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多用屠呦呦课件_第1页
一材多用屠呦呦课件_第2页
一材多用屠呦呦课件_第3页
一材多用屠呦呦课件_第4页
一材多用屠呦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作文(60) 26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 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 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作文解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浙江卷自04年自主命题开始,都 是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还是第一次。从本质上讲,新材 料作文脱胎于材料作文,但又不限制文体,同时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 放性“三自”,更具灵活性、新鲜性与开放性,也更能发挥考生的主观 能动性。但新材料作文因其“新”的特点,容易给考生设置一些无形的 障碍。笔者认为要写好这篇文章,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全面理解材料,不能脱离整体材料的意思另起话题,但可 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是说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而 不是话题。如有的学生从材料中引出话题“情意”,则有可能偏题。 第二,必须考虑绿叶与根的双元关系、辩证关系。根滋养抚育绿叶, 绿叶才得以葱绿昌茂,绿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 忘根对自己的呵护。根作用于绿叶,绿叶反作用于根,这是相互的。 有很多考生应该会提炼出“感恩”的观点,比如“游子对故土的感激眷恋 ”、“华侨对国家的回报感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爱戴”等等都可以,但 是像一般的帮助别人,比如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情人之间的互相体 贴,陌路人一个友情的微笑,身处尴尬时一份温馨的怜悯等等就与材 料中的“感恩”之味有点距离,因为它们都脱离了“绿叶与根”的关系。 第三,要写好这篇文章,对考生的的思维能力要求较强。近几年 浙江省命题导向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激活学生库存的知识和经 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关注现实的认识观,引导学生心灵的 真善美和思维的开阔和多样。如果考生能超越 “感恩”,能从材料 中品出根与绿叶的延续性关系“给予与吸收,及再给予”,将 个体心理上升为一种群体情感倾向,比如“乡愁的文化心理”等, 则能写出一定的思想深度,容易得高分。 总之,在全国大范围一片话题与命题的作文大潮中,今年的浙江 卷昂扬走在“新材料作文”的行列,与全国卷及上海卷一起,情 理兼重,相信积极参与生活,思考生活,注重生活积累与情感积 淀的考生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理想与信念 处世与为人 智慧与哲思 成长与奋斗 道德与修养 情感与志趣 社会与现象 自然与启迪 生平简介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 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多年从事中药和 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 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1948年,宁波效实 中学;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1951年 ,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5年,大学毕 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 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屠呦呦加入了 中医药协作组。 屠呦呦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 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 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他们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 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 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 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 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 不好。 问题出在哪里呢?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 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到了。 这就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 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乙醇来 提取青蒿素。温度正是青蒿素(青蒿素到了1972年才获 得命名,此时研究组尚不知其化学结构)提取的关键,过 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 1971年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 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 蒿素。 如今青蒿素成为传统中医药献给人类的礼物,在人类抗击 疟疾的战斗中,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被很多国家称 为“东方神药”。 主要成就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卡罗琳斯医学院 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 廉 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获得今年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年的奖项分成两部分:一半 授予爱尔兰和日本科学家,表彰其在治疗蛔虫引 起的感染方面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 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作的贡献。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 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 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 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 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当时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 。屠呦呦所在的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1971年,屠呦呦受 到中医药典籍启发,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并且报告 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次年,“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 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了奇效。2004年 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 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 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 药 成就和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 之一;同年被国家第一批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0年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同年由中国中医研究院 授予最高荣誉奖和终身研究员称号; 1994年被中央国家机关授予“十杰妇女”称号; 1995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同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再次出席全国科学 技术大会。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4年获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Prince Mahidol Award);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凭借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第12位获得该殊荣的女性。 琐闻逸事 团队成果:在当时的采访中,屠呦呦表示,“青 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 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 贡献。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肘后备急方:屠呦呦曾向媒体介绍,研究的 难点在对青蒿科属的选择上,到底应该是哪种植 物、提取方法上也需要突破。后来,屠呦呦受葛 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 取汁服”的启发,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醚冷 浸法低温提取,最终获得成功。 琐闻逸事 “三无”身份:无留学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 衔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 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获得拉斯克 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 时间名满天下,当时已81岁的屠呦呦首次在国内公 开亮相。 自身名言或他人评价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 标”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 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 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 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2015年10月,诺奖评委会将奖杯颁给85岁的屠呦呦, 依据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 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 床试验。 一材多用 一材多用的意思就是根据所给的话题或中心,选择素 材中有用的内容,用议论或抒情的语句使之与中心紧 密结合。 同一个名人的生平或事迹,可以用在不同的话题或中 心中。 可以根据所搜集的人物的资料进行合理的想象。 作文一材多用,不是有了几个就不再积累了,也不是 照抄照搬,而是从众多材料中筛选出最好的,根据主 题的需要灵活地使用。这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 首先要善于积累材料,尤其要善于积累新材料,然后 对材料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和剖析。勤积累,勤思考, 材料的运用方可游刃有余。 注意:材料一定要准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 药抗疟”的研发任务,她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自从 那时开始,屠呦呦的人生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找 到有效的抗疟药方。为了这个目标,她挑灯夜战,钻 研古方。成堆的古籍需要阅读,上百张古代药方需要 重新实验,这中间经历过多少次失败,就有多少次打 击。可是屠呦呦从来没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为人类找 到有效的抗疟药方。为了这个最初的目标,她不怕失 败的打击;为了这个最初的目标,她不怕实验的枯燥 ; 为了这个最初的目标,她不怕世人的冷眼。而事实 也证明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5年10月5日凭 借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成为中国获得该殊荣的第一人。 我的时间 今年已经85岁的屠呦呦,她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呢? 她如是说:从39岁起,我的时间就交给了研治抗疟药 。我的时间流逝在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从中 我寻找着抗疟药物的线索;我的时间流逝在那些代代 相传的中药药方中,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 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我的时间没有白白流逝,从 肘后备急方我发现了温度的关键作用,我终于成 功提取出了青蒿素,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战斗贡献了我 的力量。 一直走到风停雨住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也曾历经风雨,她历经改朝换代的 动荡,文化革命的煎熬,这些都没有影响她前进的脚步 。宁波效实中学,宁波中学,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医研 究院,她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来,风雨从不曾阻止她的 脚步。后来她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承担“中草药抗疟” 的研发任务。简陋的设备,古旧的药方,一次次的寻找 ,一次次的实验,失败打击着组员们,打击着屠呦呦。 但她依旧沉着冷静地坚持着,反复地实验,认真地研究 ,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屠呦呦用“三无身份”走出“ 三个第一”,走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她用自己的 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你能撑着伞一直走,终能走到风 停雨住,云散日出! 中外科学家 11个中国科学家,其中钱学森9人,袁隆平13人,华罗庚 6人,只有一人提到屠呦呦。另有杜诗,陈建功,李四光 ,竺可桢,詹天佑,李时珍。 14个外国科学家,其中爱迪生7人,爱因斯坦7人,牛顿8 人。另有霍金,富兰克林,维纳,哥白尼,波义耳,焦 耳,孟德尔。 305班 19个中国科学家,其中屠呦呦7人,邓稼先8人,钱学森4 人。另有沈括,周培源,李政道,钱三强,吴文俊,王 淦昌,张衡,竺可桢,李四光,汪家鼎,华罗庚,童第 周,祖冲之,袁隆平,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