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中医异化_第1页
杜绝中医异化_第2页
杜绝中医异化_第3页
杜绝中医异化_第4页
杜绝中医异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绝中医异化 保持中医本色 郑州铁路局党校副校长 金三友 摘要 目前,中医异化问题相当严重,表现为思维方式、病因认识、治疗手段及理论研究各个方面。造成中医异化的主要问题,包括西医的输入与冲击,教育的失误与错位,价值取向与扭曲,自身的自卑与神化等。中医异化的问题不解决,弘扬国粹、振兴中医就成为空话一句、一句空话。因此,要杜绝中医异化,保持中医特色,就要科学宣传中医,科学培养中医,科学研究中医,科学发展中医。做到了这几点,中医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中医的发展前景就会更加广阔和更加美好。 关键词中医 异化 原因 对策现实中医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挂的是中医的羊头,卖的是西医的狗肉。中医不“中”,异化成“西”,并表现在检查、诊断、治疗、研究各个方面。这一问题不解决,国粹难复,价值难现,振兴中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空话一句,一句空话。一、中医异化的主要表现几千年来,无数中医人以拯救百姓生命为己任,呕心沥血,潜心研究,积极实践,改进创新,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医学泰斗,也形成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成为世界医学独特的耀眼的一枝奇葩。然而,时至今日,国人的不相信,中医的不自信,西医的不接纳,使中医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单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也是问题成堆,主要表现为四个异化:一是思维方式的异化。中医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西医,对疾病的诊断首先着眼于天人合一,着眼于人体的整体性,着眼于个体的差异性,着眼于疾病的互根性。没有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没有这种整体性、差异性和互根性的思维方法,就不是一名名符其实的中医。现在名不符实的中医是大量存在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完全地西化,看一个病人,治疗一种疾病,首先不是望、闻、问、切,而是让病人先进行各种各样的化验和检查,并以其结果来进行诊断,完全走上了西医的思维道路,不是好象而是实际地离了心电图,离了核磁共振,就不会看病用药了。这真是中医人莫大的悲哀。笔者的岳母今年4月因胃疼住进某市的唯一的中医院后,主治大夫省去了望、闻、问、切的过程,而是直接开出了血液尿液大便化验单、心电图CT检验单、胃镜透视单等,并“及时”地挂上了消炎的吊针。治疗一星期后病情不见好转,就建议到省会医学院附属医院作进一步的各种仪器检查。笔者的岳母到住在省会的我家后,经过详细地询问,特别是得知岳母总是先便后血的情况后,想起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的“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于是就开了3剂黄土汤让岳母喝。因方证相应,用了6剂就完全治愈,至今未复发。 二是病因认识的异化。真正的中医人应该都知道,中医对疾病病因的认识和判断,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宏观的,主要包括外因、内因及不外不内因。第二个层次是中观的,主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及虚实。第三个层次是微观的,主要包括气血、津液、痰浊、瘀滞。这三个层次是互相联系的,也是相互因果的。无论是什么疾病,中医人都应当从这几个层次来寻找病因。而这种病因的认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如果抛开了这种认识论,而接纳西医的认识论,就会出现不伦不类的情况,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难以找到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医,对疾病的诊断用的是西医的术语,对病因的分析也是张口有炎症,闭口高血压,结论糖尿病,判断肝硬化,没有了中医的伤寒病、眩晕病、消渴病及情志病,继而也就没有了手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和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更没有了阳盛阴虚,阴盛阳衰,气滞血瘀,水饮痰浊,气血两虚等病因病机的分析与判断。这种中医理论的忘却和异化,严重地影响着中医价值的彰显,影响着中医形象的展示,影响着中医人在医疗界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笔者有一次到某中医院办事,正好碰上一位老朋友在他儿子的搀扶下一步一步慢慢地向CT检查室走去。我询问情况后得知,这位老朋友近来头重脚轻,走路欲倒,畏寒肢冷,体乏无力。到中医院后,主治大夫怀疑是脑血栓或脑肿瘤(西医术语),让先作CT检查后再说。根据他的情况,我又看了看他的舌头,发现舌头根部有一大块长方形的白苔,又询问他的大小便情况,判断他是肾阳虚,其症状正如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讲的“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于是就没有让他去做CT,而是让其儿子用手机上网查到真武汤的方子,本人略作加减开了3剂让他回去服用。一星期后,没见回话,我就打电话过去询问,结果他告诉我,喝了一剂后就能吃饭了,两剂后就能走路了,三剂后就外出做生意了,病也就彻底好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坚持用中医理论来分析病因,对症下药,其效果是何等地奇妙。三是治疗手段的异化。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或方法远远多于西医。包括服药的方法、针炙的方法、导引的方法、手术的方法、内病外治外病内治的方法、艾灸的方法、刮痧的方法、冬病夏治的方法等等,而且每一种手段与方法又根据其阴阳虚实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治法。这种治疗手段的多样性,是世界任何医学所不能比拟的。现在,我们许多的中医院或中医人,却丢掉了中医治疗疾病手段多样性的优势,奉行“拿来主义”,好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治疗手段的异化相当地严重。比如一般性的伤寒不用中药而是挂吊针,脑溢血不用中药而是做开颅手术,胃溃疡不用中药而是把胃切除,胆有结石把结石取出的同时把胆也给摘掉,得了癌症先化疗再说等等不一而足,并美其名曰这种治疗手段来得快,病人容易接受。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西医运用某种手段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和效果,但应看到,西医中的许多治疗手段我们中医也曾拥有过,仅从做手术这一点来讲,中国历代中医文献中也有许多通过手术治疗疾病的记录。现实的问题是,由于丢掉或不用中医而用西医治疗疾病的手段,往往会带来许多的问题。本来很小很轻的疾病,一二剂中药就能治好,且化钱不多,我们却不这样做,而是通过打吊针,造成人体的抗体减弱。本来不用手术可以治好的病却作了手术,造成人体原气的大伤。本来五脏六腑各有各的作用,现在却通过手术割掉一个,造成人体整体功能的失衡。更严重的是许多运用西医手段治疗后带来的后遗症,西医没有办法,让中医来擦屁股。当然中医治疗疾病手段出现西化或异化,与中医人不发展中医技术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一点来讲,中医人更有责任来研究和创新中医,特别是在突发危急疾病方面,更需要中医人来探索用中医手段和方法进行治疗。四是理论研究的异化。现在打开所有的所谓中医理论研究或中医临床研究的刊物,包括所谓的国家级的,挂名基金项目支持的,再看看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哪还有中医的文化,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的研究方法,通篇都是西医的痕迹。研究五脏六腑疾病,不见经络分析,不见气血运行,不见主要症状,不见区别差异,而是一种分析模式,一种数字罗列,一种西医术语,一种中医效果都比西医效果好的结论,一种让中医人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研究中药不从气味入手,不从入经入手,不从配伍入手,不从用量入手,而是单纯地研究一种中药的这素那素,单纯地拿动物做试验后得结论。研究某种疾病,采取看起来很有道理的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的对比分析方法,实际上却完全背离了中医的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因因而宜的思想观念及理论精髓,完全丢掉了中医相生相克、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等理论内涵和科学精神,而且对某种疾病的观察仅限于共同的主要症状,很少谈及不同的差别,没有论及脉象、舌苔、大小便、怕寒怕热等更为具体的问题,更看不出患者疾病的轻重,年龄的老少,有效的表现,无效的原因。这种理论研究的异化,不仅无益于中医的发展,相反倒容易把中医引入死胡同。反过来,我们再看看宋朝著名医学家陈无择撰写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及三因司天方的研究方法,看看清朝著名医学家王清任撰写的医林改错的研究方法,看看现代名为中西医结合实为中医的张锡纯撰写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研究方法,看看当代国医大师王琦撰写的王琦医书十八种的研究方法,我们不能不为他们拥有深厚的中国优秀文化底蕴所折服,他们的国学修养、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医思维,中医方法,完全成为独俱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且被实践证明为科学的医学理论。做为一名中国人,做为一名中医人,我们应当为之骄傲与自豪,决不能妄自菲薄,自抛自弃,没有自信,任人蹂躏。二、中医异化的主要原因中医异化的出现,不是一时形成的,也不是一种原因造成的,而是主观、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西医的输入与冲击。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用洋枪洋炮打开封闭的中国大门的同时,也把西医输入了进来。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由于缺少科学的分析与判断,只看到有利的一面,忽视或不顾不利的一面,一味地照搬照抄,加上国家的大力倡导,一度使西医占据中国医学领域的制高点。同时,一部分社会知名人士,特别是留学归国的思想完全被西化的人,张口闭口大谈西医的好处,张口闭口否定中医的科学性,由此形成了对国粹中医的高压态势,扼杀了中医的发展空间。比较突出的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受过系统西方教育的胡适,他对中医学特别地反感,有病只救于“建立在科学思维方式之上”的西医。还有中国文坛的泰斗鲁迅,他对中医思维方式极为轻视和厌恶,他说:“我看不懂中医理论,所以它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更有文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郭沬若,不仅不想信中医,还在独立评论发表的文章中说:“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因为我觉得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当然,不信中医、否定中医、抵制中医的人远远不止这几个名人。可笑的是,这几个名人真正患病后,医治他们并取得效果远胜于西医的正是中医。由于西医的引入,国家的倡导,名人的宣扬,对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就医取向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既使在现在复兴中医的过程中,否定中医的人还大量存在,国人有病首先求助于西医的观念还根深蒂固。这既使中医的不幸,也是国人的悲哀。其次,教育的失误与错位。教育是任何一门科学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无论西医还是中医要有所发展,必须从“从娃娃抓起”。由于中医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各有各的理论支撑。如果说中医是火、西医是水的话,那么要使水火真正相融,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除非能够真正做到以中医为本、西医为用,但时至今日,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大家。现在中医存在的异化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有关。我们的教育是硬把本来不能融合的中西医进行融合,硬着头皮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学习西医要了解中医,学习中医要掌握西医的基本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名符其实的“混血儿”,只能是中不中,西不西。我们现在部分中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为什么一走上工作岗位,一进入临床,就丢弃了中医,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在学院没有系统地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系统地读过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天文的、地理的等中国古典著作,当然也包括中医古典著作。或者也读过了,也学习过了,但基本是零碎的、要点式的,而不是深入的、整体的。这样由于没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中医思维观念树立的不够牢固,所以中医的异化、错位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学习中医、培养一名真正的中医人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掌握并运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实践又是何等的艰难,没有系统的独立的完全的教育,就有可能被西医所同化或异化为西医。第三,价值的取向与扭曲。任何医学都是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延续人的生命为神圣使命的。所有的从医工作者都应对人不分地位的高低,贫富的差别,民族的不同,老幼的大小,努力做到只要有求必有所应,且不为名利所动,不为名利所困。应当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的医学工作者能够视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不计名利得失,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精湛高超的医术,认真履行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赤诚衷心地奉献着自己的心血与汗水。然而可惜和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医生当然也包括中医,在市场经济等价交换规则的冲击下,忘记了自己的神圣使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看利益高于人的生命,视名誉重于泰山。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和指导下,见病者无钱不治,见危者钱少不救,无病当作有病治,小病当作大病治,开大方,用贵药,手碰伤了得作心电图检查因为十指连心,感冒咳嗽了得做CT检查因为怕引起癌变,肚疼了得做胃肠镜检查因为不这样做就不能确诊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轻则使贫穷者望院畏惧,见医害怕,重则错失时机,丧失生命。既使富有者也会因过度医治而性命难保,人财两空。 第四,自身的自卑与神化。目前中医中存在的种种异化问题,与中医自身的不作为、不敢为、不能为有直接的关系,也与中医自身的过度吹嘘与自我神化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人的不自信。由于自身文化基础不牢固,对中医理论理解不深刻,对中医知识掌握不全面,对各种疾病把握不准确,于是错误地或不自觉地认为,中医讲的人与天地相应、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比物立象等问题,讲的阴与阳、经络与脏腑、五脏与六腑、五运与六气、脉象与舌苔等问题,讲的正气与邪气、寒凉与温热、凉燥与水湿、清升与浊降等问题,讲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急者缓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等问题,讲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问题,讲的药性气味、君臣佐使、奇方偶方、丸散汤膏等问题,看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没有西医讲的好把握,也没有西医讲的好运用,更没有西医讲的准科学,还没有西医治病效果来得快。于是对中医没有了自信,在西医面前自卑起来,低下头来,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慢郎中”、“治未病”及“养生师”。于是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在危急病人到来的时候,不作为,不敢为,不敢冲锋陷阵,不敢先采用中医的方法,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医疗技术陷入难以自拔的尴尬的境地。另一方面,是中医人的自我神化。现在国家提倡支持发展中医了,国人感到中医的优势并开始信任中医了,于是部分中医人自我膨胀起来,自我神气起来,自我漂浮起来,自我骄傲起来,将经方加一二味药就命之曰“名医名方”,将三四味药结合起来就说成“祖传秘方”,用一个偏方偶尔治好一个人的病就得出结论“偏方治大病”,开一个方就“秘而不宣”不让病人拿走。于是东摘西编、南凑北合的各种中医书籍满天飞,这台那台、这网那网的各种中医节目栏目目不暇接等等。这种种中医的不自信和中医的自我神化,既是中医异化的突出表现,也是造成中医异化的重要原因。三、中医异化的主要对策解决目前中医异化的问题,是摆在国家、国人及中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医本色保住了,复兴中医、发展中医就拥有了首要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一是要科学宣传中医。人们对任何一种事物的认识与接受,既需要亲身的体验与感受,也需要外部的宣传与引导。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医学,在引领生活、促进健康、医治疾病、延续生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要为人们所认识,所理解,所接受,所欣赏,特别需要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和途径进行科学有效的大力宣传和弘扬,特别是在人们对中医还存在某些片面或错误认识的情况下,更需要进行科学地宣传和引导。在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宣传中医的国家政策上讲明白,在宣传中医的理论体系上下功夫,在宣传中医的丰富资源上做文章,在宣传中医的治疗特色上动心思,在宣传中医的方法掌握上说清楚,在宣传中医的发展前景上出实招,使国人明确中医的发展历史、中医的核心价值,中医的施治特色,中医的可靠疗效,进而增强对中医的信任。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讲清目前中医存在的问题,切不可盲目地神化中医,以避免误导等现象的发生。二是要科学培养中医。百年大计,育人为本。振兴发展中医,保持中医本色,人才培养是根本。要改变目前中医教育培养方面的现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方面要改变教育模式。现在各类医学院基本上都是综合性的学院,虽然中西医进行了分设,但教育培养的模式是一样的,走的基本上都是中西医结合的路子,学习的内容是相互交叉的,尤其是中医学院并没有把 “铁杆中医”、“纯粹中医”作为培养目标,这就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又都不精等问题的出现,待学生参加工作并走上临床的时候,才开始进入专业领域,而在专业领域内又出现一手抓中医、一手抓西医等情况,这确实不利于中医作用的发挥和中医人才的成长。因此,改革现行的教育培养模式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中医学院要成为真正的培养中医的摇篮,就要去西医化,一门心思地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等有关的学习教育灌输工作,使学生真正树立并养成中医的思维方式,明确中医分析研究疾病的方法,掌握中医医治疾病的的手段和途径,进而充分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和应有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扬“名师带高徒”的优良传统。中医从根本上来讲,不象西医那样通过化验得出的数字结果、通过仪器检查发现某种病体的存在、通过动物试验得到的医疗效果再运用到人身、通过直接将药物输入到血液、通过化学的原理及手术的方法,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是通过不同的说话声音、不同的皮肤颜色、不同的脉象,不同的舌苔、不同的疼痛部位、不同的病理产物、不同的外部环境、不同的情志状态、不同的用药方法及不同的治疗手段,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当说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对于西医来讲,或许具有所谓的“模糊不清”、“难以把握”及“黑箱操作”的特点,但正是这一特点,既表明了学习中医的难度,中医的实践性更强,中医的疗效更显著,也形成了师带徒的优良传统。正是这种优良传统,使得中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延续了几千年,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在当今的历史条件,这一优良传统不但不能丢弃,更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再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这不仅是中医的问题,更是整个医学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三是要科学研究中医。历史是发展的,环境是变化,实践是推进的,理论之树也是常青的。要发展中医,缺少科学的研究是万万不能的。这就需要我们要不断地加大中医研究的力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解决好为什么研究的问题。一切的理论研究都是为解决现存重点问题为目的的,不解决问题的研究是无价值无功效的研究。现在看看我们的研究,不否认许多是为治病救人而研究,为创新发展中医而研究,但也不否认有的是为了拿文凭、评职称而研究,是为了应付工作、完成任务而研究。这种功利性的、应景式的研究不可能研究出高质量、真管用的优秀成果来。其次要解决好研究什么的问题。目前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们许多的研究不是创造性地研究,不是针对新点难点重点疑点问题进行研究,而是简单地重复性地进行研究。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着力发现原有理论中不科学、不完善、不明确的问题,着力研究历代医学家还没有完全攻克的诸如中风、癌症等疑难疾病的治疗问题,着力研究现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新问题以及出现的变异的温疫、虚损等新疾病的治疗方法。第三要解决好怎样研究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研究模式或方法,是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研究,而不是开放性、集中式的研究。是中西医对比杂交式的研究,而不是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