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教育、科学和卫生的公共政策 n第一节 教育的公共政策 n一、教育的混合产品属性 n二、教育的概念、功能和作用 n三、不同的教育观念 n四、教育的发展历史 n五、政府介入教育产品市场的必要性 n六、中国的教育现状 n七、发展教育事业的公共政策探讨 一、教育的混合产品属性 n1954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与 统计学评论(1954年11号)上发表著名 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提出并系统 论述其经典的“公共产品”定义。 n他指出,所谓公共产品是“每个人对这种产 品的消费,并不能减少任何他人也对于该 产品的消费”。 n后来在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又赋予“公 共产品”完整定义: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 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分享 。 一、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n公共产品理论依据产品消费特性界定其属性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 n教育具有混合产品属性。(1)由于教育资 源有限,多分配给每一学生的边际成本不为 零,消费始终具有竞争性,即便是免费义务 教育,只要地区间、校际间教育水平差异客 观存在,就具有一定竞争性。(2)可以通 过收费及考试等措施将部分人排除在受教育 之外,具有一定排他性。 n教育的混合产品属性并不因提供方式或生产 方式不同而变化。由此产生了“教育成本分 担”问题。 二、教育的概念、功能和作用 n(一)什么是教育 n教育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改变人的观念的活动。 n学校教育是以一定场地、由教师为主导,以课程 方式,借助教育设备、设施,对学生进行传授知 识和技能。改变人的观念的活动。 n(二)教育的一般功能 n1、传道:传播真理、道德、原理(定理)和自然 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n2、授业:获得职业技能; n3、解惑: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科学知识 。 n高等教育的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三)教育的作用 n在人类由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家庭是社会细 胞,具有生产、福利和教育三大功能。 n在小生产农业经济下,人们缺乏流动性,因而教育是由家 庭完成。私垫是家庭教育的延长,目的是为家庭以外的社 会培养治国精英。 n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起来,随着人的流动,家庭功能 退化。生产功能由企业承担,教育功能由学校承担,家庭 只承担部分福利功能,部分福利功能由政府社会组织承担 。 n由于城市人口必须在“家庭以外就业”,因而教育成为必须 。 家庭的功能: 生产功能 福利功能 教育功能 企业 学校 家庭 社会福利机构 三、不同的教育观念 n1、“福利论”与“产业论” 前者将教育视为公共福利事业,采用完全或基本上由政 府拨款的方式。后者主张用市场方式,将教育当作产业来办 ,提出“教育产业化” 。福利论的基础是农业社会。由于 人缺乏流动性,因而不大可能将教育转化为生产力,或者就 业。这样,教育的唯一作用是自我提高。 n2、“精英论”与“大众化教育论” 前者是小生产社会的产物,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所以需 要的知识有限,教育目的是培养少数社会精英领导社会。 后者也称为平民教育,是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一 种天生的权利,是人权的一部分。教育机会必须是平等的。 n3、“自我知识完善论”与“就业准备论” 前者将教育看作是处我知识的完善,是农业社会的教育 观念。而后者将教育看作是一种就业准备,因而必须适应 规范的知识结构的要求。 四、教育的发展历史 n(一)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 n一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n二是社会的富裕程度和教育的支付能力 n(二)教育的发展阶段 n1、封建社会的教育(私塾制、科举制、宫廷教育)阶段 n2、资本主义社会前期(工业经济社会)的教育 n批量生产的学校教育模式(20世纪初) n教育面拓宽 n教育的标准化 n教育的功利化,即就业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 n3、后工业经济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资本化 教育的普及化和公平 2000年4月“世界教育论坛”通过达喀尔行动框架,要求各 国政府致力于在2015年前实现全民普及的优质基础教育。 教育的多层次化和覆盖化 五、政府介入教育产品市场的必要性 n1、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n2、教育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 (1)有助于保持和发扬民主自由 (2)有助于减少未来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n教育是重要的人力资本要素 n教育可以切断代际贫困的联系 (3)有助于减少犯罪 (4)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 (5)对人类健康和计划生育有正效应 (6)教育收益具有区域外溢性 n3、教育属于优值品 n4、教育具有迟效性 教育产品的外部性 图:不同教育产品的外部性 弱 0 强 100% 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 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 政府补贴 外部性 六、中国的教育现状 n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n江泽民曾提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n中国政府将发展教育提高到国策地位,制定了教育发 展和改革纲要(1990-2000年) 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 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 , 并相继设立了教育法(年月日起施行 ) 、义务教育法(2006年9月1日起施行)、职业 教育法(年月日起施行)和高等教育 法(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n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制阶段中,除学前教育 外均已立法。 n建国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获 得了迅速发展。 (一)成绩 n1、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本实现全面免费义务教育( 2008年9月)。 n2、高中阶段教育迅速发展,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2006年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75.7% 。 n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走出低谷,规模增长明显加快。招 生连年增速超过,提前实现 “到年,中 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万人”的目标。 n4、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在 校生总规模达到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6年比2001年年 均递增速度达到26.6%;在校生规模为2001年在校生规模 的近4倍。 n5、民办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教育法规定的“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 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章 教育投入与条件 保障)两个提高:一是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 值的比例有所提高;二是教育经费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 的比例有所提高; n三个增长:一是财政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 的增长;二是生均教育经费有所增长;三是教师工资和 生均公用经费有所增长。 n 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 关于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政府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 例以及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均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有 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 长要求。 两个提高: (1)2007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 16.26,比上年15.18增加了1.08个百分点。 (2)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 3.32,比上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 三个增长: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比06年增长 32.0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76,高 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8的增长幅度。 (2)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35.11 )、普通初中( 41.28) 、普通高中(18.19) 、中等职业学校( 26.70) 、普通高等学校(11.54)生均预算内教育 事业费支出均增长。 (3)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56.86 )、普通初中( 62.38 )、普通高中(13.54)、中等职业学校( 20.64) 、普通高等学校(3.32)生均预算内公用 经费支出均增长。 (二) 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n1、基础教育质量不均衡 n义务教育属于法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均等化的内在要求。 表 2005年“三市一县”的生均成本、满意率、学业测试成绩指标 地区 教师 满率 (% ) 家长 满意 率( %) 小学初中 生均 成本( 元) 平均 成绩 D等比例(%) 生均成 本(元) 平均 成绩 D等比例(%) 数学语文科学数学语文科学 无锡87.478.23721.082.025.23.82.64555.081.064.13.84.2 郑州74.969.41272.274.0115.019.013.01559.076.7122.023.015.0 银川74.374.21503.173.5615.014.09.02060.075.1020.012.019.0 庄浪65.670.7656.870.9338.029.040.0858.868.7425.017.028.0 表:2006年江苏省义务教育部分投入和业绩指标 地区 教师 满意 率(%) 家长 满意 率(%) 小学生 均成本( 元) 初中生 均成本( 元) 学业测试 成绩 数学阅读与写作科学 D等 比例 平均 成绩 D等 比例 平均 成绩 D等 比例 平均 成绩 全省平均84.8483.32558.22743.49.4777.648.2876.097.6979.83 苏 南 苏州75.678.04940.65944.110.877.49.675.117.978.89 常熟88.177.44661.16157.46.8277.176.075.865.4677.43 无锡94.484.94460.65355.96.678.815.078.456.080.47 南京85.880.24018.24392.95.979.494.179.353.782.38 常州91.889.73571.94161.410.476.248.474.336.079.67 镇江92.384.93025.73341.416.473.6812.073.7511.277.49 苏 中 南通86.383.12642.03105.47.378.326.377.166.679.95 扬州80.582.12562.52898.88.878.368.476.886.980.41 泰州80.484.02295.82539.77.278.697.076.245.579.89 苏 北 盐城87.186.62366.82220.810.079.4110.276.199.880.19 淮安86.785.01687.81684.19.878.769.675.868.880.08 连云港81.881.31407.61615.511.775.6610.673.8811.378.20 宿迁76.183.11423.61564.87.081.727.879.056.284.06 徐州82.284.91657.31261.513.874.8510.575.3210.278.80 2、教育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 n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提出:实现教育支出占GDP 比重的4%。这是我国政府的一项庄严承诺。 n2005年、2004年政府性教育拨款占OECD各 国GDP的比重平均为5.0%。从主要国家财政 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看,2005年 OECD国家平均为13%。 n2008年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将突 破3%。但这与4%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分析原因: n(1) 我国的财政收入比重不高。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0-14%较合理(OECD国家 平均在13.2%),过高则会影响其他支出。教育支出占GDP 比重较高的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均超过40%。2007年 ,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为20.68%。 n(2)财政主体分散,责任难以落实。 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的可用财力仅占GDP的 8.3%,若 达到教育的4%,则意味着全市财政的50%将用于 教育,这既无必要,也做不到。 n(3)一刀切,缺乏基于理性的地区性教育财政政策。 我国没有一个多元化的符合地方利益的教育财政政策 ,而是 “一刀切”地要求各级政府“新增的财力投向农 村义务教育”。 n财力总量上的有限性,体制上的脱节和机制上理性财政政 策缺失,是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长期过低的三个主要 原因。 3、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n按照国际通行标准(1999年),人均GDP为5000美元以下的国家,小学 、中学、大学三级教育生均经费比为1:1.12:6.56。虽然我国各级教育 生均经费差距在快速缩小,2003年这一比例为1:1.67:11.6,表明在高 等教育已实行成本分担制度后,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费用仍相当于小学 生的近12倍。 (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6078美元) n发达国家对一个大学生的政府拨款相当于1.5个小学生,而世界平均水 平为1:2.82。具体为:澳大利亚1:1.66;加拿大1:0.82;古巴1: 6.02;日本1:0.72;菲律宾1:3.97;美国1:1.33。就是说,日、加 对一个大学生的拨款水平甚至低于小学生。 表 19942003年中国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比值 (以小学为1) 年份 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 小学初中高中高校小学初中高中高校 199911.74.221.911.553.1621.09 200011.5420.211.402.8217.26 200111.43.615.911.272.3711.84 200211.33.413.111.202.058.42 200311.33.111.611.151.826.85 4、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不适应 n在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教育必须由“精英教育”走 向“大众教育”,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这就必然首先要求 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建设一套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制度 。而在这方面,无论从理论政策到制度建设都不能适应。 新的教育观念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n1.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不是纯消费事业,而是一种生 产事业,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n2.树立全时空的教育观,教育是持续于人的一生的,是终身 教育,同时它不仅只局限于学校; n3.树立新的人才观,要因材施教,使个性获得充分发挥; n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变消极被动的灌输为积极主动 的吸收,使学生发挥能动作用; n5.树立新的就业观,自主、多层次、多渠道就业。 n6.树立新的教学观,不仅注重传授 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 能力,使教学内容综合化、现代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5、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资源不平衡 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成为重要矛盾:北京当地院校的生均拨款 比中央部属院校还多,而四川、江西培养一个公办大学生,仅能得 到2000多元政府拨款,“还不足上海培养一个公办小学学生(经费 )的四分之一”。“世界上很少能够找到我们国家这样生均预 算内拨款最高省是最低省的8倍”。 七、发展教育事业的公共政策探讨 n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已经成为继土地、资本、劳动 之后的第四大要素。各国政府纷纷调整公共政策, 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列为国策。 n(一)教育产品的生产政策 n1、搞好教育发展规划。 n2、转变政策,将政府投入重点由高等教育转入 基础教育,由学历教育转向职业教育。 七、发展教育事业的公共政策探讨 n(二)改革拨款方式,形成竞争机制 n世界银行认为,当前存在着四种拨款方式: n(1)协商拨款: 指以工资、公务费、购置费为基础的拨款。 n(2)以生均成本为基础的拨款: 统一拨款标准 = 生均成本 -个人缴费 n(3)以产出为基础的拨款: 按毕业的学生人数拨款 n(4)绩效拨款: 以生均成本为基础的拨款+绩效考核 (三)处理好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关系 n准公共产品有两种生产方式,即公共生产(公立 教育)和私人生产(私立教育)。在坚持公立为 主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私人办学同样是加速教育 发展的有效途径。 n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可以由私人提供,或者在 政府补助下由私人提供。 n城市可以适当发展私立学校,形成不同的教育消 费层次。 n农村应当以公立学校为主(分散)。 日本经验: 表 在校生分布情况 (单位:千人,%) 国立公立私立合计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幼儿园6.90.4363.920.51402.979.11773.7100 小学47.30.67251.398.467.50.97366.1100 初中33.70.83835.393.5234.65.74103.7100 高中8.80.22930.370.31226.329.44165.4100 中等教育学校1.484.30.21401.71.7100 高等专门 学 校 49.9884.682.3456.7100 短期大学7.82.421.16.4298.891.2327.7100 大学624.122.8107.23.92008.773.32740100 盲、聋、养 护学校 3.13.486.295.70.80.990.1100 合 计7833.81460070.85242.125.420625.1100 资料来源: 日本文部省学校基本调查报 告书(2000年度)。 图(日本) (四)分清各级政府的责任 n义务教育是以国家的名义承担的,因此,各级政府都有 投入责任。 n县级财力差距很大。因此,均衡义务教育需要上级政府 转移支付。 n义务教育具有较大溢出效应。因此,需要上级财政进行 补助,否则就会产生供给不足。 n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公平。教育 尤其是义务教育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公共政策, 自1986年提出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建立 起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n市场经济后,地区之间的财力差距拉大,如何使 农业地区保持合理的财力,以解决这一地区义务 教育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建立教育资金转移支付机制 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政府间拨款类型主要有: 1有条件不配套拨款。如中央全额承担中西部地区的“贫 困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资金,这种形式的拨款有利于保证 全国各地达到最低教育服务标准,利于公平目标的实现。 2无条件不配套拨款。如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资金(含民族转移支付资金)”,主要起到弥合地方财政缺 口与均等地方财政地位的作用。 3有条件的不封顶配套拨款。如中央安排的“中小学危房 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工程”等专项资金都属于这种类型, 对地方财政配套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会促使地方政府安 排更多义务教育资金。 4有条件的封顶配套拨款。如新机制提出:“对免学杂费 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西部地区 为82,中部地区为64;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中央与 地方的分担比例,中西部地区为55。这种拨款方式既明 确了中央和地方的资金投入责任,也有利于控制中央、地 方总的义务教育支出预算。 我国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补助多为政策性一揽子投入,缺乏 分项和结构性细化与绩效对应,公开性、竞争性不强,致 使国家的财政资助往往被挪用、流失和浪费。 在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设计时: (1)要立足于不利人群和不利地区(农村)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为目标; (2)要用客观、科学的方法确定各地的收入能力和义务教 育支出需求,以此为基础确定中央与地方之间义务教育转 移支付资金的分配; (3)注重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强调用绩效换 取拨款,强化各级政府和学校的绩效责任。 规范各级政府间纵向转移支付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义务 教育经费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例如:义务教育发展 不均衡的关键在于省内不均衡。省级政府应考虑建立有效 的省内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结合省内各地财政和经济状况 ,分地区确定经费分担比例,适当平衡省域内经济发达与 不发达地方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第二节 科学的公共政策 n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n二、科学技术的贡献率 n三、科技活动的类型 n四、科技活动的特点和产品属性 n五、政府对科学研究的干预 n六、科技公共政策的现状分析 n七、发展科技的公共政策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n科学具有可检验性、可预见性和逻辑和谐性的特点。 n技术具有经验性、实践性和可交易性的特点 n科学和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 项 目科 学技 术 所属范畴认识范畴实践范畴 主要任务 建立“是什么”、“为什么”的 知识体系 建立“做什么”、“怎么做”的操作体系 所用方法 观察、实验、假说、推理 、验证等 设计、模拟、试验、制作、试用(验 收)等 评价标准符合性、创新性、逻辑性效用性、可行性、经济性 与经济的关系间接、长远相关直接、短期相关 主体人员科学家、学者发明家、工程技术人员 二、科学技术的贡献率 n1957年,索洛(SOLOW,B.M)通过广泛研究美国 经济,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因在于技术 进步而非资本积累。他指出19091949年40年 间,美国非农业部门每年增长1.5,人均产 生增长十倍,其中增长率的87.5是依靠技术 进步取得的。 n索洛在柯道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技术进步 因素,并对生产类型加以限制后得到衡量和计 算技术进步所作贡献的方法,被叫做“剩余法 ”或者“索洛剩余”。 三、科技活动的类型 n(一)基础研究:旨在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和发展新的 探索领域的任何创造性活动,而不考虑任何特定的实际 目的。(联合国教科文) 1、基础理论研究(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 ); 2、应用基础研究(定向基础研究,包括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工 程热物理学、化工学、水力学、计算机科学等)。 n(二)应用研究:增加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创造性的系统 活动,已考虑到某种特定的比较广泛的应用目标。 n(三)技术开发: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的知识 以及实践经验,旨在获得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 流程、新方法或对原有生产进行实质性改进的系统性创 造性活动。 二、科技活动的类型 表 举例说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技术开发 1. 计算数学的理论与 方法的研究 为解决图像识别问题 研究计算数学方法 用于图像识别的计算 机软件的研制 2. 高速气流中物体的 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为发展新型飞机而研 究气流中物体的压力 、浮力,提供空气动 力学数据。 研究设计新型飞机样 机的体形 3. 真菌分类研究食用真菌特性研究菌种栽培新技术 4. 常温超导现象的研 究 为发展常温超导材料 研究超导理论 研制某种特定要求的 常温超导材料 四、科技活动的特点和产品属性 n(一)科技活动的特点 1、探索性:研究和开发都是在新的领域中进行探索 或是开拓新领域的活动,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或 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事。 2、创造性:研究与开发活动必须要有所发现、有所 发明,要拿出点新的东西来。 3、不确定性:包括结果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 性、目标的不确定性和管理的不确定性。 (二)科技产品的属性 科技活动自身的复杂性决定其产品属性远比一般消 费品复杂得多。不同的科技产品,其属性也不相同。 n基础研究的成果接近纯公共产品。基础研究的任务是认识世界,并 以理论体系的形式客观、抽象地表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成 果是猜想、定律、定理等,表现形式有论文、著作等。 n应用研究的成果为准公共产品。应用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新技术的原 始设想、模型,表现形式是专利、技术文档等,具有一定排他性。 n开发研究的的成果接近私人产品。开发研究的目的是生产新材料、 新产品和服务或对原有材料、产品和服务不断改进、完善。其研究 成果是成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形式主要是试验报告、技术 文件、实物样机或样品等,大多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征。 五、政府对科学研究的干预 (一)科学研究具有外部性 n具有强烈的“溢出效应”。一项科研成果,可能对某一方面的生 产起重大影响,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人类。例如:1748年瓦特发明 蒸汽机以及由此兴起的“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对人类进步产生 巨大作用。 n也表现在有些科研成果具有易复制等特点,难以用商业方式经营 。例如:水稻和小麦等种子工程,一经大面积推广,产生巨大社 会经济效益,而研究者却难以获得对等回报。 (二)科学研究具有很大市场风险(尤其是纯科学研究) n表现为投资大,时间长,而是否成功及成果的用途却具有不确定 性。因此,私人企业不愿介入纯科学研究,需政府支持。 (三)市场无法对科研人员的劳动作出公正评价 n科研主要依靠人的智力投入,而非体力。智力投入是无形的,很 难量化。 n投入与产出之间具有不确定性。 六、科技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 (一)我国科技公共政策的四个阶段 n1、从1975年汇报提纲到1978年科学大会:科技工作重新启动 1975年7月,胡耀邦主持写出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邓小平 对之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年3月,颁布实 施(1978-1985年全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科研工作秩序开始恢复。 n2、 1985年决定:“面向依靠”一新的政策范式 1985年3月,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依 靠、面向”的科技方针。即科技政策从国防导向转向经济导向,科技体 制从高度计划性向引入更多市场机制方向转型。 n3 、1995年决定: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中央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 兴国”战略:要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的经济增长,走上依靠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轨道。 n4 、2006年决定:自主创新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提出,从2006年起到2020年,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要以提升国家竞争 力为核心,实现以下八项目标 。 (二)我国科技公共投入情况 n1、投入总量分析 科技投入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政府科技经费、非政府科技经费和 科技贷款。我国财政性科技经费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 研基建费”等三个主要项目和“国防科研事业费”、“地震、海洋事业费中 用于科研的经费”等一般项目。 国家R&D/GDP (%) 世界2.4 高收入国家2.5 中等收入国家0.7 中国1.2 印度0.8 日本3.1 韩国2.5 新加坡2.2 美国2.7 德国2.5 表 19932003年GDP、科技经费、财政科技拨款情况 指标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财政科技拨款实 际增长(%) 6-2.8-2.19.216.59.9277.32317.417.2 科技拨款占财政 支出比重(%) 4.94.64.44.44.44.14.13.63.73.74 科技拨款占科技 经费 比重(%) 33.43431.433.434.63437.224.527.227.828.2 科技经费占GDP比 重(%) 1.951.691.671.561.621.681.812.662.72.832.96 R&D占GDP比重(%)0.740.660.610.610.70.720.841.011.091.241.32 GDP实际增长(%)13.512.610.59.68.87.87.810.59.69.49.3 科技经费增长(%)8-4.97.22.312.511.716.262.211.114.815.2 R&D经费增长(%)8.9-0.8-2.29.925.110.826.233.417.224.819.7 2、经费结构分析 表 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来源构成 单位: 指标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政府资金 所占比重 2627.725.826.126.227.432.425.325.426.424.3 企业资 金 所占比重 27.529.731.73029.531.234.955.256.357.159.4 金融机构 贷款所占 17.615.413.214.413.113.38.88.47.46.97.5 2、经费结构分析 表 R&D经费构成情况 指标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基础研究经费 所占比重(%) 5.25.05.45.35.05.25.35.75.7 应用研究经费 所占比重(%) 26.424.526.022.622.317.017.719.220.2 开发研究经费 所占比重(%) 68.470.568.672.172.777.876.975.174.1 七、发展科学技术的公共政策 n(一)针对不同的科技产品采取不同政策 n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具有非排它性,在技术上很难排斥他人享用 ,或排斥成本很高,宜采取公共提供方式。 n应用科学研究具有信息不对称性,且可替代性小,可以采用混合 提供和市场供给方式。开发研究宜采用市场供给方式,机构采用 公司化管理。 n(二)增加政府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 n(三)科技产品的生产政策 1、处理好公立与私立(政府与企业)研究机构的关系。鼓励企业或 个人独立承担研究,政府可以采取补贴或税收减免。 2、处理好高校与专业研究机构的关系。应当建立一种公平机制,例 如科研项目招标制。 n(四)建立科技交易市场 n1、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 n2、可参考日本建立的科技研究和推广中心做法。即政府出钱, 采用俱乐部方式推广成果。 第三节 医疗卫生的公共政策 n一、什么是医疗卫生? n二、政府介入医疗卫生市场的必要性 n三、我国的医疗卫生政策演变 n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n五、医改的政策分析 一、什么是医疗卫生? n卫生是较广义的概念,所有捍卫人类生命健康的措施都是 卫生的范畴。医疗只是卫生范畴中的一部分。 n 从广义的角度定义,医疗卫生服务既包括个人医疗服务 ,也包括群体性健康干预,即公共卫生服务。 n在现代社会,医疗卫生对健康改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讲,在低收入国家组中,饮食、收入和教育等因 素改善健康的作用比医疗卫生要人,但是后者的作用日益 增强;在中等收入国家组中,医疗卫生成为与其它因子同 等重要的因子;而在高收入国家组中,医疗卫生成为最重 要的因子(WHO,2000) 。 二、政府介入医疗卫生市场的必要性 n(一)医疗卫生产品具有外部性 n内部性是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在解除病人的身体疾 患,延长生命,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收取与其成 本相适应的费用。 n外部性是指通过医疗卫生宣传和治疗,提高人们的健康 知识,提高劳动力素质。 n卫生服务的外部性更强。卫生防疫机构进行的大面积防 治工作,可以大大地减少人口死亡率和社会的治疗费用, 其收益的溢出性明显。 n(二)医疗卫生产品存在信息不对称性 n供需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供方处于天然的垄断地位,是一个 强卖的市场。患者缺乏搜寻最低价格的能力,患者通常选择品 牌医院、选择名医和高新设备。 n(二)医疗卫生产品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医疗卫生产品是一种优值品,要求由政府出面建立强制的保障机 制。 结论 n第一,医疗卫生产品属于混合产品; n第二,政府对于这一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但 并不等于说,只有公共生产才是政府干预医疗 卫生市场的唯一方式; n第三,政府对于医疗卫生市场的干预,不仅指 医疗卫生产品提供,同时也应包括对需求方的 合理引导。 三、我国的医疗卫生政策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主要实行以医疗卫生产品公共供给为主的财政政策。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7年 卫生事业是福利事业,预防保健服务免费,对职工实行公费医疗和劳 保医疗制度。国家办的医院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实行差额预算管理, 政府对亏损进行补偿。 第二阶段,从1958年到1980年 政府进一步提高卫生服务的福利水平,1958年、1960年和1972年三 次大幅度降低收费标准,使计划价格远低于实际成本,政府承担沉重医 院亏损补贴。 第三阶段,1980年至今 多数地方停止对医疗卫生单位的一般性拨款,而改按政府对某些支出 项目定量补贴方式; 提高医疗卫生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使其接近于成本; 推行医疗保险制度。 对农民实行以政府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 各地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医疗卫生的市场化改革。这些措施剌激了医疗卫 生产品的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需求。 医改历程: n第一阶段 1980年代 (给政策不给钱 ) 三部委出台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n第二阶段 1990年代 (大争论时期) 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纷纷涌现。围 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n第三阶段 2000年(产权改革的号角) 改革指导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在江苏 的宿迁掀开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n第四阶段 2005年 (医改突然变奏)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n第五阶段 2006年 (医改再见曙光) 医改基调已定,政府将承担基本医疗。 n第六阶段 2007年至今 (医改进入最后冲刺) 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n(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机构分布不均衡 n全国 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其中 30又集中在大医 院。农村、偏远地区和山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比较普遍。这与我国 政府提出的人人都享受初级保健的目标存在一定距离。 n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低,存在资源闲置和浪费。 n(二)医疗卫生的公共消费政策不当 n政府医疗卫生资金享受面窄,少数病人花去大量资金; n供给存在垄断性,即规定病人在政府指定的医院就诊; n对医疗卫生产品的消费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 n(三)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过小 城镇医疗保险主要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各类企业就业人员及 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 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城镇非就业人口、 非公有制部门的从业人员以及农民工等流动人员排斥在外。 (四)公共医疗卫生支出不足 n总量不足 n结构不合理 年份198020002005 卫卫生总费总费 用(亿亿元)143.2-8668.19 政府支出所占比重(%)36.215.518 个人支出所占比重(%)21.260.452.2 社会支出所占比重(%)42.624.129.8 短短 15年间,卫生总费用增加 11倍。但是,政府卫生 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上升。 在 OECD国家中,卫生总费用的绝大部分由政府承担的 ,其中政府承担比例最高的国家为卢森堡,占到 93, 大 部分国家政府承担比例都在70以上,少于 70的只有 6 个国家,其中政府承担比例最少的为美国和韩国,政府承担 比例为45。我国的医疗卫生情况在世界卫生组织的 191个 会员国中排名倒数第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8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必考点解析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会计硕士考前冲刺练习题及答案详解【新】
- 2025会计硕士自我提分评估附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4年安全监察人员考试彩蛋押题A4版附答案详解
- 2025公务员(国考)真题【综合题】附答案详解
- 2024年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经典例题带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4-2025学年度法律硕士模拟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自考专业(国贸)模考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临床执业医师考前冲刺练习试题(易错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自考专业(金融)考前冲刺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观光巴士服务平台
- 一文了解华为MTL流程和LTC流程z1222
- 医院护理品管圈:提高新生儿喂养后体位摆放执行率
- 弹簧-锥形弹簧的计算
- 肾主生殖理论及肾性不孕
- 【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探讨6500字(论文)】
- 青少年软件编程(Scratch)三级考试题库(变量 克隆 画笔)
- 注浆加固技术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汉语专题》章节自测参考答案
- 锅炉煮炉方案
- (中职)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FANUC) 初级 项目六 任务三 码垛程序编制电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