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 寒 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1伤寒论 第一章 绪 论 伤寒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 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第一部理、法 、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 医学巨箸。为张仲景所著,至今近2千年。 Date2伤寒论 一、伤寒学的沿革 n张仲景生平筒介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由于张氏是一位 伟大的医学家,故后人称之“医圣”。 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1年卒,为南郡 涅( ni )即今之河南南阳县人,一云: 今 邓县,穰东镇人。 n伤寒学流传历史及版本状况 古之伤寒论今之伤寒学之原名为伤 寒杂病论,原书共16卷,内容有伤寒 、 杂病二大部份。大约成书于公元200210 年 Date3伤寒论 二、伤寒论学术渊源及贡献 n学术渊源: l张仲景继承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基本理论 ,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此从其自序:“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 阳 大论”等为伤寒杂病论16卷。 l系统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试下面二点加以阐述: n贡献: l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 础。 l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 学形成奠定基础。 l确立“辩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 l在诊断上强调脉证并重,为中医学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基 础。 l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药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 大推动作用。 Date4伤寒论 三、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概念 n伤寒的涵义 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寒”从狭义 可视为六淫之“寒邪”;若从广义看 “寒”者邪 之义也。 一般认为“伤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 糸指感受风寒邪气,后者指一切外 感病总 称,即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 病、温病。”本教材则偏重于狭义之伤寒。 Date5伤寒论 n六经的含义 n六经辨证含义 六经辨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映 ,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找出其固有的发展 规律和内在联系,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 病证(阳证、阴证)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六 个病证,反映外感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 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病证,并非各不相连 的独立病证,作为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纲 领。 Date6伤寒论 n六经病的内涵 n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n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 n伤寒论与温病学关系 Date7伤寒论 四、六经辨证传变规律及名词术语 n常见名词术语 l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 以概括,称之传经。 l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病提纲证加以 概括。 l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其病势偏于某一经。 l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证往往同时并 见,并能明显区分。 l直犯:外邪不经太阳经直接侵犯阳明少阳而发病,起病即见阳 明、少阳证。 l直中:体弱正虚,外邪不经阳经而直接犯三阴经,发病即见三 阴证。 n传变规律 传变无一定次序,但有规律可循:津伤从热化,阳伤从寒化 正气强弱 n传变因素 感邪轻重 治疗当否 n传变依据脉证 Date8伤寒论 五、六经病证治则 太阳病汗法 三阳病 阳明病清下法 祛邪为主 少阳病和解法 太阴病温中法 三阴病 少阴病温阳育阴 扶正为主 厥阴病寒热并用 攻补兼施 顾护胃气 保存津液前提下 手段 目的 Date9伤寒论 六、古今学者研究伤寒论状况 始于晋唐,盛于宋金时期,而形成学派则 在明代,据统计唐宋以来研究伤寒不少于 400家。 七、学习要求与方法 l以教材为蓝本,因其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免各家之见 l首先要求熟读、精思、泛览 l抓纲举目 纲者,六经之提纲,提纲证是对六经病证高 度概括,掌握六经提纲证能分辨六经病证。 Date10伤寒论 l归纳与鉴别 要求学习后,能自我的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归 纳与鉴别 桂枝汤证 如汗出一症 白虎汤证 四逆汤证 大青龙汤证 兼内热 外感风寒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 Date11伤寒论 l明仲景文法,其义皆通 春秋的文字,有春秋的文法 史记的文字,有史记的文法 伤寒杂病论的文字,有仲景的文法 仲景文法归纳有如下六方面 u倒装文法 u插笔法 u简笔法(又名省文法) u繁笔法 u炼笔法 u喻笔法 Date12伤寒论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一节、太阳病概论 一、太阳的生理功能 n太阳之气:膀胱、肺、胃、心、肾及其相应 经脉相互配合下所产生之气。 从部位名为表气 从功能则为卫气 (就太阳病篇而言) 太阳之气、卫气、表气名异实同。 Date13伤寒论 为何云太阳之气是上述脏腑、经脉功能 综合体现?现试从卫气的生成来看。 n太阳的功能: 统营卫,主表,为一身之藩篱。 l为何云统营卫,主表? u人体肌表营卫循行之地; u卫气具有卫外功能。 l为何云统一身之藩篱? u从经脉循行部位; u从经脉循行特点; u太阳为六经之首,统营卫主表。 Date14伤寒论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 Date15伤寒论 三、太阳病证型 由于体质不同,感 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 ,太阳病有如下证型: Date16伤寒论 4、变证; 5、温病;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太阳表郁轻证; 太阳本证 太阳变证 太阳病证型 Date17伤寒论 四、治 则 1、本证:辛温解表; 2、兼证:主证主方基础上加减; 3、变证:随证治之。 4、温病: Date18伤寒论 五、预 后: v1、病愈; v2、传、变; v3、亡阳。 Date19伤寒论 一、太阳病提纲 Date20伤寒论 原 文 1 M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Date21伤寒论 (一)提 要 _首先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脉 证。 _又称提纲证。 Date22伤寒论 (二)分析 M恶寒: 卫气功能失常。 风 寒 外 束, Date23伤寒论 恶 寒 特 点 v1、以自觉症状为主; v2、邪气不退,恶寒始终存 在,寒罢邪退; v3、恶寒每每与发热并见, 寒罢热退。 Date24伤寒论 结 论 恶寒既是表证,亦是太 阳病必见之症,故后世有“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 证”,诚为经验之谈。 *25伤寒论 思思 考考 v仅凭恶寒一 证,能否诊断 为表证? Date26伤寒论 不能诊断的依据不能诊断的依据 J原文7: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言三阴病 亦可见到恶寒之症。 J内经曰:“阳虚生外寒”。 Date27伤寒论 脉浮: 卫气抗邪于外。 风 寒 外 束, Date28伤寒论 结 论 v 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 太阳病的主脉; v 2、脉浮+恶寒可辨为表证; v 3、脉浮+恶寒是辨表里证 的关键。 Date29伤寒论 思 考 凭恶寒、脉浮可以 诊断为太阳病吗? Date30伤寒论 头项强痛: 郁于经输。 风寒之邪, Date31伤寒论 结论 _1、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 ,反映太阳经输受邪,亦称经输证 。 _3、表证与太阳病严格上说 是有区别的。 _2、脉浮、恶寒、头项强痛 俱见可辨为太阳病。 Date32伤寒论 _4、上述“两症一脉”是太阳受 邪之后,从一系列复杂证候中 归纳、总结出来的,能揭示风 寒外束、营卫失调的病机及其 临床特征。故列为太阳病的提 纲证。 Date33伤寒论 “太阳之为病”的两种解释 v“太阳”为提前宾 语 其意义即为“患 太阳病” “病”是动词 “为”为动词 其意义为“太阳 得病怎么样呢? ” “之”为助词 Date34伤寒论 太阳病内涵 v指原文1的脉 证 “病因”如原文6所据 : “太阳病,发热而 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Date35伤寒论 (三)讨论 “恶寒、发热”每每并 见,为何提纲证不列举发 热一症? *36伤寒论 1、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 与脉浮机理一样。 2、发热虽常见,但早 期每尚未发热而恶寒已 见。 3、反证法,若列举发热 ,显然不能突出提纲证意 义。 Date37伤寒论 (四)小 结 Date38伤寒论 v2、“营卫失调”的矛盾主要方面在 卫而不在营,“恶寒、头项强痛、脉 浮”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作为太阳 病的提纲证。 v1、“外感风寒、营卫失调”是 太阳病的病机。 v3、“恶寒脉浮”是表证之主证主脉 ,“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又 是与其它五经病证相鉴别的要点。 Date39伤寒论 二、太阳病的分类中风、伤 寒、温病及变证 原文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 (一)提要:指出太阳中风主要脉证 (二)分析:太阳病 指原文1的脉证 发热 正气抗邪,热争于外 Date40伤寒论 特点: 1、病初即见 2、热势一般不高,仍属自觉症状为多 3、每每与恶寒并见 Date41伤寒论 汗出 脉缓 结合原文1应为浮缓 缓脉因汗出而阳气外泄, 血行缓慢 恶风 因 果 感受风寒,卫外不固, 营阴失守 卫阳不固,汗出肌腠疏松 Date42伤寒论 综上诸脉证分析,中风证的病机是: 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 Date43伤寒论 (三)讨论 1、与内科中风证,名同实异 2、为何本条是拟“恶风”,原文1冠 以“恶寒” 为了突出中风病机特征卫阳不固,营阴 失守中风证,每每觉翕翕发热,随之汗出 ,因汗出肌疏松,继之淅淅恶风,故原文 12条的三证排列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Date44伤寒论 恶风与恶寒的机理一样,仅是程度 轻重而已,从原文2、12、13条反映 仲景时用恶风时用恶寒。 Date45伤寒论 小结: 1、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 是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其中 以汗出、脉浮缓为辩证要点 2、原文1首冠“太阳之为病”,而本 条结尾以“名为中风”,可知太 阳中风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 Date46伤寒论 原文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 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一)提要 指出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 太阳病 发热 (二)分析 原文1的脉证 正气抗邪 Date47伤寒论 或已 感邪轻,卫气闭塞不甚, 阳气即外透 或未 感邪重,卫气闭塞甚, 阳气不易外透 恶寒感受风寒卫气功能失常 难 点 ! 必 感邪重,卫阳郁闭较甚 Date48伤寒论 呕逆 寒邪犯胃 体痛 脉浮紧 感受风寒,卫气被遏, 营阴郁滞 综上述脉证,伤寒证的病机是什么? 风寒束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 Date49伤寒论 (二)讨论 1、本条原文未及汗出否,究竟有无 汗出? 从病机推论营阴郁滞 从原文35条:“无汗而喘” 反证法而言:中风有汗,伤寒 应无汗 Date50伤寒论 2、为何说太阳伤寒感邪重,卫阳 郁闭甚? 从原文“必”、“紧” 或未发热 体痛 呕逆 Date51伤寒论 (三)鉴别 中风与伤寒(从病机、脉证) Date52伤寒论 (四)小结 1、原文1首冠“太阳之为病”,原文 2、3条以“名为”结尾,前者为病 名,后者为其证之名。 2、发热恶寒,无汗头痛,体痛呕逆 脉浮紧,为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 ,亦是诊断太阳伤寒的依据。 Date53伤寒论 3、中风与伤寒之辨,在于脉证,不 在风寒之病因。诸多脉证中又以 “汗出否”与“脉缓或紧”为辩证要点。 4、恶寒是太阳病必见之症,亦是伤寒、 中风必见之症,但恶寒或恶风在中 风、伤寒鉴别上,此症意义都不大。 Date54伤寒论 原文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 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 ,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 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 ,时瘛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 逆促命期。 v提要:指出温病病因、脉证及风温误 治的变证。 Date55伤寒论 v分析: 太阳病风寒 (病因) 发热 口渴 (症状) 不恶寒 为温病 风温病 误汗:身灼热(即白虎之壮热)汗出、身重 、嗜睡、呼吸有鼾声,说话困难,脉洪大, 名为风温。 误下:小便不利,瞪眼直视,小便失禁 误火法:轻则发黄,严重如惊痫一样 误火熏法:加速阴阳离决 Date56伤寒论 v讨论: n本条“为温病名为风温”与原文“太阳 之为病”、原文2、3“名为中风”、“名为伤寒” 均属同一书写文法。推之,温病与风温内在 联系。 n本条“发热而渴”是揭示温病性质属实属热, 也是温病的临床特征;“不恶寒”是化热伤津 而见口渴之后的见症,即因果关系。183条 也是有如此因果关系。既称“太阳病”,病之 初也应有恶寒一症,同时也应有头痛、脉浮 等脉证,不言此脉证,可视为省文法。 Date57伤寒论 n本条的温病的病因是什么? 多版教材均云:感受风热之邪,实感牵强,我认 为仲景原意多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理由如下: l从“太阳病”三个字来看,结合前述太阳病的内涵有 指原文1与病因来看 l从阳明表证的病因仍属风寒直反所致,由于阳明 胃阳素盛,燥气司天,多气血一经,故感风寒后 迅速化热化燥入里,以183、184条可据。 l阳明有中风、中寒之分,以原文190、191就因体 质不同(实指胃气强弱之差)同是感受风寒却有 中风、中寒之别。据此推理仲景辨证重在脉证二 字,不能以“感受温邪”来印定眼目。 Date58伤寒论 n原文6(本条)继原文1、2、3、之后的排列及阐 述内容来看,仲景意在中风、伤寒、温病必须作 一鉴别。由是本条是辨太阳病属寒属热,也是伤 寒与温病的辨证,即发热而必恶寒为伤寒;发热 而渴不恶寒是温病。 n条文“风温”是温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特点津伤 热盛,热盛不断迫津外泄,气液两虚(以汗出、 身重、多唾液)可据。故不能与温病学中风 混为一谈,必须牢记。 n原文2“名为中风”,原文3“名为伤寒”本条“为温病” ,金匮痉湿暍病篇中“湿病”、“中暍”共五个病 证与难经中伤寒有五相应。 n本条文可证明后世温病学是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发 展外感病。必须明白温病、风温有详述其脉证, 非本书中的重点。 Date59伤寒论 原文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 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 ,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v提要:六经病证之阳证、阴证的临床特征辨 v分析: 发热恶寒三阳病皆有,揭示正胜邪实之热 证实证 无热恶寒三阴皆有,揭示正虚邪实之虚证 寒证 发于“阳”三阳病也 发于“阴”三阴病也 Date60伤寒论 v讨论 本条与原文6联系可知仲景初具“八纲辨证”之模式 。 原文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伤寒两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 也。 v提要:指出太阳传经否以脉证为据 v分析: 脉证 脉静浮紧、浮缓相对而言 脉数急与脉静相对而言,反证法,非中风伤寒 之脉而言数急 颇欲吐躁烦结合数急脉为传 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 Date61伤寒论 原文8: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原文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v提要:指出太阳病有自愈与传经二种归转 v分析:“表解而不了了者”一句中的“而”字为本条原 文辨证要点、难点。其含义有二,一为连接词, 二为“但是”之意。 v结论: u太阳病传经否以原文4、5条为据 u太阳病自愈否以原文8、9条为据 治疗是否中肯 u太阳病传经、自愈否取决于 正气强弱 邪气轻重 Date62伤寒论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原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 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 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 之。 v提要:述太阳中风基本病机、脉证 v分析: 从脉学解 阳浮阴弱有 从证状解 从病机解 Date63伤寒论 阳浮 阳者,卫也。 风寒外束,卫阳浮盛 阴弱 阴者,营也。 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营阴失守 。 阳浮者,热自发热自发因于阳浮,卫阳浮 盛 阴弱者,汗自出汗自出因于阴弱,营阴失 守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比喻文法 翕翕发热 鼻鸣邪气犯肺 干呕邪气犯胃 (因) (果) Date64伤寒论 v讨论 n本条“阳浮阴弱”与原文3“脉阴阳俱紧”;本条 “干呕”与原文3“呕逆”均为互相对照文法。 n“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是进 一步阐述“阳浮阴弱”的病机。决不可把上述 二句话截然分开,否则,阳浮者,热自发一 句不切合临床实际,但 汗出一症则必见 。 v小结 仲景将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这一 中风病机概括为“阳浮阴弱”或“卫强营弱”( 见95条) Date65伤寒论 原文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 v提要:展现太阳中风证的辨证施治思维 v分析: 太阳病 恶寒 汗出 头痛 太阳病 发热 少阳病 阳明病 中风 伤寒 Date66伤寒论 v启发: n凭原文13条的四症完全可辨为太阳中风证 n原文13条的四症,恶风汗出是本条原文辨 证要点,也是运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必见 之症,尤其是汗出一症。 n为什么原文1强调脉浮,原文2强调脉缓, 原文13条却全不示脉象,仅凭四症? l可视为省文 l示后人具有典型临床证状,便可作出诊断不 一定拘于亠脉一症,即知常达变 Date67伤寒论 v施治: n治法: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n代表方:桂枝汤 n方义: 桂枝温通卫阳 白芍敛阴和营 生姜振奋卫阳,助桂枝调整肌表力量 大枣滋养胃阴,助芍和营 炙甘补中 以资汗源 温固卫阳 调和营卫 桂芍相配 一收一散 Date68伤寒论 v煎服法 n一备微火煮取三升温分服祛邪务尽善服药 n药后温覆、15分钟后,啜热粥助药益胃 发汗两相得 n微微似汗,切忌大汗淋漓气机通畅,血脉 条畅,营卫调和,阴阳两伤因多汗,以61条 姜附汤可据。 v小结 v原文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 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 v提要:再次论述中风证病机 Date69伤寒论 v分析: 汗出恶风中风证(仲景以一症概其余文法) 卫强非卫气强盛乃指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 守,与原文12条中的“阳浮”同义 荣弱非荣气虚弱,系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 ,与原文12条的“阴弱 ”亦同义。推理“卫强荣弱 ”与原文12条“阳浮阴弱”是名异实同。 指治则 欲救邪风 风邪风寒邪气,不要误为六淫之“风” 邪 救者,解除也。 Date70伤寒论 v结论: n仲景将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这一 中风病机概况为“阳浮阴弱”或“卫强荣弱”。 n发热汗出是“卫强荣弱”所致。 n原文12、95要互参 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 ,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v提要:中风兼经输证治 Date71伤寒论 v分析: 反烦不解是在“太阳病,初服桂枝汤” 之后推之中风证兼有经输证,单服桂枝汤当 然有反烦不解,即有颈项不适而烦,故“太 阳病”为本条文辨证要点难点 治法先刺风池、风府以疏通经气后 继 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v启发:要理解本条必与原文12、14、1三条 互参。同时要区分中风证与太阳病的概念, 24条继原文14条再次重申中风兼经输证另 一种治法(即针药结合) Date72伤寒论 原文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v提要:太阳病服用麻黄汤后外邪乃未得解治法( 亦谓桂枝汤解外的脉证)解表发汗方的辨证选用 。 v分析: 太阳病太阳伤寒证, 外证者,表证也 外证未解 太阳伤寒经服麻黄汤,表证未解。此时 此刻应如何辨证施治? 指浮弱脉 脉浮弱者 表未解,正气有所受损,而麻黄汤又为 峻汗剂,唯一选用桂枝汤故云“宜” 。 Date73伤寒论 原文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 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原文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 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 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 枝汤。 v提要:强调太阳表证,误治后(发汗或误下 )病证仍在表,并未发生变证,自当汗(解 )法,发汗宜缓不宜峻,唯桂枝汤为佳。 Date74伤寒论 v 分析:太阳病指太阳表证 未经治疗,当然外证仍在 经峻汗(麻黄汤)发汗,表证未完全 解除,亦未有变证,故云“不可下之” 再以“下之为逆” 一句再次强调“不可 下 之” 理由。 欲解外者指出此条文的治法,唯桂枝 汤为佳与“外证未解”一句前后互应,以示 表证仍在,但未有变证。 外证未解 Date75伤寒论 v讨论: n44条与43条互参:43条的“微喘”是误下所致 ,下后表证未解又兼气喘,治宜桂枝加厚朴 杏子。 n44条:表证虽经下后表证未解而无兼证宜 桂枝汤。反映仲景辨证施治观。 n启发后人,太阳表证不论已发汗或误下表证 仍在,而未见变证仍属汗解,但汗法宜缓不 宜峻,唯桂枝汤为佳。 Date76伤寒论 原文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 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v提要:太阳表证误下后的证治 v分析: 其气太阳之气 其气上冲误下后,正邪相争,治宜桂枝汤 结论: 有解肌法汗调和营卫以原文12、13可 据 桂枝有平冲降逆之功以本条15及117 条 桂枝汤 可据 Date77伤寒论 原文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 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v提要:太阳伤寒经麻黄汤发汗后,表证未解 的证治 v分析:伤寒太阳伤寒证 发热又起 表证未解尚未入里 复烦 最宜桂枝汤 缓汗之解 Date78伤寒论 v小结 n42条57条数条文可视为仲景如何灵活运用 桂枝汤。 n桂枝汤适应证很广除脉浮缓外,浮弱(42) 、浮数(57)均可选用桂枝汤。 n浮缓为中风证之定脉,浮弱、浮数是中风之 变脉,此即“知常达变”之意。 n仲景认为凡经麻黄汤峻汗后,表证仍在且未 见变证、兼证者,一律改用桂枝汤继续解外 。 Date79伤寒论 原文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 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 愈,宜桂枝汤。 v提要:无外感风寒之自汗证的证治 v分析: 概念 病机:卫气不固营阴失守 临床表现:自汗为特征 治法:桂枝汤固卫调和营卫。 自汗证 Date80伤寒论 原文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 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 桂枝汤。 v提要:时发热汗证的证治 v分析: 病机:同上 临表:时发热,自汗为主 治法:先其时发汗则愈。 v启发: n卫气不固,营阴失守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n病因不同,病机则一故治法与方药相同此即 “异病同治”法。 时发热 汗出证 概念 Date81伤寒论 原文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 、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 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 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原文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 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原文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 Date82伤寒论 v提要:桂枝汤的治禁 v分析: n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示伤寒证者禁用 n酒客病示内蕴湿热者忌用 n吐者示内热盛者禁用 Date83伤寒论 原文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 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v提要:太阳中风兼邪郁经输证治 v分析:反汗出恶风太阳中风证,以一证概 其余 项背强几几邪郁经输 治宜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调和营 卫,升津舒经。此条与24条互参,皆属中 风兼经输证,但治法有不同。 Date84伤寒论 原文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原文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v提要:太阳中风兼咳喘的证治。 v分析:18条喘家原有宿疾 43条微喘太阳病误下所致 上述两条病因来路不同,但病机则一,故 同施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原方再 加厚朴杏子而成) 均有表证 Date85伤寒论 原文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 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 加附子汤主之。 v提要:太阳中风兼表阳虚证治 v分析: 遂漏不止 机理:过汗,表阳大虚 转归:阳虚不温煦 阴津不足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小便难恶风 故加附子温固表阳以止汗 病因:因服桂枝汤不如法 含义:汗出不止 Date86伤寒论 v应用: n遂漏不止为汗出不止则为狭义,若广义则为 表阳不固之鼻衄、鼻水、便血、妇女漏下等 病证,均可用本方随证加减 n“遂漏不止”系指少量汗出不止,若大汗淋漓 如珠属亡阳暴脱则宜姜附汤或独参汤顿服。 n临证运用尚可加大剂量黄芪、冬桑叶。 Date87伤寒论 原文21:太阳病,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桂 枝去芍药汤主之。 原文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 之。 v提要:过汗致胸阳受伤的证治 v分折: 脉促胸满过汗胸阳受伤故去芍,因芍性微 微寒 下焦阳气亦伤故加附子 寒,防胸阳运转 Date88伤寒论 原文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 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v提要:汗后营血两伤证治 v分析:脉沉为气虚 脉迟为血虚 身疼痛气血两虚,肌肉失养 治予桂枝汤加大芍药生姜剂量,人参 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Date89伤寒论 v 小结: n原文14、18、43、20条均属中风兼证即以 桂枝汤为主方,随证加味。 n22、21两条原文应视为太阳中风兼变证, 原因有二:一是祛芍;二是无表证 n提示营卫与气血内在关糸,新加汤仍是桂枝 汤加味而成。 Date90伤寒论 二、伤寒表实证 原文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 v提要:太阳伤寒证治 Date91伤寒论 v分析: 卫阳被遏恶寒 正气抗邪发热 营卫凝证啬不利肌肤失养身痛 经输不利腰骨关节痛、头痛 营阴郁滞无汗 肺气失宣喘 应有脉浮紧依原文1、3两条 风寒束表 病机: 风寒外束 卫气被遏 营阴郁滞 俗称 麻黄八证 Date92伤寒论 原文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 ,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v提要:太阳病迁延日久的辨证 v分析: n脉浮细而嗜卧者太阳初愈之脉证(浮细为 太阳病刚愈而气血未调和之脉象嗜卧为愈后 精神未全恢复的表现) n是出现胸满胁痛示已传入少阳故云与小柴胡 。 n病程虽久,但表实证尚存者,仲景与原文1“脉 浮”互应,以“脉但浮者” 一句便云“与麻黄汤” 。 Date93伤寒论 原文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 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 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 之。 原文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 自衄者愈 原文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麻黄汤主之。 Date94伤寒论 v提要:太阳伤寒日久表证仍在仍可用麻黄汤及伤 寒有衄解之机。 v分析: n46条开头至“此当发其汗” 为第一段伤寒日久失 汗表证仍在,宜麻黄汤治疗。 “服药已微除”至尾为第二段言服麻黄汤有两种转 归。首先是药后病情有所减轻,但邪郁日久有邪 正交争,故见心烦目瞑之正胜邪却,汗出而解; 其次亦有邪随衄解。 n47条伤寒日久失汗,邪随衄自解机转。 n55条回应46条邪可从衄解,但亦有邪不随衄解( 此条)仍须麻黄汤解外。 Date95伤寒论 v讨论: n46条为鼻衄在麻黄汤汗后,汗不解衄乃解 。 n47条未经服药,失汗致衄,邪从衄解为自 愈机转。 n55条为衄在发汗前,衄而邪不解仍须麻黄 汤发汗。 Date96伤寒论 原文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 汤。 原文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v提要:以脉象提示表实证的证治 v分析: 51、52两条是承接49、50,病在表但脉不 迟(50)不微(49),这就是仲景处处展 开辨证论治的思维。 Date97伤寒论 原文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原文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原文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痓。 原文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 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原文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 阴疼,与禹余粮丸。 原文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 原文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 Date98伤寒论 v提要:上述七条原文为麻黄汤的治禁 v分析 Date99伤寒论 原文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 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 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 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原文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 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v提要:以脉象论麻黄汤的禁忌证 Date100伤寒论 原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葛根汤主之。 v提要:太阳伤寒兼邪郁经输证治 v分析: 无汗恶风表实证 项背强几几太阳经输受邪 葛根汤 解表发汗 升津舒筋 Date101伤寒论 原文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 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 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 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v提要:太阳伤寒兼里热证证治 Date102伤寒论 (一)分 析 太阳中风 脉浮紧,发热 恶寒,身疼痛 ,不汗出 伤寒证 实指太阳伤寒证, 亦可视为病因风寒 。 Date103伤寒论 1、启 发 (1)太阳伤寒、中风之辨,关键在于脉证。 (2) 学习原文不能孤立地以字解字,应 全面地综合分析,紧把脉证。 Date104伤寒论 不汗出 言症状与无汗机理同义,但 同中有异,异在风寒束表,卫气 受压,营阴郁滞更甚。 烦 躁 因 果 风寒束表(为主) 热聚胸中(病机) 言病因治疗不当,如病重药 轻失治、发病后未及时就医 表邪不但不解,反而化热入里。 风寒郁遏,阳气不得宣通 ,郁而化热。 Date105伤寒论 2、结 论 (1)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的 结果,故仲景在其之间加一个“而”字这个 连接词,可见其二者内在联系。 Date106伤寒论 (2)“不汗出而烦躁”一句是风寒 束表,热聚胸中的病机反映,故为本 条文辨证的要点,也是重点。临床应 用大青龙汤应以发热恶寒、无汗烦躁 为着眼点。 Date107伤寒论 (3)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而不汗出 又因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故风寒外束,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矛盾主 要方面在风寒外束,即病机重心仍在外 。 Date108伤寒论 (二)治 法 v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v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Date109伤寒论 1、方 义 麻黄汤中麻黄倍量 开发腠理 石膏清胸中郁热 预保阳明 姜枣补中调营卫 防传太阴 表里俱实 表寒里热 Date110伤寒论 2、启 发 (从方组结构而言) (1)为辛温解表之峻汗剂,即其发汗力 较麻黄汤更强。推之,大青龙汤证表郁 较麻黄汤证更甚(以不汗出及汤中麻黄 用量可据)。 Date111伤寒论 (2)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 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后世医家师其法 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 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清吴 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荆芥代 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银花 、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生姜 、大枣,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期。 Date112伤寒论 (3)治未病 Date113伤寒论 (三)治 禁 以脉微弱示 里阳虚 以汗出恶风 示表阳虚 服之 手足逆冷 筋惕肉 目闰 亡 阳 Date114伤寒论 原文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 青龙汤发 之。 原文原文3939条提要:补述条提要:补述3838条的脉证条的脉证 Date115伤寒论 (一)分 析 伤寒太阳伤寒证(以38条脉证及本 条“大青龙汤发之”可据) 脉 浮 缓 身不疼但重 汗不得出,阳郁化热, 津气失运 乍有轻时 阳郁缓解 Date116伤寒论 无 少 阴 证 正面而言,无里虚寒证 ,即无肢厥下利。 推理:少阴病与大青龙 汤证有很大的可比性, 须作一鉴别,以“身不疼 但重”一句可据;与38条 的禁忌证文法相呼应。 Date117伤寒论 (二)讨 论 1、38条 的“太阳 中风” (1)原先患太阳病未愈,又被 风寒邪气郁闭,不得出汗为太 阳伤寒证。 (2)指病因,感受风寒为太阳伤 寒证。 Date118伤寒论 2、大青龙汤证可治风寒束表,热 聚胸中的病证之外,尚可治外湿内 热证,又名溢饮证(金匮)。 Date119伤寒论 (1)从病因言,寒湿侵袭,卫气郁 闭,湿邪内淫肌表,亦可出现脉缓 ,身重不疼湿邪侵袭肌表。 Date120伤寒论 (2)从金匮痰饮篇23条云:“病溢饮 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言大青龙 汤可治溢饮。 何谓溢饮? Date121伤寒论 (三)鉴 别 Date122伤寒论 1、身重烦躁 38、39条风寒束表, 热聚胸中,以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为特征。 少阴病阳虚阴盛,身 重无休止。 上述鉴别仍有困难时,察其双足胫热否。 Date123伤寒论 2、发热烦躁 38、39条必伴恶寒无汗; 阳明病必伴不恶寒反恶 热,大汗出。 Date124伤寒论 3、 38、39条 3 5 条 表实证 兼里热卫阳郁闭甚; 无里热卫阳郁闭轻。 Date125伤寒论 应用 Date126伤寒论 1、必须明确大青龙汤是伤寒兼里 热证主方,即为风寒束表,热聚胸 中这一病机的主方。此外,亦是溢 饮证的主方。由是可称对大青龙汤 的适应证的全面认识,并客观反映 仲景立大青龙汤的原貌。 Date127伤寒论 v2、治流感、感冒、肺炎 时掌握两个原则。 (1)表里俱实,表寒里热 ; (2)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Date128伤寒论 3、有人以本方加附子治疗乙脑, 认为太、少合病。 Date129伤寒论 4、皮肤科用治荨麻疹、麻疹 卫气郁闭,营阴郁滞。 Date130伤寒论 5、医案选录 雷某,男,58岁。素有喘促史28年余 ,每年发作12次,短则1月,长则数月。 发作时伴烦躁,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 昨日外出雨淋后,即见头痛,发热恶寒, 突发咳喘,烦躁不安,服西药无效。诊见 咳喘气促,痰黄粘稠,恶寒发热,无汗烦 躁,舌淡红苔薄黄白,脉浮数。 Date131伤寒论 证型:风寒外束,热聚胸中。 治则: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10 克,石膏30克,桔梗15克,大枣7枚 。 Date132伤寒论 小 结 Date133伤寒论 风寒束表,热聚胸中为其病机。发 热恶寒,无汗烦躁,或咳喘,或身疼痛 ,或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舌淡红或 黄白苔,脉浮紧或浮数,或浮数为其主 要脉证。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 。解表发汗兼清里热为其治,大青龙汤 是代表方,表里俱虚不可用。 Date134伤寒论 原文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 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 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 主之。 Date135伤寒论 原文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服药已渴者,此寒 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Date136伤寒论 原文40、41条提要: 太阳伤寒兼里饮证证治 Date137伤寒论 (一)分 析 伤寒表不解 表实证仍在 心下有水气 素有里饮 外寒引动内饮 ,水寒相搏, 以水饮为主。 病 机 Date138伤寒论 水水 饮饮 犯胃干呕 犯肺咳喘 趋于肠 或下利 停蓄下焦 或小便不利 阻碍气机 或噎 主 证 次 证 Date139伤寒论 此外,条文中尚列有三 个证是本条文中的难点 。 Date140伤寒论 药 前 不渴(41) 症状 病性( 寒证) 或渴 症状 水饮内停 ,气不化 津 渴而不欲 饮,不多 饮 “渴”较“ 不渴”示 里饮更 甚。 Date141伤寒论 不论哪种情况,均须结合主 证进行分析判断。 药 后 服汤已渴 里饮已解 ,病情向愈; 过服辛温 之品,化热 伤津。 Date142伤寒论 (二)治疗 解表化饮,温化寒饮。 以小青龙汤为主方。 Date143伤寒论 细辛干 姜法夏 五味子敛肺止咳 麻桂芍解 表 和 营 卫 炙甘草补中和药 散寒化饮 止 呕 肺胃寒饮证 。仲景每每 姜辛五味相 配,一收一 散,则喘止 。 Date144伤寒论 (三)鉴 别 Date145伤寒论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具有表 实证的 病机和 主证。 兼里热 不汗出 而烦躁 解表 兼里饮 咳喘呕 化饮 鉴别1: Date146伤寒论 鉴别2: 咳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小青龙汤 麻黄汤 麻杏石甘汤 Date147伤寒论 (四)应 用 Date148伤寒论 1、哮喘、流感、过敏性鼻炎 ; Date149伤寒论 2、无 表 证亦可用 (1)解表化饮,以化饮为主; (2)方中虽有麻桂,但取麻 黄平喘,以桂枝降冲逆。 从金匮痰饮病篇 ,仲景用本方治溢饮、支饮 咳喘不得卧可据。 Date150伤寒论 3、除原文脉证之外, 结合临床, 在望诊方面,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 Date151伤寒论 (1)水色: 寒饮患者,面色可见青紫或 黧黑,唇色紫暗,为水寒郁遏阳 气。 Date152伤寒论 (2)水斑: 有些患者因寒饮阻滞,营卫 气血运行不利,面部出现对称性 色素沉着。 Date153伤寒论 (3)水气: 有的病人因水气外溢可见面 部眼睑浮肿,或下肢浮肿心跳。 Date154伤寒论 (4)痰多: 原文仅提到咳喘,从临床上来看 ,寒饮射肺,每每伴有痰多。 痰 的 特 征 u量多; v白色泡沫样,落地成水, 或鸡蛋白样、半透明。 Date155伤寒论 (5)下虚者忌用: 用之动冲气,若下虚而喘甚,可 改用茯苓桂枝五味干姜细辛汤。 Date156伤寒论 (6)本条侧重寒饮之证治,但水 饮日久化热,成寒热错杂、虚实 相间者亦不少。以烦躁,痰胶粘 难以吐出、色黄,苔黄白腻可据 。宜仲景小青龙汤加石膏或加鱼 腥草、天竺黄、桑白皮等。 Date157伤寒论 医案医案选录:选录: 黄某,男,74岁,香港同胞,业医 。咳嗽、气喘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2月 。自诉有20余年慢支、肺气肿病史,近2 月咳嗽气喘加重,在香港多家医院治疗, 服西药无效而来就诊。入院时咳嗽气促较 甚,痰稀白量多,不能平卧,夜间因咳喘 难眠,呕吐,纳差,大便干结,唇甲轻度 发绀,舌淡,苔白腻滑,脉浮略数。 Date158伤寒论 辨证:水饮素蓄,风寒外束; 治则:散寒蠲饮,宣肺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桂枝各10克,干姜、炙甘 草各6克,细辛3克,五味子、法夏 、白芍、北杏仁各12克,苏子15克 。 Date159伤寒论 三、表郁轻证 原文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 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 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 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 半汤。 v提要:太阳病虚实夹杂的辨证和治法。太阳 病日久不愈,有三种归转及微邪表证治。 v分析: 实,正气恢复 虚:原有桂枝汤证 Date160伤寒论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一日二三度,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脉微示里阳虚 恶寒者阳虚之外候 如疟,热多寒少正盛邪衰 面红身痒汗不得出, 阳气怫郁,与54条发热机理同 太阳病日久 但微邪仍在表 正不胜邪, 邪传三阴 微邪正虚 小发其汗 桂麻各半汤 Date161伤寒论 原文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 桂枝汤如前法。服桂枝汤,大汗出,若 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 麻黄一汤。 v提要:太阳病复桂枝汤后二种归转 v分析: n“服桂枝汤如前法”虽大汗出, 脉洪大 ,邪仍在表,并未转属阳明,故仍桂枝汤。 n从“若形似疟至结尾”表郁更轻(23条“如 疟”本条“形似疟”;23条“一日二三度”本条“ 一日再法者”可据)治疗再不可用桂麻各半 汤,应桂二麻一汤 Date162伤寒论 原文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 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 婢一汤。 v提要:表郁轻证兼里热轻证 v分析: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叙证简略以方测证心烦 脉微弱阳虚之征,故云“不可发汗”与38条“ 脉微弱”前后互应。 唯一选用 桂二越婢一汤 表郁轻证 Date163伤寒论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辨证要点 原文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 、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 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 治之。 v提要:坏病原因及治则 v分析:坏病变证也。因误治疾病发生质的 变化,亦不能用六经病症提纲加以概括。 Date164伤寒论 v本条原文指出第二个问题: n是对15条的补充,15条“若不冲者,不得与 之”此条则应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补充了具体的治疗方法。 n“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列在第16 条,又在辨证证治之前,告诫后人变证治疗 总原则要牢记,其次与第4条互参说明仲景 临床方法论就是把握脉证,以脉证为一切的 依据;其三此12个字就是后人称之为“辨证 论治” Date165伤寒论 原文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 ,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 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v提要: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辨证,也是寒 热属表属里的辨证 原文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 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 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 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 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Date166伤寒论 v提要:太阳病误吐致胃虚的辨证 v分析:以关上脉细数示误吐伤胃 原文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 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 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 冷,故吐也。 v提要:述因误吐伤胃而数脉的原因 v分析:胃伤本应细弱,今反见脉数为邪热乘 虚陷入胃中与虚阳相搏。 Date167伤寒论 原文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 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v提要:太阳病误汗后虚实不同的辨证 v分析:发汗为太阳病正治法,若汗不如法, 既可伤阳亦可伤阴。若阳虚之人则伤阳从寒 化,故云“恶寒者,虚故也”;若阴虚之人, 过汗则阴伤从热化,故云“但热者,实也”。“ 恶寒者”与“但热者”皆属发汗所致。后者转属 阳明,胃热燥结,治宜调胃承气汤。 Date168伤寒论 原文第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 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v提要:述下后复发汗致阴阳不和变证的辨证 v分析:“必振寒,脉微细”是在下后又复发汗 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产安全培训人员课件
- 聘请专家教师讲课合同6篇
- 安全施工培训课件模板
- 理解我们的老师课件
- 农业碳汇技术革新与市场应用策略研究报告
- 电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3篇)
- 理化室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球阀的日常维护保养
- 广西山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干混砂浆及混凝土构件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地震道路抢修工程方案(3篇)
-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基本信息采集表(2022修订版)
- DL∕T 5461.11-2013 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11部分土建结构
- CB-Z-239-1987一般排水量船模双桨自航试验方法
- 篮球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 平安经营分析岗面试
- 空调系统维保记录簿表
- 动车组列车员(长)(职业通用)全套教学课件
- 医学影像技术职业生涯规划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文本版(附答案)
- 牙本质过敏症课件
- 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