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课件_第1页
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课件_第2页
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课件_第3页
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课件_第4页
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第三节 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n 一、路肩的作用及其宽度 n 1. 路肩的作用(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之间的带状部分): n (1)支挡作用; n (2)临时停车或堆料; n (3)增加有效行车道宽度; n (4)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 n (5)精心养护的路肩,增加美观。 n 2.路肩的构成: 第三节第三节 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一、路肩的作用及其宽度 1. 路肩的作用: (1)支挡作用; (2)临时停车或堆料; (3)增加有效行车道宽度; (4)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 (5)精心养护的路肩,增加美观。 2.路肩的构成: n 硬路肩:有路面铺铺装的路肩。 n 土路肩:加固路肩:粒料改善土 n 混凝土预预制块块铺铺装 n 土路肩:路基土 第三节第三节 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n3. 路肩的宽度: 第三节第三节 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路肩、分车带、路侧带与路缘石 n4. 路肩的设置: n设置位置: n整体式路基行车道右侧设路肩 n分离式断面行车道左侧设路肩 n设置宽度: n高速、一级:2.50m n 30M n城市道路: n设计速度:V40km时,设应设路肩 n V3.0m) 圆 形 (M15m (二)两侧带侧带 uu定义:定义:布置在横断面两布置在横断面两侧侧侧侧的的分分车带车带车带车带 叫两叫两侧带侧带侧带侧带 。 uu uu作用:作用:城市道路的横断面,可以分隔城市道路的横断面,可以分隔快快车车车车道与慢道与慢车车车车道道、机机 动车动车动车动车 道与非机道与非机动车动车动车动车 道、道、车车车车行道与人行道行道与人行道等。等。 uu最小最小宽宽宽宽度度:规规规规定定为为为为2.02.02.25m2.25m。在北方寒冷。在北方寒冷积积积积雪地区,雪地区,还还还还 应应应应考考虑虑虑虑能否能否满满满满足足临时临时临时临时 堆放堆放积积积积雪的要求。雪的要求。 uu1 1. . 种植带种植带 uu2. 2. 设施带设施带 三、城市道路路侧带的组成及其宽度三、城市道路路侧带的组成及其宽度 uu路侧带路侧带:位于城市道路行车道两侧的人行道、绿带、 公用设施带的统称。 u1.人行道: u行人步行之用,也有用作植物,立杆的场地,地下可 埋设管线。 u(1)步行道宽度 式中: 人行道宽度(m); 人行高峰每小时行人流量(P/h); 1m宽步行道的设计人通行能力(P/h.m); u一条人行带(0.9-0.6m)的通行能力 式中: Np1条步行带的通行能力(3001800P/h); V行人步速(kw/h),一般34km/h; L行人间距(m),一般24m。 (P/h) 也可: 式中: p人行道宽度(m); v步行速度(m/s); 人群密度(P/m2)。 uu2.2.种植带种植带 uu人行道上靠车道一侧种行道树人行道上靠车道一侧种行道树 uu株距:株距:4-6m4-6m uu树池:树池:1.5*1.51.5*1.5,1.2*1.81.2*1.8 uu3.3.设施带设施带 uu放置护栏、灯柱、标志牌、信号灯的位置,可与种植带放置护栏、灯柱、标志牌、信号灯的位置,可与种植带 合并合并 四、路缘石 路缘石:设置在路面与其它构造物之间的标石 作用: (1)公路上的路缘石:导向、连接和便于排水,高度12cm (2)城市道路除上述作用外,应更人性化设计(形状,盲道 等) 太高的负作用: 车驶上可能造成翻车 小汽车开关车门最小高度需要 第四节 爬坡车道与避险车道 uu一、爬坡车道一、爬坡车道 u在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上坡方向右侧增设的供载重车 行驶的专用车道 u1.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 u(1)载重车辆行驶速度降低到允许最低速度时; u(2)上坡路段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 u设置爬坡车道与改善正线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设计设计 速度速度12012010010080806060 容容许许最低速最低速 度度 6060555550504040 u2、爬坡车道的设计 u(1)横断面的组成 u位置和宽度:正线右侧,路缘带车道3.5m u高速公路:可占用硬路肩,只设土路肩。 u一二级公路:在行车道外侧设置,硬路肩外移; ? uu直线段:直线式横坡,与正线相同直线段:直线式横坡,与正线相同 uu曲线段:旋转轴为爬坡车道内侧边缘;曲线段:旋转轴为爬坡车道内侧边缘; u(2)横坡度 u(3)平面布置与长度 uu总长度:分流渐变段爬坡道合流渐变段总长度:分流渐变段爬坡道合流渐变段 公路等级分流渐变段(m)合流渐变段(m) 高速、一级100150-200 二 级5090 Why? u二、避险车道 u在连续长、陡下坡右侧的适当(山坡上)设置的大上 坡断头路。 u避险车道长度:下坡行驶:下坡行驶速度速度、避险车道、避险车道纵坡纵坡、坡床、坡床集料集料 而定。而定。 相关设计参数相关设计参数 u设置位置:直线段,通视良好 u坡床集料:0.1-全厚;30m过渡完成;全厚 0.3-0.9m u粒料类型:砾石、砂; u制动床宽度:4.5m u服务道宽度:3.5m u救险栓间距:90m u减弱装置:沙袋、废轮胎;2-1.5m高。 第四节第四节 路拱及超高路拱及超高 n一、路拱及路肩的横坡度 1.路拱:由中央向两侧倾斜的拱形,倾斜的大小称为横坡度, 用%表示。 作 用:迅速横向排除降水。 负作用:对行车不利、增加行车的不平稳,乘客不舒适。 变横坡设计 n2. 路拱的形式:抛物线形 二次抛物线: 式中:x横向水平距离 y对应x的路拱高度 B路面宽度 h路中心路拱高度 i路拱坡度(平均坡度) 适用于路面宽度小于12m,而横坡又较大的中级或低级路面。 第四节第四节 路拱及超高路拱及超高 第四节第四节 路拱及超高路拱及超高 圆顶直线形路拱 折线形水泥路面采用 n3. 路肩横坡度: n 土路肩:横坡度较路面宜增大1.02.0; n 硬路肩:一般情况下横坡度与行车车道横坡度相同; n n(一)超高及其作用 n定义义:超高是指路面做成向内侧倾侧倾 斜的单单向横坡的断面形式 。 n弯道上横向力系数表示; 二、曲线超高二、曲线超高 n 减小横向力的方法: n 增大曲线半径:有时是困难的 n 降低车速:设计中不推荐 n 增大向内侧倾斜的横坡设置超高横坡: n (成本低、效果好) n 设置超高后 : (二)超高横坡度的计算(二)超高横坡度的计算 n 1最大超高和最小超高 n 超高横坡度ih应按计算行车速度、半径大小、结合路面种类 、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 n 最小超高:等于路面拱度。 n 2超高横坡度计算公式: n 绕路面内边缘旋转:一般用于新建工程。 n 绕路中线旋转:一般用于改建工程 n 绕路面外边缘旋转:可在特殊设计时采用。 (三)超高过渡方式: n1 . 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 ? 2. 有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 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中间带宽度较窄 (4.5m)的公路可采用; 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各种宽度中间带的均可采用 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可采用 (四)超高缓和段长度 超高缓和段(超高过渡段): 从直线上的双向坡渐变到圆曲线上的单向坡的路段 直线上无超高缓和曲线上渐变圆曲线上全超高。 1. 1. 绕路面内边缘线旋:绕路面内边缘线旋: (四)超高缓和段长度 np超高渐变 率 n 附加纵坡 : Lc ih 2. 2. 绕路面中线旋转:绕路面中线旋转: (四)超高缓和段长度 n 附加纵坡 : 3. 3. 规范规范推荐公式推荐公式: n式中:Lc超高缓和段长 (m); n 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 缘的宽度(m); n =B:绕路面内边缘线旋转 n =B/2:绕路中线旋转 n i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 n i = ih: 绕路面内边缘线旋转 n i = ih+i1: 绕路中线旋转 n p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线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 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的相对坡度。 uu多车道公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