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_6_第1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_6_第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_6_第3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_6_第4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_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江苏省启东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语文文字运用(24分)1在下面各句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战士们毫不畏惧,怀着的决心,英勇地冲向敌人。 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不难发现,有的部门往往,有的人往往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些地方早该减员裁官,可多年来雷声大,雨点小,从没动过真格的。A.破釜沉舟 牢不可破 无所事事 B.孤注一掷 颠扑不破 人浮于事C.破釜沉舟 颠扑不破 人浮于事 D.孤注一掷 牢不可破 无所事事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A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陶瓷文明,几千年的文明史蕴含着陶瓷发展一天天日臻完善的过程。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C媒体做电商,要借鉴和吸收电商行业发展的先进成果,走有自己特色的“媒体电商”之路,而不是照搬互联网模式,否则可能会水土不服。D央视的中华好诗词以高雅的立意、精巧的设计、轻松的形式,将中华诗词艺术与电视媒体巧妙结合起来,满足了电视观众对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需求。3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3分)A曲径通幽芳草香 B 细草香闲小洞幽C锦屏春短碧纱暗 D 晚凉天净月华开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无论岁月怎么发黄,那不染尘埃的情感,终会在记忆发黄的纸页上留有痕迹虽然书信正在悄无声息地渐离我们的生活,但那份美丽,依然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更是一种文化那人情似纸般的纯净,不假修饰、任情感宣泄的年代书信曾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一种传统方式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时代A B C D5下列语句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嚼得菜根,做得大事。B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C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D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A按诛五人:追究、查办 B一旦抵罪:抵消罪责C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D而轻伯夷之义:以为轻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3分)A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B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C璧有瑕,请指示王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8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 )(3分)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C以为莫己若者 D闻道百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何氏仆录毛奇龄邑何氏仆方相。何氏两世入御史台,家富。相效犬马走,积赐钱若干缗。何氏中落,出诸仆。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耗敝筋力,凡数岁,贸田园若干。忽谓其弟曰:“吾,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虽然,予固方氏子,予不可不为人后。予弟有子,当后予!”削木,著名字,如既死者,予羡财若干;而以身与田园归何氏焉。王师渡浙江,江上军溃,兵入城,何氏谋走避,而难守者,谓:“相卫家人出城,己主守,可乎?”相曰:“不然。郎虽贫,广额丰颐,又何氏也,为众所耳目,恐死,死则家人谁主者?卫家人者,郎也。以辎从、第宅、器仗责奴已矣。”叩头别。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相不告,死。齐于氏曰:“江上军溃时,军无守者,而相独为何氏守其家,可不哀乎?凡人,进事人,退则亦自爱其身。向使相既出,自营其余财,终老于外,谁则厌之?又或者好言致主,指画慷慨,其忠诚似亦可信;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甚或予敌以主者,悲哉!闻方相,亦少愧矣!”(选自西河集卷一一八)【注】邑:浙江萧山,与作者同邑。王师:指清军。齐于氏:作者的号。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 老:终老B予弟有子,当后予后:后人C退则亦自爱其身爱:爱惜D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鬻:出卖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方相削了块木牌,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在方家,自己如同已经死了一样。B何家因家道中落,遣散仆人。几年后,方相却带着所买的田园返回了何家。C清军入城,何家主人难以守护家院,就与方相商量,责成方相留下看护。D方相认为何氏相貌不凡,又是世家大族,会被众人关注,性命难保。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3分)_ (2)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余何?(4分)_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4分)_ 3、 古诗词鉴赏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与东吴生相遇 (唐)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首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3分) 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作者在这首诗中流露出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4分)4、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鼓一张 冯骥才天津卫的杨柳青有灵气,家家户户人人善画。老辈起稿,男人刻版,妇人染脸,孩童填色,世代相传,高手如林。每到腊月,家家都把画拿到街上来卖,新稿新样,层出不穷,照得眼花。可是甭管多少新画稿冒出来,卖来卖去总会有一张“鼓”出来。杨柳青说的这个 “鼓”就是“活”谁看谁说喜欢,谁看谁想买,争着抢着买,这张画像着了魔法,一下子能卖疯了。 镇上有个做年画的叫白小宝,他祖上几代都干这行,传到他身上,勾、刻、印、画样样拿得起,就是没有出新样子,只能用祖传的几块老版印印画画。比方莲年有余、双枪陆文龙俏皮话,还有一种金脸财神。这些老画一直卖得不错,够吃够穿够用。可老画是没法再鼓起来的,鼓不起来就赚不到大钱,他心里憋屈,也没辙。 同治八年立冬之后,他支上画案,安好老版,卷起袖子开始印画。莲年有余,白胖的小子抱条大红鲤鱼,后边衬着绿叶粉莲。这画许多画店都有,大同小异,每年都能卖到两千张呢。 这天后晌,白小宝印画累了,去街上小酒馆喝酒,同桌一位大爷也在喝酒。杨柳青地界不算太大,镇上的人谁都认得谁。这大爷姓高,两人边喝边聊。说到了画,说到今年谁的画会“鼓”,高先生信口说道:“老白,你只吃祖宗饭是鼓不出来的。”这句话像根棍子戳在白小宝的肋骨上。他挂不住面子,起身回家。 一路上越想越气,气自己没能耐进屋一见画案上祖传的老版,气上来,抓起桌上一把刻刀上去要把老版毁了。老婆赶紧拉住他,他随即迷迷糊糊醉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转天醒来一看,糟了,祖传的老版莲年有余真叫他毁了,带着版线剜去了一块,再细看还算运气,娃娃的脸没伤着,只是脑袋上一边发辫上的牡丹花给剜去了一原来脑袋两边各一条辫,各扎一朵牡丹花,如今不成对儿了。急也没办法,剜去的版像割去的肉,没法补上了。眼瞅着这两天年画就上市了。好在前天已印了一千张,只好将就再印一千张,凑合着去卖了。 待到年画一上市,稀奇的事出现了。买画的人不但不嫌娃娃头上的花儿少一朵,不成对,反而都笑嘻嘻说这胖娃真淘气,把脑袋上的花都给耍掉了,太招人爱啦!这么一说,画上的娃娃动了起来,活了!于是你要一张,我要一张,一千张像一阵风刮走了。白小宝手里没画了,只好把先前印的双辫双花的娃娃拿出来卖。可买画的人问:“昨天那样的卖没了吗?”他傻了:“为嘛人人都瞧上那个脑袋上缺朵花的呢?” 晚上回来赶紧加印缺朵辫花的莲年有余。画一摆出来,转眼卖光。一件东西要在市场上火起来,拿水都扑不灭。忽然一个街坊来说:“老白,全镇的人都嘈嘈着,今年你的画鼓不了!”然后小声问:“这张画你家印了几辈子了,怎么今年就鼓了呢?” 白小宝只笑了笑,没说,他心里明白。可是往深处一琢磨,又不明白了,怎么少一朵花反倒鼓了? 年三十晚,白小宝一数钱,真是发了一笔不小的财。他盼着转争年这张画还鼓着,谁知转年风水就变了,虽说这张画卖得还行,但真正鼓起来的就不是他这张了,换成一家不起眼的小画店“义和成”的一张新画,画名叫太平世家。六个女人在打太平鼓,那张画也是没看出哪儿出奇的好,却卖疯了,天天天没亮,义和成门口买画的人排成队挨着冻候着。(选自2015年第4期收获,有删改)13第四段“高先生”的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分析。(4分)14赏析第七段文字的语言特色。(4分)15白小宝的画“鼓”的原因是什么?(6分)16小说结尾转写第二年义和成的画“卖疯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五、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胡妍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刪改)17第二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18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19报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6、 作文(7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所以他们得唤回自己。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与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文题自拟,不得抄袭。高一语文月考答案1.答案:C(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含褒义;孤注一掷:意思是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比喻在危机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含贬义。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颠扑不破:无论怎么摔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无所事事”,指闲着什么都不干,含贬义;“人浮于事”,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2.答案:D(A.赘余。日臻完善:臻,达到。一天天逐步达到完美的境地。“日”字和句中的“一天天”重复。B.“前者”指代不明。 C. 搭配不当“借鉴和吸收”与“成果”不一 一搭配。3.答案:B可先分析能与“疏松”相对的词,从“词性一致”的角度分析,只有“晚凉”对不相对,故排除D项;再看“影落”这个词性,只有“通幽”不相对,故排除A项;再从“平仄相对”的角度分析,“空坛静”音为“平平仄”,须对“仄仄平”,“碧纱暗” 音为“仄平仄”,A项“小洞幽”为 对“仄仄平”,故可排除C。4A本段话题为“书信”,确定中心句;开头代词“它”,显然指书信,接;为语意转折,句末落在“回味”二字上,起句为“怀念”,所以接;结构与相同,紧接;在最后抒情。5. 答案:C(A.借代:“嚼得菜根”借代吃得苦。全句意思:人能吃得苦,方能做成事。B.唾沫星子借代人言;全句意思:人言可畏。C:比喻:“乌云”比喻坏事,“金边”比喻好的一面。全句意思:不要只看到坏的,还要看到背后的希望。D.借代:“臭皮匠”借代平庸的人,“诸葛亮”借代有智慧的人。6.答案:B 抵罪: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 7.B 8.C二、文言文阅读答案:9B (后:做后人)10C(是方相自己要求留下。)11(1) 城被攻破,众街坊家中凡是让仆人看家、仆人又告诉清军自己的主人在哪里的,清军就放了那仆人。(“城破”句式1分,“所者”1分,句子通顺1分)(2) 但在君王和父母的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微”1分,“文”1分,句式1分,句子通顺1分)(3) 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因“1分,”敝“1分,”与“1分,判断句1分) 【参考译文】本县何家有个仆人叫方相。何家两代担任御史,家中富有。方相尽力服侍主人,积存了若干贯赏钱。何氏家道中落后,将众仆人遣散。方相也按例离开何家,就拿出以前的赏钱经商。耗费精力经营,总共才几年,就买了几处田园。突然有一天,对他的弟弟说:“我是何家的仆人,打算在何家终老。虽是这么说,我原是方家的子孙,不可不确立后嗣。你有儿子,应该给我做儿子!”就削了一块木牌,写上了名字,好像自己已死的样子,留下一些余剩的钱;而把自己和田园一起回归何家。清兵渡过钱塘江,江上守军一触即溃,清兵即将进城。何家主人打算逃走避难,一时难以找到看守家里的人,就说:“方相保护家人出城,我主持护家之事如何?”方相说:“不对。您虽穷了,但是额头宽阔、双颊丰满,又姓何,会被众人关注,恐怕会死,您死了,那么家中谁来作主呢?保卫家人的,应该是您啊。把车马、房屋、仪仗器具,交我负责就行了。”方相磕头,与主人分别。城被攻破,众街坊家中凡是让仆人看家、仆人又告发自己的主人在哪里的,清军就放了那仆人。方相不肯告发,就被杀了。齐于氏道:“江上守军溃退时,军中没有坚守的人,方相却独自一人替何家看家护院,难道不让人悲哀吗?凡是人,进的话好好给人做事,退也爱惜自己的性命。假使先前方相离开何家以后,自己经营自己的余钱,在外面终老,谁会压迫他(回去)呢?又有一种人用好话讨好主人,慷慨激昂地指手画脚,他的忠诚看似可以相信;等到一朝有了急难,却暗中出卖谋划的事情;甚至也有把主人来交给敌人的,悲哀啊!听了方相尽忠报主的事迹后,(这种人)也应该稍稍惭愧了吧。”三、诗歌鉴赏答案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遇友伤怀的诗人形象。(3分)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诗人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进行对比(1分),生动揭示出当时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1分),表达了对自己才华遭压抑的不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