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流行病学进展课件_第1页
禽流感流行病学进展课件_第2页
禽流感流行病学进展课件_第3页
禽流感流行病学进展课件_第4页
禽流感流行病学进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禽流感流行病学进展禽流感流行病学进展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dong University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研究所 要 点 禽流感禽流感病原学病原学 流感流行病学 禽流感的临床特点 流行病学特征 概 述 预防控制 禽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禽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 一、概一、概 述述 n禽流感定义 n禽流感的历史 n我国禽流感的发生和 流行状况 禽流感定义 (Avian influenza, AI; bird flu) n n 由由A A型流感病毒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的感染和引起的一种禽类的感染和/ /或疾病或疾病 综合症,主要引起禽类的全身性或呼吸器官性传染综合症,主要引起禽类的全身性或呼吸器官性传染 病。病。 n n 分为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HPAI)、)、低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 LPAILPAI)和和无致病性禽流感无致病性禽流感。 n n HPAIHPAI被国际兽医局(被国际兽医局(OIEOIE)列为)列为A A类传染病类传染病。 禽流感的历史 n1878 Perroncito 首次报道在意大利发 生,并称为“鸡瘟”(应区别现“鸡瘟”) n 1901年 Centanni & Savunozzi 发现 了该病是由“可滤过”的病毒引起 n1955年 Shaffer 证实了该病毒是A型禽 流感病毒 n1972年Slemons 证实了水禽是禽流感 病毒的重要储存库 l1979年 Klenk&Rott 证实病毒的毒力和血凝素的可裂解 性 l1997年 Subbarao 等发现了禽流感病毒H5可从家禽传染 给人 l1983年美国滨州等地区爆发禽流感(H5N5) ,直接经济损 失$6000多万,间接经济损失估计达$3.49亿,被称为历 史上危害最大禽流感爆发 l2003年 Holland 发现了禽流感病毒H7可从家禽传染给人 l2004年,亚洲多个国家发生禽流感,血清型为H5N1,并 可感染人,引起死亡 l2005年,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发生 H5N1禽流感流行,据 WHO报告,自03年12月26日至05 年11月17日,亚洲多个国家(印尼、越南、泰国、柬埔 寨)发生H5N1型人病例130例,死亡67例,病死率50 。 我国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状况我国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状况 n1972年5月我国台湾省台北淡水镇发生鸭流感, 分离的病毒为H6N1 n1975年1980年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对香港本地 和从广东、广西进口的鸡、鸭、鹅进行市场监 测,分离了41株(输入)和21株(本地)禽流 感病毒,主要血清型是H4N6,还有H3N3、 H3N9、H5N4和H1N1 n1980年 我国学者韩冲和徐为燕在南京鸡、鸭加 工厂分离出流感病毒,分属于H4、H5和H6 l1992年 陈博伦、张泽纪等从鸡体中分离到了 H9N2禽流感病毒 l19961998年 唐秀英等从发病的鸡群和鸭鹅中 分离到了H4N6、H9N2、H3N2、H1N1、 H3N8禽流感病毒 l1997年4月,香港流浮山3个鸡场4500只鸡发 病,突然死亡。分离病毒为H5N1 l1998年我国多个地区发生了以H9N2为主要亚 型的禽流感,导致鸡群产蛋下降 l2001年6月,韩国从我国进口的鸭产品中分离 到H5N1病毒,导致韩国、日本禁止从我国进 口家禽及禽类制品 l2001年和2002年,在香港不同地区的菜市场 和鸡场发生了H5N1亚型的禽流感 l2004年,我国不同地区发生了以H5N1为主要 亚型的禽流感,造成鸡群的死亡 l2005年,截至11月24日,我国内蒙古、湖南 、安徽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地发生禽流感疫 情,并出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例 截至2005年11月16日 二、病原学二、病原学 n流感病毒的分类 n n A A型流感病毒亚型型流感病毒亚型 n n 流感病毒命名流感病毒命名 n n 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的分类 n根据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的抗原性不 同分为A、B和C型 uA型:除可感染人外,还可以感染禽(禽流 感),以及许多其他种属的动物,如马、 猪、海豹等。 uB型:主要感染人 ; uC型:主要感染人 ,偶尔也可从猪分离到 n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不 同可将A A型流感病毒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亚型: HA有16个亚型:H1H16 NA有9个亚型:N1N9 从理论上:这16个HA和9个NA亚型的任 意组合皆成为一个新亚型,现在流行的 H5N1即为此种组合的结果 A A型流感病毒亚型型流感病毒亚型 流感病毒命名流感病毒命名 n包括:型(A、B或C),宿主来源(除人外 ),地理来源,毒株编号(如果有)和分 离的年代,后面圆括号内附以H和N的抗 原性说明 如:1997年在香港从鸡和人体内分离到的 H5N1亚型流感病毒,则被分别命名为: A/Chicken/Hongkong/220/97(H5N1) A/Hongkong/156/97(H5N1) 禽流感病毒形态结构禽流感病毒形态结构 n分类: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 n形态:椭圆形,有囊膜,直径80120nm,囊膜表面 覆盖有紧密排列的纤突,分别为病毒的HA(三聚体 棒状结构)和NA(四聚体蘑菇状结构)蛋白 n核酸:负链单股RNA;核酸为大小不同的8个节段的 基因组,编码10种蛋白: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聚合酶蛋白(PB1、PB2、PA) 核蛋白(NP) 基质蛋白(M1、M2) 非结构蛋白(NS1、NS2) 其中M1含量最多 病毒粒子病毒粒子 流感病毒结构NA M2 蛋白 HA 核糖核蛋白RNP 双层类脂质囊膜 基质蛋白M1 血凝素(HA)的作用 n将病毒粒子吸附在细胞表面受体(唾液 酸低聚糖)上 n在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和抗感染保护中, 抗HA抗体非常重要 n变易性很强,是病毒发生抗原变易的主 要原因 nHA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受体的特性,决 定了被感染宿主的范围或种类 nHA的裂解决定了病毒的毒力和感染性 神经氨酸酶(NA)的作用 n避免病毒粒子的聚集,有利于新生病毒 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n对病毒在感染细胞周围的扩散能力有很 大影响 nNA蛋白也可中和抗体,可抵抗HPAI的 攻击,但其作用弱于HA n能影响对HA的切割能力,在一定程度上 可导致病毒致病性的不同 病毒的抗原变异 n可以发生多种变异:对不同宿主的致病 性、传播力和毒力、对抗体亲合力等都 可发生变异 n最突出最重要的是抗原变异 uA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性最强,常引起世界 性大流行; uB型较小,常引起中度流行或局部暴发; uC性比较稳定仅引起成人散发或婴儿感染。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原理(1) n n 抗原漂移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antigen drift): uu抗原性漂移是由编码抗原性漂移是由编码HAHA和和/ /或或NANA蛋白的基因蛋白的基因 发生点突变引起的,是引起发生点突变引起的,是引起HAHA和和/ /或或NANA的次要的次要 抗原变化抗原变化 uuHAHA和和NANA的抗原漂移是互不联系独立进行的,的抗原漂移是互不联系独立进行的, 是基因突变和人群免疫力对病毒压迫和选择是基因突变和人群免疫力对病毒压迫和选择 的结果,它可引起致病性更强病毒的出现的结果,它可引起致病性更强病毒的出现 uu其其1 13 3年出现一次新变种,引起一次中小规年出现一次新变种,引起一次中小规 模的流行,新变种多在我国南方出现。模的流行,新变种多在我国南方出现。 H RNARNA 抗原漂移抗原漂移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原理(2) n n 抗原转换变抗原转换变(antigenic shift)(antigenic shift): uu当当两种不同亚型两种不同亚型流感流感病毒共同感染一宿主细胞病毒共同感染一宿主细胞时时, (人(人IVIV人人IVIV、人、人IVIV动物动物IVIV)两者的基因片段发两者的基因片段发 生遗传基因重组生遗传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gene recombination),可引起可引起 HAHA和和/ /或或NANA的主要抗原发生变化的主要抗原发生变化 uu此时此时HAHA和和/ /或或NANA完全发生了变异,形成新亚型,完全发生了变异,形成新亚型, 是抗原的质变是抗原的质变 uu往往引起世界性大流行,间隔时间一般没有规律。往往引起世界性大流行,间隔时间一般没有规律。 抗原转换抗原转换 A A型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型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 1) n一般情况下,各种A型流感病毒侵害的动物仍是 其自然宿主,较少发生交叉感染 n马流感病毒主要感染马 n猪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猪 n人流感病毒不能在鸡、鸭等禽类体内复制 n禽流感病毒(AIV)在灵长类动物体内的复制能 力也极差 但这种宿主特异性又不是十分严格,有些流 感病毒仍然可以在不同种属的动物间传播 病毒宿主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病毒宿主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2 2) n流感病毒入侵动物组织细胞,必须通过 流感病毒的HA吸附在组织细胞膜的相关 受体上,才能入侵宿主细胞 n细胞受体和病毒HA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 是决定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的主要因素 病毒宿主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病毒宿主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3 3) 常见细胞受体有两种:常见细胞受体有两种: n唾液酸a 2,3半乳糖(Saa-2,3Gal)受体:多数 禽流感病毒优先结合于该受体 n唾液酸a-2,6半乳糖(Sa-2,6Gal)受体:人流感 病毒优先结合于该受体 ? ? 不同流感病毒不同流感病毒HAHA结合受体特性不同结合受体特性不同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HA上受体结合位 点的第226位氨基酸密切相关 病毒宿主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病毒宿主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4 4) n若该位氨基酸残基是谷氨酸(Glu),则有唾 液酸a 2,3半乳糖(Saa-2,3Gal)受体结合 特异性(易感染禽) n若该位位氨基酸残基为亮氨酸(Leu),则为 Saa-2,6Gal受体结合特异性(易感染人) n若第226位氨基酸为蛋氨酸(Met),则同时 对Saa-2,3Gal和Saa-2,6Gal均具有相同的结 合能力 (禽、人均易感染) 97年香港禽流感第226位氨基酸为Met,可能 是导致香港AIV感染人的真正原因 AIVAIV致病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致病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 1) n不同动物感染A型流感病毒后临床表现有所不 同,不同的A型流感病毒分离株即使是同一亚 型,对同一宿主的致病力也有很大差异 n禽类感染A型流感病毒后的临床症状与病毒毒 力有关 u若为非致病力毒株或低致病力毒株(H9) ,病毒 只在局部粘膜(如消化道或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 ,不表现或只表现轻微的临床症状 u若为高致病力毒株(H5、H7),病毒常常侵入全 身各组织器官,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乃至造成大批 死亡 AIVAIV致病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致病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2 2) n流感病毒毒力取决于AIV囊膜上的HA是否容易被切割 成HA1和HA2两个部分。 n如果HA容易切割,其致病性较强 n如果HA不容易切割,其致病性较弱或没有 nHA蛋白裂解活性决定了病毒的组织嗜性,而HA蛋白 裂解活性又是由HA蛋白裂解位点上游的氨基酸组成和 裂解位点附近的糖侧链存在与否决定的 nHA蛋白裂解位点上游的氨基酸均为碱性氨基酸,同时附近又 有糖侧链存在,则病毒为低致力毒株 n如无糖侧链,则为高致病力毒株 禽流感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nA型流感病毒是囊膜病毒,对去污剂等脂溶剂比较敏感,常 用消毒药可将其杀灭 n对热比较敏感,56 加热30分钟,60加热10分钟, 6570加热5分钟即丧失活性。 n紫外线可迅速破坏其感染性,直射阳光下 4048小时即 可灭活 n流感病毒在有机物的保护下可极大地增强其抗灭活的能 力,尤其的粪便中的病毒 n病毒的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以保持长达3050天, 20时为7天,在羽毛中存活18天,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 中存活10个月 三、禽流感流行病学 n禽流感的传染源 n禽流感的传播途径 n禽流感易感宿主 n禽流感易感人群 n禽流感高危人群 禽流感的传染源 n病禽和带毒禽为禽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n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 、鸭、鹅等禽类,特别是鸡; n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 角色。 n被感染家禽主要从呼吸道、结膜和粪 便中排出病毒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 n n 主要是主要是水平传播水平传播,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养殖场间的人员和物品流动是主要的机械传播养殖场间的人员和物品流动是主要的机械传播 n n 传播方式有感染禽和易感禽的传播方式有感染禽和易感禽的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以以 及及气溶胶(微滴)传播气溶胶(微滴)传播或同受到病毒污染的各或同受到病毒污染的各 种物品间接接触传播等。种物品间接接触传播等。 n n 感染的母鸡,可在所产蛋的蛋黄、蛋清和蛋壳感染的母鸡,可在所产蛋的蛋黄、蛋清和蛋壳 中分离到病毒,故目前认为该病毒可能存在垂中分离到病毒,故目前认为该病毒可能存在垂 直传播直传播 ? n n H H5 5 主要以直接接触、经消化道传播主要以直接接触、经消化道传播,H H 9 9 主要以主要以 呼吸道传播呼吸道传播 禽流感的传播形式禽流感的传播形式 n主要的形式是同种间的传播:人人 (?),猪猪,鸡鸡等 n偶而也会出现同类但不同种动物之间 的传播:猪人,野鸭家养火鸡 n近来出现不同种间的传播:鸟人, 鸟猪等 n n 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 证据证据 AIV的易感宿主 n宿主范围非常广泛 p自然界以鸟类带毒最多见,已发现带毒的鸟 类88种,野禽多为带毒或隐性感染,鸽子 可以带毒,但很少自然发病。 p水禽中,特别是鸭分离到的病毒比其它禽类 多,多为隐性感染或带毒,有时也能大批死 亡。 p家禽中以火鸡最易感,鸡次之。 p猪、马和人也可感染某些毒株 感染禽群及病毒亚型 n鸡:H5N1, H5N2, H7N3, H7N7, H7N4,H9N2 n火鸡: H5N1,H5N8,H5N9,H7N1, H7N3, H7N7 n 鸭:H5N1 n 鹅:H5N1 禽流感易感人群及高危人群 n易感染群: n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但有感染者。 n尽管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但在已发现的感染病例中, 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 n高危人群: n从事家禽养殖业者 n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 n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 n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四、禽流感的临床特点四、禽流感的临床特点 n禽流感的潜伏期 n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症状 n低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症状 n水禽流感症状 n禽流感的诊断 禽流感的潜伏期禽流感的潜伏期 n从几小时到14天不等 n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毒力 的强弱有关 n因感染途径、感染的禽类不同而有很大 差异 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症状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症状 n我国主要以H5N1为主 n各种日龄和品种的鸡均可发病 n潜伏期短,发病急,舍内传播迅速,但传播范围 往往不大 n禽群突然发病,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体温升高 (可达43C以上),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 。 n母鸡的产蛋量急剧下降,甚至停产。 n呼吸道症状表现不一,咳嗽、打喷嚏、罗音,呼 吸困难。 n病禽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无毛皮肤 发绀(冠和肉垂)或见有坏死 n神经紊乱,排黄绿色稀便 n病鸡腿部鳞片有红色或紫黑色出血 n有的有神经症状 n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100%。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理变化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理变化 n喉头、气管充血、出血 n肺部水肿、淤血和出血,气囊膜增厚 n心外膜、冠状沟脂肪出血,腺胃乳头出血,有 脓性分泌物,腺胃与食道、腺胃与肌胃交界处 有带状出血 n12指肠及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或溃疡 n盲肠扁桃体出血,直肠黏膜及泄殖腔出血 n胰脏发炎并出血、坏死。肝脏肿大,有出血点 n卵泡充血、出血,呈紫红、紫黑色 H5H5亚型亚型 禽流感染禽流感染 20032003年前爆发高致病性年前爆发高致病性AIAI的国家(地区)的国家(地区) 和血清型和血清型 n1959年 苏格兰 H5N1 1994年 澳大利亚 H7N3 n1961年 非洲 N5N3 199495 墨西哥 H5N2 n1963年 英国 H7N3 1995,2001 巴基斯坦 H7N3 n1966年 加拿大 H5N9 1997 澳大利亚 H7N4 n1975年 澳大利亚 H7N7 1997 意大利 H5N2 n1979年 英国 H7N7 19972002 香港 H5N1 n198384 美国 H5N2 19992000 意大利 H7N1 n1983年爱尔兰 H5N8 2002 智利 H7N3 n1985年 澳大利亚 H7N7 2003 荷兰、德国、比利时 H7N7 n1991年 英国 H5N1 n1992年 澳大利亚 N7N3 低致病性禽流感 n我国主要以H9N2为主,产蛋鸡多发,商品肉 鸡也可发病,青年鸡和雏鸡发病较少 n潜伏期长,发病缓和,死亡率较低,但疫情范 围往往较大。 n症状:咳嗽,有呼吸罗音或呼吸困难,眼结膜 发红、流泪,鼻窦肿胀,鼻腔流出分泌物,头 部肿胀、变大,鸡冠、肉垂肿胀,变厚、变硬 ,排水样稀便。产蛋鸡产蛋量下降,产沙皮蛋 、畸形蛋,蛋壳退色。孵化率下降。 低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病理变化致病性禽流感的病理变化 n卵泡充血、出血,有的破裂,卵黄液 流入腹腔,形成卵黄性腹膜炎 n输卵管水肿,内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 ,有的出现干酪样物质 n肾脏肿大,肾小管中含有尿酸盐 H9H9亚型禽流感感染鸡亚型禽流感感染鸡 水禽流感症状水禽流感症状 n n 主要致病血清型为主要致病血清型为H5N1H5N1。 n n 潜伏期很短,约数小时潜伏期很短,约数小时至至l l2 2天。天。 n n 病鸭体温升高,食欲骤减,饮水增加,粪便稀薄白色病鸭体温升高,食欲骤减,饮水增加,粪便稀薄白色 或黄绿色。或黄绿色。 n n 精神沉郁,出现神经症状精神沉郁,出现神经症状, , 有的出现头部肿胀,眼睛流泪有的出现头部肿胀,眼睛流泪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 n n 产蛋鸭感染后数天内鸭群产蛋鸭感染后数天内鸭群 产蛋率由产蛋率由9090以上可降至以上可降至1010 鸭鸭流感流感 禽流感的诊断 n流行病学 n临床症状 n病理学 n病原学 n血清学 病病 料料 病毒病毒 分离分离 血血 清清 抗原抗原 检测检测 核酸核酸 检测检测 组织培养组织培养 鸡胚培养鸡胚培养 ELISAELISA HA(HA(血凝血凝) ) RT-PCRRT-PCR AGPAGP(琼脂扩(琼脂扩 散实验)散实验) HI(HI(血凝抑制)血凝抑制) ELISAELISA 实验室检测方案实验室检测方案 ProbeProbe 高致病力AI临床诊断 n有流行史 n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n发病急、病死率高 n且能排除鸡新城疫和中毒性疾病 五、流行病学特征五、流行病学特征 uu人流感流行病学特征人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uu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流感是一种古老 的呼吸道传染病。 早在公元前412年 ,希波克拉底就在 医学典籍中记述了 与流感临床特点颇 为类似的呼吸道疫 病流行。 1918年大流行时的临时医院 流感病毒对人类威胁的严重性 主要取决于其流行的规模。 甲型流感病毒常常造成暴发流 行或大流行, 故危害更大, 流感的世界性 大流行已经发 生多次,均是 甲型流感病毒 感染引起。 时间 名称病毒病原体 影响及危害 1918- 1919 西班牙 流感 猪流感 样病毒 H1N1 可能来源于猪或 H1N1变异病毒的 禽类宿主 全球大流行,导 致2000万 4000 万人死亡 1957亚洲 流感 H2N2 可能是由带有人 H1N1病毒的动物与 亚洲禽H2N2病毒株 的混合感染所致 全球大流行 H1N1病毒消失 死亡200万 1968香港 流感 H3N2 很可能是由于携带 人H2N2病毒的动物 与亚洲禽病毒的混 合感染所致 全球大流行 H2N2病毒消失 死亡100万 1977 俄罗斯 流感 H1N1 来源不明,但病毒 与1950年的人类流 行株几乎完全相同 。在中国及西伯利 亚再次出现 未引起全球大流行, 主要侵袭20世纪50年 代以后出生者,自 1977年起,H1N1病毒 与H3N2在人类共同流 行。 20世纪发生的人类流感大流行 人流感流行的三个环节人流感流行的三个环节 n传染源 主要为急性期病人 隐性感染者 动物? n传播途径 以飞沫传播为主 病毒污染饮食、餐具、毛巾等间接传播的可能性也存 在。 n易感人群 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 病毒极易变异,三个型别之间以及同型病毒的亚型之 间均无交叉免疫,感染后免疫保护维持的时间不长 人流感分布特征 n时间 n季节性:任何季节均可;温寒带冬春高发,热带、亚热带 夏季流行;大流行季节性不明显 n周期性:大流行1015年;中小流行24年 n长期变异: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n暴发:极易发生,且多在城市 n人群:男女无差异;616岁年龄最高;职业以 有聚集性者为高(学生、工人、服务行业) n地区:全球均有,差异巨大,先城市后农村, 先平原后山区;沿交通线发展 人感染禽流感状况人感染禽流感状况 n1981年,美国有禽流感病毒H7N7 感染人类引 起结膜炎的报道 n1997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H5N1型人禽 流感 ,导致18人感染,6人死亡,在世界范围内 引起了广泛关注(第一次跨越物种障碍传染) n近年来,人们又先后获得了H9N2、H7N2、 H7N3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证据,荷兰 (03年1名兽医死亡)、越南、泰国、柬埔寨 等国家相继出现了人禽流感病例 Cumulative Number of Confirmed Human Cases of Avian Influenza A/(H5N1) Reported to WHO 17 November 2005 Total number of cases includes number of deaths. WHO reports only laboratory-confirmed cases. 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n n 禽流感感染的宿主多样性,使得禽流感的防制禽流感感染的宿主多样性,使得禽流感的防制 异常艰难和复杂异常艰难和复杂 n n 禽流感病毒基因的多节段性决定了其血清型众禽流感病毒基因的多节段性决定了其血清型众 多和极强的变异性多和极强的变异性 n n 不同毒株间的毒力差别巨大,同一毒株的不同不同毒株间的毒力差别巨大,同一毒株的不同 阶段其毒力也有差异,危害程度不一阶段其毒力也有差异,危害程度不一 n n 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 n n 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宿主,一些对水禽无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宿主,一些对水禽无 致病性毒株对家禽有较高的致病性致病性毒株对家禽有较高的致病性 禽流感发生与季节的关系 四季均可发生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气候变化剧烈的冬春季节时发生居多但以气候变化剧烈的冬春季节时发生居多 主要在主要在1111月月次年次年4 4月份月份 通过对水禽的病毒分离也证实了这一点:通过对水禽的病毒分离也证实了这一点: 病毒分离率自病毒分离率自1111月份开始上升,月份开始上升,1212月月33月最高,月最高, 4 4月份开始下降月份开始下降 影响禽流感发病和死亡的因素影响禽流感发病和死亡的因素 n禽的种类:火鸡 鸡 鸭、鹅 n病毒的种类: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亚型 n病毒的毒力和数量 n易感动物的年龄、性别、应激及环境因素 n饲养管理条件 n有无并发疾病或继发病 六、预防控制六、预防控制 n环境控制 n禽群管理 n人员管理 n病死禽处理 n疫病监控体系 计划免疫制度 血清监测制度 预防性用药 封锁、隔离、消毒和扑杀 禽流感的预防控制禽流感的预防控制 禽流感的生物安全措施 1. 避免家禽与野生鸟类、各种水禽的接触 2. 养禽场及其周围不饲养鸭、鹅、猪和各种 宠物 3. 对进出养禽场的车辆要进行彻底消毒,生产 区应设立消毒池,并保持经常更换消毒液, 定期对禽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4.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引进家禽时要来自 无禽流感的养禽场 5.严格杜绝其他养禽场人员和不相关的人员进入 场区,尤其的鸡贩子 6.对家禽粪便和垫料进行发酵处理,不能用鸡粪 去喂猪 7.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衣、帽及鞋子 8.对病死鸡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或深埋 9.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家禽的抵抗力,减少各种应 激,在秋冬、冬春季节交替时,作好保暖防寒 工作 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应采取的措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应采取的措施 n早期诊断:采集病料,密封后送实验室确诊。 n及时报告 n划定疫区 n封锁 n扑杀:3公里以内 n消毒 n紧急免疫接种:35公里以内 发生低致病性禽流感时应采取的措施发生低致病性禽流感时应采取的措施 n上报有关部门,经确诊后末也需隔离、 封锁发病禽场,严禁病鸡流通 n加强消毒工作 n加强饲养管理,补充维生素,添加广谱 抗菌素,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n紧急免疫 n治疗:中药、金刚烷胺、病毒唑、病毒 灵等(要遵守国家的兽药管理规定) 人群预防 n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动物防疫部门一旦发现 禽流感疫情,应立即通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指导职业暴露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n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与家禽或人 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一旦出现流感样 症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人标 本并送至指定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原 ,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条件者可在 48小时以内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n严格规范收治禽流感患者医疗单位的院内感染 控制措施。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 套、戴防护镜、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具 体的消毒隔离措施和专门病房的设置应参照执 行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 案的相关规定。 n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实验室的感染及传 播。 n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 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 惯。 n药物预防 对密切接触者必要时可试用抗流感病 毒药物预防,或采用中医药方法辨证施防 5、对禽流感的免疫应答,鸭火 鸡鸡,鸭免疫后的抗体滴度 相对低于鸡 6、我国现已经成功研制出用于预 防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苗 7、一般在免疫7天后产生免疫力 ,14天保护率可达80%或更高 ,34周,抗体达到高峰,免 疫期为4个月 基因工程疫苗和未来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未来疫苗 n禽流感亚单位疫苗(HA): - 鸡痘病毒载体疫苗已经投入使用 - 昆虫细胞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HA亚单位 抗原 n针对NP、M1、M2 疫苗(保护各种血清型) -NP、M1没有保护作用(不产生中和抗体) -M2 产生部分、有限的保护 nDNA疫苗:将禽流感病毒HA基因插入到特异的细 菌质粒,该质粒进入禽类细胞后能高效表达HA蛋白 而刺激家禽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n植物为载体: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HA蛋白,产 生大量的疫苗抗原 n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反向遗传学技术人工合 成流感病毒基因组,筛选减毒的、免疫原性好 的疫苗毒株 n反向遗传学技术:利用病毒核酸的适当形式在 一定条件下转染细胞,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粒 子,或者说是从克隆的cDNA制造具有传染性 的病毒(所以又称感染性克隆) n我国已于2005年研制成功H5N1重组基 因工程灭活疫苗 影响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 n疫苗毒株: 免疫原性;稳定性;血清型;毒力 n疫苗质量: 免疫佐剂;乳化效果;抗原量,保存 n家禽 种类;日龄;免疫状态;免疫抑制病 n免疫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