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质量管理与安全输血相关制度护理部分 ppt课件_第1页
输血质量管理与安全输血相关制度护理部分 ppt课件_第2页
输血质量管理与安全输血相关制度护理部分 ppt课件_第3页
输血质量管理与安全输血相关制度护理部分 ppt课件_第4页
输血质量管理与安全输血相关制度护理部分 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输血质量管理与安全输血相关制度 (护理部分)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依据 执行标准:卫生部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规范 2008 &血站基本标准1998,2012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1997 临床输血全面质量管理 血管到血管 (冷链交接) 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 输血科临床科室 (制定计划、用血评价) 医生 护士 储 血室 发血室 治疗室 实验室 输血方案 采样、送样 疗效评价 输血、记录 EQA质评 IQC质评 标本采集 是整个检测过程中最为关键点之一,对 检测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是临床和实验室一个重要的接口,也往 往容易被忽视。 标本采集者应按规程进行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流程 确定输血后,由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 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唯一标 识如:住院号、腕带。儿科患者应根据父母或监护 人识别,采集静脉血样3ml,EDTAK2抗凝。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进行准确地标记和记录,如病人 姓名、科室、床号、标本采集医护人员姓名、采集 日期、时间,以使采集后的标本上可识别的患者信 息与输血申请单上指定患者的唯一信息相同,并保 证采集者的身份和采集时间等可以准确地被识别。 标本采集流程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 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输血科对临床医护人员所送标本经过双方 核对无误后进行标本登记并签字。 标本的正确采集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 的重要环节,其影响因素包括采集时间 、采集部位、采血量等,忌在输液臂近 端抽血。 配血标本必须是3天内采集的(此标本能 代表病人当前的免疫学状态)。 血标本采集面临的风险 盛错血标本(护士同时采集多位患者血标本 ,将血样注入错误的试管中)。 采血标本的方法错误(从输液管中直接获取 血标本,标本被严重稀释)。 未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采错对象) 血标本量不足,溶血。 血标本标签模糊不清、信息过于简单、贴错 等。 标本的运送 标本采集完成后,应尽量减少运送和储存时 间,尽快送检,确保在较短时间内送达实验 室。 运送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采用加盖容器,保 证标本不受污染,特别是怀疑有高生物危险 性标本应严密包装,防止传染他人。 非医护人员运送标本存在风险。 输血科拒收不合格标本原则 血标本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信息过于简单(如只有 患者姓名)。 血标本与申请单所填项目不符。 输血申请单填写不规范。 血标本量过少,无法满足检测要求。 血标本被稀释。 血标本溶血(溶血性疾病除外)。 右旋糖酐等大分子物质治疗后,采集的血标本未作 标记说明,造成血型鉴定困难或配血困难(说明后 可将红细胞洗涤)。 急救用血流程 急救用血采集血标本要求不变,若之前未 做血型,应加抽一管血抗凝血,审批手续可 在三日内补办。 临床用血申请单的填写 经治医生必须认真、逐项填写医院临床输血( 审批)单,“输血前常规检查结果”部分未能及 时填写 的,必须注明。 申请医生、科主任、抽血护士必须在输血申请单 相应处签名、盖章。 “输血申请单”填写后如需修改(受血者姓名、病 案号 除外),必须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 范进行修改。 输血科应认真履行对“输血申请单”、“配血标本” 审查职责,拒绝接收填写不完整的输血申请单和 不合格的配血标本。 输血管理制度 v一、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对于手术用血应 事先做好计划。对输血量及所需各种成分血 (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冷沉淀)要严格 掌握; v二、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 丙肝抗体、梅毒抗体、HIV抗体和谷丙转氨酶 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先告知患者(家 属); 输血管理制度 v三、患者需要输血时,医生应向家属讲清输 血的利弊,并与患者共同签定输血同意书后 方可输血; v四、输血申请单由主管医师填写,严格执行 审批制度,经上级医师审签后,同血样一起 提前呈交输血科; 输血管理制度 v五、为做到有计划地供血,除急诊外,凡需 输血者,均应提前1-2个工作日提交用血申请 。根据新办法,一次性申请用血和浆总 量1600ml,应报医务科审批; v六、工勤人员、家属和实习生一律不允许代 替医护人员取血和代替医师签字、填写血型 、用血量以及改填输血申请单; 输血管理制度 v七、取血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 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床 号、血型、血类、储血量、输血日期、交叉 配血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v八、输血时,必须由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有无 不良反应,遇有疑问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 止输血,并通知输血科查找原因,待查清原 因后再作处理; 输血管理制度 v九、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 、污染、放置室温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 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v十、输完血后,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 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汇报单,并反还输血 科保存,病历中应有相应记录。血袋于24小 时内送输血科2-6冰箱保存并记录,以便进 行输血疗效观察; 输血管理制度 v十一、为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血液从 输血科发出后,一律不得再退回输血科。 v十二、一袋血须在4小时之内输完,如室温 高,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输注时间过长, 滋生细菌的危险。 临床输血监护制度 u临床输血前的监护 1、严格查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 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袋标签上的内容逐 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 液有无凝块、变色等异常情况; 临床输血监护制度 u临床输血前的监护 2、确认受血者:输血前医护人员应面对受 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床号、住院号等 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 ,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合乎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临床输血监护制度 u输血中的监护 1、除生理盐水外,输血前和输血过程中不得 向血液内加任何药品; 2、严格控制一般输血的速度:输血前15分 钟应缓输(每分钟为2ml,约30滴);15分钟 后若受血者无不良反应,可酌情调整输注速 度; 临床输血监护制度 u输血中的监护 3、输血的全过程应随时观察受血者情况,尤其是输血 开始的15分钟内,医护人员应留在受血者床边严密 观察,以便一旦出现异常症状能及时发现。对婴幼 儿、意识不清、全麻、用大量镇静剂等不能表述自 我感受的受血者,尤应注意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4、若发现可疑的输血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必须立即 报告主管医师及输血科,迅速采取措施,缓输或停 输血液及做出治疗处理。 临床输血监护制度 u输血后的监护 1、输血科对受血者的血型、交叉配血等原始记录必须 保存十年以备查; 2、若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由临床医护人员向输血科 提交“输血反应报告单”及留有残余血液的血袋,由 输血科调查。如怀疑输血不良反应与采供血机构有 关,必须书面报告采供血机构,严重的输血不良反 应则应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原则理 l识别标准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多发生在输血后1-2个小时内,常先有发热和 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 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 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原则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 痒。过敏反应较少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 全血和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 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 、休克等症状。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原则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至。典型症状是输 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 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 、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 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 和低血压。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原则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类 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 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引起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内 毒素所至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 肾衰。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原则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谢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 过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律衰竭和急 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 、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 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 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原则 6、出血倾向 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 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 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原则 7、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 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谢功 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对血钾高的患者,易 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此外输注大 量枸橼酸后,可减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 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 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原则 l处理原则 1、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 ,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撤下输血器,注明“ 输血反应”,查究原因并对症处理(高热物理降温, 寒战保温),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严密观察体 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原则 2、过敏反应 除按发热反应处理外,按过敏休克抢救;有 呼吸困难者,给高流量吸氧;喉头严重水肿 者,协助医生作气管切开。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原则 3、溶血反应 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 输血通知医生,保留余血和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 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 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碱化尿液,以增加血红蛋 白溶解度,减少沉淀,避免肾小管阻塞,遵医嘱静 脉输碳酸氢钠;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衰处理 。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升高,严密观察血压 、尿量、尿色变化。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原则 4、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按急性肺水肿的原则处理,停止输血,酌情 帮病员端做,四肢轮扎,有效的减少静脉回 心血量;高流量输氧,遵医嘱应用镇定、镇 痛、扩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以减轻心 脏负荷。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原则 5、细菌污染反应 一旦发现,除立即停止输血和通知医生外, 应将剩余血送化验室做血培养和药敏试验。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定时测量体温、脉搏 、呼吸、血压,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严密观 察病情,早期发现休克先兆,配合抗休克、 抗感染治疗。 临床输血中的常见错误 采样错误 样本标识不全 实验室技术误差 血袋标识错误 取血错误 输血给错误的病人 执行输血必须注意的问题 未仔细核对受血者身份(找错对象)。 拿错血(易发生在同一病区多位患者同时需 要输血)。 血液未按正确条件保存,导致细菌污染或某 些成分丧失功能。 血液成分的输注方法不当,使其疗效大为减 低。 出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制度 v临床科室发现患者出现发热、过敏、溶血、 细菌、血红蛋白尿、休克、昏迷、黄疸及与 输血反应有关或疑似有关的其他反应时,当班 者应及时通知经治医生,同时告知输血科, 输血科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 科主任;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制度 v医护人员还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24小时内返还输血科, 输血科接到“输血不良反 应回报单”后应立即进行详细登记,包括病人姓名、 性别、病案号、科别、床位、血型、输血时间、反 应时间、反应种类、反应症状、处理情况、结果等 ,并将“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打印一份,连同原始 回报单粘贴在“输血反应登记本”内,留输血科存档 ;输血科应如实逐项填写随血袋发来的“输血反应卡 ”,并及时回报中心血站;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制度 v临床科室也应将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详细记 录在案,并随输血记录单保存在病历中; v输血科及时收回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 复正反定型和交叉配血,必要时进行抗体检 测及其他相关检测;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制度 v输血科要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 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v严重的输血反应,输血科在处理后(必要时 应及时)上报医务科;同时每月进行统计汇 总,填写“池州市人民医院输血不良反映登记 表”并上报医务科。 发血制度 v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经交叉配合,确认无凝 集、无溶血反应,由配血者填写交叉配血 记录单,经复核者复核签字,再通知用血 科室护士到输血科,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取 回; 发血制度 v取回的血制品在输注前,应再次检查血袋包 装等是否符合要求,发现有以下情形之一应 及时与输血科联系,否则,发出的血不得随 意退换; 发血制度 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血袋有破损、漏血。 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红色。 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全血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层的界面不清 或界面出现溶血。 血液超过保存期。 发血制度 v 所有发往临床的血制品,血液相容的记录标 签必须紧附在血袋上。标签上需要注明受血 者身份的两种标识代码、相容试验的结果, 以及供血者的编码。 v同时相应的原始申请单、配血记录单均要有 纸质文件在输血科保存十年。 v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临 床输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