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产林改造工程年度作业设计说明.doc_第1页
低产林改造工程年度作业设计说明.doc_第2页
低产林改造工程年度作业设计说明.doc_第3页
低产林改造工程年度作业设计说明.doc_第4页
低产林改造工程年度作业设计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 丹江口市低产林改造工程2008年度作业设计说明1.项目提要项目名称:丹江口市低产林改造工程2008年作业设计主管单位:湖北省林业局承办单位:丹江口市林业局设计单位:丹江口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实施范围: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习家店镇、凉水河镇、蒿坪镇、石鼓镇、土关垭镇、丁家营镇、浪河镇、盐池河镇、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丹赵路办事处、牛河林区、土台乡、大柏林场等地。建设内容:丹江口低产林改造建设项目。项目布局: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习家店镇、蒿坪镇、石鼓镇、凉水河镇、丹赵路办事处、牛河林区、浪河镇、盐池河镇、丁家营镇、土关垭镇、土台乡、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和大柏林场。 建设规模:总规模1.5万亩,全为人工造林,其中生态林7424亩;经济林7576亩。投资预算:总投资494.9万元。其中:种苗费255.5万元、劳务费213.9万元、管理费12万元、监理费3万元、检查验收费3万元、其它费用7.5万元。资金来源:每亩地省政府预算内补助200元,项目单位自筹100元。效益评价:经过低产林改造,逐步使全市低产林实现“一优化、一提高、两培育”,即: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森林资源的林特产品。努力实现高产出、高效益、生态好的目标。本工程建成后将给丹江口市带来较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项目区基本情况2.1自然条件2.1.1地理位置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山区,地处东径1104811035,北纬32143258东与老河口市接壤,南与谷城、房县毗邻,西界郧县、十堰市,北靠河南淅川县。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及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是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承东接西的支撑点,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源头。2.1.2地形地貌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从本市由西向东穿腹而过,将全市自然分割成江南和江北两大块,汉江以南为秦岭山系大巴山支脉武当山区,汉江以北为秦岭山系伏牛山脉东端横山区。境内群山绵亘,沟壑交错,最高为武当山主峰海拔1613米,最低潘家岩87米。整个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下向东敞开。属低山丘陵和中山地区,其主要特点是:相对高差大,切割深,坡度大,河流多,水面大。2.1.3气候条件丹江口市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此外,由于汉丹二江水体效应及山区立体气候的影响,形成了逆温带,为林木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市年均气温15.8,年均降水量831.4毫米,有效积温5100。2.1.4土壤条件据市土壤普查资料,与林业有关的土类有4个,7个亚类,41个土种。其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有黄棕壤土类、石灰岩土类和紫色土类。江南以黄棕壤为主,土层较厚,江北以石灰岩土为主,土层相对较薄。2.1.5水系分布我市河网密度大,境内5公里以上的河流57条;水系构成简单,除丹江口水库外多为内流河,终归于汉丹二江。2.2社会经济情况丹江口市辖16个乡镇办事处、3个林业开发区、1个经济开发管理处和1个经济特区、5个国有林场,236个村,48.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22万人,农村劳动力15.90万人。200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8.0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87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646元。2.3土地利用情况丹江口市国土总面积313192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16427公顷,有林地123082公顷,疏林地1753公顷,灌木林地67951公顷,无立木林地23641公顷,宜林荒山荒地3592公顷,农地44033公顷,难以利用地4898公顷,其它土地10325公顷。2.4林业资源状况丹江口市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相混杂的植被分布区域,由于“两山夹一江”,树种资源丰富,既含有热带、亚热带的成分,又含有暖温带的植物成分,武当山是全国有名的天然植物园 。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柏木、刺槐、茶树、杨树、柑桔等。近年来,我市相继启动了长防林、日援、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项目,森林面积达到184.6万亩,森林覆盖达39.3%,全市活立木总蓄积285万立方米。2.5水土流失情况丹江口市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县市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54.61万亩,年均侵蚀模数5124吨/平方公里,轻度流失76.96万亩,中度76.49万亩,强度流失97.96万亩,剧烈3.2万亩,尤以江北为重。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从水土流失的现状看,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2.6项目区概况项目区位于丹江口库区周围六里坪镇、习家店镇、石鼓镇、凉水河镇、丹赵路办事处、牛河林区、蒿坪镇、丁家营镇、浪河镇、土关垭镇、土台乡、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盐池河镇、大柏林场共十四个乡(镇)场,总面积190412公顷,总人口27.67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0281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1.60051亿元,农业总产值5.1602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646元。本项目分布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库区周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部分地段属低产低效林区域,需进行综合改造。主要分布于丹江口库区造林较为困难地区,如六里坪镇、习家店镇、凉水河镇、丹赵路办事处、牛河林区、土台乡等乡(镇)均属库区周围,大部分地段以前因未适地适树或自然灾害造成的低产低效林较多,林地未能充分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未能充分发挥,需进行包括人工造林等措施在内的综合治理,综合改造,以利提高林业经济整体效益。3设计的指导思想、依据和原则3.1指导思想以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产林改造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07)、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为指针,通过低产林改造等措施,尽快恢复和提高项目区林业经济总体效益。3.2设计原则低产林改造是指对因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低于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的林分进行优化改造和高效利用。低改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适地适树(适品种、适种源)、良种壮苗的原则;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的原则;集中连片、示范带动的原则;群众自愿、稳步推进的原则;生态优先,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3.3设计依据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07)、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4.设计规模与布局4.1设计规模 全市2008年低改林工程1.5万亩,全为人工造林。4.2项目布局结合我市实际,设计项目主要分布于六里坪镇、盐池河镇、浪河镇、土关垭镇、习家店镇、石鼓镇、凉水河镇、丹赵路办事处、牛河林区、蒿坪镇、丁家营镇、土台乡、新港办事处、大柏林场。(任务安排见表1) 丹江口市低产林改造工程2008年度任务安排表表1单位合计(亩)人工造林(亩)计生态林经济林合计150001500074247576大柏林场350350120230凉水河镇100010001000土台乡490490490丁家营镇220220220牛河林区625625425200土关垭镇10001000900100丹赵路办事处605605150455新港办事处110110110蒿坪镇160016001600习家店镇250025002500石鼓镇250025001974526盐池河镇100010001000浪河镇10001000100六里坪镇2000200025517455林木采伐及林地清理设计我市现有林业用地216427公顷,其中灌木林地69751公顷,2008年15000亩低产林改造项目均在未适地适树或种源不适造成的低产灌木林地施工,采取带状整地清理措施,其用工量和用工投资见表2。林地清理用工计划表表2单位施工面积(亩)用工量(工日/亩)用工投资(万元)合计150003000042.9000大柏林场3507001.0010凉水河镇100020002.8600土台乡4909801.4014丁家营镇2204400.6292牛河林区62512501.7875土关垭镇100020002.8600丹赵路办事处60512101.7303新港办事处1102200.3146蒿坪镇160032004.5760习家店镇250050007.1500石鼓镇250050007.1500盐池河镇100020002.8600浪河镇100020002.8600六里坪镇200040005.72006.营造林技术设计6.1立地类型划分根据1999年森林资源调查立地类型的划分标准,依据丹江口市地形、地貌、母质、土壤、植被把丹江口市林业用地划分为六种立地类型,每种产地类型的主要立地因子内部列出了适宜栽植的树种,外业小班调查时,根据主要立地因子确定立地类型,依据立地类型选择设计树种具体立地类型划分,详见丹江口市立地类型表(附表9)。6.2林种设计低产林改造的目的是将林相残败,功能低下,并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林分及林分优质种质资源枯竭,林分生长量或生物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30%以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林分和萌芽能力衰退的薪炭林改变为高产、优质、结构合理、密度适中的林分。按鄂林造(2008)8号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适地适树、集约经营、集中连片、群众自愿、稳步推进、生态优先、经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在库区沿岸土层较厚的地方注重营造适生对路的生态经济兼用林种,在生态脆弱低山贫困地区选择营造乡土经济树种旨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奔小康步伐。2008年设计规模15000亩,其中生态林7424亩,占低改面积50%,经济林7576亩,占低改面积50%。6.3树种设计在树种设计上,坚持适地适树良种良法的原则,在树种选择上,以速生丰产林、药用林等工业原料林为主,适当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并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树种,化解市场风险,增加农村收入。在海拔800米以下的石灰土土类,紫色土土类地带,土壤厚度30cm以下地块主要栽植耐干旱瘠薄的山茱萸、柏木、栎类等,在海拔800米以上,土壤厚度在30cm以上地块主要栽植核桃、油茶、青茶等。在海拔800米以下,土厚30cm以下黄棕壤,土类地带主要栽植马尾松、板栗、黄连木、连翘等,在海拔800米以下,土壤厚度30cm以上黄棕壤土类地带主要栽植杨树、枇杷、杜仲、柑桔、仁用杏、木瓜、核桃等树种。在树种设计上,坚持以生态为主,在库区乡镇营造防护和经济效益较高的柑桔、杨树,突出以民为本,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发展适生对路的板栗、核桃、黄连木、连翘、油茶、山茱萸、茶树等生态经济兼用林树种,旨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6.4造林类型设计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共设计17个造林类型,其中生态林14个,经济林3个,详见丹江口市造林模型表,混交类型主要依据树种生物和生态学特性,种间关系及水土保持能力采取针阔混交、种间混交、块状混交等复合型种植模式,避免林种、树种单一。6.4.1整地整地方式除青茶采用抽槽整地(规格100cm100cm)外,其它均采用穴状,经济林采用大穴整地,规格为:柑桔、仁用杏、枇杷10010080cm,杨树、生态经济兼用树种采用小穴为707070cm,其它树种采用小穴整地,规格为505050cm。6.4.2栽植栽植要求苗正根舒,人工植苗,造林时采用保湿剂或生根粉,以提高造林成活率。6.4.3混交林混交方式采取针阔混交、乔灌混交、马尾松栓皮栎按5:5比例混交,马尾松柏木按6:4比例混交,女贞柳树按5:5混交,株行距详见造林模式表(附表7)。6.4.4抚育在造后1-3年内,主要采取除草、松土、除蘖、修枝、施肥等抚育措施,幼林采取穴状抚育,一年两次,抚育时间5-8月,具体见各造林典型设计。7.种苗组织设计7.1种苗现状全市现有苗圃200亩,年产二级以上各种苗木550万株,其中柑桔80亩,年产合格苗80万株、木瓜苗30亩,年产合格苗200万株,已建骨干中心苗圃180亩,每年可满足工程造林所需的各种优质壮苗。7.2需种苗量经概算,2008年低产林改造总面积15000亩,工程建设共需各种上苗木185.6138万株,需种2000公斤(见表3)。种苗供应方案,实行政府采购,定向培育,择优造林,林业部门负责种苗的组织生产,统一调剂。应从育苗、出圃、运输、上山造林等环节上进行全程监控管理,确保优质壮苗上山,确保造林成效。为保证种苗质量,建立了“三证一签”制度。苗木需要量预算表表3树种名称造林面积(亩)初植密度(株/亩)需苗量(万株)实际用苗量(万株)合计15000185.6138213.18柑桔74365641.641647.88核桃7851118.713510枇杷100560.560.64仁用杏40560.2240.25板栗1031111.14331.31茶树250150037.543.1油茶7101117.8819杨树7931118.802310.12杜仲801110.8881.01木瓜501110.5550.63杉木1501672.5052.87山茱萸2401674.0084.6黄连木160016726.7230.7连翘5081678.48369.74女贞5031678.40019.66柳树5001678.359.59马尾松107616717.969220.64柏木761671.26921.44注:栎类直播用种量4公斤/亩,马尾松栎类则每亩用种量2公斤/亩,全市2008年低产林改造共需栎类种子2000公斤。8.技术推广及环境保护设计8.1保护生物多样性在造林时,最大限度保护好现有植被,推广挖穴整地,采取穴状抚育,选用良种壮苗,采用针阔或乔灌混交,科学配置,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管好原有植被,保护造林成果。8.2保护好水土,防止风沙危害在山坡或水土流失严重地带造林,应沿等高线进行“品”字形穴状整地,禁止全面清林和炼山,以防止引起新的水土流失。8.3防止污染和破坏森林资源提倡利用有机原肥,推广表土回填,压青作肥,增加林地有机质,依据土壤现状,合理对柑桔、仁用杏等经济林进行施肥。选用低毒高效残留期短的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或利用物理防治措施,减少环境污染。9.施工组织设计9.1劳力组织及施工时间安排根据各工程单位的实际情况,低改造林采取专业造林队造林施工。造林施工按林地清理整地挖穴植苗回填抚育补植的顺序进行,在2008年春季整地,2008年秋季和2009年春季造林,造林后58月抚育,对成活率低于85%的小班要于当年秋季补植。10.工程量与用工量测算(详见表4)工程量与用工量测算表4单位树种面积(亩)合计(个)用工量(个)林地清理用工量低改造林用工量合计1500014961630000119616大柏林场合计35038307003130柑桔2302530核桃120600凉水河镇合计100013000200011000柑桔100011000土台乡合计49063709805390柑桔4905390丁家营镇合计22028604402420柑桔2202420牛河林区合计625557512504325柑桔2002200核桃3651825油茶60300土关垭镇合计1000700020005000枇杷100500油茶6503250核桃150750杨树100500丹赵路办事处合计605696512105755核桃150750柑桔4555005新港办事处合计11014302201210柑桔1101210蒿坪镇合计16001120032008000黄连木16008000习家店镇合计250032260500027260仁用杏40200柑桔246027060石鼓镇合计250020656500015656杨树6633315连翘3081540柑桔5265786女贞柳10035015盐池河镇合计1000700020005000茶树2501250杨树30150杜仲80400连翘2001000山茱萸2401200木瓜50250杉木150750浪河镇合计1000700020005000马尾松栓皮栎10005000六里坪镇合计200024470400020470柑桔174519195板栗103515马尾松柏木152760 11.投资预算与资金来源11.1投资概算11.1.1预算依据省、十堰市下达任务资金的文件、丹江口市有关经济技术指标、林业行业有关规程等。11.1.2主要经济指标11.1.2.1苗木价格(含运费)见表5各树种苗木价格表表5林种树种平均价格(元/株)经 济 林柑桔2(含容器苗)仁用杏1.5枇杷2生 态 林核桃6(嫁接苗)板栗1.5(嫁接苗)木瓜0.6茶树1(容器苗)油茶1杜仲0.5杨树1.5连翘0.5黄连木0.8女贞1.5柳树1马尾松0.2柏木0.2杉木0.2山茱萸0.5栎1.5元/公斤(橡籽)11.1.2.2用工量计算(见表6)低改林用工预算表表6造林类型造林面积(亩)总用工量(个)合计低产林改造用工量指标(工日/亩)造林林地清理抚育小计整地栽植合桔7436966681398.50.522核桃7855495743.50.521枇杷100700743.50.521仁用杏40280743.50.521板栗103721743.50.521茶树2501750743.50.521油茶7104970743.50.521杨树7935551743.50.521杜仲80560743.50.521木瓜50350743.50.521山茱萸2401680743.50.521黄连木160011200743.50.521连翘5083556743.50.521杉木1501050743.50.521女贞柳树10037021743.50.521马尾松栓皮栎10007000743.50.521马尾松柏木1521064743.50.521经预算,本项目总用工149616个,全为人工造林。11.1.2.3工价平均工价14.3元/个工日。11.1.3投资预算经预算,丹江口市低产林改造工程总投资为494.9万元,其中种苗费255.5万元、劳务费213.9万元、管理费12万元、监理费3万元、检查验收费3万元、其它费用7.5万元。11.2资金来源11.2.1省政府预算内补助30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项目造林所需苗木、种子、肥料、农药、生根粉、保湿剂等材料费、监理费以及科技支撑费用等。11.2.2项目单位自筹150万元,主要用于支付劳务费。12.效益分析12.1生态效益工程建成后,新增森林面积15000亩,按国内有关技术指标分析,可创造生态效益168.9万元。12.1.1涵养水源效益:按每亩森林年增加蓄水量25立方米计,15000亩森林年保水量75万立方米,以0.2元/m3计,年创保水效益15万元。12.1.2保土效益:成林后,每亩森林保土4吨/年,15000亩森林年均保土6万吨,若土价为1元/吨,年创保土效益6万元。12.1.3保肥效益:据土壤详查资料测算,该地区土壤养分含量n:0.15%、p:0.1%、k:1.0%,其保肥量分别为n:78吨、p:52吨、k:520吨,肥价按n肥:0.2元/kg、p肥:0.6元/ kg、k肥:2.5元/kg计,保肥效益207.2万元 。12.1.4净化环境效益:按每亩森林每天吸收49kg氧气,释放67kg二氧化碳计,项目建成后,每天净放氧气73.5万kg,吸收二氧化碳100.5万kg。12.2经济效益柑桔基地建成后,进入盛产期后,平均每亩可创产值1500余元,7436亩年产值115.4万元;仁用杏进入盛产期后每亩可创产值3200元左右,40亩年可创产值12.8万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