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复习课件_第1页
课外阅读复习课件_第2页
课外阅读复习课件_第3页
课外阅读复习课件_第4页
课外阅读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现代文 阅读指导 天津市中考命题趋势 散文是中考现现代文阅读阅读 中常考的一类类文体。综观综观 天津 市近几年中考课课外现现代文阅读阅读 考的都是散文,涉及散文阅阅 读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概括文章内容或主题题。 (2)理清文章脉络络,即弄清文章的线线索和顺顺序。 (3)品味文章语语言。在散文阅读阅读 中,语语言方面是一个大 的考点,它可以包含很多小项项,如:结结合语语境解释词语释词语 的 含义义及表达效果,分析关键键句或哲理性语语句的含义义及表达 效果,对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问,等等 。 (4)分析技巧作用。文章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和表现现手法。 必备知识 1散文的分类类。 我们们常见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议论 散 文(天津市近五年中考都是前两类类散文,这这里只讲讲前 两类类散文的阅读阅读 )。 (1)叙事散文,或称记记叙散文,指以记记人、叙事 、状物、写景为为主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背影, 鲁鲁迅的藤野先生等。 (2)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绘景物、抒 发发作者对现实对现实 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如 :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济南的冬天等。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题材广泛、写法多样样,又指结结构自 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贯穿 全文的线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现象,从根本 上说说写的是情感体验验。情感体验验就是“不散的神”, 而人与事则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 3散文的线线索。 线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联起来的“红线红线 ”或“寄托 物”。常见见的线线索有:以核心人物为线为线 索;以 核心事物为线为线 索;以核心事件为线为线 索;以时间时间 为线为线 索;以地点为线为线 索;以作者的情感变变化为为 线线索。 散文写作思路 起承转合 1、起:开篇入题,或写景或叙事, 以写眼前之实景和自身之实事入笔。 2、承:即承接开篇之写景或叙事, 再较详细、具体的展开顺承写下来 。 3、转:即围绕核心沿线索进行拓展, 思接千古、横联八方、由实转虚。 4、合:即收回内容拓展、回应开篇, 议论抒情,揭示主旨,卒章显志。 1、看题目,定内容和线索 2、看开篇,定结构和基调 3、看结尾,抓议论定主旨 4、找过度,找实虚转换点 5、抓线索,理思路看手法 解读散文的几个抓手 一、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中考真题体验 2011年天津市中考课外阅读题 花开的声音 陈文和 花开也有声音么? 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 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 “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 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 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 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 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 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 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 ,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 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 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 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 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 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 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 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 。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 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 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 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 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 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 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 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 ,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 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 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 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 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 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 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 。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 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 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 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 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 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 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 情感的满足。 (选自2011年第1期南方,有改动) 17.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4分) 18.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文中划线句: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 ,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 闪发亮。 1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4分) 20.观照全文,作者如何由物及理,从自然之花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 的事物”?请简要分析。(4分) 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保持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谛听,对美好的事 物要付出关爱。(4分) 比喻、拟人、夸张。凸现昙花破蕊而开的迅捷,开放瞬间的灿然美好。 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最美妙的乐曲,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 作者先写昙花、茶花开放的声音动听、迷人,由此认定自然之花开 放的声音是一种天籁;继而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突然出 现时,都会给人带来同样的惊喜,要用心谛听,感受其审美的愉悦 和情感的满足。(4分)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理清行文脉络络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阅读阅读 散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脉络络,进进而才 能准确把握住散文的中心。这这一考点命 题题的角度有: 考向1: 找出行文线线索。 答题题技巧 快速定位散文线线索四步法。 第一步:明确几种常见见的线线索(散文可以以物为线,以事 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 第二步:关注文章标题标题 。有的标题标题 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线索 ,有的标题标题 包含线线索的因素。 第三步: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现的词语词语 、句子。这这些反复出 现现的词语词语 、句子是为为了突出强调调文章的主题题,同时时也显显示了 文章的脉络层络层 次。 第四步:找文中的议论议论 抒情句,因为为散文中的“情”通 常是文章组织组织 材料的重要线线索。 答题题模式 这这篇文章的线线索是。 中考真题体验 2013年天津市中考阅读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 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 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 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 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 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 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舍家幸福,常常看得我 满心欢喜。 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 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 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 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 结夹子,名日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 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中考真题体验 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 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 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 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 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去年7月,那是 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 黑槐树都约 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篷篷。喜气洋洋。那真 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 开,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 ,浸润着整个林子。 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 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 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 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 稀疏疏、透天望月。 中考真题体验 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 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 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 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 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 。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 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 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 告诉我,那丰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 ?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 时,它早旱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 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 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中考真题体验 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 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 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 ,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 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 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 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 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 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8期,原文有改动) 中考真题体验 17.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3分) 18.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段画线的句子。(4分)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 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 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19.“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 些?(4分) 20.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结合文 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根据线线索,梳理某一部分或几部分内容。 例1: 观照全文,作者如何由物及理,从自然之花联想 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请简要分析。(4分)(2011年天津 市中考花开的声音阅读题) 答案:作者先写昙花、茶花开放的声音动听、迷人,由此认定自然 之花开放的声音是一种天籁;继而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突然出现 时,都会给人带来同样的惊喜,要用心谛听,感受其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 满足。(4分) 例2: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3分)( 2013年天津市中考题)答案(红字): 时间 去年七月今年由春到夏今年暑假 经历 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 坊尽数才去 沉默,没有开花次第捧出各自的 花蕾,黄绿绿的 静默着。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题技巧 (1)先理出文章的行文线线索; (2)找出要概括的内容所对应对应 的段落, 联联系语语境进进行概括。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指出某句话话或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例 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 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天津市2012年考题清秋书简 ) 解析 看此句话话在什么位置,在文章中间间,可看其在 结结构上是否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是否与后文构成对对比,或者 为为后文作了铺垫铺垫 ,若是问问某个段落的作用同此。 答案表明古人对秋虫之鸣也有感怀,为下文写作者的感 受进行铺垫,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意蕴。(3分)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类题 目可分三种情况考虑虑: 所分析句子或文段在开头头,可从点题题、统摄统摄 全篇 、领领起下文、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调、制造悬悬 念等方面解答; 所分析句子或文段在中间间,可从点题题、前后照应应 、承上启下、铺垫铺垫 、对对比等方面回答; 所分析句子或文段在结结尾,可从点题题、呼应应前文 或开头头、总结总结 全文、卒章显显志等方面入手。 答题题模式 这这句话话(自然段)在结结构上,在内 容上。 中考真题体验 天津市2012年中考阅读 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 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 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 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 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 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 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 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 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中考真题体验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 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 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 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 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 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 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 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 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 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中考真题体验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 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 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 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 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 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 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 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 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 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 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 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 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 17.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 要概括。(3分) 表明古人对秋虫之鸣也有感怀,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进行铺垫,同时 丰富了文章的意蕴。(3分) 18.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 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虫声此起彼伏、优美动听,表现 了作者对秋之天籁的迷恋和陶醉。(4分) 19.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 ?(3分) 在秋夜静静聆听,并以心灵去感受那细小的音韵。(3分) 20.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6分) 自然界中的秋虫之声,富有音律美和节奏感,如同动人的音乐;由此 联想到古典文学秋虫的意象,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在秋虫的吟 唱中,或邀友品茶,或倚灯夜读,这种诗意的生活令作者的内心宁静、温 暖而美妙。(6分)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4 划分段落层层次。 例4 请请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在下列段 落序号上划出) 答题技巧 给文章划分层次,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 (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划分(找各个 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把握文章大意 散文选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 以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或主题题也是散文阅读阅读 常见见的考点之一 。常见见的命题题角度有: 考向1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例1: 18.作者描绘了冬季与炉火相伴的两个生活判断,请你各 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2分)(2009年天津市中考阅读题) 答案: 其一,炉火相伴我和朋友品茶交谈,感受美好的友情 ;其二,炉火伴我读书和入睡,使我安享美好的生活。(2分 。每条一分) 考点聚焦整合 例2: 17.文章第二自然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请简要概 括。(3分)(天津市2010年中考阅读冬天的芭蕾考题) 答案:温暖心灵;姿态优美;光彩迷人。(3分。每点1分 ) 例3: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2012年天津市中考清秋书简 20题) 答案:自然界中的秋虫之声,富有音律美和节奏感,如同 动人的音乐;由此联想到古典文学秋虫的意象,具有文学的抒 情美,令人回味;在秋虫的吟唱中,或邀友品茶,或倚灯夜读 ,这种诗意的生活令作者的内心宁静、温暖而美妙。(6分)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题技巧概括文章要点的五种技巧 常用的方法有: (1)题题目扩扩展法,对题对题 目扩扩展充实实; (2)要素归纳归纳 法,找出时间时间 、地点、人物和事件 四要素并合理组织组织 ;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联、合并; (4)摘录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总起句、过过渡句、 总结总结 句、点题题句、关键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 句、警策句、议论议论 抒情句; (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 括。 考点聚焦整合 2009年天津市中考阅读 炉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 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 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 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 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 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 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 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 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 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 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 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考点聚焦整合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 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 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 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 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 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 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 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 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 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 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 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 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 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 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考点聚焦整合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 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 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 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 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 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 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 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 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 ,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 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 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考点聚焦整合 17. “秋去冬来”,此时庭院里“芳菲”失色,叶子“辞柯”。作者在描写 中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融入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主要采用的修辞方法有对比、拟人、比喻。作者对生命消退流露出无奈、惋 惜的思想感情 18.作者描绘了冬季与炉火相伴的两个生活判断,请你各用一句话概 括其内容。(2分) 其一,炉火相伴我和朋友品茶交谈,感受美好的友情;其二,炉火伴我读书 和入睡,使我安享美好的生活。 19.作者在文中揭示了“炉火”的哪三个特点?请结合这三个特点谈 一谈“炉火”带给“我”怎样的感受和影响。(6分) 特点:发热,发光,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 感受和影响:它发热,如同友人一般给“我”以温暖;它发光,给人以启 示和希望;它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如同在召唤着“我”振作精神,永葆青春的 活力。 20.作者为凸显“炉火”的形象,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 作简要分析。(4分)运用对比的写法。 文章以暖气和炉火作比较,写出两者的不同,表现作者对炉火的偏爱; 又以铜“火箱”、篝火与炉火作比较,写出它们的共性特点,赞颂光明的力量。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筛选筛选 有关信息。 例1: 作者在文中揭示了“炉火”的哪三个特点?请结合这三 个特点谈一谈“炉火”带给“我”怎样的感受和影响。(6分)( 天津市2009年中考阅读题19题) 例2: “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 些?(4分) (2013年一棵树的智慧20题) 解析 解答此题题,要善于抓语语言标标志,从文章中找相关 句子,“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 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 “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 了谁都会抗议。”据此可以概括出答案。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例1: 特点:发热,发光,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 。感受和影响:它发热,如同友人一般给“我”以温暖;它发光 ,给人以启示和希望;它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如同在召 唤着“我”振作精神,永葆青春的活力。 例2: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答题题技巧 (1)根据语语言标标志获获得相关信息:如标题标题 、序词词、注释释、 表总总提或对对照的词语词语 等等,抓住了这这些,有助于我们们找到相 关信息;(2)根据照应应反复确认认重要信息;(3)采用抽出关键键 词词句的方法获获得信息;(4)根据命题题要求或者题题目暗示来筛选筛选 或获获得信息。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理解标题标题 的内涵。 例1 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 到这种声音?(4分)(天津市2011年中考阅读花开的声音第 17题) 解析 可以把文章中一句话话“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 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 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 ”作为答案。 答案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保持纯净、洁白的心态,于 细微处谛听,对美好的事物要付出关爱。(4分)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题技巧 理解标题标题 的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标题标题 与主题题的关系入手。如:有的标题标题 直接揭示 主题题,所谓标题谓标题 即主题题;有的文章标题标题 引导读导读 者对对主题进题进 行深思 (2)善抓点题题句。点题题句一般出现现在文章结结尾。用点 题题句去印证标题证标题 含义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析标题标题 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标题 的修辞手法入手, 联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标题 的含义义或作用 。 (4)析标题标题 字词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标题 的关键词键词 的本义义 、字面义义入手,联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标题 的深层层含义义或作用 。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4 归纳归纳 文章的主题题。 例1 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结合文 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2013年天津中考一棵树 的智慧20题) 解析 此题题考查查考生把握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题,可以 去找文中的议论议论 抒情句,这类这类 句子多出现现在文章的开头头和结结 尾。本文以“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 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 ,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 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 ,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结结尾,颇颇耐人寻寻味 。这这其实实就是本文主旨所在。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题技巧 (1)鸟鸟瞰全文。通读读全文,明确文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景 物,通过对过对 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分析,来探求文章的中心思想。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落叙述的主要 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内容要点。 (3)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 。标题标题 常常能作某些交代或暗示,或提 示文章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 意图图,对对解题题有一定的帮助。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议论 成分。记记叙文特别别是散文,作者 往往卒章显显志,通过议论过议论 句或抒情句来表明自己的观观点与态态度 ,抓住了这这个观观点态态度,就能够够把握文章的中心。 (5)从反复出现现的词词句或暗示主题题的关键词语键词语 入手,揣摩作 者的写作意图图。 (6)从作者对对人物、事件或者事物的情感态态度入手。 二、品味重要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品味重要词词句的内涵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阅读阅读 散文,首先 要理清文章的脉络络,进进而才能准确把握住散文的中心 。还还要用心品味其精彩的语语言,这这一考点命题题的角 度有: 考向1 理解词语词语 的含义义。(近几年天津没有这这 类题类题 ) 解析 此题题考查词语查词语 的含义义。解答此题题,可联联 系所在语语句,从事物特点的表现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等 方面入手。此外,还还可揣摩词语词语 表达了作者怎样样的 感情。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题技巧 理解词语词语 的语语境义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结结合文章主旨理解词义词义 。文中重要词语词语 的含义义,往往和 作者的思想观观点、文章主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这类词对这类词 语语的理解还还要和文章的思想内容联联系起来思考。 (2)联联系具体语语境理解词义词义 。解题时题时 要有整体观观念,联联系 词语词语 所处处的句段,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做到“词词不离句,句不离 段,段不离篇”。 (3)结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义词义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过 某种修辞手法赋赋予一些“重要词语词语 ”以特殊含义义。因此,理解“ 重要词语词语 ”,就要弄清词语词语 的比喻义喻义 、双关义义、象征义义、反语语 义义、色彩义义、语语体义义、仿词义词义 等。 (4)联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词语 在文中的含义义。即该词该词 表达了人 物的什么感情,刻画了什么心理,突出了人物什么形象等。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题步骤骤 (1)看清题题干要求,锁锁定词语词语 ; (2)回到文中,还还原词语词语 位置; (3)划定语语言环环境,前后勾连连,综综合信息; (4)组织语组织语 言,完成答案。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阐释阐释 句子的含义义。 例1: 为什么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冰灯又带给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天津市2010年中考题冬天的芭蕾18题) 答案冰灯虽然生命短暂,但它的美丽留 在人们心里。 生命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 要的是内容。(4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 ) 考点聚焦整合 例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迷恋于谛听 各种花开的声音”?(4分) (2011年天津市中考 花开的声音19题) 答案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最美妙的乐曲 ,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4分)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题技巧 理解句子,阐释阐释 内涵,答案都从文中找 理解句子的含义义,阐释阐释 句子的内涵,从以下几个 方面入手: (1)句子中的关键词语键词语 。关键词键词 ,是在句子中起 关键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词语 ,它们们常常揭示事物的 性质质或状态态等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过抓关键词键词 ,运用替换词语换词语 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和目的。 (2)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对于 理解句子的含义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总领 句,必须须从 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总结 句,就须须上溯,从上 文寻寻找相关信息, 考点聚焦整合 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过渡句,就要密切 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3)句子的表达特点。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 有显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规,采 用超常的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 现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对对 以上这样这样 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们的表达特点入 手,明确它们们运用了怎样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进而 揣摩它们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这样 ,才会 对对句子有较较深刻的理解。 中考真题体验 冬天的芭蕾 韩静霆(2010年天津中考阅读) 是绿蒙蒙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 。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晶莹 剔透的宫殿里了。 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 化掉吗?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 以在凄凄历历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 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 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描绘冰灯的美丽,语言显 得多么乏力。“雪骨冰姿”似乎是可以入诗的,在这里不过是句 大实话。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把冰灯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 ,全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谁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谁 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再说画它更是不易讨好。你只 能用背景曲反衬冰灯,它本身是无色的透明体。可是,当月儿 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天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 的太阳,闪烁着扑朔迷离的光彩。 中考真题体验 赶到天暖了,冰融了,窄瘦的松花江结束了凝固 的冬眠,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 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 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润了泥土,再 也寻不到它的踪迹。 遗憾吗? 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 青年暮年,白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 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非凡。仿佛 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 有了似的,半点痕迹也不留。 可是冰灯的姿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找到。 所以我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中考真题体验 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 的是内容。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生如 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样的人却在人们的怀念中 获得永生。哦,说到人生,似乎扯远了。那么,朋友,你听过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并不能留住那乐声呀,但它永 久地强化着你的灵魂;你看罢芭蕾舞剧天鹅湖,无法阻止 帷幕下落,可它依然在陶冶你的情操;你见过月夜悄然迸放的 昙花吧?它拼着生命的全部孕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 可你忘得掉吗? 啊,冰灯,冰灯!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 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是的,是温润的春天了,可我还是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 ,它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假如能让我的生命全都换作青春, 而寿命不得不缩减,我愿意。 (选自花魂,有改动) 中考真题体验 例: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 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010年冬天的芭蕾19题) 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 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 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赏赏析散文的语语言特色 考向1: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例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 分析其表达效果。(2011年天津中考花开的声音 18题) 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 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 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答案比喻、拟人、夸张。凸现昙花破蕊而开的 迅捷,开放瞬间的灿然美好。(4分) 解析 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答题时, 先要指出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该修辞所突 出的事物特点。 中考真题体验 例2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 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012年天津中考阅读 清秋书简18题)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 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 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答案: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虫声 此起彼伏、优美动听,表现了作者对秋之天籁的迷恋 和陶醉。(4分) 中考真题体验 例3: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段画线的 句子。(4分)(天津市2013年中考一棵 树的智慧18题)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 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 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 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一、修辞手法的分类类、特点及作用。 1比喻喻 特点:描写事物或说说明道理时时,用相似的事物或 道理来打比方。作用:使描写生动动形象,说说理通俗易 懂。注意:本体、喻喻体之间间要有相似性;比喻喻要贴贴 切;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喻句。 2拟拟人 特点:把物当做人来写。作用:使物具有了人的 思想、感情、行为为,从而使描写更生动动。 考点聚焦整合 3夸张张 特点:有意对对客观观事物言过过其实实。分类类:扩扩大夸 张张、缩缩小夸张张、超前夸张张。作用:突出事物特征, 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4排比 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结构相似、意义义相关的 短语语或句子构成。作用:增强语语言的气势势,强调调某 种意思或感情。 5对对偶 特点:由两个结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义相关或 相对对的句子构成。作用:使句式整齐齐,读读起来朗朗上 口。 考点聚焦整合 6反复 特点: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词语 或句子。作用:增 强语语言的气势势,强调调某种意思或感情。 7设问设问 特点:在并无疑问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问题 ,然后 自己回答,即自问问自答。(注意和一般疑问问句的区别别) 作用:引起读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问 特点:只问问不答,答案就在问问句中。作用:加强 语语气,起强调调作用。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题技巧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作者感情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强调了+对象+ 特性 3.反问:加强语气,突出了 4.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7.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 分析词语的作用。 例1 作者为什么“执拗地”“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 灯?请从文章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进行分析。(6分) (天津市2010年中考冬天的芭蕾)20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在内容上的作用,即加点词突出事物什么特点 (2)结构上的作用,着眼于加点词与上下文的联系 。 答案内容:冰灯的美丽令作者难忘,冰灯带来 的启示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写法:首尾呼应。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题技巧 分析词语词语 的表达效果,要注意以下几个角 度: (1)联联系语语境,对词语对词语 的含义进义进 行解说说; (2)联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词语 在结结构上的作用 ; (3)联联系表现现手法,分析词语词语 所刻画的事物 的特点; (4)联联系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 指出散文的语语言风风格。 (天津近几年没有此类题类题) 答题技巧 (1)先指出散文的语言特色。常用的词语有:简 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 、活泼、凝练、朴素等等。 (2)然后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 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段或 句)中,(简要分析)。 三、体会写作手法,开放拓展探究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一、写作手法 从广义义上讲讲,写作手法是作者在写文章的过过程中使用特 殊的语语句的组织组织 方式。它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不可或 缺的重要手段。具体到记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现手法有:对对比 、衬衬托、铺垫铺垫 、伏笔、照应应、悬悬念、象征、夸张张、先抑后扬扬 、寓理于事、夹夹叙夹议夹议 等。 1对对比 对对比是在记记叙中把两种对应对应 的事物进进行对对照比较较,目的 是使作者所要重点记记叙的人或物的形象更鲜鲜明,特点更突出, 使作者表达的感情也更强烈。常见见的对对比情况有两种:一是运 用对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二是运用对对比手法描摹景物 ,抒发发感情。 考点聚焦整合 2衬衬托 衬衬托主要是以一些次要事物为为陪衬衬来突出某一主 要事物,常与对对比一起使用。常见见的衬衬托方式有两种 :一是用其他人物衬衬托主要人物;二是用景物描写来 衬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义。 3铺垫铺垫 铺垫铺垫 是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现之前,对对其环环 境、情绪绪、气氛等进进行详详尽描写,在吊足了读读者的 胃口之后,才“千呼万唤唤始出来”。运用铺垫铺垫 的目的 是想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风满 楼”的艺术艺术 效果,同 时时也能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考点聚焦整合 4伏笔、照应应 伏笔与照应应在写作中是紧紧密联联系在一起的,如果 前有伏笔就必然后有照应应,否则则文章是不完整的。伏 笔,实际实际 上是对对将要出现现的事件作暗示,其作用是 为为情节发节发 展或形象刻画作铺垫铺垫 ;照应应,则则是文章前 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应。照应应的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 应应、与开头头照应应、与题题目照应应等。照应应使用得好, 可使文章结结构更严谨严谨 周密,主题题更鲜鲜明。 5悬悬念 先不把谜谜底揭开,引出下文。作用:激发读发读 者的 阅读兴阅读兴 趣。 考点聚焦整合 6象征 象征是把抽象的思想或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 物表现现出来,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运用象征不仅仅便 于读读者理解和接受,也能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为 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或“托物寓意”。 7夸张张 夸张张是一种故意“言过过其实实”的形象化手法。夸 张张手法分扩扩大夸张张、缩缩小夸张张、超前夸张张三种。在 记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夸张张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 感情。 考点聚焦整合 二、记记叙的顺顺序 记记叙的顺顺序一般可分为为四种:顺顺序、倒叙、插叙 和补补叙。 1顺顺叙 按照事情发发生、发发展和结结局的时间顺时间顺 序来写。 顺顺叙的使用最为为广泛。 2倒叙 将事情的结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 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时序”进进行叙述。一般来说说 ,情节节曲折、复杂杂的事情才须须倒叙。 考点聚焦整合 3插叙 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 情节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插入 的内容对对主要情节节起补补充、衬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 想更加鲜鲜明。 4补补叙 文章有时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对前面所写的人或 事作一些简简短的补补充交代,这这种写法通常叫补补叙。 补补叙和插叙虽虽然都是对对主要情节节的补补充和交代,但 它们们也有不同。补补叙大都无情节节,前后不必有什么 过过渡的话话。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 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考向1 选选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或:选选文 运用了什么手法?请请找出一处处,作简简要分析。 例1 作者为凸显“炉火”的形象,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 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2009年天津市中考题题 炉火第20题题) 解析 此题题考查对查对 比这这种表现现手法。对对比可以是不同性质质的 人物、事件之间间的对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阶阶段、同一人物 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现的对对比。 考点聚焦整合 答案 运用对比的写法。文章以暖气和炉火 作比较,写出两者的不同,表现作者对炉 火的偏爱;又以铜“火箱”、篝火与炉火作 比较,写出它们的共性特点,赞颂光明的 力量。 考点聚焦整合 例2: 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 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 内涵。(天津市2013年一棵树的智慧 20题)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题技巧 如何分析写作手法 1理解各种表现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2看上下文的联联系,从联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 手法。对对比、照应应、悬悬念、伏笔、铺垫铺垫 、欲扬扬先抑 等技巧,都讲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联,判断时时, 必须须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