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广东专用新课标)课件第5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2013高考)_1_第1页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广东专用新课标)课件第5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2013高考)_1_第2页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广东专用新课标)课件第5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2013高考)_1_第3页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广东专用新课标)课件第5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2013高考)_1_第4页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广东专用新课标)课件第5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2013高考)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专用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前规范例析(四)生态专题 第五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第五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返回目录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易 错 易 混 归 纳 返回目录 考情纵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12013福建卷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 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 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 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 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 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 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 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答案D 解析乔木等容易辨别个体数目的植株通常用样方法调查 种群密度,A项正确;恢复退化林地的过程中,植物的物 种数目和植物的种群密度都会有所增加,因此提高了生产 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项正确;由题可知,人工种植的 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低于自然恢复林的 植物种数226种,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C项正确; 自然恢复林的形成是在退化林地上进行的,原有土壤条件 保留,原存活植物保留,因此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22012广东卷 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 度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答案 C 解析 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 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A项错误;土壤 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 、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B项错误;土壤是无数小动物 的家园,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 项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 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项错误。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32013山东卷 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 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 的关键是_。根据下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 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只/m2。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 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5111中曲线_(填 “”或“”)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 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 ,则控制在_点时收益最大。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 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使用,减轻 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 _ _能将 鸭的粪便分解成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1)随机取样 16 (2) B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解析 (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取 平均值。(2)有害生物的密度越低,需要的防治成本越高 ,但作物价值的最大值是一定的,故曲线表示防治成本 ,曲线表示作物价值;作物价值与防治成本的差值表示 收益,B点时二者差值最大,即此时收益最大。(3)引入田 螺、杂草的捕食者鸭子,通过生物防治,降低防治成 本,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污染;鸭子的粪便被土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壤中分解者分解,分解产生的无机物作为水稻的营养物质 ,促进其生长。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42012广东卷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 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 液渗透压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 传给_,促使其释放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 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 ,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 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 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5112)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型增长。据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 。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 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 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1)升高 垂体 抗利尿激素 (2)“J” b K2 解析 (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 的浓度,造成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细胞外 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接受到刺 激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 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该处对水分的重吸收, 使尿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2)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J”型增长,从b点 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2附近波动。 (3)根据题意分析可以获得捕食关系: 藻毒素沿着食物链(网)逐级富集。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 用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及 其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 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 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2种群数量曲线分析 (1)曲线分析: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2)在生产上的应用: 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 成这些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 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 ,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 后,生物种群数量不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 ,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特别提醒 种群“S”型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速率曲 线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1)图乙的Of段相当于图甲的ac段。 (2)图乙的f点相当于图甲的c点。 (3)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cd段。 (4)图乙的g点相当于图甲的de段。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3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 (1)标志重捕法是对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常用的方法。适用 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2)样方法是调查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如蚯蚓)的常用方法。 (3)抽样检测法和黑光灯诱捕法也是研究种群密度的方法 。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例1 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图5 114表示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是( ) AO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答案 C 解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需理解的含义,值大于1,种 群数量增长,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值小于1,种 群数量减少。由题图中曲线可知,Oa年值等于1,种 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b年,值小于1 ,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c年值先小 于1,然后大于1,因而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d年, 值大于1且较稳定,因而种群呈“J”型增长。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点评 种群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波动和下降,影 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 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间接因素有食物、气候、传染病 和天敌等。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处在波动之中的,在不 利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不同年龄在种群 内的分布情况对种群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影响。性 别比例则是不同性别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种群年龄 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变化对其数量变化有重要影响,因此弄 清种群内的年龄组成,对了解种群的密度及其动态有很大 的意义。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变式1 (双选)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 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5115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 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 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 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 趋势与cd段相似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答案 AB 解析 错选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对题中提供的信息理 解不透,把握不准。从题图曲线给予的信息“个体数量一 直在K值附近波动”,可判断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 稳定的生态系统。(2)不能正确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 态系统的关系。由于没有正确把该生态系统定位在“相对 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的基础上, 导致误判“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会符合S型增长”;错误地认 为出生率提高、天敌的大量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严重影 响了“种群的个体数量”。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教师备用习题 第1题考查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的变 化,作为例1的补充。第2题考查种群的增长速率,作为考 点的补充。 1下图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 超过环境容纳量后,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A图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 B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C当曲线趋近于零时,应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该动物 种群 D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 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答案 C 解析 据图中信息分析,曲线代表的生物种群数量变 化不大,表明其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A项正确;图 中阴影部分代表被选择掉的个体,可能会导致该种群的基 因频率发生变化,B项正确;当种群数量接近0时,不能再 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方式进行保护,C项错误;最高营养 级的生物种群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 的其他物种的能量将增加,D项正确。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2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 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A甲和乙是竞争关系,T3时甲被淘汰 B甲和乙是捕食关系,T3时甲被淘汰 CT1T2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答案 D 解析 两种群的关系不明,A、B项错误;T1T2时两种 群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C项错误;T3时甲种群的增长速 率为0,T3T5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稳定型,乙种 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项正确。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 (3)取样器取样法适用于研究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 动物或微生物的丰富度,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目测估 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2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比较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3.群落的种间关系比较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4.群落演替的类类型比较较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5.演替的特点 (1)自然群落演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常表现为群 落内有机物质总量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物种更丰富, 稳定性更强。 (2)人为因素群落演替往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同自然群落演替相比,其经历时间短,营养结构简单, 稳定性差。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例2 海岸生态护坡是由植物和工程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 该技术是在沿海边处构筑迎潮坡(护坡堤),其迎潮坡由潮 间带、潮上带和堤顶构成,在潮间带、潮上带和堤顶上种 植不同植物,可有效抵御海潮的冲刷力,改善滨海地区的 绿化环境,防止海潮风暴的冲击,其模式图如图5116 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1)运用生态护坡技术后,该海岸物种不断丰富,其群落 演替类型为_。 (2)该海防林带从开始建设直至稳定的过程中,生物总生 产量变化规律是_。 (3)随着群落的演替,该海岸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致呈 _增长。生态护坡技术有利于海岸生态系统朝着物 种多样化、_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 展。 (4)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护坡堤的灌木丛中某些昆虫的密 度,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头/枝)。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研究人员调查护坡堤昆虫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_。 护坡堤中存在复杂的捕食关系,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 链:_。 当护坡堤中蚜虫的数量增多时,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 这样蚜虫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 _调节。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1)次生演替 (2)先增加后稳定 (3)“S”型 营养结构 (4)样方法 植物蚜虫瓢虫 反馈 解析 (1)护坡存在植物繁殖体,故属于次生演替。 (2)(3)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种类增多,营养结构越来越 复杂,生物总生产量先增加后稳定。 (4)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有多种方法,这里的昆虫都是活 动能力不强的,故可采用样方法。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 到最高营养级结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数量的调节属于负 反馈调节。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点评 要明确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初生演替的 前提条件是在这一片区域内原来不存在任何生物、植被, 或者是原来的植被因火山爆发、泥石流等原因全部死亡。 样方法是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利用其平均数 来估计种群总体数量的方法。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 观性。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 跳蝻的密度等。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 均匀的情况,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 。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变式2 某研究小组选择了紫茎泽兰入侵的四种不同生态环 境即阔叶林林缘、云南松林、路旁坡地及阔叶林进行了大 量的调查研究。如图5117表示部分调查的结果,请分 析回答: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1)调查紫茎泽兰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图 甲为四种生态环境中紫茎泽兰种群汇总后的年龄结构图, 据图分析紫茎泽兰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型,由此 推测在未来5年内该种群的发展趋势为_。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2)图乙表示紫茎泽兰在不同生境中的存活曲线。由图可 知紫茎泽兰在_年龄段出现死亡高峰,推测可能是 由于_等的结果;据图推测紫茎泽 兰对四种生境的入侵顺序为_ 。 (3)紫茎泽兰在入侵后能够成片密集生长,以极强的繁殖 能力排斥其他植物,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_。研究发现,用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控制紫 茎泽兰有一定的成效,这种方法利用了生物之间的 _关系。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1)样方法 增长 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2)12 种内、种间竞争、环境条件作用 路旁坡地 阔叶林林缘阔叶林云南松林 (3)下降 竞争 解析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由图甲可 知,25年的个体较多,1015年的个体较少,则该种群 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未来几年种群的数量会增加。 (2)由图乙可知,四种环境下的紫茎泽兰存活数量在12 年龄段下降很快,则紫茎泽兰在12年龄段出现死亡高峰 ,内因是种内、种间竞争激烈,外因是环境条件的作用。 入侵顺序可从各个环境中出现的最大年龄的个体来分析, 最大年龄的个体年龄越大则入侵该环境最早。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3)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生物的种类、食物 网的复杂程度呈正比,紫茎泽兰入侵后导致其他生物的数 量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三叶草、狗牙 根等植物与紫茎泽兰争夺阳光、水分,则它们的关系是竞 争。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教师备用习题 第3题考查了弃耕后发生的演替,可以作 为例2的补充。 3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 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此 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该杂 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 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 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 B C D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解析 B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错 误;此过程能否演替为森林与外界条件有关,正确;杂 草地的物种数目应多于人工甘蔗田,正确;杂草地的植 物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分层现象,错误,正确,所以 B项正确。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易错点 对种群、物种和群落不能正确区分 例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B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C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 D在K/2时控制鼠害最有效 尝试解答 _ 返回目录 易 错 易 混 归 纳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答案C 解析 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身种 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物种丰富 度与群落演替有关,而群落的演替受自然选择影响;竞争 是同种和不同物种对空间、食物、资源等的占有,因此群 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竞争;控制害虫应在K/2之前, 并且越早越好。 返回目录 易 错 易 混 归 纳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易错提示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别种群、群落、物 种三个概念,如果区分不清,则该题易选错。 纠错笔记 种群、物种和群落的比较 (1)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影响的同种生物个体的 总和。如生活在同一个鱼塘里的鲤鱼就是一个种群;而另 一个鱼塘的鲤鱼是另一个种群。但它们都是同一物种。 (2)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 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 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所以两个鱼塘的鲤 鱼混养,雌雄鲤鱼可以繁殖后代。 (3)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 返回目录 易 错 易 混 归 纳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4)它们之间的关系图解如下: 返回目录 易 错 易 混 归 纳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返回目录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第4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 作为考点一的补充;第5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作为考点一 的补充;第6题考查与种群密度有关的问题,作为考点一的 补充;第7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特点,作为考点二的补充。 4为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 mL 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装入200 mL葡萄糖培养液,接种 酵母菌后用棉塞封口,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 A每天定时取样后,用血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计数酵母菌 细胞数量 返回目录 教师备用习题 B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以“J”型曲线增长 C氧气的总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返回目录 教师备用习题 答案A 解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采用的是抽样检 测法,每天定时取样后,用血球计数板和光学显微镜计数 ,A项正确;整个过程中由于培养容器、培养液成分、氧气 等条件有限,酵母菌以“S”型曲线增长,B项错误;由于 接种完酵母菌后用棉塞封口,氧气有限,时间越长氧气越 少,所以随时间延长无氧呼吸增强,氧气的总消耗量慢慢 会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C项错误;抽样检测法强调取样 前要振荡培养液,使培养液中菌体分布均匀,D项错误。 返回目录 教师备用习题 7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其中种群增长速 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原个体总数的比 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返回目录 教师备用习题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 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bc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返回目录 教师备用习题 答案D 解析 bc段蝗虫的数量已经达到容纳量以上,造成环境 变化并最终引起土地荒漠化。此时蝗虫种群数量巨大,显 然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返回目录 教师备用习题 6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 接影响种群密度 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 ,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返回目录 教师备用习题 答案B 解析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 群密度,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的,A项错误;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在K/2时增长速率最 大,B项正确;调查蚜虫、跳蝻等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 密度时应用样方法,C项错误;样方法计数时需统计样方内 和相邻两边的个体,D项错误。 返回目录 教师备用习题 7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 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 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 返回目录 教师备用习题 答案 A 解析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 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群落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物种 丰富度由小变大,优势种会随着演替的进程而发生变化, 由草本植物优势物种转变为乔木优势物种,食物链也越来 越交错复杂,这种演替为次生演替。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的保护的保护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易 错 易 混 归 纳 返回目录 考情纵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2013广东卷 图5121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 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 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A 解析 鲈鱼捕食土著鱼,能量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的过程中逐级递减,故鲈鱼的能量(或数量、产量)增加量 少于土著鱼的减少量,A项正确;鲈鱼与土著鱼的种间关 系为捕食,不是竞争,B项错误;引入鲈鱼,鱼a、鱼b总 量减少,鱼a、鱼b以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 后减少,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浮游植物总量先 减少后增加,C、D项均错误。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22013四川卷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 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 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 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 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 会下降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B 解析 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项正确;在食物链中,通过防 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 流动,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精耕稻田受 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是有差异的, C项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均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 卷叶螟被大量诱捕导致其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 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 D项正确。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3. 2013江苏卷 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 。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 杂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 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 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_。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 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 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 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_从而减弱其对 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 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 间具有_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的复杂性,从 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_ _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 素是_(填序号)。 鸟 土壤质地 光照 水体肥力 稻田杂草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性) (2)浮游动物 (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5)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解析 (1)进行实验时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 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鱼类会捕食体型较小的浮游动物,减小这些浮游动物 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使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 照组。(3)生长旺盛的水稻和浮游植物会因水中的矿质营 养、光照等因素而产生竞争关系。(4)放养鱼增加了生态 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 度,鱼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 流动的速率。(5)鸟类捕食鱼,其存在会改变整个生态系 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而影响生物的种间关系,故对 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返回目录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应用 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态态系统统中组组成成分的特例与误误区: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课本里提到的食物链实际上是捕食链,它只有生产者 和消费者两种成分,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分解者只能分 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不能与动植物之间形成捕食链。 (2)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 所食的动物。 (3)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 相差1。 (4)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 所有生物,不代表某生物个体,也不一定代表某个种群。 (5)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7)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 大量减少,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的结 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若另一种生物 的食性多样化,则影响较小,若另一种生物的食性单一, 则影响较大。如图5123: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多吃兔和鸟 ,从而导致兔、鸟减少,鹰因为不只吃蛇一种生物,所以 蛇减少并不会造成鹰减少,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 数量基本不变。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1 如图5124是某一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及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图1中的甲对应于图2能量金字塔中的_;如果 大量捕杀丙,则甲的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过程是 _。 (2)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根据种群 之间的关系判断,bc段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是 _。 (3)图3中的A、B分别代表_,次级消费者 是_,D对应于图1的_。 若图3中的生产者有5000 kg,按能量流动最大传递效率 计算,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能增重_kg。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 先增加再减少然后稳定 (2)增长型 甲的食物乙的数量在增加、甲的天敌丙的数 量相对较少 (3)生产者、分解者 E 乙 200 解析 (1)图1中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其中 甲为第三营养级,处于能量金字塔的位置。若丙数量大 量减少,则甲数量先增加再减少然后稳定。 (2)c处甲的数量正处于上升趋势中,其年龄组成类型为增 长型。乙、丙分别是甲的被捕食者和捕食者,因此乙的数 量增加、丙的数量相对较少都有利于甲。 (3)图3中A、B、C、D、E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非生 物物质和能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若生产者有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5000 kg,则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能增重5000 kg20%20%200 kg。 点评 分析食物链时应注意: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的构 成,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 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每条食物链的同一环节上所有 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 ,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根据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 定。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变式1 如图5125为我国东北地区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 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该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碎屑 属于_,其所含能量最终来自 _ _。 (2)如果考虑含有机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则该食物网共 有_条食物链,鳡鱼、翘嘴鲌、蒙古鲌等处于第 _营养级。 (3)由于食性不同,湖泊中的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 在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称为_;与海 洋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_ 。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4)该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 _;人们为了更好地利用该 湖泊的能量,可通过调整 _。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能(或光能) (2)9 三、四 (3)垂直结构 低 (4)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 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该生态系统中的有 机碎屑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太 阳能(或光能)。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2)该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鳡鱼、翘嘴鲌、蒙古鲌等处 于第三、四营养级。 (3)由于食性不同,湖泊中的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 在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称为垂直结构;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 ,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4)该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 递等;人们为了更好地利用该湖泊的能量,可通过调整能 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点二 分析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应用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特别别提醒 (1)能量流动动的方向: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由图解可以看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 :第一,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第二,流入下一营养级;第 三,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 ,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注意:未利用能 量(现存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也可以归为本点。 各级消费者同化量摄入量粪便所含能量,即粪便所含 能量始终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2)能量传递的相关计算: 一般情况下,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 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2 某生态学科研小组对某湖进行调查后,得到了如图5 126所示的食物网和表中的能量数据,请分析回答问 题: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图中没有标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_。 (2)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条食物链,营养级最高的 生物是_,它最高处于第_营养级。丁和戊 的种间关系是_。 (3)表中,甲生物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 级外,其他的去向有 _ _。 (4)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_。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5)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丙和丁,则庚的数量将 _,种群丁以种群丙为食,种群丙中的能量流向了 种群丁,这说明种群丙和种群丁之间信息传递是_ 。 (6)由于生活污水大量排入,使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原 因是污染超过了该生态系统的_。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3 庚 五 竞争和捕食 (3)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至少2项) (4)18.52% (5)增加 双向传递 (6)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1)由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食物链中包含生产者和 消费者,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四种,除生产者和消费者外, 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2)该食物网中含有甲乙戊庚、甲丙戊庚、 甲丙丁戊庚3条食物链;甲丙丁戊庚这 条食物链中庚处于第五营养级,是最高营养级;戊以丁为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食,同时又与丁有共同的食物丙,二者的关系即有捕食关 系又有竞争关系。 (3)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首先分为两部分,呼吸作用消 耗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 繁殖的能量又分为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 利用这三条途径。 (4)第一营养级甲同化的能量为8100102千焦/(m2年), 第二营养级乙和丙同化的能量为6009001500102千 焦/(m2年),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00/8100100%18.52%。 (5)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丙和丁,庚的营养级中没有 了第五营养级,全为第四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增加,故数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量增加;生物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6)生活污水排入生态系统后,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 节能力,生态系统不会被破坏,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 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后,生态系统将被破坏。 点评 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其源头是太阳能 ,沿食物链(网)渠道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传递,并最 终以热能形式散失,所以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一段时间内某营养级能量去向除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 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三个最终流向外,还应包括未被利用 的能量。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变式2 建立人工湿地是解决污水净化的新型措施,研究人 员对某人工湿地进行了研究,请分析回答: (1)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 _。湿地中 包括很多种动物和微生物,测定物种_是群落调查 的基本内容。 (2)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 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 利用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其中菌类等作为分解者 的作用是 _。 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一般情况下,食物网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越复杂,_稳定性越高。 (3)若该相对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 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已知此生态系统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 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 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返回目录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4)图5127是该湿地中部分生物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相 对量)的曲线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