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脾胃系病证 第六节 腹 痛 【概说】 一、概念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 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沿革 (一)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病名,并提出由寒热邪气引起。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民病腹痛。”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 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 ,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二)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全面的论述。“病 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 之黄自去。”对“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及寒邪攻冲证分别提出附子粳米汤及大 建中汤治疗等,开创了腹痛证治先河。 (三)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 病因、证候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 有病。”“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 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 故痛。” (四)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类,并提出对不 同腹痛的鉴别。 仁斋直指方对腹痛分寒热、死血、食积、 痰饮、虫等,并对不同腹痛提出鉴别,“气 血、痰水、食积、风冷诸症之痛,每每停聚 而不散,惟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又 有呕吐清沫之可验。” (五)医学发明强调“通则不痛”的病理学 说。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 证论治,李氏在医学发明泄可去闭,葶苈 、大黄之属谓“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 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 络,则疼痛去矣。”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六)古今医鉴对各种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疗 原则。 “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 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 (七)血证论从血瘀治疗。 清代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 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 血,另详瘀血门。然有气痛者,以失血之人, 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 、天台乌药治之”;并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 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 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三、讨论范围 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 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 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 、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 炎、肠道寄生虫等内科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 者,可参考本证辨治。凡外科、妇科疾病及 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应参考 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发 生腹痛。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外感风、寒、暑、热、湿、蛔虫之邪,侵入腹中,均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 受阻,不通则痛。若伤于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以致气机阻滞,腑气 不通而见腹痛。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或恣食生 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 3、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而痛作,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 ,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或跌扑损伤,络脉瘀阻;或 腹部术后,血络受损,均可形成腹中血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4、阳气素虚 素体脾阳亏虚,虚寒中生,渐致气血生成不足,脾阳虚馁而不能温养,出现腹痛,甚至病久 肾阳不足,相火失于温煦,脏腑虚寒,腹痛日久不愈。 二、病机 (一)病变部位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包括了足三 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尤与六腑关系密切。 腹痛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病因非一,感受寒邪,嗜食生冷,均 可致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气机阻滞,出现暴急腹痛;暑湿之邪内侵,或 嗜食辛辣肥腻,或误食不洁之物,湿热内结而作痛,或蛔虫内扰,气机阻 滞,或暴饮暴食,宿食不化,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运化无权,腑气不通 而生病;肝失疏泄,木失调达,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气机不畅而致腹痛 ;气滞日久,导致血瘀,或跌仆损伤,腹部手术,亦可导致气滞血瘀,脉 络不通而痛;饮食伤脾,或素体脾虚,脾失健运,寒湿停滞,中阳不足, 气血不足,内失温养,不荣则痛。 (二)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 滞、血瘀。 寒凝 气滞 食积 火郁 血瘀 不通则痛 (三)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络脉痹阻,不通则痛。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痛 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若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 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 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腹痛拒按之阳明腑实证;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 积聚。 (四)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之分,且可互相转化。 腹痛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 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或为虚寒,或为实热;亦可互为因果,互相转 化。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 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 虚中夹实之证;气滞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 气滞。 腹 痛 病 因 病 机 图 外感时邪 寒、暑、湿、热 饮食不节 食滞中阻 腑气不降 情志失调 肝郁气滞 阳气素虚 脏气虚寒 失于温养 气机不利 不通则痛 腹痛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 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但一般不甚 剧烈,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拒按。 (二)有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 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疝气之少腹痛可引及睾 丸;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 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 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病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 ,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三)腹痛发作或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 关。 二、病证鉴别 (一)腹痛与胃痛的鉴别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 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 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 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 腹痛中较少见。 (二)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许多内科疾 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均以其本病特征为主,此时 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 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 特征。而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而 有些心痛证常以腹痛为初起见症,应特别注意。 (四)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 与经、带 、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 、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 查,以明确诊断。 三、相关检查 (一)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 例增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二)血、尿淀粉酶检查升高多提示急、慢性胰腺炎 存在(发病6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降,超 过500单位L,即可诊断,尿淀粉酶大于1000U具 有诊断价值。 (三)电子胃、肠镜,腹腔镜,消化道钡餐,B超, 腹部X线(全消化道钡餐、腹部平片、腹部透视等) 等有助于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 (四)必要时可行肠系膜血管造影、腹部CT检查以排 除外科、妇科疾病以及腹部占位性病变。 (五)胃肠道压力测定有助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 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别腹痛的性质 寒痛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 热痛 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 实证:起病多急暴,伴腹胀,呕逆,拒按等。(气滞痛、血瘀痛、伤食痛) 气滞痛 ; 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 气则胀痛减轻者。 血瘀痛 :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者,伴 面色晦黯。 伤食痛 :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 减者。 虚痛:病程较久,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二)辨急缓 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蛔虫内扰等 ,属急性腹痛; 发病缓慢,病程迁延日久,腹痛绵绵,痛势不甚,多由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 不足,属慢性腹痛。 (三)辨部位 腹痛在少腹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多属膀胱及大小肠。 腹 痛 辩 证 要 点 表 辩 病 性 寒 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遇冷痛剧,得热痛减,苔白,脉紧或迟。 热 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有便秘,得冷痛减,苔黄,脉数。 实 痛 共同 点 暴痛伴腹胀呕逆,拒按等。 伤食因饮食不慎,腹部胀痛,嗳气频繁,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苔厚腻,脉滑有力。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脉弦等。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夜间痛甚,舌有瘀斑,脉涩。 虚 痛病程较久,痛势绵绵,喜揉喜按。舌淡苔白,脉弱。 辩 急 缓 急 痛突然发病,病势较剧,伴随症状明显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等所致。 慢 痛脏腑虚弱,气血不足。 辩 部 位 肝 经在少腹痛 脾 胃脐以上大腹疼痛 膀 胱脐以下小腹痛,或有排尿、大便的异常。 二、治疗原则 (一)腹痛多以“通”字立法,根据在寒在热、在 气在血,确定相应治法。 实者,急则治其标,宜“通”,即调血以和气,调 气以和血,可为通;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 下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均属“通”的范畴 。 (二)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 。 如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景岳全书心腹痛日:“凡治心腹痛证,古云 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此以闭结坚实者为言。若 腹无坚满,痛无结聚,则此说不可用也。其有因虚而 作痛者,则此说更如冰炭”。 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 血通络之法。 三、证治分类:分寒邪内阻证、湿热壅 滞证、饮食积滞证、肝郁气滯证、瘀血 内阻证、中脏虚寒证。 (一)寒邪内阻证 1、症状: 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 。 兼症: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大便清稀或秘结。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2、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 络痹阻。 3、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4、主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良 附丸有温里散寒的作用,正气天香散有理 气温中的作用,两者合用共奏散寒止痛之 效;适用于治疗寒邪阻遏中阳,腹痛拘急 ,得热痛减的证候。 5、常用药: 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6、加减: 如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宜通脉 四逆汤以温通肾阳。 如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为下焦 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宜暖肝煎以温肝散 寒。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 虚寒疝气通,温补肝肾此方推。 如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且又身体疼痛 ,为内外皆寒,宜乌头桂枝汤以散内外之寒。 如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属寒 气上逆者,用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二)湿热壅滞证 1、症状: 主症:腹痛拒按。 兼症: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 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 2、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 气不通。 3、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4、主方:大承气汤加减。本方具有软坚 润燥、破结除满、荡涤肠胃的功能,适 用于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痛拒按, 发热汗出的腹痛。 5、常用药: 大黄攻下燥屎。 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散结。 厚朴、枳实导滞消痞。 6、加减: 若燥热不甚,湿热偏重,大便不爽者,可 去芒硝,加栀子、黄芩等。 若痛引两胁,可加郁金、柴胡。 如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 秘结者改用大柴胡汤表里双解。 (三)饮食积滞证 1、症状: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兼症: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食滞内停,气机失调,升 降不利。 3、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4、主方:枳实导滞丸加减。本方有消积 导滞、清热祛湿的作用,适用于嗳腐吞酸 ,恶食呕恶,腹痛胀满之证。 5、常用药: 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助运。 6、加减: 若腹痛胀满者,加厚朴、木香行气消胀。 兼大便自利,恶心呕吐者,去大黄,加陈 皮、半夏、苍术理气燥湿,降逆止呕。 如食滞不重,腹痛较轻者,用保和丸。 (四)肝郁气滞证 1、症状: 主症: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 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 兼症:得嗳气、矢气疼痛则舒,遇忧思恼 怒则剧,情绪急躁易怒。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 降失司。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4、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有疏肝 行气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疗因肝气郁结 ,腹痛走窜、牵引少腹或两胁之证。 5、常用药: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6、加减: 若气滞较重,胸胁胀痛者,加川楝子、郁 金。 若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荔枝核、川 楝子。 若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可用痛泻要方 。 若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可用天台乌药 散。 肝郁日久化热者,加丹皮、山栀子、川楝 子清肝泄热。 (五)瘀血内停证 1、症状: 主症: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 经久不愈。 兼症:饮食较差,食后疼痛加剧,大便不 爽,或大便色黑。 舌脉:舌质紫黯,脉细涩。 2、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 络不通。 3、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4、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有活血 祛瘀、理气止痛之效,适宜治疗腹痛如针 刺、痛有定处的血瘀证。 5、常用药: 桃仁、红花、牛膝、川芎、赤芍祛 瘀活血。 当归、生地、甘草养血和营。 柴胡、枳壳、桔梗理气止痛。 6、加减: 若腹部术后作痛,可加泽兰、延胡索、蒲 黄、五灵脂。 若跌仆损伤作痛,可加没药、三七。 瘀血日久发热,可加丹参、丹皮、王不留 行。 若下焦蓄血,大便色黑,可用桃核承气汤 若兼有虚寒,腹痛喜温可加小茴香、干姜 、肉桂温经止痛。 (六)中虚脏寒证 1、症状: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 兼症: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 于温养。 3、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4、主方:小建中汤加减。本方具有温中 补虚、缓急止痛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形寒 肢冷、喜温喜按、腹部隐痛之证。 5、常用药: 桂枝、生姜温阳散寒,饴糖、大枣甘温补中, 芍药、炙甘草缓急止痛。 6、加减: 若腹中大寒,呕吐肢冷,可用大建中汤温 中散寒。 若腹痛下痢,脉微肢冷,脾肾阳虚者,可 用附子理中汤。 若大肠虚寒,积冷便秘者,可用温脾汤。 若中气大虚,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 。还可辨证选用当归四逆汤、黄芪建中汤 等。 腹 痛 证 治 简 表 证型寒邪内阻证湿热壅滞证饮食积滞证肝郁气滞证瘀血内停证中虚脏寒证 症状腹痛拘急, 遇寒痛甚, 形寒肢冷, 尿清便溏, 舌淡苔白, 脉沉紧。 腹痛拒按, 烦渴引饮, 大便秘结, 或便滞不爽 ,潮热汗出 ,尿黄,舌 红苔黄燥或 黄腻,脉滑 数。 脘腹胀满, 疼痛拒按, 嗳腐吞酸, 恶食呕恶, 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 舌苔厚腻, 脉滑有力。 腹痛胀闷, 痛有定处, 痛引少腹, 或兼痛串两 胁,时作时 止,嗳气则 舒,恼怒加 重,舌红, 苔薄白,脉 弦。 腹痛较剧, 痛如针刺, 痛处固定, 经久不愈, 舌质紫暗, 脉细涩。 腹痛绵绵,时 作时止,喜温 喜按,形寒肢 冷,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 胃纳不佳,面 色无华,大便 溏薄,舌淡苔 白,脉沉细。 机要寒邪凝滞, 中阳被遏, 脉络痹阻。 湿热内结, 气机壅滞, 腑气不通。 食积内停, 气机失调, 升降不利。 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 升降失司。 瘀血内停, 气机阻滞, 脉络不通。 中阳不振,气 血不足,失于 温养。 治法散寒温里, 理气止痛。 泄热通腑, 行气导滞。 消食导滞, 理气止痛。 疏肝解郁, 理气止痛。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温中补虚,缓 急止痛。 主方良附丸合正 气天香散加 减 大承气汤加 减 枳实导滞丸 加减 柴胡疏肝散 加减 血府逐瘀汤 加减 小建中汤加减 【预防调护】 一、注意饮食习惯。 腹痛多与饮食失调有关,少食过于辛辣、油腻之品;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饭后 不宜立即参加体育活动。 二、注意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 腹痛患者宜解除思想顾虑,疼痛剧烈者宜卧床休息, 宜进食易、富有营养的饮食;虚寒者宜进热食;热证 宜进温食;食积腹痛者宜暂禁食或少食。医生须密切 注意患者的面色、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 诊情况,二便及其伴随症状,并须观察。 三、及时就诊。 如见患者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沥、四肢不温、呕 吐不止等症状,须警惕出现厥脱证,须立即处理,以 免贻误病情。 【结语】 一、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脏腑气机不利, 脏腑失养,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以寒热虚实为辨证纲领 。 二、在病程中,由于病机变化复杂,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互相兼 夹,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郁而化热;热痛日久不愈,可以转化为寒,成 为寒热交错之证;实痛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日久饮食少进,化源不足 ,则实证可转化为虚证。 三、腹痛病位在腹,有脐腹、胁腹、小腹、少腹之分,病变脏腑涉及肝 、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等。 四、临床应根据不同证候,分辨寒热的轻重,虚实的主次,气血的深浅 ,以“通”为治则,实则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 之,随病机兼夹变化,或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灵活遗方用药。 【临证备要】 一、灵活运用温通之法治疗腹痛 温通法是以辛温或辛热药为主体,配合其他药物,藉能动能通之力,以 收通则不痛之效的治疗方法。辛温辛热药的主要作用,在于温运脏腑、驱 除里寒、促进气血流畅、燥湿通络,但纯用辛热之品如四逆汤,仅有回阳 救逆之功,但无温通止痛之效,因此,温通法每需与他药使用;一是与理 气药为伍,如良附丸中高良姜与香附同用,温中与理气相辅相成,对寒凝 而致气滞引起的腹痛十分相宜。二是与养阴补血药相合,刚柔相济,也可 发挥温通止痛作用,如当归四逆汤中桂枝、细辛与当归、白芍同用,小建 中汤中桂枝与白芍同用均属此类配伍方法。三是与活血祛瘀药配用,如少 腹逐瘀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使用小茴香、干姜、肉桂等辛香温热之品, 来化解滞留于少腹的瘀血。四是与补气药相配,温阳与补气相得益彰,如 附子理中汤,既用党参、白术,又用附子、干姜,对中虚脏寒的腹痛切中 病机。五是与甘缓药同用,常用甘草、大枣饴糖等味甘之品,一方面制约 辛燥温热太过,使其温通而不燥烈,另一方面甘药在温热药的推动下,缓 急止痛而不碍邪,这也是刚柔相济的配伍法。 二、运用清热通腑法治疗急性热证腹痛 清热通腑法是以清热解毒药(如银花、黄 连、黄芩等)与通腑药(如大黄、虎杖、枳实 、芒硝等)为主体,藉以通则不痛为则,现代 用来治疗急慢性胰腺炎取得良好成效,清热解 毒药可苦寒泻热解毒,通腑药则泄热通便,荡 涤肠胃,共奏清热散结、积滞外泄、其痛自消 之功。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予调胃承 气汤加减,加用木香、槟榔等理气之品,达理 气通腑之效。本法应用,中病即可,不可过用 下法,以免伤阴太过。对虚证腹痛不可妄用清 热通腑法,以免损耗正气,使虚者更虚。 三、虫证引起的腹痛 蛔虫、绦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均能引起腹痛。若属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导 致脾胃健运失常,气机郁滞,出现脐腹阵痛,腹部虫瘕,泛吐清涎,面部白斑等。 灵枢厥病篇云:“肠中有虫瘕及蛟蛕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 ,涎出者,是蛟蛕也。”蛔虫性动好窜,善钻孔窍,喜温喜暖,畏寒怕热,同时闻 甘即起,闻酸即止,见苦、辛而定;蛔虫病发作之时,不宜马上驱虫,宜先安蛔, 再行驱虫;驱虫之后,仍腹痛者,属余虫未尽,须再安蛔,不宜连续驱虫。蛔虫病 久者,气血皆亏,脾胃虚弱,症见面黄肌瘦,唇甲淡白,毛发枯槁,腹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英语试卷含解析
- 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五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哲学与文化》主观题答题模板
- 汽车金融公司员工职业素养培养考核试卷
- 减速器原理与设计考核试卷
- 球类企业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考核试卷
- 石棉与化工和能源行业考核试卷
- 海洋气象服务在船舶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船舶安全检查与轮渡运输合规性考核试卷
- 煤炭批发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研究考核试卷
- GB/T 28799.2-2020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PE-RT)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 GB/T 20203-2006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 GB/T 14216-2008塑料膜和片润湿张力的测定
- 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论文
-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精美版)习作6
- 最新班组级安全培训试卷及答案
- 工程开工令模板
- 八年级期末质量分析-课件
- 2022更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计算机组网技术》网络核心课形考任务三及四答案
- 特种设备检查记录
- 武广客运专线隧道防排水技术的突破QC成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