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轨道层纵横梁格构混凝土施工质量提高轨道层纵横梁格构混凝土施工质量 小组名称:新建杭州东站扩建工程东站站房工程QC小组 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4月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新建杭州东站新建杭州东站 扩建工程东站扩建工程东站 站房工程站房工程 BB E E C C DD AA 建设单位: 杭州铁路枢纽建设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中南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 施工单位: 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监理单位: 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新建杭州东站扩建工程东站站房为5层结构,地上2层, 地下3层。地上分别为高架候车层、高架桥、商业夹层和站台 层;地下一层为出站层;地下二、三层为地铁进站层和站台 层。 站房主体建筑东西进深463.45m,南北面宽143.6m,站房 主体最高点距地面39.6m。站房总建筑面积为155569(地下 建筑面积67438,地上建筑面积为88131)。 工程质量目标为确保工程质量标准达到国家施工验收规 范和铁道部部颁验收标准,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 确保获得-“鲁班奖”。 屋面层 钢结构管桁架 候车层 钢桁架和高架桥 商业夹层 钢桁架 站台层 钢构连续梁桥和钢骨纵横梁格 站前广场 (市政配套) 站台层(轨道层)站台层(轨道层)为整个站房最重要部位,承担着火为整个站房最重要部位,承担着火 车到发、旅客上下客、换乘等重要功能,站台层以宁杭正车到发、旅客上下客、换乘等重要功能,站台层以宁杭正 线与沪杭正线划分为线与沪杭正线划分为1-41-4站台、站台、5-105-10站台、站台、11-1411-14站台,结站台,结 构板面标高为构板面标高为-2.250m-2.250m,总面积约为,总面积约为3574035740,其中,其中1-41-4站台站台 结构,位于站房西侧;与站房换乘大厅相连接,施工范围结构,位于站房西侧;与站房换乘大厅相连接,施工范围 为长为长129m129m,宽,宽86m86m的矩形结构,面积约为的矩形结构,面积约为1110011100。5-105-10站站 台结构,位于站房中间区域,施工范围为长台结构,位于站房中间区域,施工范围为长129m129m,宽,宽118m118m 的矩形结构,面积约为的矩形结构,面积约为1522015220。11-1411-14站台结构,位于站站台结构,位于站 房东侧,与站房换乘大厅相连接,施工范围为长房东侧,与站房换乘大厅相连接,施工范围为长129m129m,宽,宽 73m73m的矩形结构,面积约为的矩形结构,面积约为94209420。 站台层(轨道层)站台层(轨道层)在既有的在既有的4 4台台7 7线扩建为线扩建为1515线线3030台(台( 含正线),站场范围内有宁杭正线、沪杭正线、普速场三含正线),站场范围内有宁杭正线、沪杭正线、普速场三 个部分。宁杭正线、沪杭正线部分采用刚构个部分。宁杭正线、沪杭正线部分采用刚构- -连续梁桥结构连续梁桥结构 ,普速场采用纵横梁格构结构体系。,普速场采用纵横梁格构结构体系。 纵横梁格构体系为纵横梁纵横梁格构体系为纵横梁+ +钢筋混凝土板结构。纵横梁采用型钢钢筋混凝土板结构。纵横梁采用型钢 外包混凝土结构。型钢上翼缘顶面、下翼缘底面混凝土厚度为外包混凝土结构。型钢上翼缘顶面、下翼缘底面混凝土厚度为120mm120mm 。混凝土采用。混凝土采用C50C50。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轨道范围内板厚为。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轨道范围内板厚为 0.35m0.35m,其它区域为,其它区域为0.15m0.15m。 纵横梁格结构形式如下表:纵横梁格结构形式如下表: 序号型钢柱类型外包尺寸型钢类型 1GKL11800250012002200 H型钢 2GKL2120025008002250 H型钢 3GKL380015005001250 H型钢 4GKL41800300012002750 H型钢 纵横梁格结构形式:以纵横梁格结构形式:以GKZ-3GKZ-3为例为例 新建杭州东站新建杭州东站 扩建工程东站扩建工程东站 站房工程站房工程 “鲁班奖” 省重点工程 向产业化迈进 窗口形象工程 项 目 影 响 力 文化体制改革规模大设计标准高 小组名称新建杭州东站扩建工程东站站房工程QC小组小组类型攻关型 成立时间2010年6月10日小组注册编号ZJGQC10-05 活动时间2010年6月10日2011年2月15日课题注册编号ZJGQCK10-05 小组成员名称 简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务在QC小组内任职TQC教育情况 陈文虎44男大学项目经理组长36h 金睿36男大学项目总工程师副组长36h 沈西华32男大学项目副总工程师组员48h 常波30男大学项目总师办组员48h 章志刚39男大学项目总师办组员48h 吴玉彪29男大学项目安质部组员48h 马蒸27男大学项目工程部组员48h 郑育军27男大学项目工程部组员48h 金探宇 27男大学项目总师办组员48h 魏达 29男大学项目总师办组员48h 屠剑飞 22男大学项目总师办组员48h 包震乾 23男大学项目总师办组员48h 莫非 25男大学项目总师办组员48h 余忠林41男大学项目检测中心组员48b 俞 峰41男中专木工施工班长组员48h 沈方利43男中专钢筋施工班长组员48h 周金良48男中专泥工施工班长组员48h Prepare 准 备 阶 段 小组组建 提高培训 Plan 计 划 阶 段 1.选择课题 2.现状调查 3.设定目标 4.原因分析 5.确定要因 6.制定对策 Do 实 施 阶 段 7按对策实施 Check 检 查 阶 段 8确认效果 Action 处 理 阶 段 9成果整理 10总结及 今后打算 活动流程活动流程 2010年6月 2010年6月-10月 2010年10月-2011年2月 2011年2月 三 计划 阶段 PLAN 选题背景选题背景 杭州东站扩建工程轨道层纵横梁为型钢梁外包混凝土结构,型钢砼 梁截面大、数量多,且双向交叉,施工难度非常大,提高纵横梁格构体 系施工质量是整个工程的重点与难点,并且可通过对纵横梁格混凝土施 工质量的控制,确保轨道层施工质量。 理由一 轨道层纵横梁格构体系分项造价占结构 总造价26%,是本工程结构最重要部位, 其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实体工程质量 。 选题理由选题理由 理由二理由三 理由四 通过对轨道层纵 横梁施工质量的 控制,严把每道 施工工序质量关 ,也确保了整个 轨道层的施工质 量。 选题理由选题理由 提高轨道层纵横梁 格体系施工质量, 充分体现设计师设 计理念,努力建设 百年不朽工程。 通过对轨道层纵横 梁格构体系施工质 量的控制,提高纵 横梁格构体系工程 质量,达到清水混 凝土要求,即节约 成本又达到环保节 能效果。 因此我们确定“提高轨道层纵横梁格混凝土施工质量”为本次QC小组活动的课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现状调查现状调查 钱江新城某 地下室 南京南站地下 联系通道 杭州七堡某 综合楼转换 层 2010年6月-7月,我QC小组对三个工程的型钢混凝土梁质量进行了实测、实量。 允许偏差 3mm 允许偏差 3mm 允许偏差 +5mm-3mm 允许偏差 mm 梁砼平整度梁截面尺寸梁砼保护层主筋排距 现状调查现状调查 “钱江杯”检查标准 砼表面允许少量细裂缝,但不得影响结构或使用功能 序号检查项目 检查 总数 第一组不合格 点、百分率 第二组不合格 点、百分率 第三组不合格 点、百分率 1梁砼表面平整度301446.715501446.7 2梁板砼表面细裂缝3026.7310413.3 3梁保护层厚度309301136.71033.3 4梁钢筋间距3013.30013.3 5梁截面尺寸3026.713.313.3 6蜂窝、麻面3013.30000 合 计 180293030 现状调查现状调查 检查工具:2m靠尺、300C钢筋检测仪、钢卷尺 现状调查现状调查 2010年7月11日,QC小组对3个小组的调查信息进行汇总,归纳 整理出5类问题,详见如下频数表、排列图 混凝土工程缺陷频数表 序号项目频数(个)频率(%)累计频率(%) 1梁砼表面平整度43483483 2梁保护层厚度3033782 3梁板砼表面细裂缝9101921 4梁截面尺寸445966 5其它334100 合计89100 三只工程共检查三只工程共检查540540个点,其中,不合格点个点,其中,不合格点8989个,合格率个,合格率83.583.5。 现状调查现状调查 总结分析: 由排列图可以看 出,砼表面平整度超 标、梁保护层厚度超 标两个问题累计频率 达82,是影响轨道 层纵横梁格构体系施 工质量的主要问题, 是需解决的主要对象 。 设定目标设定目标 根据我们对钱江新城某工程地下室、南京南站站房工程 与杭州七堡某综合楼转换层结构工程的调查、学习及对相关 文献的讨论分析,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只要控制好梁面 平整度、梁保护层等问题,本工程1-4站台55根格构梁,各 检查220个点,缺陷点控制在20个以内,就能达到: (22020)22010090.990% 我们小组经过认真讨论,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并结合本工 程的结构特点我们确定了:确保轨道层纵横梁格构体系施工 质量,使允许偏差合格率控制在90以上。 业主、质监、设计、 监理单位及我公司 结 论 技术方面 经验方面 相关支持 所具优势所具优势 、公司编制的有关型钢砼施工的省级工法 、针对梁表面平整度与保护层厚度超标两项内容已有具体解 决措施 、QC小组的主要成员 、全过程参与过多个项目的QC活动 、有着一定的活动经验 目标是可行的 设定目标设定目标 原因分析原因分析 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参观学习及现场调查分析,并于2010年8月10日开 会讨论造成砼表面平整度超标与保护层厚度超标的原因,并由常波整理绘制系统图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 我们通过对系统图中每个末端因素逐项进行调查及讨论分析: 要因确认计划表 序号末端因素 确认内容 确认方法标准负责人 完成时 间 1 缺少专项施工方 案及技术培训 上岗工人是否全部经过技 术培训,对施工工艺的了解 情况。以及专项施工方案 的编制情况。 1、通过考核、操作试验 了解工人对施工工艺的掌 握情况。 2、专家讨论专项方案的 可实施性。 工人操作熟练,以现场操 作试验评审。 专项方案可实施性得到专 家认可。 金睿、沈 西华、常 波、金探 宇 2010年8 月15 2 混凝土入模困难 导致过振漏振 确认纵横梁合模后,模板 、钢筋、型钢间空隙与混 凝土骨料之间关系,与上 岗工人对振捣工艺的掌握 程度,以及工人的质量意 识。 现场调查与操作试验 加强对混凝土材料的控制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以 及工人认真负责。 章志钢、 常波、吴 玉彪、魏 达、屠剑 飞 2010年9 月15 9 梁主筋布置与型 钢梁构件位置冲 突 梁内置型钢结点各构件 位置、尺寸细化、调查 ,与梁主筋位置比较分 析 施工现场调查、结点初 步细化、讨论分析 通过结点的初步细化,比 较内置型钢构件与梁主筋 的位置情况,是否存在构 件叠合,造成钢筋贴模的 现象。 沈西华、 章志钢、 金探宇、 莫非 包震乾 2010年 10月15 14 纵横梁结构各工 种施工工序冲突 纵横梁结构各相关工序 讨论分析,钢筋工、木 工、钢结构工、泥工等 多个工种穿插施工对质 量的影响。 施工现场调查、讨论分 析 各工种施工工序是否相互 穿插、相互影响,影响后 是否造成后序工作无法实 施、或影响质量。 金睿、周 祖华、朱 金山、常 波、马蒸 、金探宇 2010年 10月15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 确认1 缺少专项施工方案及技术培训 验证时间2010.8.15验证地点项目部会议室确认人金睿、沈西华、常波、金探宇 验证标准工人操作熟练,以现场操作试验评审。专项方案可实施性得到专家认可。 验证 过程 1、通过考核、操作试验了解工人对施工工艺的掌握情况。对钢筋工、木工、泥工进行了摸底,发现工人对 普通混凝土梁的施工流程及注意事项都比较熟悉,但对纵横梁格构体系施工都缺乏施工经验,特别是木工 、钢筋工,对型钢混凝土梁施工要点较模糊。需要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及指导性文件。 2、专家讨论专项方案的可实施性。 结果工人施工工艺较模糊,为要因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 确认2混凝土入模困难导致过振漏振 验证 时间 2010.9.15验证地点 工程考察 现场调查 确认人 章志钢、常波、吴玉彪、魏 达、屠剑飞 验证 标准 加强对混凝土材料的控制,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以及工人认真负责。 验证 过程 通过对南京南站站房工程纵横梁格结构考察、学 习,发现纵横梁的内置型钢与外包钢筋间距较密,且 封模后梁底下腹板与梁筋、底模空隙仅34cm,混凝 土下料、振捣相当困难,且本工程纵横梁尺寸较南京 南站更大,必须通过对混凝土材料的控制,优化混凝 土配合比与浇捣方法,来保证纵横梁混凝土施工质量。 确认纵横梁合模后,模板、钢筋、型钢间空隙与混凝 土骨料之间关系,与上岗工人对振捣工艺的掌握程度, 以及工人的质量意识。 结果梁底钢筋太密,混凝土下料振捣困难,为要因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 确认9梁主筋布置与型钢梁构件位置冲突 验证 时间 2010.10.15验证地点 现场调查 比对分析 确认人 沈西华、章志钢、金探宇、 莫非、包震乾 验证 标准 通过结点的初步细化,比较内置型钢构件与梁主筋的位置情况,是否存在构件叠合,造成钢筋贴模的现 象。 验证 过程 梁内置型钢结点各构件位置、尺寸细化、调查, 与梁主筋位置比较分析。由于型钢梁需外包钢筋混 凝土,上下各14排25双筋、侧边水平筋16100, 存在钢筋接头位置留置与梁上下翼缘板、栓钉位置 叠合,易造成钢筋贴膜,导致保护层厚度不足,需进 行格构梁构造优化,调整钢筋布置。 结果梁主筋布置与型钢梁构件易发生位置冲突,为要因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 确认14纵横梁结构各工种施工工序冲突 验证 时间 2010.10.15验证地点施工现场确认人 金睿、周祖华、朱金山、常 波、马蒸、金探宇 验证 标准 各工种施工工序是否相互穿插、相互影响,影响后是否造成后序工作无法实施或影响质量。 验证 过程 纵横梁结构各相关工序讨论分析,钢筋工、木工、钢结构工、泥工等多个工种穿插施工对质量的影 响。 通过对类似结构施工现场考察,型钢混凝土梁须钢筋工、木工、钢结构工、泥工等多个工种穿插、 协调。一旦安排不合理容易造成型钢梁钢筋无法绑扎、梁筋粘连模板等问题。是施工前须重点解决的问 题。在多次工程考察均有安排不合理造成返工现象发生。 结果多工种穿插施工,相互影响,为要因 要因确认要因确认 要 因 缺少专项施 工方案及技 术培训 纵横梁结构 各工种施工 工序冲突 混凝土入模 困难导致过 振漏振 承重架扣 件滑移、 松散 确认一 确认二 确认九 确认十四 制定对策制定对策 对策评价选择表 针对所确定的主要因素,我们制定了对策表: 序号要因对策 评价 综合 得分 选定方 案 有效性 可实施 性 经济性时间性 1缺少专项施工方案及指导性 文件 根据已参观工程总结,编制专项方案,请公司总工 进行技术培训 18 外聘南京南站纵横梁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14 2混凝土入模困难导致过振漏 振 加强混凝土材料的控制,优化配合比16 联系周边铁建混凝土公司,购置精品混凝土10 3梁主筋布置与内置型钢梁构 件位置冲突 根据结构图纸梁钢筋位置修改内置型钢构件12 通过图纸细化找出冲突部位,对各结点钢筋、型钢 构件位置进行明确、统一,更改型钢构件或梁钢筋 16 4纵横梁结构结点各工种施工 工序冲突 组织专家确定施工工序12 通过类似工程考察、调查、讨论分析制定合理的施 工工序 14 制定对策制定对策 对策表 序号要因 对策 (What) 目标 (Why) 措施 (How) 地点 (Where) 时间 (When) 负责人 (Who) 1 缺少专项施工方 案及指导性文件 结合已参观工程经验 ,编制专项方案,请 公司总工进行技术培 训 编制1份施工方案,组 织至少2次培训,为纵 横梁格构体系施工提 供指导依据 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 行技术培训并编制专 项施工方案 项目部会议室、现 场钢结构加工场 2010年8月15日 2010年9月15 日 金睿、 沈西华、常波、 金探宇 2 混凝土入模困难 导致过振漏振 制定合理混凝土浇捣 方案,加强混凝土材 料的控制,优化配合 比 进行至少5组混凝土级 配试验,保证纵横梁 混凝土施工顺利、质 量良好。 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 混凝土材料进行检查 ,控制粗骨料粒径, 现场对混凝土塌落度 扩展度进行抽查。 现场14站台、混 凝土搅拌站、试验 室 2010年11月 2010年12月 章志钢、常波、 吴玉彪、魏达、 屠剑飞 3 梁主筋布置与内 置型钢梁构件位 置冲突 通过图纸细化找出冲 突部位,对各结点钢 筋、型钢构件位置进 行明确、统一,优化 型钢构件或梁钢筋 通过细化翻样对各结 点钢筋位置进行明确 、统一 组织管理人员对钢施 图、结施图进行核对 ,并绘制结点细化图 ,对结点所有构件位 置进行明确、统一, 并严格按照细化图实 施。 项目部总师办、钢 结构加工场 2010年10月 2010年11月 沈西华、章志钢 、 金探宇、莫非、 包震乾 4 纵横梁格构体系 结点各工种施工 工序冲突 通过考察、调查、讨 论分析制定合理的施 工工序 通过工序调整使型钢 梁结点各工种顺利施 工。 通过对各工种施工工 序调整、协调统一, 使各工种有序施工, 避免结点构件冲突导 致返工、构件挤压导 致的梁筋粘模等问题 。 现场会议室、14 站台施工现场、钢 结构加工场 2010年10月 2010年11月 金睿、 周祖华、朱金山 、常波、 马蒸、 金探宇 四 实施 阶段 DO 实施一:实施一:对各相关专业架子队进行技术交底及操作培训对各相关专业架子队进行技术交底及操作培训 由金睿、沈西华、常波、金探宇负责实 施: 小组成员先行对类似结构的南京火车南站工程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了解纵 横梁格结构体系的施工工艺流程,吸取他们的施工经验,并于11月25日邀请 了4位有型钢混凝土梁施工经验的工程师,针对本工程型钢混凝土梁的特点出 谋划策,由章志刚、常波负责将这些经验、意见通过计算、整合形成了纵横 梁格混凝土施工方案。 考虑到现场诸 多工人对型钢混凝土梁缺乏直观的认识,我们根据中铁第四 勘察设计院提供的(221.7+24.8+221.7)m纵横梁格构体系(第1站台 第4站台)图纸由东南网架预制截面尺寸为12002500的钢梁提前进场, 并于2010年12月2日起,由章志刚、常波、周祖华、吴玉彪对所有相关施工的 工人进行为期三天的技术培训,特别针对钢 筋工、木工及混凝土工,根据相关 的工作内容,通过现场实 物对工人进行各结点交底工作内容、施工方法及应注 意事项,并将施工方案发放给施工人员,作为施工时的指导性文件。并根据现 场条件,对大部分钢筋工组织现场尝试 性绑扎工作。 实施一:实施一:对各相关专业架子队进行技术交底及操作培训对各相关专业架子队进行技术交底及操作培训 实施一:实施一:对各相关专业架子队进行技术交底及操作培训对各相关专业架子队进行技术交底及操作培训 通过专项方案编制、实施以及模型样式的技 术交底,使各工种工人施工准备充分,特别是钢 筋工能在第一时间内熟练进行钢筋绑扎工作,使 得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展开,1-4站台站台梁结构 均顺利施工完成。我们的针对性培训也使职工了 解了每一步操作对最后质量效果产生的影响,明 确了施工方法,施工中明显感觉工人操作思路清 晰,质量意识也加强了,更加配合质量管理。 结论结论 实施二:实施二:对型钢梁的结构进行优化 由沈西华、章志刚、金探宇负责实 施: 首先我们对型钢混凝土梁的各个结 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型钢构件与梁主 筋位置冲突、钢梁预留洞口加强板与洞 口加筋位置冲突的节点。 随后,对各节点图纸进行细化翻样 ,与设计沟联系沟通后对外包钢筋结构 进行了以下优化: 1、由于梁柱结点加腋位置的钢筋 套筒连接接头位置易与型钢加腋板栓钉 位置冲突,且在加腋部位钢筋连接套筒 连接困难,易造成钢筋拱起、贴模,因 此我们在设计认可情况下对纵横梁钢筋 连接套筒位置进行调整、统一,梁上下 主筋连接结构设置在柱侧加腋起弯点 100位置,如图所示。 实施二:实施二:对型钢梁的结构进行优化 2、轨间管沟墙墙板插筋筋位置与型钢梁位置冲突,通过调整墙板钢筋的锚固形 式避开型钢梁。 我们还对钢梁预留洞口加强板与洞口加筋位置冲突的节点、纵横梁外包钢筋与 钢管柱结点连接结点等进行了优化,施工前我们将这些结点细化翻样图发至各班组 手中,并对钢筋班和木工板进行了专门的技术交底,施工中将各结点细化图张贴至 相关部位,并在需特别注意处予以告知,供各班组工人参考。并安排周祖华、吴玉 彪全程跟踪检查、指导,确保各结点准确顺利施工。 实施二:实施二:对型钢梁的结构进行优化 通过我们的细化翻样,施工前发现了诸多型 钢梁构件与外包钢筋之间冲突的问题,通过多方 协商及时进行了调整,避免了施工中发生冲突造 成的误工、钢筋贴模、起鼓等现象。施工前的交 底、施工中的跟踪指导等措施保证了施工顺利, 1-4站台纵横梁格结构各结点都顺利施工完成。 结论结论 实施三:实施三:纵横梁格体系混凝土材料的控制 由章志钢、常波、吴玉彪负责控制实施: 首先我们于2010年10月开始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根据设计图纸对纵横梁格 构体系混凝土的要求,选择多种连续级配粗细骨料、水泥、外加剂等进行混凝土扩展 度、塌落度、强度等试验,通过试验比配并结合现场施工特点,最终我们确定了一组 粗骨料粒径在5-20mm,扩展度在60mm左右,塌落度在20mm,强度在C50以上 的混凝土配合比。 实施三:实施三:纵横梁格体系混凝土材料的控制 其次,考虑纵横梁结构在合模后,内置型钢、外包钢筋、模板之间间隙较小,且 梁底部的型钢下翼缘板宽度达到1200mm,造成混凝土下料、振捣相当困难,因此 优化了混凝土浇捣方案,采用梁单侧赶浆浇捣法,即泵管先接至梁一侧,使混凝土靠 单侧挤压流入型钢底部,并配合振捣棒分层振捣,待梁另一侧冒出混凝土并均匀密实 后,开始两侧灌注混凝土,垂直分层浇捣、分层振捣,并且配合梁底部的模板振捣, 保证混凝土浇捣的密实。 实施三:实施三:纵横梁格体系混凝土材料的控制 再次在纵横梁格构体系混凝土浇捣过程中,随时对每车混凝土进行现场 检测,保证到场混凝土质量适合纵横梁格构结构浇捣,并且由吴玉彪、金探 宇、魏达、郑育军等在浇捣过程负责引导工人按流程浇捣、振捣。 实施三:实施三:纵横梁格体系混凝土材料的控制 通过对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确定 以及在浇捣过程中对混凝土粗骨料粒径、塌落度 及扩展度的控制,保证了1-4站台轨道层顺利施工 完成,为实现3.25第一次转线节点目标创造了条 件。 结论结论 实施四:实施四:型钢梁结点各工种施工工序冲突 由金睿、周祖华、朱金山、常波负责控制实施: 我们对常规的梁施工、型钢混凝土梁施工工序进行了讨论分析与比较, 归结出容易发生工序冲突的施工结点,进行工序调整、统一。举例以下两个 结点的工序调整: 模板支架搭设与梁箍筋绑扎的冲突,主梁截面18002500,采用四肢 箍箍筋尺寸为17002300,在内置型钢上套箍筋梁侧最少需要1700mm ,梁下300mm高的空间。通过工序的协调,支模架第一步搭设到梁底 300mm处后停止进行钢筋绑扎平台的搭设,待梁钢筋绑扎完成后拆除钢筋 绑扎平台,继续搭设支模架至板底。 梁底模板与梁钢筋绑扎之间的冲突,由于结构体系为钢管柱、型钢梁、 钢筋砼结构形式,在支模前型钢梁已吊装完成且内置型钢下翼缘空间为 130mm,如先铺设梁底模板势必影响梁底钢筋绑扎作业空间,使梁底钢筋 绑扎异常困难。因此将工序调整为先绑扎梁底钢筋,待梁底钢筋绑扎完成后 再塞入梁底模板。 实施四:实施四:型钢柱结点各工种施工工序冲突 我们还对纵横梁水平筋绑扎与对拉螺杆焊接工序、纵横梁加腋钢筋绑扎 与柱结点模板封模工序等进行了调整、同意,并且要求各班组严格按确定后 的施工工序施工,并安排马蒸、金探宇现场跟踪检查、指导,避免由于工序 冲突造成的返工、梁钢筋贴模、胀模等问题。 实施四:实施四:型钢柱结点各工种施工工序冲突 通过施工前的施工工序讨论、分析,并对冲 突工序的协调、统一,施工中的跟踪检查、指导 ,各工种都能按工序,按部就班施工,未有因工 序冲突而无法安装的情况的发生,也很好的控制 了返工、梁钢筋贴模、胀模等问题。 结论结论 五 检查 阶段 CHECK 效果检查:效果检查: 2011年2月26日我们对拆模完成后的1-4站台的纵横梁格构体系进行了检查,共 计220个点,根据结构发生的缺陷频率数,分析归纳形成如下调查表和排列图: 、胀 模等问题。 混凝土工程缺陷频数表混凝土工程缺陷频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