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名称安徽省土地利用的时空分析系 别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专 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姓 名陈卫学 号082030401332012年2月26日至2012年6月10日共15周指导教师签字刘万青系主任签字2012年6月5日一、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1.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2.研究区的概况3.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土地利用在时间上的变化5.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分异6.结论建议二、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与数据论文要达到学校及学院的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关规定。数据主要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和网上有关数据的搜索情况统计。三、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工作1.土地利用在时间上的变化2.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分异3.建议对策四、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础资料来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格局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前言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区概况选题意义结论与建议安徽省土地利用的时空分析 摘 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显著表现形式。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基于安徽省1995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资料,对安徽省1995年到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差别较大,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基于2008年各地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对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格局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安徽省的土地利用时空特征,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以此来合理规划与调整土地资源开发,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安徽省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同时,为各个县市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区域信息。论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是本论文的前言部分。综述了选题的意义,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概况,分析了土地利用研究的相关理论模型,概述了研究区的概况。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三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同时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变化两个方面对安徽省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在土地利用现状研究中,分别对安徽省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把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相结合,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部分(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和建议部分。主要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制订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安徽省;时空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现状;Space and time analysis of land use in Anhui ProvinceAbstractThe land use change is important constituent in the regional change, is the remarkable manifestation of the humanity activities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in the short period. With the population unceasingly growing and the social economy fast developing, the Anhui Province land use has had a comparatively sweeping chang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and use statistical in 1995 to 2010 in Anhui Province, has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land use dynamic change process in Anhui Province 1995 to 2010.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land use structure has had the obvious change; The land use variation rate is quicker; The land use degree is higher, the land use is in the adjustment time; The land use space pattern distinction is biggish, the humanity activities to the landscape pattern has a more obvious influence. Based on the land use statistic of each county city in 2008, analysis on the land use present pattern in Anhui province is carried, and point out several advice and measurement to plan and adjust the l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reasonably and realize the reasonable use of the l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relations between the human and the land, just bases on the time and space character of land use of Anhui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d rich and the valuable region information for each county city to develop land use change research.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parts: The first part (first chapter) is the preface part. It clarify the selected topic significance, and the present analysis situation about the land use research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region s general conditions of the paper totally. It analyzes the theoretic research model correlated with the land use, and clarity the regions general conditions.The second part (second chapter to third chapter) is the demonstrated analysis part of this paper, which is also the core of the paper. Research on the land use of Anhui province is carried from two aspects: the present land use condition and the land use chang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present land use conditions, analyze the land use structure and space pattern; when study the land use change, connect the qualitative method with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and carry deeper analysis in land use structural change, land use speed change, land use degree change, and the land using/covering space pattern change. Regarding to this to carry on profound analysis had the base for studying the reasonable land use plan as well as the land sustainable use.The third part (for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and the suggestion part, mainly summarizes this paper content, and then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suggested, drew up the related land use plan policy for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the theory to rest on and to have the reality the instruction significance.Key words: Anhui Province; Space and time change; Land use change; space pattern;Present land use; 目 录第一章 前 言 71、选题意义 72、国内外研究概况 8 2.1 国外研究概况 8 2.2 国内研究概况 103、研究区概况11第二章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31、基础资料来源132、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133、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格局15第三章 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201、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202、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分析21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23 3.1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23 3.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24 4、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26 4.1 土地利用覆盖的多样性(H) 26 4.2 土地利用覆盖的优势度(D) 26 4.3 土地利用覆盖的均匀度(E) 27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291、结论292、建议303、结语31致 谢32参 考 文 献33 第一章 前 言1、选题意义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包含人类活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土地的开发、保护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利用土地是人类战友土地的目的。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1,正因为土地利用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土地利用的内容也就十分复杂。虽然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大大促进了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但却丝毫未降低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依赖性。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在人口的迅速成长,城市化日渐扩张与社会变化迅速的情形下,土地面临极大的开发压力,而不当的土地利用形式将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故透过土地利用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且由于土地利用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了解土地利用的机制与变化趋势,并找出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上所遵循的脉络与时空扩散形式,进而进行分析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模式,将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进而控制或减低土地利用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而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覆盖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2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而土地资源中农用地几乎占总土地面积的80%,是一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省。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耕地为代价,与此同时由于土地整理、复垦力度较弱,土地管理不力,存在大量的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导致土地浪费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即土地利用不合理。因此,研究我省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和分异的过程,分析其演变机制,从而得出更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对促进我省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介绍和分析了安徽省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发展的状况,为各个县市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区域信息借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国内外研究概况土地利用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领域。3-6然而,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化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土地利用研究的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重大成果,并已全面改变了人们对土地利用研究的认识理念与研究方法,土地利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近年来,国际科学界特别关注人类活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干扰着全球变化,特别是土地利用对全球变化产生累积性的影响7,并将土地利用变化这一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进行研究8-11,该研究包含着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格局的比较、土地利用随时间发展的过程监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藕合关系等方面。综观研究的历史,土地利用研究可划分为2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土地利用研究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产目的。90年代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的热潮中呈现综合化研究的趋势,偏向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与评价;而且逐渐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变化、地区生态环境及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影响等方面。2.1 国外研究概况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3。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大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4,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3-6,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12。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12、农业生产力13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和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4。在这些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利用调查和研究是其基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6。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更是推动了这项研究。同时粮农组织又启动了农业生态区项目(AEZ)的研究,从气候和土壤的生产潜力分析人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并在非洲、东南亚和西亚实施应用5。在这些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这一阶段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驱动,而且土地利用研究逐渐融人全球变化研究之中。在驱动机理研究方面,国外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与现状数据获取,并采用多种数学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主导因子,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定性的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14。在建立模型时,普遍考虑到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14-16、人口增长16-18、政治体制14、技术进步16、生活方式19、传统文化20、城市扩展等。自然因素则包括气候、土壤生产力、地貌等21-22。研究表明,在长时间尺度范围上,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土地利用变化起重要的影响,但在短时间尺度内,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国内研究概况 至新中国的成立以前,国内最早开展土地利用研究的专家以地理学家胡焕庸、任美锷和农学家张心一为代表。胡焕庸在土地利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中国之农业区域”的研究成果23;张心一在土地利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发表了中国农业统计地图研究成果;任美锷对四川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1948年将“中国西南部土地利用研究”成果以首篇的形式发表在美国的经济地理杂志上24,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土地利用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广泛开展了土地建设规划研究25-26。80年代以后,土地利用研究又与广泛开展的国土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治理与保护的理念27并提出以协调好人地关系矛盾为基本思想的土地利用研究理念28。特别是由吴传钧领衔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1:100万全国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工作29和农业部组织开展的土地利用调查30,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全面掌握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特征,推动了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构建方面,我国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是建立土地利用度、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的定量化模型31及区域土地和用程度变化模型32,这些模型为土地利用变化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模型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与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合作,在深人探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综合性、土地利用变化的规模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模型(CLUE-CH)33 ,并对中国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与粮食生产的差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4。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方面,通过建立衡量土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土地质量出现问题的地区35-36,并提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的研究方法及不同空间尺度下山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模式及优化利用方案37。 除以上所提到的几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另一重要成就是所展开的土地利用变化实证研究。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证研究将是国际上该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尺度的样带研究方面,中国是国际样带研究的主要发起与组织国之一。中国东北温带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 1993年被列为IGBP陆地样带之一38。同时还开展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热点地区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如长江三角洲地区39、环渤海地区40、珠江三角洲地区41、黄土高原区42及西南喀斯特岩溶区43等地区的案例研究;以及对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和最迅速的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扩展规律及其诱因,例如,北京市、深圳市等地的研究。3 研究区概况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安徽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在中国气候区划中,淮河以北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综观而论,安徽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充沛的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但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南北冷暖气团交绥频繁,天气多变,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常有旱、涝、风、冻、霜、雹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区位条件: 安徽省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与长江三角洲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是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过渡带。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天然地划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个自然区。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全省16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2010年末全省户籍人口5950.05万人。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地势条件: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山区丘陵多,水网地区多。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5)皖南山区。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气候条件: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属于温和气候型。冬季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829左右,年较差各地小于30,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 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动植物的繁育和生长。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说,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发展农业生产。第二章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基础资料来源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科学技术厅提供的历年安徽统计年鉴中关于土地利用的统计资料,还有一些在网上搜索的关于土地方面的资料。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类。同时,根据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研究区域分为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草地、水域和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这8大类,收集到数据均按此分类标准进行整理,而后进行分析。收集到的安徽省土地利用状况的数据按八大类用地整理得下表1: 表1 按土地分类整理的原始数据 (单位:公顷)年份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未利用地19954291118341365418700012550732556562227559353482524264200042295513422424123000127267127313722545610252162521306200540924503420704403500129438191982227391237358711787002006411694134181244040001315212973772269152007414417134053344040001325947991022273022008414498133942844040001334111100744226949224921611605712009417122233294344040002010418129544318002、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安徽省土地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45%。目前,我省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而到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是:平原34608平方公里、丘陵40448平方公里、山区41162平方公里、圩区12097平方公里、湖沼洼地11122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24.79、28.97、29.49、8.67和8.08。全省中土地调查面积14012579公顷当中,其中农用地11190204公顷,建设用地1661804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160571公顷。分别占统计地类总面积的79.86%、11.86%、8.28%。在农用地中,园地占地面积339428公顷,林地占地面积4404000公顷,耕地占地面积4144981公顷,其他农用地(牧草地和水产用地)2301795。分别占农业用地的3.03%、39.36%、37.04%、20.57;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地面积1334111公顷,交通用地占地面积100744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占地面积226949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0.28%、6.06%、13.66%。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地和其他用地占地面积1160571公顷。而根据土地利用分类得出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图(图1)。37.04%3.03%39.36%20.57%80.28%6.06%8.28%13.66%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图 1 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图 由上述可知,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特征是以农为主,农、工、林、副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耕地和林地占绝对优势。本区耕地和林地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分别为4144981公顷和4404000公顷,各占土地总面积的37.04%、39.36%。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第一位,耕地占第二位。两者共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6.4%,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用地内各项用地不平衡。现有未利用地1160571公顷,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28%,后备资源相对不足,严重制约着我省土地的开发与发展状况,对我省的经济建设造成很大的冲击。安徽省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重为80.28%,交通用地比重为6.06%,说明城镇村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造成了居民点占地数量过多,形成了土地的富集现象。而交通用地规划比较合理。尚有部分未利用土地有待开发。如上所述,尽管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仍有部分可待开发的土地资源。耕地资源和林地资源丰富,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的第一大类。其他用地(草地、水域和其他农用地)比重较低,表明安徽所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对土地利用的深刻影响,其他用地(草地、水域和其他农用地)发展受到限制。综合上述情况的分析,大概得出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的情况,这对于合理利用我省丰富的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格局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通过比较2008年各研究单元土地利用状况来进行研究空间格局的分异。和全省的土地分类相似,各市的土地类型分类为:1.农用地: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林地、草地及水域);2: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3未利用地。现将2008年各市土地利用情况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得到下表2和表3 。通过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安徽省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通过比较各地市的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了解,更加合理的开展安徽土地的综合合理利用,有广大的现实意义。根据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查询安徽省统计年鉴得出2008年的统计数据最为齐全,故本文以2008年的数据为参考数据,再综合各年份的数据分析,得出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并给予适当的解决方案。表2 2008年安徽省各市三大类土地利用情况 (单位:公顷)城 市土地总面积 农 用 地 建 设 用 地 未 利 用 地 面 积百分比 面 积 百分比 面 积 百分比合肥市70294854331577.29%12033217.12%393015.59%淮北市27409121855579.74%4701317.15%85233.11%亳州市85225870867783.15%12451714.61%190912.24%宿州市99398079115979.60%14911515.00%537065.40%蚌埠市59521345444776.35%8237113.84%583959.81%阜阳市101227777566876.63%18596818.37%506415.00%淮南市25851318726072.44%4622817.88%250259.68%滁州市1352322107843179.75%18632913.78%875626.47%六安市1841094151365982.22%18697410.16%1404617.62%马鞍山市16857412236772.59%2578615.30%2042112.11%巢湖市93936768671573.10%11085011.80%14180215.10%芜湖市33625526626279.18%4855914.44%314346.38%宣城市1232343105461385.58%731705.94%1045608.48%铜陵市1064476761963.52%1822117.12%2060719.36%池州市83917367553580.50%458555.46%11778314.04%安庆市1539839115330574.90%16147010.49%22506414.61%黄山市96788489261792.22%490445.07%262232.71%表3 2008年安徽省各市土地类型所占大类型比率的情况 (单位:公顷)城市 农 用 地 建 设 用 地 耕 地 园 地 其他农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地 交通用地 水利用地面积百分比面积百分比面积百分比面积百分比面积百分比面积百分比合肥市21717539.97%21710.40%32396959.63%9426778.34%73506.11%1871515.55%淮北市13495061.75%51562.36%7844935.89%4189189.11%28125.98%23104.91%亳州市49583469.97%63120.89%20653129.14%10619285.28%90927.30%92337.42%宿州市47560960.11%539406.82%26161033.07%12446383.47%85805.75%1607310.78%蚌埠市28935063.67%27420.60%20235544.53%6826782.88%46025.60%940311.42%阜阳市57476774.10%31470.41%19775425.49%15997486.02%105565.68%154378.30%淮南市11467361.24%32091.71%6937837.05%3781081.79%31936.91%522611.30%滁州市39514836.64%85850.80%67469862.56%13512272.52%64733.47%4473424.01%六安市42729528.23%558603.69%103050468.08%14263076.28%81334.35%3621219.37%马鞍山4966840.59%7200.59%7197958.82%2206285.56%11804.58%25449.86%巢湖市29034442.28%87031.27%38766856.45%9083381.94%54194.89%1459913.17%芜湖市9060034.02%37431.41%17191964.57%4197886.45%37157.65%28666.29%宣城市15177614.39%476934.52%85514481.09%5584876.33%69859.55%1033714.12%铜陵市2409435.63%19962.95%4152961.42%1505882.64%13497.40%18149.96%池州市8148212.06%312474.63%56280683.31%3517576.71%38288.35%685214.94%安庆市28494124.71%253932.20%84297173.09%12726278.81%124227.69%2178613.50%黄山市472755.30%787838.83%76655985.87%3517971.73%505410.31%881117.96%结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 (1)安徽省各市的土地面积差别比较大。其中,六安市的土地面积最大,为1841094公顷,铜陵市的面积最小,仅有106447公顷,六安市面积比其大17倍多,差别很大。其它面积比较大的有:安庆市,土地总面积为1539839公顷;滁州市虽然为县级市,但其土地面积为1352322公顷,在各地级市土地面积中居第三位。其他排序依次为宣城、阜阳、宿州、黄山、巢湖、亳州、池州、合肥、蚌埠、芜湖、淮北、淮南、马鞍山。 (2)农用地中,各市的农用地在总体比例中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具体到各种农用地类型,差异很大。其中,黄山市的农用地比例最大,为92.22%,而其耕地占农用地的比例最小,仅为5.30%,园地和其他农用地(林地、草地及水域)所占比例分别为8.83%和85.87%,农用地极不平衡;并且该市的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所有市中的比例为5.07%和2.71%,都是最小的。这一方面表明黄山市是山区,园地和林业比较发达,另一方面说明该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安徽省是最不均匀的。铜陵市的农用地比例为63.52%,是农用地比例中最小的。阜阳市的农用地比例为76.63%,虽然处于中等位置,但耕地百分比为74.10%,在各市中最大,而其园地和其他农用地(林地、草地及水域)的比例分别为0.41%和25.49%,都是最小的,这表明阜阳在农用地方面是以耕地为主的,园地和其他农用地(林地、草地及水域)发展比较差,农用地结构不平衡。另外,农用地利用差别较大的有池州市和宣城市,两者农用地中各土地类型比例:耕地为12.06%和14.39%,园地为4.63%和4.52%,其他农用地(林地、草地及水域)为83.31%和81.09%。由此可得出这两个市的农用地结构情况都是偏重于发展园地和林业,耕地较少。铜陵市的农用地占地比例为63.52%,是农用地比例最小的。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各市都是以农用地为主要的土地利用格局,这就更有力地说明了安徽是个农业大省。(3)各市在建设用地中差别较大。阜阳市占最大比例为18.37%,其次是淮南市为17.88%,第三为淮北市,为17.15%,而黄山市比例最小,仅为5.07%,只有阜阳市的26.37%,而淮南、铜陵和合肥市的比例都是黄山市的3倍多,即使是面积最小的铜陵市(17.12%),也是黄山市的3倍。这些都说明了安徽省的建设用地在空间布局上差异比较大,也说明了各市的城镇发展水平差异大。 然而,具体到各市在建设用地结构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上的差异不太明显,水利设施用地上有些差别。黄山市的交通用地10.31%是最大的,水利设施用地17.96%,也是较大的比例,这与黄山市作为我省主要的旅游地点是分不开的。滁州市的水利设施用地比例最大为24.01%,而其交通用地占3.47%,是最小的。与其同时,其他地级市的土地利用不是这种土地类型多就是另一种土地类型少的,都不是均匀的利用各土地类型。就像淮北市,虽然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例为89.11%为最高的,但是其水利设施用地的比例仅为4.91%是最少的,说明淮北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是不匀称的。 (4)未利用地即没有开发利用或难开发利用的土地,可以说是后备的土地资源,其对于各地方的远景发展有重要意义。所有市中未利用地比例大的,其土地远景利用比较乐观;而有较少未利用地的区域,远景土地利用就会紧张一些。反之,也说明了未利用地比例小的地级市,其土地利用现状开发力度较大。其中,未利用地比例最大的是铜陵市,为19.36%,巢湖市次之,为15.10%,最少的是比例为2.24%的亳州市,只有铜陵市的约1/9。由此可知未利用地在安徽省各市的空间布局上的分异是比较大的。 综上所述,2008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在空间格局上是不均衡的,这种趋势将导致土地利用中类型的丰富和复杂程度逐渐减少即土地的多样性会减少。土地的均匀度和多样性都呈下降趋势,将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但同时,这种不均匀的土地利用会加快土地优势度的加快,有利于土地的发展。由于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均匀性,所以合理利用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体解剖试题及答案
- 小学生BP撰写攻略
- 驾驶员考试题及答案
- 券商托管面试题及答案
- 家电公司行政管理办法
- 普洱市重点中学2026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6届福建省福州市三校联考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专题09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试题)六年级语文部编版-教师版
- 工厂减亏激励方案模板(3篇)
- 工厂器械防锈措施方案(3篇)
- 高级职称评定工作总结(3篇)
-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软件项目开发需求规格说明书(标准模板)
- GB/T 9797-2022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镍、镍+铬、铜+镍和铜+镍+铬电镀层
- GB/T 32288-2015电力变压器用电工钢铁心
- FZ/T 01008-2008涂层织物耐热空气老化性的测定
- 精神科病历书写精神科病历书写及范例
- 《乒乓裁判规则规程》考试题库(附答案)
- 依托自主化装备建设分布式能源三联供项目
- PCB全制程培训教材
- 应急保障措施及处置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