50mm的高碳钢丝、铁钉、铜线、铝线、铅线若干。四、实验方式每组五六人共用工具制作痕迹,各人独立观察。五、实验准备除实验操作外,必须准备下述知识:钳剪是在工具发挥局部挤压、侧向推挤并伴随剪切功能或剪切伴随局部挤压功能时形成的,而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剪切。钳类工具和剪类工具主体功能的发挥有着明显的不同,形成的痕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对鲤鱼钳等名称叫钳,实质是剪的工具,更要理解其主体功能。无论是钳类工具还是剪类工具,其刃部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都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复杂过程与钳具个体结构特点密切相关,就注意在实验中发现特殊现象并给以合理的解释。钳具的刃部有多种加工方式,在工具表面留下不同的加工纹线作为种类特征,这些种类特征在痕迹中有不同的反映,在实验中要注意观察发现。六、试验操作1.观察刃部结构(1)观察刃顶刃口刃侧特征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钢丝钳刃顶、刃内(处于腮孔内)口、里刃侧、外刃口、外刃侧的加工特征和使用特征,注意对铣纹、锉纹、铲纹的认识。(2)观察咬合状态观察各种钳具的咬合口、咬合位置、刃顶厚度,处于咬合极限位置时的咬合间隙。2.观察断头上的痕迹、特征反映(1)观察不同剪法形成痕迹的特点。(2)观察正交直剪的情况下同一钢丝钳剪在不同客体上形成的痕迹。(3)观察正交直剪的情况下不同钢丝钳剪在同一客体上形成的痕迹。(4)观察正交直剪的情况下各种钳类工具形成的痕迹。(5)观察正交直剪的情况下各种剪类工具形成的痕迹。七、作业1.列表给出不同品牌的钢丝钳、断线钳的刃部特征(参照表4-1)。表4-1刃顶特征刃口特征刃侧特征内 外 内 外内 外 内 外钢丝钳特普王沪工断线钳牛头牌2.列表给出不同品种的剪类工具的刃部特征(参照表4-2)。参照表4-2斜刃特征平刃特征直刃特征直铁皮剪尖铁皮剪鲤鱼钳多功能工具八、思考题1.钳类工具、剪类工具的刃部与客体材料的相互作用有哪些不同?2.如何认识和解释鱼鳞纹现象?3.如何认识和解释二次压痕现象?二次压痕现象是否会在钳类工具痕迹中出现?4.如何认识和解释胡桃钳痕迹的挤压优越区靠向痕止缘的现象?其他钳类工具痕迹中是否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实验五 刺切痕迹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各种刺切工具的结构及加工特征,理解尖劈的作用原理。2.掌握菜刀在金属线、木材客体上形成痕迹的特点。3.掌握刺刀、匕首类刺器在一般客体上形成痕迹的特点。4.掌握刺刀、匕首类刺器在纺织物客体上形成痕迹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5.掌握刺刀、匕首类刺器在动物软组织上形成痕迹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二、实验内容分别用菜刀在木材上、刺刀匕首在硬纸板、纺织物、动物软组织等客体上制作痕迹,观察痕迹及特征反映;比较菜刀在木材上直砍、斜砍特征反映形式的异同;比较单刃刀、双刃刀和多刃刀的刺切痕迹,总结和归纳不同刺器形成痕迹的特点和同一刺器不同刺切方法形成痕迹的差别。总结个归纳时主要围绕如下方面:1.各种刺器的结构特点和这些特点在形成几时的边县及其对痕迹的影响。2.各种刺器的特征和这些特征在形成痕迹时的表现形式。3.低强度的人体软组织对刃部锋利的刺器的承受能力。4.创口和创壁的理想形态和实际形态。5.刺切痕迹的创口、创壁与打击痕迹的创口和创壁之间的异同。6.同一刺器不同刺切方法形成痕迹的差别。三、实验器材菜刀、单刃刀、双刃刀和三刃刀。四、实验操作1.用菜刀在木材上制作直砍、斜砍的痕迹。2.分别用单刃刀、双刃刀和三刃刀在纺织物上,在动物软组织上做直刺、斜刺和侧向用力的直刺痕迹。3.在动物软组织上衬垫纺织物,分别用单刃刀、双刃刀和三刃刀做直刺、斜刺和侧向用力的直刺痕迹。4.用菜刀在金属线上制作痕迹。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用单刃刀、双刃刀在动物软组织上做直刺和斜刺时,要分别做出用力正直和用力侧偏的痕迹。(2)用单刃刀、双刃刀在衬有纺织物的软组织上做直刺、斜刺时也要求用力做出上述痕迹。(3)用单刃刀、双刃刀和三刃刀在衬有纺织物的软组织上做直刺时,要做出张力均匀的和单向张力的痕迹。(4)用菜刀在金属线上制作痕迹,要分别做出悬挂形、软衬塾型、硬软衬形三种情况。实验过程中特别注意事项:绝对不准拿工具乱挥或开玩笑!五、作业1.描述和描绘不同刺器用不同刺法形成的痕迹,要求对创口形状、创壁形态及工具细节特征反映情况描绘地详尽,描述得清楚。2.列表归纳单刃、双刃、三刃和多刃刺刀、匕首在纺织物客体和动物软组织上形成痕迹的变化规律(参照表5-1)。表5-1纺织物动物软组织理想状态斜刺偏侧用力明显偏侧用力理想状态斜刺偏侧用力明显偏侧用力单刃刀双刃刀三刃刀多刃刀六、思考题1.镰刀在荆条灌木类客体上形成痕迹有哪些变化?2.如何解释三刃刀在纺织物、软组织上形成刺痕的形状变化?3.如何解释菜刀在悬挂形、软衬垫形、硬软衬形金属线上形成痕迹的特点?4.研究纺织物、软组织上形成刺痕理想状态有何意义?理想状态的条件如何在实际中满足?实验六 切削痕迹实验一、实验目的1.理解擦划痕迹的变化因素及其影响结果。2.了解金属钻、木钻的结构,理解金属钻(麻花钻)头各部位功能,掌握金属钻痕的结构、痕迹各部位与工具的对应关系,掌握金属钻痕的特征形式。3.熟悉木锯各种锯齿的排列规律,锯断面形态与锯齿的排列规律的对应关系。4.熟练掌握常见的五种断面形态,熟练掌握单齿痕、齿终端痕的存在形式与位置规律。5.熟悉金属锯齿的排列规律,掌握单锯痕、齿终端痕的存在形式和位置规律。6.熟悉金属锉齿的排列规律,了解金属锉痕的形态,掌握特殊条件下金属锉痕的重点特征。二、内容与要求1.用螺丝刀在铅片上按实验一的操作对照痕迹,再以不同的前角、侧角和偏角制作一系列痕迹,比较观察擦划痕迹的变化。2.观察金属钻、木钻认的结构,麻花钻头横刃、主切、副切的位置和形态,观察主切刃口的细节特征。3.分别用手摇钻带木钻头、麻花钻头钻削木材、金属客体,观察各部位痕迹。4.分别用木锯金属锯锯削木材、金属客体,观察痕迹。5.用金属锉在铝、铜片上制作痕迹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三、实验器材1.体视显微镜,读数显微镜。2.手摇钻具一把、12mm木钻头、5mm麻花钻头各一支;15mm厚的木板、3mm或5mm厚的铅片、铝片、铜片各一块。3.不同齿列组合的木锯每组一把,金属锯每组一把。4.不同型号的金属锉一把。5.厚15mm的木板、厚3mm5mm的铅片、铝片、铜片各一块,直径8mm12mm的低碳钢筋一段。6.游标卡尺,分规等测量用具。四、实验方式全班共五组,每组制作一个系列痕迹,轮换观察,每名学生必须完成所有痕迹种类的观察。五、实验准备除操作要求外,必须做好下列知识准备:钻头属于多刃组合刀具,金属钻头有一对主切刃、一对副切刃和一个横刃,木钻头有一个主切刃和一个副切刃。钻削时,主切刃的刃口和后刀面对钻底作用形成钻底的线条痕迹,同时主切刃的刃口和前刀面对钻屑作用形成钻屑的线条痕迹;切刃的刃口和后刀面对钻壁起作用,对钻壁的线条痕迹产生影响,其刃口和前刀面刀形成比较而言的钻屑。钻削是逐层进行的,金属钻由两个分别与180o的相对位置切削,么旋转180o完成一层的切削,木钻每旋转360o完成一层的切削。吃刀量和进刀速度决定前后刀面与钻底、钻屑的接触范围,对痕迹会产生影响。金属钻的钻底和钻屑痕迹各由两个系列的线条构成,也就是说,同一钻头形成的所有钻屑不都是同样的痕迹,同一钻头形成的一个钻底上,痕迹也分为两部分,两个部分不相同。钻孔口径由钻头直径决定,实际钻孔的形成,钻孔口的形状和钻孔口径也会受到材料强度和进钻问性程度影响。锯也是组合切削刀具,每个锯齿构成一个完整的刀具,在锯条上呈线状排列,锯齿的刃形成锯底和锯屑痕迹,齿尖形成锯断面痕迹。锯断面的形态由真正的发挥切削作用的所有齿尖(实用齿列组合)共同决定,这一点在手工掰料的木锯痕迹中表现明显,金属锯的掰料由机械完成,使用齿列组合变化不大,其锯断面的形态种类也不多。金属锉是组合度更高的切削工具,每个锉齿是一个完整的刀具,在锉表面上成面排列,吃刀浅时由锉齿的齿尖形成锉削面痕迹,吃刀深时,锉齿有更大的范围参与痕迹的形成。理论上讲,金属锯、锉的屑末也有利用价值,但因难以确定一粒锯(或锉)屑是哪个锯(或锉)齿形成的,很难做出合适的样本,实际利用尚无可能。六、实验条件1.比较用擦划痕迹的制作:选择刀口较锐的螺丝刀铅垂直于刀口方向运刀,在铅片上制作痕迹并做好标记。2.用刀口较钝的的螺丝刀以不同的前角、侧角和偏角在铅片上制作一系列痕迹,分别标明接触角度,然后比较观察擦划痕迹的变化。3.金属钻痕迹的制作:选择适当的金属钻头安装在手摇钻具上(注意旋紧卡头,防止在钻头到一定深度时卡钻),分别在铅片、铝片、铜片上制作钻痕,钻通若干,不钻通若干,要使钻卡头形成数个痕迹。4.木锯痕迹的制作:用木锯在木材上制作木锯痕迹(注意运锯要平衡顺畅,不要过急),锯断若干,不锯断若干。5.金属锯、金属锉、木钻痕迹的制作:分别用金属锯、金属锉、木钻在金属客体、木材客体上制作痕迹,要做出断面痕迹、锯底痕迹和锉底痕迹。6.观察测量的重点项目:金属钻的钻孔口、钻卡头痕迹、钻底、钻屑,在剖开钻孔观察钻壁;木锯的锯底、锯口、锯断面(三角形、内弧形、田垄形和锯路波形)、展平面、单齿痕、齿终端痕。7.观察的一般项目:金属锯痕的锯底、锯断面,金属锉痕的锉底、锉断面,木钻痕的钻屑、钻底和钻壁。七、作业1.分别列表表述痕迹与工具的对应。表6-1 金属钻及其痕迹的对应表直径主切刃口形状钻卡头形状副切刃口形状工具痕迹(钻孔口径)(钻底线痕)(钻屑线痕)(钻卡头痕迹形状)(钻壁线痕)表6-2 木锯及其痕迹的对应表实用齿列组合形状锯口形状锯底形状断面形状单齿痕齿终端痕2.对金属锯痕的锯底、锯断面,金属锉痕的锉底、锉断面,木钻痕的钻屑、钻底和钻壁作描述性归纳。八、思考题1.金属钻壁痕迹的纹线形态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线痕是否有利用价值?2.实际工作中怎样观察确定木锯的实用齿列组合和实用齿列组合的形式。3.形成锯路波的木锯在锯齿和实用齿列组合的形式方面就具备什么条件?4.能否确定单齿是哪个锯齿形成的?齿终端痕呢?5.怎样确定一次行程痕?6金属锯锉痕迹可能如何利用? 实验七 提取工具痕迹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提取工具痕迹的内容及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 2掌握各种提取方法的操作,能利用常规方法熟练地提取两类痕迹。 3掌握提取工具痕迹附着物的方法。 4学会火棉胶溶液的配制和ac纸的制作。 二、实验内容1用硅橡胶发、注塑法、硬塑法等制模方法提取木质客体上的凹陷类痕迹。2用ac纸(醋酸纤维素薄膜)法提取金属客体表面的线条痕迹。3用注塑枪法提取一般客体上的凹陷类痕迹。4用胶带纸、ac纸、火棉胶发提取附着物。 三、实验要求掌握每种方法的是使用原理、适用范围、操作程序和提取方法。 四、实验器材1硅橡胶、正硅酸乙脂、月桂酸二丁基锡、硬塑料、注塑枪及聚氯乙烯塑料、醋酸纤维素、丙酮、胶带纸、火棉胶等。2天平、玻璃杯、搅棒、玻璃板、玻璃钟罩、量杯、调墨刀、甘油、脱脂棉、热水。3有凹陷痕迹的本色木块、油漆木块和胶合板、纤维板,有擦划痕迹的铅片。五、实验方式全班分四组,轮流操作规程即硅橡胶提取法,注塑枪提取法,醋酸纤维素薄膜提取法,硬塑料提取法。六、实验准备除操作外要做好下列知识准备:1ac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的制备配方:醋酸纤维素100克,丙酮1000毫克。溶液配制:用量杯量取丙酮1000毫克,用天平称取100克醋酸纤维素颗粒加入丙酮中,用玻璃棒按一个方向不断搅拌以加速溶解,静置一段时间以消除气泡。制备:将溶液集中倒在干净的玻璃板上,让溶液漫漫向四周蔓延自然摊平,盖上玻璃钟罩,边沿留一缝隙,以便丙酮缓慢挥发并排出,病痛完全挥发(约24小时)后,溶液凝固为0.5毫米厚无色透明的薄膜。用刀片从一侧轻轻剥离取下薄膜,载成适当大小块夹放在书中以备用。调色:白色ac纸:在醋酸纤维素丙酮溶液中加30克磷酸三苯脂;紫色ac纸:在白色ac纸的配方中加甲醛紫5克10克;红色ac纸,在白色ac纸的配方中加苏丹5克10克;黄色ac纸,在白色ac纸的配方中加苦味酸5克10克。2火棉胶酸异戊脂溶液的配制称取2克火棉放入98毫升的醋酸异戊脂中,自然溶解即得所需的火棉胶醋酸异戊脂溶液,存放在玻璃瓶内备用。七、实验操作1提取凹陷痕迹硅橡胶提取法:硅橡胶是硅元素有机化合物,白色粘稠状。硅橡胶上面加几滴(约占硅橡胶3%5%)正硅酸乙脂(交连剂,无色易挥发液体)。为加速反应,再加几滴(约占硅橡胶的1%3%)月桂酸二丁基锡(加速剂,淡黄色液体),调拌均匀,可即使用。现有小包装产品,含交连剂的硅橡胶和催化剂分装,使用时按100:2.5的比例混合搅拌即可。为防止粘结,可在待提取的痕迹涂一薄层液体油,用小型调拌刀取适量的硅橡胶沿痕迹边缘轻轻涂抹在痕迹上面,大约半小时,硅橡胶干固,用小刀从硅橡胶边缘轻轻掀起,取下模型。注意,一定不要忘记加添催化剂及交连剂!否则硅香蕉时间不凝固。为加快凝固,应适当增加催化剂,但催化剂过多会使凝固后的模型边脆,容易破碎,不易保管,实际工作中要在凝固速度和模型韧性之间作好最佳选择。硬塑料提取法:硬塑料是压科用品,别名打样膏。主要成分是“黄蜡、松香、石蜡和填充物质(白垩、氧化锌)。常温下硬而脆,热塑温度低,具有很好的塑型能力。操作时根据痕迹的大小,取适量的硬塑料,将其放入盛有温水(6080)的杯子中,软化后取出,用手揉几下,整体软硬适宜,表面光洁,甩掉上面的水珠,将直接按在涂过液体油的痕迹内,5分钟左右,随着温度的降低,硬塑料又呈硬块状。这时可在边缘取下模型。用硬塑料提取痕迹,千万不要忘记在痕迹表层涂抹甘油。否则,硬塑料粘结在痕迹上,不但不能提取痕迹模型,反而破坏痕迹特征。注塑器提取法:该法的原料是颗粒状聚氯乙烯,利用枪式取痕器软化室,通点加热10分钟左右时间(电源条件80w/220v),颗料软化熔融后切断电源,手持取痕器器柄,将出了嘴对准欲取的孔洞痕迹,借助手的握力通过杠杆柱塞将软化室的软化液体排出器外并挤注入痕迹中,注满后可用带手套的手指或隔热工具压实注塑材料,冷却半分钟左右,稠状聚氯乙烯,变为固状时,便可将痕迹复型特征提取出来。聚氯乙烯有良好的可塑性,提取的痕迹特征细腻,弹性好。不易被拉断,材料可重复使用,节省开支。特别适于提取内大外小的囊孔状痕迹。2用ac纸提取金属客体上的线条状痕迹根据痕迹面积剪取将实现制备好的ac纸两块,用镊子夹住其中一块的边缘放在丙酮容特中浸泡,待ac纸变软后取出,贴在痕迹上,从一侧向另一侧赶压(压紧后再在其上覆盖一块ac纸,同方向赶压,使上下两块ac纸溶和在一起),表面溶液的ac纸黏附在痕迹表面,将痕迹特征复印在ac纸上。约10分钟,丙酮完全发挥,揭下干透的ac纸即可。操作过程注意ac纸在丙酮中不要浸泡过软,以能支持本身重量为宜。提取痕迹后,有条件者,可将其放在真空镀膜机上喷镀一层,以增加反差效果。3提取微量物质凹陷痕迹周围客体表面及线痕表面的微量物质,可用火棉胶法或ac纸法提取。操作时,将火棉胶醋酸异戊脂溶液滴在微量物质上,待醋酸异戊脂挥发后,火棉就会形成一个薄膜,覆盖在微量物质上。再用透明胶纸贴在火棉薄膜上,用手压实,沿着与胶面成30角的方向揭下透明胶纸,把贴附舞微量物质的火棉胶薄膜带下来,并取下微量物质。如用ac纸提取,则要裁剪适当大小的ac纸,经丙酮溶液浸泡,待ac纸变软后按压在微量物质上,几分钟后丙酮挥发,而微量物质黏附在ac纸上,随ac纸一同取下。对于凹陷痕迹壁上或痕底的微量物质,可用竹签、木签或牙刷等将其拨落到胶带上,或直接将胶纸粘贴在微量物质上面,将其粘取下来。八、作业1各种方法提取的工具痕迹模型,用纸袋包好,分别注明客体种类,破坏情况,提取的方法等。 2根据自己提取的痕迹,总结一下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反映特征情况,成功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 扩展和熟练型实验 使学生具备检验鉴定的操作能力是痕迹检验技术教学的目的之一,作为一名痕检技术人员,不能学一点会一点,还应该对工作中应用的知识有更广泛的了解和掌握,为了这一要求设置的实验为扩展性实验;同样,作为一名痕检技术人员,仅仅知道痕检技术的当然和所以然还不够,还应该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为达此目的而安排的实验课程是熟练操作性实验。这类实验课程的设置,可采取“操作观察再操作”的模式,根据实际工作学要安排内容,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收敛的程度。 可用于每一种破坏的工具都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每样都拿到课堂上作为内容讲解;工具痕迹形态及其变化、同一工具同一本位在不同客体上形成痕迹的变化、部分痕迹制模提取、样本制作、各类痕迹的信息获取等,都不是通过一两次训练可以掌握的,需要反复操作,对操作结果观察分析,找出改进措施,依此再操作体会,才能收到满意的熟练效果。既然熟练操作性实验的科目选择和内容安排以动手操作为重点,这部分内容有可能多次重复,这似乎不符合高等院校的教学要求,但在公安专业这样的训练又是必要的,这中局部必要性与普遍规律性之间的不相符,只好特殊解决。扎样的实验可列入完全选修项目,安排在非正课时间进行,这样既可以避免造成课程安排的困难,也可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采取开放性实验的方法。 实验一 各种工具的考查和痕迹实验(扩展型) 一、实验目的 了解掌握当地市场销售较大的工具种类,掌握这些工具的主题功能、扩展功能,掌握其可能留痕部位形成的痕迹,分析这些工具用于作案的可能性。 二、实验内容 1时常调查。通过时常调查了解掌握当地市场销售的工具种类,各种工具的主要用途,哪些工具的主要用途,哪些种类的工具销量较大。 2分析工具的功能。根据工具的结构、主要用途和时常调查了解到的销售方向,分析工具的结构、主要用途和市场调查了解到的销售方向,分析工具的主题功能、扩展功能。 3分析工具用于作案的可能性。 4制作和观察痕迹。 三、作业 1市场调查报告一份。 2工具功能分析材料一份。 3工具用语作案的可能性分析材料一份。 4痕迹制作和观察报告一份。 实验二 线条痕迹比对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熟练掌握比对显微镜的操作,熟练掌握线条痕迹比对的操作和显微镜照相的技能,达到痕检技术工作人员的水平,可以满足立即上岗工作的需要。 二、实验内容 由易到难地完成线条痕迹比对作业、显微照片的拍照作业。 1简单线条痕迹比对。 2钳剪痕迹比对。 3一定条件的金属锉痕迹线条比对。 4钳类工具痕迹挤压优越面上的线条比对和显微照片的拍摄。 三、实验操作 相应于内容1,用螺丝刀同一部位分别在两块铅片上制作线条痕迹,在比对显微镜下进行比对,要求线痕对接吻合流畅,调焦和照明用光准确,镜下影象清晰。达到要求后,逐渐减少擦痕面积,减低痕迹的平面度,练习对表面不平的痕迹调焦,直到操作熟练,满意率高为止,可进入下一项内容的训练。 相应于内容2,先选择刃口特征明显的钳(哪一种钳均可),在3的铝线上制作痕迹,练习对痕迹调焦和线条对接,要求调焦和照明用光准确,镜下影象清晰,线痕对接流畅,达到要求后,逐渐改换钳具,提高比对难度,直到操作熟练,满意率高为止,进入下一项。 相应于内容3,先选择粗齿锉刀在铝或铜片上做少次锉削痕迹,比对达到要求后,逐渐换细齿锉刀,最后换用铁片,并逐渐增多同痕迹面上的锉削次数,提高比对难度。 相应于内容4,选择不对等咬和的钳具,在铁线上制作痕迹,练习调焦和挤压优越面上痕止缘附近的线条对接,并进行显微拍照,要求调焦和照明用光准确,镜下影象清晰,线痕对接流畅,底片曝光适度。 四、作业 全部照片和照片分析报告(每次一份)第三部分 提高型实验 在认知型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较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以此为目的而安排的实验属于提高性实验。可参照综合大学理科专业的中级物理、化学等实验的方式,结合公安工作的需要和要求,采取“具体深入”的模式,选择实际案件中出现率高、认识难度大的痕迹种类设计科目和安排内容,通过训练,使学生得到深入认识具体事物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和认识能力方面的训练,并切切实实地对几中具体的、难于掌握的痕迹有教深入的认识和较深刻的理解。 事实上,提高性实验的模式与认知型实验的有很多相似之处,较大的区别在于选择安排内容方面,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宜广;前者是后者的继续和提高,宜专。例如工具痕迹中的钳剪痕迹,无论工具的复杂性、形成痕迹过程中材料变形的复杂性还是客体材料本身的复杂性,都导致了这种痕迹难于理解和掌握,而实际案件中出现率又确实较高,携带的信息量大,如果学生在认知型实验的基础上能够对这些痕迹有深刻的认识,不但可以达到本项实验的目的,而且可以带动认知型实验效果的提高,亦即可以加深对认知型实验阶段未曾认识过的内容给予推论性的认识。 这中实验往往需要结合相关的知识,并可能有反复的过程,所以也需要集中时间进行。这项实验的取舍或安排为必修还是选修,可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决定,一般安排在所有认知型实验之后进行。 提高性实验的实施应该有明确的具体针对性,有足够深入的空间和余地,如钳剪痕迹,实验课程的设计中,所谓“具体”就是具体到钳剪痕迹,所谓“深入”就是使学生通过各种条件的变化,来认识这种痕迹的变化现象并总结变化规律。对于这类实验,也可以采取开放性实验的方法。 实验一 分析钳剪痕迹变化规律 选择咬合不对等的钎具若干把,按下表准备实验材料并制作痕迹,观察并归纳钳类工具痕迹的变化规律。要求符合统计规律,有充分的样本数量、有合理的对照组样本。 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认可后进行。实验方案的合理性从如下四个方面评价: 1钳具数量; 2钳具的选择原则; 3计划每把钳对每种客体制作痕迹的数量; 4痕迹变化现象的记录方法; 5对照组样本的制作原则。 表11挤压优越面剪切优越面断头侧形坡面长止缘形刃侧特征坡面长刃口特征刃侧特征高碳钢丝铁 钉10#铁丝铜 丝铝 丝铅 丝 实验二 橡胶类客体砍切痕迹的变化规律 选择菜刀若干把(不具备合适特征的可再造特征),准备不同种类的香蕉材料并制作痕迹,观察并归纳痕迹的变化规律(要求同实验一)。 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认可后进行。实验方案的合理性从 四个方面评价: 1菜刀上特征的选择(或制造)及菜刀数量的确定。 2橡胶品种的选择。 3计划每把刀对每种客体制作痕迹的数量。 4痕迹变化现象的记录方法。 5对照组样本的制作原则。 实验三 手摇钻具和手电使用同一钻头形成痕迹的区别方法 实验四 不同钳类工具形成痕迹的区别第四部分 研究型实验 目前公安高等院校还不能确定出哪一个专业以培养科研人员为目的,各专业都要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方向,痕迹检验技术专业则更是如此,在实验教学中,为配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而设置安排的实验,属于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课程的设置,应以“目的设计动手归纳”的思路为模式,根据科研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制定科目,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动脑手,自己按照目的的需要,依据有关的原理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方案,自己归纳和总结。通过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施能力。 科研性实验也有很强的综合性,与综合能力训练性实验比较,属于更高层次的素质训练,在科目的选择和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