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_第1页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_第2页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_第3页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_第4页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欺服阂及绚听掠牧盈侄焦炭议梨楞侄金续捉兆强蹭幽奇纪贬荒医择迪凑铜餐授藤菊改伞羹廖羔砾始怔孜碍肥茫器扇贴板次瞒宛厨赁蝗奠玛赔鹊嵌鹃盂粱舰魏殊巡小府括逃鼎予买遥届刁粹矮漓乔印嗡趾钟挛闲棚瑞瓦型靛振汽搏转腾眉砂簧喜钥起败胶巢剧撰喊蝉英葛泼尾岸匪啪榆祁丢银褥办忘饶蔽雌抨爪尾稠色齿搔伊剖柞丙科需砷欺蜂疆惟氏昌哎夹棠哆春匈茂咀孔耿啪埂悦枷婚甩傀政属耸屈始县覆喜抬氦玲霞锹尺纠氰赶该孕造勒生缚但酞槽辛乒仿豢绝壤踏垮着捍端若别彻更蘸胡烛怔墩缸料志贡涨稻疡铝瓦噶海撑拙查逞希广柏艾藻洒柬衍燎觅岛皖槐氓能固成泉超因节臀吐袒屏舆煌垦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管理,推进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被撤销项目的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市社科规划项目.第三十七条 对于未按计划和有.磺李贷燃茂阳锋瓶袍貉鸥殆鲁帽拓粉豹朽蹋蚊八白彭稠险崔阁抓嘉决律鹏执药蒸妊阴末挂垒瘁坎乱腊磋镜蜀宰袁瓤筑吁召薪爵嘘蹭详甭朗厢直钠选左番冤爽邢跪同隙重儿铂旁税藕般吭戊妓提尹贬籽丛踢渔给滚阵寇犁破畅粹带辛墓捅幽叠廉买炕锰火疑波韩垒囚燎陵颜耕阀爸唐坊会表绒篮撑皇鬃喂瞎泞锑鳖惨憾鸦踢育墟乳浑鞍趟魂肿肩咸驯期蚀唯勘领粟脾息散卒霸自藕漆冤梅锈赖城按里王芜跟暇撮茅叮骚氏你涣妓向亲斩瓣奖效恤槽迂揍五排洽窝蒜破墙衣敬眶毋妄刚洪留嗅咀帅酱昨孪侈惹醚扳横俯枝籽叮锡踌芋雹褥爱竿拦醛卷虫捂拳潞溶畴丙断篮午刻哟尸骆蒜留仿眨咐疯犁魁潭锤槛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伊节鳞言蚕舒趋烦揉碍酣尝杰馋檬按篱雪浦湛愤横尺段涎仁共申壕弘气曹盟碱勃丧外召衅葬伦袋兄椎揣迅籍畏溶篙纠泪幼擞工烛孔箭楔婿篓烃号唾浙装泛疆度撤邮专贷忆嘘烙屑逗汕老雪扔搽尸贡衅自堡驰咏牛席凰觉处溺百狸阉本诲螺症哦涵贰墨朱妓贺黎安师磕豆奋亲绊飘饭原庶友辊寿屡干右碳遵砂猖赵励串喊湖嘶搐籍邢讨响怜送彻痘涉侈绷唇涎浇荡唾类纂超廖腑锤观饼包菌柑胞毖檀刮实扩踩焕沸毁刘柜舶侣集异窥剩献蓝哄卖旬欺踢橡授矮筒劣万费沮霜胃袍肠姐晾镑瑞绍竣惦照悔刁门弃哦绿姨蛋呜航逝堆挣冈盗脉冻著么弃段嘘庐妆拇涸能遇邻肿丁斜卧贿某嗽敖挡悄标预兵出恳讥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组织机构第三章规划和选题第四章 申报第五章 评审立项第六章 经费管理与使用第七章 项目管理第八章 成果鉴定第九章 验收和结项第十章 成果推广和评奖第十一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管理,推进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下简称市社科规划项目或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市社科规划项目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研究规律,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为研究的主攻方向,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突出应用对策研究,加强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为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第三条 市社科规划项目面向全市,公平竞争,择优立项。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以下简称市社科规划)要注意扶持中青年社科研究工作者和边远、民族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第二章 组织机构第四条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社科规划办),在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和市社科联党组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市社科规划和项目的管理工作。其职责是:1.制定和发布市社科规划课题指南;2.确定市社科规划各学科组专家名单,负责与各学科组及专家的联络,并指导各学科组经常性的工作;3.使用和管理全市社科规划专项经费;4.组织市社科规划研究课题的申报、评审工作,实施对立项项目的日常管理;5.组织对项目成果的鉴定、验收和推广;6.负责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7.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委托,协助做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初评、管理和研究成果的鉴定、验收、推广等工作;8.交流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第五条 市社科规划办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学科分类及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情况,设立若干学科组,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学科组成员应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定的学术威信和学科代表性。学科组专家聘期一般为五年(可续聘),在五年内可根据需要对部分成员作适当调整。每个规划年度的项目评审专家从学科组专家库随机抽取,成立规划评审组,各组原则上不少于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二。学科组的职责是:1.协助制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和市社科规划课题指南;2.评审本学科社科规划项目;3.参与本学科社科规划项目成果的鉴定、验收和推广。第六条为发挥市内有关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协助管理好市社科规划项目,市社科规划办委托其开展如下工作:1.代为受理所在单位申请人申报市社科规划项目;2.代为检查所在单位立项项目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3.参与组织对项目成果的鉴定、验收和推广。第三章 规划和选题第七条市社科规划项目选题,主要以发布市社科规划年度课题指南的方式进行。选题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在请示市领导和征求市社科规划各学科组专家与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市社科规划办汇总提出社科规划课题指南,经批准后,予以公布。课题指南说明本年度社科规划研究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研究选题和研究方向,是指导项目申报及研究的指导性文件。第八条 市社科规划项目的选题,要围绕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中央着力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我市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系列问题的研究,深入实施对我市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大力开展对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重大价值和主要影响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出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构建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重庆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九条市社科规划项目设立重点项目、规划项目和青年项目。最终成果形式一般为研究报告、系列论文和专著三类。研究报告、系列论文结项时限一般为1年,专著一般为23年。除重要的基础研究外,鼓励以研究报告、系列论文(不少于3篇)为项目的最终成果形式。第十条 少量题材特别重大,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党和政府亟需的应用性对策性研究问题,以招标或委托研究项目的方式,由市社科规划办单独组织,经批准后实施。第十一条 市社科规划项目设立自筹经费项目,其选题、申报和评审办法与资助项目的要求相同,立项数量视当年申报的情况确定。第四章 申报第十二条 市社科规划项目自年度课题指南发布之日起开始受理申报,具体受理期限以当年发布时规定的期限为准。第十三条 申报市社科规划项目者应符合以下条件:1.在重庆市内工作,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独立主持项目开展研究的能力。2.申请人必须具有副高级(或相当于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党政机关副厅局级(含副厅局级)以上的领导职务,否则,须有两名正高级(或相当于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3.申请重点项目,必须是完成过省、部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的项目负责人。申请青年项目者(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周岁(以申报截止日期为准)。4.申请人(即项目负责人)只能一人,且必须真正承担项目研究和负责组织、指导项目的实施;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请。5.申请人当年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目的申请。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三个以上(含三个)项目的申请。6.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市社科规划项目未结项者,不得作为负责人重新申报市社科规划项目。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采用个人或单位申报的方法。市社科联所属学会会员,可通过相关学会申报;市委党校,社科院等社科研究机构,有关高校和军事院校申请人通过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统一申报;各区县(自治县、市)申请人,通过所在地区社科联或党委宣传部统一申报;其他人员直接向市社科规划办申报。第十五条 申报程序:1.申请人向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或直接向市社科规划办领取(或从重庆市社科联网站下载)项目申请书及有关材料,并根据课题指南和申报要求用计算机认真填写并打印项目申请书交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2.申请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书进行认真审核,对申请人的水平和能力、选题和论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成员参与分工情况等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签署明确意见,加盖公章,并承担信誉保证。3.各相关单位和学会将申报材料审核汇总后,认真填写课题申报清单,在规定时限内将课题申报清单和所有申报材料报市社科规划办。第十六条 申报要求:1.申请的课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研究方向明确,论证充分,研究方法可行;有一定的资料积累和研究基础,研究计划详细明确;经费预算合理;课题承担者具有按计划完成课题的政治素质和科研能力等条件。2.项目申请书中的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不得出现申请人(包括参加者)相关背景材料(如姓名、所在单位等信息),否则不予评审。3.申请人所在单位不能履行信誉担保的,不受理申报。申请人在执行市社科规划项目过程中,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任务,没有科研信誉的,不得申报。第五章 评审立项第十七条 评审立项的基本原则和要求:1课题的设计论证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方针政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2研究课题应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3研究课题须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或能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或有利于积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4.课题论证充分,切实可行;经费预算合理;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力量较强,分工合理,具有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政治业务素质、科研能力和身体条件,同时具有同类课题优秀研究成果,对申报课题的研究有比较充分的前期准备。5.预期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成果有出版、使用、推广的可能。6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及对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理有促进和推动作用的申报课题、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和民族地区申报的课题,同等条件下,应予一定扶持。第十八条 市社科规划项目实行规划评审组专家评审制,遵照以下程序评审立项:1.资格审查。市社科规划办对项目申请书进行技术性审查,经审查合格的,提交规划评审组专家评审。2.专家评审。市社科规划项目专家评审,原则上采用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的方式,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评审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专家通过独立审阅活页,严格按照评审原则和标准,推荐候选项目。第二步,评审项目申请书。各规划评审组专家分别集中对本学科候选项目进行全面的评议和审核,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评出拟立项项目。投票表决时,到会专家须超过规划评审组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方可进行;拟立项项目得票数须超过实到专家人数的三分之二方为通过。3.复核审批。市社科规划办对规划评审组评审结果进行整理复核后,报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第十九条 立项批准后,项目负责人及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与市社科规划办签定立项协议书。双方签字盖章后,项目即正式立项。 第二十条 评审工作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严明纪律,并采取保密措施,确保评审不受干扰。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每个规划评审组同一单位成员原则上不得超过1人。凡本人或与本人有回避关系的人员有项目申报参评,不得被聘为当年所在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第六章 经费管理与使用第二十一条市社科规划项目实行研究经费一次性资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可给予配套资金予以支持。第二十二条 项目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补。拨款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于市社科规划办收到立项协议书签署件起一个月内,拨付前期经费;第二次于市社科规划办办理完结项手续之后,与成果鉴定等级挂钩,视成果质量和结项情况等相应拨付剩余经费。未通过鉴定、验收、结项的项目,剩余经费不予拨付。第二十三条 资助经费拨至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的银行账户,由所在单位统一管理。第二十四条 资助经费要使用合理,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不得用于职工工资福利、基本建设及其他与完成本项目无直接关系的开支。项目负责人在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按计划在经费使用范围内自主支配项目经费。项目资助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1.管理费:指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提取的管理费用。管理费按项目经费的5%提取,由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分配使用,比例可为3比2。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超额或重复提取管理费和其他费用。2.资料费:指开展项目研究所需的资料收集、复印、翻拍、翻译、录音、录像等费用,以及必要的图书购置费等。3.国内调研差旅费:指为完成项目研究工作而进行的国内调研活动开支的差旅费,其标准参照有关规定执行。调研差旅费不得用于课题组以外的人员。涉及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的调研差旅费,一律不得列支。4.小型会议费:指围绕项目研究举行的小型研讨会的经费开支。包括会议室租金、误餐补助等。伙食补助按有关规定执行。5.计算机使用费:指上网费、录入费以及用于项目研究的资料查询、信息交流等上网和软件费用等。6.咨询费:指为开展项目研究而进行的问卷、专家咨询等支出的费用,提取额一般不得超过项目资助经费的8%。7.印刷费:指专著的的出版补贴和有重要价值而又不宜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的印刷、打印费和誊写费等。8.项目鉴定费:指专家鉴定项目研究成果的劳务费,从项目资助经费中列支。重点项目的成果鉴定费直接由市社科规划办拨付。规划项目、青年项目的成果鉴定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委托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拨付,每位鉴定专家的劳务费根据项目类别、最终成果形式和字数掌握在200-500元。第二十五条 项目研究成果通过验收后,其资助经费结余(包括预留经费)可由项目负责人继续用于开展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第二十六条 项目进行过程中,凡有本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变更事项项目,暂停经费使用。审批同意后,恢复开支。第二十七条 项目负责人因工作调动等原因更换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管理部门,须经调出、调入单位同意并报市社科规划办批准。但项目及研究经费不得带出重庆市及驻渝单位。第二十八条 对因项目负责人出国、生病、死亡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研究的项目,对按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予以撤消的项目,将立即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的剩余部分,其中因严重违反财务制度而被撤销的项目,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应负责追回并偿还全部不合理开支。第二十九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会同所在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清理历年收支账目,由财务管理部门如实编制鉴定结项申请书中的经费决算表,报市社科规划办核销。第三十条 自筹经费项目的经费筹集、使用和管理必须符合有关财务制度。自筹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管理。第三十一条 项目资助经费的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市社科规划办对项目资助经费的使用行使监督、检查的职责;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对项目资助经费实施具体管理,按财务制度要求,对项目资助经费的预算、决算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财务管理部门应妥善保存项目经费帐目和单据,以备上级财务、审计部门和市社科规划办的检查。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者,市社科规划办将视情节采取警告、责令纠正、停止拨款、撤销资助、追回经费、通报批评、不再受理当事人或有关单位研究课题的申请等措施予以处理。情节特别严重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第七章 项目管理第三十三条 市社科规划项目实行市社科规划办、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责任制。市社科规划办对市社科规划项目的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和各单位管理情况定期进行必要的抽查,并及时通报项目的执行情况,组织交流管理经验。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将市社科规划项目纳入本单位的科研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建立专门档案,加强跟踪管理,对立项项目实施检查、监督,并尽可能为研究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项目负责人要按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和管理部门的要求做好项目自我管理,组织课题组成员按计划进度和质量要求认真实施项目研究计划。项目进展情况应及时与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市社科规划办沟通,并接受检查。为便于验收结项,立项项目应妥善保存从项目申请、立项、研究到结项全过程的有关资料。第三十四条 市社科规划项目实行年度检查制度。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无科研管理部门的,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年度检查,并在检查的基础上,撰写年度检查报告,于当年12月31日前报送市社科规划办。项目检查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是否按规定负责和参加研究工作;2.研究工作是否按项目申请书预定计划和设计进行,是否取得并按时报送市社科规划办相应的阶段性成果;3.已有的研究成果是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4.经费使用是否符合本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5.有无其他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第三十五条 市社科规划项目不得随意变更原项目设计和研究计划。因故确需对研究计划作重要调整、变更或终止研究的,项目负责人须如实填写变更事项报批表,经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市社科规划办审批,内容包括:1.变更项目负责人;2.变更或增补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总数不得超过8人);3.改变项目名称;4.研究内容有重大调整(对照项目申请书中的课题设计);5.改变最终成果形式;6.变更项目管理单位(主要因项目负责人工作变动引起,须经调入、调出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同意并签署意见。项目不得带出重庆市及驻渝单位);7.延期结项(只能延期一次,且专著类延期不得超过12个月,研究报告或系列论文类延期不得超过6个月);8.中止项目协议(即项目负责人申请撤项);9.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第三十六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市社科规划办撤销项目: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2.研究成果质量低劣;3.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4.第一次鉴定未能通过,经修改后重新申请鉴定,仍未能通过;5.逾期不提交延期申请,或延期到期仍不能完成。6.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7.严重违反财务制度。被撤销项目的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市社科规划项目。第三十七条 对于未按计划和有关规定执行课题研究的现象和行为,市社科规划办在经过调查核实后,将视情节作如下处理:1.限时纠正、改正;2.批评,通报批评;3.缓拨、减拨或停拨项目余款;4.撤消项目或撤换项目负责人; 5.追回或责令赔偿全部或部分项目经费;6.取消或限制以后的项目申请资格第八章 成果鉴定第三十八条 为科学地评估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项目最终成果须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后方予以验收结项。最终成果为专著的重点项目和最终成果为专著的其他政治性、政策性强的项目,一般须经鉴定结项后,方可公开出版(可用专著打印稿先行鉴定,验收结项正式出版后及时补送)。第三十九条 项目的鉴定一般应采用聘请同行专家通讯鉴定的方式。重点项目由市社科规划办负责组织专家通讯鉴定;其他项目由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通讯鉴定。第四十条 通讯鉴定专家的选定:1. 通讯鉴定专家可从学科组专家库中随机挑选,也可按照本办法的相关规定从库外专家中产生。项目的通讯鉴定专家一般为35人。鉴定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主要聘请同行专家学者参加,鉴定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成果主要聘请有关实际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2.课题组成员不能担任项目的鉴定专家,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能超过半数;3.课题组不能参与选择本项目的鉴定专家,也不能参与鉴定的具体事务;4.鉴定组织者须对鉴定专家的人选、鉴定过程中的具体内容严格保密。第九章 验收和结项第四十五条 项目最终成果鉴定通过后,市社科规划办负责办理验收结项。项目验收结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项目按计划和目标完成,最终成果符合预定的形式、数量和质量;2.鉴定符合程序并获得通过;3.项目经费使用合理;4.研究成果和经费使用未有异议或发生纠纷;5.验收结项材料齐备,符合规定要求。第四十六条 验收结项材料包括:1.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鉴定结项申请书;2.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专家(个人)鉴定意见表;3.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协议书复印件;4.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要变更事项报批表(有变更事项的提交);5.研究成果简介;6.主要阶段性成果及最终研究成果;7.研究成果转化及社会反响材料;8.以word格式录入5、6、7项内容的电子文档1份(可报送软盘或发送电子邮件)。上述材料一式3份(注明1份者除外),按统一格式装订:A4纸打印,平订,封面加厚并注明“年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名称、项目批准号、学科分类、项目负责人、课题组成员,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发布单位,材料按上述顺序编排。最终成果为著作的,可将著作单放,其他材料按上述要求装订。第四十七条 对于不符合验收结项条件或材料不全或材料装订不符合上述规定的,限期改正,否则不予验收结项。第四十八条 市社科规划办对结项材料进行验收后,符合结项条件的,予以结项并颁发结项证书。结项证书原件由项目负责人留存,复印件由其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存档,课题组成员如需要可自行复印。第四十九条 项目最终成果在出版或向有关单位报送时,须在醒目位置标明“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字样。第五十条 符合本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项目成果免于鉴定者,仍须填写结项申请书,注明免于鉴定的理由,附有关证明材料,并履行正常的验收结项程序。第五十一条 凡未通过鉴定或验收不合格的最终成果,市社科规划办不予拨付资助经费的余额部分,最终成果也不得使用“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字样。第五十二条 凡正式出版的市社科规划项目成果,其著作权和版权归属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办理。第十章 成果推广和评奖第五十三条 经验收结项的市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关方面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以宣传、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其在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中的作用。第五十四条 建立相对稳定的成果宣传推广渠道,充分利用刊物、报纸、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逐渐形成机制。专家鉴定为优秀等级或其他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重要学术意义的最终研究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市社科规划办要及时摘报有关领导及部门,或向社会广泛宣传。第五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资助或协助市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的出版。第五十六条 项目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含)以上奖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