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7011-1997是中国关于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的国家规定。这份标准详细阐述了如何诊断戊型肝炎以及患者确诊后的处理方法,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统一的操作依据,确保诊断与治疗的规范性。下面是对该标准主要内容的说明: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

  1. 流行病学史:近期有饮用被污染水或食物的历史,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
  2. 临床表现:出现急性起病,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不适或疼痛、少数病例可出现发热及黄疸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如ALT、AST)显著升高,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确诊标准

  • 临床诊断基础上,需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
    • 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HEV)抗原或抗体(IgM型抗体阳性),表明近期感染;
    • 或从患者血清、粪便中直接检测到HEV RNA,作为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处理原则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摄入,避免酒精和肝脏损害药物的使用。
  2.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给予相应处理,如利胆、保肝治疗,必要时补充维生素及电解质。
  3. 特殊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主要为支持疗法。对于重症患者,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等。
  4. 隔离预防:确诊患者应实施消化道隔离,直至传染性消失,同时加强个人卫生教育,防止疾病传播。

监测与报告

  •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监控。

注意事项

  • 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以减少重症病例和死亡率。
  •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戊型肝炎防治意识,特别是在高发地区和易感人群中。

此标准为1997年发布,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南进行调整。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废止
  • 已被废除、停止使用,并不再更新
  • 1997-10-05 颁布
  • 1998-10-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 1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_第1页
GB 1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_第2页
GB 1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_第3页
GB 1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 1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 言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 以肝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的肠道传播性疾病。患者主要为成年人,病死率较高,尤其孕期最后 3 个月的妊娠妇女患病后,病死率可达 1039。戊型病毒性肝炎,首先在印度次大陆发现,中亚、东南亚、非洲、印度次大陆均有较大流行的报道。多数爆发流行为水源性的。食源性的报道亦见诸文献。我国人群戊型肝炎的感染率约 18。急性散发性肝炎中戊肝约占 10,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 A 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B 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 学研究所和北京地坛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刘崇柏、徐道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 构作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依据。 2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依赖病原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21 急性戊型肝炎及(黄疸型无黄疸型) 2 1 1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 26 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粪便垃圾污染的水或外出就餐,到戊型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 21 2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 1 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21 3 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 21 4 血清病原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21 5 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 71 (10 )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21 6 病原血清学检测,抗 性或抗 滴度由低转高,或高转低 4 倍以上者。 临床诊断:2 12 、2 1 3 加 21 4 。 确诊病例:2 1 6 。 注:有 21 5 者为黄疸型,无 21 5 者为无黄疸型。 22 急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22 1 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参照 21 )。 2 2 2 起病后 10 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者。 22 3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 171 。 22 4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40。 疑似病例:2 2 1 2 2 3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 22 2 2 2 4 。 23 亚急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23 1 符合急性肝炎黄疸型(参照 21 )。 23 2 起病后 10 天以上出现以下情况者: a)高度乏力和明显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重度腹胀或腹水。 b)血清胆红素上升 171L 或每日升高值大于 171 。 c)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40。 d)意识障碍(指肝病脑病)。 疑似病例:2 3 1 2 3 2a )和 b)。 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 23 2c ),参考 23 2d)。 3 戊型肝炎的处理原则 31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3 1 1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施治,主要用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 3 1 2 重型戊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加强对病人的监护,密切观察病情。采取延缓肝细胞继续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等措施。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大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低血糖等,并加强支持疗法。 4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疫情处理(见附录 A) 5 戊型肝炎的病原血清学诊断试剂(见附录 B) 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疫情处理 戊型病毒性肝炎尚无特异性的主动被动免疫手段, 加强卫生教育及切断传播途径,管理好传染源是预防戊型肝炎的主要措施。 理好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1 各级医务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病例报告。 隔离病人自发病日起 3 周。 对病人的居住、活动区进行终末消毒。 对接触者观察 45 天,进行 尿胆红素检查。 5 对 常、尿胆红素阳转、抗 性者视为新发病例,依法报告及隔离治疗。 6 按表 病人排泄物包括尿便及尿液接触的器皿进行消毒。 表 录 B (提示的附录) 戊型肝炎的病原血清学诊断试剂 目前尚不能在组织培养上获取供诊断用的病毒抗原、 化学合成抗原肽和 组抗原。两者组装的 剂在检测抗 学合成寡肽抗原,由位于第二读码框架 3端的 B 细胞表位决定簇的 42 个氨基酸和第三读码框架的 3端的 33 个氨基酸组成,对第一读码框架的依赖于 合酶区的部分氨基酸也有合成。此三个读码框架中以第二、 三读码框架为优势表位决定簇,一框架的聚合酶片段较差。 组抗原:用原核细胞分别表达的第二、三读码框架的 3端编码多肽,证明具有抗原性,可用作组装诊断试剂盒的抗原材料,将第二、三读框的 B 细胞表位决定簇片段嵌合表达可得嵌合多肽,对第二、三读框都有抗原反应,并且抗原性较分别表达的肽段强。当前国内外检测戊型肝炎均用 基本原理是: 在聚苯乙烯板孔内在碱性条件下包被纯化的戊肝抗原, 饱和吸附后洗净未结合的抗原,加待检血清标本(120稀释)洗净,加入由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 体(如检测 加标记的抗人检测 抗体则加抗人 链抗体)如果血清中抗 性, 标记抗体可与抗 合, 温育, 洗净后加 物显橙黄色,在 492长下光吸收值( )越大表示阳性强度越大,无色则表示阴性反应。其阳性判定值各厂家产品均有说明。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均有说明,在此不多述。 抗 疾病的早期出现,可作为 原分型诊断的重要判定标准,从初步的临床检测结果看 反应强度低于甲型肝炎, 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在病人入院时立即采血做 150稀释检测抗 晚不能迟于发病后半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