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关系研究_第1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关系研究_第2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关系研究_第3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关系研究_第4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关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中图分类号: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关系研究作者姓名: 白雅楠学科专业: 统计学研究方向: 经济统计指导教师: 陈骥提交日期: 2016 年 10月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关系研究摘 要在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大趋势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的转型。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对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层面,本文以劳动分工理论、迂回生产学说、企业价值链理论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为理论基础,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机理进行了全面的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通过深化人力资本和资本形成增加经济增长所需的投入要素,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市场的竞争力等途径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实证层面,本文以2004年至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建立三个模型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一,以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为解释变量,建立协整模型,探讨二者的协整关系,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者互为格兰杰原因。第二,考虑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建立线性面板模型分析二者的关系,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资本形成、对外开放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考虑政府规模的影响,以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解释变量,政府规模为门限变量,人力资本、资本形成、对外开放和技术创新为控制变量,将线性面板模型拓展为门限回归模型,探讨二者的非线性关系,发现政府规模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制约作用,政府规模存在差异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政府规模较低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大,随着政府规模的逐渐扩大,这种推动作用将有所降低。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增长;机理分析;面板回归;门限回归IXA STUDY ON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ABSTRACTUnder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global economy from industrial economy to service economy, A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activel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s.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that belongs to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y is a new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booster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on the ba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spects. On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e paper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ecialization of labor, Roundabout production, industrial value chain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It make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mainly by deepening human capital and capital formation to increase the input elements of economic growth,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to impulse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nhancing the degree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o increas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In the empirical aspect, the paper establishes three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4 to 2014. First, cointegr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taking economic growth as explained variable and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s explaining variable to discuss the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We find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each for Grainger causes. Second, the linear panel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considering the promotion mechanism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o analyze their relationship.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human capital, capital formation, opening-up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Thir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size of government, we extend the linear model in the above text to the panel 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 to discuss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model takes economic growth as explained variabl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s key explanatory variable, size of government as threshold variable, human capital, capital formation, opening-up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control variables. It is found that the size of government has a restraining effec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different scale of government,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is existed between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have a great effect o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with low size of government, and the effect will be reduced with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government scale.KEYWORDS: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Economic Growth; Mechanism Analysis; Panel Regression; Threshold Regression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I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2第二节 文献综述3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研究4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5三、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7四、简要评述11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2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12二、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12三、研究方法15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15一、可能的创新之处15二、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6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机理分析17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概念说明17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17二、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18三、生产性服务业外延的界定20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23一、劳动分工理论23二、迂回生产学说24三、企业价值链理论24四、循环累积因果理论25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26一、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了人力资本和资本形成27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了技术进步28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了对外开放程度28第四节 本章小结29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协整关系的实证31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31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31二、我国经济增长现状32第二节 协整模型的构建与实证34一、模型构建34二、数据来源和处理说明34三、实证分析结果35第三节 本章小结38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线性关系的实证39第一节 面板模型的构建39一、模型介绍39二、本文的模型设定40三、变量说明和数据处理41第二节 实证分析42一、各变量的统计描述42二、估计结果与分析43第三节 本章小结45第五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47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考虑政府规模的视角47一、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48二、政府规模影响的非线性效应49第二节 门限回归模型的构建50一、模型介绍51二、模型检验52三、本文的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53第三节 实证分析54一、基础回归模型分析54二、门限回归分析56第四节 本章小结58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59第一节 主要结论59第二节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60第三节 对策建议61参考文献62第一章 绪论本章通过对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说明,引出研究的主要内容,然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最后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进行说明,对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在17世纪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物质的生产向无形服务的生产转变。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会有所变动,且各产业的变动有所不同,其中,农业劳动力的占比会迅速下降,制造业劳动力占比与经济增长将同步变化,而服务业劳动力的占比则不断上升,也就是说经济将由粗放的“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逐渐转变。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已经基本完成了经济的转型,走向了服务型经济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服务业产值和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也逐渐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1世纪后,我国逐渐意识到第三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2002年,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具体内容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ontent/12/1225/15/4227159_256181808.shtml)。2006年,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体内容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esktopModule/BulletinMdl/BulContentView.aspx?BulID=59761)。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具体内容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link?url=nqvLUFNWX0exGWenS_-5mPQhjwBrwvvY8gYbZvGagNgA-K6M4XMUYuYORCfB4mgP_CPNz4g4kwl2da7R7znvqNM38GUTBBZ2CtK5ImK4hay)。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到要“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具体内容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fwllm/jjps/201103/t20110317_1949003.htm)。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2014年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11%,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各年的环比增速与均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增速,我国目前正逐渐进入服务型经济。其中,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达到39.60%,说明作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其对服务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趋于明显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本文根据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综上所述,无论是国际或是国内,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均势在必行,服务业将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中发展潜力最大的部门,其发展势必成为各国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发展模式仍旧是依靠大幅消耗资源为主的粗放型经济,经济发展质量仍然存在提升空间。目前,优化经济结构,将我国经济由粗放型经济向以技术创新和发展效率为导向的集约型经济转化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二者的关系,也希冀通过本文分析,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二、研究意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本文以劳动分工理论、迂回生产学说、企业价值链理论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进而从线性和非线性两个角度,分别建立了二者的分析框架,以2003年到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有以下两点意义:第一,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框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纵观国内外文献,发现学者主要是集中从单个角度或者几个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作用机理,多从线性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本文在此基础之上,从资本、技术和对外开放三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机制进行了全面说明,不仅从线性角度建立二者的分析框架,也从非线性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非线性关系,也填补了非线性方面的空白,丰富了二者关系的理论框架。对于以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的框架建立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因此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协整回归、面板回归和门限回归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了解了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说明在政府规模的影响下,其对经济的非线性影响。最后揭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不同地区有针对性的制定发展战略,更有效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指导实践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作用。第二节 文献综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服务经济的时代正逐步来临。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产性服务业逐步走入研究视野,国外学者从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就国内来讲,对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基本开始于1990年。在研究初期,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定义及分类不统一,加之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也尚未普遍传入我国,因此2006年以前大多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评述。例如甄峰等(2001)对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述评。钟韵等(2005)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评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说明了其在制造业、其他服务业和城市等级序列重构中的作用。高春亮(2005)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定义、外延和区位特征。随着我国提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号召,相关的理论及实证研究逐渐增多。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从发展原因、影响因素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得以产生发展的原因持不同的观点,较多学者认为制造业的进步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使得中间需求扩大是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有学者从技术革新、城市化水平等角度来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本文对其发展的原因总结见表1-1。表1-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总结作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Greenfield(1966)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和日益专业化的分工。Singelmann(1978)、张世贤(2000)工业化的提高、城市化的加深。Francois(1990)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市场规模的扩大、制造业部门的中间需求。Coffey等(1991)生产技术的改革创新、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小,生产方式的转变。Beyers和Lindahl(1996)专业知识的需求与其他成本、准成本和非成本驱动力的结合。Kakaomerlioglu等(1999)法律、会计和数据处理服务等活动从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生产性服务业是对制造业的补充和支持,应该与制造业视为一个整体。Sassen(1991);李冠霖(2002);江静、刘志彪(2010);李同正、孙林岩和冯泰文(2013);张晓东(2016)制造业不断扩张和发展导致中间需求扩大是主要原因。注:资料根据相关文献整理。在国外,Singelmann(1978)从城市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为服务交易的双方提供的各类设施,有助于交易成本的减少,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发展。Francois(1990)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市场的扩张整合及劳动分工的关系,提出由于市场的规范统一与规模的扩大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部分原因。同年,他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认为导致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制造业部门的中间需求。这与Sassen(1991)基于区位角度研究其与制造业的关系,得出的结论一致,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需求和市场。Beyers、Lindahl(1996)从成本驱动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外在的成本推动不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潜在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与其他成本、准成本和非成本驱动力的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因素。Kakaomerlioglu、Carlsson(1999)也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发现法律、会计和数据处理等活动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向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生产性服务业是对制造业的补充和支持,应该与制造业视为一个整体。国内学者张世贤(2000)从工业投资的角度审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变动效应,认为只有工业化和城市化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对第三产业形成一定的市场需求,第三产业才能获得投资的高效率产出,即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李冠霖(2002)运用投入产出分析角度,分析了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制造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扩大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江静、刘志彪(2010)持同样观点,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的扩大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政府应该从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出发,制定以需求为导向的政策战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李同正、孙林岩和冯泰文(2013)利用分层线性模型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可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进步,地区差异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张晓东(201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二者关系密切。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国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单个或者几个因素对它的作用,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研究较少。Coffey(2000)基于区位角度,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偏向于在大都市区发展,区位是影响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Muller、Zenker(2001)基于创新角度,发现创新活动通过知识的创造将中小企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联系起来。Stare(2001)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商务服务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收益,可以预期从溢出效应到地方经济,同时涉及到知识和技能的转移,商务服务中的间接生产力和它们的质量及范围的改进。Guerrieri、Meliciani(2004)以经合组织的国家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和专业化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说明,认为制造业的专业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有积极作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也有正向关系。Guerrieri、Meliciani(2005)探讨了各国成为专门从事出口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方法,特别是金融、通讯和商务服务,发现其竞争力取决于制造业的结构,信息通讯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贸易方面有明显影响。Di Giacinto和Micucci(2007)从集聚经济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意大利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结果发现,长期的就业增长主要是受马歇尔阿罗罗默的外部性的正向影响,而城市化的外部性起到了次要的作用,从供给角度来看,人力资本对长期就业水平产生正向作用,从需求角度来看,由于交易服务输出的不完全,当地市场规模的大小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内较多学者主要是综合考虑较多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顾乃华(2004)认为后发优势、地理位置和政策倾斜的差异是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韩德超等(2008)认为专业化程度、分工、产权结构、效率、高新技术、工业结构、工业化程度和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有不同的作用。刘晶、刘丽霞(2011)以山东省为例,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市场成熟度、城市化的高低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投入是关键因素,而信息化程度和制造业的发展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性较弱,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较小。江波、李江帆(2013)以OECD面板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政府规模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发现政府规模的非理性膨胀直接或者间接侵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万千欣、千庆兰和陈颖彪(2014)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以广州市历年数据为基础,对影响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因素进行了识别,并运用协整分析及脉冲响应分析法对主导因素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政府作用和工业发展水平是主导因素,政府初期会迅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影响力度逐渐减弱,工业发展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毕斗斗、方远平、Bryson John、谢蔓、唐瑶(2015)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说明,采用空间常系数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地区之间的差异,发现信息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经济开放度、地理位置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而工业化、人力资本、市场化、产权变迁则呈现负向的影响,且表现为明显的地区差异。李筱乐(2016)通过建立委托-代理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分析服务生产的决策机制,发现契约环境是影响服务业产出的重要因素,较好的契约环境有助于维护契约的正常执行,提高服务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且这种推动作用在契约依赖程度较高的服务行业表现更为明显,对生产性服务业亦是如此。本文对影响因素的总结见表1-2。表1-2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总结作者影响因素Coffey(2000)区位的影响(大都市区)Muller和Zenker(2001)创新活动Stare(2001)外商直接投资Guerrieri和Meliciani(2004)、(2005)制造业的专业化;制造业的结构;信息通讯技术Di Giacinto和Micucci(2007)城市化;人力资本;交易服务输出的不完全顾乃华(2004)后发优势;地理位置;政策倾斜韩德超、张建华(2008)专业化程度;分工;产权结构;效率;高新技术;工业结构;工业化程度;制造业集聚刘晶、刘丽霞(2011)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化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投入;信息化水平;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江波和李江帆(2013)政府规模的非理性膨胀;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扩张万千欣、千庆兰和陈颖彪(2014)政府作用;工业发展水平毕斗斗、方远平、Bryson John、谢蔓、唐瑶(2015)信息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经济开放度;地理位置;工业化;人力资本;市场化;产权变迁李筱乐(2016)契约环境注:资料根据相关文献整理。三、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角也逐渐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转变,对于二者的关系,学者们基本持相似的观点,即正向促进的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二者的具体关系进行总结,结果见表1-3。表1-3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与其他行业对比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Grubel和Walker(1989)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中总量最大、增长最快的部分。Harrington(1995)生产性服务业是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提高国民收入方面有重要作用。江小涓、李辉(2004)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靠制造业的拉动,在未来的发展中,服务业将是以后的重点发展方向。姚耀、陈高森和骆守俭(2006)通过对比各种类型服务业在GDP增长中的贡献上的差异,发现生产性服务业贡献最大。续表与其他行业对比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赵成柏(2008)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驱动作用逐渐趋于明显,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具体关系Aslesen和Isaksen(2007)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Lundquist和Olander(2008);钟韵和阎小培(2003)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存在重要的促进作用。顾乃华(2005)二者存在显著的因果联系。刘健(2010)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经济增长重要的内在动因,是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刘纯彬和李筱乐(2013);李筱乐(2014)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实具有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Markusen(1989)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投资、提升了技术水平,降低了成本使得规模报酬递增促进经济增长。Coffey和Bailly(1991)商品和服务部门的弹性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薛立敏等(1993)随着制造业不断向外部扩张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业扩大了其发展规模和范围。刘志彪(2001)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大力推动生产者服务部门的发展,能够有力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郑吉昌(2005)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分工程度的加深,另一方面又是分工经济的助推器,帮助服务产品性质的转变,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作用。顾乃华(2005)服务业通过对工业发展产生“外溢生产效应”和“外溢改革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张亚斌、刘靓君(2008)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分工深化、增强生产效率、发展产业集群、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等途径与工业和其余服务业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马龙龙(2011)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科技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等途经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韩峰、王琢卓和阳立高(2014)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地区集聚会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影响经济增长。注:资料根据相关文献整理。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二者的关系。第一,是通过和制造业、其他服务业做对比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最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Grubel、Walker(1989)从需求和产出角度,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活动、消费性服务活动和公共性服务活动,他们通过采用剩余法对OECD国家估算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指出与其他行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最快,是第三产业的最大组成部分。Harrington(1995)通过对国际对比的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是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提高就业与国民收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是工业替代和实现工业化社会向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转型的关键。江小涓、李辉(2004)通过将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过去20年,我国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有明显提升,而服务业发展则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也没有显著提升,是制约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靠制造业的拉动,未来服务业的发展将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姚耀等(2006)以上海市时序数据为基础,对消费性服务业、社会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进行了实证,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最大。赵成柏(2008)以江苏省为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驱动作用逐渐趋于明显,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国内外学者从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具体关系入手,发现二者存在正向促进、因果关系或者非线性的关系。Aslesen和Isaksen(2007)对奥斯陆首都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企业与行业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进行实证,认为二者是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持续增长又会引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更高需求,从而带动高新技术(如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造升级。Lundquist和Olander(2008)以瑞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在近10年来有明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同领域在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钟韵和阎小培(2003)通过阐述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特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以广州市为例进行研究,发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并且对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对当地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顾乃华(2005)从新贸易理论出发,以中国实际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反映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模型,发现生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二者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刘健(2010)实证分析构建了向量自回归(VAR)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经济增长重要的内在动因,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时滞性。刘纯彬等(2013)和李筱乐(2014)以我国面板数据为基础,引入门限回归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作用,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具有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 。第三,学者从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入手,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深化分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及改变生产方式促进经济的增长。Markusen(1989)从成本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制造业发展的内在原理,得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产业需要长期高额的投资,但一旦获得这些知识技术,再提供给其他客户使用的成本就低廉了,即服务产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Coffey和Bailly(1991)从区位和弹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商品和服务部门的弹性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Coffey(2000)从区位的角度出发,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在投资和技术创新方面对经济的转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薛立敏等(1993)以台湾为例,基于投入产出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发现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服务对象,随着台湾制造业不断向外部扩张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业扩大了其发展规模和范围。刘志彪(2001)认为,生产者服务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来源,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大力推动生产者服务部门的发展,能够有力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郑吉昌(2005)对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不断深化的分工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发现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分工程度的加深,另一方面又是分工经济的“粘合剂”,帮助服务产品性质的转变,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作用。顾乃华(2005)构建了服务业与工业的两部门模型,发现对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我国而言,服务业通过对工业发展产生“外溢生产效应”和“外溢改革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张亚斌、刘靓君(2008)以我国面板数据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分工深化、增强生产效率、发展产业集群、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等途径与工业和其余服务业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马龙龙(2011)以北京和西安两个地区为例,通过层级回归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发现制造业的市场规模、科技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等5个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的调节效应有所差异,并且同一因素由于区域的不同,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业存在不同。韩峰、王琢卓和阳立高(2014)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以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从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地区集聚会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在有效距离内专业化集聚的影响由东向西呈现递增趋势,多样化的集聚作用则呈现递减趋势。四、简要评述通过上文中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梳理,我们可以知道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与制造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分工的深化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发展受到工业发展、人力资本投入、经济开放、市场化水平、政府规模、信息技术、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确实存在一定的正向作用。从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现有的文献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研究机理并没有全面的归纳,主要集中在从区位角度、集聚角度、效率角度或者创新的角度等单个角度或几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如Coffey(2000)仅从区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Muller、Zenker(2001)基于创新角度,李筱乐(2016)对契约环境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也有较多学者仅从制造业角度出发,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国内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机理及二者的作用机制并没有全面的概括和归纳。第二,现有的研究中,较多学者从线性视角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时序数据、横截面数据或面板数据为基础建立线性理论框架,分析二者的线性关系。如张亚斌、刘靓君(2008)和韩峰、王琢卓、阳立高(2014)等学者均是以面板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回归模型,分析了二者的线性关系。但是较少的文献考虑了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可能存在非线性的作用,即对于非线性关系的研究的文献较少。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通过前文中的文献综述,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说明。本节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进行说明,对研究框架进行概述,对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说明。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本文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思路可归纳如下:首先,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以劳动分工理论、生产迂回学说、企业价值链理论和累积循环理论为基础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机制。其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和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协整分析,分析二者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然后,在协整关系基础之上,考虑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机制,分别从线性角度和非线性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最后,根据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块内容。具体可见图1-1。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主要是在劳动分工理论、迂回生产学说、企业价值链理论和累积循环理论的的基础上,从资本形成、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三个角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为之后研究二者关系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框架。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部分,分别从协整角度、线性角度和非线性角度建立协整回归模型、面板回归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以期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全面的论证。二、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相关概念的解释和国内外文献综述。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进行阐述,对其特征进行总结,对其外延进行界定,明确生产性服务业在本文中的概念。结合本文的研究主旨,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国内外文献综述,对生产性服务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和研究背景进行全面阐述和了解。图1-1 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机理分析。本文在劳动分工理论、生产迂回学说、企业价值链理论和累积循环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深化人力资本和资本形成,促进技术进步,加强对外开放程度等途径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为下文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首先以面板数据为基础,以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以生产性服务业为解释变量,建立二者的协整关系模型,从协整的角度证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对其进行格兰杰检验,说明二者的因果关系。然后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建立面板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地位。最后,在面板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从门限回归的角度,将模型拓展为门限回归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六章,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和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