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战国策讲解课件_第1页
国语战国策讲解课件_第2页
国语战国策讲解课件_第3页
国语战国策讲解课件_第4页
国语战国策讲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语及其文学地位 国语是西周初到春秋末各国文献的汇 编,后人又称它为春秋外传,称左 传为春秋内传。其实,国语跟 春秋没有关系。 国语的作者旧的说法也是左丘明,但 是历代怀疑的很多经过学者的研究,大多 数人认为,国语和左传不可能是 一个人的手笔。国语的最初的作者可 能是不同时期的各国史官编辑成书也许略 早于左传,但是后来可能有人做过补 充。 国语的体例 从全书的体例看: 国语不是编年体, 而是一个分国体,是 以记言为主、记事为 辅,它所记的言论和 行为、活动都是片断 的、孤立的,一段一 段之间没有联系,完 全不同于左传的 编年体。 国语与左传异同 我们今天看到的国语一共是二十二卷, 分别记录周、鲁、齐、晋、郑、楚、吴、 越八个国家的君臣言行,左传所记的 国家就多得很,比这多得多了。 国语这八国当中,其中周语时间 跨度最长,记事的跳跃性很大,这个事情 和那个事情之间隔好多年,而且都是长篇 大论。鲁语就是一事一议的小片断, 齐语只是记齐桓公和管仲的几次谈话 ,郑语只是记史伯这一个人,他论天 下兴亡的一篇言论,晋语在国语 里头篇幅最长,一共有九卷,起于晋武公 ,止于智伯之亡,叙事的成分较多,楚 语就记两个王,就是灵王和昭王的事。 吴语仅记夫差,越语仅记勾践。 可见它不是一个系统性的著作。 国语跟左传的记事,有相当部分的 重复,我们把这两本书加以比较,就可以 看出,左传是在国语基础上提炼 加工的痕迹。有些事情大致相同,人物, 地点,时间互有差异,从思想看,国语 虽然也有儒家的观点,但同时也有法家 、墨家、纵横家的东西,这种兼容并包的 现象,跟左传多依照孔子的思想及礼 义观点来评论历史人物,显然有区别。 第一,关于记人 国语已经将某一个人的言行相对地集中 编辑,为人物小传提供素材的意图。比如 鲁语(下)第一至七章都是叔孙穆子 的言行,晋语三一共是八章,专门记 晋惠公的活动;晋语四共二十四章, 专门记晋文公;晋语七一共九章,专 门记晋悼公;晋语九第五到第十一章 都是跟赵简子有关。这可以看出来,编者 显然是有意这样编排,这些一章一章的小 片断 自成起迄,没有融化为有机的整体, 所以我们说它只能算一组,不能够算一篇 。在编者的心目中,记言仍然是重点,因 事见人只是不自觉的尝试而已。这里要指 出,越语是个例外,越语上篇实 际上是越王勾践的专传,而越语下篇 可以看成是范蠡的专传,首尾完整。不过 还是记言多于记行。 国语已经能够在矛盾中揭示人物的心 态及其发展,并且运用对比来体现作者的 爱憎。比如晋文公重耳和晋惠公夷吾 这是 两兄弟,还有骊姬和太子申生,这是一对 矛盾的对立面,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这 是一对仇敌,作者写的时候对着写,而且 可以看出来,是学习了春秋的笔法, 很少直接地加以褒贬,从他的客观叙述当 中就能够看出作者的是非观和倾向性,全 书的主角以君王为主,同时写一些臣僚作 为陪衬,如晋文公身边有足智多谋的舅犯 ,晋惠公身边有娴于辞令的吕甥,齐桓公 有宰辅管仲,吴王夫差有大臣申胥,越王 勾践有谋士范蠡,这些大臣对于国君起着 烘托和补充的作用,好像花与叶,是不可 以缺少的。 国语也有一些片断记录公卿大夫一些嘉 言善政,远见卓识,奇行异举,虽然只有 一鳞片爪,也可以看出某些性格特征,跟 我们那天讲的左传里那些闪现型人物 不相上下。不过总体看来,国语的眼 光限于上层,不大注意下层的人物,左 传就不完全如此了。 第二,国语记事多数是不如 左传完整的。 比如城濮之战在左传是一篇很完整的故事而 在国语里头分别为几个片断,不够完整。但 是国语也有一些超过左传的(地方), 比如写如骊姬之乱,它贯穿于晋语第一卷、 第二卷,很长。而左传是分散的,国语 从骊姬立为夫人写起,有人预言她将要乱晋国, 而后逐步地展开,写晋献公不参与祭武宫,让骊 姬的儿子奚齐代替他去祭祀。然后写一个戏子叫 优施教骊姬疏离太子申生,设计让太子申生到曲 沃地方去,并且要他带兵去伐狄、伐霍,立了功 反而受到怀疑,优施又和骊姬秘密谋略拉拢大臣 里克,使他保持中立;又教骊姬在晋献公枕头边 告状,又制造胙肉放毒的假案,陷害太子申生, 说他要害他父亲,结果逼得申生自杀,而且诬告 说他的两个弟弟公子重耳、夷吾也参与,迫使他 们流亡在外。这样骊姬的儿子奚齐就钻空子继承 献公而成为晋国的国君但是大臣们不服气,元老 重臣里克和邳郑联合起来,杀掉了奚齐和他的弟 弟卓子,骊姬也被除掉,从此以后晋国就大乱。 这个故事很长,人物很多,头绪复杂,高潮迭起 。 比起左传的分开记载左传里面有好 多年,这一章,那一章,是不连在一起的。 它这么集中就显得更突出,其中优施,就是 那个戏子他以唱歌吟诗的办法,来暗地里讽 喻大臣里克:你最好保持中立。这个左传 里没有写,这个写得很有趣,很有戏剧性 ,这个情节应该说是写得比较生动。 国语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夸张、虚构、 幽默、想象等文学手段。比如晋灵公派刺 客刺赵盾,进了(赵盾家)门,看见赵盾 大清早穿好衣服要上朝,还没有到时候, 趴在那里打瞌睡,他觉得这个人敬恭王事 、废寝忘食,是个好人,他(刺客)就觉 得不能杀他(赵盾)。就自言自语:我要 不杀他,对不起国君;杀他,对不起老百 姓;我不如自杀吧。就一头撞死在院子里 的一棵大槐树上,院子里有一棵大槐树, 他就撞死在那里。自杀之前他一个人在那 儿自言自语,谁听见呢?没有人听见。赵 盾在那儿打瞌睡他听不见,还有刚才提到 那个骊姬,半夜在丈夫晋献公枕头边又哭 又说,诬告太子申生,不是她生的,如何 、如何,这个也是夫妻枕头边上说话,那 么第三者是谁又听见了呢?这样的情节, 古人就怀疑是无端的,没有根据的。现在 按我们新的文学观念,就是想象现代学者 钱钟书就称它为“代言法”,就是作者代替 里头的角色在说话。这在小说里是常见的 了,但在史书里,古人就认为靠不住,其 实是一个进步。 这个情节在左传里也有,但是左传 显然是利用了国语的材料,刚才我们 说,国语有些材料在左传之前, 这部分就是一例。国语还有一些风趣 幽默的小故事,比如晋语第九卷就记 :有个叫董叔的想攀高门,跟大贵族范家 结亲,有一个朋友叫叔向说你不要这样, 那是个大家族。董叔就说:我是找个拉扯 ,后来果然娶了那个范家姑娘之后,不好 伺候,范家姑娘说董家姑爷老对我不好, 范家大舅子就把妹婿抓去,用绳子吊起来 ,在院子里的槐树上,要揍他,这时候董 叔的朋友叔向正好从门口经过,(董叔) 就喊:叔向先生,你给我求情吧。叔向就 跟他说,你不是要求拉扯吗?你就拉,现 在拉上了;又扯,结果扯上了;你还埋怨 谁呀?这个很有趣。叔向利用拉扯,拉扯是 今天说的词,现代汉语了古代汉语叫“系援” ,这个“系援”一语双关,又指拉扯,又指拉 关系,妙语双关,讽刺这个家伙自作自受 。 还有晋语的第四卷记录:晋公子重耳流亡 在外,到了齐国,桓公对他很好,给他很多 车马,又把女儿许配他,他就不想走了;可 是为了长远之计,他不能呆在一个地方,他 的妻子叫做齐姜就和他身边一个大臣叫子犯 两个人商量,用酒把他灌醉装上车还是继续 往前走。重耳在车上醒来以后,怎么离开齐 国了?你们两个搞的鬼,特别是子犯,你把 我灌醉了,就拿刀去追子犯,说:将来我要 是不成功的话,我吃你的肉没个够,子犯一 边跑,一边回答说:如果说是我们将来不能 成功,那么我还不知道死在哪个地方呢?我 的肉可能是给豺狼吃了,谁还跟它争呢?如 果我们的事业能成功,公子您将来香的辣的 您吃的了,我的肉又腥又臭,谁能跟你来争 呢?这个话是开玩笑,但是,实际上是对他 们这个政治流亡集团两种命运最形象的预测 ,重耳听了以后很受刺激,终于离开齐国, 继续到别的国家去运动。这个故事在左传 里头只有一句话,没有国语这么详细 。 第三点,关于国语的记言 有臣下对国君的诤谏,有行人辞令,还有朋友之间的互相劝勉,都很有 特色,角度新颖、立论精辟、说理细密、分析透彻,而且有章法,很 严谨,为古代文章家所称赞。例如周语里头有一篇邵公谏厉王弭 谤这篇文章很有名,大意是说:周厉王很暴虐,国人都埋怨周王,一 个大臣叫邵公告诉周王说,老百姓受不了了,您这样对待他们,才抱 怨;周王就大怒,就找一个特务叫做卫巫,监视批评他的人,报告周 王以后就把批评他的人杀掉,这样一来,全国的人就没有敢说话的了 ,道路上走着,互相之间不敢打招呼,只用眼睛来传递个人的态度。 周王很高兴,就告诉邵公说,我已经禁止了批评了,他们都不敢说话 了,邵公说,这是堵住他们了,堵住老百姓的口比堵住江河里的水( 后果)还要严重。江河的水要把它堵住结果堤溃了,伤人必定很多了 ,老百姓也是这样,所以治理江河,要把河水引导它下泄,治理老百 姓,要让他们有地方说话。老百姓有什么事情在心里头,嘴巴能够讲 出来,怎么能够堵住呢?如果你老是用堵的办法去禁止老百姓说话, 那么有谁来支持你呢?这个厉王不听,于是全国人都不敢讲话,结果 三年之后,周厉王被人推翻,放逐到郊区去了。这篇文章是一篇名著 ,它论述让人民发表意见的必要性,反对压制批评,很有教育意义。 文章有比喻、有例证、有议论、有规劝,很有说服力。 再如说晋语里头记叔向劝韩宣子。韩宣子 是晋国的执政,相当于宰相,他说我老是没 钱花,很贫穷,叔向听了以后,反而向他祝 贺,人家觉得没钱花很贫穷,他去祝贺,很 奇怪。这个文章列举了晋国最近的两个大家 族,栾、郤他们的历史,说明富而骄者必然 丧家灭族,俭而恭者可以消灾免祸,荫庇子 孙,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利害得失、分毫 不爽,这个叔向很会作反面文章。又比如 楚语有一篇文章,讲王孙圉跟晋国人讨论 什么是宝贝?晋国人认为一种白玉叫白珩是 宝贝,你楚国有吗?王孙圉说我们有宝,但 我们不以玉石为宝,我们以人才为宝,这是 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很有力地驳斥了赵简子 的炫耀。今天我们认为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 宝贝,比物质的金银财宝要有价值的多了。 还有鲁语里头记一个老太太叫敬姜论劳 逸,认为一个人勤劳就老是想做好事,太安 逸就会想做坏事,而且援引古代的许多制度 加以考证,步步说来,后告诉他的儿子要敬 德修业,这篇文章也很有名,写得很好。 第四点,国语的语言有特点 。 首先是通俗化、口语化。 据说当时教太子、贵族们读书的教材有好多种, 其中有一种就叫“语”,属于口头传说的资料, 国语大部分恐怕就属于“语”这一类了,其中大 量使用的是语气词、助词、连词,而我们上次第 一讲讲过尚书,尚书则很少使用虚词。 国语里头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明白流畅, 句子通达,比如说“居!吾语汝!”意思就是说:“ 坐下,我告诉你。”这是长辈对晚辈的口气,说“ 我王者也乎哉”?就是“我难道是王者吗” ?这是反 问句。说“今是何神也?”“吾其若之何?”“美矣夫 !”“乐乎哉!”这些口气都很通俗,它的风格跟 论语接近,而尚书里头,我们上次提到, 它最有名的是东周的文章,但是跟国语相比 ,时代虽然相近,但是差别很大。所以我们认为 ,尚书可能是文言文当时的文言文,而国 语和左传是当时的通俗文,或者叫白话文 。 其次,国语全书的风格是多样化的, 不像左传那样全书统一。 周语和齐语、郑语,理论性强、 体制宏博、长篇大论。晋语一事一议,风 格犀利、语言隽永,而楚语、吴语文 字流畅、整齐,富于气势,甚至有些对偶句, 像楚伍举论台美,句子整齐,已经跟战国策 相近了,越语里头有些句子甚至押韵, 比如说范蠡对勾践说,这是四字韵语了:天道 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 。国语越语这都是押韵的,隔句押韵 ,甚至于句句押韵,富于音乐美。原因有人认 为可能是地区文风不同,有的是北方的文风, 有的是南方的文风,还有认为越语等等可 能是战国中期的作品,所以跟战国初期、春秋 时期就不一样了 国语成就及影响 总的看来,国语在叙事方面的成就 是不如左传的,但是也有不可忽视的 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还是记言文,以 及它所开创的分国体战国策分为十二 国策,它就是学习的国语。 战国策及其写作艺术 战国策是记录 战国纵横家活动的史料 集, 它的作者,单篇来讲,可能是各国 的策士和他们的门徒,也有各国的史官 以及民间史家,他们大体上是属于“士” 的阶层。 战国策的流传 最早是一篇一篇流行的,后来就被一些人 汇集成为一本一本的书,不止一本, 分别 叫做国策、国事、事语、 短长、修书(等)。 到了西汉的后期,著名的目录学家、学者 刘向 把上面讲的各种书,五、六种书综合 编辑, 去掉重复,按照事件发生的地域 分 别为十二策, 就是东周、西周、秦、齐、 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并 且定名为战国策。刘向是这个书的编 者,整理加工者,不是作者。也有人怀疑 这个书作者是汉初人,还有其他猜测。 1973年在山东发现了汉代的帛书战国纵 横家书,把它和今天的战国策一对 ,有很多相同,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今天 我们看到的战国策,应该是战国时期 的作品,而不是汉以后的人的作品。 战国策思想内容 战国策的思想大致属于纵横家,它的 道德观和哲学观吸收了道家,社会政治观 接近法家,跟儒家相反,甚至它公然批评 说仁义道德没用,所以后代儒者对它不喜 欢。那我们今天看来,这个书的主流还是 积极健康的,它反对依仗武力发动兼并战 争,批评荀且偷安、妥协投降的行为,尤 其重视平民知识分子,全书有强烈的“贵士” 倾向,但书里头也有许多消极的东西,比 如讲究权谋诈术,不讲信义,宣传行贿受 赂有功,突出利己主义等等,这本书跟 左传、国语既有相似,而又有不同 。 战国策的史料价值并不很可靠,它的价 值不如左传、国语,但是写作艺 术比左传、国语要高,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说理进言的方法更灵活机 智。 战国策的写作艺术之一说理进言的方 法更灵活机智由于社会风气的变迁,春秋 时期从容辞令的行人,演化为剧谈雄辩的 说客,他们以出谋划策为主要职业,善于 分析形势、权衡利害,根据游说对象的不 同地位,不同处境,揣摹其不同的心理, 适应其不同的爱好,从而提出不同的对策 和语言方式。投其所好,避其所忌。或者 是因小见大,或者是由近及远,曲折有效 地进行游说,说明问题。 比如有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很有名的 故事。邹忌是个男子,长得很漂亮他问他的 妻子,我跟齐国最有名的男子徐公哪个漂亮 ?妻子说你漂亮极了;他又问他的妾,妾说 ,徐公比不上你;他又问他的客人,客人说 ,当然是你比徐公漂亮了。有一天徐公来他 家里,他左看又看,自己比不上徐公,(消 除噪音)他睡觉时候就想,为什么我的妻、 妾、客人,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呢?他想:妻 子是爱我,妾是怕我,客人是有求于我,都 蒙蔽了真相。于是他就入朝见齐威王,就跟 他讲上述一切,他自己的体会。他说我家里 头三个人都没说出真相,他们都有私心,您 大王君临齐国,左右大臣没有不怕您的,周 围的临国没有不有求于您的,那您所受的蒙 蔽比我可要大多了。齐王一听就很高兴,很 受启发,于是就下令:大家可以给我批评, 提意见,有重赏。结果大家纷纷提意见,齐 国因而改进,于是各国听了齐国的政治有改 进,都来上朝。这个故事历来都很(受)重 视,学者们都很重视。这个写作方法很巧妙 ,他是从自己的家庭琐事发端,现身说法, 证明近臣蔽君、隐蔽真情的可怕,虚心纳谏 、广开言路之必要。它是先记事,后记言, 命意警策,比喻新颖,描写入微,文字流畅 ,所以能够传诵千古。 又比如说赵国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 ,这是很 有名的文章,赵国受到进攻,向齐国求救兵 ,齐国说你要把你最宠爱的小儿子(送来) 做人质,我才派救兵,赵太后就是不干,谁 批评都不行,谁提意见都不听,触龙就去提 意见,但是他不正面说,而是先迂回,以老 年人之间的互相寒暄为话头,从饮食起居谈 起,先化解她的敌意,然后再请以自己最小 的儿子做国王的卫队,从这儿说起,给太后 以老人家都喜欢小孩子这样一个同病相怜的 印象,然后提出太后您并不爱您的儿子,还 不如爱您的大女儿呢,太后说你说的不对, 他才说,现在你看看赵国历代的君王,当时 很显赫,现在还有在的吗?三世以内还有在 的吗?为什么呢?那些君王的子孙都是因为 没有功于国家,后来逐渐覆亡,如果您爱您 的儿子,就应该让他有功,才能保持长治久 安,才有长远的可能,长享富贵的可能,太 后明白了,要让自己的孩子立功,他才能巩 固他的地位。这个故事也是经常被人引用的 ,它始终是以情感人,处处为太后着想,由 近及远,步步深入,自然结穴,水到渠成。 他谈的是国家大事,实际上是放在家常琐语 之中。 第二,战国策的修辞手段更 加丰富多样。 战国策的写作艺术之二修辞手段更加 丰富多样战国策是讲究修辞的,最突 出的是铺陈和夸张的熟练运用。像苏秦、 张仪游说诸侯,陈述地理:东、南、西、 北,山、河、湖、海。讲历史,三皇五帝 ,从古到今。讲政治,君臣内外,权谋杂 术。讲军事,攻守进退等等。 其间总是穿插着一系列的形容、夸张,把 各种情势强调到极致。比如说齐策, 苏秦讲齐国: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 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千里, 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军之良,五家 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 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 也。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 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 ,志高而扬。 【 战国策齐策】 又讲临淄多么的富有,人口多,多得比北 京的王府井还多 文章极力夸张齐国的强盛 ,但是不显得罗列,气势充沛,辞藻绚丽 ,琳琅满目,有些话虽然是夸张了,但是 也不觉得是虚构,还是有一定根据。这种 风格,影响了汉初的贾谊这些人的文章。 战国策还大量使用排比句,比如: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 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 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战国策】这是四个排比句,每个句子 都是十几个字。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 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 忽于至道,皆昏于教,乱于治,迷于言, 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 固不能行也。 【战国策】 这段话,有三个字句、三个字句,或者四个 字句、四个字句,读起来波浪滚滚,短促 有力,好像鼓声点点,显示出感情的激越 ,这样的句子在它之前,左传、国 语很少见的,战国策甚至还有一些 排偶,就是骈偶的现象,都是对偶句了。 比如说赵武灵王驳斥保守派,赵武灵王行 改革,保守派就反对,赵武灵王说: 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 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 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 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 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战国策】 这些话都是对偶,用的是顶真格,前后句 互为因果,反正递出,开合互用。有些骈 文家认为,战国策已经开了后世骈文 的先河,所以在中国骈文史上是有地位的 。 第三,战国策一个突出的文 学成就,就是熟练地运用寓言。 战国策的写作艺术之三寓言故事的熟 练运用 寓言在战国诸子里有庄子、孟子 ,而在左传、国语里很少见, 战国策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便于有效 地打动游说的对方,说理时大量运用寓言 故事。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动物寓言,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方法, 把动物的生理性与某些人的社会性有机地结 合,含蓄地体现某种政见和哲理,比如说“鹬 蚌相争”,赵国和燕国打仗,苏代为燕对赵惠 王说:今天我从易水边来,看见那个蚌正在 晒太阳,一个鹬鸟啄它的肉,蚌壳就把鹬鸟 夹住了。鹬鸟说,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 ,你这个蚌就晒死了;蚌说,我今日不出来 ,明日不出来,我就把你这个鹬鸟就憋死了 ,两个都不放。结果渔夫得利,把这两个家 伙都抓起来了。苏代说:今天赵国和燕国打 ,互不相让,我恐怕你们两个打来打去,互 相都受了大的损伤,最后是强秦变成渔父得 利,这个故事很有名,这是个寓言,到现在 人们还在使用 第二类是社会寓言,社会寓言是说人是主角, 但是没名没姓,只是“宋人”、“楚人”、“某人”、“有 人”,事情也未必有真实性,但是生活中确实存在 这个现象,多为一些愚蠢可笑或者异乎寻常的。 作者把它用漫话的手法加以夸张,使它走向荒谬 ,从而寄寓深意,比如说“画蛇添足”:有一个人 祭祀,让参与祭祀的人喝酒,酒呢,好几个人喝 不够,一个人喝有余,就说:谁在地上画蛇,谁 先画完蛇者喝酒。有个人第一个画完蛇,他就拿 酒要喝,可是他说,我还有时间,他又把蛇画出 足来,结果他的蛇足没画完,第二个人画完蛇就 把他(的酒)抢夺了,人家说,蛇本来就没有足 ,你画个足是多余, 这个故事叫做“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 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 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 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