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医籍选读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冯文林 上篇 医经选 灵 枢 素 问 下篇 歌赋选 中篇 医论选 黄帝内经 难 经 千 金 要 方 针灸甲乙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针灸资生经 针 灸 问 对 行针指要歌 百 证 赋 针 经 指 南 针 灸 大 成 席 弘 赋 第一章 黄帝内经选 上编 医经选 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 理论体系 概 述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 为系统和完整的论述医学内容的典籍,集 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 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 定基础。 该书自问世以后的二千多年的时间里 ,在中医学领域一直居于首要地位,为我 国医学理论的传播和推广,起到巨大作用 。 因此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 灵枢 素问 成书时间 基本内容:西汉中后期 具体内容:经历很长时期,多人手 现在内容:流传过程后人增补 关于黄帝内经名称的几个问题: 黄帝内经为何冠以黄帝之名? 西汉时期托古以抬高身价有关,权威性。 “内”则是与“外”相对而言,黄帝 内经之所以称“内”,完全是为了与 黄帝外经相对应。 “经”字是学医的人们内心尊崇这些医 家宝典,故把它称之为“经”。 (4) 素问名称如北宋林亿所说:“太 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 (zhai)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 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称“素问”而不称“问素”,日本人丹 波元简:“犹屈原天问之类也,倒其语 焉尔。” v(5)灵枢,以前称九卷或针经 ,称九卷者以卷数命名,称针经 始根据该书多论及针道,与针刺关系密切。 v 今天出现的“灵枢”大多数学者同意丹 波氏观点(“灵枢”者,实出自道家之手, 道家中人收入该书,而将其改名“灵枢”, 与道家特点相符)。 黄帝内经主要涉及养生、阴阳五行、 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 运气等内容。这些内容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 而是在引用大量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汇集了不 同的流派观点,并吸收了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的 。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基本理 论体系的形成,除论述基本中医理论外,针灸 是其主要内容。 一、经络理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合称,作为一个整体概 念,在黄帝内经中并没有提出,对于它 的内涵,在不同的篇章中有不同的论述。 古人对经络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结构。 十二经脉循行 黄帝内经经脉循行主要涉及十二经脉和奇经八 脉(黄帝内经中尚无“奇经八脉”这一提法)。 灵枢经脉或灵枢营卫生会提到是十二经 脉或十四经依次交贯循行。 一、经络理论 经脉病候 既有经脉循行所过路线功能失调出现的病 候,也有经脉所连属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的病候 。 灵枢经脉中论述十二经的病候以“是 动则病”(此条经所主治之病证 )及“所生病 ”(此条经脉所主治病证与派生病证的综合 ) 。 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经络的病候,还 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即“盛则泻之,虚则 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 取之”(灵枢 经脉)。 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病候 循行:基本上提出了相应的循行路线。 病候:论述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 维脉、阴阳蹻脉。 功能:部分奇经八脉功能进行论述。 一、经络理论 络脉循行及病候 内经分别在许多篇章中对络 脉流注及其循行分布、络脉的生理 功能及其病理病证、络病的治则治 法及通络方法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 的论述,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络 脉理论。 补充:络脉络病理论的发展 v1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对络脉理论的发 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v 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论述 了部分络脉病证的病机、治法以及方药,对 后世颇具启发。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张仲景对一些病 证的病机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肝着、中 风、黄疸、瘀血证、出血证、水肿、月经不 利、痹证、虚劳等病证中的某些证型,均与 络脉瘀阻的病机有关。 在治疗上,张仲景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 及活血化痰通络法,并拟定出有效的方剂。 如治疗肝着的旋覆花汤,张仲景虽明言 此方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但从肝着系瘀 血阻滞肝络之证,以及旋覆花汤的组成来看 ,可以认为此方既是一个痰瘀同治的通络方 。 如大黄 虫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 抵当汤等均是活血化瘀通络之名方。 尤其可贵的是,对于络瘀重证或久证, 张仲景常用虫蚁蠕动飞走诸灵以搜剔络邪, 颇为后人所称颂。 v2.清代的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 的理论。叶氏在黄帝内经、难 经及张仲景等有关思想的启发下, 首先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和“久 痛入络”的科学命题。他指出“初为 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临证 指南医案),从而揭示了一般疾病 发展的共同规律,对于临床实践具有 重要指导意义。 3现代络脉络病的发展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对 络脉络病理论的研究,致使其研究 逐步成为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 和重点之一。 吴以岭院士对络病学进行了长 期研究探索,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络脉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 题,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理论框架,初步建立了“络病证治 ”体系,首次形成了系统络病理论 ,主编出版络病学专著。 (1)理论研究 吴以岭院士 v 吴以岭,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79年 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现为主任医师、教授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 站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委 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西医结 合学会副会长、河北中医杂志副主编、疑难病 杂志总编辑。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v 以“络病学说”理论为依托研制国家级新药5个, 并实现产业化的以岭医药集团。 (2)临床研究 吴以岭院士运用络病理论指导 疑难疾病的治疗,研制出通心络胶 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 等系列新药,首次将全蝎、蜈蚣、 蝉蜕用于冠心病的冶疗,取得了新 的突破。 (3)实验研究 吴以岭教授以“通 心络胶囊”方为载体 完成了300余项分子 水平的实验研究,表 明该方对“脉络一血 管系统病”的不同环 节均有确切防治作用 。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抑制内膜增殖及再狭窄 缓解血管痉挛 保护再灌后微血管 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抑制心室重构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心功能 小结: 内经从络脉的流注和分布规律、 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病理和病证、 络病的诊察和治疗等方面对络脉络病理 论进行了探讨。 生理上, 内经提出络脉流注 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具有渗灌 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保证经气 环流等重要生理功能。络脉是营卫气血 津液输布环流的桥梁和枢纽。 病理上,有络脉阻滞、络虚络滞、络脉损 伤等不同类型的变化。临床上诸如痛证、积聚 证、血证等病证均与络脉有关;久病不愈及某 些疑难病证多伴有络脉功能障碍。 治疗上,辨证使用通络法是其关键。通络 法不仅能直接驱除病邪,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疏 通络道,改善络脉流注,加强脏腑组织的营养 ,提高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从而为治疗多种 病证及某些疑难病证开拓了新的领域。 经别循行 经别,作为十二经脉在体内深部的另行部分, 起着加强表里两经及脏腑之间联系的作用。 经别作为不同于十二经主干的经脉部分,黄 帝内经中对其循行特点做了十分详细的说明,简 而言之,其特点就是离、入、出、合。而具体到每 一经别,则均有非常明确的循行路线。 一、经络理论 经筋循行及病候 黄帝内经中详细描述了经筋的循行路 线,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经筋是人体内一个 联系十分广泛的系统,主要维系人体的肌肉和 关节。另外黄帝内经中还对经筋的病候进 行系统论述,并指出此类疾病取穴就是“以痛 为输”。 皮部分布 素问皮部论中明确指出:“皮者,脉 之部也。”这说明,皮部是经络在体表的分部 。皮部居一身之表,为人体的屏障,有卫外固 表、保护机体的作用。 对皮部的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有六个 不同名称比如少阳为“枢持”等。尽管后世医 家在解释这些内容是说法不一,但从均涉及“ 关”“害”“枢”来看,古人是用门的不同部 位做比喻,来说明人体皮部对疾病预防作用, 因为邪气侵犯人体,均是从皮部开始,向里传 变。 经络功能 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了经络的循行及经 络组成,而且还对经络的功能进行了阐述。 联系功能:主要包括联系人体内外上下 和表里相合。 运行气血:主要指运行营卫之气和运行 水谷经气两方面。 传变病邪,反映病候。素问缪刺论 中论述了这种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防御疾病。经络分三阴三阳,三阴主里 ,为内门,三阳主表,为外门,如同人体的二 层门户,一内一外,构成了除皮部之外的又一 道疾病防御屏障。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一般认为,根结、标本、气街、四海应 是经络理论的一部分。实际上,在黄帝内 经中这些理论均有特定意义。 根结、标本比较: 比较内容根结结标标本 部位 根于四末,结于胸腹 头面部 本于肘膝关节下,标 于头面胸腹 涉及经脉足六阳经(手六阳经 当是省文) 十二经 理论依据经气起于四肢末端, 并向上聚散 经气起于肘膝关节下 ,并向上聚散 指导思想 比类取象,类比于树比类取象,类比于树 气街、四海比较 比较内容 气街四海 分部部位 头、胸、腹、径(实四 肢) 头、胸、腹、下腹部( 包括下肢) 意义 经气集中、通行的地方经气在四个不同部位的 聚集、通行 理论依据 经气横向互通,前后呼 应,内外相通 经气在这些不同部位的 聚集 指导思想 比类取象,类比于街的 作用 比类取象,类比于海的 作用 腧穴 没指具体穴位腧穴分前后或左右 临床意义 相应气街的腧穴可治本 气街相关脏腑病 每一海所属腧穴可治疗 相应脏腑病 二、黄帝内经中的腧穴理论 腧穴含义 在黄帝内经中,有“节” 、“气府” 、 “气穴” 、“溪” 、“谷”等名称。 腧穴数目 素问气穴论“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 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年代作者书书名 穴位 穴名总总数 增加单单双 西汉汉中后期 公元前一世纪纪 黄帝内经经25135160 三国魏晋256-260皇甫谧谧针针灸甲乙经经49300349 宋 1026 王惟一铜铜人 单单穴灵台、腰阳关 双穴膏肓俞俞、厥阴 俞俞、青灵 51303354 宋1226王执执中针针灸资资生 眉冲、风风市、督俞俞 气海俞俞、关元俞俞 51308359 明1601杨继杨继洲针针灸大成51308359 清1742吴谦谦医宗金鉴鉴 去眉冲,加中枢、 急脉 52308360 清1817李学川针针灸逢源 曾加眉冲 52309361 腧穴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 素问血气形质篇“预知背俞,先度两乳之 间,中折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 ,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 俞也。” 自然标志取穴法:使用较多 灵枢寒热病说人迎穴:“颈侧之动脉,人 迎,足阳明,在婴筋之前。” 以痛为输: 灵枢经筋提出“以痛为输”。 骨度与“以痛为输”: 灵枢背俞 腧穴分类 腧穴功能 黄帝内经提到水俞五十七穴、热俞五十九穴 及今天称之为特定穴的原穴、五输穴等。 腧穴的分布特点 经脉的纵向归类: 灵枢气府论 经脉的横向归类: 灵枢寒热病 腧穴主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 而鸣濯濯(zhuo),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 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之巨虚上廉。”论述六腑 下合穴主治的病症特点。 三、黄帝内经中刺法灸法理论针具 根据考证,古人最初使用的针具是石头磨 制称的砭石。至黄帝内经时期,金属针具 成为当时针刺的主要工具。黄帝内经记载 金属针共有九种。这九种针具各有不同形状和 尺寸,其形状和尺寸是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病 情需要,模仿生活中的不同物品制成的。 尤其提到,选针不当,不但不能治病,反 而会伤及人体正气。 针刺原则 明确辨证 灵枢官能:“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 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 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 正是为了确保辨证的正确,同时强调, 辨证精当,是能否正确针刺的前提条件。 针刺原则 法天则地 “法天则地”是“天人相参”思想的具体体现。 素问八正神明论:“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 定乃刺也。”基于这一原则,黄帝内经出现了 根据不同时间进行针刺的理论。 按时针刺理论在黄帝内经主要体现在两方 面: 一是根据月之盈虚变化来决定针刺的具体措施 。 二是根据四时来决定针刺的具体措施,即根据 四时季节不同而刺腧穴、深浅不同。 补虚泻实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灵枢根结:“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针刺补泻的总则,是基于病人产生虚实的基础 上所遵循的一种针刺原则。 针刺原则 因人制宜 针刺时视病人不同情况而定。 一是根据病人体质决定针刺施治的具体措 施。 二是根据病人性情不同决定相应针刺措施 。 三是根据人的体质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疗 方法。 因地制宜 根据地域特点而制定不同治疗方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故东方之域,鱼 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 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 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 从东方来。 北方者,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 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 其地下, 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 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 ,亦从南方来。” 针刺及灸法操作 针刺前的准备 对环境的要求,要求病人接受治疗的环境 应该是安静的,因为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 达到治神和守神的要求。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 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指,视其应 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主要强调针刺前先 要施行一些手法操作,以使被针处经气散开或 聚结,避免针刺时伤及正气,或有利于散邪。 进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坚 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进针时要 求医者精神专一,进针后细心观察病人神色 变化,借以了解病人对针刺的反应。 手法 一是针刺操作过程中一般性手法,如前 面提到的切、循、弹,还有按、抓、扪及推 引。 二是针刺操作过程中的补泻手法,后世 的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 候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气至(得气)与否是保证针刺取效的重要因素 。 针刺及灸法操作 治神守神 所谓治神,就是医者全神贯注,将注意力集中到针和病人 身上。灵枢终始:“专意一神,精气之(疑为“不”之误 )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治神贯穿整个针刺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细心体察持针之 手的手下感觉,以了解病人得气情况。 v 所谓守神,是指在进针后要求医者和病人用心体察针下情况 。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 具体刺法 涉及的具体方法有:“九刺”、“五刺 ”、“十二刺”。 针刺禁忌 灵枢玉版篇中明确提到针刺应用不 当,“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灸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藏寒生 满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指 出灸法的来历及相关适应症。 灵枢背俞:“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指出灸法可用于某 些不易针刺的腧穴和部位。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四、黄帝内经中的针灸临床特点 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病证很多,但应用药物者 寥寥无几,全书仅有数方,这些病证的治疗主要以 针灸为主。 体现相应的选穴原则 病变局部选穴 素问骨空论:“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 (lio )与痛上,八髎在腰尻(ko尾骶部 )分间。”(注: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 后孔中,合称“八穴”。 ) 远部取穴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 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针灸甲乙经腰)者取之腘(gu )。” 随证取穴 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选取相应的腧穴。 配穴有法可循 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是黄帝内经辨 明病位的主要方法,因此黄帝内经的具 体配穴方法也是围绕“按经取穴”和“按脏 腑取穴”。 具体配穴方法:本经配穴法、局部配穴 法、前后配穴法、表里配穴法。 治疗疾病种类繁多 具体有:风病、偏枯、痱、各种热病、寒热病 、疟疾、五脏病、六腑病、咳喘上气、心痛、胆瘅 、泄泻、鼓胀、水肿、癃闭、虫瘕、便秘、头项痛 、胁痛、腰痛、腹痛、痹证、痿证、癫、狂、痫、 厥逆、转筋、齿痛、面痛、喉痹、耳聋、痈等40余 种。 确定疗效标准 在黄帝内经中,应运针灸治病强调“气调 而止”实际上,气调,也就是古人确定治病是否有 效的标准。 五、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体系形成特点 吸收了以前针灸学的内容 尽管黄帝内经的具体内容的形成经 历了长时间、多作者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维修现场设备更换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聚氯乙烯塑料配制工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茶树栽培工理念考核试卷及答案
-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装调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局部通风机操作工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入职考核试卷及答案
- 4.4整式的加减 2025-2026学年数学冀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 医疗技术消毒规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车站测试卷附答案
- 银行专员考试题目及答案
- 智能计算系统:从深度学习到大模型 第2版课件 第五章-编程框架原理
- EPC工程总承包项目实施方案
- 肛管直肠超声检查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计算题“天天练”习题卡,含100份题组-附参考答案
- 【MOOC】理解马克思-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国庆节详细活动方案
- 帝豪EV450维修手册
- 牛羊肉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 社交网络平台用户投诉处理手册
- 2024年-2025年农作物植保员职业技能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