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肿瘤CT诊断讲义ppt演示课件_第1页
肝胆胰肿瘤CT诊断讲义ppt演示课件_第2页
肝胆胰肿瘤CT诊断讲义ppt演示课件_第3页
肝胆胰肿瘤CT诊断讲义ppt演示课件_第4页
肝胆胰肿瘤CT诊断讲义ppt演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肝胆胰肿瘤的CT诊断 1. CT检查技术 平扫:发现病灶,确定增强方案 增强:单期扫描-门脉期 双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 双动脉期扫描-动脉早期+动脉晚期 多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 2. 螺旋CT扫描的优势: V一次屏气完成全肝扫描,无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并 可避免小病灶漏检 V容积扫描,回顾性重建进一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V双期或多期扫描,病灶有多次机会被检出 V动态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有利于定性 3. 动脉期对SHCC检出的意义 49例53个SHCC的检出统计 门脉期: 71.70% (38/53) 动脉期: 88.68% (47/53) 双期: 90.57% (48/53) (严福华,周康荣,曾蒙苏。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829) 另一组 MHCC 41个病灶统计结果 门脉期:29.3% (12/41) 动脉期:68.3% (28/41) (严福华,周康荣,曾蒙苏等。实用放射学杂志,1997,13:199) 病灶愈小,AP与PVP两期之间的差异愈大 4. 单排SCT行肝脏动脉期扫描的缺陷 扫描速度相对较慢(0.8-1s),1幅图像/次 完成全肝扫描的时间仍较长(25s5s), 而动脉期持续的时间短(平均23s) 层厚的选择受到扫描时间的影响 从膈顶到肝下缘,扫描时间差别大 因技术因素的影响,部分富血供病灶未能显示其 “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 5. 多排SCT(MDSCT)的优势 *扫描时间更短(0.5 s或更短) *采集多幅图像(4幅/次-16幅/次) *全肝扫描时间大大缩短(5-6 s) *可采用更小的层厚扫描 *可获得真正的动脉期(单期或双期) 6. 延迟时间的合理选择 v 造影剂总量、注射速率 v 有影响因素存在时适当增加5-10s v 小剂量注射预试验 v Smartprep技术 v bolus-tracking 7. 中山医院肝脏检查延迟时间 v 单排: 动脉期:25-30s,门脉期:70s 延迟期:3-4min v 多排: 动脉早期:21s,动脉晚期:34s 门脉期:80-85s,延迟期:3-4min 8. 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 平扫: 多为等或低密度,高密度少见 常伴有坏死、出血、脂肪变,钙化少见 可显示包膜 小病灶检出率低 9. AP:有强化表现,均匀或不均匀 AVF 供血A 少血供病灶无强化表现 AP对小病灶的检出最有价值 10. PVP: 低密度 等密度 高密度血供丰富,PV参与供血 延迟时间的选择 肝硬化背景 包膜强化 11. 血管受侵: v 血管不规则变细或中断 v PV主干或分支充盈缺损 v PV管壁有强化 v PV海绵样变 12. 肝癌的肝内外扩散和转移 v卫星灶 v肝内胆管扩张肝门LN压迫 肿块直接侵犯或压迫 胆管内癌栓 v淋巴结转移 v局部侵犯 v血行转移 13. 特殊类型的HCC v混合型 v透明细胞型 v硬化型 v纤维板层样型 v血管扩张型 v外生型 14. 术后随访 v复发灶的表现和原发灶相同 v术后残腔和复发灶的鉴别: v术后残腔:水样密度,边界清楚 动脉期和门脉期均无强化 v术后复发:动脉期有强化表现 15. MDSCT双动脉期扫描对肝癌 检测的研究 16. 肿瘤与肝脏不同时期密度差值 时期 病灶数 XSD 平扫 36 15.657.00 动脉早期(EAP) 36 11.539.06 动脉晚期(LAP) 36 19.6913.30 门脉期(PVP) 36 16.619.55 17. 双动脉期的价值 v显示富血供肿瘤强化的机会增加 v更薄层的扫描提高了SHCC和MHCC的显示率 (SHCC:97.8%,MHCC:92.86%) v动脉晚期的价值更大 v双动脉期+门脉期进一步提高HCC的检出率和 定性准确性 18. 胆管细胞癌 好发于左叶 病灶边界不清 动脉期轻度到中度强化 门脉期和延迟期有强化 肝内胆管扩张多见 延迟强化区内见到扩张的胆管 19. 转移性肝癌 平扫: 病灶多而小,分布较均匀 多为低密度 边缘清楚或模糊 钙化(黏液腺癌、类癌、平滑肌瘤等) 20. 增强: 动脉期:明显强化,均匀或不均匀 等密度不能发现 不强化,仍为低密度 门脉期:边缘强化,“牛眼征”,最具特征性 囊样改变 门脉癌栓少见 其他脏器或淋巴结的转移 21. 血管瘤 v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v中年女性多见 v多为体检偶尔发现 v其重要性在于和恶性肿瘤鉴别 22. 病理 v多为单发,922为多发性 v90为海绵状血管瘤,切面呈蜂窝状 v大的病灶中央见疤痕组织,偶见钙化 v分厚壁和薄壁 23. CT表现 平扫: 低密度,边界清楚 伴有脂肪肝时可为等密度或高密度 病灶较大者,可见到中央更低密度区 (疤痕、血栓形成、出血) 24. 增强: 典型表现 早期边缘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 早期中心强化,逐渐向周围扩展 延迟期基本充填 充填时间不少于3分钟 25. 不典型表现 k早期均匀强化 k病灶始终无强化 26. 影像学评价 vUS: F敏感性高,价廉,可多次重复 F彩超可观察血流 F个人操作手法和经验影响诊断准确性 27. vSCT: (扫描速度快 (多期扫描易于动态观察血供情况 (多数病灶可以明确诊断 (不典型病例、伴有脂肪肝者诊断有一定困难 28. vMRI: D多个序列成像,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95%以上 ) DT2WI上随TE时间的延长,信号逐渐增高 D重T2WI上的“亮灯征”为其典型表现 D肝脏背景信号影响小,鉴别诊断价值大 29. 腺 瘤 v少见的良性肿瘤 v起源于肝细胞 v有完整的包膜 v和服避孕药有关 30. CT表现 v动脉期明显强化,均匀或不均匀 v门脉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v延迟期为略低密度或等密度 v各期可显示包膜 v出血、囊变多见 31.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v厚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熟的脂肪细胞 组成,各种成分比例各不相同 v好发于肝右叶,单发 v女性多见 v一般无包膜 32. v分型: f混合型 f脂肪瘤型 f肌瘤型 f血管瘤型(血管瘤型、血窦扩张型) 33. vCT表现 d脂肪密度 d强化特征 动脉期: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 显示病灶中心血管影 门脉期:延迟强化,边界不清 34.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在先天血管畸形基础上,因肝细胞酶系 缺损而使肝细胞易受激素类药物刺激, 发生坏死后修复再生所形成的瘤样病变 35. 临床:通常无症状,无出血和恶变倾向,无需处理 病理: 肝组织异常增生,肝小叶的排列紊乱 内含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胆管、 血管 中心疤痕(血管、纤维组织) 无包膜,极少部分病例具有包膜 富血供 36. CT表现 平扫:低密度或等密度,疤痕区呈更低密度 增强: 动脉期: 显著强化 除疤痕以外强化均匀一致 疤痕区早期无强化 显示供血血管 37. 门脉期:持续强化,呈高或等密 度 边界不清 延迟期:等或低密度,包膜样改 变 *疤痕区强化为显著特 征 38. 炎性假瘤(IPL) 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肝脏局部 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 增生为病理特征的肿瘤样病变 39. 病理分型 黄色肉芽肿型 浆细胞肉芽肿型 玻璃样变硬化型 硬化性假瘤型 静脉内膜炎型 坏死型 病理特征:凝固性坏死 40. CT表现 病灶形态多样性,相邻小病灶可融合 平扫:等密度或低密度,边界不清 增强: 动脉期无强化 门脉期或延迟期病灶边缘强化 , 分隔强化,中心或壁结节强化 病灶边界显示清晰,似有缩小 41. 胰腺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42. 检查方法 v检查前30min口服1000ml清水,前5min口 服300-500ml清水 v平扫:明确肿块部位,了解梗阻情况 v增强: 单期 胰腺实质期 40s 双期 动脉期 2030s 门脉期 70s vCTA 43. 胰腺肿瘤CT检查的适应症 v发现原发肿瘤的部位和分期 v转移性肿瘤患者,确定胰腺是否为原发灶 v黄疸患者的病因诊断 v腹部肿块者明确肿块来源及与胰腺的关系 v胰腺肿瘤治疗后随访 v术前分期及手术切除性估价 44. 胰腺癌 v胰腺癌分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 胰癌,胰头癌最常见 v胰腺癌具有生物学特性 围管性浸润 嗜神经生长 乏血供肿瘤 45. 正常胰腺的 CT表现 识别标志:SMA、SMV、SV 走向:斜形、横形、S形、马蹄形 形态:胰头至胰尾逐渐变细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大小:需结合形态、年龄判断 46. 正常变异 胰头局限性分叶状突出(突出部分1cm): 前方分叶型、后方分叶型、水平型 胰尾卷曲成球状: 局限性脂肪侵润: 环状胰腺: 47. 胰腺癌CT表现 v直接征象 胰腺肿块 形态: 较大肿瘤至外形改变,较小者轮廓不变 密度: 平扫 多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 增强 强化不明显呈低密度 动脉期 肿块和胰腺的密度差异大 AP 6616Hu,PVP 3521Hu 48. v间接征象 1、胰周血管或脏器受累、侵犯: 胰周血管受累的CT表现 胰腺和血管间脂肪层消失 血管被肿块部分或全部包绕 血管形态不规则,变细、僵直等 血管不显影或有癌栓形成 大的肿块易侵犯十二指肠、胃后壁等 49. 2. 梗阻性胆管扩张: 胰头癌侵犯、压迫胆总管下端引起 胆总管、胆囊、肝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 有时为早期胰头癌的唯一征象 50. 3. 胰腺管扩张: 癌肿堵塞主胰管所致,呈串珠状 胰头癌- “双管征” 胰体癌-胰尾部主胰管扩张伴胰尾萎缩 单纯胰腺管扩张无特征性 51. 4. 继发囊肿: 胰管阻塞胰液外溢所致,位于肿 瘤远端的胰腺组织内 5. 淋巴转移: 以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旁淋 巴结转移最常见 6. 脏器转移: 52. 胰腺癌分型及其常见征象 v胰头癌:胰体尾萎缩、双管征、继发囊肿 SMV、SMA、SV、SCV受侵多见 v胰体癌:远端胰腺萎缩和胰管扩张 胃后壁、后腹膜腔受侵 CA、SA、SV、A受侵多见 v胰尾癌:脾门处肿块、侵犯脾门、SV 肝外性门脉高压 v全胰癌:胰腺弥漫性肿大和/或伴有不规 则低密度或混合密度影 53.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优势 v小胰癌的检出增加 一次屏气完成扫描避免漏检 动脉期扫描提高病灶和胰腺之间的密度差异 v显示胰周血管及脏器有无侵润优于常规CT v门脉期扫描有利于肝转移灶的检出 v提高了分期及手术切除性估价的准确性 54. 鉴别诊断 1、慢性胰腺炎 Z 胰头增大但外形光滑,无明显分叶 Z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但无坏死区 Z 总胆管正常或扩张,但形态较规则 Z 周围血管及脏器无明显侵犯 Z 胰头区可见到较大的钙化灶 Z 肾周筋膜增厚及假性囊肿的形成 55. 2、囊腺瘤或囊腺癌:分浆液性、粘液性 g 囊实性肿块 g 囊壁结节和分隔 g 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和分隔强化 g 囊内钙化的机率大于胰腺癌 g 软组织成分越多,恶性倾向越大 56. 胰岛细胞瘤 v分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良性和恶性 vCT表现 &功能性,直径常5cm &强化形式多样,总体表现血供丰富 &病灶小但转移出现早且也为富血供 57. 胆道肿瘤 胆囊癌 病理: 腺癌(90)、鳞癌、肉瘤 浸润型(胆囊壁增厚) 肿块型(腔内和胆囊窝内) 58. 分型 v胆囊壁增厚型:壁增厚,不规则或均匀性 v腔内型:单发或多发的腔内肿块 基底部胆囊壁增厚 v肿块型:胆囊窝内肿块,邻近肝组织侵犯 59. CT表现 U早期和晚期均有强化表现 U胆管扩张 U局部侵犯:肝脏(左叶内侧段、右叶前段)、 十二指肠、结肠肝曲、胰头等 U淋巴结转移:肝门、胰周、后腹膜等 U合并胆石症或胆囊炎 60. 胆囊炎与胆囊癌鉴别诊断 v胆囊壁增厚: M胆囊癌: 局限型,不对称性,壁结节,内壁不规则 I胆囊炎: 弥漫对称性,内壁规则,Halo征,粘膜增强 61. v外壁均可不规则,均可形成腔外肿块 强化类型有区别 v黄疸多见于胆囊癌 v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胆囊癌 v炎症征象遮盖肿瘤表现 62. 肝癌与胆囊癌相互侵犯的鉴别 v 能否显示胆囊 v 增强类型:持续强化,速升速降 v 肿块内显示结石 v 肿块中心位置 v 临床化验 63. 胆管癌 按部位分类: v周围型:肝内小胆管(胆管细胞癌) v肝门型:肝门附近较大的肝管(肝门胆管癌) v肝外胆管型和壶腹型:CBD癌(上、中、下) 64. CT表现 肝门胆管癌: 1.胆管壁浸润增厚,管腔狭窄 2.腔内或腔外肿块,动脉期有强化,门脉期及延迟 期强化更为显著 3.肝门区胆管中断 4.肝内胆管扩张(局部或普遍) 65. 胆总管囊肿 v分型: 型:胆总管呈囊状、纺锤状或柱状扩张 型:胆总管呈单发憩室样扩张 型:十二指肠壁内段胆总管呈囊状膨出 型:多发胆管囊肿,位于肝内和肝外,或肝外多发 型:又称Caroli氏病,为肝内胆管多发囊状扩张 66. CT表现 I型: 肝门区液性密度(囊性)占位 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壁薄 肝内胆管不扩张或仅轻度扩张 扩张的肝内胆管呈球状或梭状 胆总管高度扩大,压迫邻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