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拔高 北师大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拔高 北师大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拔高 北师大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拔高 北师大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送东阳马生序阅读拔高1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或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基调的语句是:_。 (2)写跋涉之苦的句子是:_,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_。 (3)总结宋濂求学生涯的句子是:_。 (4)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汉朝人孙敬,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样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战国人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成语 A_,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其实,还有许多成语高度概括了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如B_、C_、D_ (1)请结合文意,在下面横线上写出A、B、C、D处的成语。(4分) A._ B._ C._ D._ (2)如果你有一个同学成绩特别差,还特别怕吃苦,特别怕困难,请你至少用一个上面所填的成语写几句鼓励的话,让他能重新找回学习的信心。请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3分) _ _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选自宋史苏洵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无从致书以观_ 闭户益读书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 _ 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_ _ (3)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_ _参考答案1(1)余幼时即嗜学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足肤皲裂而不知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每空1分,共6分) 解析 结合文意,根据提示默写。(1)“嗜”不要写成“是”;(2)“皲”不要写成“皴”。 2(1)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程门立雪 凿壁偷光(每个成语1分,共4分) 解析 此题考查课外知识的积累情况。平时要注意多阅读,多积累。对一些经典故事应熟记,对一些成语要了解其来历。同时,在解答时,要注意文中的重点句“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 (2)示例一:同学,你一定听过“悬梁刺股”的故事吧,只要不惧艰难险阻,学习上的一切困难都能克服;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示例二:同学,自古英雄多磨难,如果我们具有“悬梁刺股”的精神,“程门立雪”的执着,何愁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呢?(3分) 解析 在劝说时,一定要围绕“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来谈,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这样才能达到劝说、鼓励的目的。 点拨:口语交际类试题解答技巧:(1)言之有“礼”。“礼”即得体,要根据特定的情境采用得体的用语。(2)言之有“物”。即要摒弃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言语,话语力求清楚、明白、简洁。(3)言之有“序”。即说话有合理的顺序,不颠倒混乱,要注意事物内在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4)言之有“节”。答题时语言要简明,如有字数限制,不能超出限制的字数。 3(1)得到,买到。(1分)更加(发奋)。(1分) 解析 解释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致”在这里是动词,“买到”的意思;“益”可以联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益慕圣贤之道”一句,得出“更加”的意思。 (2)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2分)(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2分)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句中,“以是”的意思是“因此”,“是”的意思是“这,此”;第二个“以”的意思是“把”;“因”的意思是“于是”;“得”的意思是“能够”。句中,“既”是“已经”的意思;“竞效”是“抢着模仿”的意思;“为”是“写”的意思。然后将句子意思翻译通顺即可。 (3)(第一问)相同点:读书都很勤奋刻苦。(1分)不同点: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很晚才开始读书。(1分)(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意思对即可,1分) 解析 【甲】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乙】文“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都传达出“勤奋刻苦”的主题。从【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可以看出宋濂幼时家境贫寒;从【乙】文“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可以看出苏洵年龄很大时才发愤读书。根据【甲】【乙】两文的主旨,不难得出两文对我们的启发。 参考译文: 【乙】苏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人。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一年多的时间就去考进士,又去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中。烧掉平常写的全部文章,关上门更加用功读书,于是精通六经、百家的学说,写文章一会儿就写了几千字。至和、嘉祐年间,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献上苏洵写的二十二篇文章(给皇帝),(苏洵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