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课程课标课件_第1页
聋课程课标课件_第2页
聋课程课标课件_第3页
聋课程课标课件_第4页
聋课程课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聋校课程与课程标准 n介绍四部分内容: n1、我国解放前后聋校课程设置的演变 n2、聋校新课程部分课标 n3、如何认识当前课改的状况 n4、海外特殊教育一些信息 一、建国前的聋校课程 n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段时 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是 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 国出现了三种类型的聋校:西方教会创办的聋 校、中国人自办的私立聋校以及政府举办的聋 校。其中,中国人自办的私立聋校成为聋校的 主体。 1、烟台启瘖学馆(1887) n1926年在课程方面确定以教授语言、文字 、工艺为宗旨,其他各科次之的办学原则 。 n幼儿园:国语、体操、工艺 一年级 (7门) 原音、看话、写字、人物学、 浅白算术、体操 二、三年级 (7门) 语言、看话、日记、算法、 国文、工艺、体操 四、五年级 (12门) 国文、日记、算法、地理、写字、 千字课、国语、看话、修身、 卫生学、工艺、体操 六、七年级 (13门) 国文、日记、算法、地理、写字 、历史、国语、自然科、蚕科、 修身、卫生学、工艺、体操 八、九年级 (13门) 国文、历史、算法、地理、论说 、自然科、蚕科、读报、生物学 、修身、尺牍、工艺、体操 n工艺科 n男生:学木工、校园农作、烹饪, n女生:学花卉、台布、绒工、缝纫及烹饪 。 2、法国天主教聋哑学校 n清末这所学校是由法国圣公会创办于1892年,由于全 封闭其资料留下来的很少。据一位曾在这所学校上学 的聋人回忆,这所学校的课程大致是国语、算术、写 字、美术、体育以及手工艺等。 所用教材与普通小学 一样,教学方法则是“法式” 口语教学法。并且学生 每天早上6点起身,一起做“弥撒”,早课1小时,内 容是读圣经(有课本),进餐前要默诵“谢饭词 ”,晚上还有晚课。 3、上海福哑学校(1926) n傅兰雅博士所创办,原名傅兰雅聋哑学校。 n课程 遵照教部所规定,公民、国语、算术、常 识、英文、史地、卫生、美术、劳作、体育外 ,另加聋哑特殊教学法,如发音学,即使聋哑 恢复发音说话之本能。视话学,即使聋哑以目 代耳,能用视觉了解他人之语言。手式学,除 固定之手语分国语手式,外国语手势外,而对 于一般之比量,皆编有科学方法之系统,成绩 斐然。 n上海福哑学校简章 n教授各门课程而特别注重于语言、发音、视话 、艺术工作等科之训练,其他实用科目如下: n公民 发音 视话 手势 国语 尺牍 笔谈 算术 英文 常识 史地 卫生 艺术(图画、木炭画、粉画、 水彩画、用器画)珠算 体育 工作(雕刻金石 、缝纫刺绣)习字 4、杭州哑童学校(1914) n周耀先氏所创。学科:分预科正科两部 。(预科)音学、国文、英文、道学、 算学、历史、地理、体操、图画、织毯 。 n(正科)音学、国文、英文、道学、算 学。历史、地理、理科、卫生、体操、 图画、织毯。(其他工艺随时增设) n教育杂志1922年第十四卷第二号 n设初期班、普通科、职业科。 初期班修业一年 ,期满升入普通科。 普通科六年,毕业后升入 职业科。 初期班教学内容有聋哑课本、手切法 、人物学(指导哑童用“手指语”表示人物称谓 的学问。 如用拇指直贴嘴表示称呼“爸爸”,改 用食指就是称呼“妈妈”)、浅白算法、看嘴学 话、幼稚园功课、写字、游戏。 普通科设国语 、外国语、常识、公民、算术、手切、问答、 笔谈、尺牍、发音、图画、体育。 5、北平私立聋哑学校(1919) n民国十七年(1928)北平私立聋哑学校 办学宗旨是:“专门教育一般聋哑儿童 说话读书,使其具有普通学识及生产技 能,成为有用之人。” n除不设音乐课外,其主要课程与小学 相同。民国十七年(1928)参照小学 课程设置设课。民国二十一年(1932 )预科设习音、习话、看口、看图识 字、小学设三民主义、国语、日记、 说话等课。 n教学方法与教改实验 n民国十七年(1928),私立聋哑学校采 用“手势语”教学,即用手势动作传达 意思,以注音符号手切掌握字音,以手 势解释字义,并示以图画或实物。 n劳动技能教育 n民国十三年(1924),私立聋哑学校设 立织袜工场。民国二十一年(1932)设 纺织科,后又相继添设纱带科、木工科 、园艺科、缝纫科、打字科、供学生实 习劳动。 6、南通盲哑学校(1916) n课程:(哑部)音学、语言、科学、农工。 民国五年十一月十一日通海新报 n1917年哑科授发音学、语言学、修身、历史、 地理等。 n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盲哑科增设体育课 ,置备运动器具,又增设夜课,哑科三年级设 珠算课 7、惠爱聋哑学校(1922) n上海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全国总会会长俞宗周筹 款开办。 校址在太庙巷。 以“教育聋哑子女 ,能通语言文字,具有实业之技能,俾得自立 谋生为宗旨”分预科、正科两部。 预科设音 学、国文、英文、道学、算学、历史、地理、 体操、图画、织毯。正科加设理科、卫生两门 。 预科4年毕业,正科3年毕业。 8、私立吴山聋哑学校 ( 1931) n聋哑人龚宝荣创办。1936年的课程 n公民训练、国语、尺赎、会话、书法、 手切、算术、常识、艺术(国画、西画 )、劳作、体育、选习 n中、高年级每日课外作小字、大字及日记,呈 级任导师批阅。 n劳作。男生为木工、竹工 、园艺等;女生为刺 绣、缝衣、园艺、烹饪等。 n艺术。国画分出水、翎毛、花草、人物;西画 分水彩、图案、广告。 n选习。野外写生、练习打字。自由选习一项。 9、南京聋校课程设置(1927) 小学(8门 ) 国语 体育 算术 社会 自然 手语 发音 说话 初中(17门 ) 公民 体育 童子军 卫生 国文 英文 数学 博物 化学 物理 地理 历史 图画 劳作 手语 发音 学话 小结 n1、课程整体上还未形成系统。课程的门类、 结构、衔接性等都不是很规范,国家也没有统 一的基本要求。 n2、课程中出现中西结合的特点。课程设置上 既包括西方的自然学科课程,也包括中国本土 的经文课程。如烟台启瘖聋校的课程中就包括 生理学、卫生学以及地理学等西方现代知识类 课程,也包括中国的官话、国文、修身等内容 。 n3、基本课程与普校相同,补偿缺陷类课 程占有比例。强调语言的学习:口语、 手语,教聋童说话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 一。 n4、开设外语课 n5、美术和职业训练类课程受到重视。 n抗战胜利之后, 1947年当时的国民政府 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改进全国盲哑教 育。理由是聋哑学校的课程不能合乎要 求,阻碍了盲哑教育的发展。改进的办 法中包括公布盲哑学校规程,加强学校 管理;课程方面应加职业技术训练,使 其毕业后具有单独谋生的技能。之后的 改进全国盲哑教育计划草案第三条 规定要调整课程。 二、20世纪 50年代两种课程设置 n手势教学班课程 n1、语文(阅读、看话、作 文、语法、写字) n2、算术 n3、历史 n4、地理 n5、自然 n6、体育 n7、图画 n8、手工劳动 n9、职业劳动 n口语教学班课程 n1、语文(语文初步、看话 、发音说话、识字、语法 、阅读、叙述作文、写字 ) n2、算术 n3、历史 n4、地理 n5、自然 n6、律动 n7、体育 n8、图画 n9、手工劳动 n10、职业劳动 60年代聋校的课程 n1962年1月12日全日制十年制聋哑学校 教学计划(草稿)征求意见用 n设12门课程:周会、政治常识、语文( 语文初步、讲读、作文、写字)、算术 、历史、地理、自然、律动、体育、图 画、手工、生产劳动。 对教学提出的三个观点 n1、必须坚持口语教学的方向。几年来的 经验证明,在聋哑学校中推行口语教学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科学基础 知识,并能掌握一定的看话和说话的技 能,提高其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 力,它比用手势进行教学优越得多。 n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课文,学生 回答问题,必须以口语为主,同时适当 运用手指语、手势语、书面语,必要时 也可运用少量手势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以弥补用口语进行教学的局限性。各 种辅助手段的运用,既要能帮助学生清 楚、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讲授,又要不影 响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 n3、教师在进行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 能的训练时,应该根据聋哑儿童的特点 ,发展他们的视觉、振动觉、触觉等感 觉器官的感受能力,着重指导学生多读、 多写、多练,同时注意加强直观教学, 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建国初期聋校课程设置特点 n1、这一时期课程设置与解放前的课程内容有 延续关系。都包括文化类课程(语文、算术、 历史、地理、自然等)、体育类课程、图画类 课程、手工类课程以及职业类课程。但是,新 中国的课程更加科学和成熟。例如,课程中将 职业类课程统一称为职业劳动,在体育课的基 础上又增加了律动课。 n2、语文课所占比重最大,大约在50%左 右。聋教育方法上确定了以口语教学为 主的发展方向。课程设置上旨在发展聋 童口语的课程增加,比如:看话、发音 等。而曾经在解放前出现的手势课不再 出现。 n3、德育课程逐步加强。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 教学计划就将政治常识课程列入到聋校高年级 的课程计划中。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已经越来 越重视青少年的德育教育。 n4、课程结构较单一。课程中大部分为学科课 程,活动课程所占比例无几 80年代聋校的课程 n1、思想品德 n2、语文(语文初步、语言技能、叙述、作文、阅读 、写字) n3、数学 n4、常识 n5、律动 n6、体育 n7、图画 n8、手工劳动 n9、职业劳动 n此外,在课表中安排了体育活动、课外小组活动、 校班团队活动三种活动。 n80年代课程计划的历史贡献 n1、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n2、课程定位在基础教育。 n3、形成未来聋校课程的基本框架。 n4、提出聋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全面发 展,补偿缺陷。 90年代聋校的课程 n(一)聋校课程 n1、思品、思政4.0% n2、语文34.1% n3、数学16.9% n4、社会(含史地)3.3% n5、自然1.3% n6、理科(含生化)2.0% n7、律动1.7% n8、体育6.3% n9、美工4.0% n10、劳动、劳技10.6% n(一)普通小学、初中课程 n1、思品、思政4.2% n2、语文22.5% n3、数学15.0% n4、社会2.0% n5、历史2.3% n6、地理1.6% n7、自然2.6% n8、物理1.6% n9、化学1.3% n10、生物2.0% n11、体育7.5% n12、美术4.6% n13、劳动、劳技3.6% n14、外语2.6% n15、音乐5.2% n(二)聋校活动 n晨会每天1015分 n班团队活动3.0% n体育锻炼3.0% n兴趣活动 4.0% n个别矫正 n(三)地方安排课程 5.9% n(二)普校活动 n晨会每天1015分 n班团队活动2.9% n体育锻炼3.0% n科技文体活动8.8% n(三)地方安排课程 9.3% n90年代课程计划的历史贡献 n1、首次用聋校、听力残疾学生 n2、特教与普教受教育年限相同 n3、课程结构进一步变化 n4、坚持补偿缺陷的指导思想 n5、提出分类教学 小结 1、聋校定位与课程目标的特征 50年代,聋校定位与课程目标是将 聋生培养成国家的积极的自觉的建设者 和保卫者。要求聋生掌握的学科知识和 技能,基本上达到普小毕业生的程度, 并掌握一定的职业劳动技能。 全面学习苏联的办学经验,错误地将手语 和口语赋予了阶级性。 n60年代,十年制聋哑学校是为聋哑儿童设 置的小学校,聋哑学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贯 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 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学校的教育与训练 ,力求弥补聋哑儿童的听觉缺陷,使他们在德 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n80年代,聋校的定位是在聋哑儿童青少年 中实施国民基础教育的学校。任务是根据党的 教育方针,针对聋哑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采 取各种有效措施,补偿聋生的听觉缺陷,形成 和发展他们的语言,使聋生德、智、体全面发 展。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初等文化程度和一定劳 动技能,身心正常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劳动 者,并为继续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自学打下 基础。 n90年代,聋校的定位是向听残学生 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补偿身心缺 陷,程度是达到相当于普通中学一年级 的水平,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基本 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体质和一定的生活 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初步的劳动技能 ,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奠定基础。 n2、课程结构和管理体制调整 n50、 60年代单一结构:国家学科课程结 构 n 80年代双元结构:国家学科课程、活动 n (体育、课外小组、校班团队) n90年代多元结构: n 国家课程 学科课程 n 课程 活动课程 n 地方课程 n3、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n共性特点,特殊学校的课程结构始终与普 通学校保持基本一致。这保证了基础教育目标 任务的实现与完成。 n特性特点,对聋教育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化 ,在课程及内容上不断进行调整。 n在教学上始终强调补偿学生听觉和语言缺 陷,强调劳动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三、新世纪聋校课程改革 n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n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年5月29日) n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 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 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 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 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n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n新课程方案既要注意坚持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 发,又要注意吸收国外特殊教育的先进经验; 要坚持以全面提高残疾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残疾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要充分关 注残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确定不同的教学 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 生都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得到发展。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n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的精神,设置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聋生身心发 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 发展的要求,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 础。 n一、培养目标 n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 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 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为人民 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 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n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 方法;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 就业能力;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 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自 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n二、课程设置原则: n1.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n根据促进聋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九年 一贯的课程。课程设置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 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 时成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 合作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n按照聋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聋教育的特点, 在缺陷补偿的同时,加强开发潜能,增设具有 聋教育特点的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尤其是书面语言的能力。 n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原则 n各门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聋生经验 的整合,加强学科渗透。小学阶段(一六年 级)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七九年级 )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n3、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n课程设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 要求,又要根据各地区、各聋校的实际需要和 聋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 n学校积极开设选修课,开发校本课程,以适应 聋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n三、课程结构 n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 义务教育课程。 n一三年级开设7门课 n品德与生活 n语文 n数学 n沟通与交往 n体育与健康 n艺术 n生活指导 四六年级开设9门课 n品德与社会 n语文 n数学 n沟通与交往 n体育与健康 n科学 n艺术 n劳动技术 n综合实践活动 七九年级初中阶段开设11门课 n思想品德 n语文 n数学 n沟通与交往 n外语 n历史与社会 n科学 n体育与健康 n艺术 n职业技术 n综合实践活动 n从历史的角度看,新的聋校课程方案与以往的 聋校方案应该是继承、发展、革新的关系。不 能简单用新、旧来评价。 n培养目标和任务突出了时代要求,但基本 指导思想、核心内容未变; n课程实行分级管理,93年已显雏形; n课程结构上发展了综合性、特殊性;这种 结构93年计划已经产生 四、聋校部分新课程标准简介 n聋校新课程标准正处在送审阶段。标准包括11 门课:品德、数学、语文、沟通与交往、历史 、地理、科学、信息技术、美术、体育与健康 、律动。 n文本标题不一,有6门课用“课程标准”,有5 门课用“教学指导纲要”。 (一)品德课标 n1-3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养成习惯的时期, 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 n4-6年级是学习做人和社会发展时期,设置“ 品德与社会”课程。 n7-9年级是形成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时期,设 置“思想品德”课程。 n“品德与生活”设计思路 n三条轴线:认识自我 n 认识家庭 n 认识社会 n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 n 愉快、积极地生活 n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n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n“品德与社会”设计思路 n一条主线:以聋生社会生活为主线 n点面结合: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要素;面是聋 生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n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教学内容是综合的,同 样的内容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n“思想品德”设计思路 n三个纵坐标:成长中的我 n 我与他人 n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 n四个横坐标:道德教育 n 心理健康教育 n 法律教育 n 国情教育 n例: 健康、安全地生活 养成良好的生活、 学习、劳动习惯 自我保护的意识 和能力 适应和喜欢学校 的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积极向上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诚实友爱遵守社会规范爱家乡爱祖国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有求知的欲望和乐趣爱动手、动口、动脑获取知识,激励经验 (二)语文课标 n设计思路 n1、按1-3、4-6、7-9三个学段设计阶段目标 n2、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 作”(1-3年级为写话,4-6年级为习作)“言 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同时提出“综合 性学习”的要求,力求语文课与其他课程及生 活的联系。 n3、总目标(摘) n基本掌握汉语拼音的口形和拼读方法,认 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工整地书写汉字 ,并有一定的速度。 n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具有基本的独立阅读 能力、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价能力 。九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20万字,能背诵优 秀诗文150篇(段)。 n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 表达方式写作,做到明确、具体、语句 通顺。 n能熟练运用口语、手语、书面语与 人沟通,基本达到无障碍交流。 n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n例:1-3年级阶段性目标 n(一)识字与写字 n1、喜欢写字、识字 n2、认识常用字1200个左右,其中会写800个左右。 n3、熟记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汉语拼 音字母表,基本掌握口形和拼读方法;认识大写字 母;熟练使用手指字母;正确书写声母、韵母、音节 。 n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写字姿势正确,字规范、端正、整洁。 n5、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学习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 。 n(二)阅读 n1、喜欢阅读,有乐趣,初步养成爱书的习惯。 n2、练习正确有表情地朗读句子和课文,学习默读。 n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体 会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n4、借助图画阅读浅近的童谣、儿歌、故事,乐于与人 交流。 n5、积累喜欢的词语,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在教 师辅导下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n(三)写话 n1、对写话有兴趣,能用基本句式写清楚想说的话,初 步形成段的概念。 n2、依据图片、场景说写意思连贯、语句基本通顺的三 至五句话。 n3、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号。 n(四)言语交际 n1、能用口语、手语、书面语与人交流, 态度大方,有礼貌。 n2、能认真听、看别人表述,了解主要内 容。 n3、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 n(五)综合性学习 n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 提出问题。 n2、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语文学习 ,能用口语、手语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 闻。 (三)沟通与交往课标 n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从设计上提出 构建以促进听残学生沟通交往能力发展 为核心的学习内容体系,提供专门、系 统地学习沟通技能的机会,提高能力, 克服沟通困难,改善身心障碍的状态。 n总目标: n1、培养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发展个 性,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n2、帮助学生认识沟通与交往的重要性, 激发主动沟通与交往的兴趣。 n3、树立与人交流的信心,形成勇于沟通 、乐于交往和善于表达的态度倾向。 n4、掌握沟通与交往的基本知识,懂得文 明礼貌的交往规范。 n5、掌握沟通与交往的基本技能,能主动 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n6、在沟通交往过程中,反复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n7、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沟通 方式,克服沟通困难,提高在实际情景 中恰当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 n8、能借助工具书,学习和使用规范的中 国手语。初步具备使用现代交流工具的 能力。 n设计思路 n口语沟通 n听觉训练:认识声音、分辨声音、 了解语音、辨别日常用语 n听话训练:情感态度(看话兴趣、 专注看话)、常用词语、常用语句 n说话训练:发音训练、说话姿态、 日常用语、简单对话、故事讲述、 n手语沟通 n聋人手语训练:中国手语基本词汇 、聋人手语习惯表达方法、手语沟通技 巧、地域性手语词汇、手语故事、诗歌 、有关聋人的故事、聋人手语与书面语 的转换。 n手语汉语训练:手指语、手指语与 书面语的转换,词汇表达、句子表达、 文章表达,手语故事、手语诗歌和手语 歌,聋人手语与手语汉语的转换,手语 汉语与书面语的转换。 n在手语训练上,目前在观念上还是要全 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通用手语和地方 手语的关系。两者是共存关系,互促关 系。 n其他沟通 n书面语训练:笔谈(作用、技巧、书面阅 读、书空);信息技术(手机短信、网络知识 ) n体态语训练:戏剧 n符号语训练:图画、交通标志、汉字(标点符 号、书信、阅读)、常用功能性符号 n综合沟通训练:综合沟通的技巧 (四)数学课标 n设计思路 n安排四个方面的内容: n1、数与代数: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 模型 n2、图形与几何: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图形 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n建立空间概念是任务,直观和推理是两个重要 方面。 n3、统计与概率:收集、整理、描述、处 理数据。建立数据分析的概念。 n4、综合与实践: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借 助学生已有经验,独立或合作发现或提 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感悟数学与 生活、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激发学习 数学的兴趣。 内容结构表 学段1-3年级4-6年级7-9年级 数与代数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常见的量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常见的量 式与方程 探索规律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正、反比例 式与方程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认识 简单测量 图形与位置 图形的认识 简单测量 图形与位置 图形与变换 图形的认识 图形与位置 图形与变换 尺规作图 学段1-3年级4-6年级7-9年级 统计与概率数据统计活动 初步 简单数据统计 图表 不确定现象 统计图表 可能性 综合与实践实践活动实践与综合应 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 (五)历史课标 n设计思路 n安排六个板块的内容,每个板块又分若干学习主题 n1、中国古代史 n2、中国近代史 n3、中国现代史 n4、世界古代史 n5、世界近代史 n6、世界现代史 n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n中华文明的起源 n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n统一国家的建立 n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n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n近代化的起步 n新民主主义革命 n抗日战争 n解放战争的胜利 n经济和社会生活 n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 n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n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 n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n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n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n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n科技、教育与文化 n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n史前期的人类 n上古人类文明 n中古人类文明 n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n世界近代史知识点: n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n第一次工业革命 n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n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n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n第二次工业革命 n第一次世界大战 n科学与思想文化 n世界现代史知识点: n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n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国家 n第二次世界大战 n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n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n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n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n科学技术和文化 (六)体育与健康课标 n新课改的聋校体育与健康课的内容结构改变过 去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和安排课时的做法,将 教学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康复训 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六个领域 (比普通学校多一个),每个领域的教学内容 又根据领域目标构建。同时,依据聋生身心发 展的阶段性特征,将学习划分为四或五级水平 (也可参照执行普通学校的六级水平)。 n运动参与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n水平一:认识体育与健康课 n(1)从认识到喜欢体育与健康课; n(2)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 n水平二:学习简单的运动动作 n(1)学习和模仿简单的运动动作; n(2)乐于向同伴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 n 水平三:学习运动动作的方法 n (1)集中注意力,主动观察运动动作; n (2)愿意为同伴示范运动动作。 n 水平四: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n(1)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 n(2)精神饱满地上好体育与健康课; n(3)积极参加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n水平四:掌握体育锻炼的合理性 n知道科学锻炼对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n懂得青春期锻炼身体的意义和方法; n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和运动量。 (七)信息技术课标 n设计思路 n基础模块 + 拓展模块1 + 拓展模块2 + 拓展模块3 n基础模块它包括: n信息识别与获取 n信息储存与管理 n信息加工与表达 n信息发布与交流 n拓展模块1:主题活动 n主题活动是限定性学习,小学阶段是综合性活动,如 硬件使用拓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 n拓展模块2:程序设计 n适用初中,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 n拓展模块3:机器人技术 n适用小学、初中,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 制作 n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 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 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 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n例如: n学会使用一种计算机画图软件,设计绘制图形 。 n学会使用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处理文字信息和写 作,在学会常用文字处理功能的基础上,学会 通过文字编辑,版面设置、剪贴画、艺术字、 绘制图形、插入图片、制作文字表格等方式, 增加文档的表现力。 n学会运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导入、插 入图画、文字、表格,并进行必要的编辑或修 改,设置图像和文字的效果;制作或插入表格 等。 n学会使用电子邮件与他人共享信息、获取支持 、表达观点或开展合作。 n学习使用在线讨论工具或已有的学习网站,讨 论课程相关问题或开展持续深入的主题研讨。 台湾特殊教育的课改情况 n近年來,台湾普通教育強調帶好每個學生 的信念與特殊教育的零拒絕原則不謀而合。普 通教育改革中國民中小學課程以九年一貫課程 為主,透過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 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綜合活動等七 大領域, n以及性別、環境、資訊、家政、人權與 生涯發展等六大議題的學習達成分段能 力指標,進而達至培養十大基本能力的 目標。 n整體言之,本課程總綱的基本理念可歸納為以下四項 : n一、 因應融合教育需與普通教育接軌之需求,並以普 通教育課程為特殊需求學生設計課程之首要考量。 n二、 設計符合特殊需求學生所需之補救或功能性課程 ,以落實能力本位、學校本位及社區本位課程之實施 。 n三、 重視課程與教材的鬆綁,以加深、加廣、 重整、簡化、減量、分解或替代等方式彈性調 整九年一貫能力指標,以規劃及調整課程。 n四、 強化學生之個別化教育計畫(IEP)的功 能,將課程與IEP做密切結合,以充分發揮IEP 行政與教學規劃與執行督導之功能。 貳、 基本能力與課程目標 n 國民教育階段的特殊教育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 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所提及 學生需要之十大基本能力。該綱要中根據十大能力所 列出之十項課程目標是所有特殊需求學生均可全部或 部分達成者。然為因應各類身心障礙學生之障礙程度 、能力的差異性,各項基本能力之培養應以學生之日 n常生活經驗出發,並隨學生之年齡與能力的不 同,由低至高逐步設計與調整課程層次,以漸 進方式達成各項能力之目標,並需重視與普通 學生之交流與互動。以下針對十項課程目標應 用在特殊需求學生教學之原則分別說明之。 1、 增進自我了解,發展個人潛能 n此目標之重點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能力、 情緒、需求與個性,愛護自我,養成自省與自 律的習慣、樂觀進取的態度及良好的品德;並 能表現個人特質,積極開發自己的潛能,形成 正確的價值觀。可藉由最低層次之個人姓名、 性別、身體各部分之認識;進而發展對自我性 向、興趣與能力之瞭解,體魄之鍛鍊及生活習 慣之養成,以具備個人及家庭生活適應之能力 ,逐步發展自我之潛能。 2、 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n此目標重點在培養感受、想像、鑑賞、審美、 表現與創造的能力,讓學生能有積極創新的精 神,表現自我特質,以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 應用時,可依特殊需求 學生之年齡、能力、需 求、障礙程度等培養不同層次之欣賞、表現、 審美及創作能力,並能藉由不同的媒材、協助 或多樣化的表現方式來呈現感受、想像、鑑賞 、審美、表現與創造的能力。 3、 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 n本項能力重在積極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 使其適性發展,建立人生方向,並能因應社會 與環境變遷,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可根 據學生的性向與能力, 協助引導特殊需求學生 由依賴成人或同儕、至半獨立之生活技巧養成 、逐步向具備獨立生活技巧之方向邁進。同時 需漸進式的培養學生自我決策的習慣與能力, 並涵養學生職業能力及服務人群熱誠,以達至 生涯覺知與探索之發展階段。 4、 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n本目標以有效利用各種符號(例如語言、文字 、聲音、動作、圖像或藝術等)和工具(例如各 種媒體、科技等),表達個人的思想、觀念或 情感,善於傾聽與及與他人溝通,並能與他人 分享不同的見解或資訊為重要內涵。教師可根 據特殊需求學生之能力與需求,並藉由輔具之 提供與協助,在日常生活中由簡而繁逐步培養 表達、溝通與分享的知能,以增進人際互動及 團體適應之能力。 5、 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 合作 n以具有民主素養、包容不同意見、帄等對待他 人與各族群;以及尊重生命、積極主動關懷社 會與自然環境,並遵守法治與團體規範,充分 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為主要內涵。應用時,可 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及具體事實,以家庭 關係出發,逐步擴大至學校與社區關係中,以 發展學生尊重他人、關懷社會與團隊合作之行 為,進而增進個人對社區瞭解、融入社群及適 應社會生活之能力。 6、 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n本目標重在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了解與 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體認世界為 一整體的地球村,以培養相互依賴與互信互助 的世界觀。因此,應用時可強調國內多元文化 的認識與學習,例如可透過各國節日或當地鄉 土人文風俗,以聖誕節、潑水節等國內已在大 勢慶祝與報導的節日為主題,進行課程設計與 教學,讓學生透過實際參與及體驗,逐步培養 相互依賴與互信互助的世界觀。 7、 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 n以具備規劃與組織的能力,且能在日常生活中 實踐,增強手腦並用、群策群力的做事方法, 以及積極服務人群與國家的觀念。教學時,可 依照特殊需求學生之能力及需求,透過教師、 主要照顧者、家人、志工或相關人員之協助, 以生活體驗為出發。例如可由書包、房間之整 理與空間規劃,以及休閒時間之安排等為基礎 ,逐步培養學生不同層次的規劃、組織與實踐 的知能,以增進民主素養、自我決策及獨立生 活之能力。 8、 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n本項目標重在能正確、安全與有效地利用科技 產品,以及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 訊,以提升學習效率與生活品質為主要內涵。 應用時,可透過輔具的協助,提供特殊需求學 生各種使用科技與資訊設施的機會,小至可運 用日常生活中之電扇、電視、微波爐等設施, 進而應用電腦、手機等現代必備之科技產品等 ,以增進目前社會所需之生活能力。 9、 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n此目標重在激發學生之好奇心及觀察力,而能 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並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能 於生活中。教師可依學生能力與需求,逐步引 導與激發學生能夠嘗試主動操作、探索生活事 物及瞭解自我周遭環境的能力,以增進對日常 生活環境的覺察力。例如最初可引導學生觀察 一天的生活安排、天氣的變化及環境的變遷等 ,再 根據學生喜歡的主題進一步的發現與探討 。 10、 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 n本目標重在以養成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習 慣,並能有系統地研判問題,以有效解決問題 和衝突為重點。教師在應用時可根據學生之年 齡與能力養成不同層次之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如可先由最基本之個人生活自理問題的知識 、理解與應用等較低之思考層次與解決出發, 再逐步依年齡與能力推展至家庭、社區與國家 等相關問題的解決,以及高層次之分析、綜合 、評鑑與創造等思考能力之培養。 nmas001.pdf 五、如何认识当前课改的状况 n1、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贡献 n突出人本思想,完善了培养目标 n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n课程的综合性 n课程的分级管理 2、新方案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n基础教育课改 n1、自上而下 n2、实验分步实施 n3、实验评估修 改 n4、多中心,一纲多 本 n5、理论争论尚存 n6、已成少年 n特殊教育课改 n1、自上而下 n2、实验一步到位 n3、缺少实验环节 n4、单中心,一纲一 本 n5、理论争论尚存 n6、还在产程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 素质教育的意见2010 4月27日 n一、充分认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n (一)深化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党的十七 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核 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 目标和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 用。 n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总结经验、完 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 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 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 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n(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促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带动了基础教育 的整体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明显成效。 n基本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 程体系,一大批全面体现德育要求、反映人类文明成 果的教材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n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 n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注重学生成长过程 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形成; n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积极变化 ,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深化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 n(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 总体上看,受相关制度、政策的制约和社会环 境的影响,课程改革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 n各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不平衡,一些地方和 学校对于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 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战略地位认 识不到位; n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课程资源、专业支持力量等服务保障体系较为 薄弱; n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评价、管理制度不配 套;课程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n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 移地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n二、进一步明确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 任务 n (一)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 “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 理念的、开放兼容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 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在总结课程改革 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方案,给 学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切实减轻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n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 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更加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 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更加突出时代 性,增强适宜性,提升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突出 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 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 。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周期修订制度,既保持课程 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又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而与时俱进 。 n(五)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坚持以促进学生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把指导和规范学校全面落 实课程方案,突破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作为重要任务 。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 等课程。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制定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 设规划,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保障学生 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 n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 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在达到国 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有 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逐步提高地方课程和学校 课程的设置比例。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做好地方 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 n(六)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 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 教学中。要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教学。要遵 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 材施教。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 习。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 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鼓励教师积极 探索和实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n n(八)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深化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 作用,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和任 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改进培训模式, 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 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 n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 的学习、研究和交流。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加大教师教育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 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使走 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基本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n在新的课标、课本还未出台之际,我认 为聋校的课程改革应该: n以“纵览” 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 来科学地认识聋校课程的发展。每次课 程变革总有其历史背景及其贡献,课程 改革总是处于一种历史的进程,而不是 终结。 n以“横比”的方法论把握听障儿童 群体和听障教育的基本特点,把握课程 改革的实质和方向。既不脱离共性,也 不忽视特性。 n以“整体”的系统观把握课各程之 间的关联,以及课程内知识点之间的关 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n例如,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科学探究 、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 方面。 n科学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系,思想 品德课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系;沟通 与交往课与语文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 中的信息技术课的关系均有内容上交 叉和重叠问题。 n以“自己”为落脚点,因校制宜, 因班制宜,因课制宜。坚持已有的成功 做法,吸收新鲜经验,积极推进。 什么样的学生是高素质? n北大、南卡莱罗纳州大学校长的对话 n国际著名大学是怎样看待学生的素质的?一言 以蔽之:综合素质至上。 n例1:每年有2/3的高中状元被哈佛大学拒之门 外。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好,考试优秀,但平 常很少参加什么活动,没有突出的特色。 n例2:普林斯顿大学招生手册将报名学生的学业指 数分为5个等级,同时将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和个 人特点也分为5个等级: n1等:参加奥林匹克体育比赛,能登上卡内基大礼 堂表演,获得科技发明产品专利,出版书籍等。 n2等:体育或音乐方面获得州级一等奖。 n3等:是一个或两个校级运动队队长,社团 的负责人。 n4等:参加各种各样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 但仅是一般成员,没有显示出领导才能。 n5等:很少参加课外或社会活动,也没有表 现出什么突出的成就。 n例3:美国的童子军大多爱在超市门 口,或挨家挨户向人推销饼干,但十 次难有一两次成功。有一个孩子异想 天开,闯到一家大公司,点名要见公 司首席执行官。见到首席执行官以后 她拿出几盒饼干向不言苟笑的执行官 进行推销 n思考:孩子推销的策略是什么? n从饼干怎么美味讲起, n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 n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 成的影响 n, n孩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n孩子的胆略和智慧打动了执行官。 n总裁大笔一挥订购了让孩子目瞪口呆数 量的饼干,好半天回不过神来。 n孩子的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