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新式礼仪在中国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据历史资料记载:四川涪陵地区,“民国成立改为脱帽鞠躬唯于公会行之乡人则循旧跪拜,即不跪亦必长揖”。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想一想:上述材料和上图反映了哪些礼仪?这些礼仪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新式礼仪的流行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1)礼仪:鞠躬、跪拜、作揖、握手。(2)发展趋势:鞠躬、握手等新式礼仪逐渐流行。(3)说明: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习俗日益近代化。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演变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_,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转变。2近代男子服饰(1)_是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2)西装在_后传入中国,_后流行开来。(3)辛亥革命后,_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_。3近代女子服饰(1)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_的方向发展,_成为这方面的典范。(2)20世纪20年代后,_历经多次改革与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_。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4现代男女服饰(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_和_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_,军装和“_”盛行。(3)_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_过渡。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到了清朝末年,鲁菜、_、川菜、_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219世纪40年代起,_传入中国后,_并行于世,但存在明显区别。3西餐的_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_、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城乡普通居民的住房都以_为主。2鸦片战争后,在_等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区,_开始大量出现。320世纪30年代前后,_、天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_的新式住宅。4随着西式居住文化的传入,_成为中国居室建筑典型的特征,西式的_受到人们的欢迎。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呈现出缓慢演进的趋势;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直接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_、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等。2婚姻风俗的变迁(1)近代以后,尤其是_,青年男女开始主张_。(2)婚姻礼俗开始_,仿效西方的_。(3)新中国成立后,_、_成为一种时尚。近代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分子阶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3丧葬礼俗的变迁(1)19世纪末20世纪初,_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_的新式丧礼。(2)_成立后,殡葬风俗由_开始向_改革。4其他风俗的变迁(1)民国成立后,开展_、迫令放足、破除神权、_等活动。(2)_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_,_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3)旧道德、_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_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答案:一、1.等级森严平民化2(1)长袍马褂(2)鸦片战争民国成立(3)中山装标准服装3(1)短袍窄袖旗袍(2)旗袍日常着装4(1)中山装苏式服装(2)单调干部服(3)改革开放个性二、1.粤菜淮扬菜2西餐中西餐3常用原料西菜三、1.四合院四合独院2租界西式住房3北京欧化4中西合璧家具陈设四、1.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2(1)清末民初婚姻自主(2)删繁就简新式婚礼(3)恋爱自由婚姻自主3(1)丧礼西方色彩(2)新中国土葬火葬4(1)剪辫易服反对迷信(2)公历跪拜作揖握手(3)旧礼教受教育权利【问题1】 清末民初,社会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广大人民纷纷剪发辫、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想一想:近代前期,我国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分析时,应结合我国近代前期社会习俗变迁的背景和状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西方习俗的冲击、进步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和说明。(1)伴随着列强入侵,西方社会习俗由于中西交往的加强而不断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旧有陋习。“跪拜”被西方人视为野蛮落后的象征、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就是明显的例证。(2)鸦片战争后,在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同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社会习俗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民初,部分女性开始冲破家庭藩篱走向社会,就说明了这一问题。(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社会习俗的法令,直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习俗的改革。1912年3月的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临时大总统关于限期剪辫致内务部令等即为明证。【问题2】 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从跪拜作揖到点头鞠躬,我国近代服饰和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提示:思考时,应结合我国近代服饰和社会习俗演变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地域范围、基本特点、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1)从地域推进上看,一般由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的城市逐渐向内地、市镇发展,广大农村的变化最为缓慢。(2)从主要特点上看,大多数是从西方引进的,不仅具有强烈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而且呈现出中西并存、新旧并行的时代特点,形成了中西合璧、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3)从发展水平上看,不同社会生活现象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剪辫”运动迅速而彻底,但不缠足运动起步早、进展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演变动力上看,每一次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政治运动的兴起或发展直接相关,社会名流、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积极示范的作用。【例题1】 (2010江苏单科)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男子把自己的意愿告诉父母,父母同意后,由介绍人约男女会晤,男女双方同意后,就约定为婚姻。可以看出这时的婚姻已经尊重男女双方当事人的意愿,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正确。材料介绍的是相亲过程,不是婚姻仪式,故D项错误。答案:B【例题2】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解析: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元旦”的节日名称没有变化,但日期从“农历正月初一”改为“公历1月1日”,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题干材料的信息不符,B项犯了表述过于绝对化的错误。答案:D本题容易错选A项或C项,前者主要是受到题干材料中“民间多因循传统”的干扰,后者主要是将近代西方“元旦”日期对中国的影响等同于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普及。1下列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因吸收西方服饰优点而形成的有()。长袍马褂中山装列宁装旗袍A B C D2近代,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通商口岸出现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开始于19世纪()。A3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3(2011上海嘉定高二月考)陈旭麓这样评价南京临时政府的一项政令:“它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逐渐被平等观念所取代,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意识。”这项政令应当是()。A“剪发辫” B“禁缠足”C“易服饰” D“废跪拜”4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居室建筑日益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此,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西式家具陈设遍及城乡B居室建筑出现西化趋向C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D四合院是北方典型民居5(原创)观察下列一组中华民国初期的“老照片”:请完成:(1)上述图片主要反映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1C旗袍和中山装都是吸收西式服装的优点而形成的民族服饰,故C项符合题意;是中国近代前期的传统服饰,不属于我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故排除A、B、D三项。2B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随着西方人大批来华而传入中国,从而在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故B项符合题意。3D废除跪拜摒弃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是中华民国初期民主平等思想的反映,故D项符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