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我国产业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_第1页
毕业论文我国产业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_第2页
毕业论文我国产业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_第3页
毕业论文我国产业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_第4页
毕业论文我国产业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本科生毕业论毕业论文(文(设计设计) ) 题题 目目:我国我国产业产业布局与主体功能区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规划研究划研究 专业专业代代码码: 07070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 吴媛媛吴媛媛 学学 号号: 2009300171 单单 位位: 环环境与境与规规划学院划学院 指指导导教教师师: 陈诗陈诗越越 2011 年年 5 月月 31 日日 1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设 计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设计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 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设计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 明的相应责任。 毕业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1 目录目录 前言前言 -1 1.1.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理论、发展进程及影响因素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理论、发展进程及影响因素-1 1.1 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理论-1 1.2 我国产业布局发展战略的进程-2 1.2.1 实行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2 1.2.2 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2 1.2.3 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3 1.3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分析-4 1.3.1 自然因素-4 1.3.2 社会经济因素 -4 1.3.3 体质因素 -4 1.3.4 科技因素 -4 1.3.5 路径依赖 -5 2.2.主体功能区基本概念与划分指标体系及要求主体功能区基本概念与划分指标体系及要求-5 2.1 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5 2.2 主体功能区规划-6 2.3 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6 2.4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6 3.3.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及发展策略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及发展策略-7 3.1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标准-7 3.2 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 -8 3.3 各主体功能区经济环境特征及其发展策略-8 3.3.1 优化开发区 -8 3.3.2 重点开发区 -9 3.3.3 限制开发区 -9 3.3.4 禁止开发区 -10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2 结语结语-1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1 致谢致谢-13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3 摘摘 要要 产业布局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产业布局问题一直以来影响着我 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产业布局问题的实质是某一产业究竟布局在什么地方才能使 这个产业赚钱,赚更多的钱1。而推进主体功能区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 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各省市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 能定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目标是我国区域发展 的现有格局。 关键词:关键词:产业布局;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4 Abstract Industry layout is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me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dustry layout problem has been affected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essence of industry layout problem is an industry where exactly layout to make the industry make money, Make more money. And push main-functional zones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vince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pacity, Existing development density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y, According to optimize development, The key development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and prohibited requirements, Clear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in different areas,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evaluation index, Gradually formed each characteristic is my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pattern. Key words:Industry layout; Main-functional zones; Planning research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1 我国产业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我国产业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 前言前言 产业布局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结合地理空间安排生产分工的生产力 组织方式,是发展经济的前提与基础。合理优化的产业布局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 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主体功能区划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 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区域未来的人口集聚流动、经济发展态势、国土利 用和城镇化格局以及生态功能,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 发新格局,更加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3。 1.1.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理论、发展进程及影响因素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理论、发展进程及影响因素 1.11.1 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理论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优化是区域产业优化的内容之一,产业布局优化是从空间生产力组 织的角度研究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使生产力的空间组织更加合理,从而能够有 效地降低资源消耗,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产业布局优化就是从区域空 间的角度优化生产力的组织。按照生产布局的内容,产业布局优化需要从产业地 图和产业园区两个不同层面对生产力的空间组织进行调整,形成有限空间的更大 生产力和发展潜力,产业地图是产业布局的结果,也是本级行政区域内生产力组 织的空间结构,是区域生产力的宏观组织方式。而产业园区则是小尺度的区域生 产力布局方式,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产业园区是社会生产力空间组织的微观方 式,它与产业地图从不同尺度共同构成了区域的空间生产力组织。 产业布局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起步阶段产业布局合理规划。产 业布局的合理规划是产业布局的第一步,要想做好产业布局的优化,重要的是怎 样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二是,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布局优 化需要建立在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之上,同时又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 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优化的作用。三是,成熟阶段产业布局链网建设。产业布 局链网建设建立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之上,是产业布局优化进入成熟 阶段的标志4。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2 1.21.2 我国产业布局发展战略的进程我国产业布局发展战略的进程 我国产业布局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嬗变过程,这种嬗变反 映了我国对产业布局内在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入和我国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探索过程。全面认识我国产业布局的嬗变及其所产生的现实效应,将为我 国的产业布局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1.2.1 实行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期,依据我国当时国情及社会发展现状,此阶 段我国实行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其大致发展战略则是:在“一五”计划中, 我国重点是优先发展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为主的重工业,工业化建设主要 围绕前苏联援建的 156 项重点工程和 694 个投资限额在 1000 万以上的项目进行, 这些项目很大一部分摆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由此形成了以西部地区为重 点,同时加强中东部城市工业建设为重点的崭新形式,极大地改变了西部地区的 落后面貌。 “二五”至“四五”时期,国家在产业布局上更加强调均衡布局的指 导思想,产业布局政策的重心开始大规模西移,产业布局跳跃式地向西部地区推 进。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拓展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空间,刺激了我国社会 经济发展的高效、高速。但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缺乏全面的 认识,用主观意志代替了可观规律,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后果:一是,这一战 略脱离了发展和效率的主题,片面强调了公平目标下地区之间的平衡,使得该战 略最终不可能推动区域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相反还导致了区域内的共同贫困。 二是, “三线”建设按照“进山、分散、隐蔽”方针进行的工业布局违反了经济 发展规律,造成企业效益低下。三是,均衡产业布局还使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趋 同,缺乏地区间分工协作,没能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如对发达地区积累 起来的生产力的利用重视不够,对落后地区的潜力和优势认识不足。 1.2.2 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 经济。为了适应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1978 年,以邓小平为首的我国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充分吸取了西方产业布局理论的精髓,对我国产业布局做了 重大调整,实行了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以经济发展规律和价 值规律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重新考虑我国地区产业布局的结构和先后发展秩 序,实施产业布局向东部地区倾斜,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3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包括不同开放层次,具有不用功能的梯度推 进格局5。这些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连同特区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成为我国产业布局的重点地区。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技术进步,新兴 产业兴起,产业布局的指向已逐步由传统的资源指向转为技术指向。在市场经济 带动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南方和东部沿海城市一些产业已经开始依照产业发 展的规律逐渐积聚。由于地区间的合作不断取得加强,一些地理上相近的城市开 始出现较为有序的分工。共享的区域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培育,一些大型的跨地 区的城市经济开始出现。但是,随着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市场自发作用的逐步 增强,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区域发展差 距问题开始凸现并日趋严峻,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差距相当悬殊,产业布局呈现出 显著的自东向西逐渐衰减的梯度分布态势,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的相对值和绝对值差距都在迅速扩大。二是,区域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区 域之间普遍存在着结构趋同现象。三是,区域产业结构偏置与产业结构失衡两种 情况同时并存,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无序,加上地区性经济封锁,市场分割,直 接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 1.2.3 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得到中央的确认。经过连续几 年的战略部署及战略实施,到 1999 年,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 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此,我国产业布局战略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6。在区 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导下,21 世纪初我国产业布局举措包括:一是,积极培育新 的增长极。分别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极,即 2007 年 6 月,国务 院批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 年底,国务院又批准了武汉市城市 圈和配套改革实验区;二是,提出新的产业布局模式,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 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种类型的主体功能区进行产业布局;三是,引导 地方发挥积极性,中央以政府批文的形式,积极引导地方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布局。 从目前局势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初显成效。一是,初步扭转了区域差距尤 其是东西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作用下,劳动力、资 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资源在更大区域范围的优化配置,各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4 区域的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形成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四大经济 格局。即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经济四轮驱动 发展格局。并将成为我国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的区域产业布局和主要区域格 局形态。三是,基本形成“珠三角” 、 “长三角” 、 “环渤海”和成渝经济区四大经 济增长极。 1.31.3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分析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只从五个主要的方面进行说明,即从 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体质因素、科技因素和路径依赖来说明这种影 响。 1.3.1 自然因素 根据区位工业论和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区位布局因素主要包 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先天因素。自然资源禀赋就是指某个地区适宜某类 产业的自然资源丰度及组合优势。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 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正随着科学 技术的进步不断弱化。 1.3.2 社会经济因素 根据现代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增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经 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位势、人力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市场因子及生态因素、 政治军事因素等。其中经济位势是一种综合性质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指由于 积聚、辐射、增长能力强大的核心经济区或大城市同等增长能量的经济区或城市 的存在,某一特定地区或城市与这些地区或者城市之间,必然形成一定的能量落 差,或呈现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或呈现协调互动的互补关系,对区域产业布局 影响很大7。 1.3.3 体质因素 资源禀赋只是区域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但是,各种资源怎样结合在一起转 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以及资源配置的高低,却取决于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随 着我国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趋向深入,体制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地区间产 业竞争的关键增长因素。 1.3.4 科技因素 科技是影响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产业布局形成和变动的推动力。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5 在一定时期内,地区技术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地区的产业布局。一是科技水平决 定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二是科技进步和科技革命影响着地区的产业结构, 从而调整产业布局结构。 1.3.5 路径依赖 历史继承性是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历史上形成的产业基础始终是新的产业 布局的出发点,产生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在产业布 局中,这种“惯性”最初来源于工业区位论中所论述的积聚因子,正是这种路径 依赖性的存在,使得一个地区一旦符合规律地选择了某个产业,无论以后它所具 有的区位论是否更具有比较优势,发展该种产业是否更有效率,都很难从这种最 初的选择中摆脱出来。 2.2.主体功能区基本概念与划分指标体系及要求主体功能区基本概念与划分指标体系及要求 2.12.1 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 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 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是指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区域未来的人口集聚 流动、经济发展态势、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以及生态功能,从区域空间开发适 宜性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不同空间单元。确定不同的 功能区定位,采取不同的区域开发模式,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以人为中 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长期政 策,作为功能区划分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则是从开发的角度将国土空间划分优化开 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是自身资源环境 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区不同, 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主体功能区不同于空间范围较小,定位相对单一的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不完全排斥其他辅助功能或附属功能。也可以说,以某种功能为主所 形成的主体功能区实际上是一个具备综合功能的功能区,以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 为前提,兼顾其他功能,以其对区域发展提供主要发展方向,并以此规范开发秩 序,管制开发强度,调整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 间开发新格局,更加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8。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6 2.22.2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第一次颁布实施的中长期国土开发总规划,立足于构 筑我国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蓝图。功能区规划是在过去自然区划、城市区划、 国土规划等一系列区划、规划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 综合分析评价,更重视与自然社会功能和谐的一种考虑,其实质是对区域自然条 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以及国家 宏观政策在区域落实是我一种综合反映。主体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空 间管治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推动区域良性互动。 以国土整治规划为基础,以构建人地关系核心内容,以公共设施服务均等化为目 标的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正在成为我国近期乃至长远发展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由 于主体功能区划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区划,它在考虑经济活动的同时,必须深入研 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 2.32.3 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 主体功能区划分直接影响区划方法的选择和预期区划方案,因此进行主体功 能区划时必须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分,而主体功能区划分层面及国土覆盖范围直接 相关9。由于主体功能类型的识别涉及较多因素,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体系。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是划分主体功能区的类 型关键标准。其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反映了资源环境对经济活动的支撑能力,是 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依据,国土开发强度 则代表区域的开发水平,反映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压力 大小,但一个地区的开发水平取决于该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2.42.4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 区分主体功能,是我国国土开发的主要理念,其要求是:一是,将国土空间 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展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比如要求加快农 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逐步适度减少农村生活空间;在交通设施空间 商,重点扩大城市群内的轨道交通方面,对扩大公路建设空间严格把关。二是,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有度有序开发。比 如把保护水面、湿地、林地和草地放到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工业化城镇 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在水资源严重 短缺、生态脆弱和自然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交通、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7 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割等。三是,提 高空间利用效率,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比如资源环境能 力较强、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化地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 他城市化地区依托现有城市集中布局、据点开发,严格控制乡镇建设用地扩张。 四是,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10。比如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区域人口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同时,要增加相应规模 的人口,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 3.3.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及发展策略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及发展策略 此研究以湖南省 14 个市(州)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发对该区主 体功能区进行了划分11。下图为 14 个地市相对承载状况变化趋势分析图: 12 10 8 6 4 2 0 长洲 株洲 湘潭 衡阳 邵阳 岳阳 常德 张家界 益阳 郴州 永州 怀化 娄底 湘西自治 3.13.1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标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标准 由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已经明确禁止开发区,因此可直接根据区域的实际 情况,将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进行划定,而对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 其划分方法在明确区域不同承载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具体见表 2。划分的 标准为:1.比较各地市“十五”区域承载现状值大于全省区域承载力上限制,则 将该地市划为限制开发区;反之,则将其划分为重点开发区或优化开发区;2.对 于承载现状值小于全省区域承载力上限制的地市,则根据该市“九五”至“十五” 期间区域承载状况变化趋势确定其属于重点开发区还是优化开发区。区域承载状 况偏好,即承载现状值变小,则该是划为重点开发区,反之,则将其确定为优化 开发区12。如表 2: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8 表 2 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 界定标准 主体功能区 “十五”末承载现状值与上限值的比较 “九五”至“十五”末承载现状变化趋势 功能区类型 区域承载现状值变大 优化开发区 优化、重点 现状值小于或等于上限值 区域承载现状值变小 重点开发区 与限制开发区 区域承载现状值大幅度变小 重点开发区 现状值大于上限值 其他情况 限制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各类保护区划分标准 禁止开发区 3.23.2 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 根据“九五”末至“十五”末湖南省 14 个地市相对承载状况变化趋势计算 结果,以及主体功能区划分标准,得出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13。如表 3 所 示: 表 3 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 主体功能区 主要覆盖的范围 优化开发区 长沙 株洲 湘潭 重点开发区 常德 岳阳 益阳 衡阳 郴州 永州 娄底 怀化 限制开发区 邵阳 张家界 湘西自治州 禁止开发区 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3.33.3 主体功能区经济环境特征及其发展策略主体功能区经济环境特征及其发展策略 3.3.1 优化开发区 优化开发区是对区域进行调控,通过结构优化的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要素 扩散。该区位于湖南省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土地面积为 55457 平 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 26.18%。该区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中部重要城市群, 目前已进入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行列。该 区经济水平较高,且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所减弱。由于优 化开发区是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经济发展水平高,国土开发密度大,资源 环境制约程度也相对较高。特别是该区目前已进入“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行列, 对于这类地区逐步改善经济结构,应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改变 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加 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化解资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9 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14。 3.3.2 重点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是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密度还不高、发展潜力巨 大的区域,加大开发力度。该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北部和南部地区,包括常德、 岳阳、益阳、衡阳、郴州、永州、娄底、怀化 8 个地市,面积为 127097 平方公 里,约占全省面积的 60%。重点开发区经济发展条件较好,且在“九五”至“十 五”期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呈良好变化趋势。重点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较好, 具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15。因此,应加大 对重点开发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改善投 资创业环境,制定吸引产业项目进入和集聚的政策,增强吸引资金、技术、人口、 产业集聚的能力,壮大经济规模;同时,围绕优势资源和现有产业基地,确定优 先提供额度、速度指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行优先重点开发、以 部分带动总体的发展战略。 3.3.3 限制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是指对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在开发规模和 步骤上加以限制,以防范大规模地开发引致生态系统进一步失衡等的要求,提出 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及措施,引导优化开发区增强自主常新能力,提 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 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 能定位的产业扩张。该区主要位于湖南西北地区,包括张家界、湘西自治州、邵 阳 3 市(州) ,土地面积 29275 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 13.82%。该区整体集 聚经济能力较弱,区域综合承载力相对较差,国土开发密度相对较低。对于限制 开发区,应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加强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发展 低耗能、低耗水十五特色产业,走“点状”集约发展的道路,制定重点支持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与财税政策, 建立规范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生产规模、工艺技术 等方面的强制性产业准入门槛;同时,要逐渐弱化对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 水平的考核评价,突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评价;此外,还应引导部分人口、 资源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进而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10 3.3.4 禁止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是指对自然保护区、资源涵养地这样的区域禁止开发,防止对资 源与环境的破坏。禁止开发区主要指: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 质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由于禁止开发区其功能定 位主要是资源和环境保护,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对其实行强制 性保护,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核心区、试验区、外围区等管理 标准,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此外,应建立规范的财政维持养护机制,加强 法律、执法、舆论、公示、听证等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对生态环境的评价和保护。 结语结语 从目前来看,我国产业布局无论是从其发展进程,还是从其影响因素来看, 我国产业布局都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体功能区对我国国土空间进行功能 划分,确定主体功能,明确发展方向,管制开发强度,引导经济和人口向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