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结题答辩 控冷过程中高碳硬线用钢表面脱碳与氧化研究课件_第1页
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结题答辩 控冷过程中高碳硬线用钢表面脱碳与氧化研究课件_第2页
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结题答辩 控冷过程中高碳硬线用钢表面脱碳与氧化研究课件_第3页
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结题答辩 控冷过程中高碳硬线用钢表面脱碳与氧化研究课件_第4页
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结题答辩 控冷过程中高碳硬线用钢表面脱碳与氧化研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控冷过程中高碳硬线用钢 表面脱碳与氧化研究 本科生科技创新结题答辩 /su ndae_meng 主要内容 课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材料与方案 2 冷却工艺对氧化层厚度的影响 4 /sundae_meng 加热温度及碳含量对硬线脱碳的影响 3 结论、项目成果与创新点 5 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课题课题 背景 通常把优质碳素结构钢种含碳量0.45%的中高碳钢轧制的线材称为硬线 。 硬线主要是供给金属制品行业的原料,广泛用于加工低松弛预应力钢丝 、钢丝绳、钢绞线、轮胎钢丝及钢帘线、中高强度的紧固件等。 硬线成品钢绞线 /sundae_meng 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存在的问题问题 之一:表面脱碳 硬线的表面脱碳是影响硬线成品的表面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在生 产中加以特别的控制。 表面脱碳是钢加热时表面碳含量降低的现象。线材硬度、耐磨性、疲劳 强度和冲击韧性等明显下降,造成钢帘线、钢绞线、钢丝绳等使用寿命明 显降低。 通常认为碳含量越高,硬线脱碳层深度越大。然而生产实践表明并非如 此。有关两相区对硬线脱碳层深度及结构影响的研究较不完善;此外,加 热温度对脱碳层深度及结构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sundae_meng 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存在的问题问题 之二:表面氧化 钢材与氧发生反应,生成的化合物称为氧化铁皮,其质地硬而脆, 后续 拉拔时易导致钢丝表面的损伤和加剧模具的磨损增加后续处理步骤(如酸 洗),降低金属收得率,并引起环境污染。 目前为止,关于加热及轧制过程中高碳硬线的氧化行为的相关研究做得 较为透彻,在控制轧制和组织性能控制方面已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然而 ,在轧后控冷过程中,高碳硬线仍会继续发生氧化行为。而对此相关研究 进行得较少,较为理论和系统的研究少见于报道。 /sundae_meng 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 探究加热温度及碳含量对硬线脱碳层厚度及结构的影响,以及高碳硬线 轧后控制冷却过程中工艺参数(吐丝温度、风冷冷速等)对线材表面氧化 层厚度的影响,进而为线材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意义义: 为制定合理的轧后冷却工艺提供依据,从而有效控制轧后线材的表面脱 碳,提升产品表面质量。 减小表面氧化铁皮厚度,优化其结构,以提高金属收得率,缩短酸洗时 间,减少酸耗,甚至可以用机械除鳞取代酸洗,根除环境污染。 对轴承钢、弹簧钢和模具钢等中高碳钢表面脱碳与氧化的研究与控制, 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 /sundae_meng 2. 研究材料与方案 /sundae_meng 钢钢种CSiMnSPCrNi 600.570.650.170.370.500.800.0350.0350.250.30 700.670.750.170.370.500.800.0350.0350.250.30 82B0.790.860.170.370.500.800.0350.0350.250.30 /sundae_meng 编号风冷工艺 G1吐丝890,15#风机开100%,614#风机开50%,保温罩全开 G2吐丝850,15#风机开100%,614#风机开50%,保温罩全开 G3吐丝890,15#风机开100%,614#风机关,保温罩全开 G4吐丝890,15#风机开100%,612#风机开30%,1314#风机关,保温罩全开 2. 研究材料与方案 2. 研究材料与方案 工业实验的冷却曲线 /sundae_meng 脱碳层层厚度及结结构的影响因素 加热温度对硬线脱碳的影响 碳含量对硬线脱碳的影响 a. 碳含量对单相区脱碳的影响 b. 碳含量对+两相区脱碳的影响 3. 加热温度及碳含量对硬线脱碳的影响 /sundae_meng 加热热温度对对硬线线脱碳的影响 60钢在不同温度(650、700、750、800、850、900), 加热时间为90min,出炉后空冷至室温。其脱碳层形貌光学金相见图。 不同温度加热90min下60钢脱碳层形貌光学金相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3. 加热温度及碳含量对硬线脱碳的影响 /sundae_meng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加热温度为650时,由于温度较低,表面无明显脱碳发生。 当温度为700、750和800时,表面为全脱碳层+部分脱碳层。并且 随着温度的升高,全脱碳层深度逐渐减小。 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当加热温度为850和900时,脱碳层形貌为部分 脱碳。 结果表明:60钢存在一个发生全脱碳的敏感温度区间700-800,在 700时全脱碳达到最大值75m,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全脱碳深度降低 。这与我们通常的认识是不一致的。 /sundae_meng 3. 加热温度及碳含量对硬线脱碳的影响 碳含量对对单单相区脱碳的影响 不同碳含量硬线900加热90min脱碳层形貌光学金相如图所示。从图 中可见看出,三种硬线60、70和82B,脱碳层均为部分脱碳,并且随着 碳含量的增加,脱碳层深度逐渐增大。 900时,实验钢处于单相区。实验结果表明,处于单相区时,硬线 发生部分脱碳,且脱碳层深度随碳含量的升高而增大。 60钢70钢82B钢 不同碳含量硬线900加热90min脱碳层形貌光学金相 3. 加热温度及碳含量对硬线脱碳的影响 /sundae_meng 碳含量对对+两相区脱碳的影响 加热到60和82B脱碳层均以全脱碳为主,而70钢无表面脱碳。 700时,实验钢处于+两相区。因此,处于+两相区时,硬线主要 发生全脱碳,且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全脱碳层深度先减小后增大。 60钢70钢82B钢 不同碳含量硬线700加热90min脱碳层形貌光学金相 3. 加热温度及碳含量对硬线脱碳的影响 /sundae_meng 吐丝丝温度的影响对对氧化层层厚度的影响 对于相变后冷却工艺相同(15#风机开100%,614#风机开50%,保温 罩全开),而吐丝温度不同(890、850)的试轧试样,氧化层光 学SEM金相如图所示。 由图可见,吐丝温度为890时,氧化层厚度为7.5m;吐丝温度降低 到850时,氧化层厚度降低为4.5m,减少了40%。可见,降低吐丝 温度,可以有效减少表面氧化。 850890 4. 冷却工艺对氧化层厚度的影响 不同吐丝温度硬线氧化层光学SEM金相 /sundae_meng 相变变后冷却工艺艺的影响对对氧化层层厚度的影响 对于吐丝温度相同(890),而相变后冷却工艺不同(而相变后冷却 工艺不同(614#风机开50%,保温罩全开;614#风机关,保温罩全 开;612#风机开30%,1314#风机关,保温罩全开)的试轧试样,氧 化层光学SEM金相如图所示。 由图可见,对比614#风机关,612#风机开30%能够将氧化层厚度由 11.0m降至8.0m,降幅达27%。继续加大冷却,氧化厚度降低较少。 G3工艺G4工艺G1工艺 不同相变后冷却工艺硬线氧化层光学SEM金相 4. 冷却工艺对氧化层厚度的影响 /sundae_meng 结论结论 (1)60钢存在一个发生全脱碳的敏感温度区间700-800,在700时全 脱碳达到最大值75m,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全脱碳深度降低。结 果证明完全脱碳产生的温度区间与Fe-Fe3C相图上+两相区温度区间 基本一致。 (2)碳含量对硬线脱碳有明显影响:处于单相区时,发生部分脱碳, 且脱碳层深度随碳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处于+两相区时,硬线主要 发生全脱碳,且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全脱碳层深度先减小后增大。 (3)轧后冷却工艺可以显著影响70钢盘条氧化层的厚度。相同的风冷条 件下,吐丝温度由890降低到850,氧化层厚度减少40%;控制相 变结束后至集卷段平均冷却速度由2.6/s升至4.2/s,集卷温度由 475降为385,就能达到显著降低氧化层厚度的目的。 5. 结论结论 、项项目成果及创创新点 /sundae_meng 项项目成果 研究了轧后冷却工艺对70钢硬线氧化铁皮厚度的影响,制定了相 应冷却工艺参数; 研究不同因素对不同含量硬线脱碳层深度及结构的影响,明确了 脱碳层的控制策略; 在期刊“武汉科技大学学报”上发表科技论文一篇“轧后冷却工艺对 70钢盘条氧化层厚度的影响”; 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sundae_meng 5. 结论结论 、项项目成果及创创新点 项项目创创新点 采用了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