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qrs波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课件_第1页
窄qrs波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课件_第2页
窄qrs波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课件_第3页
窄qrs波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课件_第4页
窄qrs波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电图快速诊断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刘中龙 1 窄QRS波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 速(以下简称室上速),按此定 义,应包括几种室上性心动过速 和发源于心房的房颤、房扑和房 性心动过速。今天我们不讨论房 颤、房扑,我们将就窄QRS波群 的阵发性室上速进行如下讨论。 2 一、分类 (一)、常见型 1、房室顺向型环行运动的心动过速(发生率40%) 2、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率50%) (二)、非常见型(发生率10%) 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典型性) 2、不间断型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由一条慢径路 参与的环行运动) 3、房室结自律性增高心动过速 4、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5、房内折返性及自律性增高房性心动过速。 3 二、发生机制 1970年代后,临床电生理检查对阵发 性室上速的发生机制有了明确的认识 ,尤其是结合心电图表现,丰富和提 高了临床诊断水平。目前认识到折返 激动是阵发性室上速的主要机制,自 律性增强占少数。理论上还可能是触 发活动,但未获证实。折返机制的共 点是早搏刺激可以诱发也可以终止心 动过速,发作和终止都是突发突止。 故称之为阵发性。 4 (一)、房室顺向型环形运动折返 性心 动过速(AVRT)发生机制 预激旁路所引起的阵发性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室 上速。按途径折返方向,可分为顺向型折返和 逆向型折返两个类型。顺向型折返指激动由正 常传导系统下传,由旁路逆行传导;逆向折返 则正相反。我们讨论的是前者。属于一种常见 的窄QRS波群心动过速。当房早遇到了旁路的 不应期,激动只能经房室结下传心室,心室一 旦被激动立即通过房室之间的旁路逆传回心房 ,产生逆传的P波,又沿房室结顺传,周而复始 形成房室顺向型折返性心动过速。 5 6 7 (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机制 在多数患者中并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房室结 功能性的分离为两条径路一条快径路,一条慢 径路。快径路传导速度快,但有效不应期长; 慢径路传导速度慢,但有效不应期短。正常的 房室传导系统是经快径路下传,适时的房早恰 遇快径路的有效不应期,只能改由慢径路下传 。当激动下传到两条径路的共同下端时,快径 路已恢复应激性,激动可通过快径路逆行传回 心房,此时,慢径路又恢复了应激性,能够使 激动再次经慢径路下传。 8 如此周而复始产生了心动过速。 经快慢径 路折返的心动过速有三种形式(1)常见型 是慢径路顺向传导,快径路逆向传导(简 称慢快型心动过速或S/F AVNRT);(2 )不常见型是快径路顺向传导,慢径路逆 向传导(快慢型心动过速或F/S AVN-RT) ;(3)最少见型是一条慢径路顺向传导, 另一条慢径路可逆向传导(慢/慢型心动过 速,或S/S AVNRT)。至今,由于房室交 界区的解剖和电生理结合的研究很困难,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机制中仍有多处 存在争议和未知。 9 图5 10 (三)、不间断型交界性折返心动过 速(PJRT)发生机制 PJRT是一种窄QRS波群室上速,多发生于儿童或 青少年,由于长期发作,在有的患者中造成继发于 心动过速的扩张性心肌病。近年来认识到此种心动 过速实际上是旁路折返性质,此种旁路绝大多数位 于后间隔,逆传具有房室结样递减性能,速度缓慢 ,激动从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从旁路逆传,形成顺 向型传导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上无预激波, 因为这种旁路或是无顺传功能,或是传导太慢而无 法与正常房室结竞争。心动过速可为一次早搏诱发 ,在窦性心律时自行反复发作。 11 图6 12 (四)、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 速(SART)发生机制 窦房结属于心房组织,结构复杂,一 般情况下这种折返难于形成持续心律 。理论上讲窦房结折返可能发生在窦 房结或其周围心房组织,这类折返一 定是微折返环,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常见的病因有冠心病,风心病;尤 其多见于病窦的老年人。常由早搏诱 发。 13 (五)、房性心动过速发生机 制 可分为心房内折返性房速和自律性增 高房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 生率占室上速的6%,多见于器质性心 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后。常由 早搏诱发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自 律性增高房速,是指心房内异位灶自 律性增高形成的房速,发病率约占室 上速的1%。 14 (六)、房室结自律性增高心 动 过速机制 房室结自律性增高导致阵发性房室 结自律性增高心动过速。又称为非 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加速 性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15 三、心电图特征 (一)、房室顺向型折返性心动过速 (1)心率:170250/分; (2)心律:规整,但可能因通过房室结传导速度的变 化而稍不齐; (3)P R间期:多不延长,通常RP间期明显小于PR 间期,个别RP间期可接近于PR间期,少数病例的 旁路不只一条,激动在不同的旁路逆行传导,RP间 期则有变化。部分患者房室结有两条径路,激动从慢 径路下传,P R间期可能长达0.30.35s; (4)P 波的部位:常常与QRS波群能分开,RP间期 大于70ms,RP间期固定不变,这是与其他类型室上 速的鉴别要点; 16 (5)P波的极性 依赖旁路插入心房的部位不同而 异,左侧游离壁旁路在1导联中P波呈倒置,可 诊断为旁路参与; (6)QRS波群形态 除心室内差异传导外,多呈 正常QRS波群,大约有30%的病例有QRS波群 电交替; (7)传导比例 总是1:1; (8)心室内差异传导常见,约 50% 病例中出现 BBB的图形。初始的几个搏动常呈现BBB型。这 是因为早搏正遇束枝的相对不应期,激动在束支 内传导缓慢,造成室内差异传导。继而激动在被 阻滞的束支内不完全性隐匿逆传,造成“蝉联”现 象,致使几个搏动呈BBB型。在同一次检查时, 发作的心动过速,既有正常 QRS 波群,又有 17 BBB型 QRS波群出现,测量并比较两种形态 的R-R间期,若是BBB形心动过速的R-R间期 较正常QRS者延长30ms以上(即心动过速的 频率减慢),提示旁路的位置BBB同侧,即 LBBB型提示左侧旁路,而RBBB型提示右侧 旁路。R-R间期的延长,主要在室房逆传时 间(RP)延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Cuomol 定律,这个定律仅适用于心室游离壁旁路, 而不能用于间隔部位者。由于右束支的有效 不应期较长,易于在快速心率时发生RBBB 型的室差,因此LBBB型预测左侧旁路较 RBBB型预测右侧旁路为可靠。 18 图7 19 (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心率 170250次/分; (2)、心律 规整或由于通过房室结传导速度的 变化有轻微改变; (3)、PR间期 大约为0.38秒(慢径路传导时间 ); (4)、P波的部位 隐藏在QRS波群中,也可露 在QRS的末端或根本看不到,RP间期小于 70ms,此点可与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5)、P波的极性 、aVF导联中P波呈负 向,在V1导联呈正向; 20 (6)、QRS波群形态: 呈窄QRS波群,由于 P波的影响,导致下壁导联出现假S波和(或 )V1导联出现假r波;或QRS波群起始部的 假性q波。 (7)传导比例 常呈1:1房室传导,有时可出 现房室2:1传导,此点可与旁路折返性心动 过速相鉴别;偶有心房激动先后从快-慢径路 传导,出现一次P波,下传两个QRS波群, 呈1:2传导; (8)心室内差异传导 不常见。 21 (三)、不间断型交界性折返心动 过速 (1)、心率 130200次/分; (2)、心律 规整; (3)、P波的部位 RP间期大于PR间期,PR间 期等于窦律时的PR间期; (4)、P波的极性 11、111、aVF、V4、V6导 联中P波负向,1导联呈负向或双向波; (5)、QRS波群形态 窄QRS波群。 22 (四)、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心率 120180次/分; (2)、心律 规整; (3)、P波的部位 PR间期与窦性PR间 期基本一致; (4)、P波的极性 与窦性P波一致; (5)、QRS波群形态 窄QRS波群。 23 (五)房性心动过速 (1)、心率 120240次/分; (2)、心律 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时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