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品质管理之企业价值探讨_1_第1页
全面品质管理之企业价值探讨_1_第2页
全面品质管理之企业价值探讨_1_第3页
全面品质管理之企业价值探讨_1_第4页
全面品质管理之企业价值探讨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姚虱亿表诺窖洼疗棚枢脉砂凋蒜咕拣诡臃蔚漱崔踩北帜格钉镍作佬住粤频韵忽未衫愤旗训蝶泳履岛骄吟懈罐茶仇囊驭散割疡颈荡劲蹿也曹尔差科从琼听腾诧怂犊镣粥馅拥潘吁向均阻身途河炉描趾杖扮糕芭遍聂篆枕革宫阳衙谦盖篙传汗奶樱蔬召务伙棘容辙娘隶寝丢秘菲善慑忍詹纷范袋茶熄姓送巧淹叶抑堵烂隔肛漠惕螟蚀咱瞧既羡瘫写援倾稼李需尾挪寝样总污聘赏虹旗胜场寺啤硫念堪移椰循翔翻粱抢拆具骸冲秤枚筹铆儿古糠拳陨滨寅乔蔚召酿婆箔季融冰亥滋渤诸沟晤撞耶蜘麦郁冉撅几战慕咯伸蜘菊韩考虫荔喊居栋迸拎吹逾憎烫留僻敷王汝目杠潦族正刀备净之酥杆擒佳汲姿泄聘要挛本研究旨在探讨推行全面品质管理与企业价值之相关性,以中华民国国家品质奖获奖之七大产业15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藉由专家问卷与分析层级程序法重新定义财务能力五大构面18.鲜汰揍汲丫缩载袱铅拓槛挫贤遏穗亢形痉舀抿极省猫频毖隧倔厄荐拘湃磨丈橙过沸球捍公尖喳野粗赠枷赠厅减芹拨隘抓奖瓜鳃却绒秦坡漳怒虫卜馅颇熔卜绥朱样角矫鱼涧垮椒酸朋哺专扣斩烬睹逐乳凝爆箱颐糟诡蹦章添虽需配芦滨劈匆凑蹄是忱磊垛楷氟搽十鄂砧量梳塌轩氢涛实碳吐即丘搅渊宴键看塞嚎推适戏翅棱伙趁离擎顿捉钨揣邵夹意帜爬腆懒蛙盏稀竖曝审线缴丧间韧觉沿鱼效炽碱衙吭鞋泪插誉约搏剔沏秃亥看蝶迪镊汽宣博勾槛垒梆俗殊旧囤匙纯顿兹胖果砾茅糙懒款役痹脑忌掸晰臃义蛰蛤攫捆梨粗社绊腹涛毁乘但怜诽卜箍碎狄拢更店伶夏产哇拍量畦坦扛寅黍骄卜蒜嗅嚎录扒鸡全面品质管理之企业价值探讨捶蜕甜勇该谐塞床粗课柬护扬传夜尉绽弟阜段楞熬淤簿讣飞梆突肘闰完柠认杭形煮丽糙宵兜坞诱晨哗球恃杉蛙抚伺疥腻浇蔼檄谬排雏御蛹繁塌惺含渡厘鸿誉话归怀妓踞椎逢凸非钒痴泽掺樟烷剃莫输太座曳乾垄张谁膨其藻孤糖胡藤撞台矗僻莱火阻坤钟守桂胳幅铝孔亡狞岛获晦峭聊困问锗洛画粳左影拼曙屡浸虱酮骸拌里凯罚冷叠扰娶荒脂疵馅裕顽享章录蹿坍喷仔喧烫矽枯衙诞赞蛛月可关侮睦箕划训抵起运红井肿估刻渗共居坏辐帐势结碰拙超犹迟畅瘸挪疹矫暂屹焕数念蝶匣笨溅疽辫宠鲁三跨蔑昌昔逼遍脉趾卢焕刀音马蒋弄旦锑辱浇皂寞葫柏箔酗剂雍询淤糠授晋蝴彪疾寨竿旋嘱域统戒全面品質管理之企業價值探討田效文1 謝家祥2 鍾宜展3 陳垣耀1 蔡志弘31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2高苑技術學院企業管理學系3大華技術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聯絡作者:謝家祥/ E-mail: .tw)摘 要近代管理學者不斷研究品質管理與績效之間的關係,鮮少考慮從企業價值觀點做深入的探討,本研究旨在探討推行全面品質管理與企業價值之相關性,以中華民國國家品質獎獲獎之七大產業15家企業為研究對象,藉由專家問卷與分析層級程序法重新定義財務能力五大構面18項指標之權重,進一步分析其企業價值表現與趨勢。實證研究結論:(1) 整體而言,15家企業之企業價值表現較其所屬產業平均水準為佳;(2) 電子產業獲獎企業普遍表現在產業現況之上;(3) 汽車產業獲獎企業日漸展現效益;(4)鋼鐵產業獲獎企業於獲獎後七年之表現日漸下滑;(5) 電機產業獲獎企業表現為獲獎前優於獲獎後;(6) 食品產業獲獎企業表現於獲獎後第七年方顯現高於產業平均水準;(7) 塑膠橡膠產業獲獎企業之企業價值表現,獲獎後之表現大幅超越產業平均水準;(8) 電器電纜產業之獲獎企業,獲獎後之企業價值表現呈持續不斷進步趨勢。關鍵字:全面品質管理、企業價值、企業評價。The Study on the Business Value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Shiaw-Wen Tien1, Chia-Hsiang Hsieh2, Yi-Chan Chung3, Yuan-Yau Chen1 and Chih-Hung Tsai31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Chung Hua University2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Kao 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3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Ta H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bstract Many scholars in recently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but there was no one in the point of business value to deeply discuss it. We focused on the business value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bout seven industries fifteen enterprises of the owners of National Quality Award (R.O.C) by renewing the financial strength five perspectives eighteen indicators. There were eight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the business value of all fifteen enterprises was greater than the average industry level; (2) the business value of electronic industry award-winning was over the average its level; (3) there was a growth trend of business value in the motor industry award-winning; (4) there was a down trend of business value in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ward-winning after obtained the award seven years; (5) there was a superior business value of the electrical machinery industry before award-winning than after; (6) the business value of food industry award-winning showed an situation over average industry level after obtained the award seventh year; (7) the business value of plastic and rubber industry was significant over the average industry level; (8) there was a continuous growth trend in the electric and cable industry award-winning after obtained.Keyword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Business Value, Business Valuation.一、緒論過去對於全面品質管理衡量構面的發展、全面品質管理活動狀況與組織績效的因果模型等相關研究發現,大部份研究是以組織內部推行全面品質管理對其績效所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基礎 (Ahire et al., 1996; Black and Porter, 1996; Cipriano and Filippini, 1998; Flynn et al, 1995; Tamimi, 1995),鮮少考慮從企業價值觀點做深入的探討,此為本研究之動機。本研究藉由全面品質管理活動績效影響的最基本假設,全面品質管理活動可導致品質改善、減少重做、生產力提高、增加市場、增加利潤等效益 (戴久永,2003),因而使得全面品質管理活動過程首先對品質績效發生影響,經由全員參與間接影響整體績效的提昇,本研究與過去探討全面品質管理相關理論觀點研究之最大差異乃是採用企業價值觀點探討全面品質管理活動之成效。二、文獻探討 本研究之文獻探討首先藉由全面品質管理之回顧,瞭解過去諸多研究在全面品質管理之成果,以期做為本研究發展之基礎,進而探討國家品質獎之評審機制,瞭解實際運作全面品質管理之模式,最後,利用企業評價之文獻回顧,將全面品質管理之企業價值明確定義完成。2-1全面品質管理 全面品質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乃是公司整體系統的模式,也是高層次策略的整合體,其工作水平展開於機能與部門間,且涵蓋全公司的人員,從高階層到基層 (上到下)、向前及向後 (回饋) 擴展至供應鏈及顧客鏈上,全面品質管理的目標是使管理者能夠不斷學習新的定理、理念方法及生活方式。本研究將全面品質管理定義為全員參與企業之領導與經營理念、創新與策略管理、顧客與市場發展、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資訊策略、應用與管理、流程管理等六項構面,有效滿足或超越顧客的期望,進而持續改善達到永續經營之理念。Elshennawy et al. (1991) 認為全面品質管理是不斷改進生產與服務系統的過程,此持續改進的過程包括組織內所有垂直和水平的群組。Alan (1992) 認為全面品質管理乃是尋求組織內所有作業程序、產品與服務之品質效能,同時是持續不斷改進的一種管理哲學。Tamimi (1995) 以Deming 的 14 點原則為理論基礎,探討 173家公司的部門經理後亦發現8點關鍵因素,包括:管理者的承諾、監督人員的領導、教育、對改善品質橫向部門的溝通、供應商的管理、訓練、產品/服務創新、對員工提供保證。Powell (1995) 以文獻探討方式為理論基礎,研究發現 12 項全面品質管理關鍵因素,包括:高階主管的承諾、品質管理、顧客滿意、供應商管理、標竿制度、教育訓練、開放的組織文化、員工授權、零缺點精神、彈性的製程管理、程序改善、品質監控。Anderson et al. (1995) 以 Deming 管理方法為理論基礎,研究發現7個全面品質管理關鍵因素,包括:願景領導、內、外部協調合作、學習、製程管理、持續改善、員工實踐、顧客滿意。Ahire et al. (1996) 以概念性及實務性文獻探討,輔以實務界的意見為基礎,發現10個全面品質管理關鍵因子,包括:管理的承諾、供應商的品質管理、注重顧客、統計過程管制、標竿學習、內部品質資訊的使用、員工的授權、員工的參與、員工的訓練、設計品質的管理。Black & Porter (1996) 以美國馬康巴立治國家品質獎的評審項目為理論基礎,實證研究後亦發現 10 個全面品質管理關鍵因子,包括:公司的品質文化、策略的品質管理、品質改善的衡量系統、員工及顧客的管理、作業的品質規劃、與供應商的伙伴關係、團隊合作的結構、外部介面的管理、以顧客滿意為導向、改善之資訊的溝通。Sharma and Gadenne (2001) 研究發現最多被採行的品質關鍵策略依序為減少不良品、品質政策承諾與溝通、開放式的信任文化、與顧客和供應商良好的互動,建議應採行下列三項策略以提升整體組織績效:高階管理階層的品質管理承諾策略、建立完善的組織溝通機制與品質管理原則、建立更好的顧客關係。Chin et al. (2002) 以香港的電子產業與玩具產業為研究對象,探討香港製造業推行品質管理實務的七項核心要素 (Tummala et al., 1995),包括:顧客焦點、領導力、策略品質規劃、設計品質、速度與預防、員工參與及合作、運用事實管理、持續改善。林公孚 (1993) 認為全面品質管理是一種新管理理念所衍生的一種制度及做為持續改進組織的指導原則與實務的基礎。戴久永 (2003) 亦將全面品質管理視為以品質為中心的組織管理方法,以全員參與及著眼於長期成功為基礎,藉由顧客滿意,使組織成員與社會大眾同盟其利。由過去全面品質管理相關研究發展過程中不難發現,雖然許多研究之立論基礎與觀點並不相同,但研究發展的關鍵因素構面主要仍以高階管理理念、全員參與、持續改善、訓練與授權、及滿足顧客需求為評估全面品質管理的核心概念;然而,本研究將藉由企業價值之衡量方法,探討推行全面品質管理與企業價值之關聯性。2-2國家品質獎由於國家品質獎 (National Quality Award) 是以全面品質管理為其核心與架構,因此國家品質獎可說是推行全面品質管理的證明。各個國家在承受競爭壓力環境下,希冀藉由改善國內企業營運績效與品質,紛紛設立國家品質獎。Tan (2002) 認為國家品質獎的簡短發展歷程中,日本戴明獎、美國馬康巴立治國家品質獎與歐洲國家品質獎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許多國家的國家品質獎也紛紛仿效此三者的內容研議符合各國國情之國家品質獎內容,茲分述如下。首先針對日本戴明獎進行探討,戴明獎強調任何經營環境執行全面品質管理時,首先需明白揭示中、長期願景與策略,輔以合適的經營管理系統,有效應用品質保證系統規範,以成本、交期、環境、安全等機能別管理系統配合企業之核心技術、速度、活力以確保顧客、員工、社會、供應者、股東等良好關係,建構有存在感的組織,達成組織使命的綜合性經營管理方式 (林公孚,2000a & 2000b);楊錦洲 (1997) 認為戴明獎評審重點為成本、生產力、交期、安全及經營環境等方面之成效。戴明獎給日本企業界樹立良好的標竿,稱戴明獎為推動全球重視品質管理的推手乃實至名歸。其次,美國馬康巴立治國家品質獎的設立就是要建立一套適用於企業、工業、政府及其他企業的指導綱要及評審準則,以提昇其經營績效,並藉由推廣達到強化國家競爭力的目標。再者,歐洲品質獎旨在鼓勵歐洲各國在全面品質管理的貢獻與成就,評審之重點為企業是否能有效領導員工、推動公司政策與策略、完善員工管理,同時充分利用有限資源,達成企業卓越經營之成果,滿足顧客、員工及股東,進而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我國國家品質獎之設立宗旨為獎勵推行全面品質管理有貢獻之組織或個人,透過一系列之評審內容與程序,使國家品質獎之典範能有效為企業帶來助益,同時鼓勵更多人參與投入、推廣、實踐全面品質管理,積極建立企業優良形象。評審標準考量美國馬康巴立治國家品質獎、歐洲品質獎、戴明獎及 ISO 9000: 2000 等評審項目後,參照我國國情與企業經營環境共同制訂的,計有七項:領導與經營理念、創新與策略管理、顧客與市場發展、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資訊策略應用與管理、流程管理、經營績效,彼此相互關連與互動,主要以提昇組織效率、增進效果、改進生產力及追求卓越績效為方向,亦可作為衡量或標竿學習的依據,涵蓋全面品質管理的主要理念、內容、作法及績效衡量,追求整合性的卓越表現。整體而言,我國國家品質獎評審項目的設計可說是包含了普遍性、前瞻性、整合性、國際性、可操作性等五項特性 (經濟部工業局,2004)。國內學者張國慶 (2001) 曾以美國16家及台灣17家國家品質獎得主為研究對象,該研究發現,實施全面品質管理可以強化公司體質,建立優良的企業文化,但不見得與企業的經營績效有顯著的關係。2-3企業評價相關文獻回顧企業存在的目的即在於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每一層級的決策者都有其工作目標,其中,管理階層的主要目標,必須以股東的利益作為經營方針,即是促使股東財富最大化 (Penman, 2001)。Bernard (1994) 以會計基礎之評價方法討論企業價值之影響因素,其以企業之市價/帳面價值比作為企業價值之衡量模式,研究結果顯示企業價值會隨著股東權益報酬率(認為是企業當期獲利能力之指標)改變而有所變化,故股東權益報酬率為企業價值之主要影響因素。Block (1995) 以19491962年之30家Dow-Jones Industrial Averages公司為樣本,觀察市價/帳面價值比、股東權益報酬率、本益比三者間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股東權益報酬率直接影響本益比,而與盈餘穩定性呈現一致的關係。Kaplan and Ruback (1995) 以預測現金流量法衡量19831989年間共51家高財務槓桿交易公司,該研究結論為現金流量折現法求得之理論價值與市場實際價值差距低於10%,現金流量折現法提供一個可信賴的市場價值估計方法。Berger and Ofek (1995) 研究藉由多角化公司部門和分開設立公司,使用部門資產、銷售收入和稅前息前盈餘來計算,發現多角化減少公司價值在19861991年間共16,181個樣本公司平均價值損失13%至15%。 Dusseau (1996) 藉由Kristy的模型:償債能力 (Liquidity)、財務槓桿 (Leverage)、獲利性 (Profitability) 等三大構面五項指標(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週轉率、資產佔負債比率、股東權益報酬率),以美國馬康巴立治國家品質獎獲獎企業、美國密蘇里品質獎申請企業、及一家大型製造企業 (未榮獲馬康巴立治國家品質獎)為衡量研究對象;研究發現,10家榮獲美國馬康巴立治國家品質獎企業推行全面品質管理可獲得長期的財務效益,但平均而言為推行全面品質管理八年後方行獲致財務能力提升之效;針對美國密蘇里品質獎申請企業之研究結果發現,企業財務能力與品質水準呈負相關,歸咎其因發現研究分析資料不足所導致之;最後藉由一家大型未獲美國馬康巴立治國家品質獎之企業研究發現,經推行全面品質管理5.4年後方行對其企業財務能力顯現提升之效;綜合此研究之發現,推行全面品質管理可增進企業長期財務能力效益。Damodaran (2000) 以現金流量折現法評估Amazon網路公司之企業價值,認為依當時之銷售成長率或盈餘成長率,其企業價值不足以支撐當時之股價,其後Amazon股價下跌至其評估之價值。鄔洪勇 (1994) 在企業評價關鍵因素之研究中認為,價值是因持有資產所產生之效益而來,所以對於不同的持有者而言,常因持有目的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價值表示。林雍淳 (2000) 以價值衡量的觀點,採用經濟附加價值作為公司的企業價值主要衡量指標,藉以探討高科技產業在1985到1999年企業績效的變化,該結果發現,影響台灣高科技產業經濟附加價值最重要的因素為公司的獲利能力與週轉率。謝劍平 (2003) 認為比率分析 (Ratio Analysis) 乃將財務報表上的數字以有意義的方法化為特定的比率,以顯示出企業在特定項目上的營運績效。包括:1. 變現力比率 (Liquidity Ratios):流動比率(Current Ratio)、速動比率(Quick Ratio)。2. 負債管理比率(Debt Management Ratio):總負債比率 (Total Debt Ratio)、賺得利息倍數 (Times Interest Earned)、現金涵蓋比率 (Cash Coverage)。3. 資產管理比率 (Asset Management Ratio):存貨週轉率 (Inventory Turnover Ratio)、應收帳款週轉率(Receivables Turnover Ratio)、固定資產週轉率 (Fixed Assets Turnover Ratio)。4. 獲利力比率 (Profitability Ratio):銷貨利潤邊際 (Profit Margin on Sales)、權益報酬率 (Return on Equity; ROE) 與總資產報酬率 (Return on Assets; ROA)。5. 市場價值比率 (Market Value Ratio):本益比 (Price/Earnings Ratio)、股利收益率(Dividend Yield)、市價對帳面價值比 (Market/Book Ratio)。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專家學者之文獻歸納成為五大構面18項變數之企業價值財務能力分析指標 (如表1所示)。表1 企業價值之財務能力分析指標構面變數構面變數財務結構負債佔資產比率(%)獲利能力資產報酬率(%)長期資金佔固定資產比率(%)股東權益報酬率(%)經營能力應收款項週轉率(次)純益率(%)應收款項收現日數每股盈餘(元)存貨週轉率(次)現金流量現金流量比率(%)平均售貨日數現金流量允當比率(%)固定資產週轉率(次)現金再投資比率(%)總資產週轉率(次)償債能力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利息保障倍數(%)三、研究方法如何充分使用資訊,有效的評估各項外在變數,作出最正確的決策,實為當下決策者努力與追求的目標。1971年 Thomas L. Saaty 發展出來的分析層級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套能夠集合眾人之智慧經驗,系統化的解決複雜問題,以作出正確決策的方法 (張文龍,2003)。分析階層程序法係指先將複雜的問題系統化,再由不同層面中給予層級分解,並透過數量化的評判使用矩陣運算,分別求得各層級的優先向量作為其相對權重,最後再加以綜合評估,以提供決策者選擇最適方案。分析層級程序法主要應用於不確定情形且具有多項評估因素之決策上,主要目的在協助決策者處理結構化程度較低的決策問題,將它簡化成較單純的比較與排序問題 (Satty & Vargas, 1991)。曹勝雄、黃明玉 (1995) 採用質化與量化多準則評估法,針對日、星、美、德、澳等國來華旅客市場潛力之評估。Babic & Plazibat (1998) 的研究採用多準則分析之分析層級程序法決定要素的重要程度,對企業之效率分析評定等級順位,建立槓桿比率、經濟指標、獲利性指標、生產力指標四大要素,作為分析層級程序法的評估因子。而夏志榮 (2000) 透過整理歷史文獻,並對國內漲跌幅限制有深度之剖析,以分析層級程序法,綜合政府單位、產業實務界與學術界等專家學者的看法,對未來漲跌幅限制可行之發展方向進行評估。許戎聰 (2000) 也透過相關理論回顧與分析,建立住宅相容性混合使用之評估指標,並運用分析層級程序法建立一套評估架構,作為相容性之行業別判斷依據。陳明印 (2000) 則運用 Delphi方法與分析層級程序法,建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透過專家對教科書評鑑規準之問卷,表達看法,以建構其權重比值。張春龍 (2000) 利用分析層級程序法,綜合住宅相關領域專家,提出評估住宅選擇的相關因子。藉由文獻回顧我們發現,本研究擬探討之主題全面品質管理推行與企業價值之相關性研究,可由專家問卷重新賦予企業價值財務能力五大構面 18 項指標新權重,輔以 15 家國家品質獎獲獎企業,連續蒐集10年 (19942003) 公開資訊,同時針對此 15 家企業所屬之同產業公開資訊予以一併蒐集整理,以作為企業價值展現與產業平均值比較之依據。四、研究分析4-1企業價值之財務能力分析指標權重本研究藉由專家問卷針對全面品質管理與企業價值相關領域之七位專家學者為對象(包括:產業界二位全面品質管理專家、學術界三位全面品質管理與企業價值專家、研究單位二位產業分析專家),利用分析層級程序法之專業處理軟體Expert Choice 2000為工具,將專家學者賦予企業價值之財務能力分析指標不同之權重,獲取其共同且一致之權重 (如表2所示)。表2 企業價值之財務能力分析指標權重構面變數權重構面變數權重財務結構負債佔資產比率2.8獲利能力資產報酬率4.9長期資金佔固定資產比率5.7股東權益報酬率11.7經營能力應收款項週轉率1.7純益率10.4應收款項收現日數2.3每股盈餘11.6存貨週轉率4.2現金流量現金流量比率1.8平均售貨日數3.1現金流量允當比率2.2固定資產週轉率5.2現金再投資比率8.3總資產週轉率5.0償債能力流動比率3.7速動比率7.9利息保障倍數7.44-2企業價值之財務能力分析 本研究藉由分析層級程序法賦予企業價值財務能力之18項指標新權重,輔以歷年榮獲中華民國國家品質獎之15家企業公開財務資訊,分別收集獲獎企業過去十年之公開資訊及其所屬產業之表現;首先,獲取企業在18項指標之績效表現值 (A),同時得到企業所屬產業之同業績效表現平均值 (B),將此二項值相除 (CAB),乘以專家學者綜合之權重 (D),終得本研究所欲探究之企業價值財務能力綜合績效值 (ECD)。進一步針對獲獎企業之整體表現、鋼鐵產業、汽車產業、食品產業、電子產業、電機產業、塑膠橡膠產業、電器電纜產業等七個獲獎企業所屬產業(依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分類)予以個別差異分析,茲分述如下。 藉由表3我們可以發現,15家榮獲中華民國國家品質獎之企業整體表現普遍皆在產業現況之上 (企業價值財務能力綜合績效值100),整體而言2000年時表現最為出色,其中最傑出是塑膠橡膠產業之正新橡膠 (E=669.46);其次為為鋼鐵產業之中國鋼鐵多 (E557.86)。企業整體表現僅在1997年時略微偏低 (E=113.49),進一步發現食品產業之泰山企業、電子產業之金寶電子、中華映管、塑膠橡膠產業之正新橡膠、汽車產業之和泰汽車等五家獲獎企業分別在1997年跌破產業平均值。7家榮獲中華民國國家品質獎之電子產業表現普遍皆在產業現況之上 (企業價值財務能力綜合績效值100),其表現僅在1998年時略微低於產業平均值。英業達公司於獲獎後隔年 (1996年) 企業價值之財務能力表現最為傑出 (E=259.63),但自1996年後,其企業價值之財務能力表現呈現下滑之趨勢,至獲獎後第四年(1999年)其企業價值財務能力表現首次略低於產業平均水準,2000年起其企業價值財務能力表現漸漸回升。同樣是在1995年獲獎之智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獎前後年其企業價值財務能力之表現均在產業平均水準之上,隨著獲獎時間的遞增,其所表現之企業價值財務能力績效並未如預期的展現全面品質管理之成效,日漸式微。1995年獲獎的聯華電子公司企業價值於獲獎當年 (1995年)達到最高 (E=266.89);然而獲獎後第三年則是首次跌破產業平均水準。金寶電子公司獲獎前其企業價值財務能力均較產業平均水準為差,直至獲獎隔年 (1999年) 起,其企業價值財務能力表現首次突破產業平均水準。中華映管公司歷年之企業價值財務能力表現於1999年最佳,但仍低於產業平均水準 (E=80.75),甚至於獲獎隔年 (2001) 首次落後產業平均水準一倍之多,但後續表現呈現上揚之趨勢。明碁電通 (BenQ) 企業價值財務績效於1998年時首次跌破產業平均水準,隨著全面品質管理活動之成效日漸卓著,其企業價值財務能力指標於獲獎前一年更是大幅成長82.58%。聯發科技於2003年獲獎,其企業價值財務能力表現為本研究此次探討15家獲獎企業中之翹楚,獲獎前其企業價值財務能力表現已為產業平均水準之三倍之餘,獲獎當年更是歷年表現之最 (E=979.04)。表3 企業價值財務能力分析之整體表現平均值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英業達139.68138.94259.63164.52115.5884.59120.08130.93134.12122.89智邦科技137.71121.64114.7780.6865.3868.0559.62119.20106.08-64.60聯華電子201.07266.89146.33145.0192.5978.06134.4033.3381.6498.70金寶電子94.8290.8986.7196.0692.47140.3965.60100.59225.10159.16中華映管NANANA49.0041.0380.7570.54-24.44-8.6747.68明碁電通144.51153.46107.70102.2083.9761.8073.8780.44146.8799.29聯發科技NANANANANA328.66335.92451.09506.25979.04中華汽車125.56205.46111.17113.8994.81120.50100.33112.08133.01122.70裕隆汽車27.66-131.9588.86124.15120.92109.36359.94151.69114.63126.36和泰汽車153.29252.73103.5481.5392.5894.01266.46114.78110.68104.94中國鋼鐵169.19116.23202.51201.83820.86213.71557.86377.61281.65248.73東元電機200.11216.93172.54105.50104.6570.6577.8571.5375.5969.31泰山企業70.3994.8195.9067.3414.72478.66221.22-38.90-23.6670.05正新橡膠173.32135.5895.3985.67111.16256.48727.27228.46377.87121.53中國電器167.13194.76128.30171.49265.54231.94186.15244.31535.09352.66電子產業平均值143.56154.36143.03106.2463.0096.29112.93117.93126.75161.78汽車產業平均值102.17108.75101.19106.52102.77107.96242.24126.18119.44118.00整體表現平均值138.80142.80131.80113.49151.16161.17219.95143.51186.42177.23中華汽車公司為汽車產業最早榮獲中華民國國家品質獎之企業,其表現普遍均在產業平均水準之上,論其表現堪稱汽車產業新標竿,尤以1995年時表現更為顯著,為產業平均水準之二倍之餘 (E=205.46),相對於當年度裕隆汽車公司明顯落後於產業平均水準更為顯著 (E=-131.94);裕隆汽車公司獲獎之後則一度衝破產業平均水準三倍有餘 (E=359.94),其顯著之表現著實成為推行全面品質管理之最佳佐證。和泰汽車公司於1997年度起執行歷時長達五年之變革措施,相繼投入大量資源,相形之下其企業價值財務能力之表現著實低於產業平均水準,但於2000年起,其全面品質管理與組織變革之成效日漸獲益,一舉突破產業平均水準近三倍 (E=266.46)。 中國鋼鐵公司企業價值財務能力之展現乃箇中翹楚,經營體質完善,於1998年以優於產業平均水準八倍之多的企業價值財務能力,展現其獲獎7年之持續成效;帷1998年後,公司之整體表現相對於產業水準開始式微,但仍較產業水準之二倍、三倍,甚至五倍之多 (2000年時)。東元電機公司獲獎前企業價值財務能力表現為產業平均水準之二倍有餘 (19941995年),1996年獲獎後,企業價值財務分析指標下滑更迅速,於1999年起,其企業價值財務能力表現更跌破產業平均水準。泰山企業獲獎後之企業價值表現均低於產業平均值,直至獲獎後第七年 (1999年) 開始出現高於產業平均值之表現。正新橡膠獲獎前之表現有下滑之趨勢,1996&1997年之企業價值財務能力表現卻不幸略微落於產業平均水準之下,2000年之企業價值財務能力表現為產業平均水準七倍之多 (E=727.27),國家品質獎之鼓勵與肯定,在正新橡膠之企業價值展現上更可窺視一斑 (如表3所示)。中國電器公司企業價值財務分析表現在穩定中持續成長 (如表3所示),尤以獲獎當年之企業價值財務能力最為顯著,為其產業平均水準之五倍之多 (E=535.09),持續不斷的進步趨勢,著實成為全面品質管理之最佳代言。五、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旨在探討推行全面品質管理與企業價值之相關性研究,藉此鑑別全面品質管理對企業價值之影響程度,進一步瞭解全面品質管理持續提升企業價值之程度。5-1研究結論1. 整體而言,15家獲獎企業之全面品質管理企業價值表現較其所屬產業平均水準為佳,為產業平均水準之1.5倍。2. 電子產業之英業達公司、智邦科技公司、聯華電子公司、金寶電子公司、中華映管公司、明碁電通公司、與聯發科技公司等七家公司,普遍表現在產業現況之上,帷1998年時略微低於產業平均值,同時發現獲獎當年與前後年之企業價值表現均較其他年為佳,其中聯發科技公司之企業價值表現乃15家獲獎企業中最為傑出者。3. 汽車產業之中華汽車、裕隆汽車、與和泰汽車等三家公司,中華汽車乃最早獲獎之企業,企業價值表現堪稱汽車產業之標竿;裕隆汽車獲獎後之企業價值表現大幅度提升;和泰汽車之企業價值表現於獲獎後日漸展現效益。4. 鋼鐵產業之中國鋼鐵公司,獲獎後七年之企業價值表現成微幅下滑之趨勢,但仍在產業平均水準之上。 5. 電機產業之東元電機公司,獲獎前之企業表現優於獲獎後。6. 食品產業之泰山公司,企業價值表現於獲獎後第七年方顯現高於產業平均水準。7. 塑膠橡膠產業之正新公司,獲獎後之企業價值表現大幅超越產業平均水準。8. 電器電纜產業之中國電器公司,獲獎後之企業價值表現呈持續不斷進步趨勢。5-2研究建議5-2-1對產業界之建議本研究結論對應許多關於全面品質管理之研究與實務後不難發現,對於各部門計畫、目標、政策(方針)發展執行計畫所需要的能力,持續提供員工教育訓練機會,營造持續學習環境,建立完善溝通機制提升員工滿意度;對外則針對現有顧客及潛在顧客持續評估顧客滿意度、利潤與損失之績效衡量,並且朝向建立資料庫努力,採用資料挖掘技術,進行顧客關係管理,同時利用標竿分析、市場與競爭者分析方法,深入瞭解競爭者的能力與績效,檢視關鍵流程與績效資訊系統。藉由公司長期計畫的擬定,以年度作業計畫與方針管理掌握作業、資源、顧客滿意、員工管理等流程與目標執行績效,有效提升整體經營績效,持續改善。5-2-2對後續研究之建議本研究礙於時間、人力、財力之限制,僅藉由中華民國國家品質獎之得獎企業公開資訊,輔以企業價值之財務能力分析,探究推行全面品質管理之企業價值,茲提供下列二點建議以為後續研究發展。1. 可納入未獲獎之企業為研究對象,先探討其推行全面品質管理之現況,再進行獲獎與未獲獎企業之企業價值比較分析。2. 發展非財務性企業價值評估模式,搭配本研究評估之財務性模式,進一步探討榮獲中華民國國家品質獎之企業與榮獲世界其他國家品質獎之企業進行比較,應更具研究意義。參考文獻Ahire, S. L., Golhar, D. Y., & Waller, M. A. (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QM Implementation Constructs.” Decision Sciences, 27(1), 23-56.Alan, B. (1992). “Industrial Experience with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3(2), 147-156.Anderson, J. C., Rungtussanathan, M., Schroeder, R. G., & Evaraj, S. (1995). “A Path Analytic Model of Quality Management Underlying the Deming Management Method: Preliminary Empirical Findings.” Decision Science, 26(5), 637-657.Babic, Z., & Plazibat, N. (1998). “Ranking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Multicriteri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56, 29-35.Berger, P. G., & Ofek, E. (1995). “Diversifications Effect in Firm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7, 39-65.Bernard, V. L. (1994). Accounting-Based Valuation Methods, Determinants of Markets-to-Book Ratios, and 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Black, S. A., & Porter, L. J. (1996).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of TQM.” Decision Sciences, 27(1), 1-21.Block, F. E. (1995). “Study of Price to Book Relationship.” Financial Analysis Journal, 51, 63-73.Chin, K. S., Tummala, V. M. R., & Chan, K. M. (2002).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Based on Seven Core Elements in Hong Ko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echnovation, 22, 213-230.Cipriano F., & Filippini, R. (1998). “The Impact of Quality Conformanc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A Causal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duction Economics, 55, 1-20.Damodaran, A. (2000). The Dark Side Valuation: Firm with no Earning, no History, no Comparables Can A be Valued. Stem School of Business.Dusseau, S. P. (1996).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Ph.D. dissertation, Graduate Schoo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issouri.Elshennawy, A. K. et al. (1991). “Concept and Attributes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1), 75-97.Flynn, B. B., Schroeder, R. G., & Sakakibara, S. (1995). “The Impact of QualityManagement Practices on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cision Sciences, 26(5), 659-691.Kaplan, S. N., and Ruback, R. S. (1995). “The Valuation of Cash Flow Forecas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e, 50(4), 1059-1093.Penman, S. H. (2001),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and Security Valuation. N.Y.: Mc-Graw-Hill.Powell, T. C. (1995).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6(1), 15-27.Saaty, T. L., & Vargas, L. G. (1991), Prediction: Projection and Forecasting. Boston: Kluwer Academic.Sharma, B., & Gadenne, D. (2001).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ceived Import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Quality Management Approaches.” The TQM Magazine, 13(6), 433-443.Tamimi,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