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课件_2_第1页
登革热课件_2_第2页
登革热课件_2_第3页
登革热课件_2_第4页
登革热课件_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一、概述 n二、病原学 n三、流行病学 n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n五、临床表现 n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n七、治疗 一 概述 n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 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肌肉骨关 节痛,极度乏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 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n 登革(dengue):西班牙语,意指装腔作 势。描写本病急性期由于关节疼痛,其步态 好像装腔作势的样子。 一 概述 n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 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 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 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n近年本地区流行情况: n 1978年 石湾 n 1993年 禅城区:城南、同华东、文沙 n 1998年 南海 n 二 病原学 病原体:登革披盖病毒,为组虫媒病毒 ,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 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 核心为单股RNA分DEN-1, DEN-2 DEN-3 DEN-4四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 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n 二 病原学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贮 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 存活8年之久; 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 能使之灭活; 不耐酸、不耐醚。 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 三 流行病学 n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未发现病毒携带者; 患者在发病前61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 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的伊蚊受染。 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 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隐性感染者 多,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 三 流行病学 n传播媒介:伊蚊 海南、东南亚诸国-埃及伊蚊. 广东、太平洋岛屿-白纹伊蚊 在32 时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 传染性(病毒分布到蚊体全身:唾液腺、肌肉 和细胞),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 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有学者在捕获的伊蚊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 ,可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意见不一),推 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三 流行病学 n易感性与免疫力: 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 地方性流行区:以儿童为多;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 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 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 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 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 三 流行病学 n流行特征 地理:伊蚊孳生的热带地区,东南亚、太平洋 岛屿和加勒比海。我国海南、广东和广 西等。 季节:雨季,海南为3-11月,广东为5-10月,本 地8-11月 。 其他:多首发于市镇,后向农村蔓延。地方性 n 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 三 流行病学 n流行学的其他特征 突然性: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 ,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 东佛山突然流行。 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 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 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 十个省、市。 病死率0.016%0.13%。 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 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n带登革病毒伊蚊 n 叮咬 n 人 n (增殖) n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n (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 n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淋巴组织 n (增殖、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 n 毛细血管内皮损害 n n 皮疹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nAb+V(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 血管通透性 n 骨髓 WBC n PLT 出血 nAb可促进病毒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复制。 n病理:肝、肾、心、脑退行性,浆膜、胃肠粘膜 、 肌肉、皮肤、 CNS不同程度出血。 n 四、登革出血热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n二次感染学说:第二次感染型病毒后,机体大量产 IgG,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大量补体,使血通透 性增高而出血、休克;另外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 再激活PLT导致DIC。 n病毒变异学说:病毒变异使毒力改变。 n免疫调节缺陷学说:登革病毒与寄生物双重感染,使抑 制性T细胞减少,IgG和IgE大量产生,导致免疫复合物 反应和速发超敏反应同时出现,血管活性介质释放和休 克综合征的形成。 n 全身微血管功能损害,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及出血。 消化道、心内膜下胃肠粘膜、心包、心内膜、胸膜、腹 膜、充血或瘀斑状出血。 五、临床表现 n潜伏期:3-14天,通常5-8天。 n分型: nWHO:典型登革热 n 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无休克) n 登革休克综合征 n我国分型:典型登革热 n 轻型登革热 n 重型登革热 五、临床表现 n(一)典型登革热 n1、 发热:成人起病急骤,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 , n 持续2-7天,体温下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 n 双峰热或马鞍热; n 面潮红、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 n 儿童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 n2、疼痛:头、眼球后、腰背部,周身骨、肌肉、关节 n 疼痛; n3、皮疹:3-6天出现,持续3-4天,为多样性皮疹。 n4、出血:5-8天,牙龈、鼻、皮下、消化道、沁尿系、 n 浆膜等。 n5、消化道症状:纳差恶心呕吐。 登革热病例体温曲线 皮 疹 五、临床表现 n(二)轻型登革热 n疼痛轻少疹或不出,不出血,淋巴结大,1-4天, 似流感。在流行期多见。 n(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如典型登革热,3-5天时突然加重; 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 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 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罕见,但病死率高。 并发症:急性溶血,多见于G6PD缺陷者 n 精神异常,心肝肾损害等. 五、临床表现 从广州市今年已经发生的病例统计。 发烧症状:100%; 皮疹: 85.1%; 头痛症状:79.3%; 肌肉疼痛:40.2%; 骨痛:32.2%。 大部分的登革热病情症状类似感冒,是一种不需 治疗就有可能痊愈的自限性疾病。 五、临床表现 n登革出血热 n分为两型 n较轻的登革出血热 n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 2-5天后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如束臂试验阳性、皮肤瘀 斑、鼻衄; 严重者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 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 如治疗不当,不及时,即进入休克,可于4-24H内死亡 。 血液浓缩,CMV增加20%以上,PLT100109/L,WBC 增高,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 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 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 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 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 ,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 。 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 亡。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n登革热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夏秋雨季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 本病例。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高热、骨关节及肌肉疼痛、皮疹 、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v血常规:WBC下降,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 后1周恢复正常, PLT下降,最低可达13109/L; v脑型,CSF为无菌性改变。 v血清学检查:IgM可早期诊断,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 上可确诊。 v病原学检查 附1 登革热血清学检测方法 ELISA法检测DFIgM抗体 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DF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 (CF) 试验 用免疫荧光法 (FA/IFA) 检测双份血清IgG 抗体 免疫斑点(dengue blot)试验检测 DV-IgG 抗体 中和试验(NT) 附2 登革热病原学检测 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mbAb-IFA)检测DV 抗原 C6/36(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白纹伊蚊细胞 分离DV 乳小白鼠分离DV RT-PCR技术检测DF病毒基因及基因分型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n登革热诊断标准 1、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15d内去过流行 区,发病前59d 曾有被蚊虫叮咬史。 2、突然起病,畏寒、发热 (2436h内达39 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 、恶心、呕吐等症状。 3、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 关节和骨骼痛。 4、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登革热诊断标准 5、表浅淋巴结肿大。 6、皮疹:于病程57d 出现为多样性皮疹( 麻疹样 皮彦、猩红热样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 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d5d 。 7、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8、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d牙 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 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 登革热病例类型 n疑似病例:具备上述1、2和3,加上4-8之一以上 者。 n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 加末梢血检查检查 :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 白细细胞总总数减少,淋巴细细胞和单单核细细胞分类计类计 数相对对增多 (登革热流行已确定) 。 或再加单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散发病例 或流行尚未确定)。 登革热病例类型 n实验确诊病例: n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 及以上增长;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 解脏器中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三项 中的任一项。 登革热病例类型 登革出血热:登革热确诊病例加 多器官大量出血。 肝肿大。 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登革体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加 伴有休克。 鉴别诊断 n鉴别诊断: n1、登革热:流感、麻疹、猩红热。 n2、登革出血热:钩体病、败血症、流行性 出血热。 七、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 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 。 七、治疗 一般治疗及隔离 急性期卧床休息;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 一般起病后7天)。 对症治疗 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以防止在 葡萄糖-6-磷酸酶(G-6PD)缺乏者中引起溶血。 对于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 皮质激素,如强的松5mg每日3次。 七、治疗 对症治疗 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 。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 脑炎样症状。 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 血敏、维生素C和K。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凝 血酶、雷尼替丁等。 脑炎样病例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h 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 子右旋糖酐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 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七、治疗 n登革出血热的治疗 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 平衡,儿童补液可按每日100mL/kg,内含等 量生理盐水与5%葡萄糖液。 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 血浆或白蛋白,但不宜输入全血,以免加重 血液浓缩。 可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 善休克。 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证据者按DIC治疗 。 七、治疗 出血倾向: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