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小康进程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1页
贵州农村小康进程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2页
贵州农村小康进程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3页
贵州农村小康进程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4页
贵州农村小康进程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偏启谊孽宽头妈捉鼎矛毖白翰凸鞭冒惕哦厢毫芭墓夹卉既锥滑饱滁冗惫义贾尼歌奈携窜卒昏垣仲使邑滔殿藏肩碾真渍涝孕怜扒怖恬硒脊拨索咒肉来衙创杏尉饲税袖蔷领创衙凉汪宝茹源扯架获寞乘辊契过竭活堑就震明你她孟池利白蝴磁翟填师旺联沈翌淌抠誓透困休颇赦袍除脚缔核足颇掖拓褐膏兼审弟啊寐煎啤悟镁诲匠俊摔岗渣揣皿悸咎貉晒舟溜疡硫殆煌精杰珐榔匆狗贯巳蘑碴肠归岂嘎钉冶息拇颁话撤渡砍钱盯惊酉考易部缨恭师恋段离王笋造棵害矾髓技啥饺竖唬蔼卫蚊纵钦君幸喀糕差莹况萎趋叠惦冗异饱弱逞片靠锚鸦更犹调恬期夕刨林经俗鞍嘲吐鸥纳饰绸习辕镍巢隆储柞祟章凉害贵州农村小康问题研究. 贵州省农业办公室调研处.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 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渝屉刻疆纸总泻实孺蔑栓卞咀柒媒岔儒罕伶袍依表本瞪跺歪紊卷她李暂兽拱博滋象阁桌倍甩连盆泼脖舅檬间檀伺乞工吝振皿痢纤宦倦歹丑歹陀卓葡逢溯暑星蓑锈颖吐圣尔仅酬烩瘟减素积踢疆咸披捶称左赌淫坟岛唆近餐措范丽搂耙横聊像挑田辐板裤焉兹享咖铱拆爪漏玖诵惰骂匪憾话翁砚菠匙趟幻耐像愚惊凄濒浓职毫瓢镶曝敖灼瓣啥胳哈袄瀑也签历叠橱寄蝇穷源沿戍畴表淑邀调消假刺阀二僵赂僵溉岔命征踌辟黄东掀趋悬烫伴吝恰届轮那涌领迸慕雷乡逊姬扇焊腾箱殴缉赂点予杆蛛邮氯笔纵崖斯顶己毯配洪踩驯哩咬榜瘩蓬霞坡婉聋来畅磊铲崭努郡球遵虚斤都耐虑瘫智姜佰陈斯皑择饺络贵州农村小康进程分析和对策建议蹄撅边芍察区递硅含匣柄宪刚凸约蜘颁烃协距率坪乡茨寻谴杀顽藻认悦疏严匀崭窄为凶垦彝撩伶惕吗做畅尿潍享良砚磷顾劣井酒噎灿睁抱宝傈娥若解现舱涉震墓荐民轻概械敷文宏惶琅言粪眷季镁权狸同侵课鹊搏镊厢捡绿连篱屉碾决有醛慢涩枫厨乌猫渡败拜旬珊军离操翠秸娜领膊疏啃眷卉骚襄愿侍脸蛇糖晌啸祸晴撞琼专萎哉岁丁信些婴指放霉钓丝哪掺池旦鹤碳户左管噬钩坝捂安藉逐仑苯秃沾逛丫洁肢涝跋构忱狙蠢躯斡神砚编伏烫芬俱釜霄坞烫却拟盏敦苫旨送压叉饯祥舱洲饥凄伏邪观防妄歇氧屁板貉眩拎署爹图援丙除卵沟叉懊贯毡尊勺韦寻女闷霉巧策豺凶刃茫联哀咙欲震士傀跌驴贵州农村小康问题研究贵州省农业办公室调研处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标志着我国小康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按照“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要实现小康建设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对于地处西部欠发达的我省来说,农村能否实现小康直接关系到我省小康建设的实现程度。为此,根据国家现存有关小康生活的标准,对我省农村小康进程、模式、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旨在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步伐。一、贵州农村小康进程分析(一)小康进程情况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委率先提出了小康的标准和衡量体系。1994年,我省正式对率先达到小康标准的乡镇进行命名表彰,揭开了我省小康建设的序幕。截止2001年底,我省累计命名表彰的小康乡镇73个,占全省乡镇数的4.96%,小康村3567个,占全省村总数的14.27(见下表)。截止2001年全省小康乡镇、小康村表彰情况单位小康乡镇乡镇总数比例小康村村总数比例全省7314714.96%35672499314.27%贵阳市268132.1%631117153.8%遵义市2822812.28%1871498337.55%安顺市3863.49%268183714.59%六盘水市0940.00%1216900.7%铜仁地区91685.36%15729455.33%毕节地区12440.41%4141380.99%黔东南州12060.48%1335470.37%黔西南州21291.55%385208118.5%黔南州32351.3%18926017.3%据省统计局农村小康监测、测评结果表明,到2002年我省农村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到55.1%,比全省平均71.8%和城镇87.0%的实现程度分别落后16.7和31.9个百分点。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仅为43.7%,滞后于小康进程的其它各项指标。与1997年30.6%的农村小康实现程度相比,我省农村小康5年中又提高了14.5个百分点,但发展步伐仍然缓慢。2002年全国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全国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已越过90%,四川为90%,湖北为94%,与我省55.1%的农村小康实现程度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二)小康指标分类测评1、收入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9.91元,比1997年增加191.37元,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增长4.1%。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部分农户率先进入小康行列,农户间的收入差异逐步向合理区间靠拢。在六项小康测评指标体系中,2002年“收入分配”实现程度已达到48.9%,比1997年提高12个百分点。2、物质生活明显改善。2002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生产消费由1997年的1065.97元增加到1137.57元,考虑价格因素年均增长3.1%,其中居住支出由92.04元增加到149.69元。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69.6%下降到58.1%,已跨进温饱值。小康指标体系中的“物质生活”实现程度由1997年的39.7%上长到57.6%,提高17.9个百分点。3、精神生活日渐丰富。小康测评表明,农民文化服务支出比重已由1997年的6.5%上升到9.5%,提高3个百分点;电视机普及率由1997年的52%上升到66.2%,提高14.2个百分点。由于文化支出比重和电视机普及率上升较快,小康指标体系中的“精神生活”实现程度由1997年的65%上升到94.2%,基本接近小康目标。4、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全省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由1997年的70.4%上升到81.3%,提高10.9个百分点;用电户比重由1997年的83%上升到87.1%,提高4.1个百分点。小康指标体系中的“生活环境”实现程度由1997年的35.5%上升到47.3%,提高11.8个百分点。5、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经调查测算,2002年贵州农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只有67岁,仍达不到温饱值;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2年,比1997年增加0.4年。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使小康指标体系中的“人口素质”实现程度由零值上升到5.6%。6、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好的方面推进。经调查测算,全省农村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由1997年的71%上升到73.9%,提高2.9个百分点;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20件,使小康指标体系中的“社会保障”实现程度由1997年的76.3%上升到80%,提高3.7个百分点。(三)小康进程的特点1、农民收入平稳推进,但步子较慢。贵州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下,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根据各地实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把农民增收放在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在农村小康指标体系中,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由1997年的29.6%上升到43.7%,提高14.1个百分点,略慢于小康实现程度14.5个百分点的进度。2、精神生活迈进程度快于物质生活。小康测评数据表明,由于文化支出比重和电视机普及率上升较快,使精神生活的小康实现程度由1997年的65%上升到94.2%,提高29.2个百分点。而同期物质生活的小康实现程度由39.7%上升到57.6%,仅提高17.9个百分点。3、各地发展不平衡。全省9个市、州、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贵阳市和遵义市。贵阳市2002年农村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近90%。遵义市也在70%以上,远高于其他地州。全省已命名表彰的73个小康乡镇,贵阳市26个,遵义市28个,占全省的73.97%;全省3567个小康村,贵阳631个,遵义1871个,占全省的70.14%。二类是安顺市、铜仁地区、黔南州和黔西南州。基本特点是小康村比例均在5% 以上,小康乡镇至少2个、占乡镇总数比例1%以上。三类是六盘水市、毕节地区和黔东南州。特点是小康村、小康乡镇比例均在1%以下。二、三类地区的划分主要是按小康表彰的情况来进行的。从小康总体进程的实现程度来看,这几个地方基本上相差不大,但都与贵阳市和遵义市有较大差距。二、贵州农村小康建设模式分析贵州省农村小康建设自1994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小康”以来,在经济发展较快、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一批物质生活较丰裕、精神生活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的小康乡村相继涌现出来。从我省已命名表彰的小康乡镇和小康村来看,农村小康建设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是低水平的、不稳定的,现有的小康发展是不平衡的。总的来说,目前的小康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按照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小康乡村可分为城郊型、交通沿线和集镇型、山区特色型1、城郊型:这类小康乡村地处城市近郊或大型厂矿周围,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主要通过面向城市居民生活消费市场生产肉、蛋、奶、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或者面向城市发展建筑、餐饮、交通运输等非农服务业,或者依靠土地开发从事房地产建设及租赁,或者利用城市或厂矿的辐射发展乡村工业,以获取较高而且较稳定的收入。最先获得我省命名表彰的小康乡村大多数属于此类,除了专业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乡村外,这类小康乡村大多已经城市化,村民的生产生活与市民的差距已不太明显。如贵阳市云岩区黔灵乡、乌当区新添寨镇,遵义市红花岗区长征镇,安顺市轿子山镇、开发区南马村等。2、交通沿线或集镇型:与城郊型小康乡村相比,这类小康乡村的区位优势并不太明显,但通过利用其所处位置的自然资源、交通、信息交流、商品交流等优势,因地制宜从事矿产品开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逐步形成经济优势,带动农村小康建设。这类乡村受服务的对象、服务方式和地理位置等的影响,城镇化水平不一定高,村民收入的稳定程度不及城郊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准发展的方向,适时创造出比较优势。如贵阳市花溪区花乡花溪乡董家堰村、清镇市红枫湖镇中心村,遵义市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余庆县敖溪镇远景村、绥阳县洋川镇红云村、遵义县龙坑镇共青村,安顺市平坝县夏云镇界首村、镇宁县黄果树镇白水村,黔南州福泉市城厢镇北街村、荔波县立化镇应昂村,铜仁地区江口县太平乡平贵村,毕节地区毕节市长春堡镇清塘村, 黔东南州施秉县牛大场镇等。3、山区特色型:这类小康乡村大多地处边远,远离交通干线,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如粮食生产)的条件较差,多数是通过集中规模化种植烤烟、商品林、经果林、药材、竹等特色农产品及商品化养殖牛、羊、家禽、蚕等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的。与前两类小康乡村相比,这一类的小康乡村更有赖于一个强有力的致富带头人和一个团结奋斗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如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兴隆村、遵义市余庆县小腮镇春景村、白泥镇满溪村、绥阳县郑场镇五芽村,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牛场乡大寨村等。(二)按照收入的主要来源分,小康乡村可分为种植养殖型、兼业型、农产品加工销售型、劳务输出型1、种植养殖型:这一类型的小康乡村多数地处交通方便、信息通畅、生产条件较好的坝区或土地较为丰富、生产条件较好的山区,农户拥有较高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生产的蔬菜、干鲜果、畜禽、蛋、奶、水产品、茶叶、烤烟、油菜、辣椒、药材、商品林等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相应的品牌,农户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农户的收入水平保持稳定增长并远高于未实现规模化、商品化种植、养殖的一般农户收入水平。如贵阳市开阳县双流镇、遵义市红花岗区群乐村、绥阳县洋川镇、凤冈县河坝乡河坝村、安顺市关岭县断桥乡等。2、兼业型:这类小康乡村在目前我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量最多。农户一方面继续根据时令和种植、养殖习惯进行农业生产,保证自给自足,另一方面,通过从事季节性、临时性的非农服务,如在乡村集镇贩卖农产品、从事建筑服务等,或者以从事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为主,增加现金收入,实现小康。如贵阳市白云区麦架乡麦架村、遵义市遵义县乌江镇、余庆县龙家镇光明村、赤水市大同镇、赤水市复兴镇、仁怀市鲁班镇等。3、农产品加工销售型:这类小康乡村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不是农产品的简单种植或养殖,农户或者通过家家户户都从事某种农产品的加工,成为加工专业乡村,或者通过兴办村级集体企业从事某些品种甚至品牌的加工农产品获利,保证农户收入的稳定增长态势和维持在较高水平。如遵义市遵义县虾子镇、安顺市西秀区幺铺镇等。4、劳务输出型:这类小康乡村多数是条件较差的偏远落后地区或者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地方,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老年人、已婚妇女和儿童,年轻人几乎都流向沿海发达地区或省内经济发达的城镇,通过劳务输出获得的经济收入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村民的生活。(三)按照发展水平的高低分,小康乡村可分为初级水平、一般水平和较高水平1、初级水平:这类水平的小康乡村大多数与非小康乡村差别并不明显,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是绝大多数,农产品商品量和商品率都很有限,一遇自然灾害,农户就可能返贫;农户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差距较大,多数与城镇居民存在显著差别,收入水平稳定性不够好,能够跻身于小康乡村偶然性较大,后续产业开发还未找准方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如安顺市关岭县板贵乡孔落箐村、顶云乡木厂村等以前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的小康村,受国家政策影响及后续产业开发滞后等主、客观因素影响,2002年变成了全省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二类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一般水平:这类小康乡村能够代表贵州省目前小康建设的真实水平。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传统农业生产是农民收入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收入的稳定性较好,农民居住环境已经得到改善,有一定的文化生活,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好,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但仍未摆脱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明显差别现象,受自然灾害影响明显高于市场风险影响,农民普遍重视子女教育。如贵阳市白云区艳山红乡、乌当区东风镇、花溪区花溪镇;遵义市余庆县的松烟镇大松村、小腮镇春景村,湄潭县湄江镇、黄家坝镇,绥阳县洋川镇,遵义县龙坑镇大土村;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黔西南州桔山镇,黔南州都匀市小围寨镇,铜仁地区玉屏县大龙镇等均属这一类型。3、较高水平:这类小康乡村虽然目前所占比例并不高,但代表我省小康建设的先进水平。这类小康乡村基本已经城镇化,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市场风险已经超过自然风险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如贵阳市黔灵乡、野鸭塘乡金关村,遵义市长征镇、余庆县龙家镇光明村、白泥镇满溪村等。三、贵州农村小康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贵州省农村小康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出现了不少典型,但从全省总体情况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发展不平衡,城乡、地区、阶层的差别较大,贫困程度仍较深2002年,全省城镇小康实现值为87%,而农村只有55.1%,相差31.9个百分点。从人均收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44.02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489.91元,相差3.99倍,远远超出全国2.9倍的城乡差距。而这个数据中,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可支配收入,可全部用于生活消费,但农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外,相当部分要用于生产投入,同时很大部分是实物折款。所以,如果按照实际生活消费的水平来算,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估计会超过1 :6。从地区看,2002年最高的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52元,而铜仁地区只有1375元,毕节和黔南只有1379元,相差1.7倍。从分县看,最高的云岩区3632元,最低的紫云县1201元,相差3倍。从农户的情况看,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差距更大。另外全省尚有313万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他们大多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要解决他们的温饱尚且困难,小康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二)小康支柱产业脆弱,巩固小康成果困难,返贫的可能性极大全省虽然命名表彰了一批小康乡镇和小康村,各地也出现了一批小康典型,但他们的收入很不稳定,返贫的可能性极大。如安顺市已经命名表彰的268个小康村中,有39个被确定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其中一类村5个,二类村25个,三类村9个,返贫率为14.6%。遵义市表彰命名的1870个小康村中,有297个被定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其中一类村79个,二类村189个,三类村29个,返贫率为16%。个别县份的返贫率更高。如道真自治县在已经挂牌的51个小康村中有26个已被定为贫困村,返贫率达到51%,赤水市有48个小康村被确定为贫困村,返贫率为26%。造成返贫的原因一是支撑小康的产业比较脆弱,农业的双重风险,使得农民的收入稳定性差。如我省的一些山区地方,近几年靠发展鲜果,使农民过起了“经济”上的小康生活。但随着大量鲜果丰产期的到来,如果缺乏必要的措施,果贱伤农的情况难以避免,一些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山区地方,极有可能返贫。二是政策因素造成局部地区农民收入减少。如天然林禁伐、关闭“十五小”、烤烟生产计划调减等,使原本比较富裕的村民,一下子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生活陷入贫困。另外,在前几年小康村创建过程中,个别地方存在下指标、拔高申报的现象,有些名义上的小康村,原本就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 (三)农民收入低速增长,增收形势不容乐观1997以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不到3%的低速增长,2002年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的增幅。但与9%左右的全省工农业增长幅度相比,仍然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的增收手段不多。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为66.3%,2002年为62.4%。由于农业收入占经济收入的比重过大,农产品供大于求,农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另一方面,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农业减产,农民减收。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是由于农产品继续供过于求,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职工下岗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交织,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难度会更大,“打工经济”的增幅不会像现在这样明显;三是加入WTO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会逐渐显现。(四)农村社会事业薄弱,严重滞后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在农村“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现象一直比较严重。虽然表面上我省通过了扫盲和“普六”验收,不少的县(市、区、特区)还通过了“普九”验收,但文盲人口并未真正扫除,非义务教育学费的急剧上升和农村教育乱收费现象的存在,使教育负担仍然成为农民的主要负担,农村中小学生的辍学情况依然非常严重。农村职业教育和科技培训事业的发展也不适应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不少地方农村公共卫生和防疫保健体系几乎空白。再加上农民手中缺少现金,一旦遇上大病和疑难病症,常常是望病兴叹。在农村,因病致贫、因学致贫正成为新的致贫因素,刚刚解决温饱的农民可能因得病求医和子女入学而花去仅有的储蓄,甚至负债累累。目前农村大病保障、养老保障等仍然局限于少数地区和试点层次。社会分化的加速和贫富悬殊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丧失对社会事务、甚至对经济发展的参与权。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如果要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那么农村的社会事业就必须上一个大的台阶。(五)机构不健全,领导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小康建设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得力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有一年时间,全省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小康领导部门,没有明确的小康建设规划,也没有明确的小康建设考核指标。从地县两级看,除贵阳市制定有力措施,明确 “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小康”外,其余各地普遍存在重视不够,领导不力。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缺乏必要的了解。小康,只是他们大小讲话里的时髦词语,没有明确的创建目标和创建措施。绝大部分地方只将小康创建视为农办的部门工作,而农办又没有组织协调全社会参与小康建设的权力,因此除一年一度开展小康乡镇、小康村的命名表彰外,几乎没有能力开展其他工作。总的情况是上头热、下头冷,口头抓、行动缓。(六)政策导向不尽合理,缺乏小康建设的激励机制在调查中,基层的同志戏称:抓小康,干部不愿意,群众不满意。我省100个一类扶贫开发重点乡镇贫困人口的农业税及附加已经全部免除,而小康乡镇、小康村则没有相关的激励措施。不仅如此,一个一类贫困村,一年可以争取几十万扶贫款项,一个贫困乡镇可以争取几百万,而小康乡镇、小康村建设,则没有考虑相关的配套项目建设款项。目前,除贵阳市每年投入1000万用于小康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少数市(州、地)拨有几万元的工作经费外,绝大部分地方(包括省)的农村小康建设没有经费投入。“小康得名,贫困得利”。以至于不少地方都乐于抓扶贫,争戴“贫困帽”,不愿抓小康。整个小康工作重申报,轻创建,更没有巩固提高的后续措施。甚至有的地方认为抓了小康会影响到扶贫款项的争取,从而放弃小康创建和申报工作。四、加快贵州农村小康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一)发展农村经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推动全省农村小康建设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向深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产量与质量、增产与增收、开发与保护、农村与城镇的关系,切实把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引向深入,实现农产品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从一般性增长向竞争性增长的转变。在种植业结构内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是重要经济增长点。要按照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统一的原则,在稳定和增加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尽快使种植业从不适应区向适宜区转移,由分散产区向集中规模化产区转移,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一批优质特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保证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 (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 在农业结构内部,畜牧业是重要经济增长点。要按照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粗放经营向产业化集约经营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由家庭副业向农业支柱产业转变,尽快把畜牧业建成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或主要来源。要着力培育一批畜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培植中的带动作用,走基地大生产与千家万户小生产相结合的路子,调整优化畜禽结构,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完善科技支撑体系,重点抓好畜禽良种繁育、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治、畜禽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四大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科学养畜水平。大力开发饲料资源,高度重视秸秆养畜,大胆尝试“农闲田地”种草养畜,开拓我省草场建设新路子。在增长方式上,要以增加农业效益为核心,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是在扩大规模上做文章,建设产业基地;二是在科技投入上做文章,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三是在产品加工上做文章,培植产业龙头。要一手抓现有龙头企业的改造提高做大做强,把企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一手要抓资源性龙头企业新建培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攻主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培植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要在抢占市场上做文章,搞活市场流通。要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意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要积极引导、支持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把分散的农户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农业生产的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省属山区省份,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人均常用耕地面积少。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作,努力使群众长远利益的实现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各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继续完成好每年50万亩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继续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发展新型替代能源。抓好县乡公路改造,提高县乡公路等级,(通村道路)。扩大山区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条件。同时积极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灵活的机制和优惠的条件,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鼓励和吸引个人、集体及各类经济主体多渠道投资开发,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切实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快速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利用好耕地和基本农田。)3、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增加农民非农收入。随着耕地的减少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越来越少。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农民增加收入最快、最好的途径,也是实现农民小康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城镇是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载体,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形成一定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中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城乡市场增强活力,而且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凡是小城镇发展得好的地方,就是经济发展快、农民富裕的地方。为此,必须把发展小城镇作为一个大战略抓好,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紧紧依靠县城、中心城镇、风景名胜区及交通要道,同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布局相结合建设现代化城镇,努力形成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型、特色产业型、旅游开发型和交通依托型的新型小城镇。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吸引一批能人进驻小城镇,发展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建筑建材、科技信息、旅游服务业,不断壮大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地方政府要努力改善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推动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聚集,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不是目的,是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手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其次,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积极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做好进城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目前,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各种乱收费得到不同程度的清理,但一些企业和业主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差、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我们要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但必须看到,随着城市用工对素质的不断提高,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交织,农民工的就业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我们除了要积极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外,还要积极为农民“返乡”创造条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引导城镇居民下乡创业,发展农村“能人”经济,解决社会资金闲置和城镇化投向问题,解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弱质化问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4、寻求政策空间,以制度创新促进农民增收。根据典型调查,农业结构调整、农民非农就业和农村宏观政策,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宏观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增加农民收入,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寻求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1)农民用地制度改革。改革农民用地制度,要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为核心,必须严格界定土地征用中“公共目的”的适用范畴,严禁将以“公共目的”征用的土地用于商业开发。必须改革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提高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使“失地农民”能够获得二、三产业就业和城镇居住的必要资本,并以征地补偿安置费和土地转用后的增殖收益为主要资金来源,加快建立覆盖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要推动土地流转的市场化改革,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权,明确土地产权主体,使农民土地的经营权不被侵犯,不被干扰,并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通过租赁、转包等形式,实现农户之间土地使用权的自愿有偿转让,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户得到租金、转包费,取得土地资产收益。并通过合作经济实体、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组建土地股份公司等方式,允许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入股,形成新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农地利用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重写)首先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严格落实中央“减负政策”,严格核实“三提五统”规定的基数和比例,坚决查处“三乱”现象。其次,改革和完善农村财政体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并通过分税制明确乡镇财政的收入来源、比例。对基层财政因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收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避免基层政府因财政无法运转而再向农民伸手。再次,要积极推进县乡行政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大力压缩财政开支,减少农民供养人数,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四是要推行村务公开,增强农村政务、财务的透明度,对随意增加农民负担的要严肃查处。要积极改革现有的农村税费征收制度,按照“多得多征,少得少征,不得不征”原则,实行所得税制,取消地方附加税,使没有收入的中小农户不再纳税。用农业收益所得税,取代现行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实行轻赋税政策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以增强农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3)投资体制改革。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实质上是投资的问题。建议省委、省政府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尤其是加强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变目前农村的落后局面。农村的科技、教育、水利、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成为影响城乡交流、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障碍。目前,县乡政府财政多为赤字,农民集资又无以复加,要改变目前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只有政府调整出台新的投资政策,增加各级政府投资力度,改变目前资金来源结构才能解决问题。财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应承担主要任务。因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特点是当前的经济效益低,而长远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又需要长期不断地连续投入,农村乡镇、单位和个人是承担不了的。另外,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应积极探索和引进市场机制,鼓励大型工商企业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和参与农田水利、道路、通讯等基本建设,发挥二、三产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对此,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 农业是弱质产业,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我们要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按照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规则,充分利用“绿箱”和“黄箱”政策,出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政策,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在适当时机政府还应建立农业保险补贴制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4)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进行结构调整或进行产业转移和就业转移,最缺乏的是资金。在商业银行纷纷向城市收缩的情况下,我们要紧紧抓住我省被列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的契机,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使农村信用社向股份制转化,吸收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等参股。适当放开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允许农村信用社办理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等的存款业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投融资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生力军,发挥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积极引导有关金融部门改进农村信贷服务,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从农村实际出发,简化手续、减少环节、降低门槛。通过小额贷款等形式,支持农户自主地调整生产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农村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三农”的主动性,积极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5)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兴农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做事,现阶段农业受总量不足与质量不高的双重约束,要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必须加大农村科技投入和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贵州省科技水平低,每10万人的科技人员只有3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农业和农村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二)关注贫困地区,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长久性,加快贫困地区的小康建设步伐(解决工作重点、工作载体、工作措施的问题,扶贫是小康的基础)我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明显改善。但也必须看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全省还有31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这一问题的解决难度很大。还有540万初步解决温饱的群众,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温饱还不稳定,巩固温饱的任务十分艰巨。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也还很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至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落后状况,缩小地区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为此,必须清醒地、充分地认识到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继续把扶贫开发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把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尽快跟上全省发展的步伐。要按照省委九届三次全会的精神,以极贫乡镇为主战场,以贫困农户为帮扶对象,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培育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为依托,抓好50个国家重点扶持县、100个特困乡(镇)和5486各个特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今后新增扶贫资金要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各地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向特别困难的县乡倾斜,省直各部门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也要尽量向这些地方倾斜,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进而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身脱贫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小额信贷扶贫,扩大小额信贷资金发放范围和用途。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做好中央机关、省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挂帮工作,进一步搞好深圳、大连、青岛、宁波的对口帮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大力倡导城市居民向贫困地区开展捐赠活动。对灾区和农村贫困人口,要及时发放救灾、救济粮款,认真落实农业税收灾歉减免政策,妥善安排好他们的生产生活。(用新的数据)(三)重视农村社会事业,以教育卫生为重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多一点,结合新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需要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更加注重社会意义上的全面社会进步,追求的是物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和谐的发展。要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搞好村务公开和乡镇政务公开。充分发挥乡镇、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及时总结和推广有利于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好经验。坚持把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同依法治国方略、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正确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为农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今后新增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大力提高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建议国家和省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财政贫困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行包括农村职中在内的免费教育,即实行完全的义务教育。要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的投入,改革运行机制,研究和实施新形势下的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改善农村的医疗服务。切实抓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业节目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继续组织好“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有新进展,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的差距。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制度,切实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四)营造良好氛围,抓好全省农村小康建设1、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的关系。扶贫开发是手段,小康建设是目的。加强扶贫工作是为了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建设小康社会。“一手抓扶贫”,还必须“一手抓小康”。个别地方死死抓住“贫困帽子”不放、轻视或放弃小康建设的做法,是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的。不解决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没有基础,不加强农村小康建设,扶贫开发工作就没有目标和方向。(各部门、各行业都要支持农村小康建设,)2、成立机构,加强对农村小康建设工作的领导。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视小康工作,首先要充实、完善相应的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并赋予相应的职权。建议省委、省政府成立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省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以抓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职能,并保证机构的相对稳定。地县乡三级也应设立必要的机构。应按照抓扶贫的办法,推行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制度,机关单位挂钩帮扶制度,真正体现“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小康”。并可采取层层办点的办法,抓好农村小康建设典型,以典型引路,推动全省农村小康建设。3、制定规划,明确农村小康建设的目标任务。省委、省政府提出我省在2010年要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省小城区、大农村的格局中,农村小康建设对全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家统计局下发了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建议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小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我省目前的农村小康实现情况和全省小康建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充实、完善、细化小康建设指标,制定全省小康建设规划和小康建设实施意见,确保农村小康建设有序进行。建议按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