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课件 第三章 写作成文阶段(46P).ppt_第1页
《写作学》课件 第三章 写作成文阶段(46P).ppt_第2页
《写作学》课件 第三章 写作成文阶段(46P).ppt_第3页
《写作学》课件 第三章 写作成文阶段(46P).ppt_第4页
《写作学》课件 第三章 写作成文阶段(46P).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写作课件 (一) 第三章 写作成文阶段 第一节 表达能力 一、叙述 叙述是把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和人物经历 叙写出来。叙述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各种 文体都可运用,记叙性文体更是离不开它。 叙述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两类。 概括叙述就是对所写的事作简括的述说、交 代;具体叙述就是对所写的事作比较具体的 述说。 在写作中,常用的叙述方法有: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 述。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事件发展过程中最 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 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 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的事,待插入的内容叙述完后 ,再回到原来的叙述上。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 点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 再叙一件,用俗话说就是“花开两朵,个表一枝”。 二、描写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做语言,把人物、事物、 景物的形态和特征具体地描绘出来。描写着重在 对人物、事件、环境的描绘和刻划,使之生动传 神,历历在目。在文章中,描写的作用也是多种 多样。用来描绘自然景物,可以再现自然风貌,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来描绘人物的形貌 及内心世界,可以使人获得栩栩如生的形象;用 来描绘一定的场景,可以把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再现出来。总之,描写对刻划人物、表现主题都 有极大的作用。 描写的类型可从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划 分,从描写的风格上分细描和白描;从描 写的角度上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从描 写的对象分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等。 细描是一种繁复的描写方法,追求浓墨重彩 、修饰雕琢的描写效果,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 彩斑斓,常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白描则是一种朴实的描写方法,用词简明洗 练,不尚修饰,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事物的特征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写法。 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外貌、 语言、动作、心理等,这种描写也叫正面 描写;间接描写则是从其他人物的描写里 烘托出所写的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价来 描写人物,这种描写也叫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具体分为肖像描写、行动描 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人物的肖像是人的外貌的统称,包括身 材、容貌、服饰、神情、体态和姿态等方面 。人物肖像既是静态的,又是变化的,具有 个别性和阶段性。 描写人物肖像,首先要写好个别性的内 容,即特征;其次,还要写好阶段性的内容 ,即变化。经过个别性和阶段性的描写,人 物肖像的外部特征就鲜明动人,内在个性和 气质就充溢而出。 人物的行动是描写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物 的性格更多的是由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因 而写人不仅要写这个人“做什么”,还要写他“怎 么做”,这就是行动。描写人物行动时,人物的 行为举止要真实自然,形神兼备。 人物的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 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 谈。人物的语言因人而异,不会千篇一律,也 很少众口一词,总是与人物的身份、地位、职 业、素养等等密切相关。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 客观事物而产生的感触、看法、联想等思想 活动的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 的性格,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 前。所以,心理描写是反映人物性格、表达 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 心理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由作 者描述,也可以由人物自己直接倾吐;可以 通过人物的“独白”,也可以通过梦境或幻觉 的描述,还可以通过通过语言和行动等间接 方法表现,从而把复杂丰富的人物心理多姿 多彩地揭示出来。 景物描写包括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 描写和场面描写等。 自然景物描写主要指对山川平原、草木鸟兽、 日月星辰等等景物的描写;社会环境是人类造就的 生活空间,大到城市乡村,小到街道居室,凡是人 力所为的空间都是社会环境。 场面描写是描写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 多人物进行活动的总面貌,他是自然景物、社会环 境、人物活动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 动场面、运动场面、战斗场面及及集会场面等等。 三、抒情 抒情是抒写作者触物感怀的意绪、心境,它 是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其他文章 中也往往运用抒情。在抒情性诗文中,感情的抒 发总是比较直接、比较鲜明;在记叙性文章中, 更多的情况是与叙述、议论等方法结合进行。我 们在写作时,需要根据不同文章体裁,选择恰当 的方法来抒发感情。 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直接抒情就是常说的“直抒胸臆”,作 者在文章中袒露胸怀,暴风骤雨似的把胸 中的情感宣泄出来。这种方法无需遮饰之 物,抒写的内容全是心境的直白。这种把 浓烈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的方法,能深深 地打动读者,着是一种常见的抒情方法。 间接抒情是一种依附于事、依附于理 、依附于景的抒情,也就是通过叙述、议 论、描写的方式来抒情。 四、议论 议论是对某一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评论, 借以揭示事理、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种 表达方式,许多文体中都可以运用,只是具体 运用的方式不同。 在记叙文或说明文中的议论,是在叙述、描写或 说明的基础上,引出作者的感想、认识,直接表明作 者对人物、事件或某些事物的评价,以增强文章的表 达效果。在议论文中,议论则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 。由于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不仅要提出作者的观点 ,而且要充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议论文中的议论包含着论点、论据和论 证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主张、 看法和表示的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之分。有的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全文就 围绕这一论点来分析和论述,着一论点就叫 “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由于论述的问题比 较复杂,除了中心论点外,还可以有从属于 中心论点的多个分论点。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理论依据 ,它是议论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论点,只 有当它被充分的论据证明了的时候,才能言 之成理,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才能具有说 服力。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 也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 程和方法。 论证,在议论过程中就像一条红线, 把需要的论据围绕着论点组织起来,贯穿 起来,使得论点突出、有力,真实可信。 总之,论点是统帅,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 题;论据是基础,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 题;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 解决“如何证明”的问题。 议论的方法有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着眼于自己的论点而形成的一 种正面的议论形态。这种形态以持论的姿态 表明观点,阐述观点,论证观点,具有证明 的直接性。 立论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 线,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 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 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内部联系,即到 达于论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立足正确 的论点,拥有翔实的论据,进行充分有力的 论证。 驳论是着眼于别人的论点而形成的反面 的议论形态,即通过辩驳对方的论点、论据 和论证,最终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从而确 立自己的论点,具有证明的间接性。 驳论必须针对对方论点的错误和不实, 即只有当对方的论点是谬论和错论时,才说 得上予以反驳。驳论需要唯物辩证法的识别 力和鉴别力,就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比较、鉴别理论的真伪、正误,以求 实的精神,使用分析和批评的武器,驳倒错 误和不实的论点,确立正确的论点。 五、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把事物、事理或 人的有关情状介绍、解说清楚。它是说明 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 也常使用。 说明的方法主要有概括说明、定义说 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数 字说明和引用说明等。 概括说明就是对事物作简明扼要的说 明,也就是概括介绍事物的特征。 定义说明就是通常所说的“下定义”,是 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 性质特点,它是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来明 确概念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一要认 清被定义者的性质,二要找出被定义者的 特点,把它跟那些容易混淆的对象区别开 来。 分类说明是把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 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 加以说明。这种方法运用得好,不仅可以 给人以概貌的了解,可以帮助人们掌握被 说明对象的各个特性,而且头绪清楚,层 次分明,容易让人接受。 举例说明就是举出实例来说明事物。 它的好处是把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 理说得具体而明晰。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所举的例子一定要有代表性,并应力求 具体生动,有一定启发性。 比较说明就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 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显示出来 。比较可分横比与纵比两种。横比就是用与说明 对象同类或不同类的事物来比较;纵比就是用同 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情况来进行比较。 数字说明就是列举数字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因为有些事物可以从数量上表明他的特征与本质 ,所以,文章中也常用数字说明。运用数字说明 时,确定的数字应该做到准确无误和来源可靠, 即使是估计数字,也要有根据,要力求近似。这 样的数字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才有很强的 说服力。 第二节 语言能力 一、语言是写作的工具 (一)语言是文章思想内容的物化工具 语言是写作的表达工具。任何典型 的材料,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构思,最 后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才能把它 们表现出来。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一 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作者想要陈述的 事实,表露的感情,阐发的观点,都只 有借助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人们可 以感知、可以理解的东西。 (二)语言是文章形式美的重要手段。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和青年 作家的谈话)正如绘画不能没有线条、色彩 ,音乐不能没有节奏、旋律一样,没有语言 这一材料,自然就无文学作品可言。文学作 品如此,一切文章皆然。 如果一个人具备很高的语言修养,就能 准确、生动而又敏捷地描述客观事物,反映 某种思想感情,做到意到笔随,流转自如; 相反,语言表现能力差,即使有所思也难以 表述清楚,总是文不逮意,处处作襟见肘。 二、语言的总体要求 (一)语言要准确 准确,是指选用最确切、精当的文字 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语言准确,主要包 括用词准确和造句合乎语法、合乎逻辑两 个方面。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御用的最小的意义 单位,用词准确是语言准确的基础。准确 用词,有两个起码的要求:一是选词要恰 如其分。词汇多如繁星,每个词各有其特 定的意义,写作中必须精心选择最恰当、 最确切的词语,准确地再现事物的状貌, 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汉语词汇中 的大量词语,除了表示一定的意义外,还带 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能表示作者的肯定与否 定、讴歌与鞭鞑、喜爱与厌恶等主观感情倾 向。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恰当地御用褒贬 词语,是使语言准确的重要环节。对于那些 有褒贬感情色彩的词语,选择时要特别细心 ,避免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语法是遣词造句的法则,语言御用要严 格遵守语法规范,如句子成分要完整,相关 词语要搭配得当,语序要合理等等。如果造 句符合这些语法规范,就能够做到文从字顺 ,从而保证语言的准确性。语言不准确、句 子不通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造句不合逻辑 ,逻辑是人们思维的规律,合乎逻辑就是合 乎思维的规律,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 推理严密,避免混淆概念、自相矛盾、逻辑 跳跃等毛病。 (二)语言要简练 写作语言在讲求“准确”的基础上还要 求“简练”,即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 内容,做到“言简意赅”。古人在谈论文章 语言时,就有“惜墨如金”、“文约事丰”等 主张。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就认为:“世界 上最好的著作差不多都是文字清浅、简 练的著作。” 要做到语言简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尽量删除多余的词句。要使语言简练 ,写作时就要尽量节俭词汇,删去文章中多余 的词语和句子,人们常说“写作就是删的艺术” 。鲁迅先生也告诫作者:“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 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 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 二是提炼和使用含蓄的词语。写文章是 不能把话说尽,不要将意思全部都浮露在字 面上,应该在必要的地方含而不露,给读者 留下可供玩味的艺术空白,这既可增强文章 表现的内在张力,增加阅读兴味,又可节省 笔墨,使写作语言显得简练。 三是适当选用文言词语。我国古代的文 言,语词极其简练,经过千百年来的磨砺, 留下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形式凝炼的词语 ,我们在写作时,如果适当选用一些表现力 强的文言词语,就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简练生 动而又寓意深远,还可使文章显得典雅。 (三)语言要生动 生动,是在准确、简练的基础上对 写作语言的进一步要求。所谓语言生动 ,是指语言新鲜别致、活泼动人,具有 形象性和感染力,富有文采。 要做到语言生动,可从以下几个方 面着手: 一是多用有形象感的词语。语言的 生动性与形象性分不开,形象的词语可 以使写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写景叙 事,有声有色,如临其境。 二是多用有新鲜感的词语。使用语言 要力求新鲜多样,避免陈词滥调,拾人牙 慧。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告诫写作者:“ 惟陈言之务去。” 汉语的词汇本来是很丰富的,而不是 平乏的。一个词如果用得太频繁,就会失 去它的新鲜感和生动性。我们要善于发掘 语言的宝藏,注意选用新鲜活泼的词语。 许多作家都非常重视掌握丰富的词汇,使 他们作品中的语言总是那么新鲜别致、丰 富多彩。 三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恰当 御用比喻、拟人、借代、通感、象征、双关 、夸张等等多种修辞手法,也可以增强语言 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修辞手法人人会用,但要用得好却并非 易事。比如用比喻,如果都是把太阳比作“燃 烧的火球”、把月亮比作“弯弯的小船”等,这 样层层相因、人云亦云,就会失去新鲜感和 艺术魅力。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创造 性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三、不同文体对语言的要求 (一)文学写作的语言要求 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它的首要特征 是形象性。文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就必须 重视每一个词的作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 ,在作品中描绘生活图景,展示人物性格时 ,总是选择形象性的词语。袁枚在随园诗 话中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 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 然。”用笔要做到“字立纸上”,必须用生动的 形象性的词语。 其次,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非常丰富, 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包。这样就决 定了文学作品的语言的丰富性。具体体现为 :一是词汇运用量大;二是语体多样,口语 体、正规语体和超常规语体往往交互运用, 从而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丰富多彩;三是语言 风格呈多样化。 第三,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具有强烈的 感情色彩。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文章,它以 生动感人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 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地表现 在作品的语言上,使文学语言具有强烈的感 情色彩。 (二)议论文体写作的语言要求 议论文以讲道理为主,要想文章以理服 人,有说服力,语言就必须准确、严密。只 有准确地叙述材料,严密地推理论证,准确 地表达见解,作出结论,才能使人信服。这 一切,都和慎重地选用概念,有分寸地遣词 造句,贴切、恰当地使用词汇分不开。 议论文的说服力还表现在语言的严密性 和逻辑性上。议论文的语言以准确严密为佳 ,但并不排斥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而只是 说它偏重于准确、严密,必须在准确和严密 的基础上讲求生动活泼。 (三)实用文体写作的语言要求 实用文的写作目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 处理日常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实用文通常 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说明,一般不用描 写性、议论性的语言,抒情性语言更少使用 。实用文的语言主要运用正规的书面语体, 讲求准确性、简明性、通俗性,平实晓畅, 确切明白,力求开门见山,朴实无华。在实 用文中,夸张和模棱两可的词语一般是禁止 使用的。 第三节 修改能力 一、修改的意义 (一)修改是认识深化的重要环节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纷繁复 杂的,要全面、深入地认识它,必须经历一个多 处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人们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常常 呈曲线式的上升。这种认识过程反映在写作中, 文章的初稿便很有可能带有认识不深入、不全面 的毛病。这就需要反复修改,促进认识深化,从 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二)修改是提高文章质量的基本措施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劳动,不可能像 机械冲压工件那样,一道工序下来,即可制 造出产品。许多好文章、好作品都是反复修 改、多次加工的成果。人们常说“好文章是 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通往 高级的阶梯,文章或作品的质量是在修改中 不断提高的。 (三)修改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写作能力既包括选材、立意、谋篇和 遣言能力,也包括修改的能力。修改涉及 到文章写作的各个方面,材料的取舍、主 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以及语言文字的润 色等,从内容到形式都属于修改的范围。 因此,修改文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写 作的各种规律和技巧的一次全面学习和运 用的过程,所以说,修改是培养写作能力 的有效途径。 (四)修改是对读者负责的具体表现 文章是要写给别人看的,作者在写 作的时候,必须以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态 度,将自己的文章进行反复的修改,力 争拿出最高质量的精神产品。老舍先生 曾告诫作者:“写完后,要不厌其烦地改 ,字要改、句要改,连标点符号都要改 ,毫不留情,对自己的宽大,便是对读 者的不负责任。”(我怎样学习语言) 二、修改的范围 修改文章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修改。 内容方面,可以从主题、材料访美进行修改;形 式方面,可以从结构、语言,以及行款格式、标 点符号等方面修改。 修改文章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主题 人们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的,所以,文章的 主题也必然有一个逐步深化的问题。认识提高了 ,主题必然会有所变动。这种深化与变动,就是 一种修改。这种修改往往与构思结合进行。文章 立意不正确,或有偏颇,或没有新意,或缺乏深 度;基本观点站不住脚,或似是而非,或欠客观 公允等等,都属于主题方面的修改。 (二)增删材料 文章中缺少了某些材料,文章就不够完整, 不够全面,不够充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增添 某些材料,使文章变得完整、全面和充分。相反 ,文章中如果多了某些材料,就会显得臃肿,不 够集中和突出。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删掉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