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1页
培训资料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2页
培训资料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3页
培训资料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4页
培训资料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第十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掌掌 握握 熟熟 悉悉 了了 解解 u传染病 流行过程 的三环节 ; u法定传 染病分类 。 u法定传 染病的报 告; u消毒; u预防接 种的种类 及注意事 项。 u传染 病防治 策略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 行过程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 防与控制 第三节 免疫规划与 计划免疫 教学结构及目标展示教学结构及目标展示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 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 这场危机 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 HIVHIV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冰山现象冰山现象 冰山现象冰山现象 一、传染病流行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人类征服 传染病的斗争比以往更加艰巨,有些似乎已被 征服的传染病正在卷土重来;有些区域性的传 染病正在昔日的“安全地带”蔓延;有些疾病的 病原体产生了抗药性,使其治疗变得极为困难 。此外,近30年来世界各地至少出现了40种新 传染病,以至于 WHO 呼吁“全球警惕,采取 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 寄生虫 细菌 病毒 病原体 途 径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 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二、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宿 主 得传染病 传染源传染源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生长繁殖生长繁殖 排出病原体排出病原体 易感者 侵侵 入入 携带者 患者 获得免疫者 死亡死亡 传染病流行图 病人病人 动物动物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 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患 者 麻疹、 百日咳、水痘 病原携带者 乙 肝 受感染动物 鼠疫、狂犬病 (一)传染源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 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二)传播途径 分类 空气传播 流感、肺结核 经水传播 霍乱、血吸虫 食物传播 痢疾、伤寒 接触传播 淋病、疥疮 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疟疾、西尼罗热 土壤传播 炭疽、破伤风 医源性传播 丙肝、艾滋病 垂直传播 风疹、梅毒 (二)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 流感病毒 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 时经口鼻排入环境 结核杆菌 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由于失去水 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 核称为飞沫核 炭疽杆菌芽孢 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 面,干燥后形成尘埃 特征 传播途径易实现,易爆发流行 冬春季高发 少年儿童多见 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 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二)传播途径 2.经水传播 饮用水污染特征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除哺乳婴儿外,其余人群均可发病 如经常被污染,可表现为慢性流行经过 如一次性严重污染,可出现爆发流行 水源停用或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可平息 疫水接触特征 疫水接触史 地区、季节与职业上的差别 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人群 大量易感人群与疫水接触可爆发 对疫水采取措施可控制发生 (二)传播途径 3.饮食传播 4.生物媒介传播 5.接触传播6.垂直传播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三)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 的因素有哪些? 传染源传染源 病人病人 携带者携带者 受感染受感染 动物动物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接触接触 水水 食物食物 医源性医源性 垂直垂直 媒介媒介 土壤土壤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经济经济 政治政治 文化文化 宗教宗教 风俗风俗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气候气候 地理地理 易感人群易感人群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3 建立预警制度 4 5 严格相关管理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监测 预防为主 1 2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2 一、传染病防治策略 措 施具 体 的 方 法 传 染 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 制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治疗、早隔离 切 断 加强卫生管理,养成良好 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 保 护 锻炼身体,避免接触传染源, 加强防护,实行计划免疫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1955年7月5日,卫生部公布传染病管理办法,法定传染病2 类18种。 1955年9月6日,新增7种,法定传染病2类25种,其中甲类3种, 鼠疫、霍乱、天花。 1989年9月1日,我国实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3类35 种,传染病管理走上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制道路。 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发布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 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1.报 告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2.法定分类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甲类、乙 类和丙类 ,共三类 39种 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I流感、艾 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 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 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 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3.报告 甲类(包括乙类中艾滋病、肺炭疽) 城镇 2h内 农村 6h内 乙类 城镇 12h内 (2)报告时限 农村 24h内 丙类 24h内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受到甲类、传染病爆发、流 行的报告后,于2h内报告卫生部。 (1)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 法定报告人 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 :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 (二)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消毒:用理化、生物方法杀灭和消除传播途径上(环境中)的病原体。 (三)对易感者的措施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1)免疫预防 (2)药物预防 (3)个人防护 第三节 免疫规划与 预防接种 预防疾病事半功倍 治疗疾病事倍功半 预防接种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保证 新任卫生部长陈竺: “中国在医学领域的科研应该注重预防、注 重改善环境因素,这样投入少而见效明显。13 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 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 一 计划免疫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的 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 群接种,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 ,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 预防结核病; 出生三个月的婴儿,通过接种百白破疫苗,可 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例如: 1.国家免疫规划 按照国家或者省级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 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 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 生和流行。 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 划范围,将甲肝、流 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 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 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 划 我国扩大免疫规划重要的里程碑 2007年3月16日 2.新中国免疫预防的发展历程-1 l 1950年代:全国开展普种牛痘。 l 1963年,发布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逐步开展BCG、OPV、DPT和MV 接种。 l 1963年,本土天花野毒株循环阻断,1980年全球消灭天花 l 1970年代,每年利用冬春季节在全国范围推广突击接种; l 1974年, WHO提出EPI (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扩大预防接种的人群,提高接种率 ;扩大疫苗种类,推广使用新疫苗 l 1978年 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开展冷链建设。 l 1982年:统一儿童免疫程序 l 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确定每 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l 1987年:卫生部首次颁布计划免疫技术规程。 l 1988、1990、1995年相继实现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BCG、OPV、 DPT和MV接种率达到85%目标 2.中国免疫预防的发展历程及成就-2 l1991年:李鹏总理签署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等两个世界性文件 ,对计划免疫等工作目标做出政府承诺。 l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自1993年12月起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消灭脊髓灰 质炎的强化免疫日(NID)活动。 l1995年:全国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开始实施消除新生 儿破伤风工作计划。 l1997年:开始实施全国加速麻疹控制规划。 l1998年:成立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和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 委员会,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开始启动;正式提出将乙脑、流脑、乙 肝、风疹、流腮纳入免疫规划管理。 l2000年:通过WHO证实实现无脊灰目标(1994年,阻断本土脊灰野毒株的传播) l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GAVI项目实施)。 l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通过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并于2005年6月1日起施行。卫生部制定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面使用国家 免疫规划 l2006年,乙肝血清学调查。 l2007年,国务院总理发布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3.我国现行的计划免疫 自1950年起普及牛痘、卡介苗、百日咳菌苗及白喉类毒素 的预防接种。60年代扩展到包括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破伤 风等预防制剂的接种,使这些疾病在城市中基本上得到控 制。 在国外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易感人群制定有相应的免疫接 种计划,如婴幼儿期和儿童的免疫计划;对65岁以上的健 康人和医护人员或高度易感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免疫接种; 不同程度接触乙肝病毒后的预防措施等,以期将传染病的 发病率降至最低限度。 五苗防七病 一类疫苗针对疾病免疫程序 卡介苗 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出生时 乙肝疫苗乙型肝炎 0、1、6月龄 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2、3、4月龄,4足岁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3、4、5月龄和1824月 龄 麻风疫苗麻疹、风疹8月龄 乙脑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8月龄、2足岁 麻腮风疫苗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18月龄 甲肝减毒活疫苗 甲型肝炎18月龄 A群流脑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6-18月龄 A+C群流脑多糖疫苗 A群及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3周岁、6周岁 白破疫苗白喉、破伤风6周岁 二类疫苗针对疾病 初始接种 年龄 水痘疫苗 水痘1周岁 流感疫苗流行性感冒6月龄 Hib疫苗 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 肺炎、会厌炎等 2月龄 23价肺炎疫苗 肺炎球菌性肺炎和由本疫苗包含的各 种血清型引起的系统性肺炎球菌感染 2周岁 7价肺炎疫苗 7种血清型(4、6B、9V、14、18C、19F 和23F)肺炎球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 3月龄 狂犬疫苗狂犬病被咬伤后24小时内 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 2月龄-3周岁期间每年1 剂 甲肝灭活疫苗 (可替代甲肝减毒活疫苗,自愿自费 ) 甲型肝炎18月龄 脊灰灭活疫苗 (可替代脊灰减毒活疫苗,自愿自费 )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在患免 疫缺陷症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继治 疗者中推荐使用 2月龄 A+C群流脑结合疫苗 (可替代A群流脑疫苗,自愿自费) A群及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6月龄 4.全国免疫规划总体形势 中央重视,但免疫规划配套政策、经费缺乏 国家发布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规和重要文件, 但落实困难(部分县未落实基层从事预防接种补助经费) 常规免疫滑坡趋势没有得到遏制 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聚集地免疫覆盖率低 麻疹等疫苗可预防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发病反弹、局部暴发 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差距甚大 仍然维持无脊灰状态,但脊灰野病毒输入风险存在 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取得较大进展,但肝炎免疫规划国 际合作项目减少 二、 预防接种 vaccination ,利用人 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 ,通过适宜的途径接 种于机体,使个体和 群体产生对某种传染 病特异性的自动免疫 和被动免疫。 1.预防接种概念 目的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按照国家和省级规定的 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给适宜的接 种对象进行接种疫苗,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 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季节性 有些疫苗的接种时间与当地发病季节有关,比如 流脑、乙脑、流感在南方和北方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的 差异。根据疫苗接种后一般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有足够 的抗体产生,所以接种时间往往定在可能流行的前 1 2 个月。 作用 只有严格按照合理程序实施接种,才能充分发挥 疫苗的免疫效果,才能使宝宝获得和维持高度免疫水 平,逐渐建立完善的免疫屏障,有效控制相应传染病 的流行。 预防接种标志 2.疫苗 p疫苗的含义? 疫苗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概念是指所有的免疫制 剂,即包括用于感染性疾病和非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 性疫苗;狭义的概念正如条例 中所规定的,是指为了预防、 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 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 物制品。 p 疫苗分类? (1)计划内疫苗 计划内疫苗(一类疫苗)是国家规定纳入计 划免疫,属于免费疫苗,是从宝宝出生后必 须进行接种的。 计划免疫包括两个程序:一个是全程足量的基础免疫, 即在1周岁内完成的初次接种;二是以后的加强免疫,即根 据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人群的免疫水平和疾病流行情况适 时地进行复种。这样才能巩固免疫效果,达到预防疾病的 目的。 7种计划内疫苗(一类疫苗):即卡介苗、乙肝疫苗、脊 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 流脑疫苗。这7种疫苗可分别预防9种疾病(包括结核病、乙 型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百日咳、白喉、破 伤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计划外疫苗 计划内疫苗(一类疫苗)是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 ,属于免费疫苗,是从宝宝出生后必须进行接种的。 而计划外疫苗(二类疫苗)是自费疫苗。可以 根据宝宝自身情况、各地区不同状况及家长 经济状况而定。如果选择注射二类疫苗应在不影 响一类疫苗情况下进行选择性注射。要注意接种过活 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脊灰糖丸)要间隔4周才能 接种死疫苗(百白破、乙肝、流脑及所有二类疫苗)。 10种计划外疫苗(二类疫苗):HIB疫苗(b型流感 嗜血杆菌多糖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 苗、甲肝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狂犬病疫苗、出血热 疫苗、气管炎疫苗、兰菌净。 二类疫苗接种原则: 知情,自愿,自费 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阻挡作用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白细胞消灭病原体 当病原体出现,危害人体时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白细胞消灭病原体 (皮肤和黏膜组成) (溶菌酶和吞噬 细胞组成) 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免疫的功能 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疫苗通常是杀死的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 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就是把疫苗(假的抗原)注入人体 ,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发挥特异性免疫 的作用。 当真的抗原到来时,免疫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