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桥梁工程设计计算书_第1页
毕业论文(设计)桥梁工程设计计算书_第2页
毕业论文(设计)桥梁工程设计计算书_第3页
毕业论文(设计)桥梁工程设计计算书_第4页
毕业论文(设计)桥梁工程设计计算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20m钢筋混凝土T梁)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09.1 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12年6月29日桥梁工程计算书一.行车道板计算1.恒载弯矩计算(纵向按1m宽板条考虑)(1)恒载集度(沿纵向取1m板宽计算)沥青铺装 混凝土铺装 翼板 ,翼板的平均厚度m 板的恒载集度(2)恒载弯矩:板的计算跨径所以取l=1.9m3.活载内力计算汽车荷载为公路级选用如图(1)车辆荷载进行计算 (1) 选取荷载:以后重轴为主,车辆荷载两后轮置于最不利位置如图(2) 公路经铺装层按角扩散后在板顶的矩形荷载压力面的边长: 沿纵向 沿横向 板的有效分布宽度:按单个车轮计算: a 故 故两中后轴板的有效分布宽度不重叠,按单轮计算。 弯矩组合: 属中桥,安全等级为二级,板厚与梁肋高之比跨中弯矩 支点弯矩 4,翼板配筋及强度复核拟采用HRB335级钢筋(外径为13.9mm)钢筋净保护层采用30mm(1)用基本公式法求As设,则查结构设计原理附表1-5得:(2)选择布置钢筋选取1012,则实际钢筋面积As=1131,采用焊接钢筋骨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0mmd(=12mm)且满足附表1-8要求,故30+13.5/2=36.75mm取40mm,则有效高度。最小配筋率计算:45()=0.265,即配筋率应不于0.265%,且不应小于0.2%,故取 实际配筋率(3) 截面复核钢筋净间距,满足要求受压区高度为 查表得,故满足设计要求。二、主梁计算(一) 跨中截面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偏心压力法求)(1)求1号梁的跨中截面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本桥各跟主梁的横截面相等,梁数n=6,梁间距1.9m,则:由式计算得:由绘制一号梁影响线根据桥规规定,在横向影响线上确定荷载最不利位置。对于汽车荷载,车辆横向轮距为1.8m,两列车轮的横向最小间距为1.3m,车轮距离人行道缘石最小距离为0.5m,汽车人群荷载相应于各个荷载位置的横向影响线竖标值计算横向影响线的零点位置,设零点至一号梁的距离为x,则,解得x=6.972m则汽车荷载:人群荷载:。1. 二号梁的横向分布系数二号梁的;因为由绘制二号梁的影响线计算零点位置:解得x=8.437m则汽车荷载:人群荷载:2. 三号梁的横向分布系数三号梁的,由绘制三号梁的影响线计算零点位置解得x=15.8m,则汽车荷载:人群荷载:(二)支点截面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支点处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按杠杆原理法计算(1)一号梁的影响线:汽车荷载:人群荷载:(2)二号梁的影响线2号梁的 (2)三号梁的影响线 3号梁的 (三)内力计算1.恒载内力计算恒载集度:梁 横隔梁: 边主梁 中主梁 桥面铺装层g3= 栏杆和人行道:边主梁的全部恒载集度:中主梁的全部恒载集度: 恒载内力: 边(中)主梁恒载内力 内力截面位置V(KN)M(KN ) X=0224.162(241.907)0112.081(120.954)819.593(884.473)01092.791(1179.298)注:括号内为中主梁2.活载内力计算公路级车道荷载标准值:均布荷载车道集中荷载 汽车冲击力系数 双车道折减系数纵向每延米人群荷载集度(1)1号梁跨中弯矩 (跨中截面弯矩影响线)汽车荷载:并且不考虑冲击力影响,则人群荷载跨中弯矩:人群荷载:2号梁跨中弯矩: 汽车荷载:人群荷载: 3号梁跨中弯矩: 汽车荷载:人群荷载: (2)1号梁截面弯矩: (L/4 截面弯矩影响线)汽车荷载:人群荷载: 2号梁截面弯矩: 汽车荷载:人群荷载: 3号梁L/4截面弯矩 汽车荷载 人群荷载 (3)主梁支点截面剪力计算1号梁支点截面剪力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沿桥跨方向的变化图横向分布系数变化区段的长度a=L/4=4.875m剪力影响线面积=11/219.5=9.75附加三角形荷载重心的影响线竖标值=1(19.5-1/34.875)/19.5=0.917 不考虑冲击力影响2号梁支点截面剪力计算3号梁支点截面剪力计算跨中截面剪力计算剪力影响线面积=1/21/219.50.5=2.438影响线1号梁跨中截面2号梁跨中截面3号梁跨中截面(4)主梁作用效应组合:根据桥规规定,当永久作用与汽车荷载和人群荷载组合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组合表达式:1号梁弯矩计算值:剪力计算值 3号梁弯矩计算值:剪力值计算:四配筋及强度复合1.配置主筋(1)钢筋面积计算 翼板平均厚度为,则有 1).(L为主梁计算跨径)2)(相邻两梁轴线间的距离,即相邻两梁的平均间距)3)取上述三个数中最小值,故取2.因采用的焊接钢筋骨架,设钢筋重心至梁底距离,则梁的有效高度3.判断T形梁类型由公式即为第一类T形截面。4.受压区高度计算公式即解得,故合适。5.主筋截面计算将各已知值及代入,求出用钢筋,截面面积为9652,钢筋叠高层数为6层,每层两根。受拉钢筋的布置在满足净保护层条件下,应尽量靠近截面的下缘,钢筋的净距和叠高都满足构造要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33mm32mm,满足构造要求。6.截面复核则有效高度(1)判断截面类型 则即为第一类T形梁截面。(2)求受压区高度x (3)正截面承载力,故截面复核满足要求。3.斜截面计算:(1).检查截面尺寸根据构造要求,梁最底层钢筋4通过支座截面。支座截面有效高度截面尺寸符合要求。(2).检验是否需要设置腹筋跨中段截面:支座截面:因,故需要根据计算配置箍筋。3.计算剪力图分配在图4所示的剪力包络图中,支点处剪力计算值,跨中剪力计算同时,根据公路桥规规定,在支座中心线向跨径长度方向不小于1倍梁高范围内,箍筋的间距最大为100mm。距支座中心线的h/2处的计算剪力值()由剪力包络图按比例求得,为其中应由混凝土和箍筋承担的剪力计算值为应由弯起钢筋(包括斜筋)承担的剪力计算值最多为设置弯起钢筋区段长度为X4.箍筋计算采用直径10mm的双肢箍筋,箍筋截面面积Asv = nAsv1 = 2=157设计箍筋时,式中的斜截面内纵筋配筋率P及截面有效高度可近似按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的平均值取用,计算如下跨中截面:,取,。支点截面:p0=As/bh0,。则平均值分别为,箍筋间距为 确定箍筋间距的设计值尚应考虑公路桥规的构造要求。箍筋间距计算值取=200mmh/2=750mm及400mm,是满足要求的。但采用双肢箍筋,箍筋配筋率(R235钢筋)。综合上述计算,在支座中心向跨径长度方向的1500mm范围内,设计箍筋间距=100mm;尔后至跨中截面的统一的箍筋间距取=200mm。5.弯起钢筋及斜筋设计设焊接钢筋骨架的架立钢筋(HRB335)为,钢筋重心至梁受压翼板上边缘距离。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为45,弯起钢筋的末端与架立钢筋焊接。为了得到每对弯起钢筋分配的剪力,由各排弯起钢筋的末端折点应落在前一排弯起钢筋弯起点的构造规定来得到各排钢筋的弯起点计算位置,首先要计算弯起钢筋上、下弯起点之间垂直距离。 现拟弯起N1N4钢筋,将计算的各排弯起钢筋弯起点截面的以及至支座中心距离、分配的剪力计算值值列入表1现将表1中有关计算举例说明如下。弯起钢筋计算表 表1弯起点1234(mm)1292125612201184距支座中心距离(mm)1292254837684952分配的计算剪力(KN)223.92190.679113.65需要的弯筋面积()1507.9521284.096765.357可提供的弯筋面积()1609(232)1609(232)1609(232)弯筋与梁轴交点到支座中心距离665195632124432根据公路桥规规定,简支梁的第一排弯起钢筋(对支座而言)的末端弯折点应位于支座中心截面处。这时,为弯筋的弯起点角度为45,则第一排弯筋(2N4)的弯起点1距支座中心距离为1292mm,弯筋与梁纵轴线交点距支座中心距离为对于第二排弯起钢筋,可得到弯起钢筋(2N3)的弯起点2距支点中心距离为1292+=1292+1256=2548mm分配给第二排弯起钢筋的计算剪力值,由比例关系计算可得到: 得其中0.3V=223.92KN;设置弯起钢筋区段长度为3651mm。所需要提供的弯起钢筋截面面积()为第二排弯起钢筋与梁轴线交点距离支座中心距离为2548-1500/2-(33+35.83.5)=1956mm。对于第三排弯起钢筋,可得到弯起钢筋(2N2)的弯起点3距支点中心距离为2548+=2548+1220=3768mm分配给第三排弯起钢筋的计算剪力值,由比例关系计算可得到: 得所需要提供的弯起钢筋截面面积()为第三排弯起钢筋与梁轴线交点距离支座中心距离为3768-1500/2-(33+35.84.5)=3212mm。对于第四排弯起钢筋,可得到弯起钢筋(2N1)的弯起点4距支点中心距离为3768+=3768+1184=4952mm3651+750=4400mm4432mm,不在欲设置弯筋的区域,不需参加弯起钢筋计算,为了加强钢筋骨架施工时的刚度,将N1弯起。按照计算剪力初步布置弯起钢筋如图 现按照同时满足梁跨间各正截面和斜截面抗弯要求,确定弯起钢筋弯起点位置。由已知跨中截面计算弯矩值,支点中心处,按式做出包络图。在截面处,因x=4.875m, L=19.5m,则弯矩计算值 与已知值相比,几乎相等,故用式来描述简支梁弯矩包络图是可行的。各排弯起钢筋弯起后相应正截面弯矩承载力计算如表2. 将表2中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在图5上用各平行线表示出来,它们与弯矩包络图的交点分别为n,m,l,k,j以各值代入式中,可求得n,m,l,k,j到跨中截面距离X值。钢筋弯起后相应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 表 2梁区段截面纵筋有效高度T形截面类别受压区高度抗弯承载力支座中心1点4321431第一类261288.9051点2点6321413第一类391899.9542点3点8321395第一类522488.7323点4点10321378第一类653011.5944点跨中12321360第一类783602.208 现以图5中所示的弯起钢筋弯起点初步位置逐个检查是否满足公路桥规的要求。第一排弯起钢筋2N4其充分利用点m横坐标x=6322mm,而2N4的弯起点1的横坐标,说明1点位于m点左边,且,满足要求其不需要点n的横坐标 x=7595mm,而2N4与梁中轴线交点点横坐标亦满足要求。第二排弯起钢筋2N3其充分利用点l,横坐标x=4784mm,而2N3的弯起点2的横坐标且满足要求。其不需要点m的横坐标x=6322mm,而2N3与梁轴线的交点的横坐标故满足要求。第三排弯起钢筋2N2其充分利用点k的横坐标x=2780mm,而2N2的弯起点3的横坐标且满足要求。其不需要点l的横坐标x=4784mm,2N2钢筋与中轴线交点的横坐标满足要求。五裂缝计算1.带肋钢筋系数 荷载短期效应组合弯矩计算值为 荷载长期效应组合弯矩计算值为 系数系数,非板式受弯构件。2.钢筋应力的计算3换算直径d的计算 因为受拉区采用相同的钢筋直径,d=32mm 对于焊接钢筋骨架, 。 4.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的计算 所以,5.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故裂缝满足设计要求。 六.梁跨中挠度的验算在进行梁变形计算时,应取梁与相邻梁横向连接后截面的全宽度受压翼板计算,即,而仍为210mm。1. T梁换算截面惯性矩计算 对T梁的开裂截面,由公式得 解得:所以:梁跨中截面为第二类T形截面。确定换算截面受压区高度为x:故 开裂截面的换算截面惯性矩为T梁的全截面换算截面面积全截面换算惯性矩为 符合公路桥规要求。4.预拱度设置故跨中截面需设置预拱度。根据公路桥规对预拱度设置的规定,由公式得到梁跨中截面处的预拱度为 七横梁计算(一)用偏心压力法计算横梁内力1.确定作用在中横隔梁上的计算荷载跨中横隔梁的最不利荷载布置,将车辆荷载的一个后轴置于该隔梁的轴线处,绘图计算纵向一行轮重对中横隔梁的计算荷载为:汽车荷载:2.绘制中横隔梁的内力影响线一号梁的横向影响线竖标值:二号梁的横向影响线竖标值:三号梁的横向影响线竖标值:(1) 绘制弯矩影响线对于三号和四号梁之间截面的弯矩影响线,P=1作用于一号梁影响线时:P=1作用于六号梁时:P=1作用于三号梁时:(2) 绘制剪力影响线P=1作用于截面以右时:P=1作用于截面以左时:(3) 截面内力计算将求得的计算荷载在相应的影响线上按最不利的荷载位置加载,对于汽车荷载并计入冲击作用,则得:弯矩:汽车荷载正弯矩负弯矩剪力汽车荷载:鉴于横隔梁的恒载内力甚小,计算中可忽略不计,并考虑到可变作用中汽车荷载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比,则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组合设计值为:(二)横隔梁配筋及强度复核1.正弯矩配筋、(1).拟采用422布置两层,层间距7cm,保护层30mm受压区高度:得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为 取的钢筋h0=h-as-hf=1100-216-41=849mm(2)强度复核受压区高度:正截面抗弯承载力:配筋率2.负弯矩配筋(1).拟采用218,保护层30mmh0=h-as-hf=1100-216-(30+20.5/2)=850mm受压区高度:得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为用218 钢筋截面面积 取=41mmh0=h-as-hf=1100-216-41=849mm(2)强度复核受压区高度:正截面抗弯承载力:配筋率3剪力配筋截面尺寸复核h0=1100-216-97=787 截面尺寸符合要求。检验是否需要设置腹筋需要配置箍筋 箍筋间距箍筋间距计算值取=200mmh/2=550mm及400mm,是满足要求的。但采用双肢箍筋,箍筋配筋率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要求阶段工作程序及要求完成时间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一)确定题目和指导教师1.学院(系)成立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2.学院(系)向教师(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助教)分派指导论文(设计)任务,院(系)公布备选题目一览表;3.学院(系)召开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的毕业论文(设计)布置大会;4.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学术特长选定论文题目,确定指导教师,也可与指导教师协商后确定论文题目;5.学院(系)将选题结果汇总成表,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每学年第一学期第8周前(二)做好论文开题、写作的准备工作1.指导教师向学生传达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及有关管理规定,师生沟通交流课题任务,使学生正确理解课题,为开题做准备;2.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后,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检索、实习调研以及实验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每学年第一学期第8周以后第二阶段(开题及写作阶段)(三)做好开题报告教研室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开题报告,院(系)检查开题情况,教务处抽查。每学年第二学期第2周前(四)认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检查工作。1指导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2学院(系)要随时了解、检查论文写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协调处理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每学年第二学期(五)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教研室组织中期毕业论文检查工作,做好记录,学生须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并填写中期检查表。每学年第二学期第8周第三阶段(评审答辩阶段)(六)指导教师评定毕业论文答辩前一周,学生将毕业论文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需认真审阅,写出评语和评分。每学年第二学期第13-14周(七)评阅老师评阅毕业论文学院(系)或教研室安排有关教师,详细评阅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给出评分。(八)组织答辩学院(系)成立答辩委员会,组织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答辩日程安排通知教务处,并做好答辩记录,给出答辩成绩。每学年第二学期第15周前(九)综合评定成绩学院(系)组织专门人员检查评分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成绩汇总和统计;毕业论文成绩及时报送教务处。每学年第二学期第15周前(十)毕业论文归档管理学院(系)收集并整理归档毕业论文有关材料,包括鉴定表(2份)、开题报告(1份)、中期检查表(1份)、评分表(1份)、论文(设计)(1份)及相应电子文档,填写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表,一份交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每学年第二学期第16周前(十一)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每学年第二学期第17周前注:1.提前或推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阶段要求相同,日程自定;2.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三个阶段时间安排,可根据各专业特点适当调整。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一、毕业论文(设计)文本结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由8个部分组成:封面;目录;题目;中外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谢辞;附录。二、毕业论文(设计)各部分规范1. 封面封面按学校规定的格式填写,包括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学科专业等内容。2. 目录目录由毕业论文(设计)各部分内容的顺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目次中的内容一般列出二级标题即可。目录应该用“”连接名称与页码。3. 题目论文(设计)题目要恰当、简明、凝练,能够反映论文的主题及其内容,做到文、题贴切。题目中不使用非规范的缩略词、符号、代号和公式,通常不采用问话的方式。题目所使用的词语应当考虑到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题目的中文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0个实词,中外文标题应一致,居中编排格式。4. 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是对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主要是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毕业论文(设计)必要的信息,使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摘要中应用第三人称的方法记述论文的性质和主题,不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表达方式。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不得重复题目中已有的信息。语句要合乎逻辑关系,尽量同正文的文体保持一致。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一般不再分段落。对某些缩略语、简称、代号等,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加以说明。摘要中通常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毕业论文(设计)的摘要包含中文摘要和外文摘要。中文摘要字数约为200300字,外文摘要约为200300个实词。关键词(Keywords)是为了文献标引,从汉语主题词表或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词语或术语。关键词不宜用非通用的代号和分子式。关键词一般为36个。关键词的排序,通常应按研究的对象、性质(问题)和采取的手段排序。中文关键词两词之间应留出一个汉字的空间,不加任何标点符号;外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5. 正文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包括前言(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必须用所学专业外语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篇幅一般6000字左右。(1)前言(引言)前言(引言)主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对前人的研究状况进行评述分析,阐明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实验设计、预期结果、成果的意义等。(2)正文正文是对研究工作与研究内容的详细表述,一般由标题、文字、表格或公式等部分组成。该部分要运用选定的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正文是毕业论文(设计)的核心部分,占据主要篇幅。正文是论文的主体,要求观点清晰、论点正确、论据可靠、论证严密、层次清楚。正文中的图表和计量单位要规范。图须有序号、图题、图例、量和单位,图序号须用阿拉伯数字,与图题空 1 格,写在图下方;表格采用 3线表,表头线和表尾线为粗黑线,表两边不要串写文字,表序号须用阿拉伯数字,与标题空 1格,写在表上方;一律使用法定计量单位。(3)结论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结论应当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如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建议。6. 谢辞(致谢)谢辞(致谢)是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科研工作,以及提供各种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的感谢。谢辞应实事求是。7. 参考文献文后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按顺序和规定的格式列在正文之后。所列出的文献,应当是作者亲自阅读或引用过的,出处要翔实,要进行核实查对。所引用的文献应是公开出版的刊物或著作,内部刊物一般不引用。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是在引用文字(即所引用的词组、句子、段落等)结束处的右上角标出参考文献序号。全文参考文献的序号要按照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某一文献多次引用时,要用同一序号标出。文后参考文献的编写方式,是依正文中参考文献序号的次序排列所有的参考文献,且一个参考文献只能出现一次。8. 附录凡不宜收入正文中而又有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附录内容主要包括:正文中所使用公式的推导与证明过程;使用的主要符号、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其说明等;在正文中无法列出的实验数据;重复性数据图表;调查问卷等。43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格式(理科)(说明:本表供理工科专业学生用,以下所有红色、蓝色文字仅供参考,学生在写作论文时请保留字体、字号,改写或删除掉文字,黑色文字请保留。每一页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分别留边25mm,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装订线5 mm,页眉和页脚为0。论文题目使用黑体三号字,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单倍行距;一级标题段前段后为0.5行,正文段前段后为0,字符间距为标准。为保证打印效果,学生在打印前,请将全文字体的颜色统一设置成黑色。以上说明参阅后请自行删除,包括本文本框!)(顶头空2行)目 录(4号黑体,居中)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1引言(或绪论)11材料与方法Y1.1材料 Y1.2方法 Y1.2.1Y1.2.2Y1.2.3Y1.2.4Y2Y2.1Y3 Y(略)X (正文第X章)Y致谢Y参考文献Y附录A (必要时)Y附录B (必要时)Y图1 (必要时)Y图2 (必要时)Y表1 (必要时)Y表2 (必要时)Y注:1. 目次中的内容一般列出“章”、“节”、“条”三级标题即可;2X、Y表示具体的阿拉伯数字;毕业论文(设计)题目(3号黑体)专业学生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姓名(小四仿宋体)摘要:(200300字,五号宋体)关键词: (3-5个,五号宋体)Title(3号Times New Romar)Student majoring in Name Tutor Name(小四Times New Romar)Abstract: (五号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Key words: ;(3-5实词个,五号Times New Romar)引言(小四宋体)。1 材料与方法 (仿宋体四号)11 (黑体小四号)(小四宋体)。111 (仿宋体小四号) (小四宋体)。112 (仿宋体小四号) (小四宋体)。12 (黑体小四号)2 结果与分析 (仿宋体四号)21 (黑体小四号)(小四宋体)。211 (仿宋体小四号) (小四宋体)。212 (仿宋体小四号) (小四宋体)。22 (黑体小四号)3 讨论 (仿宋体四号)31 (黑体小四号) (小四宋体)。32 (黑体小四号)致谢(小四宋体)参考文献: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J.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卷(期数):页码.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19.没有卷的就直接写2003(1)(本条为期刊杂志著录格式)3 谭丙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2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6.(本条为中文图书著录格式)4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页码.(本条为硕士、博士论文著录格式)5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N.人民日报,2005-06-12.(本条为报纸著录格式)6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C/ 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城市:出版单位(社),年代:页码.(本条为论文集著录格式)7 外国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M.译者(名字),译.城市:出版单位,年代:页码.(本条为原著翻译中文的著录格式,多个译者可写为:*,*,*,等译.)外文文献著录格式参照中文的(五号Times New Romar)。注:由于网站资料权威性不确定,且目前中国期刊网和电子图书资源很丰富,故网站资料不得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文献类型标志说明:普通图书 M ,会议记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论文中图的具体要求为:主线粗于辅线(座标线)图题,小5黑(句末无标点)标值线(座标上的刻度线)一律在图的内侧图例一律在图题的上方或在图中,6宋图注一律在图题的下方,6宋标目(座标的文字说明)及图内文字,6宋图版(照片)说明在图题之下,6宋,文字一般接排,如:A.麦穗形态;B.花原基 论文中表格的具体要求为:表题:小5黑,居中(句末无标点)表内容:6宋数字一般以小数点位数对齐,数值后表示差异显著性的字母右肩上标表注:6宋,各注之间用“;”隔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格式(文科)(说明:本表供文科专业学生用,以下所有红色、蓝色文字仅供参考,学生在写作论文时请保留字体、字号,改写或删除掉文字,黑色文字请保留。每一页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分别留边25mm,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装订线5 mm,页眉和页脚为0。论文题目使用黑体三号字,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为单倍行距;一级标题段前段后为0.5行,正文段前段后为0,字符间距为标准。为保证打印效果,学生在打印前,请将全文字体的颜色统一设置成黑色。以上说明参阅后请自行删除,包括本文本框!)(顶头空2行)目 录(4号黑体,居中)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1引言(或绪论)1一、Y(一)Y1 Y(1)Y(2)Y(3)Y2Y3Y(二)Y1 Y二、Y(略)X (正文第X章)Y致谢Y参考文献Y附录A (必要时)Y附录B (必要时)Y图1 (必要时)Y图2 (必要时)Y表1 (必要时)Y表2 (必要时)Y注:1. 目次中的内容一般列出“章”、“节”、“条”三级标题即可;2X、Y表示具体的数字;毕业论文(设计)题目(3号黑体)专业学生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姓名(小四仿宋体)摘要:(200300字,五号楷体)关键词: (3-5个,五号楷体)Title(3号Times New Romar)Student majoring in Name Tutor Name(小四Times New Romar)Abstract: (五号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Key words: ;(3-5个实词,五号Times New Romar)引言(小四宋体)。一、 (楷体四号)(一)(黑体小四号)1(楷体小四号)(宋体小四)。(1)(宋体小四号)(宋体小四)。(2)(宋体小四号)2(楷体小四号)(二)(黑体小四号)二、 (楷体四号)(一)(黑体小四号)1(楷体小四号)(宋体小四)。(1)(宋体小四号)(宋体小四)。(2)(宋体小四号)2(楷体小四号)(二)(黑体小四号)致谢(小四宋体)参考文献: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J.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卷(期数):页码.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19.没有卷的就直接写2003(1)(本条为期刊杂志著录格式)3 谭丙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2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6.(本条为中文图书著录格式)4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页码.(本条为硕士、博士论文著录格式)5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N.人民日报,2005-06-12.(本条为报纸著录格式)6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C/ 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城市:出版单位(社),年代:页码.(本条为论文集著录格式)7 外国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M.译者(名字),译.城市:出版单位,年代:页码.(本条为原著翻译中文的著录格式,多个译者可写为:*,*,*,等译.)注:由于网站资料随意性、权威性不确定,且目前中国期刊网和电子图书资源很丰富,故网站资料不得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外文文献著录格式参照中文的(五号Times New Romar)。文献类型标志说明:普通图书 M ,会议记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论文中图的具体要求为:主线粗于辅线(座标线)图题,小5黑(句末无标点)标值线(座标上的刻度线)一律在图的内侧图例一律在图题的上方或在图中,6宋图注一律在图题的下方,6宋标目(座标的文字说明)及图内文字,6宋图版(照片)说明在图题之下,6宋,文字一般接排,如: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