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数显电子秤设计毕业论文_第1页
设计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数显电子秤设计毕业论文_第2页
设计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数显电子秤设计毕业论文_第3页
设计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数显电子秤设计毕业论文_第4页
设计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数显电子秤设计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摘摘 要要 该设计以 51 系列单片机 AT89S52 为控制核心,实现电子秤的基本控制功能。 在设计系统时,为了更好地采用模块化设计法,分步的设计各个单元功能模块, 系统的硬件部分可以分为最小系统、数据采集、人机交互界面和系统电源四大 部分。最小系统部分主要包括 AT89S52 和扩展的外部数据存储器;数据采集部 分由压力传感器、信号的前级处理和 A/D 转换部分组成,包括运算放大器 AD620 和 A/D 转换器 ICL7135;人机交互界面为键盘输入和点阵式液晶显示,主 要使用 ZLG7289 键盘控制芯片和 OCM4x8C 显示器,可以方便的输入数据和直观 的显示中文。系统电源以 LM317 和 LM337 为核心设计电路以提供系统正常工作 电源。软件部分应用单片机 C 语言进行编程,实现了该设计的全部控制功能。 该电子秤可以实现基本的称重功能(称重范围为 09.999Kg,重量误差不大于 0.005Kg),并发挥部分的显示购物清单的功能,可以设置日期和设定十种商 品的单价, 还具有超量程和欠量程的报警功能。整个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功能齐全,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单片机;采样电路;A/D 转换器;液晶显示 2 目录 摘要-1 第 1 章 引言 1.1 秤的发展史 1.2 秤的种类 1.3 近年来称的发展趋势 第 2 章 方案的选择 2.1 总体设计方案与比较 第 3 章 模块电路设计及比较 31 电源模块 3.1.1 电源原理 3.1.2 电源电路图 32 数据采集、放大及零位调整模块 3.2.1 称重传感器 3.2.2 放大、零位调整电路 33 A/D 转换模块 3.3.1 A/D 选择 34 数码管显示模块 第 4 章 测量与布线 4.1.比率式测量方式 4.2.PCB 布线 第 5 章 系统测试 第 6 章 注意事项 致谢 本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I 电路图 3 第第 1 1 章章 引言引言 1.1 秤的发展史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是古埃及人的发明。还在 7000 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 使用一种悬挂式的双盘秤来称麦子。这种秤有两个秤盘,分别悬挂在秤梁的两 端。 在中国,秤的出现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 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这种衡器即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 来的称杆,但与不等臂天平类似。经过逐步演化的过程,衡杆的重臂缩短,力 臂加长,也就成为了现代仍在使用的杆秤。 杆秤在耶稣诞生前由游牧部传入了西方,被命名为罗马秤。在许多拉丁语 作家的著作中都有关于这种秤的记载。罗马秤两臂不等,称物端的秤臂较短, 且长度固定不变。在称量重物时,移动秤杆另一端的秤锤(这样就改变了该端 秤臂的长度),直到秤杆达到水平状态时为止。使用这种秤可以称量比秤锤重 得多的物体。 1670 年,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机械设计师吉尔佩尔索 纳德洛百瓦尔(Gilles Personne de Roberval,16021675)于 1670 年 将他发明的案秤报送巴黎科学院。这是一种等臂双盘案秤(又名磅秤)。秤盘 装在秤梁两端,下面装有刚性导杆,可在称座上相应的导孔内上下上下移动。 这样,当秤梁绕轴摆动时,在导杆作用下,秤盘可做上下移动,但其水平状态 保持不变。这种秤是的。直到现在,洛百瓦尔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 的商业秤。 4 1.2 秤的种类 秤的种类有很多,可分为针秤、勾秤、厘戥、分金戥、盘秤等等。针秤通 常有勾,用来勾东西,它之所以叫针秤是因为秤上有一指针来作为平衡指标, 若当砣与所秤的东西平衡时,指针就会指正中间,故得其名。 目前秤根据人们的要求和需要分的很详细,基本可分为机械秤和电子秤。 我们常见的有台秤,杆秤,天平,都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制作的,除此而 外,还有弹簧秤,是弹力原理的应用,现在多用电子秤,精密的有原子衡 1.3 近年来称的发展趋势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都需要测量物体的重量,于是就用到秤,但是随着社会 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我们对其要求操作方便、易于识别。随着计量技术和电 子技术的发展传统纯机械结构的杆秤、台秤、磅秤等称量装置逐步被淘汰,电 子称量装置电子秤、电子天平等以其准确、快速、方便、显示直观等诸多优点 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电子秤向提高精度和降低成本方向发展的趋势引起了对低 成本、高性能模拟信号处理器件需求的增加。大多数电子秤是以 1:3,000 或 1:10,000 的分辨率输出最终的称重值,使用 12 bit14 bit 的模数转换器很容 易满足要求。设计中主要考虑峰峰值(PP)噪声分辨率、ADC 的动态范围、增 益漂移和滤波。通过分析近年来电子衡器产品的发展情况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电子衡器总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其技术性能趋向 是速率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其功能趋向是称重计量的控制信 息和非控制信息并重的“智能化”功能;其应用性能趋向于综合性和组合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其称重技术提高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台式电子称在 商业贸易中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体积大、成本高、需要 工频交流电源供应、携带不便、应用场所受到制约。目前国际化得趋势是电子 秤向小型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其技术性能趋向于速率高,准确度高, 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等,其功能趋向是称重计量的控制信息和非控制信息并重 5 的智能化电子秤。多年来,人们一直期待测量准确、价格低廉的在工业发展中 起到巨大作用的电子秤投放市场。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是制造也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基础。 随着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以往称重传感器的灵敏度,准确度渐渐根不 上时代的发展。所以称重行业急需一种能够在称重过程中准确计量,具有极高 的灵敏度,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比以往传感器更长的使用寿命。通过试 验和创新电阻应变式力传感器具有以上特点! 利用电阻式应变式力传感器制作的数显电子秤,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 高、误差小和线性特性好等优点,且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在重量测试中有非 常广泛的应用,易于制作,简单实用、成本低廉、体积小巧、携带方便等特点。 所以这种电子秤因为市场的需要具有很大的发展,上升和推广空间。 6 第第 2 2 章章 方案的选择方案的选择 2.1 总体设计方案与比较: 方案一:通过秤重电桥产生电压信号,经放大电路把信号放大后输入 A/D 转换芯片 CC7107 进行 A/D 转换,由于此芯片可直接用于数字显示,故转换后的 数字量直接用数码显示器进行显示。此方案的优点是外部电路非常简单,但同 能实现较高的精度。缺点是无法对 A/D 转换进行控制。 数数据据采采集集电电路路 放放大大电电路路 A A/ /D D转转换换电电路路 显显示示电电路路 图 1.1 方案一方框图 方案二:通过秤重电桥产生电压信号,经放大电路把信号放大后输入 A/D 转换芯片 AD7799 进机输出显示信号,通过显示电路进行显示。此方案的优点是 可控制性好,电路简单,缺点是数据量大且存储器存储容量有限。但要求是用 我们所学的数字电路知识,运用简单数字芯片进行设计,单片机需要编写程序 进行数据处理。故我们不采用。其电路方框图如图 1.2 所示: 7 数数据据采采集集 放放大大电电路路 显显示示电电 路路 单单片片机机 A A/ /D D转转换换 自自动动换换挡挡 电电路路 图 1.2 方案二方框图 8 第第 3 3 章章 模块电路设计及比较模块电路设计及比较 系统硬件以 CC7107 为核心,包括电源模块、数据采集及放大模块、A/D 转 换模块、自动换档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 31 电源模块 本设计只用到电源一种:即+5V. 3.1.1 电源原理 稳压电源由电源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组成,如图 2.1 图图 2.12.1 电源方框及波形图电源方框及波形图 电源 变压 器 整整流流 电电路路 滤滤波波 电电路路 稳稳压压 电电路路 U U1 1 U U2 2 U U3 3 U U4 4 U U5 5 U1U2U3 U4 U5 t t tt t A、 整流和滤波电路:整流作用是将交流电压 U2变换成脉动电压 U3。滤波电路 一般由电容组成,其作用是脉动电压 U3中的大部分纹波加以滤除,以得到较平 滑的直流电压 U4。 9 B、 稳压电路:由于得到的输出电压 U4受负载、输入电 压 和 温度的影 响不稳定,为了得到更为稳定电压添加了稳压电路,从而得到稳定的电压 U0。 3.1.2 电源电路图 集成三端稳压芯片 LM7805 具有比较高的精确度,加上电容的滤波,对 电路可以提供比较稳定的电压。图 2.2 中电路提供+5V 的电源;主要用于电桥 数据采集、信号放大电路、A/D 芯片(CC7107)、数码显示。 其中+5 V 给 CC7107 供电;-5V 为 CC7107 参考电压和用于调零电路。由于要 求输出的电流最大值为 2000mA,而且取样电阻为 1 欧所以要求 CC7107 输出的 电压至少为 2 伏,通过计算-5 伏的电压足够实现上述要求。 图 2.2 电源原理图 32 数据采集、放大及零位调整模块 3.2.1 称重传感器 最普遍的电子秤应用桥式称重传感器实现,称重传感器的输出电压直接与 放在其上的重量成比例。图 1 示出了典型的称重电桥一个具有至少两个可变 桥臂的 4 电阻结构的电桥,所称重量引起的电阻变化可产生一个叠加在 2.5 V(电源电压的一半)共模电压之上的差分电压。典型的电桥通常使用 300 的 电阻器。 10 称重传感器本身具有单调性,其主要参数指标是灵敏度、总误差和温度漂移。 1灵敏度 称重传感器的电灵敏度为满负荷输出电压与激励电压的比值,典型值是 2mV/V。当使用 2 mV/V 灵敏度和 5 V 激励电压的传感器时,其满度输出电压为 10 mV。通常,为了使用称重传感器线性度最好的一段称重范围,应当仅使用满 11 度范围的三分之二。因此满度输出电压应当大约为 6 mV。当电子秤应用于工业 环境时,在 6 mV 满度范围内测量微小的信号变化并非易事。 2总误差 总误差是指输出误差和额定误差的比值。典型电子秤的总误差指标大约是 0.02%,这一技术指标相当重要,它限制了使用理想信号调节电路所能达到的精 确度,决定了 ADC 分辨率的选择以及放大电路和滤波器的设计。 3漂移 称重传感器也产生与时间相关的漂移。图 2 示出 24 小时范围内测量的实际称重 传感器漂移特性。测量结果表明(使用 24 bit ADC 测量的 bit 变化数量)具有 125 LSB 或大约 7.5 ppm 的总体漂移。 3.2.2 放大、零位调整电路 目前的电子称重装置大都使用电阻应变桥式传感器,其核心是由电阻应变计 (应变片)构成的电桥电路,这类传感器具有成本低、精度高且温度稳定性好的特 点。但其检测原理决定该类传感器输出电压低,要经过差分放大电路放大数百倍 才能用于 A/D 转换。 一般说来,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值都非常小,基本上都是毫伏级甚至微伏级。 在设计高精度电子秤时,需要外部放大电路来获得足够的增益。 设电桥的两个输出端在没有连接处理电路时的电压分别为 e1 和 e2。由于 运算放大器输入端的“虚短”效应,在反馈电路的作用下,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将 逼近于同相输入端的电压 e1 ,使电桥平衡。 / ( R +R) (R -R) =11000 004(额定负荷下此比值最大,小于额定负荷时 此比值更接近于 1) ,因为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分辨率一般只有 1/ 3 000 或 1/ 6 000,所以用 r2 代替( R +R) (R -R)产生的放大误差将不影响 检测结果和精度。于是 对于最普遍采用的灵敏度为 2 mV/V 的应变式称重传感器,在额定负荷下 r2 12 (e1 - e2) 。 由于 A/D 转换器 CS5513 的输入端为差分输入,所以其输入差模电压 其中 Rb 是为防止应变片桥路温升时引起桥臂电阻 R 上升造成放大倍数减 小而加的稳定放大倍数的反馈温补电阻 ,其大小由模块工作温度范围内温补的 范围决定。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 ,由 R1、R2、C1 和 C2 等元件配合运放 AD8655 组成了有源低通滤波(LPF) 电路 ,以滤除高频干扰信号。合理选择放大 电路的 Q 值及 R1、R2、C1 和 C2 ,可产生不同的滤波效果和截止频率。“切 比雪夫”特性的滤波器虽然衰减特性陡峭 ,但在进入衰减区域时容易发生振荡 ,在 应用中最好设计成“巴特沃兹”特性。 电阻和电容组成的 RC 滤波器,用来限制输入信号的带宽,降低输入信号的 噪声。参考电压输入可以直接接在电源和地上,因此不需要额外的参考电压。 为了减小参考源的噪声,需要在参考源的输入端加入 10uF 的滤波电容,这个电 容越靠近芯片越好。在电路正常工作以前,可以通过自纠正和系统纠正来纠正 芯片和系统的增益误差以及失调误差来提高整个系统的精度。 在电路应用过程中均可能出现什么输入发生变化,导致 A/D 转换出错。故 需要对放大后的输入进行调零控制。其电路图如图 3 下所示: 13 这个电路主要是增加了由两个运算放大器(简称运放)及电阻 RG 和 RF 组成的放 大电路。通过调节 RG 和 RF 的值,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增益,配合 CC7107 提供 的最大增益,可以将输入信号放大到所需要的幅度。选择运放时要注意,由于 输入信号的幅度很小,因此对运放的噪声性能和失调电压要求非常高,应选择 低噪声、低失调的运算放大器。 33 A/D 转换模块 3.3.1 A/D 选择 一个电子秤系统最重要的参数是内部分辨率、ADC 动态范围、无噪声分辨率、 更新速率、系统增益和增益误差漂移。该系统必须设计成比率工作方式,所以 它与电源电压波动无关。 Intersil ICL7106 和 ICL7107 是高表现, lowpower,31/2 个数字 A/D 转 换器。 被包括在内的是七个片段破码器, 展览驾驶员,叁考和一个时钟。 ICL7106 与一个液晶显示器 (LCD) 一起设计到接口而且包括被多重发讯的基架 驾驶; ICL7107 将会直接地驾驶发出两极管 (引导) 展览的一个器具大小光。 14 ICL7106 和 ICL7107 一起带来一个高的准确性,多种变化和真实的经济组 合。它以汽车为特色-零的对少于 10 V ,少于 1 V/C 的零漂流物,输入 10pA(最大) 的偏见涌流、和少于一计数的翻转错误。 真实的差别输入和叁考 在所有的系统是有用的, 但是当测定装载细胞、紧张标准度量和其他的桥类型 转换器的时候给设计者一个不寻常的利益。最后,单一力量的真实经济供应操 作 (ICL7107), 使高的表现嵌板公尺能够与只有 10 无源的附加一起建造完全 的. 其引脚如下: 该电路为 CC7107,LED 和若干无源元件组成的数字电压表电路。该电路采用标 准的 3.5 位显示电路进行显示,其中最高位可以显示千位的 “1”和显示负号。 此外,由于该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即 COM 与 V+端的电位差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可 以作为参考电压源。因此,可以通过分压的方法来扩大它的量程。由于两个输 入端最大承受电压为 200mV 因此要实现最大值为 2000mV 的显示可以用以下分压 形式(本设计所采用的)如图 2.6 所示: 15 利用 CC7107A/D 转换器组装成 3.5 位数字电压表, 图 2.6 数字电压表的外接电路 通过上面的电路可以测量最大值为 2000mV 的 电压 而在本设计中的采样电阻为 1 欧所以被测电压值即为被测电流值. 16 图图 2.72.7 3.53.5 位数字位数字 A/DA/D 转换原理图转换原理图 34 数码管显示模块 由于所选用的芯片 CC7107 已经具有译码功能,故在显示时只需要接上数码 显示器即可用于显示。其图为: 电子秤的设计考虑电子秤的设计考虑 17 第第 4 4 章章 测量与布线测量与布线 4.1.4.1.比率式测量方式比率式测量方式 在电子秤的参考设计中为了达到最佳性能采用了比率式测量方法(电桥的 DC 激励源和 ADC 的参考电压源使用同一个参考源)。称重传感器的输出精度由 电桥的激励电压决定。由于电桥的输出直接与激励电压成比例,所以激励电压 的任何漂移都会产生相应的输出电压漂移。由于比率式测量方法的输出电压既 与电桥的激励电压成比例又与 ADC 的参考电压源成比例,这样即使实际的电桥 激励电压变化也不会影响测量精度。这种比率式测量方式消除了激励源中的温 度漂移和极低频率噪声对输出精确度的影响。为了滤除 ADC 输入端来自称重传 感器的噪声,通常使用一个简单的一阶 RC 滤波器。 4.2.PCB4.2.PCB 布线布线 印刷电路板(PCB)布线对于使用高精度-ADC 以达到最佳噪声性能非常关键。最重 要的是接地和电源退耦。在本参考设计中,接地面分为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CC7107 位 于这两个接地面之间的上方。在 AD7799 的正下面使用一个起始点连接两个接地面。 CC7107 的 GND 引脚应与模拟地相接。在本设计中,仅使用一个电源供电,但是在 AVDD 和 DVDD 引脚之间接一个铁氧体磁珠。铁氧体磁珠在低频处具有低阻抗,在高频处具有高 阻抗的特性。因此,铁氧体磁珠可抑制 DVDD 中的高频噪声。当选用铁氧体磁珠时,应当 研究其阻抗频率特性。本设计选用 600 表面贴装的铁氧体磁珠。最后,通常使用 0.1 F 和 10 F 的电容器对 AVDD 和 DVDD 电源进行去耦;这两个电容器都应放在尽可靠近 CC7107 的地方。、 18 第第 5 5 章章 系统测试系统测试 通过软件的模拟,我们发现该设计电路具有一定的精确度,能够适合我们的生 活。虽然没有实际测试,但我们根据模拟测试可以的出结论:此设计可以实现。 19 总结 通过这次设计,使我得到了一次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 全面系统的锻炼。使我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以及子啊常 用传感器实际思路技巧的掌握发面都能向前迈一大步,为日后成为合格的应用 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极大提高了动手 能力,并对当前电子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对我今后 进一步学习传感器发面的知识有极大的帮助。 20 本文小结本文小结 目前,电子秤正朝着小型化、高精度、智能化方向发展。CC7107 采用较小 的封装,尺寸很小,所需的外围器件也很少,满足了电子秤小型化的需求;其 内置各种控制寄存器和数据寄存器,并且可以通过 SPI 接口方便地控制和读取 这些寄存器,满足了电子秤智能化的需求。因此 CC7107 是电子秤中模数转换器 的理想选择。 在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资料查阅和方案 论证,结合自己所学,认真解决每一个功能模块中遇到的问题有时,为了解 决一个具体问题,竟到了绞尽脑汁的地步 在设计完各个功能模块之后,我用 Visio2003 绘图软件进行了各个模块的 绘制,并最终绘制成一个总的电路原理图。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电路中还有 些功能不够完善,有写参数不够精确,而且抗干扰能力也不够好。 总之,在这次课程实际中,我学会了怎样把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 处。通过具体的操作,我掌握了各个功能模块的接口设计方法,无论是在设计 思想还是在动手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1 参考文献 1常健生.检测与转换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2陈尔绍.传感器使用装置M.人民邮电出版社 3黄继昌.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实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 4单成祥.传感器的理论与设计基础及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 5 潘松.VHDL 实用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6 夏路易,石宗义.电路原理图与电路设计教程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 22 附录附录 I 23 附件附件 目 录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管理规定 (2013 年 11 月修订)1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格式和打印要求17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封面及表格27 24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教师职责47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管理人员职责50 大学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评选的有关规定51 大学关于本科生到校外做毕业论文(设计) 的有关规定56 1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管理规定 二一三年十一月修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以下简称毕业论文 (设计) 】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 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为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提高毕业 论文(设计)质量,提高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特 制定本规定。本规定适用于我校对全校全日制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是各学院开展毕业论文管 理和学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 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专业 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通过知识和技能 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 研、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 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学术论文性质,是学生科 2 研能力与学识水平的体现。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设 计) ,在内容上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所规定的“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 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 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水平要求,在形式上应当 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 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写作中,指导教师要 引导学生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 际,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遵 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 求,以实现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组织管理 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采取学院具体负责,教 务处宏观指导的体制,实行在主管教学校长领导下, 由教务处和各学院共同管理和组织实施的校、院二级 管理。 1. 教务处负责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基 本规则和要求,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进行指 导和监督,遴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天津市 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 2. 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 导意见和学校的总体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和人才培 3 养需要,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要求,并 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对工作开展情况进 行自查。 3. 学院应当成立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领 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学院领导任组长,负责对毕业 论文(设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在领导小组下指定 专人负责,按照管理人员职责要求,为学生协调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答辩时间,安排学生在 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学习和课程。 4. 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研究阶段,学校和 学院应当为学生提供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的条件。 三、时间要求 为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设计) 工作时间不得少于 12 周。在第七学期进行毕业论文 (设计)的动员、选题、导师确定、文献查阅等工作。 在第八学期集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验(调研) 、撰写、答辩等环节。 四、过程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要经过选题、调研与收集 资料、实验、编写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定 稿等若干阶段。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 法,培养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在毕业论文 4 (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各学院应当召开由毕业班学 生和指导教师参加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布置会, 具体说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注意事项、要求和 评分规定,并举办关于科学道德、学术论文写作方法、 学术引用规范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师要定期对 学生进行指导,分阶段、逐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论文写 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求 1. 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所 学专业进行选题。不得跨专业选题,但鼓励学生选择 以本专业为主的交叉学科课题。 2.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一定 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3. 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4. 鼓励各学院采取开题报告形式审核、确定全 体学生的选题。各专业必须选拔各专业必须选拔 5-105-10 名学生面向整名学生面向整 个专业学生举行示范性开题报告。个专业学生举行示范性开题报告。学生可选择指导教 师提供的题目,也可自选题目。题目确定后,应填写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核表 ,并须经 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在论文写作和进行设计过 程中需对题目进行修改的,应填写大学本科毕业论 5 文(设计)题目变更表 ,并须经导师和学院主管领 导批准。 5. 学生选题原则上要求一人一题。若二人(或 二人以上)合作课题,毕业论文(设计)必须分开撰 写,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重点阐述本人独立完成 的部分,并明确说明本人在课题研究中所完成的内容 对整个课题的贡献。攻读双学位的学生应根据所修专 业撰写两篇不同的毕业论文(设计) ,不得一文两用。 (二)资料收集与科学实验 占有丰富详实的资料和数据是进行毕业论文(设 计)研究的基础。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毕业设 计之前,应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科学实验,了解 理论界对自己拟研究问题的研究状况,避免低水平重 复性工作,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收集资料和进行科学实验 过程的指导,使学生掌握各种收集资料和进行科学实 验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和实验条件。 (三)编写提纲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 各学院应根据本专业特点安排编写提纲和撰写论 文的时间。学生应主动找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 计) ,每周至少一次,总次数不少于 10 次。学生如不 6 能按照时间规定完成编写提纲和撰写论文各环节,而 直接提交论文(设计) ,不能参加论文(设计)答辩, 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四)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检查 指导教师应按学校要求对学生进行定期指导,同 时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进度、质量、出勤等 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填 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 五、质量要求 1.1. 题目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且 简明、易读,字数一般应在 20 字以内。英文题目要 与中文题目相对应,词汇、语法使用准确。 2.2. 中英文摘要中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 内容、目的、方法、结论、主要成果和特色,字数一 般应在 200 至 300 字之间。中文摘要语言力求精练,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词汇和语法必须使用 正确。 3.3. 关键词关键词 关键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论文主题 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论文的关键词应是从其题名、 7 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 词或词组,一般为 35 个。 4.4. 正文正文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应有前言和文献综述,前 言说明论文(设计)的工作目的(背景) ,并引出课 题;文献综述要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领域中已有 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评述,并介绍毕业论文(设计)中 的研究工作设想、方法等内容。 为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学生工作量,文 科类毕业论文(设计)正文字数一般不应少于 10000 字。对于外语类毕业论文原则上要用所学的第一外语 撰写,毕业论文的篇幅不得低于 5000 个外文单词。 理科类毕业论文(设计)应根据学科特点做出具体要 求,其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正文字数一般不应少于 8000 字(包括图表在内,附录除外) 。对于个别基础 学科纯理论研究型专业,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应少于 6000 字。工科类毕业论文(设计)字数一般不少于 12000 字。论文要求内容充实,主题明确,层次清晰, 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有 一定的创新性,文字准确流畅。 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涉及 的实验数据和计算内容要求准确,引用他人观点、实 8 验数据、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注明出处。与毕业 论文(设计)内容相关的科研、调研、设计、开发等 工作是同研究生或其他本科生合作完成的,需写明分 工。 5.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论文创作中引用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视论文写作实际需要而定,原则上要求参考 文献不少于 10 篇,其中外文文献 2 篇以上,全部在 正文中被引用。鼓励学生引用近五年的最新学术研究 成果。 六、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的格式要符合学校的统一要求 (详见附件 1) ,不按要求排版、打印的不能参加毕 业论文(设计)答辩,不能参加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设计)评选。 七、答辩及评分要求 (一)答辩要求(一)答辩要求 1.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应安排在第八学 期 14-16 教学周进行,各学院不得提前进行答辩工作, 以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各学 院需提前一周将答辩时间安排提交教务处。 2. 学院成立由 3 至 5 名教师组成的毕业论文 9 (设计)答辩委员会,其中设主席 1 名(本人指导的 学生答辩时,不得担任主席) ,秘书 1 名(不得由学 生担任) 。 3. 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主席应要求参加答辩的 学生准备发言提纲,先由学生对其工作进行简要介绍, 然后回答委员会提出的问题,答辩时间一般为 15 至 20 分钟。答辩秘书负责如实记录答辩委员会提问和 学生作答的具体内容。 4. 答辩后,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 计)从研究(设计)内容、工作量、论文(设计)质 量和答辩情况等方面做出评价并评定成绩,填写大 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打分表 。 5. 参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按 照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执行。 (二)评分要求(二)评分要求 1. 指导教师应根据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评分标准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逐项打分,并给 出毕业论文(设计)总分,同时填写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打分表 ,对毕业论文(设 计)的内容、工作量、工作态度、完成质量、创新性、 应用性、存在的不足等情况做出综合评价。 2. 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论文内容及答辩情况, 10 参考指导教师对论文(设计)的打分及评价意见,并 根据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 ,给出 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同时填写本科毕业 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打分表 。 3. 答辩委员会变更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时, 应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打分表的 备注栏中详细说明变更理由,并由该委员会全体委员 签字。 4.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应呈正态分布,90 分 及以上为优、80-89 分为良、70-79 分为中、60-69 分为及格、60 分以下为不及格,其中被评为优的论 文(设计)篇数不得超过毕业论文(设计)总篇数的 30%。 5. 毕业论文(设计)应独立完成。剽窃、抄袭 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以 0 分计,并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予以相应处分。 八、 “查重”要求 1. 各学院应在 5 月初,按教务处规定比例抽取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查重”检测;有条件的学院 可申请全面“查重”检测;答辩委员会成员在毕业论 文(设计)评阅期间,可将有疑义的毕业论文(设计) 提交学院教学办公室进行“查重”检测;学院需对推 11 荐参加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审的毕业论文 (设计)进行“查重”检测。 2. 文字复制比(包括引用文献和本人文献部分) 达到 20%及以上的, “查重”结果首先交由指导教师 复核认定,有异议的需填写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 计) “查重”结果认定表并提交相关证据材料。 “查 重”结果和指导教师复核认定材料交学院学术委员会 进行最终认定。 经认定:(1) 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取消答 辩资格,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以 0 分计;(2) 存在 中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责成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在不少 于 6 周的时间内进行整改,整改后需进行第二次“查 重”检测;(3) 存在轻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责成指导 教师督促学生整改,于答辩前进行第二次“查重”检 测;(4) 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参加答辩。 第二次“查重”的文字复制比低于 20%的,可参 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第二次“查重”的文字复 制比仍达到 20%及以上的,则取消答辩资格,毕业论 文(设计)成绩以 0 分计。 毕业论文(设计) “查重”的最终认定结果,将 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凡经认定存在 学术不端行为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答辩后,成 12 绩应在 80 分以下。 3. 各学院需根据教务处规定,结合本院学科特 点,制定“查重”工作实施方案、认定本科生学术不 端行为的具体标准和相应的处理办法,经学院学术委 员会主席签字、盖章,报教务处备案。 4. 毕业论文(设计) “查重”检测结果的简明报 告单以及对检测结果的认定材料原件作为学生成绩档 案材料由学院教学办公室集中保存。学院需于 5 月 18 日前向教务处提交首次“查重”检测工作的相关 材料,包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查重”结 果认定表及相关认定材料的复印件;于 6 月底前向 教务处提交后期按教务处要求进行“查重”工作的相 关材料,主要包括答辩委员会提交和申报校级优秀毕 业论文(设计)等需要进行的“查重”检测以及二次 “查重”检测的检测结果及认定材料的复印件。 5. 学院在 4 月底之前向教务处提交拟参加论文 (设计)答辩的学生人数(含双学位) ,教务处为各 院分配抽查所需的“查重”软件使用账号。学院因二 次“查重” 、答辩委员会提交“查重”检测或对候选 校级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查重”检测等, 向教务处申请“查重”软件使用账号,需填写论文 “查重”检测系统账号申请表 。其中,二次“查重” 13 申请账号需附第一次“查重”的简明报告单。 九、评估检查 (一)学院自查 1. 学院聘请 3-5 名教师成立检查专家组。专家 组成员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工作认真负责,有指 导毕业论文(设计)的丰富经验。 2. 学院对本单位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面自 查并督促教师和学生完成整改工作。 (二)学校抽查和评价 在学院自查的基础上,学校组织校内专家对全校 各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样检查。同时,结合 学校督查组对全校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进行检 查和采用“查重”检测系统对全校毕业论文进行抽查 的结果,评选出该年毕业论文(设计)优秀管理单位。 十、其他 (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 应按本规定要求审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详 细填写审批表的各项内容并签字盖章。选题理由应不 少于 200 字,指导教师意见应不少于 100 字。毕业论 文(设计)题目经指导教师签字认可和学院领导签字 批准后确定。在论文写作和进行设计过程中,如需调 14 整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填写大学本科毕业论 文(设计)题目变更表 ,并须经导师和学院主管领 导批准。 (二)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中期检查是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的重要环 节。指导教师应按学校制定的指导教师职责 ,每 周对学生进行一次指导,指导次数应不少于 10 次, 每次指导时间不少于 2 课时。指导教师应根据指导的 实际情况如实填写中期检查表,不得事后补填。指导 教师意见应包括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情况、存 在问题、改进意见等,意见字数应不少于 100 字。 (三)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打分表 指导教师评语应不少于 200 字,内容包括毕业论 文(设计)的内容、工作量、工作态度、毕业论文 (设计)质量、创新性、应用性、文本规范、存在的 不足和综合评价等,并根据评分标准给出毕业论文 (设计)成绩。不允许没有分项成绩而直接给出最后 成绩。 (四)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打分表 “答辩记录”主要包括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和 学生回答的内容等,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填写,应不少 于 150 字。答辩记录表中“答辩委员会评价及表决意 15 见”应不少于 200 字,主要包括研究或设计内容、工 作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答辩情况、表决结果 等。 以上表格可从教务处网站“公共服务”中“本科 毕业论文指导”栏目下载。 (五)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各学院应对工作 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书面总结材料于 6 月底前交 教务处。总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概况; 2. 改革措施及成效; 3.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手段和方法; 4. 培养学生学术规范和诚信意识、加强科学道 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的措施; 5. 毕业论文(设计)在巩固学生基础理论、专 业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效果; 6. 取得的成果和形成的特色; 7. 本届毕业论文(设计)反映出的人才培养工 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建议; (六)毕业论文(设计)及统计数据 各学院应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将毕 16 业论文(设计)电子文档及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 计)工作情况分析表 、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信息统计 表的纸质文件和电子版在 6 月底前报送教务处。 (七)毕业论文(设计)档案管理 所有毕业论文(设计)材料由学院教学办公室统 一保管,保存期限按大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规定 执行。 附件: 1.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和打印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封面及表格 3.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职责 4.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人员职责 17 附件 1: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格式 和打印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格式一、毕业论文(设计)格式 毕业论文(设计)结构一般由封面、中英文内容 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致谢 等组成。毕业论文(设计)一律采用打印形式,编排 装订顺序依次为:(1)封面(2)声明(3)中英文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4)目录(5)正文(6)附录 (7)参考文献(8)致谢(9)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审批表(10)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11)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打分表(12)毕业 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打分表(13) “查重”检测 结果及对检测结果的认定材料。 1. 封面 使用教务处统一制作的封面,修双学位学生第二 学位论文(设计)使用双学位专用封面。 2.声明 “关于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声明”用 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正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 学生和指导教师应手写签字,不得打印,不得用印章。 18 声明时间与封面中论文完成时间一致,应在答辩之前。 3. 中英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摘” “要”中间空两格、四号字、黑体、居中。 “Abstract”为四号 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 摘要内容:中文字体为小四号字、宋体;英文字体为 小四号字、Times New Roman。英文摘要应另起一页。 “关键词”三个字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写。 “Keywords” 用小四号字、Times New Roman、加粗、 顶格写。关键词内容:中文字体为小四号字、宋体, 英文字体为小四号字、Times New Roman,各关键词 之间用分号分隔。 例: 摘摘 要要 陕北、晋西北地区是画像石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社会历史背景等促成了该地极具地域特 色的画像石墓及其画像内容。本文运用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 在广泛收集、整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墓葬形制和主要随 葬品两个方面对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墓进行了全面的考 古学研究,确定该地区画像石墓的分期,探讨其整体发展演 19 变规律,归纳出墓葬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以此为参考, 本文对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墓墓门画像的内容及发展进 行了论述;考证了陕北、晋西北地区汉画像石中博山炉图像 的涵义;并就出土画像石题记所反映的相关社会历史问题进 行了考察和探讨,得出相关的结论和认识。 (摘要为叙述性(摘要为叙述性 摘要,简要写目的、方法,详写结论、结果,小四宋体)摘要,简要写目的、方法,详写结论、结果,小四宋体) 关键词:陕北、晋西北地区;汉代;墓葬;画像石 ( (关键词关键词 之间用分号隔开之间用分号隔开) ) Abstract Northern Shaanxi and Northwestern Shanxi region is one of the regions that Carved Stone tombs were concentrative distributed. Because of the special locati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Carved Stone tombs and their carved content in these regions have great geographical features. On the basis of widely collecting and integrating relevant materials, this paper uses archaeological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rchaeological study on the Carved Stone tombs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Northwestern Shanxi region from tomb shapes and funerary objects, defines the periodization of the carved stone tombs, discusses the law of their development, generalizes times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se tombs. As a refer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oor image of the tomb and researches the meaning of Boshan incense burner image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Northwestern Shanxi regi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