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讲座课件_4_第1页
中医养生讲座课件_4_第2页
中医养生讲座课件_4_第3页
中医养生讲座课件_4_第4页
中医养生讲座课件_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养生讲座 上海中医药大学 施 毅 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 : l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 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 体质健壮。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中医对疾病发生的认识 天人合一 l人体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着对立统一的 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l当这种生态平衡遭遇某种原因破坏,而又不能立即调节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 病,而引起发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正邪相争 l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 “正邪相争”的反映。 l正-指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抗病能力。 l邪-指一切致病因素。 l故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 l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的 阴阳偏盛、偏衰,互相转化等等病理状态统称为阴阳失调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l治病求本 l扶正驱邪 l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l脏腑补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l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指治疗疾病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性别、年 龄等不同以及季节、地域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l在这五个方面中,包含着许多辩证法思想,用以指导具体的立法、处方、用药。 l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等。 l扶正法:益气法、养血法、温阳法、滋阴法。 l祛邪法:汗法、吐法、下法、逐水法等。 体虚的分类 l气虚 l血虚 l阴虚 l阳虚 l两虚 气血两虚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养生的重要性: l老子道德经:“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 居其一焉”。 l荀子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 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l素问保命全行论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l道教太平经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 l俗话说:“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黄帝内经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 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致,长生久视 。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中医养生的原则: l“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当知自爱、自好、自亲 ,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 l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积极锻炼,才能得到长寿之躯。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四时养生 l“智者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 l“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素问金匮真言论 l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l“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l“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五行养生 l 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l 从相生关系中预防“母病及子”、 “子病犯母”的两个方面。 l 在相克关系中,调理“失衡”与 “抑制”的两个方面。 l 故有“固本培元,扶正祛邪”,“伐其有余,补其不足”的调养,调理、调治原则 与方法。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自然界五 行 人体 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官形体五态五液 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 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 小肠 舌脉喜汗 宫甘黄化湿中 长夏 土脾胃口肉思涎 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 大肠 鼻皮悲涕 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 膀胱 耳骨恐唾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情志养生 l喜、怒、悲、思、恐等精神情态活动还是五脏功能的表现; l心主喜、肝主急、肺主悲、脾主思、肾主恐; l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 l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l喜怒无常,悲思太过,惊恐万状、都将给身体造成严重的恶果; l心理养生以调节情志:“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 。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岁月养生灵柩天年 l人生十岁,五脏始足,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l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l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紧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l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已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现已白,平盛不摇 ,故好坐; l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l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l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l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离善误; l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l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岁月养生(女子) l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l二七而天癸至,经脉通太冲脉盛壮,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l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l四七、筋骨紧,发长极,身体盛壮; l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l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l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岁月养生(男子) l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l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l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l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l五八,肝气衰,发堕齿槁; l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鬂颁白; l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l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 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鬂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中医调补的方法: l药膳 l药粥 l药酒 l药茶 l汤剂 l膏方 (组成、配制、加工、保存、服法、禁忌) 中医秋季养生 l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必须保养体内阴气,当气 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 l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 原则。 l精神调养在秋天非常重要,因为秋天有万木凋谢之感,人容易产生“悲 秋”,所以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天平容之气。如 天气好的时候,外出走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排解秋愁。 中医秋季养生 l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 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 l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 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 肺”之说。 l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 :“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 滋阴润燥者。 l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 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中医秋季养生 生地粥 l配方: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l做法: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 取出药汁,再复煎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 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l功效:滋阴益胃,凉血生津。 l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中医秋季养生 山药百合大枣粥 l配方: 新鲜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 l做法: 将山药、百合、大枣、薏仁、大米洗净煮粥。 l功效:山药具备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仁健脾和胃 ,诸物合用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 中医进补药膳 l补脾枣苡粥 薏苡仁50克,新鲜山药60克,红枣15枚,糯米250克,白糖适量, 一起加水煮粥,适于病后体虚,食欲不振、贫血、营养不良者。 l百合杞苓粥 百合50克,枸杞15克,茯苓15克,莲子肉20克,糯米250克,白糖 适量,一起加水煮粥,用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泄泻,头晕目眩症。 饮茶与健康 常用保健茶: l桑菊薄竹茶 :桑叶2克,菊花2克,薄荷2克,竹叶3克,绿茶2克。 上药入茶壶,开水冲泡1分钟即成。 功效:疏风清热,醒神开窍,治风热感冒,目赤喉痛等症。 l苏姜茶:紫苏叶3克、羌活5克、生姜3片、红茶3克。 上药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功效:辛温解表,祛风胜湿,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症。 饮茶与健康 l健胃茶:徐长卿、麦冬、丹参各3克,黄芪4.5克、乌梅、生甘草、绿茶(红茶) 各1.5克。 上药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益气健脾,滋柔养胃。治虚弱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 l粳米姜茶:红茶6克,姜3克,粳米(炒)30克。 先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姜后与茶水煎服。 功效:和胃温脾,治慢性肠炎,久泻不止。 l粥茶:粳米1 克,普洱茶6克。 普洱茶沸水冲泡6分钟,滤汁煮大米成稀粥,每日吃一次。 功效:和胃消积。治胃脘胀闷,消化不良之症。 饮茶与健康 l降脂减肥茶:生山楂片4.5克、夏枯草克3、普洱茶(铁观音)6克。 上药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消食降脂。 l平肝降压茶:天麻2克、钩藤3克、菊花1.5克、枸杞6克、绿茶1.5克。 天麻先用水煮沸,以文火煮10分钟,再以此水冲泡菊花及绿茶即可 。 功效:明目清热,平肝潜阳。 l生津止渴降糖茶:枫斗2克、麦冬3克、玉米须6-10克、绿茶2克。 枫斗先用水煮沸,以文火炖1小时,再以此水冲泡玉米须及绿 茶即可。 功效:养阴生津,止渴降糖。 饮茶与健康 l益母草茶:益母草克、生姜片、红茶1克。 用刚沸的开水冲泡大半杯,加盖,5分钟后可饮。 功效:用于原发性痛经。 l玫瑰花茶:玫瑰花克、佛手片克、绿茶1克。 上药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疏肝解郁,养颜美容。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补益类中药: 人参 西洋参 枫斗(铁皮石斛) 冬虫夏草 l阿胶 雪莲花 l药 性:甘苦,温 l主治(功效): 除寒,壮阳,调经,止血。 l治阳萎,腰膝软弱,妇女崩带,月经不调, 风湿性关节炎,外伤出血。 l用 法: 阳痿:配冬虫夏草。 妇女崩漏带下:配峨参、党参,炖鸡服。 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单昧加白酒或黄酒浸服。 外伤出血:单味适量敷患处。 l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过量可致大汗淋漓。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饮食养生 l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 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l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 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 l扁鹊曾经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饮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l“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扶正补虚食物 l补气类:粳米、糯米、小米、黄豆、豆腐、牛肉、鸡肉、兔肉、鹌鹑、 鸡蛋、鹌鹑蛋、土豆、胡萝卜、大枣等,用于气虚证。 l补血类:猪肉、羊肉、猪肝、羊肝、牛肝、甲鱼、海参、菠菜、胡萝卜 、黑木耳、桑葚等,用于血虚证。 l滋阴类:鸭蛋、甲鱼、乌贼、猪皮、鸭肉、桑葚、枸杞子、黑木耳、银 耳等,用于阴虚证。 l补阳类:核桃仁、韭菜、刀豆、羊肉、狗肉、雀肉、虾等,用于阳虚证 。 中医的养生思想和理论 饮食的节制 l中国有句俗话: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其实不仅是儿童,对于我们 任何人都是如此,饭吃八分饱,没病活到老。 l早饭宜好:所谓早饭宜好,是指早餐的质量,营养价值宜高一些,精一 些,便于机体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 l午饭宜饱:所谓“饱”是指要保证一定的饮食量。当然,不宜过饱,过饱 则胃肠负担过重,也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和健康。 l晚饭宜少:晚上接近睡眠,活动量小,故不宜多食。 健康忠告 l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 l两个基本点: 糊涂一点:小事糊涂,大事清楚。 潇洒一点:度量大一些,风格高一些,站得高一些,望得远一些。 l三大作风:助人为乐,知足长乐,自得其乐。 l八项注意: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