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贫血及出血性疾病相关健康教育_第1页
医学课件贫血及出血性疾病相关健康教育_第2页
医学课件贫血及出血性疾病相关健康教育_第3页
医学课件贫血及出血性疾病相关健康教育_第4页
医学课件贫血及出血性疾病相关健康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贫血及出血性疾病相关健康教育 贫血 一. 定义: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中单位体 积中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 (RBC)和红细胞压积(Hct)低于同年龄、 同性别正常值。贫血是一个症状,非独 立性疾病。 二. 正常参考值(reference) 男 女 Hb(g/L) 120-160 110-150 RBC(X10/L) 4.5-5.5 3.5-5.0 Hct(L/L) 0.4-0.45 0.37-0.48 影响因素: n生理情况:性别、年龄、海拔、妊娠。 n病理情况: 血液稀释:低蛋白血症、心衰、全身水 肿。 n红细胞参数的计算: 1. 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单 位飞升(fl)。 nMCV= 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 Hct1015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RBC 1012 80fl100fl 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 的平均量,单位pg nMCH=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 Hb(g/L)1012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RBC 1012/L 27pg31pg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指每 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单位g/L。 nMCHC=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 Hb(g/L)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 Hct(L/L) 320360g/L(32%-36%) 三. 分类(classification) n病因分类: 对贫血的发病机制有所说明,但对机制复杂的疾病 无法归类。 n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简单,但不够准确 临床二者结合使用 三.病因分类 (一)病因分类: n红细胞生成 减少 n红细胞破坏过多 n失血: 生成 1/120 破坏 丢失 红细胞生成下降: n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干细胞微环境、促红素祖细胞成熟RBC AA,PRCA,肾衰贫血 n造血微环境异常 n白血病,转移癌; n骨髓纤维化; 3. 造血原料缺乏 n叶酸、Vit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性贫血 n铁缺乏导致Hb合成障碍 缺铁性贫血:铁+原卟啉-血红素Hb 铁从单核巨噬细胞释放障碍:慢性病贫血 红细胞破坏增加-RBC寿命缩短 n红细胞内在缺陷 nRBC膜异常 nHb异常 n酶缺陷 n红细胞外因素 膜异常: 先天性球 形红细胞增 多症 获得性 : 阵发性睡 眠性血红蛋 白尿 Hb异常: 肽链量异 常海洋性 贫血; 肽链质异 常-异常血 红蛋白病 酶异常: G-6PD; 丙酮酸激酶。 红细胞破坏增加-RBC寿命缩短 nRBC外部因素所 致的溶血: n物理与机械性 : n烧伤 n心瓣膜 n化学性: n蛇毒 n苯肼 n免疫性: nAIHA n新生儿溶血 n血型不合 n感染性: n疟疾 n支原体肺炎 失血性贫血 n急性失血性贫血:血容量不足。 n慢性失性贫血:缺铁。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类型 MCV MCH MCHC 常见原因 大细胞 100 32 3235 巨幼贫、MDS、Ret 正细胞 80100 2632 3135 AA、急性失血 小细胞 5%: 溶贫; 急性失血; 造血物质缺乏治疗的初期 反应; 骨髓纤维化、髓外造血; nRet 原发及继发AA; nRet或稍高:其它贫血。 Slide 119 of 143 六. 治疗 n原则: n治疗基础疾病,病因未明前勿盲目 给药; n据贫血性质给予有针对性药物; n对症治疗。 n方法: n严重者卧床休息,营养,吸氧; n病因治疗; n药物治疗: n 补充造血物质:铁IDA 叶酸、 VitB12巨幼贫 VitB12缺乏 单叶酸加重 VitB6:部分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有效 n造血调节因子:雄激素,EPO等; n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ATG、 ALG、CsA. 4. 输血治疗:成分输血,改善症状 ; 5 .其它:脾切除,BMT。 贫 血 相关 健 康 教 育 1贫血: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临 床症状。临床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男性:Hb90g/L n贫血严重程度 极重度 重度 中度 轻 度 n3按发病原理分类: n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AA,纯红AA,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 血,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MDS,AL等各类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 ;骨髓坏死, 骨纤, 骨髓转移癌, 感染等;肾功能不全,垂体或甲状腺功 能低下,肝病等致EPO不足,慢性病性贫血;造血细胞凋亡亢进所致 贫血(PNH);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缺铁和铁利 用障碍性贫血。 n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 n4女性贫血现状 n n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全球女性的贫血发病率高达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全球女性的贫血发病率高达64.4%64.4%。 n n 中国卫生部针对育龄女性贫血状况统计:近一半的育龄女性贫中国卫生部针对育龄女性贫血状况统计:近一半的育龄女性贫 血血! ! n n 其中:其中:64.5%64.5%怀孕女性贫血,怀孕女性贫血,61.3%61.3%的哺乳女性贫血。的哺乳女性贫血。 n n 1010个女人个女人6 6个贫血,这就是事实个贫血,这就是事实 n5女性贫血的常见疾病 n n 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 自免溶贫、自免溶贫、SLESLE、EvansEvans、等、等) )、全身性疾病继发贫血、全身性疾病继发贫血( (甲状腺、甲状腺、 肝、肾、消化道疾病、等肝、肾、消化道疾病、等) )、血液疾病继发贫血。、血液疾病继发贫血。 n6老年人贫血的主要原因 n1)骨髓造血组织逐渐被脂肪和结缔组织代替。70岁以后,仅 30左右的骨髓造血,是发生贫血的根本原因。 n2)各种代谢酶开始减少。如ATP等减少RBC膜发生改变,寿 命缩短。 n3)性激素分泌减低。如睾丸激素水平下降,刺激骨髓造血作 用下降。 n4)常患各种慢性疾病,影响造血功能。如慢性肾脏病EPO分 泌下降RBC生成不足;风湿性关节炎或RA因免疫因素产生不 同程度贫血;各种慢性感染铁代谢紊乱贫血;肿瘤中晚期 ,几乎必然合并贫血。 n5)有的老年人因偏食、胃肠功能减退、进食甚少或有较严重 的烟酒嗜好,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性贫血。 n7主要临床表现 n神经系统:头痛,眩晕,萎靡,晕厥,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记 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n皮肤粘膜:苍白(有效血容量重新分布,保证重要脏器供血)。检查 部位:睑结膜、齿龈、舌面、甲床。 呼吸系统:轻度贫血:平静时呼吸次数正常;活动后呼吸加快加深 重度贫血:平静时也可有气短甚至端坐呼吸。 n循环系统:急性失血:机体对低血容量的反应,自觉心悸,心率加快 。 非失血性贫血:心脏对组织缺氧的反应。 n轻度贫血:安静状态无明显表现,活动后心悸及心率加快等。 中重度贫血:无论何种状态均出现心悸和心率加快,且贫血越重 ,症状越明显,严重时可致贫血性心脏病,还可有心律失常,甚至心 功能不全。 n消化系统:贫血本身可影响消化系统,出现结构甚至功能改变如消化 腺分泌减少甚至腺体萎缩,致消化功能下降,消化不良,表现为腹胀 ,食欲减低等。 n泌尿系统:肾性贫血可有相应的肾脏病表现。 n内分泌系统:长期贫血影响甲状腺、性腺、肾上腺、胰腺等功能,改 变红细胞生成素和胃肠激素的分泌。治疗贫血的某些药物本身就是外 源激素,若长期应用,对内源性激素的生成及其靶效应发生影响。 n生殖系统:长期贫血会影响性腺分泌,减弱男性特征,等。 免疫系统:继发于免疫系统疾病的贫血,均有原发免疫系统疾病的临 床表现;贫血也可引起免疫系统的改变,致免疫功能下降。 n8治 疗 n对症治疗:目的:减轻贫血对人体的致命影响,为对因治疗发挥作用 n赢得时间。方法:输注RBC,纠正贫血,改善缺氧状态。溶贫:输注 洗涤红细胞 n对因治疗:目的:针对贫血发病机制进行治疗。方法:IDA:补充铁 剂。巨幼细胞性贫血: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溶血性贫血:糖皮质 激素、脾切除术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AA:ATG、 CSA、造血正调控因子、等。肾性贫血、肿瘤性贫血等继发性贫血: 治疗原发病。 n9 一般保健措施 n 1)治疗原发病。 n 2)适当休息。 n 3)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等营养丰富食物。 n 4)避免劳累、避免感染等。 n10 针对疾病的保健措施 n1)IDA:婴幼儿及早添加含铁丰富的食品如:蛋类、肝等。 n 月经期妇女应防治月经过多。 n 教育青少年,纠正偏食等不良生活习惯。 n 多次妊娠、哺乳期妇女多进食含铁丰富食 物。 n 胃大部切除术者、慢性失血、慢性腹泻、等,应注意及 时补充铁剂。 n含铁丰富食物:海带、木耳、香菇、肝、肉 类、血制品、豆类等。 n服用铁剂注意事项: n 蔬菜、谷类、茶、乳类、动物油、肝、 肥肉、带鱼、松花蛋、花生、葵花子、核桃 仁、芝麻酱等影响铁吸收。碳酸钙、硫酸美 、H2抑制剂等药物抑制铁吸收。 鱼类、肉类、酸性食物(水果:维生素c)增 加吸收 n2)巨幼细胞贫血: n 纠正偏食等不良生活习惯。 n 纠正不良烹调习惯,食物不要长时间烹煮。 n 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 n 青少年、妊娠妇女多补充新鲜蔬菜。 n 应用干扰核苷酸合成药物治疗者,应注意补充叶酸和Vit B12。 n含叶酸丰富食物:新鲜水果、蔬菜、肉类食品中含量丰富。食 物中的叶酸经长时间烹煮,可损失50-90%。 n含Vit B12丰富食物:动物肝、肾、肉、鱼、蛋类及乳类等中。 n影响叶酸、Vit B12吸收的因素:影响叶酸利用药物:抗癫痫药 物、柳氮磺胺吡啶、乙醇、甲氨蝶呤、氨苯蝶啶等 n 影响Vit B12吸收:对氨基水杨酸、新霉素、二甲双呱、秋水 仙碱等。 (一)出血性疾病概念 n出血倾向:止血和凝血机制障碍而引起的自 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易停止的症状 。 n出血性疾病:由于人体的止血、凝血功能发 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皮肤、粘膜、内脏的自 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病 。 出血性疾病相关常识 (二)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1、 生理性止血 血管收缩 血小板粘附聚集释 放 血浆凝固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胶原暴露 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 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系统激活 限制血流血小板聚集成栓(初步止血) 血凝块形成(加固止血) (三)病因 其中血小板减少所致者最常见,约占出血性 疾 病总数的30%50%;其次为血管结构及功能 异常所致者,约占20%40%;凝血因子缺陷 所致者较少见,约占5%15%。 (四)分类 n血管壁异常 n血小板异常 n凝血异常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n抗凝和纤溶系统异常 n复合型止血机制异常 血管因素vascular n先天性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Marfan syndrome等 n后天获得性(多数) 过敏性紫癜 感染性紫癜 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 单纯性紫癜等等 血小板因素 platelet 血 小 板 异 常 数 量 异 常 血小板减少 质 量 异 常 血小板增多 先天性 后天性 各种原因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 n遗传性 n获得性 凝血功能异常 n抗凝药物过量 n中毒 n凝血因子抗体的形成 抗凝物质增多、纤溶系统异常 n复合性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 n病情严重 n进展较快 n治疗难度大 n预后欠佳 n其临床重要性已引起高度重视 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重症肝病 u 出血 u 贫血 u 肝脾肿大 u 其他伴随症状 (五)临床表现 n血小板和血管性疾病表现类同,与凝血性疾病有 所不同 n前者多见于女性,家族史少见,常自发性出血, 位于皮肤黏膜,反复发作 n后者多见于男性,常为遗传性疾病,多为外伤引 起关节腔、肌肉、内脏出血,外伤后有迟发出血 现象,疾病多为终身性 1.出 血 (1)出血部位 n有血管部位均可出血 n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血肿; n鼻衄、牙龈出血; n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 n内脏腹痛,低血压; n女性月经增多,时间延长; n小外伤后出血不止 n深部组织出血:血肿、关节积血 n浆膜腔出血: 见于凝血障碍性疾病 n严重可导致眼底出血、颅内出血 见于重症血小板减少、严重血管病变 (2)出血程度 n轻度,500ml以下,无明显临床征象,怕冷、 皮肤苍白,头晕乏力,立位时血压降低,脉 搏增快; n中度,500-1000ml,SBp12Kpa,眩晕、烦躁 、心慌、尿少、紧张等; n重度:1000-1500ml以上,SBp8-10Kpa,HR 大于120次/分,烦躁、出汗、四肢厥冷、尿 少/尿闭、意识模糊等。 (3)出血相关病史:性别 年龄 外伤 妊娠 药物 营养 (4)家族史: u血管、血小板疾病有阳性家族史者较少 u凝血障碍性疾病有阳性家族史者较常见 (5)出血频率: u经常性出血如血友病、严重肝病 u间隙性出血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u一过性出血通常为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n一般不会有贫血症状 n长期反复出血的患者可出现轻、中度慢性 贫血,可有乏力、头昏、活动后气促、面 色苍白等表现。 2.贫 血 少见 反复发作患者,可有脾脏轻度肿大 如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肝脾肿大 n组织或器官缺血、缺氧表现 -(心、脑、肾等脏器功能不 全) n出现与否及严重程度取决于: 患者发病前健康状况、原发病的严重程 度、出血速度和出血量 4.其他表现 (六)常用实验室检查及其意义 1、 一般检查 异常时的意义 束臂试验 出血时间 血小板计数 血块回缩试验 凝血时间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或血管异常 凝血功能障碍 2、特殊检查 1)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检查 2)凝血因子的量和功能的检查 3)纤溶系统功能检查(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3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定量 (FDP), 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 (七)诊断流程 确诊有赖于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1、确定是否为出血性疾病? 2、初步诊断是哪类疾病 3、明确诊断是何种疾病 (八)治疗原则 u病因防治 u止血 u其他治疗:血浆置换、脾切除等 (九)常用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n组织完整性受损:与皮肤粘膜出血性损 害有关 1、观察 2、休息,减少活动 BpC50109/L,卧床休息 血小板计数20l09L时,绝对卧床休息 3、饮食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饮食,预防便秘 4、预防、减少出血 (1)皮肤 (2)鼻腔 (3)口腔、牙龈出血 (4)颅内出血 (5)眼底出血 5、医护合作 6、健康教育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 什么是紫癜?什么是紫癜? 紫癜是皮肤或粘膜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渗 出而 瘀积于组织内形成。血液刚渗出时,皮肤可见 到形 状大小不一的鲜红色斑点,它与其它皮疹不同 之处 在于指压不退色。以后斑点颜色变紫而转青, 最终 变成棕色而逐渐消退。细小如针头大小的渗血 称为 瘀点,较瘀点大的称为瘀斑,它们统称为紫癜 。 u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u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u血小板往往低于80l09L u特点是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 血 小板更新加快 u临床上将之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 于 儿童,慢性型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男:女为l:4。 一、疾病概述一、疾病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感染:急性80% (二)免疫因素 (三)肝和脾的作用 (四)其他 女性:绝经前和青春期后 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Plt破坏增多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 u多见于儿童,病前1-2周多有呼吸道感染史,特 别是病毒感染史。 u起病急,常有畏寒、发热。 u出血重,皮肤、粘膜出血,内脏出血,颅内出 血。 u颅内出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u常呈自限性,常在数周内恢复,极少数转为慢 性 (二)慢性 u以40岁以下的女性多见。 u起病缓慢,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常反复发生皮肤 粘膜瘀点、瘀斑,女性病人月经过多较常见。 u长期月经过多可出现贫血;反复发作者常有轻度 脾大。 u可迁延多年,经治疗部分病人可获痊愈或缓解 急性型 慢性型 年龄 26岁多见 2040岁多见 性别 无区别 女性多见 诱因 多在发病前13周有感染史 不明显 起病 突然,常伴畏寒、发热 缓慢 出血症状 严重(常先出现于 肤瘀点、瘀斑、月经过多 四肢,尤其下肢为多) 血小板计数 常20l09L 常3080l09L 巨核细胞 增加或正常,体积小, 明显增加或正常, 胞体大小正常,颗粒型多 胞浆颗粒少,无血小板生成 血小板生成减少 病程 46周,80%以上可自行缓解 反复发作,迁延数年 四、辅助检查 1、外周血 u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急性型发作期常20l09L, 慢 性型多为3080l09L u血小板形态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